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关于重度冻伤治疗方法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华[1](2021)在《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文中提出休闲滑雪是一项以休闲、娱乐、健身、社交为目的滑雪运动。随着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申办,我国民众参与滑雪的热情与日俱增。然而,在中国滑雪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滑雪安全事故所导致的运动损伤也逐渐增加,对我国休闲滑雪损伤展开调查并据此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已成为推进冬季运动全面顺利开展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为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流行病学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东北三省有代表性的10个雪场的休闲滑雪损伤流行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研究,使用德尔菲法和参与观察法对滑雪风险管理及损伤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三省不同类型滑雪场滑雪损伤发生率约在0.5‰-3.9‰之间,大型雪场损伤发生率低于中小型滑雪场。休闲滑雪损伤特征表现为:双板滑雪者的损伤发生比例高于单板滑雪者;初学者损伤发生占比超过60%;男性滑雪者的损伤比例高于女性滑雪者;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滑雪者为损伤高发群体;雪季的2月份、周末、午间时段为损伤高发时间;在所有场地类型中初级道损伤发生比例最高;休闲滑雪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扭挫伤,其次是擦伤和骨折;损伤部位中单板滑雪者以腕手部、肩部损伤最多,双板滑雪者以膝关节损伤最多;休闲滑雪损伤严重程度以轻伤为主,男性损伤程度高于女性,单板损伤程度高于双板,中高级滑雪者高于初级滑雪者,且随着年龄区间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2)影响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滑雪水平、滑雪者来源地、器材使用、热身与否、雪道等级、护具佩戴、气象条件等宿主变量、中介变量和环境变量对休闲滑雪者是否易损伤及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较为显着,且上述因素对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的影响作用是综合的。(3)通过德尔菲法对休闲滑雪损伤进行风险识别,形成宿主风险、中介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风险评价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发现,宿主类风险中“速度控制”“冒险行为或错误判断”、“安全意识”“护具佩戴”是高风险指标;“雪道平整维护”“防护网覆盖率”“脱落器设置”是中介类风险指标中的高风险指标;“能见度”、“雪道拥挤程度”是环境风险类指标的高风险指标;“管理者安全认知水平”“安全法规执行”“安全标识设置”和“救援时效性”是管理类风险指标中的高风险指标。在处理上述风险时,对“滑雪者行为”“雪道平整”“器材维护”等可变因素可使用主动应对策略,而对滑雪者性别、年龄、天气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应采取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策略。(4)休闲滑雪损伤的安全管理可从健全政策法规系统、完善安全预警系统、改进风险监控系统、普及安全教育系统、改善安全救援系统、提升保险保障系统六个方面进行全面预防。其中,政策法规是全局性的管理依据,教育、监管和预警系统属于事故前的预防;救援系统属于事故中的急救措施;保险系统属于事故后的补偿体系。通过六个系统的串联可将损伤预防上升为系统的、动态的、链条式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上述安全管理系统的协同工作,有助于降低休闲滑雪损伤发生,为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邓彩霞[2](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李权[3](2020)在《4种治疗方法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常规换药,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等治疗措施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进行比较评价。材料与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上所发表的关于上述4种治疗方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设定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23日。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2和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 ratio,OR)和 95%CI(Confidence interval)为效应指标,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为效应指标。结果:最终共纳入23个RCTs研究,共计1705例患者,涉及4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面愈合时间上:VSD+PRP治疗措施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单纯应用 VSD、PRP、常规换药的更短,[VSD+PRP vsVSD:MD=-6.53,95%CI(-12.07,-0.98)],[VSD+PRP vsPRP:MD=-10.65,95%CI(-18.22,-3.09)],[VSD+PRP vs 常规换药:MD=-17.47,95%CI(-23.96,-10.98)];在住院时间方面,应用VSD+PRP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单纯应用VSD、PRP、常规换药的更短,[VSD+PRP vsVSD:MD=-11.61,95%CI(-17.39,-5.83)],[VSD+PRP vsPRP:MD=-15.11,95%CI(-27.98,-2.24)],[VSD+PRP vs 常规换药:MD=-22.61,95%CI(-34.16,-11.06)],但PRP与VSD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4种治疗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方面,VSD+PRP治疗比VSD、常规换药具有更好的有效率,[VSD+PRP vsVSD:OR=3.22,95%CI(1.17,5.24)],[VSD+PRP vs常规换药:OR=4.73,95%CI(2.14,7.33)],其余比较两两比较间皆无统计学意义;疼痛评分方面,VSD+PRP治疗比单纯应用VSD、PRP、常规换药具有更低的疼痛评分(VAS 疼痛评分表),[VSD+PRP vsVSD:MD=-2.00,95%CI(-2.78,-1.22)],[VSD+PRP vsPRP:MD=-2.65,95%CI(-3.73.,-1.57)],[VSD+PRP vs常规换药:MD=-4.60,95%CI(-5.55,-3.65)],但PRP与VSD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根据SUCRA图排序结果显示:VSD+PRP在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疼痛评分方面较单纯应用VSD、PRP、常规换药可能更有优势,VSD+PRP治疗可能是本次研究的4种治疗措施中最佳的选择。结论:1、本次研究中VSD、PRP、VSD+PRP这3种治疗措施均优于常规换药,且VSD+PRP对比单纯应用VSD或PRP在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总治愈率及疼痛评分方面可能具有优势。2、SUCRA排序图结果显示,VSD+PRP在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总治愈率及疼痛评分较其他3种治疗措施展现出一定优势;据本研究结果显示,VSD+PRP治疗可能是目前4种治疗措施中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最佳的选择。
