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和网路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彭殊龙[1](2020)在《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海上宽带通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海上无线通信系统存在带宽窄、速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海上互联网通信业务的需求,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支持宽带、高速率通信、低成本的海上无线通信系统。本文结合海上通信环境的特殊性,对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进行研究,并设计开发海上自组织网通信节点的路由协议软件,实现多跳组网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路由协议是影响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性能的关键协议之一,不同的路由协议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具有不同的优势。针对海上通信环境,对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OLSR(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OLSR)和 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AODV)路由协议进行原理分析和对比,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三种协议的包投递率和平均端到端时延进行仿真。选择AODV路由协议作为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的路由协议,结合海上船舶特性,利用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报文提取出船舶位置信息,对AODV路由发现过程进行改进,降低路由开销,提出 AIS 辅助 AODV路由协议(AIS-aided AODV,A-AODV)。基于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开发A-AODV路由协议软件,设计软件整体架构,将整个协议功能根据不同消息类型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其中包括路由请求模块、路由应答模块、路由错误模块、MAC(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上传数据处理模块和本机上层数据处理模块,对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接着对路由表和位置表格进行程序实现,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最后是辅助功能设计,主要有多线程同步、环形缓冲区设计、消息标志位和以太网通信等。程序编译后运行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海上自组织网通信节点上,对物理层参数进行配置,搭建实验环境,设计了模块功能验证实验、多跳宽带数据传输、链路中断时重新发现路由实验和包投递率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实现的A-AODV路由协议软件能够实现自组织网通信节点的路由发现与维护、多跳数据传输等功能,可以满足现代海上互联网业务对高速率、多跳传输的需求,对发展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健,范静,孙治国[2](2019)在《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为各类移动用户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话音、短消息、传真和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民用和军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陆续建成了以"瑟拉亚"(Thuraya)、"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地网星"(TerreStar)为代表的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以"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Orbcomm)卫星为代表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
肖龙龙,梁晓娟,李信[3](2017)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文中提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郭广旗[4](2014)在《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随之提上日程,在我国,运输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运输信息化管理水平整体不高,很多运输企业信息系统仍处在基础的信息收集、传输和共享阶段,运输资源整合差,运输效率不高,客户服务水平低等。因此,如何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提高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运输作为物流活动中的两大功能之一,运输管理的信息化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运输就是物的空间移动和时间推移,创造了物的价值,提高物流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对运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主要通过融合定位系统GPS+车务通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行动通信系统)系统,依赖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让运输过程信息及时与移动的车辆建立联系成为现实,结合运输信息采集、跟踪过程中的GIS/GPS定位技术、运输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做到随时随地监控到车辆位置,确保整个运输活动能正常运转。
