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学3000字论文
2022-10-19阅读(437)
问:历代名医是如何看待气功
- 答:1、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2、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病丛生,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所以,气功虽已不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但并没有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另外,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呐列为治病方法之一。
3、明至清末,气功在医学界更受重视,气功养生的著述也较多。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一书里,对气功有正确的评价,并且涉及了气功和药物的长短所在。他说虽轩歧之教,初未尝废恬淡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是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可除,无可复,则无是理也。对气功的具体做法,张氏认为其下乎功夫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
4、宋代的《圣济总录》载有以意气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法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气以攻之,其病随散。这种疗法,清代医家称为运气法。清代名医张志聪对运气法深有体验,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痈毒。
5、此外,明清医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螯等对气功疗法均有论述,不胜枚举。 - 答:核心提示: 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 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病丛生,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所以,气功虽已不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但并没有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另外,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呐列为治病方法之一。 明至清末,气功在医学界更受重视,气功养生的著述也较多。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一书里,对气功有正确的评价,并且涉及了气功和药物的长短所在。他说:“……虽轩歧之教,初未尝废恬淡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是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可除,无可复,则无是理也”。对气功的具体做法,张氏认为“其下乎功夫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 宋代的《圣济总录》载有“以意气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法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气以攻之,其病随散。”这种疗法,清代医家称为“运气法”。清代名医张志聪对“运气法”深有体验,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痈毒。 此外,明清医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螯等对气功疗法均有论述,不胜枚举。 延伸阅读:
问:气功养生的概述
- 答: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辟谷” 。
“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问:中医与气功有什么关系?
- 答:气功是一种汉族传统的保健、养生、防病的方法。气功主要讲究调整自然之气和先天之气和谐的关系。那中医和气功有哪些关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气功一词,起于晋代许逊《灵剑子》一书中的“道气功成”。原始的气功是以“舞”这种运动形式出现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与一般的运动不同,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意气相随,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蛟龙戏浪,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野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 答: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在《素问》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几篇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有关气功方面的内容。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不仅在著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著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著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创编功法和气功锻炼中也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对气功锻炼产生的效应及气功作用机制等认识,到目前为止,也主要以中医理论来阐述。当然,由于自古以来,气功实践不只为医家独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分别对气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 答:气最早的来源是以道教修行的道士而来,远古时期,科技不发达,解剖的概念也不可能在那个年代出现,而那个年代的人也比今天的我们更接近于原始,也更接近于自然所定义的“人”,事实上科技发展的现在,作为“人”这一物种,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的感知,遗漏了太多的知觉,本该属于自然物种的人类的功能。上古时期(暂且这样说吧),由于没有参照衡量体系,人也就只能选择大自然这个大造物主来信仰(事实上到今天也依然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也是正确的事,道士们依山傍水的修行,环绕在没污染没信号的山野中,和大自然融合,体味着一花一草生命本能的生长,感受着一水一物能量周转的蔓延,静观外界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弄懂了自己一手一足背后的牵动,也就是“内视”,现在的经络系统正是这些真人们内视自己身上一丝一气的游走而描绘出来的,不只是真人,古时的习武之人因为要比常人更为强大的力量而需运用体内的潜能牵引达到“力量”的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就是内家拳内家功的修炼其实后来,气不只是在中医,气功上,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都把能量,信息的连动所带来变化这种介质叫做气,风水,遁甲,甚至于气在围棋中都是一种术语现今,结合西方物理体系来看,气的研究也在探讨,想深研的朋友可以王唯工(米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的气的乐章,这三本书很有趣,并没有中医那般枯燥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