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酶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震,高丽贤,孙戒[1](2020)在《羊毛纤维低温染色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羊毛纤维的低温染色问题一直是印染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之一。本文从羊毛纤维结构、羊毛染色染料和工艺、羊毛低温染色技术原理和进展几个方面对羊毛低温染色技术进行了综述。
丁彩玲[2](2016)在《超细羊毛洗梳染低损伤加工技术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羊毛纺织品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服用舒适性好等优良特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羊毛纤维的优良纺织性能,使之成为纺织工业广泛应用的优质天然纤维材料之一。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毛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羊毛纺织品越来越趋于精细化、轻薄化和舒适化,对羊毛原料品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以超细羊毛为原料的高品质毛纺产品受到了高端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然而,羊毛越细,意味着其加工难度越大,传统毛纺工艺很难满足这种精细化加工的要求,批量生产有难度。超细羊毛加工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洗毛、梳毛和染色中的纤维损伤以及工艺不当引起的后续加工的进一步损伤。在洗毛、梳毛和染色加工中,化学品的使用、加工温度、酸碱度和机械力的作用等,都是造成纤维内部化学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原因。这些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导致的纤维性能的损伤,来源于纤维内部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和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羊毛纤维的加工性能,也会影响到羊毛纺织品的弹性、手感、光泽等品质和风格。因此,要利用好珍贵的超细羊毛资源,开发出品质优良的高端毛纺织品,需要开展超细羊毛低损伤加工性能及其工艺技术的研究,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此,本论文采用13.0μm的超细羊毛为对象,以超细羊毛的结构及性能特征研究为基础,从低损伤洗毛装置与工艺技术、低损伤梳毛工艺技术和低损伤染色加工性能及机理等方面,系统地研究超细羊毛在加工中发生损伤的程度及原因,进而探讨超细羊毛的低损伤加工性能及其机理,优化超细羊毛的低损伤洗毛、梳毛和染色的工艺技术参数。首先,测试和分析了13.0μm澳大利亚超细羊毛的外观形貌、密度及比表面积、缩绒性能、强伸性能、摩擦性能、上染性能、allw?rden反应等结构与性能指标,与17.5μm的普通细羊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细羊毛与普通细羊毛的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纤维的化学结构基本一致;超细羊毛纤维鳞片光滑,鳞片多呈环状并紧贴于毛干,鳞片厚度较薄,排列整齐且紧密,可见高度小;纤维细度低,单位长度内的鳞片密度高,卷曲数多,平均密度和比表面积大;鳞片表面细胞膜完整,allw?rden反应明显,可在纤维四周呈现大而连续的囊泡;超细羊毛强力较低、伸长率大、断裂比功大、初始模量小,即纤维刚性小;超细羊毛摩擦效应更大,且静摩擦效应大于动摩擦效应,缩绒球体积小,这些特性都表明超细羊毛更容易发生毡缩;超细羊毛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细度,使其初始上染速率快,平衡上染百分率也略高于普通细羊毛。其次,针对超细羊毛洗涤中容易毡并、不利于后道梳理等问题,设计制作了不同于常规洗毛方式的一套吊笼式低损伤洗毛装置,并以“纤维洗涤方法及其洗涤装置”申报和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这套洗毛装置,采用中性洗毛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探讨了洗液浓度、温度、时间、ph值等洗毛工艺因素对超细羊毛洗毛质量的影响,制订出一套基于吊笼式洗毛装置的超细羊毛低损伤洗毛的工艺技术:浓度(24槽)分别为2.2g/l、1.8g/l、1.4g/l;温度(16槽)分别为26℃、58℃、56℃、52℃、48℃、42℃;时间(16槽)分别为80s、85s、85s、80s、80s、80s。结果表明,经过吊笼式低损伤工艺洗毛得到的超细羊毛表面光滑干净,鳞片损伤减小,allw?rden反应可以在羊毛表面形成基本连续的囊泡,只是局部变小,无破裂。与常规洗毛相比,纤维的平均强度和白度分别提高了4.8%和6.2%,生产效率和制成率提升,实现了对超细羊毛的低损伤洗毛加工要求。然后,针对梳毛中超细羊毛容易纠缠、反复拉伸后纤维断裂等损伤问题,以纤维平均长度损伤和落毛率为测试指标,探讨了各工作辊隔距、速比、针布规格及分布工艺参数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方法,进一步优化梳毛工艺。利用team-3预测公式进行质量控制,建立相关质量监控图。最终优选制定了超细羊毛梳毛低损伤加工的工艺参数:2#隔距,3#速比,锡林针布齿密为60.7齿/cm2,道夫针布齿密为62.5齿/cm2,出条重量为20g/m。运用这套低损伤梳毛工艺参数,超细羊毛毛条制成率提高,毛粒数降低,条干均匀,产品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超细羊毛染色中容易出现染色不匀、内外色差及纤维强力损伤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lanasol活性染料进行低温染色,通过对影响染色中超细羊毛损伤的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助剂用量、温度、时间、pH值等工艺参数对纤维束强、染液吸尽率、表面得色深度K/S值、色牢度的影响,揭示了超细羊毛低损伤染色机理,确立了适合超细羊毛染色的最佳工艺:温度90℃,时间70min,pH值4.0。在此染色条件下,超细羊毛的染色吸尽率达到98%以上,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均能达到4级以上。通过测试纤维束强损伤率、扫描电镜图和Allw?rden反应,并与常规染色进行对比分析,优化的低温染色工艺条件提高了染色超细羊毛的纤维束强,减少了纤维鳞片损伤,实现了超细羊毛低损伤染色加工。