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杜鹃花粉形态研究

东北地区杜鹃花粉形态研究

一、东北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林,梁春莉,孟凡丽,于立杰,程贵兰,张良英[1](2021)在《藏东南18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藏东南18种杜鹃属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期为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18种杜鹃属植物分属于杜鹃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糙叶杜鹃亚属。结果表明,供试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四合体直径以大萼杜鹃最大,林芝杜鹃最小。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为3孔沟,黄杯杜鹃萌发孔的长宽值最高,为17.38μm×3.32μm,而林芝杜鹃萌发孔的长宽值最低。花粉外壁由大小、形状不一的颗粒组成,其中黄毛雪山杜鹃和白毛杜鹃的颗粒形状较为特殊,为长颗粒状。综合认为,花粉形态特征不宜作为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但仍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何家莉[2](2021)在《岷江源区陇蜀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花部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传粉生态学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是全球最为复杂的地域之一,也是对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植物的繁殖特征作为物种生存、定居和种群扩张的重要特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特征受环境影响较大。探究其繁殖策略及资源分配在异质性环境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预测植物种群未来动态变化,本文以陇蜀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花部特征的时空动态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初步分析了陇蜀杜鹃的传粉效率及传粉者类型在海拔间的差异,为该植物繁殖生态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青藏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源区松潘县选取了弓杠岭、斗鸡台和卡卡山3处样地,在2019年、2020年的陇蜀杜鹃花期(56月)野外取样,在陇蜀杜鹃自然分布海拔设置样方取开花期的当年生杜鹃小枝,比较分析花部特征的时空变化(海拔、坡向、年际)及其构件间的权衡关系。2020年在卡卡山进行野外传粉控制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海拔陇蜀杜鹃的传粉效率及传粉者类型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弓杠岭样地3963m海拔花冠小且花冠管细长,4040m海拔则花冠大但花冠管较粗短;斗鸡台样地海拔间花冠形状差异不显着(P>0.05),3779m海拔花冠最小(P<0.05);卡卡山样地海拔间花冠大小并无显着差异(P>0.05),但3921m海拔花冠管比其他海拔开放(P>0.05)。弓杠岭样地花柱、子房、雌蕊和花梗在4040m海拔长度显着大于3963m海拔(P<0.05),斗鸡台和弓杠岭则表现为随海拔上升,花柱、子房、雌蕊和花梗变短(P<0.05)。卡卡上样地不同坡向花部特征表现为:东坡花冠显着大于东北坡(P<0.05))。结合土壤环境分析,土壤温度、容重和p H值可能是导致花部特征差异的原因。卡卡山样地花冠大小在年际间并无显着差异,花冠槽则变浅(即雌蕊更为暴露),随年份增长花柱、子房、雌蕊和花梗长变短(P<0.05)。(2)花冠管长-花冠管径在卡卡山3921m海拔显着相关(P<0.05),为等速生长关系(P<0.001)。雌蕊长度-花冠管长在3673m海拔为显着相关(P<0.05),为异速生长关系且雌蕊生长速率大于花冠管长的生长速率(P<0.001)。表明雌蕊长度在柱头出管距离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叶在小枝内生物量分配较高,海拔间生物量平均占比约53.25%。花冠在花构件中具有较高生物量分配,海拔间生物量平均占比57.75%。(3)陇蜀杜鹃的传粉者包括鸟类、中体型膜翅目昆虫(蚂蚁)和双翅目昆虫、小型双翅目昆虫以及极小型昆虫。低海拔(3673m)区域小型双翅目昆虫为陇蜀杜鹃主要有效传粉者,高海拔(3836m)区域鸟类为主要的有效传粉者。综上所述,异质生境下陇蜀杜鹃种内花部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使得杜鹃有在高寒生境中得到较高繁衍机会,有利于其种群的稳定与扩展。除土壤条件以外,气候因子和传粉者的选择可能同样具有调控花部特征的作用。在高海拔地区陇蜀杜鹃的传粉系统已经泛化为风-虫媒混合系统。

