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的煎剂方法研究

中药汤剂的煎剂方法研究

一、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丹[1](2014)在《中药汤剂煎煮技术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汤剂是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的剂型,疗效确切,应用广泛,至今在中医临床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汤剂质量与煎煮技术的规范化有密切关系。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查看古代经典医药着作,历代代表性医家的经典着作、代表性专科着作、古代制药专着及现代中药煎煮文献,对中药煎煮器具、煎前浸泡、煎煮用水量、煎煮火候、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和特殊煎煮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汤剂煎煮方法的规范化建议,希望为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提供借鉴,以确保汤剂质量与临床疗效,提高中医用药的合理性,服务中医临床,推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论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1中药煎煮器具研究论文通过总结分析砂锅、瓷器、紫砂锅、玻璃器皿、搪瓷器、不锈钢锅、银器、铜锅、铁锅、铝锅、石器、铛子、铫子、电煎壶、煎药机的性能及其对药性的影响等,认为可作为煎煮器具的是砂锅、瓷器、紫砂锅、搪瓷器、玻璃器皿、煎药壶、煎药机,慎用铁锅、铜锅、铝锅等金属器具。论文还提及了古代煎药器具——键子和铫子,铛子可用于药液的缓慢加热,铫子的特性与砂锅相似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2中药煎前浸泡研究论文通过对文献中煎前浸泡的用水量、浸泡方式、浸泡时间的整理与分析,提出了适宜的浸泡方法。就浸泡用水量言,水面应超过药面2-3cm,质地坚硬的药材浸泡加水量宜偏少,质地疏松的药材浸泡加水量宜偏多。就浸泡方式言,浸泡时使用常温水,一般药物采用密闭浸泡法,但和解半表半里、调和阴阳者宜开放式浸泡。就浸泡时间言,古人浸泡药物有半日、一宿、三宿之说,现今多要求春夏浸泡30min左右,秋冬1h左右。笔者建议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至4h以上,以便提高药物利用率。浸泡时间还需考虑药材的质地和季节,一般花、茎、全草类饮片浸泡时间偏短,根、根茎、种子、果实类饮片浸泡时间偏长,但也不宜过长,以防饮片变质;秋冬季节浸泡时间偏长,春夏季节浸泡时间偏短。3中药煎煮加水量研究论文主要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科正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药着作中方剂的加水量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宜加水量(mL)为药量(g)的6-8倍,且需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的长短酌情增减。若方剂中亲水性药材较多,则加水量宜偏多,若疏水性药材较多,则加水量宜偏少;解表剂煎煮时间短,用水量则偏少,滋补剂煎煮时间长,用水量则较多。文中还论及了治疗外科疾病的方剂和煮散剂的煎煮加水量,认为治疗外科疾病的方剂,为使药物具有升浮之性以利达于肌表,药液浓度宜低,煎煮加水量宜多,加水量约是用药量的13倍;煮散剂加水量一般是用药量的20倍,散剂煎煮用水量多的原因主要是药物呈粉末状,煎煮时易于糊锅,因此加水量需多。现今也有通过加水量公式计算加水量的情况,A=γG+βt+α,B=βt+α。其中A为首煎加水量,B为二煎加水量,丫为吸蓄系数,G为药物重量,β为蒸发系数,t为煎煮时间,α为预期煎取量。论文认为,古代煎药加水量是前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应予以重视。4中药煎煮火候研究论文探讨了煎煮中药时适宜的煎煮火候,指出现今煎煮中药多采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煎煮的方法。鉴于武火与文火煎煮对药性有不同影响,因此,论文依据文献,分析了适宜武火和文火煎煮的中药。