江西省师范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江西省师范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一、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何家庆[1](2021)在《师范院校综合化趋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小娟[2](2021)在《职前教师学习力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X师范大学师范生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职前教师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教师专业素养事关国家发展,教师教育改革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职前教师学习力对其专业素养发展具有内在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了解职前教师学习力的真实情况以及学校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职前教师学习力问卷》《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学校影响因素问卷》对X师范大学的400名大四师范生进行了调查,同时对20名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第一,职前教师学习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好,学习毅力相对较差。在职前教师学习动力方面,外部动机高于内部动机。在职前教师学习能力方面,教育技能习得力与教育经验借鉴力高于教育理论吸纳力与教育问题研究力。在职前教师学习毅力方面,学习坚韧性高于学习自制力。第二,所学专业是高考第一志愿的师范生的内部动机强于所学专业不是高考第一志愿的师范生。第三,职前教师对学校影响因素总体上是持认可态度,但在各方面很不均衡,同伴因素、教师教育氛围、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教育课程得分高于教育设施、教育实习。在同伴因素上,师范生在学校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合作交流。在教师教育课程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不太符合教学实际,教育见习课程很少真正实施。职前教师对教育设施的认可度较低。职前教师对教育实习的认可度最低,大学指导教师对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缺乏实质性指导。第四,学校中的同伴因素、教师教育氛围、教师教育课程对职前教师学习力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因素除了对学习自制力无显着影响外,对职前教师学习力以及二级维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教师教育氛围对职前教师学习力、外部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坚韧性、学习自制力、教育技能借鉴力、教育经验借鉴力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教师教育课程对职前教师学习力、职前教师学习能力的下属维度均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教育实习对职前教师内部动机、教育理论吸纳力、教育问题研究力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教育设施对职前教师的学习自制力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对职前教师的教育经验借鉴力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基于以上结论,从学校层面提出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建议,探索职前教师的选拔淘汰机制,提升职前教师的内部动机;更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促进小组合作有效实施,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合理完善教育设施,提升职前教师的学习自制力;促进教育见习、实习的有效实施,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

冯丽颖[3](2021)在《基于环境素养的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研究 ——以河津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生态污染问题俨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重点问题。农业生产资料消费越来越多,农业废物的处理手段不规范,这就使得农田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农田生态保护的主体之一就是农户,同时,个体素养是影响生态保护状况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本文旨在对环境素养与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对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对于改善农田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一方面对国内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另一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借鉴与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理论结构,并对环境素养与农田生态保护行为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基于山西省河津市三个乡镇629份有效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的环境素养、农户农田生态保护意愿与农田生态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运用实证方式探索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对比了河津市不同乡镇受访农户的生态保护行为的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的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均对农户在农业生活生产中的环境行为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2)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对农户环境行为产生的影响均需要借助环境意愿这一中介变量进行传递,其中环境认知对环境行为是完全中介效应,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环境技能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部分中介效应。(3)河津市三个乡镇的农户按照其环保行为特征可以分为“环保型农户”、“摇摆不定型农户”和“非环保型农户”三类。(4)三个乡镇农户在生活垃圾处理上都呈现出明显的环保型特征;在水资源的利用和除草剂的使用上呈现摇摆不定的现象;从整体来看,清涧街道的农户环境行为比赵家庄乡和阳村乡更趋向于环保型。本文对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干预,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以期为规范农户生活生产行为和缓解农田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清媛[5](2019)在《“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间的竞争已经由硬实力向软实力方面转变,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自信问题已经上升到我国的发展战略高度,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处在心智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是意识形态培养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占据了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缺乏分辨能力,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很有必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种亚文化,有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通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次研究以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访谈的方式,分析四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和教师的文化自信现状以及校园文化现状,发现在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缺乏文化自信的深度引领;在校园物质文化层面欠缺对文化底蕴的体现;校园行为文化方面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不足;在校园制度文化方面虽然具备基本规章制度但缺乏文化育人保障几个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和调查结果从学生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方面、多元文化的影响方面、网络方面以及政府方面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关于文化自信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通过全员参与,强化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优化各类校园文化载体,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坚定文化自信信念,引领职业精神养成;加大制度建设,确保提供规范性保障;拓展新渠道,营造新时代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为高职生文化自信培养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实践参考。