赵进红,赵勇,张倩,王玉山,付均惠,周光锋[3](2020)在《6种杜鹃属花粉形态及活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不同杜鹃花属植物花粉的形态、活力和寿命,观测映山红、迎红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高山杜鹃和白花杜鹃花粉形态结构,采用TTC染色法测定6种杜鹃花粉贮藏活力,研究不同杜鹃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6种杜鹃花粉均为四合体复合花粉,呈球形四面体结构,不同花粉四合体的直径28.0~55.0μm,花粉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山杜鹃>迎红杜鹃>映山红>白花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不同杜鹃花粉大小差异极显着。6种杜鹃花粉贮藏7天,生活力为62.4%~72.9%,花粉生活力由高至低依次为白花杜鹃>高山杜鹃>映山红>密枝杜鹃>迎红杜鹃>满山红,不同种之间差异显着。随贮藏时间延长,不同杜鹃花粉生活力呈不同程度下降,下降速度由慢到快依次为白花杜鹃<映山红<迎红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高山杜鹃。6种杜鹃间的花粉生活力随储藏时间变化差异极为显着。贮藏期7~21天的花粉生活力,白花杜鹃>映山红>迎红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高山杜鹃。不同贮藏期之间,花粉生活力差异极显着。6种杜鹃花粉形状结构基本一致,花粉大小存在差异。白花杜鹃花粉活力高,失活慢;高山杜鹃花粉采集后7天内保持较高的活力,随后快速失活,花粉寿命短;映山红亚属较杜鹃亚属的杜鹃花粉失活速度慢。

方晨[4](2020)在《不同观察方式下的花粉形态变化幅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花粉形态研究是孢粉学的核心内容。目前观察花粉形态的仪器以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为主,但是传统的观察方法需经各类试剂处理,会造成记录的花粉形态失真,因此花粉自然生活态的观察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革新,冷冻扫描电镜技术可以对样品进行超低温处理后观察,处理过程对含水量大的生物样品所造成的形态变化影响极小。本研究以冷冻扫描电镜为主要研究方法记录花粉的自然形态,结合前人的历史观察数据,考察花粉在不同观察方法下的形态变化规律。共观察了99种被子植物的花粉,并补充了酒精处理、吸水干燥复水实验,对花粉的形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花粉经过不同的方法处理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变化,这种变化受实验条件的影响,也与花粉自身的萌发口类型有关。以冷冻扫描电镜观察数据为基准,发现醋酸酐分解法、干燥花粉镀膜法、新鲜花粉直接镀膜法等观察方式下,花粉总体形态变化多数呈现出极轴减小、P/E值减小的规律,醋酸酐分解法、干燥花粉镀膜法、新鲜花粉直接镀膜法、酒精处理等造成的花粉形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态的变化幅度同时也受到花粉自身含水量的影响。从萌发口类型看,散(无萌发孔)型花粉形态最为稳定。2.从系统分类学角度看,在冷冻电镜以外其他方式处理下蔷薇类分支的花粉通常极轴、赤道轴均减小,菊类分支的花粉通常极轴减小、赤道轴增大,但木兰类分支及单子叶植物的花粉通常极轴增大、赤道轴减小。3.传统文献中记录的花粉形态多数情况下明显偏离于其自然形态,可能影响相关数据在分类学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冷冻电镜下观察到的自然花粉形态数据重复玉兰属下的8个物种的聚类分析,发现与前人利用常规干燥花粉镀膜法的聚类结果不一致,支持新近由夏念和提出的观点,即将该8个玉兰属植物划分为玉兰组(sect.Yulania)和紫玉兰组(sect.Tulipastrum),证实了玉兰属自然花粉形态数据具有较大分类学参考价值,为花粉形态分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不同的花粉观察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孢粉学研究中应充分发挥相关方法的各自的优势,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环境,选用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以利于从花粉形态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谭斌[5](2020)在《样方尺度上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以东北样带和金华北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立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精确关系,是基于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基础与关键。截止目前,植物群落样方记录较少参与到现代植被与花粉的统计分析中,限制了其精确关系的定量表达。为此,本研究分别以中国东北样带和浙江金华北山为研究区,通过对57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调查并采集表土花粉样品,获得详细的植物群落和表土花粉数据,利用现代生态学和传统孢粉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和探究现代不同植被类型与花粉的定量关系,结果如下:1.东北样带表土花粉组合显示,不同植被类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差异显着。森林植被中乔灌木花粉百分含量平均为77.8%,木本植物主要是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桦木属等。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中,表土花粉组合主要是草本花粉占优势,其百分含量平均为84.6%,陆生草本花粉主要是蒿属和藜科。