宜武火煎煮的中药。(1)用于药液快速浓缩以及治疗危急重症的药物;(2)含芳香挥发性成分较多的方剂及有效成分容易煎出的药物;(3)欲使药性上升外达时或所治病变部位在上焦时,一般宜用武火煎煮。宜文火煎煮的中药。(1)补益药在武火煎煮沸腾后使用文火缓慢煎煮,以促使补力缓缓溶出而尽补益之能事;(2)矿物类药、动物类药、贝壳类药、药性难以煎出的植物类药;(3)欲使药性下降内行或所治病变部位在下焦、下肢、和内脏的药物,一般宜用文火煎煮。5中药煎煮时间研究论文将中药煎煮时间分为两类,即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绝对时间是指用钟表计时,如小时、分钟等。使用绝对时间确定煎煮时间时,由于使用火力大小不同,相同的加水量,煎煮相同的时间,其煎取的药液量会有差别,所以绝对煎煮时间虽易掌握,但可能影响煎液质量。相对时间有多种计算方法,一是通过耗水量计算,二是通过沸腾次数计算,三是通过指示剂变化计算,四是根据药液气味散发情况计算。笔者认为,利用耗水量判断煎煮时间较科学,便于患者操作,如《伤寒论》桂枝汤“加水七升,煎取三升”等,即药液量相当于加水量的43%左右。论文研究认为,大多数中药煎煮时,药液量相当于加水量的30%-50%停止加热;若病位在下焦或用于镇降逆气的方药或补益药需久煎,药液量应相当于加水量的10%-29%;若病位在上焦或用于发越水气、除腰中寒湿、以蜂蜜为溶媒的汤剂以及发散药、芳香之药,其汤剂应轻煎,药液量相当于加水量的51%-75%即可停止加热。6中药煎煮次数研究关于中药煎煮次数,宋以前的方药多煎煮一次,现今普通方药煎煮二次,滋补药或质地坚硬的药物可增加一次。论文还根据患者病证讨论了煎煮次数问题,如调和表里枢机、调和升降枢纽的方剂,可用去渣再煎的方法煎煮;对于药性差别大者或方剂中含毒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分批煎煮,然后和合共煎;上热下寒证,需寒热并用时,可选用沸水浸泡与煎煮共用的煎药方法。7中药特殊煎煮技术研究论文对汤剂的特殊煎煮技术进行了整理研究。药物的特殊煎煮技术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对服、泡服、煎汤代水等。论文重点探讨了先煎、后下与煎汤代水法,列举了古方和现代文献中传统汤剂先煎、后下、煎汤代水法的用药经验并对其进行总结。先煎技术用于以下几种药物的煎煮,第一,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30min以上,促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第二,有毒中药,需先煎60min或更长时间以降低毒性;第三,为去除药物偏性以及促药力入走中、下焦时需先煎。另外,部分植物药,先煎才有良效,如麻黄、葛根、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茯苓、瓜萎、石斛等。后下技术用于富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有效成分因长时间煎煮而易被破坏的药物以及促药力入走上焦时需后下。后下药一般在群药煎好前5-15min加入。后下药物需先用冷水浸泡,待群药煎好前将药物及浸泡液一并加入煎煮器皿中煎煮。煎汤代水是前人重视的煎药方法,且有其独特之处,值得当今中药临床予以重视。其应用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煎汤代水药物,多为性质平和的药物,或为药食两用之品,如甘蔗、冬瓜仁、糯米、鲍鱼、薏苡仁等;(2)煎汤代水药物可加强全方药效,具有主导作用,如甘蔗煎汤代水以清热润燥、金针菜煎汤代水以缓解抑郁等;(3)煎汤代水药物,在全方具有引药入经的作用,如冬瓜仁煎汤代水以引药至于水肿处,桑枝煎汤代水以引药达于肝经;(4)煎汤代水药物,用量一般较大,如桑枝二两煎汤代水。综上所述,论文研究发现以下几点:(1)文章指出中药煎煮器具对所煎药物的药性有影响,应予注意;(2)中药汤剂浸泡时间与现今习惯浸泡时间有差异,我们可以考虑延长浸泡时间;(3)论文总结了唐以前中药汤剂的煎煮加水量、散剂和外科用药加水量,有较高的使用价值;(4)中药煎煮时间的计算方法,除绝对时间外,尚有相对煎煮时间,并且认为相对煎煮时间有更加合理的成分于其中,值得重视;(5)论文对《金匮要略》中利用耗水量确定煎煮时间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根据耗水量将其分成轻煎、中煎和浓煎;(6)论文总结了古、现代文献中先煎、后下以及煎汤代水等煎煮方法,其中的用药范例,对于当今临床用药颇具借鉴价值。论文研究对于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推动中药汤剂煎煮技术的规范化进程、促进临床中药学及中药调剂学的学科发展都有一定作用。