侯叶[6](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张元辉[7](2018)在《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以上饶市信州区为例》文中提出环境保护意识反映出人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和层次,是保护环境的思想前提,它可以规范人们调整自身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活动和行为,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内在动力,也是评估环境教育发展层次的关键依据。伴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生态环境破坏却日益严重,无穷的环境问题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尚未破除的现状下,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的趋势无有效改变,而通过有效的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居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传递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是关键一环。所以,对农村初中生开展的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及分析,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必要。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上饶市信州区农村初中生为例,对农村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目前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研究的现状。2、从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预期行为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上饶市信州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源条件的5所中学为代表,对其中七、八、九各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3、对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从学校地理位置、学校性质、师资、家庭、学生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上饶市信州区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处在一般及以下水平,环境保护知识是影响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高低的主要因素。(2)对各种因素的数理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年级因素和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存在显着相关性。年级和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环境保护行为三个维度存在显着相关性。(2)性别因素与环境保护意识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年级的增长,男女学生在环境保护意识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显着。(3)地理位置因素与环境保护意识在整体上存在显着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只表现在环境保护知识这一维度,在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这两个维度与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存在显着相关性。(4)学校的办学性质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存在显着性影响。4、对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一是应该注重加强政府环保政策方面的引导及支持。二要立足学校因地制宜发挥好学校教育教学作用。三要加强农村家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引导作用。四要注重加强学生环保实践。只有多管齐下突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

高卫[8](2018)在《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培养研究 ——以广州X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双创”的推进,国内创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矛盾越来越大。在创业人才需求方面,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多个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社会营造了活跃的创业氛围,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出大量创业机会。而在创业人才供给方面,学校创业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能为社会输送足够多有坚定创业意识、有充分创业能力的生力军。高校特别是民办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出现较严重的功利取向,导致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阻碍学生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业人才的供给。这就迫切需要对学校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措施进一步剖析,探索解决创业人才供给侧的学生创业意识薄弱问题,以满足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是学校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本研究立足于民办职业院校发展,运用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广州X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41个样本,从创业需要意识、创业能力意识和创业环境意识三个维度,对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民办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创业意识,但是自发创业意识不强;(2)在学生创业意识的三个结构要素中,创业环境意识对创业意识的影响最大,创业能力意识次之,创业需要意识较小;(3)在创业意识形成中,学生的个人特质、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因素具有积极的影响;(4)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遵循特定的内在逻辑,即“外生型”路径。最后,本研究分别从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校友联络、多方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对策和建议。

陈亚艳,罗新祜,易琪[9](2015)在《赣南苏区基础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振兴赣南苏区是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革命老区、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着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福祉,其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赣南苏区基础教育师资现状,对赣南苏区所属17个县市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师资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决策等提供参考。

黄峥嵘[10](2013)在《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行为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气候变化意识的强弱和行为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和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但是认识的程度不深,虽然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努力,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不多,表现出了“知行不一”的特点,而这与大学生缺乏系统的气候变化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校作为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主阵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水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法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目前高校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相对滞后、高校教师气候变化素养的缺乏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完善了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认为应该加强高校领导的环境意识,健全相关制度、加强校园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构建“低碳校园”、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气候变化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拓展气候变化教育的形式来帮助提高学生的气候变化认知和行为水平。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所接受的气候变化的相关教育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的积极配合,更需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多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为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自然观提供良好的氛围。

