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蝇与疾病的关系

中国沙蝇与疾病的关系

一、中国白蛉与疾病之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管立人[1](2013)在《中国白蛉(双翅目∶毛蛉科)调查研究工作的展望》文中认为通过有关白蛉调查研究的文献复习以及多年来在工作实践的体会,提出了中国在白蛉的分类、生物学和密度监测等方面需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期待中国医学昆虫学工作者予以关注。

陈辉莹[2](2017)在《我国常见白蛉DNA条形码和中华白蛉转录组研究》文中认为白蛉是一类体积较小的吸血昆虫,隶属双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在我国分布广泛,基于形态特征分类已记录白蛉40余种,部分蛉种可传播利什曼病、巴尔通体病和白蛉热等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意义。对白蛉的准确鉴别,了解白蛉的生态习性,深入阐明传病蛉种的生物学特点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研究策略:首先,在我国河南、四川和海南等地灯诱和人工采集白蛉,调查当地白蛉的生态习性,分子鉴定白蛉的血源动物,依据海南海口全年的灯诱采集标本,初步分析阐明其季节消长规律。其次,检视白蛉的形态特征,鉴定种类;扩增对应样本的mt DNA-COI、Cytb和rDNA-18S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合形态鉴定的结果,分析分子特征在种内与种间的差异,筛选适合的DNA条形码用于白蛉种类鉴别。再者,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现场采集的中华白蛉成虫分为雌、雄的头部、胸腹部4组样本,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功能注释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四川和河南两地的中华白蛉的生态习性存在一定差异。采自四川的白蛉孳生地为山洞和土洞,近家栖,河南的白蛉孳生地为人居的土窑洞,家栖。分子鉴定的血源动物包括:猪、兔、鸡、狗、牛和人等,四川的白蛉主要吸血对象是猪,而河南是鸡,两地均检测到人和狗,其中人的比例分别为4.54%(四川)和41.67%(河南)。2、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海南海口全年共捕获377只白蛉,种群密度总体不高,高峰呈双峰,为6月和11月。3、本研究共检视和记录了2属7种白蛉的形态鉴别特征,包括:白蛉属的中华白蛉和施氏白蛉,司蛉属的贝氏司蛉、应氏司蛉、歌乐山司蛉、鳞喙司蛉和鳞胸司蛉。获得对应蛉种的mt DNA-COI和Cytb序列,以及rDNA-18S序列(除歌乐山司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mtDNA-COI、Cytb和rDNA-18S均可作为DNA条形码鉴别上述白蛉种类。4、贝氏白蛉复合体存在多个隐种,我国的贝氏司蛉与泰国的贝氏司蛉关系密切,与贝氏司蛉A和B种的mtDNA-COI序列差别大,暂定为贝氏司蛉C种。5、高通量测序获得中华白蛉的转录组序列,共133,835,342条原始reads,大于Q20的reads数128,090,788条,占原始数据95.71%,共31.7kM。组装获得32,628条unigene,分别注释到Nr、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筛选获得4374个具有显著性表达差异的基因,经qRT-PCR验证10个基因片段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保存一致。中华白蛉的头部和胸腹部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其功能关系密切,不同性别间的差别基因也是与其摄食和生殖功能相关。

程睿,范娜,鲁晓晴,王斌,梁国栋[3](2018)在《白蛉传播的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白蛉可通过吸血活动而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是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我国在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人畜动物疾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白蛉传播的病毒、白蛉传播病毒在病毒学中的分类、白蛉传播病毒引起的人类及动物性疾病,以此推动中国白蛉传播病毒相关的研究。

陈辉莹,林怡,陈翰明,刘义,李凯利,高景鹏,陈学文,蔡芳,刘超,杨新艳,杨振洲,彭恒,马雅军[4](2018)在《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特异分子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形态特征对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类进行分类,确定该地常见白蛉的种特异分子特征。方法利用诱虫灯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每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猪圈、鸡鸭圈或人房等环境,2017年8月在三沙市宿舍周围的院落、废弃的猪圈等环境通宵采集白蛉,统计白蛉数量。随机挑取白蛉样本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别,对应标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定和分析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确定种特异的分子特征。对采自海南省三沙市的白蛉应用种特异分子特征鉴定种类,并探讨其分类地位。结果在海口市共捕获白蛉377只,隶属于2属4种,即贝氏司蛉、应氏司蛉、鳞胸司蛉和施氏白蛉;白蛉全年均有活动,密度高峰出现在6、11月。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6,在我国分布的9种(5种为网络下载)白蛉间的差异范围为0.1120.219。应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三沙市采集的白蛉均为贝氏司蛉,与海口市贝氏司蛉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为0.049。结论白蛉在海口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密度高峰;确定了海南省常见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分子特征;基于分子特征的贝氏司蛉已出现群体分化。