张立双,江丰,赵晨,熊可,吕玲,张伯礼[2](2017)在《中药汤剂煎煮法的文献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汤剂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时代要求,专业化是大势所趋,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已经取得显着的成果。然而目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药汤剂煎煮法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以中药汤剂煎煮法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药汤剂煎煮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归纳了中药汤剂煎煮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中药汤剂煎煮法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今后研究方向。

刘月,罗云,谭婷,廖正根,杨明[3](2020)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文中研究说明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仲瑞雪,吴纯洁,胡晓梅,陈菊,罗悦,温川飙[4](2015)在《中药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的构建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医院中药汤剂目前存在的饮片来源混杂、用药禁忌缺乏提醒、煎药操作不规范、监管困难等问题,探索并构建中药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方法:建立出入库编码系统、用药禁忌数据库、数字化煎药数据库、二维码配送、手机客户端、信息监管平台等技术,共同构建中药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结果:初步实现了医院中药饮片质量责任追溯、汤剂用药禁忌提醒;强化了汤剂煎制规范;开发了汤剂配送及手机查询确认功能,缩短了患者"等药"时间,同时为中药汤剂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结论:中药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有效解决了中药汤剂配方、煎制、配送、监管等环节的技术问题,便捷的服务系统有助于扩大了中药汤剂的使用份额,推动中药汤剂的发展。

冯文杰,贾晓斌,刘丹[5](2014)在《影响煎煮汤剂质量的多因素分析及规范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对中药汤剂质量控制一直没有实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这与我国传统的汤剂用药意识有关。通过对汤剂管理现状分析,并以银杏叶为研究对象,比较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药时间、煎药次数、冷浸时间等因素对汤剂质量的影响。提出中药汤剂应该以最终汤剂剂型,由专业煎煮机构按照汤剂煎煮质量管理规范(Good Decocting Practice,GDP)生产出质量可控的汤剂,实现对中药汤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贾春伶,张晓明,郑君,苗强,菜莹莹[6](2020)在《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患者对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现状,为规范化推广中药汤剂处方的药嘱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某医院门诊中药房取药患者25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本次调查250例中药汤剂煎服用药依从性分值为(11.18±1.56)分,其中,服药依从性条目均分分值较高,为(0.76±0.19)分,煎药依从性条目均分分值较低,为(0.56±0.13)分。不同煎药、服药频率的汤剂煎服依从性差异非常显着(P<0.01)。本组250例获取煎服知识的途径呈多样性,患者对药嘱服务的需求比例高。结论:大部分患者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不高,煎服方法不够准确、全面;应加强对患者中药汤剂煎服方法的指导,完善中药汤剂药嘱服务,形成规范化中药汤剂处方药嘱,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戴丽莉[7](2016)在《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加液量数学模型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煎药机加液量数学模型,以利于采用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时,能准确计算煎药过程中的加液量;优化天然气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的工艺参数,从而保证中药汤剂质量。方法:1.测定使用频率高的22种代表性中药饮片的吸水率;首次以与中药饮片吸水率密切相关的药材种类、药用部位、密度、大小、形状、水分为聚类指标,对中药饮片的吸水性质进行聚类统计分析,将吸水性质相近的中药饮片归为一类,并根据不同聚类结果筛选聚类指标和聚类数,以保证加液量的准确性,据此以22种代表性中药饮片吸水率估算388种常见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测量不同类型煎药机的水分蒸发量、挤压出液量,校正不同类型煎药机的挤压功能参数,使出液量平均误差在?5%以内;根据上述参数,首次建立不同类型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的加液量数学模型,并采用中药复方验证加液量数学模型;2.选取加味逍遥汤、四物汤、小柴胡汤、银翘汤和苏子降气汤5个经典代表方剂,以芍药苷、阿魏酸、黄芩苷、绿原酸和橙皮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制备中关键参数,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结果:1.通过实验筛选出中药饮片吸水性质的聚类指标为药材密度、形状、水分,聚类数为10类,将388种常见中药饮片聚为10类,以22种代表性中药饮片吸水率估算每类的吸水率,进而得到每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测得不同类型煎药机的水分蒸发量与出液量呈线性相关;测得电煎药机的挤压功能参数为40%×处方中药物总重量,天然气煎药机的挤压功能参数为45%×处方中药物总重量;综合上述参数,初步建立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加液量数学模型为:加液量=每味中药饮片吸水率×每味中药饮片药量+蒸发量+处方所需出液量-挤压功能参数×处方中药材总重量。采用中药复方验证加液量数学模型,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实际出液量与所需出液量之间的误差在?5%以内。2.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初步优化天然气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工艺参数为浸泡30min,煎煮1次,煎煮60min。结论:通过初步建立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的加液量数学模型,可提高加液量的准确性;通过优化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工艺参数,使中药处方中有效成分能最大限度溶出,保证中药汤剂质量。