总之,在洗毛、染色过程中的化学药剂和高温等加工条件的作用下,主要导致了超细羊毛强力下降、容易毡化,并会加重羊毛在后道工序的进一步物理性损伤;而梳毛等机械作用会直接导致超细羊毛纤维的物理损伤。这些都会造成加工的困难和低制成率、低效率和低成品合格率等问题,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和风格。所以,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影响超细羊毛洗毛、梳毛、染色加工性能的因素和超细羊毛在洗毛、梳毛、染色加工中产生的损伤及其产生的机制,创新性地设计制作了吊笼式洗毛装置,并建立了一套最大限度地降低超细羊毛损伤的洗毛、梳毛和染色的工艺技术,不仅为高端高品质毛纺织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持,也为产品升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欧阳磊[3](2016)在《毛用活性染料微悬浮体低温染色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羊毛毛条常规染色加工一般是在沸染条件下进行,对羊毛造成的染色损伤大,给染色纤维的梳纺性能及其制成品品质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在以微悬浮体染色(Microsuspesion Dyeing,简称MSD)技术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毛用活性染料微悬浮体低温染色助剂XPND(MSD低温染色助剂XPND,简称XPND)为核心的基础上,通过染色机理研究,中试试验和生产试验相结合的产学研合、逐步递进模式,实现了毛用活性染料微悬浮体低温染色(简称MSD低温染色),达到了降低羊毛染色损伤,改善染色纤维梳纺性能,提升羊毛制品品质的目标。选用lanasol和lanasol-CE两类毛用活性染料,通过染浴中XPND对染料的微悬浮体化作用,形成了一定尺寸大小的染料-助剂聚集体,显着降低了染浴的表面张力,增强了染料-助剂聚集体与纤维间的亲和力,能够加快染料-助剂聚集体对纤维的吸附,同时,XPND对纤维具有很好的润湿、溶胀作用,能够对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低温染色。本论文研究通过单因素变量实验优化出了MSD低温染色工艺参数,具体如下:染料用量≤4%(owf)时,冰醋酸2.0%(owf)、XPND 2.0%(owf)、90℃保温90min;染料用量>4%(owf)时,甲酸1.6%(owf)、XPND 2.0%(owf)、90℃保温90min。染色机理研究表明:(1)染液粒径和表面张力测试结果表明,XPND对染料的微悬浮体化,改变了染料在染浴中的状态,形成了染料-助剂聚集体,显着降低了染液表面张力。(2)染色热力学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染色工艺,MSD低温染色工艺没有改变染料的朗缪尔型吸附等温线。(3)染色动力学研究表明,采用MSD低温染色工艺对羊毛纤维进行染色加工过程中,其染色速率常数和扩散系数均比传统工艺高,半染时间比传统工艺短,染料能快速与纤维发生吸附上染,进而向纤维内部扩散,实现低温染色。染色生产试验结果表明:(1)MSD低温染色羊毛能获得与传统染色羊毛一致的颜色和色牢度,且减小了纤维染色损伤,染色毛条手感蓬松、滑糯、弹性好。(2)MSD低温工艺染色羊毛与传统工艺染色羊毛相比,针梳过程毛条缠皮辊、缠罗拉次数明显减少,落毛率降低,粗纱条干均匀性提高。采用MSD低温工艺染色羊毛,纺制52/2纱线,细纱断头率降低19.3%,络筒切疵机械效率提高3.90%,纱线制成率提高0.67%,且在纺制55/1和88/2纱线时获得了与纺52/2纱线类似的生产效果,染色纤维的梳纺性得到极大改善。(3)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MSD低温染色工艺染色羊毛织品在后整理过程的色变程度明显变小。(4)采用MSD低温染色工艺染色羊毛织品各项性能优良,织物内在品质得以提升,能满足生产和市场要求。采用MSD低温染色新技术对羊毛毛条进行染色加工,能够降低羊毛纤维染色损伤,改善纤维的梳纺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织物的内在品质,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余彤[4](2016)在《生物蛋白类增深剂的制备及其在羊毛染色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羊毛传统染色工艺耗能大、纤维损伤大,酸性媒介染料铬污染严重,而环保型兰纳素CE类活性染料黑色产品深浓效果不及酸性媒介染料的问题,本文利用明胶蛋白与自主研发的阳离子助剂反应,制备一种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作为羊毛染色的增深剂应用于兰纳素黑CE羊毛染色中。本文首先探讨了增深剂合成条件对上染百分率和表面染色深度K/S值的影响,优化出了该阳离子蛋白类增深剂的制备工艺条件,其为:明胶在40℃下溶解0.5h制成质量浓度为20%的明胶溶液,干明胶质量是WLS质量的12%,氢氧化钠质量是WLS质量的1.25%,合成温度为65℃,反应3小时。并对该增深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其次,通过研究不同染色条件对羊毛吸附上染性能的影响,最终优化出了该增深剂存在下的最佳低温增深染色工艺,其为:增深剂用量5%(owf),浴比为30:1,在50℃下处理10min,兰纳素黑CE为6%(owf),醋酸用量为3%(owf),再匀速缓慢升温到85℃,保温60min。水洗(浴比20:1,40℃×10min)两次→皂洗(碳酸钠2g/L,皂粉1g/L,浴比20:1,60℃×20min)→水洗(浴比20:1,40℃×10min)两次。最后,比较了该低温增深染色工艺与兰纳素黑CE及酸性媒介黑传统高温染色工艺的作用效果,同时,本研究对增深剂在羊毛低温增深染色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增深剂对羊毛的动力学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吸附属于朗缪尔(Langmuir)型,说明增深剂对羊毛纤维的吸附属于化学定位吸附,增深剂与纤维之间主要靠离子键结合。结果表明,低温增深染色工艺较兰纳素黑CE高温染色工艺可以节约25%的染料,且能够达到酸性媒介黑染料高温染色的上染百分率、表面染色深度、耐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并且可以使碱溶解度由20.18%降到17.86%,减少羊毛损伤。