林英撑[5](2014)在《民用航空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给民航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一个适合未来航空业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新型民航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航空自组网有望作为一种候选技术用于新型民航通信系统而得到全球诸多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天基网通信成本高、时延大、容量受限,地基网覆盖区域受限,不支持跨洋飞行,航空自组网可作为天基网和地基网的重要补充。现有的地面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不适宜航空通信环境,已有的航空自组网路由协议因其面向的应用场景与民航自组网在网络目标和网络特点上存在差异不能使用。论文作者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跨洋民用航空宽带移动通信组网及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空中的飞机尽量通过空-空链路和地-空链路接入地基站,只有在地基站不能接通时才使用卫星的指导思想,针对民航通信场景中飞机节点高速运动、网络拓扑高动态、网络空间跨度大等特点,围绕网络健壮性、高动态拓扑适应性、网络QoS保障和路由安全等问题对民航自组网路由协议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民航通信系统的网络目标和特点提出基于地基接入优先,综合优质地基路径接入思想的多参数多路由优化路由维护策略,实现民航自组网中各飞机节点与地基站间路由的高效维护。该路径搜索策略通过地基站周期广播路由维护消息,各节点根据收到的路由维护消息对各对应节点到地基站的路由质量进行实时评估和选择,并在需要时转发优质路径信息,实现各飞机节点到地基站路径维护,然后利用节点往地基站的发包过程实现地基站到各飞机节点路径的维护。2)针对民航通信网络的通信业务需求研究和分析影响链路质量和路由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综合可重构路由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从跳数、时延、链路持续时间、丢包率、剩余带宽等方面综合考虑链路质量和路由质量的评价,并研究这些因素的感知和量化方法,最终结合民航通信网络的通信业务对路径特性的需求设计路由质量评估模型,为路由协议实现优质地基路径搜索和网络QoS保障提供条件。3)针对民航自组网中高节点密度区域因节点间干扰大和空间频谱资源竞争导致网络性能下降问题,从民航自组网拓扑高动态和节点分布不均的特点出发,基于以优先保证网络中飞机节点地基接入为前提,以控制能提供节点地基接入邻居节点数目为目标调节节点发射功率的思想提出节点最佳邻居配置分布式动态拓扑优化算法。该算法可结合邻居维护过程实现,可有效提高高节点密度区域节点的通信带宽,提高网络性能。4)针对民航自组网安全性能要求高,移动自组网容易受到攻击问题,根据民航自组网中路由层存在的安全威胁,基于从节点网络行为来判断节点可信度的思想提出基于邻居信任评估路由安全策略。该策略可结合节点邻居维护过程实现,节点通过监测其邻居的网络行为对其邻居节点进行可信度评估,确保节点维护的邻居节点为可信节点,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性。论文通过搭建模拟民用航空通信环境的仿真场景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结合以上研究成果设计的民航自组网路由协议能较好的保证飞机节点地基接入,且与面向高动态拓扑提出的AODV和GPSR等路由协议相比,提出的路由协议表现出更好的动态拓扑适应性、路由稳定性和网络拥塞防止能力,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张涛[6](2014)在《面向低轨卫星的多业务接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LEO卫星通信的全面发展,无线资源管理在全球通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接入控制技术作为无线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卫星通信的质量、用户的满意度。因此,设计合理的接入控制策略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考虑低轨卫星切换频繁、星上资源稀缺的特点,针对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体、越来越丰富的业务种类,研究面向低轨卫星的多业务接入控制技术。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逐渐关注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因而新的接入控制技术需要提高信道利用率的同时提高用户满意度,兼顾资源使用的公平性。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现有的解决卫星接入控制方面的策略,分析现有策略在LEO系统中应用的不足。其次,针对低轨卫星中的不同用户、不同业务,进行优先级划分,通过升降级操作来提高高优先级用户以及高优先级业务的接入概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提高了用户接入概率和信道利用率。最后,为了兼顾在不同信道负载条件下,不同用户、不同业务之间信道资源使用的公平性,以用户整体满意度为标准,采用效用函数构造博弈模型,采用信道与用户进行博弈的方式决定是否对信道中的用户进行降级操作以及降级的带宽大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博弈论的接入控制策略能够较好地保证高优先级用户的接入概率,提高用户整体满意度。
黄庆原[7](2013)在《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始自2005年,在台湾政府的M-Taiwan计划主导下,再加上英特尔公司(Intel)的全球WiMAX策略倡导(strategic initiative),台湾的4G产业政策一面倒地朝向WiMAX技术发展,台湾政府冀希打造台湾成为全球独特整合芯片设计、终端设备、基站与应用服务的WiMAX测试平台(testbed);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配合行政院所推动的M-Taiwan计划,将政策转化为法律,并于2007年发布《无线宽频接取业务管理规则》,做为开放2.5-2.69GHz频段提供无线宽带接入(WBA)业务之法源依据。然而台湾政府尽使可用之政策工具,全力扶植WiMAX产业的作法,也置台湾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于高风险的处境中。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LTE技术后来居上,开始且广泛地商用化,尤其是美国无线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与AT&T Mobility,分别在2010年及2011年间,于北美地区推出LTE商用服务后,LTE在4G移动通信市场的主流地位,已是无可撼动。本论文以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技术扩散、网络外部性,以及路径依赖等观点,研究探讨为何LTE标准能成为4G市场的主流技术;本论文亦从法律与经济学等层面分别检视台湾的4G产业政策,并深入评析M-Taiwan计划的执行,是否带来如台湾政府预期般的经济效益,台湾的ICT产业是否因此得以进行产业升级,以及WiMAX产品出口是否对台湾的整体经济带来直接的推升与助益。此外,因配合M-Taiwan计划所制定的《无线宽频接取业务管理规则》,在实务上对WBA运营商所造成的影响。台湾的4G产业政策,应该是从全球产业竞合的角度,来思考台湾能有怎样的切入点,尤其是电信行业具有典型的网络外部性特征,网络规模越大,消费者的效用也越大,在正回馈的作用下,最终只有一个主流技术能被全球电信市场所接受,形成赢者全拿的局面。