戴丽莉,聂继红,赵翡翠[8](2016)在《煎药机煎煮对汤剂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述影响煎药机煎煮汤剂质量的各种因素,保证中药汤剂质量。方法:通过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用中药煎药机、中药汤剂和影响因素作为关键词,查阅2001年至2014年的文献总共146篇文章,其中选择2008年至2014年期间有效文献25篇,回顾所查所有文献内容,主要是结合所选25篇文献内容,总结分析煎药机煎煮过程中对汤剂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因素。结果:根据以往文献内容综合分析发现,煎药机煎煮中药材过程中对中药汤剂质量的影响因素有药材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煎药机冲洗消毒等。结论:只有掌握煎药机煎煮对中药汤剂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保证煎药机煎煮的汤剂质量。

谷超,田彩云,贾克文,高博闻[9](2020)在《中药汤剂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中药汤剂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剂型得以被广泛应用。中药汤剂的疗效与它的加工过程密切相关。只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科学的煎煮方法,才能充分获得中药的有效成分,在源头上阻止药效的流失,使得中药汤剂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疗效。

杨云霞[10](2020)在《加减柴胡枳桔汤不同煎煮法对PIC疗效观察及两种成分定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观察使用小柴胡汤传统的煎煮法和导师经验总结的现代煎煮法,两种煎煮法下加减柴胡枳桔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并选取《中国药典》中记载方中黄芩、川芎中的黄芩苷、阿魏酸两种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对两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观察其含量的变化情况,以佐证不同煎煮方法会导致汤剂中不同成分析出含量的变化,汤剂疗效的差异,以及分析该两种成分是否为治咳的有效成分,同时也促使医者着眼于煎煮法,以此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方法:按照西医诊断标椎和中医诊断标椎,将符合纳入标准感染后咳嗽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导师经验总结的现代煎药法的加减柴胡枳桔汤;实验组使用小柴胡传统煎煮法的加减柴胡枳桔汤,疗程均为7天。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资料进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VAS评分等内容的组内、组间对比分析。2.成分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将加减柴胡枳桔汤采用两种煎煮方法按以下方式取实验样品:1.对照组:(1)加减柴胡枳桔汤选用导师经验总结的现代煎药法。取100ml煎煮液作为试液A;(2)原方(同上)选用小柴胡汤传统煎煮法,取100ml煎煮液作为试液B。2.空白对照组:(1)川芎空白对照组:两组处方组成均为:原方(同上)去川芎。(1)选用导师经验总结的现代煎药法。取100ml煎煮液作为试液C。(2)选用小柴胡汤传统煎煮法。取100ml煎煮液作为试液D。(2)黄芩空白对照组:两组处方组成均为:原方(同上)去黄芩。(1)选用导师经验总结的现代煎药法。取100ml煎煮液作为试液E。(2)选用小柴胡汤传统煎煮法。取100m煎煮液l作为试液F。煎取以上6瓶试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1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有效率、VA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等治疗前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内容均具有可比性(P>0.05)。1.2在中医疗效方面:(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能得到显着改善(P<0.01)。(2)经治疗后,在改善夜间咳嗽、运动及冷空气等刺激后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方面,对照组优于实验组(P<0.05),在日间咳嗽、咽干、口苦及胸闷等症状方面对照组、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疗效相当(P>0.05)。(3)对照组PIC患者及实验组PIC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过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P<0.05)。(4)对照组PIC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经治疗后的改善情况优于实验组PIC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经治疗后的改善情况(P<0.05)。1.3在VAS评分及总体疗效的比较方面:(1)对照组及实验组PIC患者在治疗后VAS评分均能得到显着改善(P<0.01)。(2)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说明对照组疗效优于实验组(P<0.05)。(3)对照组PIC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有效率为88.9%)明显优于实验组PIC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有效率为85.3%)(P<0.05)。1.4安全性指标方面:除了两例患者出现大便稀溏外,治疗期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均无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成分定量分析结果:采用小柴胡传统煎煮法所得药液中黄芩苷含量(峰值为14355418)及阿魏酸含量(峰值为1180638)明显高于采用导师现代煎煮法所得药液中黄芩苷含量(峰值为8285222)及阿魏酸含量(峰值为476698),由此可见黄芩苷及阿魏酸的溶出与中药的煎煮方法密切相关。结论:加减柴胡枳桔汤采用两种煎煮法治疗均能改善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有效的减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但从研究数据发现,导师现代煎煮法中药汤剂疗效明显优于小柴胡汤传统煎煮法中药汤剂疗效;且除了两例患者出现大便稀溏外,药剂对患者肝肾功、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根据药理结果表明,采用小柴胡汤传统煎煮法所得中药药液中黄芩苷及阿魏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导师现代煎煮法中药药液中该两种物质的含量,说明中药汤剂中药理成分的含量与煎煮方法密切相关,黄芩苷及阿魏酸可能并非是方剂中治咳的主要成分。

