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转机械扭矩监测仪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鼎,陈晨超[1](2021)在《渔船主机功率在线监测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中国渔船目前存在的"大机小标"现象以及缺少相应监测手段的情况,对渔船主机功率在线监测系统进行研究。采用磁电式转速传感器与应变式扭矩传感器对渔船主机的转速与扭矩进行测量,通过无线遥测系统传输采集信号,并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功率值,实现对渔船主机功率的在线监测、记录和回放。选择潍柴WP10C287-21型柴油机按照推进特性进行试验,将测量值与标定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监测对象WP10C287-21型柴油机标定功率范围内,监测系统的功率测量误差率均在1%以内,可以较为精确地实现对渔船主机功率的在线监测。本研究为相关单位收集渔船主机功率信息,管理渔船捕捞作业,优化船-机-桨匹配提供参考。
刘正好[2](2021)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岩体参数钻机感知系统及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钻探技术是隧道工程中获取岩土体试样实物的唯一方法。传统钻探方法通过现场取芯、试验室加工并测定其力学参数,耗时耗力且难以完全模拟岩体原位状态。近年来,随着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钻孔过程对钻孔数据进行监测、采集、测量、处理及存储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川藏铁路、深地深海、跨海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创新适应极端复杂地质条件钻孔技术,实现隧道前方地质信息实时获取需求迫切。数字钻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质勘探技术迈向更加深入、快捷的层次,促进了隧道工程、油气资源开发、矿山与地下空间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山东大学研制地质智能感知装备,围绕室内岩体多源钻进信息测试开展了大量室内试验研究。全文共制作试验钻进岩体近百块;制作并测定标准岩石试件二百余组;完成随钻参数、声学响应测试七十余组;完成钻杆应力波测试、岩石固有频率监测五百余组,并基于EDEM数值仿真软件开展了岩体钻进数值模拟初步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研制了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实现了三轴加载下室内岩体水平定向钻进。钻进系统嵌入PID算法,实现了钻进参数的定量控制与精准监测。设计了岩体恒定参数钻探方案,深入分析了目前数字钻探测定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以恒定速度-恒定转速为标准的数字钻探测定方法。(2)基于类岩石材料设计浇筑了含0°、15°、30°、45°、60°界面倾角的钻进测试岩体28组。开展了室内多倾角岩层界面识别试验,揭示了钻进参数、钻进能量在岩层界面上的响应及不同界面倾角、钻进速度对岩层界面响应的影响规律。(3)围绕岩石参数识别与预测研究,开展了岩石室内水平定向钻进测试,监测了钻进过程中的声级,并基于EDEM数值仿真软件模拟了岩石钻进过程。模拟了隧道凿岩台车低速冲击过程,揭示了不同类型岩石在低速冲击作用下钻杆应力波的能量损耗及岩石固有频率响应特征,建立了钻进参数、钻进响应与岩石力学参数表征关系。设计了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完成了工程信息、钻头信息、数据输入、分析和岩体综合评价五大模块的集成编译,实现了岩石参数智能预测和岩层界面智能识别。
王树强[3](2020)在《石化设备振动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振动可以反映设备的工作状态,石化企业需要对石化设备的振动状态监测,以便进行故障诊断。振动监测仪能够通过适时精准采集振动信号,实现基于振动的状态监测,为石化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提供数据支撑。针对现有石化设备振动监测仪存在的测量精度低、数据管理能力弱、功能单一、使用不便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新型的石化设备振动监测仪。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国内外目前使用的振动监测仪存在的问题,给出石化设备振动监测仪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对比分析两种架构,提出基于多层架构的振动监测仪总体方案,将振动监测仪分成采集器与手机APP两部分设计,注重采集器与手机APP的数据处理相结合,不仅降低了采集器的设计复杂性,而且易于振动监测仪的功能扩展。(2)在采集器方面,自主研发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降低硬件设计成本;选用外设功能丰富、性能高的32位CC2640R2F微处理器搭建主控电路,并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电源电路等,集成度较高;采用数电设计电路板,结合编程实现振动数据的运算与分析;采用多种低功耗芯片与低功耗电源电路相结合的方式,延长使用时间;PCB布局和布线严格按照电路板设计原则,同时要注意节省电路板空间,尽量减小仪器的体积,提高便携性。在手机APP方面,采用MVC架构,实现数据分析、存储、上传与下载等功能。(3)针对外界干扰噪声,提出基于EMD的NLM去噪算法,通过EMD算法对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结合消除波动趋势分析确定噪声主导的IMF分量,再使用改进的NLM算法进行去噪处理,最后重构信号,解决了噪声信号与有用信号不易确定的问题,并提高了滤除噪声的效率,去噪性能得到显着提升。经实验验证和工业测试,本文设计的振动监测仪具有功耗低、蓝牙传输距离远、丢包率低、测量精度高、便于使用等特点,能较好的监测石化设备的振动信号,蓝牙能稳定传输数据。现已经应用在石化设备工作现场,多次发现和预警设备问题,起到监测设备状态、诊断设备故障、维护设备稳定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张弛[4](2020)在《螺旋桨扭矩实验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对植保无人机投入越来越大,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螺旋桨是为植保无人机提供升力的重要部件,对植保无人机的性能影响十分重大,而螺旋桨的扭矩、升力及转速是反应螺旋桨性能的重要参数,因此,准确测量并实时显示桨轴扭矩,螺旋桨升力及螺旋桨转速就成为了一项在植保无人机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设计了一套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可实时测量桨轴扭矩,螺旋桨升力及螺旋桨转速,并能将测得的实验数据无线发送给接收设备,同时也可与Lab VIEW进行串口通信并将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在虚拟仪器上显示并能监控其变化规律的螺旋桨实验台。