因此,低温增深染色工艺能够替代酸性媒介染料传统染色,降低染色温度,去除铬污染,减少羊毛损伤,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王译晗,王利平[5](2015)在《羊毛低温染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助剂法羊毛低温染色、羊毛改性低温染色(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稀土低温染色等机理及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新技术(包括等离子体、超声波、紫外线、微波、冷冻处理等)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史新颖,贾丽霞[6](2014)在《羊毛织物低温染色助剂协同效应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毛纤维的传统染色一般在高温下进行,会导致纤维发黄,蛋白纤维强力下降,对纤维的纺纱性能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影响,本文研究了助剂J和低温助剂在低温条件下时协同染色的情况,并已达到低温染色的目的。本文用弱酸黄、Lanaset(红、黄、蓝)染料对毛织物分别进行染色。发现Lanaset染料的上染率高于弱酸黄染料,所以选用Lanaset染料进行染色。经比较发现,协同染色时的上染率高于仅用低温助剂时的上染率;随后讨论了协同染色时低温助剂用量、pH、染色时间和温度对上染率、K/S值、耐摩擦牢度的影响;协同染色时pH为3.8,80℃,50 min的上染率好。可说明助剂J与低温助剂具有协同效应。
郇路恒[7](2014)在《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工艺》文中提出采用氧化还原体系结合氯化镧/氯化铈混合稀土对羊毛进行活性染料低温染色,确定其适宜的染色配方及工艺。首先选用双氧水/硫脲、双氧水/乙二醛和过硫酸钾/硫脲这三种氧化还原体系进行单因素低温染色实验,筛选出适宜活性染料低温染色的氧化还原体系;然后用混合稀土对羊毛进行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和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对羊毛进行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确定染色保温温度、染色保温时间等各因素的适宜范围;最后通过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正交试验和验证实验确定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的适宜配方和工艺。染色配方:活性Lanasol染料(owf):3%双氧水(mol/L):0.045硫脲(mol/L):0.015氯化镧/氯化铈混合稀土(owf):0.2%元明粉(owf):2%Albegal B(owf):3%pH:4.9适宜工艺条件:染色保温温度(℃):75染色保温时间(min):45浴比:1:40氧化还原体系结合混合稀土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比常规染色的染色保温温度降低了20℃,染色保温时间缩短了15min,上染率提高了1.2%,纤维强力提高了2.16cN;比单一氧化还原体系低温染色的染色保温温度低5℃,染色保温时间节省5min,纤维强力提高1.03cN,上染率提高了0.67%;比单一混合稀土低温染色的染色保温温度降低了10℃,染色保温时间节省5min,上染率提高1.61%,纤维强力提高了0.58cN。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体系结合混合稀土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较单一的氧化还原体系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和单一的混合稀土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的效果更好,较常规染色可以降低染色保温温度、缩短染色保温时间、减少纤维的损伤。
张振东,钮海丹,张庆[8](2014)在《羊毛低温染色方法》文中指出羊毛纤维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丰满的手感,优良的吸湿性、弹性、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以及独特的成衣效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层的存在,对染料的吸附上染起到阻碍作用。长久以来,羊毛纤维的染色均是在高98℃的条件下进行。在湿热的作用下,羊毛纤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而变得较疏松,染料分子容易透过羊毛的鳞片层向纤维内部扩散。但
俞一婷[9](2012)在《超声波在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规羊毛染色采用酸性染料高温沸染工艺,不仅影响产品质量,羊毛纤维易损伤泛黄,且能源消耗大。而超声波低温染色能有效改善这些缺点,可提高上染率和染色速率,减小羊毛纤维损伤,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染色时间,从而为工厂减少生产时间、提高染色质量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选用活性染料在超声波作用下对羊毛纤维进行低温染色,通过单因素分析,考察超声波染色各项工艺参数对羊毛上染率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和最优工艺验证;同时对超声波作用条件下与无超声波条件下的染色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将两种染色工艺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超声波促染作用方式对染色效果影响进行探讨,此外也从羊毛纤维集合状态角度对超声波低温染色的效果进行初探。论文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染色温度、pH值、染料浓度和助剂浓度对最终平衡上染率有显着影响,染色时间、浴比和元明粉用量对上染率的影响较小。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综合分析染料上染百分率、固色率、K/S值、色差值、色牢度等级等指标,得到最佳的染色工艺条件为:染色温度60。C,染色时间150min, pH值4.0,染料浓度1.5%(O.w.f.),助剂浓度1.5%(O.w.f.),元明粉浓度0%(o.w.f.)。(2)绘制上染速率曲线来研究超声波低温条件下的活性染料上染羊毛纤维的染色过程。染色全过程中,超声波羊毛低温染色的上染百分率均高于无超声波染色,超声波染色在初始阶段染色速率大。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能加速染料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表现为超声波染色的扩散系数是无超声波作用的染料扩散系数的1.64倍。Ct/C00~t1/2曲线说明超声波的存在具有消除纤维表面壁障的作用。在羊毛纤维活性染料低温染色过程中,应用超声波技术半染时间比无超声波染色缩短约1/2。超声波作用下的染色速率常数比无超声波染色的染色速率常数增大58.9%。(3)为实现超声波促染作用效果的最大化,探索得到较优的配置形式:a.染色前超声波预处理染液40min; b.染色时超声波作用上染吸附阶段150min; c.染色时超声波作用固色阶段15min。染色实验结果说明超声波作用的组合配置的染色效果比单独作用更为优越,促染效果显着。同时,若纤维集合状态越紧密,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对于提高上染率、固色率以及表观深度的效果越好,匀染性得到较大程度改善。
