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UPUNCTURE AT HUATUOJIAJI(EXTRA 21)POINT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EPIGASTRIC PAIN(论文文献综述)
韦日铺,李建兵,蒋云芳[1](2019)在《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夹脊穴是一组比较有代表性的镇痛穴位,在传统针灸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夹脊穴治疗痛症的记载,近代研究中应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分娩疼痛等痛症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镇痛机制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涉及到中枢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及外周体液调节等,目前研究尚不能完全阐明其镇痛机制,故深入分析、系统总结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
邓甜甜[2](2014)在《齐刺胆的下合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浆β-EP和CCK-8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试从实验角度观察齐刺胆的下合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以豚鼠血浆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的改变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数的变化为指标,探讨齐刺阳陵泉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治疗作用的效应机制,为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选择更佳的针刺方法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8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豚鼠,体重为350~400g。置于安静的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的实验室中适应性饲养1W。将其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药物组20只、针刺组20只、齐刺组20只。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笼5只,其它各组每笼1只饲养。采用急性胆囊炎模型方法造模,治疗手段分别为:正常组在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置;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饲养;药物组:造模成功后,在豚鼠清醒状态下取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ml/支,含双氯芬酸钠75mg、利多卡因20mg)腹腔注射0.007ml(蒸馏水稀释后给药),每日一次,治疗5日;针刺组:造模成功后,在豚鼠清醒状态下取双侧“阳陵泉”穴,参照由全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取穴,选用0.25mm×15mm毫针,在“阳陵泉”穴刺入约5mm,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期间行针5次,起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齐刺组:选用0.25mm×15mm毫针,在“阳陵泉”穴刺入约5mm,在“阳陵泉”穴刺一针,然后取同样毫针沿胆经循行线在该针刺点上(近心端)和下(远心端),各刺入一针,其它同针刺组。外周血WBC数:实验前、造模后以及治疗结束后均要检测外周血WBC数。最后处死豚鼠,腹主动脉采取新鲜血液,离心后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EP和CCK-8含量。结果:1.豚鼠血浆β-EP和CCK-8含量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β-EP含量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药物组、针刺组、齐刺组血浆β-EP含量均比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药物组与针刺刺组比较无差异(p>0.05);齐刺组与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CCK-8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药物组、针刺组、齐刺组血浆CCK-8含量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药物组与齐刺组比较无差异(p>0.05);齐刺组与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WBC计数实验前豚鼠外周血WBC数: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造模后豚鼠外周血WBC数:其它各组与正常组比较,WBC数明显增多,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豚鼠外周血WBC数: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药物组、针刺组、齐刺组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齐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齐刺组与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药物组、针刺组和齐刺组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均有治疗作用。2.齐刺阳陵泉穴,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CCK-8含量,减轻炎症反应。提示针刺抗炎免疫镇痛依赖于内阿片肽系统、脑肠肽的参与;同时表明针刺在发挥抗炎免疫作用的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所致的疼痛,发挥镇痛作用。3.齐刺阳陵泉穴较普通针刺效果更佳。