Bray-Curtis相异系数的结果表明,东北样带内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在组成和数量上存在差异。森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以及荒漠草原的所有科属,优势、常见科属以及少见、稀有科属大都表现为表土样品中出现的花粉类型在现代植被中并不存在。在数量上,研究区的植被大都表现为现代植被中的优势、常见科属在表土花粉组合中含量较低;现代植被中的少见、稀有科属在森林西端、典型草原西端、荒漠草原区主要表现为表土花粉中含量较高,而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中东部表现为表土花粉中含量较低。花粉产量和花粉扩散能力是导致该地区相异系数偏差的主要原因。2.金华山地区表土孢粉基本反映出当地植被状况。乔灌木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为95.7%,木本植物花粉主要是松属、落叶栎属、杉科、柳杉属、栗属、柯/栲属、化香树属、木荷属。草本植物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为4.3%,主要是蒿属和菊科。蕨类孢子在金华北山地区表土花粉中含量较高,其平均百分含量为21.9%,主要是里白/芒萁属和水龙骨科。Bray-Curtis相异系数的结果表明,金华北山表土与现代植被在组成和数量上存在差异。在针叶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灌丛六种不同植被类型中,组成上所有科属和少见、稀有科属均表现为表土样品中出现的花粉类型在现代植被中并不存在;优势、常见科属表现为相异系数均为正值或零,尤其是在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大都表现为现代植被中的重要科属类型在表土孢粉中也存在。而在数量上,所有科属和优势、常见科属均表现为现代植被中重要值高的科属在表土孢粉中的百分含量较低,而少见和稀有科属在不同样点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花粉产量、花粉扩散能力和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组成和数量上相异系数偏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区的主要孢粉浓度与百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孢粉浓度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差异显着。3.表土花粉的PCA结果显示,影响东北样带地区植被的第一因子是降水,其次是人类活动;影响金华北山地区植被的第一因子是海拔,但海拔变化对花粉分布影响有限,其次可能是人类活动。4.R值和Bray-Curtis相异系数结果显示,东北样带的Bray-Curtis相异系数与R值结果相似,均表明该地区植被-花粉在组成和数量关系趋势基本一致;金华北山地区Bray-Curtis相异系数反映该地区一些花粉类型在组成和数量关系上趋势不一致,与R值存在较大的差异,Bray-Curtis相异系数不能较好地建立不同科属的植被-花粉关系,这可能与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有关。因此,Bray-Curtis相异系数可以从物种组成和数量,以及从样方水平和物种水平多层次、多角度表述现代植被与花粉的定量关系,尽管存在一定的计算偏差,但可以作为定量描述植被-花粉定量关系的指标之一,今后仍需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植被类型深入研究。

李太强,刘雄芳,李正红,万友名,刘秀贤,张序,安静,马宏[6](2018)在《滇东南濒危植物长梗杜鹃的花粉形态及其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滇东南特有濒危植物长梗杜鹃花粉形态及其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为长梗杜鹃进一步的遗传育种、花粉种质保存和传粉生物学等相关保护利用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并为系统分类研究作旁证。[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长梗杜鹃花朵不同发育时期(花蕾膨大期、花瓣初开期和花瓣盛开期)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通过TTC染色法对开花当天不同时段及开花后不同天数的花粉活力进行了快速检测;做L25(53)正交试验探讨10 g·L-1琼脂和不同浓度的蔗糖、H3BO3、Ca Cl2组成的培养基配方对长梗杜鹃花粉萌发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其花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花蕾膨大期到花瓣盛开期,花粉逐渐成熟,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四合体直径为43.0 65.4μm,平均51.3μm;单粒花粉近球形且表面有粘丝,具三孔沟。在扫描电镜下,花粉粒外壁为均匀的颗粒状,孔沟周围颗粒细密呈波状突起;在光镜下,花粉粒外壁为内外2层,厚度约相等为0.8 1.2μm。长梗杜鹃整个单花花期花粉活力较强,于开花当天9:00达最高,为92.18%,至花末期(花后第9天)仍保持着48.5%的活力,适宜做父本开展相关杂交育种工作。长梗杜鹃开花当天9:00的花粉在10 g·L-1琼脂+100 g·L-1蔗糖+200 mg·L-1H3BO3+0 mg·L-1Ca Cl2的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达90.26%;极差分析表明,影响长梗杜鹃花粉萌发率高低的主次顺序为蔗糖→Ca Cl2→H3BO3,一定浓度的蔗糖和H3BO3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萌效果,而Ca Cl2的添加则显着抑制了其花粉萌发。