杜旭宜[10](2011)在《腈/毛混纺制品的低温染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腈纶纱、羊毛纱、腈/毛混纺纱是毛衫中大量使用的纱线,它们的常规沸染染色存在能耗高、废水排放量大,匀染剂用量大,纤维损伤严重等弊端,为了符合绿色染整目标,需要针对腈纶纱、羊毛纱及其混纺制品开发低温环保的染色技术。通过应用低温染色促进剂实现腈纶和羊毛的低温染色是一项方便、有效、节能的染色技术,研究腈纶和羊毛的低温染色技术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其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研制了能调控染色过程中腈纶纤维结构的低温染色促进剂,研究其对腈纶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从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通过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腈纶阳离子染料85℃染色的最佳工艺;探讨了腈/毛低温同浴染色体系中各染化料的相容性,并着重针对阳离子染料对羊毛的沾色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一套改善羊毛沾色性的低温染色工艺,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套红色系腈/毛同色染色工艺。首先,研制了促染效果较好的三种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通过对腈纶纱线进行细度、SEM、断裂强力、CDT、XRD及红外光谱等分析,探讨了染色促进剂对腈纶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仿染色条件下,染色促进剂Ⅰ、Ⅱ、Ⅲ对腈纶化学组成及晶体类型基本没有影响,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腈纶准结晶度,并对腈纶纤维都有一定的溶胀性,且均能提高腈纶的断裂强力。以阳离子翠兰X-GB为例,对腈纶低温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显示:三种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均能有效地提高染色扩散系数、平衡上染量、染色速率常数,且能显着缩短半染时间;同时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分配系数、标准亲和力及吸附饱和值;以苯甲醇的促染效果最好,而染色促进剂Ⅲ也基本能实现腈纶的85℃低温染色。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确定了阳离子染料对腈纶85℃低温染色的最佳工艺:染色温度85℃,1227用量0.03-0.04 mL/g腈纶,染色促进剂Ⅲ用量1.25-1.5 mL/g腈纶,浴比1:20,pH值4.5-5.0,保温60min;在此工艺下染色的腈纶,其耐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比相同条件下不加促进剂染色的腈纶高,基本上都可达到常规沸染的水平。鉴于腈/毛同浴染色时体系中各染化料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论文研究了阳离子染料、Lanaset染料、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Ⅲ、毛用低温匀染剂RS-80及防沉淀剂IW间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阳离子染料和Lanaset染料及同浴中各助剂在pH值4.5-5.0,温度85℃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较小浴比下,对腈/毛混纺制品85℃同浴染色的沾色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anaset染料对腈纶的沾色性不明显,但阳离子染料对羊毛的沾色性较为严重,尤其是阳离子翠兰X-GB。通过对染色温度、pH值、保温时间和染色促进剂等因素的研究得出了一套改善阳离子染料对羊毛沾色性的染色工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拼色研制了一套红色系腈/毛同色染色工艺。
二、生物酶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酶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羊毛纤维低温染色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羊毛的结构 |
2 羊毛的染色过程 |
3 羊毛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
3.1 羊毛纤维改性 |
3.2 羊毛染色新工艺 |
3.3 羊毛低温染色助剂 |
3.4 羊毛低温染色染料 |
4 结语 |
(2)超细羊毛洗梳染低损伤加工技术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羊毛的发展现状 |
1.1.1 澳大利亚羊毛发展状况 |
1.1.2 中国羊毛发展状况 |
1.2 羊毛的组织结构及理化性能 |
1.2.1 羊毛分子结构 |
1.2.2 羊毛组织结构 |
1.2.3 羊毛理化性能 |
1.3 羊毛加工中的损伤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1 洗毛损伤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2 梳理损伤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3 染色损伤及机理研究 |
1.4 羊毛纤维损伤的评价方法 |
1.4.1 物理分析方法 |
1.4.2 化学分析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细羊毛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2.1 实验与测试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超细羊毛基本性能 |