袁锋[3](2013)在《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软组织张力结合病人报告结局指标观察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临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76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个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心胆论治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治疗措施是先针刺后埋皮内针,针刺穴位为内关、阳陵泉、颈夹脊穴,内关与阳陵泉左右交替选用;埋皮内针穴位为心俞、胆俞,心俞与胆俞左右交替选用。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管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25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治疗措施是先针刺后埋皮内针,针刺穴位为中渚(双)、颈夹脊穴;埋皮内针穴位为百劳(双)。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25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前两周每周治疗3次,后两周每周治疗2次,10次治疗为1疗程,4周内完成。1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评价指标:以软组织张力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其包括两个指标:①施加0.5kg载荷时,局部软组织的位移大小,记为D0.5kg,单位为mm;②局部软组织所吸收能量占所做功的百分比,记为S。以NPQ颈痛量表、McGill简式疼痛量表及SF-36生存质量量表作为病人报告结局指标。评价时点:治疗前、治疗第5次、疗程结束时、随访1个月及随访3个月时。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将采集的数据,应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PASW Statistic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具有长期低头习惯,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以及之前是否有接受过针灸治疗经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日常平均低头工作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压痛点压痛程度与压痛点分布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证候均以风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为主。2软组织张力2.1D0.5kg2.1.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两组D0.5kg分别为:治疗组7.34±0.32mmm,对照组7.42±0.40m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D.5kg测量值分别为:7.34±0.32mmm、7.80±0.40mmm、8.18±0.51mmm、8.37±0.52mmm、8.38±0.48mmm,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D0.5kg测量值分别为:7.42±0.40mmm、7.91±0.50mmm、8.29±0.64mmm、8.09±0.58mmm、7.98±0.60mmm,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7.80±0.40mm,对照组7.91±0.50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18±0.51mm,对照组8.29±0.64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37±0.52mm,对照组8.09±0.5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38±0.48mm,对照组7.98±0.6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S2.2.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两组S分别为:治疗组(58.32±5.49)%,对照组(57.41±7.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测量值分别为:(58.32±5.49)%、(64.61±3.58)%、(69.17±4.69)%、(71.61±5.68)%、(71.34±6.92)%,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测量值分别为:(57.41±7.63)%、(64.27+3.69)%、(68.89±5.14)%、(66.75±6.19)%、(65.68±6.07)%,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64.61±3.58)%,对照组(64.27±3.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69.17±4.69)%,对照组(68.89±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71.61±5.68)%,对照组(66.75±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第3个月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71.34±6.92)%,对照组(65.68±6.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NPQ量表3.