此外,适宜的低温有利于长梗杜鹃花粉的贮藏,-18℃条件下贮藏48 d仍有一定的萌发力。[结论]长梗杜鹃特殊的花粉外壁纹饰支持了前人对其系统位置划分的合理性。其较高的花粉活力、适宜的固体萌发培养基及贮藏温度的研究为今后以长梗杜鹃为父本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对其他同属植物花粉形态及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芳,王冲,宫中志,杨俊枫,侯智霞[7](2018)在《大兴安岭16个地区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观察》文中提出笃斯越桔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经济树种。为给其遗传育种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根据花粉的大小、萌发沟长、花粉壁纹饰等性状指标对不同地区的花粉进行了聚类分析。观测结果表明: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在其部分形态特征上保持了一致性,均为四合花粉、六条萌发沟、近球形等;同时,在花粉部分形态特征上也表现出了特异性,如花粉大小、萌发沟长、极面观及花粉壁纹饰等;其花粉直径在24.1239.12μm之间,萌发沟长在13.8626.76μm之间,极面观为圆形和三角形,花粉壁纹饰主要有疣状纹饰、颗粒状纹饰、波纹状纹饰等。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笃斯越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戴利燕[8](2018)在《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雌蕊及其它花部发育的组织细胞解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为研究对象,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杜鹃属植物的代表种—杜鹃的花芽分化、雌雄蕊发育过程以及中轴胎座的类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基本掌握了杜鹃芽发育的基本规律。另外,我们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杜鹃的花粉表面特征。又用HP6890/5973N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齐云山和峰山两地的杜鹃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创新点为发现杜鹃的中轴类型是一种区别于典型中轴胎座的异化中轴类型,并将此种异化的中轴胎座命名为“异化中轴胎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新细胞的现象持续时间不长。2、杜鹃受精位置为合点受精,杜鹃的囊胚发育方式为蓼型囊胚。杜鹃的花芽发育顺序主要经历几个时期:花萼原基形成期、花瓣原基形成期,雌蕊原基形成期(或心皮原基形成期)、雄蕊原基形成期、胚珠原基形成期。3、杜鹃枝、叶、花的发生主要来源于周边分生区细胞。杜鹃组成子房的心皮和中轴是由花梗顶端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后分裂产生的。杜鹃的枝条呈现多数顶芽退化侧芽代替顶芽生长的现象,这可能是杜鹃习性主要为灌丛型的原因之一。4、杜鹃胚珠的类型为直生胚珠和倒生胚珠共存,其中直生胚珠占大多数,杜鹃胚珠的发生位置和发育过程可以简述为:1)发生位置在异化中轴的“侵入”子房室的分支上;2)发育过程是由异化中轴分支的表皮局部细胞分裂产生突起→突破表皮层,产生胚珠→胚珠继续伸长并在顶端产生细胞分裂、分化区→产生大孢子母细胞。5、杜鹃的花药为蝶形花药,花粉囊壁有5层,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杜鹃的花药断裂处可能有两处:一处是两个花粉囊之间连接处的花粉囊壁;另一处是两个花粉囊上部药隔周围的花粉囊壁。杜鹃的花粉为复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上面有3沟孔,花粉壁上有纹饰。6、峰山地区杜鹃和齐云山地区杜鹃叶成分差异主要表现在酯类和烯类上,峰山地区杜鹃叶中酯类成分含量高于齐云山11.14%;齐云山地区杜鹃在烯类物质含量上高于峰山3.15%,种类上比峰山多7种。

白宇清[9](2017)在《毛棉杜鹃繁殖生物学与低海拔地区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棉杜鹃,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nL.)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大量野生分布在深圳梧桐山风景区600-800 m海拔的区域,开花季节,灿若云霞,蔚为壮观,形成深圳市罕见的植物景观。本研究对毛棉杜鹃的繁殖生物学、低海拔山下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进行研究,为充分开发利用野生毛棉杜鹃以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基础。(1)繁殖生物学:对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以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棉杜鹃的开花期为3月中下旬到4月中上旬;毛棉杜鹃花朵由5~8朵小花形成顶生伞形花序;小花按照对称、辐射,由外向里依次开放,并集中在夜间10:00到凌晨4:00开放;花粉在鳞芽内花瓣变色时散粉且活力从刚散粉到开花当天均在90%以上,柱头在花朵开放24 h后可授性最强;访花昆虫主要为蜜蜂类,访花高峰为8:00 am-9:30 am、11:30 am-12:30 am、3:00 pm-4:00 pm;毛棉杜鹃的繁育系统为异交型,自交不结实,需要传粉者,异株异花授粉是其主要的授粉方式。