本系统既可通过无线设备将数据在接收设备上显示又可在虚拟仪器上显示,主要是为了方便操作员在实验时可在较远处手持接收设备观察实验数据。该实验台可以准确方便地测量出单个桨轴扭矩,螺旋桨升力及螺旋桨转速的实际值,可作为植保无人机的重要研发平台,并为植保无人机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论文首先介绍了扭矩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的选型及扭矩、升力和转速的测量原理,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整体电路图,包括应变片式传感器测量电路、转速测量电路、电源电路、复位电路、SPI FLASH电路和无线传输模块电路,并完成了各硬件之间的线路连接。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将扭矩和升力多次逐个用砝码进行标定实验,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测得线性回归系数代入程序减少误差。其次介绍了实验台的软件设计,包括扭矩测量模块程序、转速测量模块程序、压力测量模块程序、无线传输模块程序和串口通信模块程序,其中扭矩测量模块程序、转速测量模块程序、压力测量模块程序和无线传输模块程序是用c语言编程在keil 5上完成,串口通信模块程序是在Lab VIEW8.6上用图形化编程语言完成。最后将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在Lab VIEW上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时间——转速、时间——扭矩和时间——升力三条曲线,分析并预测其规律,为螺旋桨实验台的操控提供数据支撑。本实验分别在keil5和Lab VIEW 8.6上对下位机和上位机进行编程,下位机采用的是stm32f103ZET6作为MCU的单片机,主要是测量螺旋桨转速、螺旋桨升力及桨轴力矩并完成与上位机的通信。下位机主要是将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在Lab VIEW上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拟合曲线,分析三条曲线的规律,实现对螺旋桨实验台的监控与预测,完成人机交互。
徐温博[5](2020)在《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及数据在线显示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支架作为采煤工作面的关键设备,其支护性能直接影响煤矿生产安全。液压支架的支护性能除与自身支护强度有关,还与其支护过程有关。液压支架的位姿变化是其支护过程的重要体现。采煤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架群组支护,液压支架的位姿变化包括单架自位姿变化及临架相对位姿变化。单架自位姿主要影响着支架与围岩的耦合关系、液压支架各位置处承载力的分布,临架相对位姿主要影响架群排布和协同支护效果。要实现液压支架位姿的精确控制,首先应实现液压支架位姿的精确检测。目前,国内外对液压支架单架自位姿检测的研究较多,对临架相对位姿检测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及数据在线显示技术研究。首先,根据液压支架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相对位姿检测方法,结合煤矿井下的应用场景需求,经过对比分析,确定了基于方向角检测的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方案,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借助MATLAB simulink工具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测试,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其次,在相对位姿检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向角检测装置与拉线式传感器组合的相对位姿检测装置硬件结构形式;通过对检测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以及对传感器元件进的选型分析,开发了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相对位姿检测装置信号采集模块,实现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完成了相对位姿检测装置试验样机的制作。再次,在PC上位机建立了基于MATLAB GUI的液压支架信号采集系统,实现了信号采集测模块与PC机的串行通信、支架位姿数据处理和数学模型计算,搭建起由相对位姿检测装置、信号采集模块以及信号采集系统GUI界面组成的相对位姿检测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样机的单点检测和平面运动实验数据,基于粒子群算法对检测装置最小分辨距离、检测精度进行了分析和优化,确定和提高了检测装置的最小分辨距离、单点定位精度以及待测平面拟合精度。最后,开发了基于相对位姿检测的液压支架数据显示系统,并借助综采三机模拟实验平台对液压支架顶梁姿态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得到了顶梁质心坐标的变化过程,实现了顶梁姿态的实时检测及显示。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及数据在线显示技术的研究对丰富和完善液压支架检测手段、提升液压支架状态智能感知和协同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李瑞君[6](2020)在《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开发和动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着眼于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的开发,目的在于促进施力器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实用化。虽然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以PLC为控制核心的第一代施力器,解决了等速训练的控制难题,但由于其采用了静态扭矩传感器进行扭矩采集,不仅使施力器的体积增大、传动链加长、传动间隙变大,且使施力器的运动范围受限,极大的影响了施力器的响应和控制,上述因素导致了施力器难以实用化。本研究面向施力器的信号采集需求,即在不增加施力器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信号采集,解决第一代施力器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施力器进行受力分析,提出了无线测量臂进行力测量的方案。该方案不但更接近施力器的真实使用情况,而且将力测量功能集成到无线测量臂,施力器的通用性未降低,依旧可以很方便的适用于各种训练器材。与扭力轴等方案相比,还具有更简单、更经济、更准确等优势。