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NPQ量表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1.88±7.78,对照组39.95±7.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NPQ量表评分分别为:41.88±7.78、30.26±5.45、14.35±6.06、13.14±6.35、13.41±6.38,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NPQ量表评分分别为:39.95±7.13、29.86±5.15、17.25+6.46、20.46±6.80、21.83±6.85,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30.26±5.45,对照组29.86±5.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4.35±6.06,对照组17.25±6.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3.14±6.35,对照组20.46±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第3个月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3.41±6.38,对照组21.83±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cGill疼痛问卷(MPQ)4.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7.50±3.11,对照组17.17±3.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McGill量表评分分别为:17.50±3.11、11.59±2.53、5.59±2.75、4.58±2.63、4.42±2.62,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McGill量表评分分别为:17.17±3.06、12.03±2.37、6.28±2.80、7.30±3.72、7.64±3.68,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1.59±2.53,对照组12.03±2.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5.59±2.75,对照组6.28±2.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58±2.63,对照组7.30±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第3个月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42±2.62,对照组7.64±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SF-36生存质量量表5.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SF-36生存质量8维度评分分别如下:PF维度:治疗组63.92±8.51,对照组64.17±7.51;RP维度:治疗组31.76±15.19,对照组31.25±13.86;BP维度:治疗组39.92±10.20,对照组41.56±10.31;GH维度:治疗组39.05±2.59,对照组39.03±2.73;VT维度:治疗组46.76±6.89,对照组46.81±6.88;SF维度:治疗组52.37±6.61,对照组54.03±7.78;RE维度:治疗组32.42±22.89,对照组34.24±21.81;MH维度:治疗组41.30±5.66,对照组41.00±5.00。两组治疗前SF-36生存质量8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两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时两组SF-36量表评分,生理职能维度治疗组评分:93.92±10.87,对照组评分:84.03±13.57;躯体疼痛维度治疗组评分:71.61±5.68,对照组评分:66.75±6.19;精力维度治疗组评分:70.14±4.33,对照组评分:66.94±5.25;两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精力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时两组SF-36量表评分,生理机能维度治疗组评分:82.16±4.65,对照组评分:79.31±4.50;社会功能维度治疗组评分:75.68±7.18对照组评分:71.18±7.21;两组在生理机能与社会功能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职能维度治疗组评分:89.86±12.44,对照组评分:75.00±10.35;躯体疼痛维度治疗组评分:71.34±6.92,对照组评分:65.68±6.07;精力维度治疗组评分:70.81±4.00,对照组评分:66.67±4.93;两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精力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疗效疗程结束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显效率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为78.38%,对照组显效率为69.44%,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70.27%,对照组显效率为44.44%,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64.86%,对照组显效率为41.67%,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经处理后未影响研究进程。结论:1.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近期疗效与对照组相当,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2.软组织张力可客观的评价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3.病人报告结局指标可有效的评价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刘鹏宇,郑健刚[4](2012)在《针刺夹脊穴治疗颈、腰椎病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颈、腰椎疾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衰少,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导致气血阻滞,结于颈项、腰背筋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遵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针刺颈部、腰部夹脊穴,能疏通督脉及太阳经经气而调和阴阳,直接通调颈、腰部经气,达到祛风活血通络的目的。