丁亚丛[4](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腘动脉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见病变部位,累及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占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是目前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虽然可降低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目标血管通畅率,但由于腘动脉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发生术后目标血管再狭窄、闭塞的几率较高。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方面疗效较好,但针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仍需探索。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且血运重建术后中医辨证为脉络瘀阻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通过观察各疗效指标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腘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7月连续收治的符合以腘动脉病变为主,并成功进行下肢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腘动脉病变部位均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选择完成随访的病例131例(131条肢体),根据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患者59例(59条肢体),对照组患者72例(72条肢体),患者均经过门诊和电话方式询问术后病情。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应用西医基础用药,中药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慢性基础病史、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目标血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靶血管再干预、中医症候积分、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131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回访。结果13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运重建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目标病变情况、ABI、Rutherford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术后,ABI方面中药组术前为 0.35±0.02,术后为 0.84±0.14;对照组术前为 0.32±0.02,术后为 0.81±0.08;Rutherford分级方面两组术前主要集中在3级-6级,术后分布于0级-6级;临床症状方面中药组中21例(35.59%)患者跛行症状好转,11例(18.64%)患者静息痛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5例(42.37%)足趾坏疽患者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对照组患者中26例(36.11%)跛行症状好转,16例(22.22%)静息痛术后消失,30例(41.67%)足趾坏疽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术后与术前比较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中医症候积分、ABI等方面差异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情况、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但两组患者比较,在A BI方面中药组0.79±0.04,对照组0.66±0.03,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分析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皮肤温度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18±0.07,对照组为3.16±0.11;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56±0.08,对照组为3.58±0.13,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13.23±0.56,对照组16.87±0.64,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3.51%(2例)与对照组4.48%(3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在ABI方面中药组0.75±0.04,对照组0.59±0.02,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1.09±0.06,对照组为2.53±0.1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9.12±0.23,对照组13.20±0.3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7.41%(4例)与对照组11.29%(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3个月重大截肢1例(1.41%),中药组回访6个月无重大截肢患者。术后3个月总死亡患者6例,术后6个月总死亡患者8例。结论对于腘动脉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改善了患者症状。同时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腘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观察。
王冬妮[5](2020)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低温兔左室心肌受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低温会对人体各脏器及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低温对于心肌的损伤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低温条件下兔左心室心肌损伤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仅为下一步低温条件下作业和站岗的人员左室心肌损伤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的方法,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实验基础。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兔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0-3.5kg,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和低温A、B组,每组10只。对照组即置于室温22~25℃,低温A、B组分别置于-25~30℃的冷冻柜内4h、8h。用8%硫化钡脱去兔躯体及四肢体毛,用医用胶带将5层厚的纱布和棉花固定在实验兔身上(保温作用),放入冷冻柜中,冷冻柜留有一定空隙,保证实验兔所需氧气。用GE Vivid 7彩色超声显像仪,10s探头(10MHz),所有家兔均采用戊巴比妥钠麻醉(1.5%,2ml/kg),连接同步心电图后,左侧卧位,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ES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DI记录二尖瓣环室间隔侧运动频谱,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Sm)、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于心尖部采集四、三、二腔心二维动态图像,于左室短轴采集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二维动态图像,各存5个心动周期,脱机后导入Echo PAC工作站分析,选择清晰二维图像,手动勾画心内膜,调节感兴趣区直径至各节段均显示满意,得到各节段心肌SL、SC、SR及曲线,记录整体及各水平纵向应变峰值(SL)、径向应变峰值(SR)及圆周应变峰值(SC),然后再记录收缩期纵向应变率峰值(Sr L S)、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峰值(Sr L E)、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峰值(Sr LA)、收缩期径向应变率峰值(Sr R S)、舒张早期径向应变率峰值(Sr R E)、舒张晚期径向应变率峰值(Sr R A)以及收缩期圆周应变率峰值(Sr C S)、舒张早期圆周应变率峰值(Sr C E)、舒张晚期圆周应变率峰值(Sr C A),结果均取5个心动周期平均值。每组实验兔随机选取5只,行超声引导下股动、静脉穿刺,抽取血样进行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T(HS-TNT)。超声检查及抽血后,对实验兔均实施耳静脉空气栓塞安乐死,取左室前乳头肌及室壁心肌,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及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温B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整体水平SL、Sr L S、Sr L E、Sr L A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温B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整体水平SL、Sr L S、Sr L E、Sr L A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温B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整体水平SC、Sr C S、Sr C E、Sr C A及SR、Sr R S、Sr R E、Sr R A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温A组整体水平SL、心尖水平SL、整体水平Sr L S、整体水平Sr L E、整体水平Sr L A、基底水平Sr L A、中间水平Sr L E、中间水平Sr L A、心尖水平Sr L S、心尖水平Sr L E、心尖水平Sr L A、整体水平SC、心尖水平SC、整体水平Sr C S、整体水平Sr C E、整体水平Sr C A、基底水平Sr C E、基底水平Sr C A、心尖水平Sr C S、整体水平SR、心尖水平SR、整体水平Sr R S、整体水平Sr R E、整体水平Sr R A、基底水平Sr R A、中间水平Sr R E、中间水平Sr R A、心尖水平Sr R S、心尖水平Sr R 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低温时间的延长,纵向应变曲线形态逐渐低平、峰值延后。