(2)低海拔地区引种适应性:在低海拔地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遮荫处理(0%、30%、50%、80%)为主区,不同土壤排水性(高垄、平床)处理为副区,测定毛棉杜鹃生长、细胞水分、渗透调节物质、细胞膜热稳定性、抗氧化保护酶、光合作用、根呼吸,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遮荫50%、高垄处理下,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最大,RWC(叶片相对含水量)、Chit(总叶绿素含量)、Pmax(最大净光合速率)、AQY(表观量子效率)、Pn(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WUE(水分利用率)日平均值、Pn/PAR(光能利用率)日平均值、根呼吸速率、MDH活性最高或较高,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Chi a/Chl b(叶绿素a/叶绿素b)、LCP(光补偿点)、LSP(光饱和点)、Rd(暗呼吸速率)、LDH活性、PDC活性、ADH活性最低或较低。总体上,随着遮荫水平(在适度遮荫范围内)的提高和土壤排水性的增加,枝条生长量、Chit、Pmaxx、AQY、Pn日平均值、WUE日平均值、Pn/PAR日平均值、根呼吸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他各项生理指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得出,光照强度与叶片相对含水量、Chl a、Chi b、Chl t、Chl a/Chl b、LSP、LCP、Pn/PAR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土壤含水量与根呼吸速率、Pn呈显着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毛棉杜鹃适宜在遮荫50%的土壤排水性好的生境中生长。(3)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以毛棉杜鹃嫩茎为外植体,通过外植体的消毒、增殖培养、丛生芽伸长培养、生根培养、炼苗与移栽,建立繁殖系数较高的毛棉杜鹃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的灭菌条件为70%酒精处理10 s,2%NaCIO浸泡15 min,无菌水冲洗5-6次;增殖最佳培养基为WPM+ZT 2.0 mg/L+NAA 0.5 mg/L+蔗糖 30 g/L、pH=5.0,WPM+TDZ 0.1 mg/L+NAA 0.5 mg/L+蔗糖 30 g/L、pH=5.0 和从生芽伸长壮苗培养基为WPM+ZT 0.5 mg/L+GA3 2.0 mg/L+蔗糖30 g/L、pH=5.0,后者增殖效果达20倍以上;生根培养基为WPM+IAA 0.1 mg/L+1%蔗糖、pH=5.0;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草炭土为1:1配制的培养土,移栽成活率为90%以上。

张艳红[10](2011)在《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spp.)是杜鹃花科(Ericaceae)中种类最多、最富特性的一个大属,是中国天然三大名花之一。中国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人们在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文章综述了近15年来中国对杜鹃属植物在分类学上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形态解剖学、细胞学、孢粉学、化学分类到分子标记分类,此外综述了杜鹃属植物新种、变种、分布与生态研究状况,并对中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讨论。

二、东北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藏东南18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形态及大小
    2.2 花粉萌发孔沟
    2.3 外壁纹饰
3 讨论
    3.1 花粉的主要形态特征
    3.2 花粉形态与演化关系的探讨
4 结论

(2)岷江源区陇蜀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花部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传粉生态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杜鹃花属植物概述
    1.2 植物花部特征及与其传粉者关系
    1.3 生境梯度
        1.3.1 海拔
        1.3.2 坡向
    1.4 植物生长关系
    1.5 本研究的新颖性、意义和内容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设计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数据处理
        3.3.2 方差分析
        3.3.3 权衡分析
第四章 陇蜀杜鹃花部特征的时空变化
    4.1 土壤环境
        4.1.1 土壤温度动态变化
        4.1.2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4.2 不同海拔陇蜀杜鹃花部特征的变化
    4.3 不同坡向陇蜀杜鹃花部特征的变化
    4.4 相邻年份陇蜀杜鹃花部特征的变化
第五章 陇蜀杜鹃花部特征的权衡关系
    5.1 陇蜀杜鹃花部构件的生长分析
    5.2 陇蜀杜鹃小枝构件的生物量分配