李永红[5](2009)在《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认为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多为风寒暑湿火等外邪入侵,以及热积、食积、酒积、气滞、血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内伤病因所致。腹痛病机为腹部脏腑经脉痹阻,或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关于腹痛的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明代以前,腹痛和胃脘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才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其资料散见于多种疾病,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以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腹痛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到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揭示了腹痛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家诊治腹痛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古今医家对此病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腹痛病证提供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并开拓腹痛病证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分为病名源流探讨、古代医家论治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现代治疗研究,以及相关问题探讨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腹痛病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厘清了腹痛从症状名到病证名,从与胃脘痛混称到成为独立病名的发展脉络,并将与其相关或类似病名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腹痛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内容涉及腹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整理总结了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腹痛辨证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并附以医案加以论证。第四部分,收集整理了现代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诊断、用药特点、其他疗法、民族医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对腹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腹痛治法需灵活多变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腹痛治疗中广义通法、汗法应用;芍药止痛并非只限于血虚类型;对“痛无补法”的探讨以及补法治疗腹痛的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腹痛治疗的认识和见解。
谢惺,胡幼平[6](2007)在《排刺理论及临床应用浅析》文中指出本文对近年来排刺临床应用及机理进行浅要分析,表明排刺治疗各类疾病疗效较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经筋病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并指出排刺治疗存在基础研究报道少,刺激部位单一等问题。
刘锐,胡穗发[7](2004)在《胃脘痛中医药治疗近况》文中研究说明就近 5年来有关本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 ,发现在辨证施治上出现了从肝论治及从瘀论治两种较为流行的学术观点 ,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但同时也发现了胃脘痛临床研究存在的不少问题
范志男[8](2002)在《胃脘痛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指出 胃脘痛以胃院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本病各种类型的中医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现分述如下。1 辨证分型治疗 林氏将99例胃院痛患者分为6型。其中脾胃虚寒型38例,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总有效
二、ACUPUNCTURE AT HUATUOJIAJI(EXTRA 21)POINT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EPIGASTRIC PA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UPUNCTURE AT HUATUOJIAJI(EXTRA 21)POINT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EPIGASTRIC PAIN(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夹脊穴的相关浅析 |