二、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汤剂煎煮技术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思路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文献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与分析
    第一章 中药煎煮器具研究
        1 砂锅
        1.1 砂锅的性能
        1.2 砂锅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1.3 砂锅煎药的现代研究
        2 瓷器
        2.1 瓷器的性能
        2.2 瓷器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2.3 瓷器煎药的现代研究
        3 紫砂锅
        3.1 紫砂的性能
        3.2 紫砂锅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4 玻璃器皿
        4.1 玻璃器皿的性能
        4.2 玻璃器皿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4.3 玻璃器皿煎药的现代研究
        5 搪瓷器
        5.1 搪瓷器的性能
        5.2 搪瓷器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5.3 搪瓷器煎药的现代研究
        6 不锈钢锅
        6.1 不锈钢锅的性能
        6.2 不锈钢锅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6.3 不锈钢锅煎药的现代研究
        7 银器
        7.1 银器的性能
        7.2 银器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7.3 银器煎药的现代研究
        8 铜锅
        8.1 铜锅的性能
        8.2 铜锅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8.3 铜锅煎药的现代研究
        9 铁锅
        9.1 铁锅的性能
        9.2 铁锅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9.3 铁锅煎药的现代研究
        10 铝锅
        10.1 铝锅的性能
        10.2 铝锅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10.3 铝锅煎药的现代研究
        11 石器
        11.1 石器的性能
        11.2 石器煎药的文献记载
        12 铛子
        12.1 铛子的性能
        12.2 铛子煎药的文献记载
        13 铫子
        13.1 铫子的性能
        13.2 铫子煎药的文献记载
        14 电药壶
        14.1 电药壶的性能
        14.2 电药壶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14.3 电药壶煎药的现代研究
        15 自动煎药机
        15.1 煎药机的性能
        15.2 煎药机煎药对药性的影响
        15.3 煎药机煎药的优点与缺点
        15.4 煎药机煎药的现代研究
        15.5 煎药机的应用现状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中药煎前浸泡技术研究
        1 浸泡目的
        1.1 减少药物副作用
        1.2 促进有效成分浸出
        2 浸泡方法
        2.1 浸泡用水量
        2.2 浸泡方式
        2.2.1 密闭浸泡
        2.2.2 开放浸泡
        2.3 浸泡温度
        2.3.1 常温水浸泡
        2.3.2 温水浸泡
        3 浸泡时间
        3.1 古代煎药浸泡时间
        3.1.1 浸泡半日
        3.1.2 浸泡一宿
        3.1.3 浸泡三宿
        3.2 现代煎药浸泡时间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中药煎煮用水量研究
        1 古方煎药加水量的研究
        1.1 对《伤寒论》煎药加水量的研究
        1.2 对《金匮要略》煎药加水量的研究
        1.3 对《备急千金要方》煎药加水量的研究
        1.4 对《外科正宗》煎药加水量的研究
        1.5 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煎药加水量的研究
        2 煎药加水量的现代研究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中药煎煮火候研究
        1 古方煎药火候的研究
        1.1 文火
        1.2 武火
        1.3 先武火后文火
        2 煎药火候的现代研究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药煎煮时间研究
        1 煎药的绝对时间
        2 煎药的相对时间
        2.1 以耗水量确定煎药的相对时间
        2.1.1 轻煎
        2.1.2 中煎
        2.1.3 浓煎
        2.2 以沸腾次数确定煎药的相对时间
        2.2.1 煎一沸
        2.2.2 煎二沸
        2.2.3 煎三沸
        2.2.4 煎五沸
        2.2.5 煎数沸
        2.2.6 煎十沸
        2.3 以指示剂变化确定煎药的相对时间
        2.4 以煎药气味散发情况确定煎药的相对时间
        3 煎药时间的现代研究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中药煎煮次数研究
        1 煎煮一次
        2 煎煮二次
        3 煎煮三次
        4 去渣再煎
        5 分次煎煮
        6 分煎后再合煎
        7 沸水浸泡与煎煮共用
        8 水煎与蜜煎共用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1 先煎
        1.1 先煎法概述
        1.2 先煎的文献研究
        2 后下
        2.1 后下法概述
        2.2 后下的文献研究
        3 包煎
        3.1 包煎法概述
        3.2 包煎的文献研究
        4 烊化
        4.1 烊化法概述
        4.2 烊化的文献研究
        5 另煎
        5.1 另煎法概述
        5.2 另煎的文献研究
        6 对服
        6.1 对服法概述
        6.2 对服的文献研究
        7 泡服
        7.1 泡服法概述
        7.2 泡服的文献研究
        8 煎汤代水
        8.1 煎汤代水法概述
        8.2 煎汤代水的文献研究
        小结与讨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药汤剂煎煮法的文献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调查方法
    1.4文献数据提取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药煎煮器具的现代实验研究情况
    2.3 中药煎煮溶媒的现代实验研究情况
    2.4 中药煎煮前浸泡及煎煮次数的现代实验研究情况
    2.5中药煎煮时间的实验研究情况
    2.6 传统中药汤剂煎煮浸泡时间、煎煮用水量、时间、火候、次数各因素的实验研究情况
    2.7 煎药机煎煮浸泡时间、煎煮用水量、时间、火候、次数各因素的实验研究情况
    2.8 先煎与后下药物的实验研究情况
3 讨论
    3.1 中药煎煮器具
    3.2 中药煎煮溶媒
    3.3 中药煎煮火候
    3.4 中药煎煮时间
    3.5 中药煎煮次数
    3.6 中药煎煮水量
    3.7 先煎与后下
4 结语