在无线测量臂的结构设计方面,选取40Cr Ni Mo作为加工材料,通过计算确定其预设计参数,并利用UG NX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和静态、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无线测量臂能够达到施力器信号采集的要求。其次,结合无线测量臂的使用特点,设计了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信号无线传输和外置电池供电的方式,一方面消除了线缆对施力器活动范围产生的限制,另一方面缩短了全桥电路到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减小干扰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提高了无线测量臂的准确性。为了避免因电池欠压导致力信号失真,设计了电源电压监测电路,当电池电压低于预设值时发出预警。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信号的准确性,在该系统加入了卡尔曼数字滤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符合预期效果。最后,对无线测量臂进行了标定,验证了无线测量臂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无线测量臂的成功研制,为施力器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琴[7](2020)在《狭小空间内大扭矩螺栓装卸扳手设计》文中提出轴流式压气机转子多级轮盘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压气机装配和检修时,涉及轮盘结构的拆装,由于轮盘间空间狭小,装卸螺栓所需的扭矩大,通用扳手无法实现螺栓装卸,现用多级齿轮传动扳手装配效率低、易折断,因此拆装压气机轮盘结构变得异常困难。设计一款狭小空间内大扭矩螺栓装卸扳手,用于轴流式压气机轮盘结构拆装,要求该扳手能顺利进出狭小空间、最大输出扭矩不低于50Nm,能实现装卸过程和装卸扭矩的可视化,能进行自动化控制。本文首先提出了液压驱动和电气驱动两种设计方案,对比得出电气驱动方案更符合设计要求,然后针对电气驱动方案对狭小空间内大扭矩螺栓装卸扳手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展开设计。扳手机械结构设计中,分别对执行部件、传动部件、导向部件进行设计,然后对扳手进行整体建模和力学仿真。执行部件采用了柔索传动结构,重点分析了绳轮选材、绳槽设计、柔索预紧、缠绕方式四项可控关键技术对柔索传递能力的影响,探索了小型柔索传动结构传递大扭矩的方法;传动部件采用齿轮传动和螺纹传动耦合实现了套筒的连续螺旋运动,重点探究了螺纹的旋向和螺距与螺旋运动相匹配问题;扳手力学仿真中,采用ANSYS Workbench得出扳手的扭矩输入值应不小于1.55Nm,并用三倍扭矩载荷仿真出扳手的输出扭矩及变形情况,从静力学角度验证了扳手机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扳手控制系统设计中,分别对可视化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可视化系统设计结合狭小空间的特点进行元器件选型,并对可视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装卸过程的图像数据通过FPC长排线传输给控制模块,装卸扭矩数据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图像信号的采集、存储、通信、显示以及扭矩信号接收、解调、放大、存储、通信、显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基于可视化系统对扳手进行手动定位,通过力矩电机带动扳手套筒正反转,力矩电机转向和输出转矩分别通过闸刀开关和调速器控制,实现了大扭矩半自动化输入,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陈奇伟[8](2019)在《面向铣削加工的测振刀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切削加工技术向着高效高精度方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切削加工精度、表面质量以及加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削加工中,刀具与工件的相对振动不仅会降低工件的表面质量,而且还会加剧刀具磨损,对加工精度和生产成本造成影响。为了减少机械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对工件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的影响,并有效利用刀具切削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加工效率,需要对机械加工的切削振动信息进行采集,实时监测刀具磨损状态。在铣削加工中,切削振动监测的传统方法是在工件或主轴上粘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振动信号的采集,这种监测方法可重复性较差,不能有效消除位置偏移的影响。且由于传感器距离切削加工区域太远,监测到的振动信号很弱,很难满足振动信号在线监测的需求。为此,本文对集成加速度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电路的铣削测振刀柄进行了设计及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将集成传感器的测振刀柄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包括传感器的选型以及针对动平衡和刚度问题的刀柄系统结构设计,并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刀柄结构进行了刚度、固有频率以及振动信号的分析和验证。(2)对测振刀柄系统的振动信号采集系统以及无线传输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通过WiFi实现振动信号的无线传输,使用Qt与MATLAB混合编程编写了上位机软件界面,实现刀柄振动信号采集传输控制,并且对振动信号进行实时显示和分析。(3)对研发的测振刀柄进行了动平衡调节,在三轴数控铣床上搭建了测振刀柄系统实验平台。使用无线测振刀柄进行了空转和铣削实验,分析了主轴空转对于振动信号采集的影响,对比了测振刀柄与传统测振方式的测振性能,并研究了切削参数对振动信号的影响,验证了测振刀柄用于铣削加工的振动监测性能。(4)研究了振动信号处理方法,构建了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模型。基于测振刀柄铣削加工的振动信号数据,分析了信号降噪方法,提取时频域信号特征、信号分形特征以及小波包频带能量分布特征。以上述信号特征以及主轴转速为输入节点,四种刀具磨损状态为输出节点,对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得到了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模型,并通过刀具磨损实验进行了验证。