2 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 |
2.1 治疗脊柱及相关性痛证 |
2.2 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
2.3 治疗脏腑痉挛性疼痛 |
3 结语 |
(2)齐刺胆的下合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浆β-EP和CCK-8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1 颈型颈椎病分型 |
1.1.2 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
1.1.3 颈型颈椎病病理机制 |
1.1.4 颈肌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
1.1.5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治疗进展 |
1.2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治疗 |
1.3 心胆论治的研究进展 |
1.3.1 心胆论治古文献记载 |
1.3.2 心胆论治内涵 |
1.4 颈型颈椎病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
1.4.1 主观评价 |
1.4.2 客观评价 |
1.4.3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病例标准 |
2.1.4 排除病例标准 |
2.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与随机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测指标 |
2.2.4 研究质量控制 |
2.2.5 技术路线图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1 数据管理 |
2.3.2 建立数据库 |
2.3.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软组织张力 |
2.4.3 NPQ颈痛量表 |
2.4.4 McGill疼痛问卷 |
2.4.5 简明生存质量量表(SF-36) |
2.4.6 疗效 |
2.4.7 安全性 |
2.4.8 依从性 |
2.5 讨论 |
2.5.1 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2.5.2 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穴依据 |
2.5.3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2.5.4 结果分析 |
2.5.5 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腹痛的古代学术源流 |
1 腹痛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 定义 |
1.2 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
1.2.1 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2 腹痛病证范围的确定 |
1.2.3 腹痛病名的演化 |
1.2.4 腹痛病名的相关称谓 |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
2.1 概述 |
2.1.1 病名发展 |
2.1.2 病因病机 |
2.1.3 辨证诊断 |
2.1.4 治则治法 |
2.2 甲骨文对腹部相关疾病的记载 |
2.3 《山海经》出现"腹痛" |
2.4 《足臂十一脉灸经》 |
2.5 《史记》 |
2.6 《黄帝内经》 |
2.6.1 与腹痛相关的病证 |
2.6.2 病变脏腑与病因病机 |
2.6.3 辨证诊断 |
2.6.4 治则治法 |
2.6.5 疾病预后 |
2.7 《神农本草经》 |
2.8 《难经》 |
2.8.1 脉象特征 |
2.8.2 注重肾命 |
2.8.3 奇经腹痛 |
2.9 《伤寒论》 |
2.9.1 关于芍药止痛 |
2.9.2 各经腹痛特点 |
2.10 《金匮要略》 |
2.10.1 亡血失精腹痛 |
2.10.2 奔豚气上冲腹痛 |
2.10.3 寒气入侵腹痛 |
2.10.4 便闭腹痛 |
2.10.5 寒疝腹痛 |
2.10.6 淋病腹痛 |
2.10.7 疝瘕腹痛 |
2.10.8 肝水腹痛 |
2.10.9 黄疸腹痛 |
2.10.10 产后腹痛 |
2.10.11 妇科杂病腹痛 |
2.10.12 食积腹痛 |
2.11 《中藏经》 |
2.11.1 腹痛与脏腑病变相关 |
2.11.2 其他病证中的腹痛症状 |
2.11.3 痛证的脉象特征以及脉象的逆顺判断 |
2.11.4 治疗腹痛的药物 |
2.12 《脉经》 |
2.12.1 独取寸口诊断腹痛 |
2.12.2 脉诊分析腹痛病因病机 |
2.12.3 脉象反应脏腑疾病与腹痛的关系 |
2.12.4 根据脉象确定治法 |
2.12.5 奇经病腹痛的脉象特征 |
2.12.6 从脉象探查疾病预后 |
2.13 《针灸甲乙经》 |
2.14 《肘后备急方》 |
2.14.1 急腹痛可用捏脊 |
2.14.2 寒邪腹痛温中除寒 |
2.14.3 热邪腹痛清热止痛 |
2.14.4 积滞腹痛用汗法 |
2.14.5 中毒腹痛多用吐下 |
2.15 《小品方》 |
2.15.1 芍药止痛的论述 |
2.15.2 不同腹痛的证治药方 |
2.15.3 灸法治腹痛 |
2.16 《褚氏遗书》 |
2.17 《本草经集注》 |
2.18 《集验方》 |
3 隋唐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
3.1 概述 |
3.1.1 病名发展 |
3.1.2 病因病机 |
3.1.3 治则治法 |
3.2 《诸病源候论》 |
3.2.1 病名 |
3.2.2 明确提出腹痛与心痛为不同病证 |
3.2.3 病因三分法 |
3.2.4 见于其他病证中的腹痛 |
3.2.5 腹痛治疗多用导引 |
3.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3.3.1 腹痛不荣与不通 |
3.3.2 重视运用食疗方治腹痛 |
3.3.3 治疗方药剂型变化多样 |
3.3.4 各种外治法的运用 |
3.4 《外台秘要》 |
3.4.1 归纳虫积腹痛 |
3.4.2 单方简便廉验 |
3.4.3 外治灵活应用 |