孙克基[5](1915)在《中国白蛉与疾病之关系》文中提出

王琴燕[6](2021)在《山西省阳泉市白蛉种群与白蛉传播病毒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我国于2018年首次在山西省阳泉市白蛉中分离到白蛉传播的病毒—武乡病毒,但是当地白蛉的密度和季节消长及其与病毒之间的关系尚属不清。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力图解释当地白蛉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及其与白蛉传播病毒的关系。方法2019年6月—8月,在山西省阳泉市白蛉滋生环境(鸡圈、羊圈等)采集标本。在冰浴下进行形态学分类,按采集环境和种类等信息编号登记,立即放入液氮中保存并转移至实验室鉴定。所有标本在实验室进行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平行接种BHK-21细胞(金黄色地鼠肾细胞)和C6/36细胞(白纹伊蚊卵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使用生物学软件对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1.2019年山西省阳泉市白蛉与白蛉携带病毒关系分析2019年6至8月在山西省阳泉市3个村庄的6个固定采集点连续采集吸血昆虫。共采集到8363只白蛉和776只蚊虫。6月至8月间4次采集的白蛉数量之间具有差异性(H=18.695,P<0.05)。所有白蛉标本分为106批进行病毒分离,其中在6月份两次采集的白蛉标本(97批/7927只白蛉)中分离到18株可以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物(代表株:SXYQ1944-2),而7月和8月采集的白蛉标本(9批/436只白蛉)未分离到病毒,在采集的蚊虫(19批)标本中未分离到病毒,也未检测到病毒基因阳性。4次采集的白蛉标本的病毒分离率分别为16.18%(11/68)、24.14%(7/29)、0%(0/8)、0%(0/1)。虽然4次采集白蛉的病毒批分离率具有很大不同,7月20日采集白蛉的病毒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的病毒分离率。但经统计学分析,4次采集时间的病毒批分离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分离病毒株的基因序列与2018年在阳泉市白蛉中分离的武乡病毒高度同源。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离的18株病毒的L、M、S基因序列均与武乡病毒处在相同进化分支而独立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病毒M基因或者S基因,阳泉地区白蛉中分离的病毒与此前在武乡地区白蛉中分离的病毒(Wang,EID,2020)明显分为两个进化分支,提示不同地域的武乡病毒分离株存在分子遗传进化差异。2.山西省阳泉市西南部地区白蛉病毒的分离与鉴定2019年6月,在山西省阳泉市两个村庄的羊圈,鸡舍和牛圈采集白蛉标本,共采集到1535只白蛉。两个村庄分别采集到白蛉标本1047只和488只。其中羊圈采集到935只,鸡舍为290,牛圈为310只,未采集到蚊虫标本。本研究对白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再次在山西省阳泉市采集的白蛉标本中分离到武乡病毒(4株;代表株:SXYQ1916),该病毒可引起哺乳动物细胞(BHK-21)病变。病毒为基因组有三个基因节段的RNA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表明新分离到的病毒株属于武乡病毒,进一步分析表明,武乡病毒与Toros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于2019年结合对阳泉市自然界白蛉的连续多次的现场调查以及实验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采集时间在阳泉市自然界均可以分离出来白蛉病毒属病毒(采集的白蛉数量达到研磨标准),提示武乡病毒是当地白蛉中稳定存在的病毒种群。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提示阳泉市白蛉中的武乡病毒与武乡病毒的原始分离株形成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提示阳泉地区的病毒株存在较大基因变异,为此,对阳泉地区分离病毒的宿主动物种类,以及人畜动物对武乡病毒的感染状况调查,特别是阳泉市为白蛉传播的黑热病的流行地区,当地是否存在利氏曼原虫与武乡病毒共感染等均需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余大为,李凡,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7](2021)在《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聚集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文县兴隆村和迭部县洛大村采集村内所有犬的血样,选择内脏利什曼病诊断引物RV1-RV2对犬血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并采用SaTScan V9.5软件对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共调查犬537只,感染阳性犬221只,阳性率为41.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4.6%(95/147)、32.3%(126/390)。SaTScan分析结果显示,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在空间范围内聚集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无空间聚集性,但犬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较高,存在较高流行风险。建议当地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严格驱蛉灭蛉、查杀病犬,降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