陈炬锋[9](2017)在《施工群塔监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各类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兴起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塔式起重机在现代化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并且不断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大型化方面主要是起升高度、变幅幅度越来越大,起重量不断增加,这样就对塔机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塔机安全保护装置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为此。本文以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为基础,研制开发塔机状态实时监控系统,使其更安全、更有效、更平稳地作业。在分析塔机工作特点和安全监测要求的基础上,论文讨论了吊高、吊重、幅度、回转角度、风速、温湿度等几种参数的监测方法,以及对这些参数如何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显示。通过轴销式起重量传感器、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绝对式光电编码器、风速传感器完成对起吊重量、起升高度、小车变幅、回转角度、工作现场风速等关键参数的信号采集。各参数数据可通过GPRS无线传输方式传到地面远程监测中心,用户通过客户端软件可实时了解塔机的现场运行状态、工作环境及地理位置等信息,对违规操作提出报警,大大方便了工程监管人员对塔机工作状态的监视。在通信上使用ZigBee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分析了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协议构架、网络拓扑结构,确定塔机防碰撞监控系统采用网状网络的组网方式。考虑到塔机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干扰源较多,因而在硬件电路设计中,采用光电隔离技术、去耦技术、滤波技术等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软件设计中采用看门狗、数字滤波等措施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基于传感技术、智能分析技术、通讯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开发的塔机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塔式起重机自身结构安全危险、与障碍物的碰撞危险、与多台塔式起重机的协作碰撞危险的准确判别和准确预警,并能实现有效预警和有效控制,真正有效地减少和降低塔式起重机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塔机的作业效率。该系统是在传统机械和电子传感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数字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滤波技术而开发的一套新型、高可靠的塔式起重机工作状态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符合塔机监控系统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完备的控制功能、丰富的监测功能、稳定的性能、友好的界面和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已在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涛[10](2014)在《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CAN总线钻进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耗量巨大,而资源的匮乏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为此,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文)中强调“应大力推进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从此,国内掀起了在边远地区和深部找矿的热潮。钻探技术是获取地下深部勘探对象实物地质资料的唯一手段。钻探的工作对象是地壳,由于地壳岩石自身的复杂性,加之钻进过程发生在地下深部,使得钻探工程具有耗资大、风险高的特点。随着找矿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加大,凭经验控制钻探过程更加困难,孔内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孔(井)内钻探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元计。因此,国内外钻探(井)界都清醒地认识到,为钻探机械配上“钻探参数监测仪表”(以下简称“钻参仪”),实施钻探过程的连续监测,识别并预报孔内异常工况,是由凭经验打钻走向科学施工的必由之路,是降低孔(井)内事故率,实现高效、低成本钻探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也是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是促进钻探技术进步实现深部钻探的物质基础。在找矿工作量逐年递增,钻孔深度越来越深的背景下,国内地勘钻探企业普遍开始对岩心钻探装备进行更新和升级。论文以国内外钻机主要发展方向——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为基础,研究配套的钻进参数监测仪表,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笔者参与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鄢泰宁教授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子课题“高精度钻探参数监测系统研制”(2007AA060701)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SinoProbe05-06)中专题十二“钻进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技术的研究”,主持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专项调整项目”中的“岩芯钻进试验台录井系统”(CGS-ZB-2011-0018)和校级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深部钻探参数的采集、处理和优化研究”(CUGL120249)。在这些项目中,以全液压岩心钻机和配套设备为主,研究了各个钻进参数的检测方法、工作原理、传感器选型和安装方式等。利用这些项目研究的成果,我们研制了CUG-X系列钻探参数监测系统。