与对照组比较,低温B组的LAESd、LVEDd、LVEF、Sm、Em、A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及低温A组比较,低温B组的LAESd、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低温A组的LAESd、LVEDd、LVEF、Sm、Em、A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温A、B组的AST、CK、CK-MB、HS-TNT均增高,且低温B组增高明显,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低温A组相比,低温B组的AST、CK、CK-MB、HS-TNT均增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本实验中,左心室整体水平SL与AST、CK、CKMB、HS-TNT之间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851,P<0.01;r=0.852,P<0.01;r=0.841,P<0.01;r=0.842,P<0.01)。结论应用2D-STI技术能够准确地评价低温环境下左室心肌损伤程度,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付金鑫[6](2019)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冻伤是一种寒冷所致的损伤,常发生于军事训练活动中,其次在寒冷地区的民事作业中也时有发生。冻伤分为轻度冻伤(Ⅰ-Ⅱ度)和重度冻伤(Ⅲ-Ⅳ度),冻伤的组织损伤机制包括前期细胞内液和外液冰晶形成导致细胞死亡的直接损伤和后期微血栓形成引起组织缺血的间接损伤(类似于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冻伤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早期的复温治疗及后期外科截肢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近年来相关报道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冻伤后的截肢率。目的:(1)建立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并进行大体、影像学、血液学及病理学的实验观察。(2)探究经导管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严重冻伤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与材料:(1)采用乙醇浸泡法建立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12只,常规复温治疗后进行实验观察。10只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分别于冻伤前、冻伤后复温前、复温后Oh、6h、12h、24h、2d、3d、4d、5d进行受累肢端肿胀程度、皮肤颜色观察及血管造影;于冻伤前、复温后Oh、6h、12h、24h、2d、3d经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常规(WBC、RBC、HGB、HCT、PLT)、血生化(ALT、AST、BUN、SCR)、凝血及纤溶活性指标(PT、APTT、FIB)检测,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TXB2和6-keto-PGF1 α含量,采用TBA比色法测定血浆MDA的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SOD含量;剩余2只于冻伤前、冻伤后复温前、复温后Oh、6h、12h、24h、2d、3d、4d、5d进行受累肢端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截趾率和得分法进行统计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自然预后截肢率。(2)36只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进行常规复温及处理,分层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进行溶栓治疗,A组:常规溶栓组(t-PA+肝素+罂粟碱);B组:改良溶栓组(t-PA+肝素+罂粟碱+复方丹参注射液);C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于溶栓后24h进行患肢动脉造影并评估应答,于溶栓后24h经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常规(WBC、RBC、HGB、HCT、PLT)、凝血及纤溶活性指标(PT、APTT、FIB)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TXB2和6-keto-PGF1 α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TBA 比色法测定血浆MDA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SOD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每组剩余2只于溶栓后24h进行受累肢端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截趾率和得分法进行统计各组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最终截肢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复温后Oh至复温后12h受累肢端皮肤颜色由紫蓝色转为粉红色,肿胀程度逐渐加重,肢端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逐渐恢复,复温后12h至截肢皮肤颜色由粉红色转变为紫蓝色至最后变为黑色,肿胀程度减轻至最后干瘪,肢端血管逐渐闭塞,血流逐渐消失,皮肤颜色紫蓝色或暗黑色区域可大致对应血管闭塞区。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复温后Oh至3d白细胞水平持续升高;RBC、HGB、HCT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RBC、HGB、HCT水平于复温后Oh开始升高,12小时达到高峰,24h恢复冻伤前基线水平,2d、3d下降;血小板水平于复温后Oh至2d下降,24h到达低峰,3d恢复升高;ALT、AST、BUN、SCR值较冻伤前基线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6-keto-PGF1 α水平复温后Oh至12h水平持续升高,12h到达高峰,24h至3d开始下降;血浆TXB2水平于复温后Oh至3d持续升高;血浆MDA水平于复温后Oh至3d持续升高;血浆SOD水平复温后Oh至24h水平持续升高,24h到达高峰,2d至3d开始下降;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左前肢血管病理结果显示复温后Oh到24h大量血管扩张淤血或充血,未见明显血栓,复温后2d至5d血管内可见混合血栓;最终截趾率为82.5%,得分法为20.6±3.8。(2)A、B及C组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溶栓治疗后血管造影完全缓解分别为0、3、0例,大部分缓解分别为2、4、0例,轻度缓解分别为4、2、2例,无缓解分别为4、1、8例;各组间模型溶栓治疗后WBC数量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RBC、HGB、HCT 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A、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C组(P均<0.05);A、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PT、APTT显着地长于C组(P均<0.05);A、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FIB显着地低于C组(P均<0.05);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血浆6-keto-PGF1、SOD含量显着地高于A和C组(P均<0.05);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血浆TXB2、MDA含量显着地低于A和C组(P均<0.05),A、B、C组模型截趾率分别为46.9%、22.5%、85.0%,得分法结果分别为9.5±2.7、4.3±1.1及21.8±4.2;各组间模型截趾率及得分法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1)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大体、血管造影及病理学观察显示严重冻伤复温后Oh至复温后12h受累肢端血流逐渐恢复,复温后24h血栓形成,血管逐步闭塞,血液学改变显示冻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机体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PGI2-TXA2及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2)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新西兰白兔严重模型的截趾率,可能的机制是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有效纠正严重冻伤后机体内PGI2-TXA2及氧化-抗氧化的失衡。