2.2.2 超细羊毛表面形貌观察与分析 |
2.2.3 超细羊毛密度和比表面积 |
2.2.4 超细羊毛力学性能 |
2.2.5 超细羊毛摩擦性能 |
2.2.6 超细羊毛的缩绒性能 |
2.2.7 超细羊毛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8 超细羊毛的Allw?rden反应 |
2.2.9 超细羊毛的染色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细羊毛低损伤洗毛装置与加工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1.1 洗毛原理 |
3.1.2 洗毛中羊毛强力损伤机理 |
3.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测试方法 |
3.3 洗毛实验 |
3.3.1 洗毛装置 |
3.3.2 洗毛实验方案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洗毛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3.4.2 洗毛工艺优化与分析 |
3.4.3 不同洗毛设备及工艺的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细羊毛低损伤梳毛加工技术研究 |
4.1 羊毛梳毛工艺及损伤 |
4.1.1 梳毛工艺 |
4.1.2 梳毛过程的损伤分析 |
4.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4.2.1 材料、设备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案 |
4.2.3 纤维损伤指标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隔距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4.3.2 速比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4.3.3 针布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4.3.4 质量预控 |
4.3.5 低损伤加工精梳毛条性能指标 |
4.3.6 低损伤成纱指标分析 |
4.4 文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超细羊毛染色低损伤加工性能及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1.1 染色加工中的羊毛损伤 |
5.1.2 低温染色作用机理 |
5.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5.2.1 材料、药剂及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染色温度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5.3.2 染色时间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5.3.3 染液pH值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5.3.4 超细羊毛染色工艺优化 |
5.3.5 超细羊毛表面损伤分析及评价 |
5.3.6 Allw?rden反应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毛用活性染料微悬浮体低温染色新技术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毛用活性染料低温染色进展 |
1.2.1 毛用活性染料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
1.2.2 羊毛低温染色技术历史、现状及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机理研究方面 |
1.4.2 中试试验 |
1.4.3 生产试验 |
2 原理 |
2.1 羊毛的结构和性能 |
2.2 毛用活性染料结构特征及染色原理 |
2.3 MSD低温染色新技术染色机理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染料 |
3.1.3 助剂 |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3.3.1 染色工艺 |
3.3.2 课题研究过程所涉标准色号 |
3.3.3 MSD低温染色新技术染色机理研究 |
3.3.4 MSD低温染色工艺优化 |
3.4 测试方法 |
3.4.1 粒径测试 |
3.4.2 表面张力测试 |
3.4.3 吸光度测试 |
3.4.4 上染百分率及固色率测试 |
3.4.5 热力学参数测试 |
3.4.6 动力学参数测试 |
3.4.7 染色样品颜色深度(K/S值)和色差测试 |
3.4.8 染色样品色牢度测试 |
3.4.9 羊毛纤维强力测试 |
3.4.10 染色样品碱溶解度测试 |
3.4.11 染色纤维扫描电镜测试 |
3.4.12 染色样品X射线衍射测试 |
3.5 染色中试 |
3.6 MSD低温染色工艺生产试验 |
3.6.1 MSD低温工艺染色生产 |
3.6.2 梳纺性能对比 |
3.6.3 织造性能对比 |
3.6.4 后整理对布样颜色影响对比 |
3.6.5 成品布样综合性能对比 |
4 结果与讨论 |
4.1 MSD低温染色的机理研究 |
4.1.1 XPND对染液粒径的影响 |
4.1.2 XPND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4.1.3 XPND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
4.1.4 不同染色助剂吸收光谱对比 |
4.1.5 模拟解聚实验 |
4.1.6 XPND用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
4.1.7 XPND对染料染色匀染性的影响 |
4.2 MSD低温染色技术工艺优化 |
4.2.1 染色酸用量的确定 |
4.2.2 XPND用量的确定 |
4.2.3 保温温度的确定 |
4.2.4 保温时间的确定 |
4.2.5 纯碱用量确定 |
4.3 染色热力学研究 |
4.4 染色动力学研究 |
4.4.1 不同染色工艺上染速率比较 |
4.4.2 半染时间和染色速率常数测定 |
4.4.3 不同染色工艺扩散系数的比较 |
4.5 扫描电镜 |
4.6 XRD测试结果 |
4.7 染色中试 |
4.7.1 原料及色卡信息 |
4.7.2 不同染色工艺染色结果对比 |
4.8 生产试验 |
4.8.1 原料及生产色卡信息 |
4.8.2 不同染色工艺染色结果对比 |
4.8.3 针梳效率测试 |
4.8.4 梳纺性能对比 |
4.8.5 后整理过程织物颜色变化对比 |
4.8.6 成品布样各项指标对比 |