二、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职前教师学习力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X师范大学师范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层面对职前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视
        2.新型教师观要求教师实现教师教育向教师学习的转变
        3.职前教师学习力是教师学习力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4.职前教师学习情况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职前教师
        2.学习力
        3.教师学习力
        4.职前教师学习力
    (四)文献综述
        1.学习力的研究综述
        2.教师学习力的研究综述
    (五)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七)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调查法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职前教师学习力预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1.项目分析
        2.探索性因子分析
        3.信度检验
    (二)《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学校影响因素预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1.项目分析
        2.探索性因子分析
        3.信度检验
三、调查结果
    (一)职前教师学习力的现状
        1.职前教师学习力的总体状况
        2.职前教师学习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学校影响因素现状
    (三)职前教师学习力与学校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四)职前教师学习力与学校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学校影响因素及各维度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回归分析
        2.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内部动机的回归分析
        3.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外部动机的回归分析
        4.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学习自信心的回归分析
        5.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学习坚韧性的回归分析
        6.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学习自制力的回归分析
        7.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教育理论吸纳力的回归分析
        8.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教育技能习得力的回归分析
        9.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教育经验借鉴力的回归分析
        10.学校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前教师的教育问题研究力的回归分析
四、调查结果讨论
    (一)职前教师学习力的现状讨论
        1.职前教师学习力的总体状况讨论
        2.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差异上的讨论
        3.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学校影响因素总体状况讨论
    (二)学校影响因素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讨论
        1.学校影响因素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2.同伴因素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3.教师教育课程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4.教育实习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5.教育设施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6.教师教育氛围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7.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对职前教师学习力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1.探索职前教师选拔淘汰机制,提升职前教师的内部动机
        2.更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
        3.促进小组合作有效实施,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
        4.合理完善教育设施,提升职前教师的学习自制力
        5.促进教育见习、实习的有效实施,提升职前教师学习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职前教师学习力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的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职前教师学习力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职前教师学习力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基于环境素养的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研究 ——以河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环境素养相关概念研究进展
        1.2.2 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生态保护行为中环境素养对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素养
        2.1.2 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
    2.2 理论及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环境素养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定义与提出假设
        3.1.1 环境认知
        3.1.2 环境责任感
        3.1.3 环境态度
        3.1.4 环境技能
        3.1.5 环境意愿的中介作用
    3.2 模型构建
    3.3 小结
第4章 河津市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问卷研究设计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河津市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预试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预试问卷设计
        4.2.2 预试问卷的数据收集
    4.3 河津市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预试问卷处理与修正
        4.3.1 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
        4.3.2 预试问卷的同质性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河津市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河津市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研究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5.1.1 河津市受访农户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正式问卷效度检验
        5.1.3 正式问卷信度检验
    5.2 河津市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结构模型路径分析
        5.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2 结构模型路径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河津市不同乡镇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特征分析
    6.1 河津市清涧街道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特征分析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聚类分析
    6.2 河津市赵家庄乡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特征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聚类分析
    6.3 河津市阳村乡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特征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建议
    3、讨论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预问卷处理过程相关表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相关的理论基础
        1.4.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4.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本文创新之处
2 文化自信与校园文化
    2.1 文化自信的内涵
        2.1.1 “文化”的内涵
        2.1.2 “自信”的内涵
        2.1.3 “文化自信”的内涵
    2.2 校园文化相关概述
        2.2.1 校园文化的内涵
        2.2.2 校园文化的特征
        2.2.3 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
    2.3 文化自信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2.3.1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平台
        2.3.2 文化自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2.3.3 融入文化自信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
3 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3.1.2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高职院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2.2 高职院校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2.3 访谈结果分析
4 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分析
        4.1.1 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缺乏文化自信的深度引领
        4.1.2 校园物质文化层面:欠缺对文化底蕴的体现
        4.1.3 校园行为文化层面: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不足
        4.1.4 校园制度文化层面:具备基本规章制度,但缺乏文化育人保障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4.2.2 学校领导和教师文化育人理念落后
        4.2.3 学生的意识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4.2.4 网络信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4.2.5 政府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乏引领作用和保障机制
5 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5.1 全员参与,保障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
        5.1.1 学校领导和教师主动践行文化育人思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5.1.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文化自信建设外化于行
        5.1.3 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导入有效的社会资源
    5.2 以文化育人为导向,优化各类校园文化载体
        5.2.1 规划改造校园建筑和景观,促进高职特色与人文元素的有机整合
        5.2.2 通过融入文化自信的内容,优化校园文化标识
        5.2.3 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2.4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明确社团育人功能
    5.3 坚定文化自信信念,引领职业精神养成
        5.3.1 利用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念
        5.3.2 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营造“工匠精神”氛围
        5.3.3 挖掘自身文化底蕴,融入优秀企业文化
    5.4 加大制度建设,确保提供规范性保障
        5.4.1 优化师资配置和资金分配,合理向校园文化建设倾斜
        5.4.2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确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合理进行
        5.4.3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保障文化自信的引领
        5.4.4 优化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和结构,深化文化自信认知
    5.5 拓展文化建设新渠道,营造新时代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
        5.5.1 创新校园网络新媒体,形成文化育人网络氛围
        5.5.2 融入大众传播媒体,广泛传播先进文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访谈提纲
    访谈内容
        1. 个案一:职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团委老师
        2. 个案二:职位:江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老师
        3. 个案三:职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老师
        4. 个案四:职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老师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以上饶市信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保护意识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背景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
        2.1.2 环境保护意识的内涵辨析
    2.2 环境保护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农村环境及环保意识的现状
        2.3.1 农村环境及环保意识的普遍现状
        2.3.2 信州区的环境及环保意识现状、问题及开展本研究意义
第3章 调查的实施与问卷分析
    3.1 调查研究的内容
    3.2 调查研究的对象
    3.3 调查研究的方法
        3.3.1 文献研读法
        3.3.2 理论研究法
        3.3.3 调查研究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4 调查的实施与问卷分析
        3.4.1 调查问卷的形成过程
        3.4.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3.4.3 调查问卷的结构
        3.4.4 调查问卷判定标准
        3.4.5 调查问卷本身的控制
        3.4.6 被试的控制
        3.4.7 问卷环境的控制
        3.4.8 实施正式问卷调查
        3.4.9 问卷调查分析方法
第4章 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现状分析
    4.1 问卷回收情况
        4.1.1 整体情况
        4.1.2 不同年级及学校问卷回收情况
    4.2 初中生环保意识水平层次情况
    4.3 初中生环保意识得分情况
    4.4 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年级差异及分析
    4.5 初中生环保意识的性别差异及分析
    4.6 初中生环保意识与地理位置差异及分析
    4.7 初中生环保意识与办学性质差异及分析
    4.8 初中生环保意识与学校及年级差异及分析
    4.9 具体问卷题目反映出的初中生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公益环保活动
        5.2.2 立足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环保教育
        5.2.3 注重家庭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启蒙作用
        5.2.4 倡导学生要勇于实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培养研究 ——以广州X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创业
        二、创业意识
        三、创业意识培养
    第二节 国外创业意识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创业意识研究现状
        一、创业意识内涵研究
        二、创业意识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
        三、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发展和深化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设计、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编制
        二、问卷信度分析
        三、问卷效度分析
    第五节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基本状况分析
    第二节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一、三个因子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分析
        二、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性别分析
        三、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年龄分析
        四、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年级分析
        五、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专业分析
        六、家庭居住地对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分析
        七、父母学历对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分析
        八、创业经历对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分析
        九、创业教育对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特点、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特点
    第二节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系统、科学的创业意识培养体系
    二、打造优势互补的创业意识培养师资力量
    三、整合学校创业教学与实践资源
    四、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创业实践平台
    五、建立校友联络机制,做好“售后服务”
    六、善于借助外部创业意识培养资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9)赣南苏区基础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赣南苏区基础教育师资现状与需求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师资结构
        1.学历结构
        2.职称结构
        3.专业结构
        4.年龄结构
        5.城乡结构
    (三)教师在职学习进修情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阶段学校生师比数值高,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二)各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低,高学历教师比重低
    (三)教师专业结构失衡,学业课程专业教师不足
    (四)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需优化
    (五)城乡师资结构“逆向不均衡”,城区镇区小学初中教师负担重
    (六)教师学习进修量大,学习进修地点不方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教师社会待遇,调整省市教师编制标准,保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数量
    (二)引进高学历新教师,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确保教师学历“量质”齐升
    (三)重视各门学业课程,支持任课教师学习进修,优化教师学科专业结构
    (四)保障乡村教学点运行,加强城市县镇小学初中师资,缓解教师沉重教学负担
    (五)支持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提升高师院校教学科研水平,更好服务赣南苏区教育事业