孟浩[7](2019)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爆炸性武器在多极化的局部战争和恐怖袭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平、战时爆炸伤的发生率日益上升。在所有损伤中,胸部爆震伤伤情重、救治难度大、致死率高。在此情况下,对于超压最敏感的肺首当其冲成为最易受损的器官。此外,与普通战场环境下产生的战创伤相比,一些特殊战场引发的战创伤无论其发生的特点、伤类、伤情、伤型和救治规律均有极大差别。中国北方寒区就是一种尤为特殊的战场环境,其常年温差大,冻土、积雪、结冰多,地形复杂等各种致病因素多,伤病员伤情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低温环境因素往往会加重战创伤病员自身原有的创伤,如果不及时救治或所采取的救治措施不当,将会导致战伤病员的死亡率升高。同时,低温战场环境也会给创伤病员的前接后送带来诸多不便,延误救治时间,从而使得战斗减员或非战斗减员明显增加。当寒区战场发生爆炸损伤时,虽然一些创伤可以通过手术初步治疗,但在最近的军事冲突中,超过一半的创伤患者死于有限的院前术后医疗护理。因此,一种有效和积极的方法,为前接后送的战创伤员,特别是心、肺、大血管创伤病员提供基本生命支持,为后送到医疗设备完善的三级医院或更高级别医院,进行高级精确治疗提高生存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近些年来,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可以将急救中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最大化,并提升了紧急救治的成功率,逐渐成为危重急病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但因其体积大、对环境要求高等局限性很难应用到极端环境战场的伤病员救治中。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Portable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System,PELS),并用实验作为一种新的生命支持技术,为抢救和治疗急危重患者论证该装置可应用于对寒区等复杂环境中胸部爆震伤战伤病员的救治过程中,能够为此类战创伤病员前接后送赢得宝贵的时间,以提高其短期存活率并通过后续有效的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我们尝试研制了这种可用在低温等复杂环境下的设备装置,并进行了在复杂环境的适用性的动物实验可行性分析及对胸部爆震伤中肺部影响的研究。第一部分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目的:1、初步研制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2、检测自主研制的设备的应用;3、用简单动物模型实验初步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运行性能。方法:1、离体实验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在离体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包括转速,流量,压力的稳定特性。2、低温条件下测试便携式体外循环系统设备的运行稳定性;3、动物实验初步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运行性能,使用8只巴马香猪雄性随机分为A组(设定转速4000转/分,流量分别为4.5L/分钟)和B组(设定转速2000转/分,流量1L/分钟),每组4只。应用自制的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进行体外循环,运转6小时,于体外循环转流前、转流中每2小时及转流后取静脉血检测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及检测血小板激活率评价装置溶血的性能。结果:1、自主研制的PELS在2000-5000转/分之间运转性能稳定;2、动物实验模型中进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所检测指标安全。结论:1、PELS性能稳定,可试于动物实验CPB研究。第二部分寒区低温爆震伤模型初步建立及PELS在现实深低温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目的:1、建立低温环境下胸部爆震伤巴马香猪实验动物模型;2、探讨利用自制的PELS在现实寒区深低温环境中的初步应用和实验动物模型进行早期救治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健康巴马香猪36只,雌雄不限,体重37-56kg。根据不同当量的爆炸效应及实验动物爆震伤模型的损伤情况,来确定是否应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PELS)或使用常规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来干预或救治。将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常规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1.0根;B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常规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1.5根;C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2.0根。对照组予以观察,不予处置。经不同当量的雷管爆炸后,将动物模型迅速后送至2000米以内野战医疗所(爆炸实验前已准备好各个器械及装置)进行早期PELS或ECMO的应用救治。动态监测低温环境下爆震伤后各组实验动物模型的基本生命体征及实验动物模型的爆炸损伤情况。结果:A实验动物组受伤最轻:PELS组动物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常规ECMO组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对照组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B组受伤程度明显高于A组:PELS组动物死亡1只,死亡情况(1/4),常规ECMO组动物死亡1头,死亡情况(1/4),对照组动物死亡2只,死亡情况(2/4);C组损伤过重,救治困难:PELS组动物死亡3只,死亡情况(3/4),常规ECMO组动物死亡4只,死亡情况(4/4),对照组动物死亡4只,死亡情况(4/4)。结论:1、胸部爆震伤以多发伤和复合伤多见,伤情重而复杂,早期致死率高。2、低温环境下胸部爆震伤建立模型成功,其中B实验动物组为中等受伤程度,可以反映胸部爆震伤病情的改变特点,伤情人工可控性佳,重复性高,可用于理想的低温胸部爆震伤的动物模型。3、实验表明在我国寒区低温环境下PELS可以正常工作,其可以对早期动物模型的胸部爆震伤进行干预及救治。第三部分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创伤出血模型救治可行性分析目的:1、探讨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救治创伤出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2、初步确定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的安全使用时间。方法:对9只小型巴马香猪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定容性失血得休克模型,经过股动脉的管道侧孔快速放出近40%-45%的血量;应用PELS进行转流,当人工诱导使实验动物降低直肠温至15℃时,进行低流量灌注循环90分钟(尝试设定90min低流量循环)后恢复正常流量体外循环并进行复温;待直肠温恢复到术前水平后,停体外循环,呼吸机继续持续辅助通气至脱离机自主呼吸;观察实验动物模型生命指征及术后存活情况。结果:本组9只实验猪心脏均自动复跳并能够安全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7只猪脱机后2 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2只实验猪脱离体外循环2h内死亡。结论:1、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条件下对创伤动物模型救治有效。2、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下对于动物模型的持续安全时间最好控制在90min左右(除外诱导和复苏时间)。小结:1、PELS在外界环境低温情况下对肺爆震伤干预有效;2、在人工诱导深低温条件下对创伤模型救治有效;3、那么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是否有效?能否对肺部救治起到积极作用?第四部分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动物模型救治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应用于肺爆震伤中动物模型救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4只巴马香猪随机分在三组中,便携式实验组(A组)、常规实验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均建立爆震伤模型。便携式实验组给予PELS建立体外循环,通过PELS静脉端迅速加入冰脏器保护液,诱导实验动物体温降低(直肠温最低15℃),在体外循环进行深低温低灌流之后,实验动物给予复温和苏醒。实验组给予常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heart-lung machine),建立体外循环,通过体外循环静脉端迅速加入冰脏器保护液,诱导实验动物体温降低(直肠温最低15℃),在体外循环进行深低温低灌流之后,实验动物给予复温和苏醒。对照组给予插管观察。检测三组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肺静态顺应性、以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的含量,体温、心率、K+等指标用于评估肺爆震伤后使用PELS安全性。检测吸气停顿压、潮气量、PaO2、FiO2计算统计肺静态顺应性(Cstat)和PaO2/FiO2。结果:22只动物均顺利建成爆震伤模型,2只实验动物死亡。A组、B组实验动物,分别通过PELS和常规体外循环系统建立体外循环。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救治的实验动物在CPB前的体温、心率、K+分别为(A组vs B组):37.97±0.85℃vs38.04±0.76℃,103.25±17.76次/min vs 102.57±18.88次/min,4.71±0.591 mmol/L vs4.76±0.58mmol/L及停CPB后分别为:36.97±0.504℃vs37.25±0.75℃,119.63±13.81次/min vs 120.29±13.17次/min,6.40±1.07 mmol/L vs 6.26±1.11mmol/L。静态肺顺应性上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经过CPB干预后C组和A组及B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 vs B:4.86±0.63 VS 4.76±0.84,P>0.05;A vs C:4.86±0.63 VS 4.06±0.28,P<0.05;B vs C:4.76±0.84 VS 4.06±0.28,P<0.05。