第六章 陇蜀杜鹃的传粉者生物学初探
    6.1 不同海拔陇蜀杜鹃的传粉效率差异
    6.2 不同海拔陇蜀杜鹃传粉者种类的差异
第七章 讨论
    7.1 陇蜀杜鹃花部特征的时空变化
    7.2 陇蜀杜鹃花部构件的相关生长关系与生物量分配
    7.3 陇蜀杜鹃传粉效率及传粉者类型的海拔差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6种杜鹃属花粉形态及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花粉形态观察
        1.2.2 花粉生活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6种杜鹃花的花粉形态
    2.2 6种杜鹃花的花粉大小
    2.3 杜鹃花花粉生活力测定
        2.3.1 6种杜鹃花粉活力大小
        2.3.2 杜鹃花花粉生活力随储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分析
3 结论
4讨论

(4)不同观察方式下的花粉形态变化幅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孢粉及孢粉学研究概况
        1.1.1 植物的孢子与花粉
        1.1.1.1 花粉的极性和对称性
        1.1.1.2 花粉的形状和大小
        1.1.1.3 花粉的萌发孔
        1.1.1.4 花粉壁的纹饰
        1.1.2 孢粉学研究概况
        1.1.2.1 国外孢粉学研究进展
        1.1.2.2 国内孢粉学研究进展
        1.1.2.3 孢粉形态的研究技术发展历程
    1.2 花粉形态研究的常规技术简介
        1.2.1 光镜下的花粉研究技术
        1.2.2 常规扫描电镜下的花粉研究技术
    1.3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简介
        1.3.1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的特点及原理
        1.3.2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冷冻扫描电镜技术在生物材料上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
2 不同观察方式下花粉形态变化观察
    2.1 冷冻扫描电镜观察
        2.1.1 研究材料
        2.1.2 耗材与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2 酒精处理后观察
        2.2.1 研究材料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研究方法
    2.3 吸水、干燥及复水实验
        2.3.1 研究材料
        2.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2.4.1 冷冻电镜下与其他方法处理后花粉形态的差异
        2.4.1.1 观察方法与花粉形态变化间的关系
        2.4.1.2 萌发口类型与花粉形态变化间的关系
        2.4.2 酒精处理对花粉形态的影响
        2.4.3 吸水、干燥及复水对花粉形态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花粉形态数据在分类学中应用
    3.2 花粉形态变化的规律探讨
        3.2.1 不同研究方法对花粉形态的影响
        3.2.2 不同萌发口类型的花粉形态变化规律
        3.2.3 其他因素(花粉状态、不同居群、杂交种、多倍体)可能影响花粉形态数据的可靠性
    3.3 不同花粉观察方式的科学价值讨论
4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样方尺度上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以东北样带和金华北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进展
        1.2.1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区域
        1.2.2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方向
        1.2.3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方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中国东北样带自然概况
        2.1.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1.2 气候特征
        2.1.1.3 植被特征
        2.1.2 浙江金华北山自然概况
        2.1.2.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2.2 气候特征
        2.1.2.3 植被特征
    2.2 植被调查与统计
        2.2.1 植被样方调查
        2.2.2 重要值的计算
    2.3 表土孢粉处理与鉴定
        2.3.1 表土孢粉样品的采集
        2.3.2 实验室处理
        2.3.3 孢粉鉴定与统计
        2.3.4 孢粉数据的计算及图谱的制作
    2.4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关系的研究方法
        2.4.1 R值
        2.4.2 Bray-Curtis相异度
        2.4.3 主成分分析
第三章 东北样带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