CUG-X系列钻参仪的整体设计方案为: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传感器依据位置、功能等分布在钻机和配套设备上;数据采集模块采取就近原则对1个或多个传感器进行信号处理,使其数字化;依据现场分布使用CAN总线将各个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汇总,通过通用串行接口USB将所有数据交由计算机处理;借助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扩展多种功能。借助这套方案,研制的CUG-2成功应用于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ZK43-1孔,CUG-3以及CUG-3A应用于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的岩心钻进试验台,也应用在轻便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和XY-8立轴式钻机和配套设备上。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的技术路线。第二章、基于现场钻探设备、工艺对钻进参数监测仪的需求的调研结果,结合系统的研制目标和关键技术,提出系统的主体设计方案。第三章、从钻进工艺出发,归纳了钻进过程或工程录井中必须准确测量的钻压、功率、扭矩、泵压、泥浆返量、泥浆温度、回转器转速、液压马达转速、泵量、动力头(或立轴给进)位移、泥浆池液面高度等参数,并对其进行分类,详细讨论了笔者在科研中检测这些参数的方法和工作原理,阐述了传感器的选型方法和安装方式。第四章、重点论述笔者自行研制的数据采集板和数据通讯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实现各个功能的电路设计和思路。第五章、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检验理论设计的原则,详细介绍了CUG-2钻参仪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ZK43-1孔和CUG-3A在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岩心钻进实验台的生产、应用情况,简单介绍了其它方面(如XY-8钻机)的应用。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创新与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和一些建议。综观全文,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如下:主要创新点:1、针对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和相关设备,首次提出用压力传感器测压差和接近开关测流量的新方法对钻机液压动力头的回转扭矩和功率进行检测,研制的钻进参数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钻探现场。2、深部岩心钻探多种钻进工艺并存,工艺、设备、机具复杂,钻进参数改变频繁,且紧急情况下要求处理迅速。论文对全液压钻机立轴、转盘、动力头、顶驱等部件在单一工艺和组合工艺条件下的参数实时监测方法,工艺切换判据,快速换装模块与连接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使我们研制的钻参仪能适应国内钻探现场需求,降低成本,便于推广3、针对深部钻探孔内事故多发的特点,研制的钻参仪具备孔内典型工况快速识别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低成本钻参仪的设计方案。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全液压岩心钻机和配套设备的特点,研究了各参数的测试原理,完成了各传感器的选型设计与安装设计,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2、在对各类传感信号归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制了专用数据采集板,可集中处理大多数钻探测试信号。3、依据钻探现场的特点,优化了模块化设计,采用CAN总线将各个分散的测试点联接起来,借鉴DEVICENET总线电缆形式将电源和信号线合二为一,简化了连接和布线方式,避免了现场电缆蜘蛛网状的乱象。4、论文认真总结了笔者多年来从事钻进参数测试的科研成果与经验,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设计的方案或思路。笔者展望,随着国内深部岩心钻探工作量的递增,深部岩心钻机和配套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如火如茶地发展。新型钻探设备和新的钻进工艺需要新的测试方法和手段,深孔岩心钻探工作量的增长也将加大对钻参仪的需求,今后的研发工作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紧随钻探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将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和信号传输技术与钻探技术结合起来,发挥我校在这方面的传统优势,加紧深入研究,与国内外其它同行一起继续致力于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在导师指导下从事钻进参数测试研究工作的总结,希望能为钻进参数检测系统在国内的推广应用起到借鉴与促进作用。
二、回转机械扭矩监测仪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转机械扭矩监测仪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渔船主机功率在线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2.1 主机功率测量 |
2.2 转速测量设计 |
2.3 扭矩测量设计 |
2.4 数据采集卡设计 |
3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1 信号预处理 |
4.2 信号处理 |
5 试验与分析 |
5.1 试验平台 |
5.2 试验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6 结论 |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岩体参数钻机感知系统及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孔过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岩层界面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钻进参数与岩石力学参数关系研究现状 |
1.2.4 钻进响应与岩石力学参数关系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试验系统 |
2.1 钻进参数主动定量控制 |
2.1.1 钻进参数主动定量控制提出 |
2.1.2 数字钻探装备及应用现状 |
2.2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研制 |
2.2.1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概况 |
2.2.2 地质智能钻进感知装备组成 |
2.2.3 钻进参数主动控制的实现 |
2.3 类岩石材料配置与钻进相似理论推导 |
2.3.1 类岩石材料配置 |
2.3.2 类岩石材料室内试验结果与参数选取 |