PaO2/SiO2上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经过CPB干预后C组和A组及B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 vs B:355.0±23.60mmHg VS 355.7±18.01mmHg,P>0.05;A vs C:355.0±23.60mmHg VS 288.2±29.001mmHg,P<0.05;B vs C:355.7±18.01mmHg VS 288.2±29.001mmHg,P<0.05。IL-8、IL-10和TNF-a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L-8:A vs B 1.01±0.015vs 0.98±0.051,P>0.05;A vs C 1.01±0.015 vs 0.99±0.016,P>0.05;B vs C 0.98±0.051vs 0.99±0.016,P>0.05;IL-10:A vs B 0.94±0.047 vs 0.95±0.061,P>0.05;A vs C 0.94±0.047 vs 0.98±0.027,P>0.05;B vs C 0.95±0.061 vs 0.98±0.027,P>0.05;TNF-a:A vs B 1.02±0.032 vs 0.99±0.043,P>0.05;A vs C 1.02±0.032 vs 0.99±0.29,P>0.05;B vs C 0.99±0.043 vs 0.99±0.29,P>0.05,但经过CPB干预后A组B组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IL-8:1.28±0.114 vs 1.23±0.889,P>0.05;IL-10:1.31±0.045 vs1.30±0.145,P>0.05;TNF-a:1.37±0.126 vs 1.33±0.143,P>0.05。A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IL-8:1.28±0.114 vs 1.49±0.226,P<0.05;IL-10:1.31±0.045 vs1.63±0.238,P<0.05;TNF-a:1.37±0.126 vs 1.52±0.127,P<0.05。B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IL-8:1.23±0.889 vs 1.49±0.226,P<0.05;IL-10:1.30±0.145 vs1.63±0.238,P<0.05;TNF-a:1.33±0.143 vs 1.52±0.127,P<0.05。结论:1、PELS的使用是安全的;2、应用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中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对于战场的黄金急救时间及转运后送提供条件及机会。
谢裕芳[8](2019)在《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研制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Urban empty-nesters Home Safety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简称Uen-HAS量表),并分析其信效度。2.应用研制的量表了解和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月4月对福建省福州市13名社区空巢老人和10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分析过程中运用Nvivo11.0软件,同时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深入调查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的危险因素。2.在质性研究结果、查阅居家安全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参考现有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备选条目池,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修订后,形成Uen-HAS预试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530名城市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评估,对量表进行条目筛选、效度和信度检验。3.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经本研究研制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选取福建省福州市250名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通过对质性访谈资料的分析,归纳出城市空巢老人发生居家安全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健康状况差、缺乏安全意识、不安全的环境因素、缺乏支持与帮助、不良的心理状态等5大方面。2.初步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函询,形成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的Uen-HAS量表。经过条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课题组反复研究讨论删除23个条目,形成包含55个条目的正式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1)效度:专家内容效度为0.881、区分效度良好,均达到要求;结构效度:生理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值为0.5540.909、心理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700.846、社会支持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270.855、安全知信行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370.841、环境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110.802;预测效度:当临界值选为99时,约登指数最高为0.571,此时量表的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86.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2)信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96,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150.862之间;评定者间信度为0.804。3.234名城市空巢老人近一年居家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为38.03%(89例),在居家安全问题的构成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三种安全问题是跌倒(30.18%)、用药错误(18.34%)、疾病急性发作(15.98%)。城市空巢老人Uen-HAS量表总得分为97.66±16.46分,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安全知信行因素维度(2.11±0.85分),得分最低的为生理因素维度(1.41±0.88分)。4.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的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方式及子女居住地)之间在Uen-HAS量表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Uen-HAS量表得分的因素分别为年龄、个人月收入、婚姻状况(丧偶)。研究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量表能反映设计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经专家函询及大样本验证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居家安全问题预测性较好,适合作为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估工具。2.福州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较高;Uen-HAS量表得分处于中上水平,个人月收入、年龄、丧偶是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吴林峰[9](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加速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1、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患肢在手术刺激、机体应激反应等影响下会出现疼痛、肿胀、皮温升高、渗出等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患肢康复活动的进行,并同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及延长住院时间。2、目前低温冷疗(Cryotherapy)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闭合性跌打损伤等早期处理,并能有效降低局部软组织肿胀及疼痛。3、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是否应用局部冷疗目前尚存争议,有专家学者认为:①膝关节局部的发热及疼痛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反应,应用冷疗是否会抑制局部免疫效应而增加关节感染的风险。②冷疗的温度和频率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应用冷疗是否会造成并发症发生率升高。