    3.1 现代植被组成特征
    3.2 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3.3 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3.5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组成的关系
    3.6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数量的关系
    3.7 讨论与小结
        3.7.1 东北样带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及分布特征
        3.7.2 东北样带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探讨
第四章 金华北山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
    4.1 不同群落类型现代植被组成特征
    4.2 不同群落类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4.3 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4.4 主成分分析结果
    4.5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组成的关系
    4.6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数量的关系
    4.7 孢粉百分比与孢粉浓度的关系
    4.8 讨论与小结
        4.8.1 金华北山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及分布特征
        4.8.2 金华北山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植物名录
附录 (二):金华北山图版说明及图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大兴安岭16个地区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的形态特征
    2.2 聚类分析与类群划分
    2.3 花粉形态和环境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8)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雌蕊及其它花部发育的组织细胞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现状分析
    1.1 杜鹃
    1.2 杜鹃研究现状
        1.2.1 发育生物学研究
        1.2.2 生殖生物学研究
        1.2.3 杜鹃花粉形态研究
        1.2.4 杜鹃挥发性成分研究
        1.2.5 应用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2.1 目的、意义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取样
        2.2.3 实验方法
第3章 枝条顶芽的细胞组织结构特征
    3.1 茎尖的层次结构
    3.2 枝、叶、花发生的细胞来源
    3.3 枝条退化与植物习性的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雌蕊的结构与发育
    4.1 雌蕊的结构与发育
    4.2 子房结构与起源
        4.2.1 心皮的起源
        4.2.2 中轴的起源
    4.3 胎座类型
    4.4 胚珠的形成
    4.5 雌配子体发育
    4.6 小结
第5章 雄蕊的结构与发育
    5.1 花药的结构和发育
    5.2 雄配子体发育
    5.3 花粉粒的形态特点
    5.4 小结
第6章 杜鹃嫩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6.1 实验步骤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化学成分组成
        6.2.2 杜鹃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地区比较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研究成果)

(9)毛棉杜鹃繁殖生物学与低海拔地区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毛棉杜鹃研究进展
    2.2 杜鹃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2.2.1 花部特征:雌雄异熟及花的结构
        2.2.2 孢粉学
        2.2.3 传粉昆虫及其行为
        2.2.4 繁育系统
    2.3 杜鹃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
        2.3.1 环境条件
        2.3.2 植物形态
        2.3.3 细胞水分
        2.3.4 渗透调节
        2.3.5 细胞膜稳定性
        2.3.6 抗氧化保护酶
        2.3.7 光合作用
        2.3.8 根呼吸
    2.4 杜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4.1 外植体选择
        2.4.2 外植体消毒灭菌方法
        2.4.3 基本培养基
        2.4.4 植物激素的选择
    2.5 木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5.1 本研究的目的