2.3.3 钻进相似理论推导 |
2.4 岩体数字钻探测试 |
2.4.1 岩体数字钻探试验流程 |
2.4.2 岩体数字钻探试验方案设计 |
2.4.3 岩体数字钻探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岩层界面识别方法 |
3.1 岩体钻进功能理论与可钻性 |
3.1.1 岩体钻进功能分析 |
3.1.2 岩石可钻性 |
3.2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界面识别方法 |
3.2.1 可钻性指标对地层识别的敏感性 |
3.2.2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岩层界面识别过程 |
3.2.3 基于钻进参数与能量指标的岩层界面识别试验设计 |
3.3 岩层界面识别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岩体钻进参数对岩层倾角的敏感性分析 |
3.3.2 岩层界面对钻进速度的敏感性分析 |
3.3.3 基于时均破碎比功的岩层界面识别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钻进参数与岩体力学参数关系研究 |
4.1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
4.1.1 岩石试件制作 |
4.1.2 室内参数测定 |
4.2 岩石室内数字钻进试验与分析 |
4.2.1 岩石室内数字钻进试验 |
4.2.2 岩石钻进参数对岩石强度敏感性分析 |
4.2.3 岩石钻进参数对地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
4.3 岩石钻进数值模拟研究 |
4.3.1 离散单元法 |
4.3.2 岩石参数标定 |
4.3.3 岩石钻进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钻进响应与岩体力学参数关系研究 |
5.1 岩石室内数字钻进声学响应试验与分析 |
5.1.1 声的产生、测量与评价 |
5.1.2 岩石钻进声学响应试验 |
5.1.3 岩石钻进声级与岩石力学参数回归分析 |
5.2 岩石室内冲击响应试验与分析 |
5.2.1 钻杆应力波的产生、测量与评价 |
5.2.2 岩石室内冲击试验研究 |
5.2.3 岩石室内冲击响应分析 |
5.3 室内冲击岩石固有频率监测与分析 |
5.3.1 固有频率 |
5.3.2 岩石固有频率室内测试试验 |
5.3.3 岩石固有频率与加载应力大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 |
6.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岩石强度预测模型 |
6.1.1 多源数据融合概述 |
6.1.2 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6.1.3 模型构建 |
6.2 岩石参数智能评价分析 |
6.2.1 训练集与验证集选取 |
6.2.2 多源数据学习模型建立 |
6.2.3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分析 |
6.3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 |
6.3.1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开发 |
6.3.2 隧道岩体综合评价系统功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在读期间获取的奖励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石化设备振动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2 论文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振动监测技术 |
2.2 振动信号分析方法 |
3 振动监测仪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设计 |
3.1 振动监测仪功能需求分析 |
3.2 振动监测仪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振动监测仪总体架构设计 |
4 振动监测仪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
4.2 传感器设计 |
4.3 主控电路设计 |
4.4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4.5 电源电路设计 |
4.6 PCB设计 |
5 振动监测仪信号分析方法与软件设计 |
5.1 振动信号分析方法设计 |
5.2 采集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 手机APP软件设计 |
6 系统测试与现场应用 |
6.1 采集器调试 |
6.2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3 现场应用效果 |
7 结论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螺旋桨扭矩实验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螺旋桨实验台工作原理 |
2.1 传感器选型 |
2.1.1 扭矩传感器选型 |
2.1.2 转速传感器选型 |
2.1.3 压力传感器选型 |
2.1.4 无线传输模块选型 |
2.2 实验台测量原理 |
2.2.1 扭矩测量原理 |
2.2.2 转速测量原理 |
2.2.3 压力测量原理 |
2.3 串口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3 螺旋桨实验台电路设计 |
3.1 实验台系统设计 |
3.2 应变片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
3.3 转速测量电路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复位电路设计 |
3.6 SPI FLASH电路设计 |
3.7 无线模块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螺旋桨实验台软件设计 |
4.1 扭矩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
4.2 转速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
4.3 无线传输模块程序设计 |
4.4 基于LabVIEW的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4.1 LabVIEW简介 |
4.4.2 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数据分析 |
5.1 实验数据多项式拟合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扭矩测量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及数据在线显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数学模型构建及求解 |
2.1 相对位姿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
2.2 基于方向角检测的相对位姿检测数学模型构建 |