(10)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的内容
    一. 相关概念
        (一) 气候变化意识
        (二) 气候变化行为
        (三) 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二. 生态文明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 提高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 对大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
        (一) 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
        (二) 气候变化道德的教育
        (三) 气候变化法律政策的教育
        (四) 气候变化行为的教育
第三章 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
    一. 编制调查问卷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认知
        (二) 气候变化意识水平
        (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四) 对于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态度和建议
    四. 结论
        (一) 大学生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 大学生有较强的气候变化意识,但是行为水平不高
        (三) 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高,存在消极从众的心理
        (四) 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存在个体差异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一) 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
        (二) 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重视
        (三) 法律建设并不完善
        (四) 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五) 有关企业和组织缺乏必要的支持
        (六) 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 学校因素
        (一) 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 气候变化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三) 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
        (四)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五) 缺乏必要的教材读物
    三.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 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 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对策
    一. 加强全社会对于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二) 加强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
        (三) 积极发挥相关企业和环保组织的作用
        (四)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五) 重视家庭的教育
    二. 加强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
        (一) 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
        (二) 完善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资源
        (三) 提高校园软硬件建设水平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五) 拓宽气候变化教育的途径
        (六)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
        (一)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二) 加强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
        (三)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注:关于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问卷

四、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院校综合化趋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师范大学为例[D]. 何家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职前教师学习力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X师范大学师范生的调查[D]. 张小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环境素养的农户农田生态保护行为研究 ——以河津市为例[D]. 冯丽颖.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文化自信”导向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王清媛.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以上饶市信州区为例[D]. 张元辉.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培养研究 ——以广州X职业学院为例[D]. 高卫.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
  • [9]赣南苏区基础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J]. 陈亚艳,罗新祜,易琪.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10]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D]. 黄峥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江西省师范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