        2.5.2 研究内容
        2.5.3 技术路线
3 毛棉杜鹃繁殖生物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部特征
        3.2.2 开花物候期
        3.2.3 开花动态
        3.2.4 小花开放顺序
        3.2.5 花朵在一天中的开放时间
        3.2.6 花朵开花不同阶段柱头可授性
        3.2.7 花朵开花不同阶段的花粉活力
        3.2.8 访花昆虫种类及数量
        3.2.9 花朵挥发性物质测定
        3.2.10 人工授粉结果
    3.3 讨论
        3.3.1 毛棉杜鹃的繁育系统
        3.3.2 开花特性与昆虫的访花行为
        3.3.3 自然繁殖能力差
    3.4 小结
4 毛棉杜鹃在低海拔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照和土壤含水量
        4.2.2 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
        4.2.3 叶片相对含水量
        4.2.4 细胞膜透性和质膜过氧化
        4.2.5 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4.2.6 渗透调节物质
        4.2.7 光合特性
        4.2.8 根呼吸
        4.2.9 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植物生长
        4.3.2 水分生理
        4.3.3 渗透调节
        4.3.4 抗氧化系统
        4.3.5 光合作用
        4.3.6 根呼吸
        4.3.7 光照和土壤排水的相关性
    4.4 小结
5 毛棉杜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植体灭菌方法筛选
        5.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5.2.3 增殖培养
        5.2.4 丛生芽伸长培养
        5.2.5 壮苗生根
        5.2.6 炼苗与移栽
    5.3 讨论
        5.3.1 外植体灭菌方法
        5.3.2 基本培养基
        5.3.3 增殖激素
        5.3.4 生根激素
    5.4 小结
6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10)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解剖学研究
2 细胞学研究
3 孢粉学研究
4 化学分类研究
5 杜鹃属植物新种、变种、分布与生态研究状况
6 分子水平研究
    6.1 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状况
    6.2 杜鹃属植物遗传图谱研究状况
    6.3 杜鹃属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状况
    6.4 杜鹃属植物转基因研究状况
    6.5 杜鹃属植物蛋白质研究状况
7 讨论

四、东北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藏东南18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J]. 刘林,梁春莉,孟凡丽,于立杰,程贵兰,张良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06)
  • [2]岷江源区陇蜀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花部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传粉生态学初探[D]. 何家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6种杜鹃属花粉形态及活力研究[J]. 赵进红,赵勇,张倩,王玉山,付均惠,周光锋. 农学学报, 2020(11)
  • [4]不同观察方式下的花粉形态变化幅度研究[D]. 方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样方尺度上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以东北样带和金华北山为例[D]. 谭斌.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滇东南濒危植物长梗杜鹃的花粉形态及其特性研究[J]. 李太强,刘雄芳,李正红,万友名,刘秀贤,张序,安静,马宏.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3)
  • [7]大兴安岭16个地区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观察[J]. 梁芳,王冲,宫中志,杨俊枫,侯智霞. 经济林研究, 2018(02)
  • [8]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雌蕊及其它花部发育的组织细胞解剖研究[D]. 戴利燕.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毛棉杜鹃繁殖生物学与低海拔地区引种适应性研究[D]. 白宇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J]. 张艳红.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东北地区杜鹃花粉形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