李凡,冯宇,余大为,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8](2021)在《2019年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两个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以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较多的村,收集犬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采集犬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小环DNA。结果共调查537只犬,PCR检测阳性率为41.15%(221/537),其中文县和迭部县犬阳性率分别为64.63%(95/147)和32.31%(126/390),文县高于迭部县(χ2=46.044,P < 0.05)。有内脏利什曼病临床症状的犬35只,PCR检测阳性率为74.29%(26/35),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有症状感染犬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26)和4/9,文县高于迭部县(P < 0.05);无症状犬502只,PCR检测阳性率为38.84%(195/50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无症状犬的阳性率分别为60.33%(73/121)和32.02%(122/381),文县高于迭部县(χ2=39.982,P < 0.05)。结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犬PCR检测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居民和犬感染利什曼原虫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居民主动防护意识,并加大控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力度。

庞雪晨[9](2016)在《医学知识转移的典范——杜儒德从英伦到华北的黑热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黑热病(Kala-azar)在中国华北肆虐,90%的患者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该病在20世纪大规模流行之前,中外医学典籍中鲜有记载。1900年英国医生利什曼(W.B.Leishman)最早发现黑热病原虫后,这种疾病因与为殖民政治服务的热带医学相关,而引致西方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有中国学者在苏皖地区进行黑热病的调查研究。文章将根据19001935年西方医学文献、国内医学杂志报道等材料及加拿大长老会医药传教史料,以加拿大传教医生杜儒德(Ernest B.Struthers)在中国华北进行的黑热病临床研究为例,探讨医学知识的产生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促进临床实践、推广诊疗方案等问题,旨在为规范当今医学知识的转移提供借鉴。

孙家梅[10](2010)在《白蛉的数值分类和基于DNA条形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国白蛉进行数值分类研究,探索种间分类关系;并通过分子系统学分析探讨DNA条形码用于白蛉种类鉴定的有效性及系统发育探索的可行性;综合传统分类学、数值分类及DNA条形码的分子系统学,以期补充完善白蛉系统学。【方法】1.采用选取中国白蛉40个种作为分类单元、68项形态特征为分类指标,通过SPSS15.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用树状图输出结果。2.选点采集白蛉标本;以传统分类方法进行种类鉴定;进行COI序列扩增及测序;测序结果通过BioEdit软件进行手工校对,用DNAstar中的Seqman进行序列拼接,经在NCBI中Blast相似性搜索,确保为目标序列:最后用MEGA v4.1软件自带的Clustal W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序列组成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1.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中的属级分类及白蛉属的亚属级分类情况完全吻合,显示出分类稳定性较强;而在司蛉属内对个别蛉种分类地位给予了一些启示:应氏司蛉、马来司蛉、南京司蛉、兰洲司蛉和吐鲁番司蛉可能居于亚属水平的一个多种亚属或组的位置;歌乐山司蛉、方亮司蛉、云南司蛉和尼克组,则可能占据着一个新的属级阶元的位置。2.筠连秦蛉、冷氏白蛉、云胜白蛉、鳞喙司蛉标本的COI序列长度包括引物序列在内皆为709bp,碱基使用频率有明显的A、T偏向性;平均转换颠换比为39/34=1.14;种内距离平均为0.0094,远小于种间距离平均值0.1590;基于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最大简约法(MP)、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各蛉种皆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并具有稳定的拓扑结构,支持传统分类结果。【结论】数值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大体一致,验证了传统分类的可靠性,并揭示了司蛉属中一些蛉种不确定分类问题;COI序列的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显示DNA条形码能够很好的对白蛉进行物种识别和系统发育探索,构建综合多方位资料的白蛉DNA条形码数据库系统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二、中国白蛉与疾病之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白蛉与疾病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白蛉(双翅目∶毛蛉科)调查研究工作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白蛉种属的整理与校订
2 广泛开展对白蛉密度的监测
3 继续开展利什曼病媒介蛉种的调查研究
4 研究可供识别白蛉寿命的形态指征
5 深入调查白蛉种属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 结语