(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判断汤剂煎煮时间的概述
2 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
    2.1 煎煮终点的常规判断方法
    2.2 煎煮终点的特殊判断方法
        2.2.1 以沸的程度及次数判断煎煮终点
        2.2.2 以米熟判断煎煮终点
        2.2.3 以香气判断煎煮终点
    2.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煎煮终点判断不同的方剂
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有关煎煮时间的数据整理
4 影响汤剂煎煮时间的因素
    4.1 病证的轻重缓急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4.2 方剂的功效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4.3 药物药性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4.3.1 有效性
        4.3.2 安全性
    4.4 药材性状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5 结语

(4)中药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的构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中药汤剂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2 构建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的探索
    2.1 采用软件编码技术,实现中药饮片质量责任追溯
    2.2 建立用药禁忌数据库,处方和配方时系统自动提示
    2.3 煎药过程数字化,强化汤剂煎制规范
    2.4 应用二维码及数据接口技术,确保中药汤剂配送准确性
    2.5研发汤剂服务手机客户端,方便患者查询及配送确认
    2.6 建立第三方汤剂数据平台,实现监管手段的创新
3 初步应用
4 问题与对策
    4.1 医院系统间接口开发技术问题
    4.2 患者对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接受度
    4.3 针对煎药工艺问题,研发全自动煎药机的设计与研发
5 结语