4 宋元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
4.1 概述 |
4.2 腹痛证治的发展 |
4.2.1 病名 |
4.2.2 病因病机 |
4.2.3 治法方药 |
4.2.4 方剂发展 |
4.3 《太平圣惠方》 |
4.3.1 丰富腹痛脉象 |
4.3.2 多从虚寒病因温补治疗 |
4.3.3 多用丸剂、散剂等成药配方,方便取用 |
4.3.4 发展食疗 |
4.3.5 进一步完善前人对虫积腹痛的论述 |
4.4 《圣济总录》 |
4.4.1 腹痛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
4.4.2 治疗腹痛多用丸、散、酒剂 |
4.4.3 根据病变脏腑来分别用药 |
4.4.4 外治法运用 |
4.4.5 食疗治腹痛 |
4.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4.6 《奉亲养老书》 |
4.7 《小儿药证直诀》 |
4.8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4.8.1 腹痛与心痛内容混杂 |
4.8.2 腹痛方剂归纳 |
4.8.3 脏腑病变所致腹痛 |
4.9 刘完素及其着作 |
4.9.1 《素问玄机原病式》 |
4.9.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4.9.3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4.10 张元素及其着作 |
4.10.1 《医学启源》 |
4.11 张从正及其着作 |
4.11.1 《儒门事亲》 |
4.12 李杲对腹痛的论述 |
4.12.1 《内外伤辨惑论》 |
4.12.2 《脾胃论》 |
4.12.3 《兰室秘藏》 |
4.13 《严氏济生方》 |
4.13.1 脏腑病变致腹痛 |
4.13.2 为情志不遂腹痛设立专方 |
4.13.3 擅用血肉有情之品 |
4.14 《仁斋直指方论》 |
4.14.1 腹痛的病因和对应方剂 |
4.14.2 腹痛的治疗特点 |
4.15 《饮膳正要》 |
4.16 朱丹溪对腹痛的论述 |
4.16.1 六郁所致气血郁滞引发腹痛 |
4.16.2 与腹痛相关脏腑沿用前说 |
4.16.3 初病与久病治法不同 |
4.16.4 食郁腹痛不可单用苦寒 |
4.16.5 诸痛不可补气 |
4.16.6 芍药只可用于血虚腹痛 |
4.16.7 提出了腹痛的分经证治原则 |
5 明代医家对腹痛的认识 |
5.1 概述 |
5.1.1 病名 |
5.1.2 病因病机 |
5.1.3 辨证诊断 |
5.1.4 治法方药 |
5.2 《医学正传》 |
5.2.1 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 |
5.2.2 治疗宜用温散 |
5.2.3 白芍并非所有证型所宜 |
5.2.4 不可拘泥"诸痛不可补气" |
5.3 汪机及其着作 |
5.3.1 《石山医案》 |
5.3.2 《医学原理》 |
5.4 《内科摘要》 |
5.4.1 腹痛多用温补 |
5.4.2 腹痛方剂 |
5.5 《古今医统大全》 |
5.5.1 详述"通则不痛"治疗机理 |
5.5.2 总结温散、和解、疏下等方法 |
5.5.3 小儿腹痛 |
5.5.4 注重对其他疗法的运用 |
5.6 《医学入门》 |
5.6.1 芳香药物行气止痛 |
5.6.2 足三里治腹痛 |
5.6.3 治疗腹痛药物 |
5.6.4 腹痛属外感寒类病证 |
5.7 《本草纲目》 |
5.7.1 治疗腹痛药物 |
5.7.2 芍药 |
5.8 《医方考》 |
5.8.1 寒证腹痛温通止痛 |
5.8.2 痰、食腹痛消除积滞 |
5.8.3 气血不畅理气活血 |
5.8.4 寒热失调治宜调和 |
5.8.5 瘀血腹痛活血通络 |
5.8.6 虫积腹痛用雄槟丸 |
5.8.7 寒因寒用的冰煎理中丸 |
5.8.8 急下存阴三承气 |
5.8.9 缓急止痛小建中 |
5.8.10 解表和里桂枝加芍药汤 |
5.8.11 肝郁脾虚痛泻要方 |
5.8.12 大便燥结通幽汤 |
5.9 《证治准绳》 |
5.9.1 邪正相搏是腹痛根本原因 |
5.9.2 腹痛部位与脏腑相关 |
5.9.3 诸多病邪中寒邪为多 |
5.9.4 概括了各类腹痛的特点和方药 |
5.9.5 多种治法丰富外治内容 |
5.10 《寿世保元》 |
5.10.1 腹痛治疗以案证方 |
5.10.2 治疗多用辛温之品 |
5.10.3 白芍对虚寒腹痛者不宜 |
5.10.4 对虚性腹痛详加论述 |
5.10.5 食盐、生姜等治疗腹痛 |
5.10.6 腹痛的灸疗法 |
5.11 《景岳全书》 |
5.11.1 从八纲论腹痛 |
5.11.2 从命门论腹痛 |
5.11.3 反佐之法治疗反酸腹痛 |
5.11.4 内有积滞不可骤用温补 |
5.11.5 饮水实验判断寒热 |
5.11.6 初步将胃脘痛与心痛、腹痛区分开 |
5.11.7 祛邪治腹痛 |
5.11.8 指出丹溪"诸痛不可补气"片面性 |
5.11.9 善用刮痧、针灸等外治法 |
5.12 《医宗必读》 |
5.12.1 腹痛的阴阳辨证特点 |
5.12.2 腹痛部位的三分法 |
5.12.3 宣肺理气治疗腹痛 |
5.12.4 不可拘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 |
5.13 《症因脉治》 |
5.13.1 确定腹痛部位 |
5.13.2 腹痛的辨证 |
6 清至民国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
6.1 概述 |
6.1.1 病名 |
6.1.2 病因病机 |
6.1.3 辨证诊断 |
6.1.4 治法方药 |
6.2 陈士铎及其着作 |
6.2.1 《石室秘录》 |
6.2.2 《辨证录》 |
6.3 《冯氏锦囊秘录》 |
6.3.1 通畅气血治腹痛 |
6.3.2 总结腹痛寒热虚实辨证特征 |
6.3.3 初病多通下,久病则升消 |
6.3.4 芍药只适用于虚性腹痛 |
6.4 《张氏医通》 |
6.4.1 寒性腹痛用温散之法 |
6.4.2 腹痛部位与脏腑经脉对应关系 |
6.4.3 总结治疗腹痛方剂 |
6.5 《医学真传》 |
6.5.1 腹痛分部位治疗 |
6.6 《金匮要略心典》 |
6.7 《医学心悟》 |
6.7.1 腹痛的八纲辨证 |
6.7.2 下法治疗的指征 |
6.7.3 瘀血腹痛的辨证特点 |
6.7.4 列专篇讨论腹痛 |
6.8 《医宗金鉴》 |
6.9 《临证指南医案》 |
6.9.1 脾虚腹痛益气健脾 |
6.9.2 寒湿腹痛温阳利湿 |
6.9.3 肝郁腹痛疏肝解郁 |
6.9.4 阳郁腹痛温中有通 |
6.9.5 湿浊中阻芳香化浊 |
6.9.6 阳虚腹痛温热除寒 |
6.10 陈修园及其着作 |
6.10.1 提出腹痛辨证的独到见解 |
6.10.2 腹痛治疗处方灵活 |
6.11 《医林改错》 |
6.11.1 瘀在膈下 |
6.11.2 瘀在少腹 |
6.12 《类证治裁》 |
6.12.1 腹痛治疗有新久之分 |
6.12.2 腹痛病因复杂,类型多样 |