③目前多模式镇痛已在临床证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用冷疗是否是多此一举。4、在医保监管控费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能以最经济、简便、实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提高患者TKA术后康复效率也是目前关节外科面临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局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并观察患者相关指标评估该方法对TKA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辅助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旨在以实施简便、高效、价格低廉的辅助手段,来提高TKA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效率,增加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周转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单纯性重度膝关炎骨性关节炎的患者(Kellgren-Lawrence分级3-4级),经保守治疗无效,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病例共计60例。①实验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采用标准化快速康复流程进行管理。其中,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非持续性局部冷疗,对照组不予冷疗,余治疗及功能锻炼皆相同。②疗效性指标观察:通过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后6h、24h、48h的引流量及术前、术后1d、3d、5d、7d的HGB值,评估渗出情况;术前,术后6h、24h、48h、72h的静息、运动VAS评分,术后三天疼痛援助次数,评估疼痛情况;术前、术后1d、2d、3d、5d时膝关节ROM,术前、术后1w时HSS评分,评估患者患膝功能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评估是否能提高周转率。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局部低温冷疗加速TKA术后患者康复效率的疗效。③安全性指标观察:观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d、3d、5d、7d切口局部皮温,术前、术后1d、3d、5d、7d时血液学相关指标,2w时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情况及DVT发生情况,以此评估低温冷疗应用于TKA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果: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引流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1d、3d、5d、7d血红蛋白(HGB)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使用低温冷疗具有减少患者渗出,减少失血的作用。③术前两组患者静息、动态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24h、48h、72h两组患者静息、动态VA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低温冷疗的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④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d、3d、5d两组患者膝关节RO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低温冷疗的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术后一周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三天疼痛援助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低温冷疗可以提高HSS评分,减少疼痛药使用并减少住院时间。⑥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皮温健侧和患侧均比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健侧术后1d、3d、5d、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侧术后1d、3d、5d的皮温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患侧皮温的平均值分别比实验组高0.35℃、0.54℃、0.4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d两组皮温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说明患侧膝关节使用低温冷疗可以降低局部皮温。⑦两组WBC、CRP、ESR、PCT四个指标术后1d、3d、5d、7d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实验过程两组患者中,实验组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对照组出现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分别比较2w时切口甲级愈合例数(28 VS 29)及术后1W时DVT发生例数(5 VS 4),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低温冷疗并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1、应用本研究非持续低温冷疗在TKA术后早期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疼痛、提高患膝活动度(ROM)、减少出血渗出、提高HSS评分、减少疼痛药物使用等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效率。2、本研究中,在TKA术后早期,患者局部皮温和血液WBC、CRP、ESR、PCT等指标会呈现升高的趋势,正常情况下于术后第三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应用本非持续低温冷疗可轻度降低术后患膝皮温,但并不会使相关感染指标明显升高,故从血液感染指标评估,应用本非持续性局部低温冷疗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3、通过观测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DVT发生情况表明,应用本低温冷疗并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故TKA术后应用本低温冷疗相对安全。
金荣华[10](2018)在《2011-2015年浙江省液化石油气烧伤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由炼厂气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在中国、印度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中,它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工业及农业等领域。根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国及印度占全球家用及商用液化石油气消耗量的20%。根据2017年世界液化石油气组织的报告,中国液化石油气消耗量的增长率高达20%。在巴西、埃及等国家,家用液化石油气使用率占90%,而在中国家用液化石油气的使用率高达30%。随着液化石油气的使用增加,家用液化石油气烧伤事故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态势。来自印度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家庭发生的烧伤意外中,LPG烧伤事故的比例从10.7%(2001~2007年)激增到20.2%(2009~2010年)。而中国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仍较为少见。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收集2011~2015年之间浙江省多个烧伤专科LPG烧伤患者的数据,以便描述LPG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事故的地点及原因,并探索减少及预防相关事故发生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地调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因烧伤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金华中心医院、衢化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温州解放军118医院等五家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从中筛选出因液化石油气烧伤的患者并详细记录这些患者的的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职业、住院天数、事故发生的月份、发生的地点、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程度、烧伤部位、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等。结果:在2011~2015年期间,共有14553例烧伤患者收治入院,其中1327例烧伤患者是由液化石油气事故造成的,其中男性602例,女性725例,女/男之比为1.20:1。这1327例LPG烧伤患者由1245起液化石油气事故所引起,其中63起事故至少造成2人烧伤。LPG烧伤患者逐年呈迅速增长趋势,在前2年(2011~2012年),每年LPG烧伤的发生率波动于5%左右,到了第5年(2015年)LPG烧伤的发生率激增至15.99%。