2.3 位姿检测数学模型的simulink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装置设计 |
3.1 整体方案设计 |
3.2 角度检测元件的选型分析 |
3.3 拉线式传感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信号采集系统开发 |
4.1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4.2 信号采集模块的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相对位姿检测装置精度测试 |
5.1 粒子群优化算法 |
5.2 基于PSO优化算法的单点精度测试 |
5.3 相对位姿检测装置运动精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相对位姿检测的液压支架数据显示 |
6.1 顶梁位姿数据的求解 |
6.2 相对位姿数据显示系统GUI开发 |
6.3 顶梁相对位姿检测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开发和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施力器研究背景 |
1.1.2 扭矩测量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施力器研究动态 |
1.2.2 扭矩测量研究动态 |
1.2.3 扭矩测量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的理论研究 |
2.1 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系统总体研究 |
2.2 扭矩、弯矩与力的关系 |
2.2.1 扭矩的概述 |
2.2.2 弯矩的概述 |
2.2.3 施力器中扭矩、弯矩与力的关系 |
2.3 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测量的基本原理 |
2.3.1 无线测量臂的力学模型 |
2.3.2 应变片的选取与粘贴 |
2.3.3 桥式电路 |
2.4 无线测量臂的动力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3.1 无线测量臂的结构设计 |
3.1.1 无线测量臂的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 |
3.1.2 无线测量臂的设计参数 |
3.2 无线测量臂的三维建模 |
3.3 有限元分析介绍 |
3.3.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3.3.2 有限元分析软件及流程 |
3.4 测量臂的静态特性及结构优化 |
3.4.1 无线测量臂的静力学分析 |
3.4.2 电阻应变片粘贴位置的选取 |
3.4.3 无线测量臂最大应变与作用力F的关系 |
3.5 无线测量臂的动态特性分析 |
3.5.1 模态分析 |
3.5.2 谐响应分析 |
3.5.3 动态参数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研究 |
4.1 电源电路 |
4.2 信号调理电路 |
4.2.1 测量电路 |
4.2.2 信号增益 |
4.2.3 硬件滤波电路 |
4.3 数字滤波及A/D转换的实现 |
4.3.1 数字滤波 |
4.3.2 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转换 |
4.4 电源电压监测及无线通信的实现 |
4.4.1 电源电压监测 |
4.4.2 无线通讯 |
4.5 高精度信号采集电路板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测量臂实验及误差分析 |
5.1 无线测量臂的静态标定 |
5.1.1 静态标定的方法 |
5.1.2 静态标定Ⅰ |
5.1.3 静态标定Ⅱ |
5.2 误差分析 |
5.2.1 无线测量臂机械性能引起的误差 |
5.2.2 桥式电路引起的误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狭小空间内大扭矩螺栓装卸扳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研究方案和内容 |
2 扳手总体设计方案 |
2.1 整体设计要求 |
2.2 整体设计方案 |
3 扳手机械结构设计 |
3.1 执行部件的设计 |
3.1.1 执行部件设计方案的选择 |
3.1.2 柔索传动的关键技术 |
3.1.3 执行部件设计 |
3.2 传动部件的设计 |
3.2.1 传动部件结构设计 |
3.2.2 齿轮传动设计 |
3.2.3 螺纹传动设计 |
3.3 导向部件的设计 |
3.4 扳手整体建模 |
3.5 扳手力学仿真 |
3.5.1 执行部件力学仿真 |
3.5.2 传动部件力学仿真 |
3.5.3 扳手力学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扳手控制系统设计 |
4.1 可视化系统设计 |
4.1.1 可视化系统元器件的选型 |
4.1.2 可视化系统硬件设计 |
4.1.3 可视化系统软件设计 |
4.2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4.2.1 手动定位控制 |
4.2.2 螺旋运动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面向铣削加工的测振刀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切削振动机理研究 |
1.2.2 切削振动检测技术研究 |
1.2.3 智能刀柄系统研究 |
1.2.4 振动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测振刀柄系统总体设计 |
2.1 测振刀柄总体方案设计 |
2.1.1 传感器选择 |
2.1.2 传感器集成方案选择 |
2.1.3 刀柄系统结构设计 |
2.2 结构设计仿真验证 |
2.2.1 刀柄结构刚度分析 |
2.2.2 刀柄固有频率验证 |
2.2.3 振动信号传输特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振刀柄系统软硬件设计 |
3.1 刀柄系统硬件设计 |
3.1.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1.2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
3.1.3 电源调理模块设计 |
3.2 刀柄系统软件设计 |
3.2.1 嵌入式软件设计 |
3.2.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振刀柄系统实验研究 |
4.1 测振刀柄动平衡调节 |
4.2 测振刀柄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 |
4.3 刀柄系统振动信号检测性能验证实验 |
4.3.1 主轴空转与正常切削振动信号对比实验 |
4.3.2 刀柄测振与传统测振方法对比实验 |
4.3.3 切削参数对加工振动的影响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测振刀柄的刀具磨损状态识别研究 |
5.1 刀具磨损识别方法研究 |
5.2 基于加工实验的振动信号特征研究 |
5.2.1 不同刀具磨损状态下的振动信号 |
5.2.2 振动信号去噪研究 |
5.2.3 信号时频域分析 |
5.2.4 分形理论研究 |