5 结论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生物蛋白类增深剂的制备及其在羊毛染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羊毛低温增深染色的研究现状 |
1.3 生物蛋白助剂应用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理论部分 |
2.1 羊毛纤维的结构 |
2.1.1 羊毛纤维的化学结构 |
2.1.2 羊毛的形态结构 |
2.2 兰纳素CE染料染色原理 |
2.3 羊毛实现低温增深染色原理 |
2.4 明胶的性能 |
2.4.1 明胶的结构和性质 |
2.4.2 明胶的改性研究 |
2.5 增深剂的合成原理 |
2.6 增深剂的增深原理 |
3 实验部分 |
3.1 主要实验材料、化学品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化学品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工艺 |
3.2.1 增深剂的制备 |
3.2.2 羊毛染色工艺 |
3.3 测试方法 |
3.3.1 上染百分率测定 |
3.3.2 固色率的测定 |
3.3.3 K/S值的测定 |
3.3.4 匀染性的评定 |
3.3.5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
3.3.6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试 |
3.3.7 碱溶解度的测定 |
3.3.8 含固量测定 |
3.3.9 阳离子性测定 |
3.3.10 红外光谱测定 |
3.3.11 凝胶渗透色谱(GPC) |
3.3.12 增深剂吸附速率曲线的测定 |
3.3.13 增深剂吸附等温线测定 |
3.3.14 增深剂与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 |
3.3.15 扫描电镜图的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增深剂合成工艺的优化 |
4.1.1 单因素优化 |
4.1.2 中心组合实验法(CCD)优化增深剂合成条件 |
4.2 增深剂结构及性能表征 |
4.2.1 增深剂性状 |
4.2.2 增深剂的阳离子性 |
4.2.3 增深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2.4 增深剂的GPC表征 |
4.2.5 增深剂的紫外吸收性能 |
4.3 兰纳素黑CE低温增深染色工艺优化 |
4.3.1 增深剂用量的优选 |
4.3.2 增深剂处理时间优选 |
4.3.3 增深剂处理温度的优选 |
4.3.4 醋酸用量优选 |
4.3.5 保温温度优选 |
4.3.6 染色保温时间优选 |
4.3.7 兰纳素黑CE低温增深染色皂洗条件的优选 |
4.3.8 兰纳素黑CE低温增深染色工艺小结 |
4.4 羊毛低温增深染色效果评价 |
4.4.1 低温增深染色工艺对羊毛纤维固色率、匀染性和色光的影响 |
4.4.2 低温增深染色工艺对羊毛染色牢度及损伤程度的影响 |
4.4.3 低温增深染色效果与酸性媒介染料染色效果比较 |
4.5 增深剂的作用机理 |
4.5.1 增深剂对羊毛的吸附动力学性能 |
4.5.2 增深剂的吸附热力学性能 |
4.5.3 增深剂与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
4.5.4 增深剂处理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4.5.5 增深剂与酸作用的比较 |
4.5.6 染色羊毛扫描电镜图 |
4.5.7 增深剂作用机理总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及展望 |
5.2.1 课题创新点 |
5.2.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羊毛低温染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助剂法羊毛低温染色 |
1.1 蚁酸、苄醇系列 |
1.2 溶剂系列 |
1.3 表面活性剂系列 |
1.4 其他低温染色助剂[4-11] |
1.5 新型天然绿色助剂羊毛低温染色 |
2 羊毛改性低温染色 |
2.1 化学改性羊毛低温染色 |
2.1.1 氧化剂或还原剂处理羊毛低温染色 |
2.1.2 氧化还原体系羊毛低温染色 |
2.1.3 壳聚糖预处理羊毛低温染色 |
2.1.4 乙二胺预处理羊毛低温染色 |
2.1.5 氨/盐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 新技术改性羊毛低温染色 |
2.2.1 生物酶羊毛低温染色 |
2.2.2 等离子体处理羊毛的低温染色 |
2.2.3 紫外线和微波处理羊毛的低温染色 |
2.2.4 超声波处理羊毛的低温染色 |
2.2.5 其他新技术 |
3 稀土体系羊毛低温染色 |
4 结语 |
(7)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羊毛结构及染色概论 |
1.1 羊毛纤维组织结构 |
1.1.1 羊毛纤维组织结构 |
1.1.2 羊毛纤维的物理性质 |
1.1.3 羊毛纤维的化学性质 |
1.2 羊毛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
第二章 羊毛低温染色概论 |
2.1 助剂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 预处理方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1 生物酶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2 壳聚糖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3 乙二胺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4 氨/盐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5 氧化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6 紫外线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7 超声波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2.8 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法羊毛低温染色 |
2.3 氧化还原法羊毛低温染色 |
2.3.1 氧化还原法羊毛低温染色的现状 |
2.3.2 氧化还原法羊毛低温染色机理 |
2.4 稀土羊毛低温染色 |
2.4.1 稀土用于羊毛低温染色机理 |
2.4.2 稀土羊毛低温染色发展现状 |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实验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2.1 羊毛活性染料常规染色 |