6.12.3 腹痛的随症治疗 |
6.12.4 总结了腹痛脉象特点 |
6.13 《血证论》 |
6.13.1 腹痛与多种因素相关 |
6.13.2 腹痛与各类血证密切相关 |
6.14 《医学衷中参西录》 |
6.15 《丁甘仁医案》 |
6.16 《经方实验录》 |
下篇 腹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
1.1 病因病机 |
1.1.1 病因 |
1.1.2 病机 |
1.1.3 发病机制归纳 |
1.2 腹痛的辨证论治 |
1.2.1 辨证要点 |
1.2.2 腹痛的分型论治 |
2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腹痛的特点与经验 |
2.1 承庚方 |
2.2 严苍山 |
2.3 岳美中 |
2.4 张伯臾 |
2.5 秦伯未 |
2.6 程门雪 |
2.7 黄文东 |
2.8 董廷瑶 |
2.9 汪岳尊 |
2.10 刘云鹏 |
2.11 邓铁涛 |
2.12 董建华 |
2.13 石冠卿 |
2.14 曲衍海 |
2.15 熊魁梧 |
2.16 何宏邦 |
2.17 黄荣活 |
2.18 颜正华 |
2.19 张珍玉 |
2.20 何任 |
2.21 王静安 |
2.22 陈亦人 |
2.23 李寿彭 |
2.24 任继学 |
2.25 陈应贤 |
2.26 周耀庭 |
2.27 夏桂成 |
2.28 戴裕光 |
2.29 曹济民 |
2.30 周庚生 |
2.31 黄明志 |
3 腹痛的治疗研究 |
3.1 古方化裁 |
3.1.1 芍药甘草汤 |
3.1.2 四逆散 |
3.1.3 桂枝汤 |
3.1.4 小建中汤 |
3.1.5 半夏泻心汤 |
3.1.6 桂枝茯苓丸 |
3.1.7 当归芍药散 |
3.1.8 大成汤 |
3.1.9 藿香正气散 |
3.1.10 大顺红糖饮 |
3.1.11 平胃散 |
3.1.12 四磨汤 |
3.1.13 木香槟榔丸 |
3.1.14 补中益气汤 |
3.1.15 白术芍药散 |
3.1.16 良附丸 |
3.1.17 生化汤 |
3.1.18 柴胡疏肝散 |
3.1.19 膈下逐瘀汤 |
3.1.20 少腹逐瘀汤 |
3.2 自拟方 |
3.2.1 行气活血解粘汤 |
3.2.2 腹痛必应方 |
3.2.3 温中消食汤 |
3.2.4 缓急止痛汤 |
3.2.5 连朴茵砂汤 |
3.2.6 五香散 |
3.2.7 健脾消积汤 |
3.2.8 运脾止痛汤 |
3.2.9 益气疏理汤 |
3.2.10 开郁导气汤 |
3.2.11 理气活血汤 |
3.2.12 虚寒腹痛汤 |
3.2.13 温中止痛汤 |
3.2.14 益气活血汤 |
3.2.15 运脾导滞汤 |
3.2.16 安腹汤 |
3.2.17 解痉止痛汤 |
3.3 单味药 |
3.3.1 紫石榴 |
3.3.2 生姜 |
3.3.3 杨梅 |
3.3.4 大黄 |
3.3.5 黑脂麻 |
3.3.6 白酒 |
3.3.7 艾叶 |
3.4 中成药 |
3.4.1 镇痛酊 |
3.4.2 枫蓼肠胃康颗粒 |
3.4.3 腹痛安 |
3.4.4 化积止痛丸 |
3.4.5 麝香保心丸 |
3.4.6 胃苏冲剂 |
3.4.7 四磨汤口服液 |
3.4.8 复方丹参片 |
3.4.9 三红妇康精 |
3.4.10 溶石胶囊 |
3.4.11 金牛腹痛片 |
3.4.12 清开灵 |
3.4.13 复方甘草片 |
3.5 其他疗法 |
3.5.1 针灸治疗 |
3.5.2 穴位注射 |
3.5.3 拔罐 |
3.5.4 药物外敷 |
3.5.5 灌肠 |
3.5.6 按摩与气功治疗 |
3.5.7 民族医药 |
4 有关腹痛若干问题的思考 |
4.1 对腹痛宜和的认识 |
4.1.1 解表和 |
4.1.2 温而和 |
4.1.3 燥而和 |
4.1.4 润而和 |
4.1.5 清而和 |
4.1.6 消而和 |
4.1.7 补而和 |
4.2 对通法的认识 |
4.2.1 通法的发展脉络 |
4.2.2 通法涵义广泛,并非简单通下 |
4.2.3 广义的通法形式多样 |
4.2.4 运用通法必须详辨虚实 |
4.3 关于汗法治疗腹痛 |
4.3.1 汗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4.3.2 汗法治疗腹痛的原理 |
4.3.3 汗法多样,可治疗各种腹痛 |
4.4 芍药止痛范围的扩展 |
4.4.1 芍药止痛,由来已久 |
4.4.2 前人有"血虚适用,虚寒勿与"之说 |
4.4.3 用之得当,范围扩大 |
4.5 对"痛无补法"的探讨 |
4.5.1 痛无补法理论的提出 |
4.5.2 痛无补法的局限性 |
4.5.3 补法运用必须详辨 |
4.5.4 实证不可妄补 |
4.5.5 虚证不可不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排刺理论及临床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排刺的意义 |
2 排刺的临床应用 |
3 问题与展望 |
四、ACUPUNCTURE AT HUATUOJIAJI(EXTRA 21)POINT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EPIGASTRIC PAIN(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进展[J]. 韦日铺,李建兵,蒋云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6)
- [2]齐刺胆的下合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浆β-EP和CCK-8影响的研究[D]. 邓甜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3]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 袁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针刺夹脊穴治疗颈、腰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 刘鹏宇,郑健刚.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1)
- [5]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李永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排刺理论及临床应用浅析[J]. 谢惺,胡幼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07(06)
- [7]胃脘痛中医药治疗近况[J]. 刘锐,胡穗发. 时珍国医国药, 2004(12)
- [8]胃脘痛中医药治疗概况[J]. 范志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