(2)我国常见白蛉DNA条形码和中华白蛉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白蛉的基本生物学
    二、医学重要性
    三、我国白蛉的分类研究现状
    四、白蛉转录组研究
    五、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 我国中华白蛉的生态习性和海南海口白蛉的季节消长初步调查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和分析
    三、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常见白蛉种类的DNA条形码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现场中华白蛉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和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常见白蛉的 DNA 条形码及病原体检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3)白蛉传播的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蛉传播的病毒及白蛉病毒属病毒
2 白蛉病毒属病毒及其人畜动物疾病
    2.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
    2.2 裂谷热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
    2.3 引发“白蛉热”的病毒及其感染症状
3 白蛉传播的非白蛉病毒属成员的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
4 展望
    4.1白蛉标本的采集
    4.2 加强从白蛉标本中的病毒分离与鉴定
    4.3 加强白蛉传播病毒引起疾病的发现
    4.4 白蛉病毒与疾病关系的确定

(4)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特异分子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形态鉴定
    1.4 mt DNA Cytb基因扩增与测序
    1.5 mt DNA Cytb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白蛉的季节消长
    2.2 形态鉴定结果
    2.3 种内mt DNA Cytb基因序列差异
    2.4 种间mt DNA Cytb基因序列差异
    2.5 海南省贝氏司蛉群体遗传分化
3 讨论

(6)山西省阳泉市白蛉种群与白蛉传播病毒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2019 年山西省阳泉市白蛉与白蛉携带病毒关系分析
    第一节 阳泉市吸血昆虫标本的采集
    第二节 阳泉市虫媒病毒的分离
    第三节 阳泉市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第二部分 山西省阳泉市西南地区白蛉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第一节 阳泉市吸血昆虫标本的采集
    第二节 阳泉市虫媒病毒的分离
    第三节 阳泉市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黄热病的再流行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黄热病流行战略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9)医学知识转移的典范——杜儒德从英伦到华北的黑热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方医学关于黑热病的早期研究
2 系统梳理黑热病诊疗方法的医生
3 杜儒德在中国的黑热病诊治研究
4 黑热病临床经验在豫北的推广
5 余论

(10)白蛉的数值分类和基于DNA条形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昆虫分类
        1.1.1 数值分类学概述
        1.1.2 分子系统学与DNA条形码
    1.2 白蛉研究现状
        1.2.1 白蛉概述
        1.2.2 白蛉的形态特征
        1.2.3 白蛉的分类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蛉数值分类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白蛉标本及相关资料收集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类单元的选取
        2.2.2 形态特征指标的选取及数量化
        2.2.3 特征描述的获得
        2.2.4 聚类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DNA条形码构建和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标本采集
        3.2.2 标本处理及研究标本的确定
        3.2.3 白蛉DNA提取
        3.2.4 COI的PCR扩增及检测
        3.2.5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3.2.6 测序结果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本采集情况
        3.3.2 COI的PCR扩增及测序
        3.3.3 序列校正及比对
        3.3.4 COI序列组成分析
        3.3.5 基于COI的系统树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中国白蛉与疾病之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白蛉(双翅目∶毛蛉科)调查研究工作的展望[J]. 管立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04)
  • [2]我国常见白蛉DNA条形码和中华白蛉转录组研究[D]. 陈辉莹.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3]白蛉传播的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程睿,范娜,鲁晓晴,王斌,梁国栋. 中国热带医学, 2018(10)
  • [4]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特异分子特征的研究[J]. 陈辉莹,林怡,陈翰明,刘义,李凯利,高景鹏,陈学文,蔡芳,刘超,杨新艳,杨振洲,彭恒,马雅军.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01)
  • [5]中国白蛉与疾病之关系[J]. 孙克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15(00)
  • [6]山西省阳泉市白蛉种群与白蛉传播病毒之间关系的研究[D]. 王琴燕. 青岛大学, 2021
  • [7]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聚集性分析[J]. 余大为,李凡,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06)
  • [8]2019年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J]. 李凡,冯宇,余大为,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06)
  • [9]医学知识转移的典范——杜儒德从英伦到华北的黑热病研究[J]. 庞雪晨.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01)
  • [10]白蛉的数值分类和基于DNA条形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孙家梅. 暨南大学, 2010(10)

标签:;  ;  

中国沙蝇与疾病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