3.2.2 氧化还原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3.2.3 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3.2.4 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3.2.5 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正交试验 |
3.2.6 验证实验及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四章 材料选用及测试方法 |
4.1 实验材料选用 |
4.1.1 羊毛纤维的选择 |
4.1.2 染料的选择 |
4.1.3 氧化还原体系的选择 |
4.1.4 稀土的选择 |
4.1.5 匀染剂的选择 |
4.1.6 酸剂的选用 |
4.1.7 电解质的选用 |
4.2 实验材料来源 |
4.3 实验仪器设备 |
4.4 实验结果测试方法 |
4.4.1 上染率的测试 |
4.4.2 纤维强力的测试 |
第五章 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实验 |
5.1 羊毛活性染料常规染色实验 |
5.2 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参数确定 |
5.3 双氧水/硫脲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5.3.1 双氧水/硫脲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初始工艺 |
5.3.2 染色保温温度的确定 |
5.3.3 染色保温时间的确定 |
5.3.4 双氧水与硫脲物质的量比的确定 |
5.3.5 双氧水与硫脲浓度的确定 |
5.3.6 元明粉用量的确定 |
5.3.7 染浴 pH 的确定 |
5.3.8 双氧水/硫脲体系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工艺及配方 |
5.4 双氧水/乙二醛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5.4.1 双氧水/乙二醛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初始工艺 |
5.4.2 染色保温温度的确定 |
5.4.3 染色保温时间的确定 |
5.4.4 双氧水与乙二醛物质的量比的确定 |
5.4.5 双氧水与乙二醛浓度的确定 |
5.4.6 元明粉用量的确定 |
5.4.7 染浴 pH 的确定 |
5.4.8 双氧水/乙二醛体系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工艺及配方 |
5.5 过硫酸钾/硫脲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5.5.1 过硫酸钾/硫脲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初始工艺 |
5.5.2 染色保温温度的确定 |
5.5.3 染色保温时间的确定 |
5.5.4 过硫酸钾与硫脲物质的量比的确定 |
5.5.5 过硫酸钾与硫脲浓度的确定 |
5.5.6 染浴 pH 的确定 |
5.5.7 元明粉用量的确定 |
5.5.8 过硫酸钾/硫脲体系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工艺及配方 |
5.6 三种不同氧化还原体系单因素实验性能对比分析 |
5.7 氯化镧氯化铈混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5.7.1 氯化镧氯化铈混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初始工艺 |
5.7.2 染色保温温度的确定 |
5.7.3 染色保温时间的确定 |
5.7.4 混合稀土用量的确定 |
5.7.5 染浴 pH 的确定 |
5.7.6 元明粉用量的确定 |
5.7.7 氯化镧氯化铈混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工艺及配方 |
5.8 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 |
5.8.1 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初始工艺 |
5.8.2 染色保温温度的确定 |
5.8.3 染色保温时间的确定 |
5.8.4 双氧水与硫脲物质的量比的确定 |
5.8.5 双氧水与硫脲浓度的确定 |
5.8.6 混合稀土用量的确定 |
5.8.7 染液 pH 的确定 |
5.8.8 元明粉用量的确定 |
5.8.9 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单因素实验工艺及配方 |
第六章 正交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6.1 考察因素的选择 |
6.2 正交试验设计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验证实验 |
6.5 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适宜配方及工艺 |
6.6 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不同染色方法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8)羊毛低温染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技术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 |
2. 低温染色助剂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 |
3. 生物酶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 |
(9)超声波在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声波技术在染色体系中的作用理论 |
1.2 超声波染色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 超声波条件下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波低温染色实验及染色性能测试方法 |
2.1 超声波低温染色实验 |
2.2 染色性能测试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羊毛低温染色工艺研究 |
3.1 单因素工艺实验 |
3.2 正交试验法优化工艺参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羊毛低温染色的动力学研究 |
4.1 上染速率曲线的绘制 |
4.2 超声波羊毛低温染色的动力学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波促染作用方式对染色效果影响的探讨 |