(5)影响煎煮汤剂质量的多因素分析及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煎煮汤剂质量的多因素实验分析
2 中药煎煮过程管理现状及规范化分析
    2.1“代煎中药”行业的主体形式
        2.1.1 医院代煎
        2.1.2 药店代煎
        2.1.3 专业药品熬制企业 (中药代煎服务中心)
    2.2 中药煎煮存在的问题
    2.3 中药煎煮质量管理策略
        2.3.1 中药汤剂标准化生产
        2.3.2 规范汤剂煎煮质量管理
        2.3.3 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3 结语

(6)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患者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情况
    2.2 不同煎药、服药频率对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的影响
    2.3 患者获取中药汤剂煎服知识途径
3 讨 论
    3.1 患者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及药嘱服务现状
    3.2 中药汤剂药嘱服务的原则和核心内容
    3.3 中药汤剂药嘱服务的推广应用

(7)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加液量数学模型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器材
    2 药材与试剂
    3 实验设计
    4 加液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4.1 煎药机蒸发量的测定
        4.2 中药饮片吸水率的测定
        4.3 中药饮片吸水性质的聚类分析
        4.4 聚类分析种类数的确定
        4.5 不同机型煎药机的挤压功能参数校正
        4.6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 正交试验优选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工艺
        5.1 所选5个经典处方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5.2 单因素实验
        5.3 正交实验
        5.4 验证实验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煎药机煎煮对汤剂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浸泡
    1.1 浸泡用水
    1.2 浸泡时间
    1.3 浸泡用药袋
2 加液量
3 煎煮方法
    3.1 煎煮次数
    3.2煎煮时间
    3.3 药物的特殊处理
4 煎药机清洗
5 讨论

(9)中药汤剂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饮片质量控制
    1.1 坚持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
    1.2 控制饮片的加工炮制过程
    1.3 加强中药材饮片的贮存管理
    1.4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式与炮制一体化
2 煎药机煎煮对汤剂质量的影响
    2.1 浸泡
        2.1.1 煎药用水
        2.1.2 浸泡时间
    2.2 加液量
    2.3 煎煮方法
        2.3.1 煎煮次数
        2.3.2 煎煮时间
        2.3.3 煎煮火候
    2.4 煎煮后处理
    2.5 煎药机清洗
3 药材质量因素影响
    3.1 药材的纯净度及掺杂假冒
    3.2 品种差异
    3.3 产地区别
    3.4 采收时间差异
4 药物的特殊处理
5 规范调配程序,调配操作
6 包装与储存
7 中药汤剂制备工作努力的方向

(10)加减柴胡枳桔汤不同煎煮法对PIC疗效观察及两种成分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5.观察记录方法
    6.疗效评定标准
    7.统计学处理
    8.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标准
成分定量分析的研究资料
研究结果
    1.临床研究资料
    2.感染后咳嗽中医疗效观察
    3.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评价情况
    4.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及不良反应观察
    5.成分定量分析的实验结果
讨论与分析
    1.疗效结果的讨论
    2.两例不良反应情况的讨论
    3.成分定量分析的结果讨论
    4.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5.两种煎煮方法相关研究的认识
    6.方药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7.对现代煎煮法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疗效更佳结果的探讨
    8.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表

四、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汤剂煎煮技术文献研究[D]. 邢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2]中药汤剂煎煮法的文献调查分析[J]. 张立双,江丰,赵晨,熊可,吕玲,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 2017(06)
  • [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J]. 刘月,罗云,谭婷,廖正根,杨明. 中草药, 2020(24)
  • [4]中药汤剂数字化服务系统的构建探析[J]. 仲瑞雪,吴纯洁,胡晓梅,陈菊,罗悦,温川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 [5]影响煎煮汤剂质量的多因素分析及规范化管理研究[J]. 冯文杰,贾晓斌,刘丹. 中草药, 2014(16)
  • [6]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J]. 贾春伶,张晓明,郑君,苗强,菜莹莹. 人民军医, 2020(01)
  • [7]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加液量数学模型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D]. 戴丽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8]煎药机煎煮对汤剂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戴丽莉,聂继红,赵翡翠. 中医药导报, 2016(12)
  • [9]中药汤剂质量控制研究[J]. 谷超,田彩云,贾克文,高博闻. 人参研究, 2020(04)
  • [10]加减柴胡枳桔汤不同煎煮法对PIC疗效观察及两种成分定量分析[D]. 杨云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药汤剂的煎剂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