5.2.5 小波包分析研究 |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刀具磨损状态识别研究 |
5.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5.3.2 BP神经网络结构 |
5.3.3 BP神经网络设计 |
5.3.4 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模型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施工群塔监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作用意义 |
第2章 施工群塔监测智能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塔式起重机简介 |
2.2 控制系统的技术原理 |
2.3 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总体目标 |
2.3.1 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 |
2.3.2 控制系统的总体目标 |
2.4 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3章 施工群塔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开发 |
3.1 传感检测系统的设计 |
3.1.1 变幅幅度和速度监测机制 |
3.1.2 起升高度监测机制 |
3.1.3 回转角度的监测机制 |
3.1.4 起重力矩和起重量的监测机制 |
3.1.5 风速测量传感器的监测机制 |
3.2 防碰撞系统的研究 |
3.2.1 塔机碰撞问题原因分析 |
3.2.2 防止塔机与周围固定障碍物的碰撞 |
3.2.3 防止两座塔机之间的相互碰撞 |
3.3 抗干扰技术的研究 |
3.3.1 干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
3.3.2 干扰来源的分析 |
3.3.3 硬件措施 |
3.3.4 软件措施 |
3.4 系统参数的传输 |
3.4.1 GPRS收发模块 |
3.4.2 ZigBee模块 |
3.5 其他技术创新 |
3.5.1 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 |
3.5.2 电路故障诊断与及时控制的研究 |
3.5.3 远程视频监控的研究 |
第4章 施工群塔监测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硬件系统 |
4.1.1 塔机安全监测仪 |
4.1.2 塔机控制器 |
4.1.3 塔机安全管理信息平台 |
4.1.4 远程视频监控 |
4.2 软件系统 |
4.3 智能控制系统试行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CAN总线钻进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2.4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钻进参数监测系统的设计 |
§2.1 钻进参数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
2.1.1 系统研制的目标 |
2.1.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2.1.3 系统的方案设计 |
§2.2 CAN总线优点 |
§2.3 数据通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进参数的检测与原理 |
§3.1 钻进参数模拟量的检测 |
3.1.1 钻压检测 |
3.1.2 功率检测 |
3.1.3 扭矩检测 |
3.1.4 泵压和其他压力的检测 |
3.1.5 温度的检测 |
§3.2 钻进参数数字量的检测 |
3.2.1 转速检测 |
3.2.2 位移的检测 |
3.2.3 泵冲的检测 |
3.2.4 开关量的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处理与通讯的研究 |
§4.1 数据采集和通讯模块的研制 |
4.1.1 单片机系统 |
4.1.2 供电电源 |
4.1.3 模拟信号处理 |
4.1.4 数字信号处理 |
4.1.5 SSI数据通讯 |
4.1.6 电路板设计与研制 |
§4.2 CAN总线的实现方案 |
§4.3 USB通讯的实现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钻参仪的生产应用研究 |
§5.1 山东乳山金矿勘探孔的生产试验 |
5.1.1 乳山钻探试验项目简况 |
5.1.2 乳山钻探设备与机具简况 |
5.1.3 乳山钻进参数系统的要求 |
5.1.4 乳山钻参仪的方案与安装 |
5.1.5 乳山现场工作情况与问题 |
§5.2 岩心钻进实验台录井系统设计 |
5.2.1 成都录井系统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
5.2.2 成都录井系统的方案与安装 |
5.2.3 成都录井系统的工作情况 |
§5.3 其他项目的系统设计 |
5.3.1 轻便全液压动力头配套参数检测 |
5.3.2 深部岩心钻机XY-8配套参数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回转机械扭矩监测仪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渔船主机功率在线监测研究[J]. 王永鼎,陈晨超. 渔业现代化, 2021(04)
-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岩体参数钻机感知系统及识别方法研究[D]. 刘正好. 山东大学, 2021(11)
- [3]石化设备振动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 王树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螺旋桨扭矩实验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液压支架相对位姿检测及数据在线显示技术[D]. 徐温博.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施力器用无线测量臂开发和动态特性研究[D]. 李瑞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狭小空间内大扭矩螺栓装卸扳手设计[D]. 曾琴.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面向铣削加工的测振刀柄设计与试验研究[D]. 陈奇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施工群塔监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陈炬锋. 东南大学, 2017(01)
- [10]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CAN总线钻进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D]. 张涛.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标签:液压支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