5.1 超声波促染作用方式 |
5.2 纤维集合状态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存在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腈/毛混纺制品的低温染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腈纶纤维简介 |
1.1.1 腈纶纤维的结构 |
1.1.2 腈纶纤维的性能 |
1.2 腈纶、羊毛及其混纺制品低温染色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腈/毛混纺制品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
1.3.1 腈纶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
1.3.2 羊毛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
1.3.3 腈/毛混纺制品的低温染色研究现状 |
1.4 腈纶及腈/毛混纺制品同浴低温染色中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的研制及应用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及测试方法 |
2.1.3.1 实验方法 |
2.1.3.2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染色性能的影响 |
2.2.1.1 增塑剂的筛选及染色促进剂的制备 |
2.2.1.2 染色促进剂对染色纱线色光的影响 |
2.2.1.3 染色促进剂对阳离子染料染色速率的影响 |
2.2.2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纱线溶胀性能的影响 |
2.2.2.1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2.2.2.2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纤维细度的影响 |
2.2.3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纤维准结晶度的影响 |
2.2.4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纱线其它性能的影响 |
2.2.4.1 染色促进剂对CDT 的影响 |
2.2.4.2 染色促进剂对腈纶断裂强力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染色促进剂对腈纶阳离子染料染色动力学及热力学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及参数计算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阳离子翠蓝X-GB 的标准工作曲线 |
3.2.2 腈纶纤维低温染色的动力学研究 |
3.2.2.1 染色促进剂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
3.2.2.2 染色促进剂对平衡上染量的影响 |
3.2.2.3 染色促进剂对染色速率的影响 |
3.2.2.4 染色促进剂对染色活化能的影响 |
3.2.3 腈纶纤维低温染色热力学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腈纶阳离子染料低温染色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及测试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单因素分析 |
4.2.1.1 染色温度 |
4.2.1.2 缓染剂1227 的用量 |
4.2.1.3 保温时间 |
4.2.1.4 染液pH 值 |
4.2.1.5 染液浴比 |
4.2.1.6 染色促进剂的用量 |
4.2.2 腈纶低温染色的正交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腈/毛混纺制品的低温染色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及测试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低温同浴染色各染化料间的相容性 |
5.2.1.1 毛用低温匀染剂RS-80 用量的优化 |
5.2.1.2 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对羊毛染色的影响 |
5.2.1.3 羊毛低温匀染剂对腈纶染色的影响 |
5.2.1.4 防沉淀剂对腈纶、羊毛染色的影响 |
5.2.1.5 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毛用低温匀染剂对防沉淀效果的影响 |
5.2.2 腈/毛同浴低温染色的沾色性研究 |
5.2.2.1 Lanaset 染料对腈纶的沾色性研究 |
5.2.2.2 阳离子染料对羊毛的沾色性研究 |
5.2.3 腈/毛的低温同色染色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生物酶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羊毛纤维低温染色技术进展[J]. 张震,高丽贤,孙戒. 染料与染色, 2020(06)
- [2]超细羊毛洗梳染低损伤加工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 丁彩玲. 东华大学, 2016(03)
- [3]毛用活性染料微悬浮体低温染色新技术研发及应用[D]. 欧阳磊.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4]生物蛋白类增深剂的制备及其在羊毛染色中的应用[D]. 余彤.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5]羊毛低温染色的研究进展[J]. 王译晗,王利平. 印染, 2015(02)
- [6]羊毛织物低温染色助剂协同效应的初步研究[A]. 史新颖,贾丽霞. "德凯杯"第二届全国毛纺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7]氧化还原体系结合稀土羊毛活性染料低温染色工艺[D]. 郇路恒.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4(04)
- [8]羊毛低温染色方法[J]. 张振东,钮海丹,张庆. 丝网印刷, 2014(03)
- [9]超声波在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中的作用研究[D]. 俞一婷. 东华大学, 2012(07)
- [10]腈/毛混纺制品的低温染色技术研究[D]. 杜旭宜.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