LPG烧伤患者平均年龄为50.20±17.36岁,常发生于31~70岁劳动年龄的患者(73.93%),其中以41~50岁最为常见(24.49%)。患者最常见的职业是工人(32.10%)和农民(36.62%)。在461例已知文化程度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包括文盲及小学(40.13%)和初中(42.08%)。主要发生的月份为6~9月(62.25%),主要发生的地点是家中(66.62%),其次是工作地点(3.99%)和室外(1.43%)。气体泄漏(95.10%)是LPG烧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患者致伤的部位涉及全身4596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上肢(34.75%),其次是下肢(26.17%)和头面颈部(24.46%)。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吸入性损伤(9.50%),休克(1.73%)以及外伤(2.26%)。大多数患者(48.83%)为中度烧伤,其次为轻度(19.25%)及重度(17.51%)。平均烧伤面积是26.41±21.22%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平均住院时间是 18.26±17.17 天,住院时长/%TBSA之比为0.69。1139例患者(85.83%)治愈出院,175例患者选择自动出院,13例患者因不同原因死亡,总死亡率为0.98%。结论:本项研究显示液化石油气烧伤事故呈指数趋势上升,并且该类事故可能演变为涉及多人的重大社会公共事件,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重视。根据事故的发生原因,公众定期检查煤气灶、液化石油气罐,及时更新皮管,政府制定更严格且明确的相关规定,打击非法营运点等,对减少该类烧伤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关于重度冻伤治疗方法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关于重度冻伤治疗方法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释义 |
2.1.1 休闲滑雪 |
2.1.2 运动损伤 |
2.1.3 流行病学 |
2.1.4 风险管理 |
2.2 休闲滑雪损伤整体研究进展 |
2.2.1 国外休闲滑雪损伤文献研究概况 |
2.2.2 国内休闲滑雪损伤文献研究概况 |
2.3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内外研究 |
2.3.1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外研究 |
2.3.2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内研究 |
2.4 休闲滑雪损伤特征的国内外研究 |
2.4.1 休闲滑雪损伤部位的研究 |
2.4.2 休闲滑雪损伤类型的研究 |
2.4.3 休闲滑雪损伤程度的研究 |
2.5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的国内外研究 |
2.5.1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国外研究 |
2.5.2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国内研究 |
2.6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的国内外研究 |
2.6.1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国外研究 |
2.6.2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国内研究 |
2.7 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理论 |
2.7.1 风险管理理论 |
2.7.2 安全科学理论 |
2.7.3 风险管理理论应用 |
2.7.4 滑雪安全管理组织 |
2.8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4 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
4.1 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率 |
4.1.1 滑雪损伤事故调查整体情况 |
4.1.2 不同雪场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率 |
4.2 休闲滑雪损伤时间与地点分布 |
4.2.1 损伤时间分布 |
4.2.2 损伤地点分布 |
4.3 休闲滑雪损伤者类别与水平分布 |
4.3.1 滑雪损伤者类别分布 |
4.3.2 滑雪损伤者水平分布 |
4.4 休闲滑雪损伤性别与年龄结构分布 |
4.4.1 滑雪损伤者性别分布 |
4.4.2 滑雪损伤者年龄分布 |
4.5 休闲滑雪损伤部位与类型分布 |
4.5.1 滑雪损伤部位分布 |
4.5.2 滑雪损伤类型分布 |
4.6 休闲滑雪损伤严重程度分布 |
研究小结 |
5 休闲滑雪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
5.1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原理及操作 |
5.1.1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原理 |
5.1.2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操作 |
5.2 宿主(滑雪者)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1 滑雪者技术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2 滑雪者生理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3 滑雪者类型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4 滑雪者行为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5 滑雪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关系 |
5.2.6 滑雪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关系 |
5.3 中介因素(场地器材)结果与分析 |
5.3.1 雪道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2 器材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3 护具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 环境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1 自然环境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2 时间与雪道容量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3 潜在价值损失结果与分析 |
研究小结 |
6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管理 |
6.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 |
6.1.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的方法 |
6.1.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的结果 |
6.1.3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指标分析 |
6.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 |
6.2.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的方法 |
6.2.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 |
6.3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应对 |
6.3.1 风险回避 |
6.3.2 风险转移 |
6.3.3 风险自留 |
6.3.4 风险减缓 |
研究小结 |
7 休闲滑雪损伤安全预防体系建设 |
7.1 健全政策法规系统 |
7.2 完善安全预警系统 |
7.3 建立风险监控系统 |
7.4 普及安全教育系统 |
7.5 改善安全救援系统 |
7.6 完善保险保障系统 |
研究小结 |
8 研究结论 |
9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滑雪损伤事故记录表 |
附件2 休闲滑雪损伤调查问卷 |
附件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件4 风险识别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件5 风险识别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件6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问卷 |
附件7 损伤调查保密协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灾害情景分析 |
2.1.2 农牧社区 |
2.1.3 社区减灾能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情景分析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3 极值理论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
2.3.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
3.2.1 气象致灾因子 |
3.2.2 地质致灾因子 |
3.2.3 生物致灾因子 |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
4.1.3 雪灾区域选择 |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
5.1.1 政府组织 |
5.1.2 社区组织 |
5.1.3 居民个体 |
5.1.4 社会力量 |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学术贡献 |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
附录5 |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
(3)4种治疗方法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结局指标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 |
2.3.1 文献筛选流程 |
2.3.2 资料提取 |
2.3.3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评价 |
3.4 网状Meta结果 |
3.4.1 网状图 |
3.4.2 不一致性检测和节点分析 |
3.4.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 发表偏倚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标准 |
5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 |
5.1 一般治疗 |
5.2 药物治疗 |
5.3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脱疽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方法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4 预防与调护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随访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
2.2 手术结果 |
2.3 手术并发症 |
2.4 随访结果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 |
2 药涂球囊的应用 |
3 腘动脉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低温兔左室心肌受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6)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观察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有效性及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 |
引言 |
1 设计理念及材料 |
1.1 设计理念 |
1.2 PELS主机系统研制 |
1.3 耗材套包的研制 |
2 方法:实验测试 |
2.1 系统基本性能及参数 |
2.2 系统整机稳定性测试 |
2.3 系统实验室内深低温环境测试实验 |
2.4 PELS的稳定性测试 |
3 结果 |
3.1 系统基本性能及参数 |
3.2 系统整机稳定性测试 |
3.3 室内人工低温环境测试实验 |
3.4 自主研制的PELS初步动物实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寒区低温爆震伤模型初步建立及PELS在现实深低温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
引言 |
1 实验研究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1.3 实验药品及实验试剂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麻醉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实验动物准备 |
2.4 观察爆震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各项指标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个动物实验组爆炸后的损伤救治情况 |
3.2 各动物实验组爆炸后的实验动物模型组织损伤的情况 |
3.3 使用自主研制的PELS进行早期的干预情况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PELS在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创伤出血模型救治可行性分析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动物模型麻醉诱导方法 |
2.2 创伤出血实验动物模型及体外循环建立 |
2.3 观察实验动物模型的指标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动物模型救治的可行性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麻醉方法 |
2.3 胸部爆震伤模型建立 |
2.4 体外循环建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分析 |
3 结果 |
3.1 实验情况 |
3.2 肺功能评估 |
3.3 炎症指标的结果 |
4 讨论 |
本课题的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框架 |
4.1 研究理论框架 |
4.2 操作性定义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抽样方法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2.6 科研质量控制 |
2.7 科研伦理考虑 |
3 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不良的健康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2 知信行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3 居家环境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4 社会支持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5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第二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德尔菲专家函询 |
2.2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 结果 |
3.1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结果 |
3.2 Uen-HAS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
4 讨论 |
4.1 量表可以全面评估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 |
4.2 量表研制的方法科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3 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
4.4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
第三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 |
3.3 城市空巢老人的Hen-HAS量表得分情况 |
3.4 Uen-HA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的分析 |
4.2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分析 |
4.3 Uen-HA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状况的建议 |
总结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加速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课题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011-2015年浙江省液化石油气烧伤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国内关于重度冻伤治疗方法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D]. 吴晓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3]4种治疗方法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李权. 南昌大学, 2020(08)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 丁亚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低温兔左室心肌受损的研究[D]. 王冬妮.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6]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实验研究[D]. 付金鑫.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7]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D]. 孟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 谢裕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持续性低温冷疗加速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及安全性评价[D]. 吴林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10]2011-2015年浙江省液化石油气烧伤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D]. 金荣华. 浙江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