台湾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海岛型经济体,政府的产业政策应是以追随主流技术为首要,辅导本地厂商取得关键技术,以开发及生产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首要战略目标,在此大前提下,如是因政府扶植产业升级之战略需要,而进行某种新兴通信技术之策略投资,以台湾的产业结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实质影响力、以及基本知识产权的拥有程度而论,实不可对单一通信技术押宝选用,否则一旦通信技术选用失误将对台湾整体产业带来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赵霞[8](2013)在《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的社会,是航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时代,一系列的惊人之举谱写了航天航空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而带卫星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网络系统研究技术的组成部分,宽带卫星移动通信成功地把太空中的一些重要的信息传输到地球上,发挥了其无时无刻不在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在宽带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本文将从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的缺点和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李聪[9](2013)在《卫星通信网路由技术及其仿真》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卫星通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以全球化移动通信为特征的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网络(中、低轨卫星系统)已成为未来个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也集中在建立小型综合卫星通信系统,而建立这样的系统关键技术就是卫星通信网路由技术。本文通过对卫星星座和数据报路由算法的介绍,在传统的数据报路由算法基础上提出改进,优化算法的性能。然后通过仿真,验证算法性能的优化。论文后半部分研究数据报路由算法能否应用在由中轨道(MEO)卫星构成的卫星星座中,并研究在低轨道卫星(LEO)构成的卫星星座环境下该算法的性能以及轨道参数变化对该算法带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传统的数据报路由算法,提出不足并加以改进,然后利用NS软件搭建研究算法的环境,设计一种合适的卫星星座,再通过修改NS内部的协议在NS内部实现数据报路由算法,把算法应用到设计的星座中,设置不同的仿真参数以达到研究的目的,最后分析仿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胡一博[10](2013)在《卫星通信网中DRA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卫星通信网在全球通信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理想的长途通信方式,卫星通信能够克服地理条件的限制,以极快的速度长距离发送大量的数据信息,满足各种数据传输的需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作为卫星通信网中的根本技术问题,路由算法的研究和优化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卫星通信的一些概念和卫星通信网中的星座设计技术进行了介绍。其次根据实现机制的不同,详细阐述了已有的路由算法的实现原理及其性能。在此基础上,对基于虚拟节点的分布式路由算法DRA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了其与基于移动Agent的动态路由算法的性能。分析表明:在网络负载较轻的情况下,DRA算法的性能要优于SDRA-MA路由算法;在网络负载较重的情况下,SDRA-MA算法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通过对网络负载情况的判断,可在卫星通信网中传输数据分组时,选择性的使用这两种算法。最后,通过仿真软件NS-2对两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在不同的网络负载下,比较了两种算法的端到端时延和分组丢失率,分析了链路拥塞和节点失效对算法的影响,并对两者的链路利用率和吞吐量进行了对比,达到了对DRA算法进行研究的目的。
二、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和网路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和网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典型海上无线通信系统 |
1.2.1 海上无线电通信系统 |
1.2.2 海上卫星通信系统 |
1.3 海上宽带无线网络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2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 |
2.1 Ad Hoc网络概述 |
2.1.1 Ad Hoc网络的特点 |
2.1.2 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
2.2 路由协议的研究 |
2.3 经典路由协议 |
2.3.1 DSR路由协议 |
2.3.2 OLSR路由协议 |
2.3.3 AODV路由协议 |
2.4 路由协议的分析和仿真 |
2.4.1 路由协议对比分析 |
2.4.2 路由协议的仿真 |
2.5 AODV路由协议改进 |
2.6 小结 |
3 A-AODV路由协议软件设计 |
3.1 软件设计整体架构 |
3.2 路由表和位置表格的设计 |
3.3 A-AODV路由协议消息格式 |
3.3.1 路由请求RREQ |
3.3.2 路由应答RREP |
3.3.3 路由错误RERR |
3.4 路由模块程序设计 |
3.4.1 RREQ消息处理模块 |
3.4.2 RREP消息处理模块 |
3.4.3 RERR消息处理模块 |
3.4.4 MAC层上传数据处理模块 |
3.4.5 本机上层数据处理模块 |
3.5 辅助功能设计 |
3.5.1 多线程设计 |
3.5.2 定时器 |
3.5.3 缓冲区和消息标志位的设计 |
3.5.4 以太网通信设计 |
3.5.5 本地ARP表设计 |
3.6 小结 |
4 实现和实验验证 |
4.1 海上自组织网通信节点介绍 |
4.1.1 硬件平台介绍 |
4.1.2 软件编译环境 |
4.1.3 开发工作流程 |
4.2 实验环境搭建 |
4.3 路由协议软件功能验证 |
4.3.1 协议功能模块验证 |
4.3.2 多跳传输 |
4.3.3 包投递率 |
4.4 实验分析和结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建设现状 |
1. 国内外建设情况 |
2. 发展趋势分析 |
三、我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四、我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建议 |
(1)加强用户需求分析,完善顶层规划论证,推动体系协调发展 |
(2)加强星地一体设计,优化系统应用能力 |
(3)借鉴地面先进技术,加速业务融合应用 |
五、结束语 |
(4)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运输信息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概况 |
1.3.3 国外运输信息化建设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移动通信技术与运输管理概述 |
2.1 移动通信技术 |
2.1.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2.1.2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
2.1.3 移动通信技术特点 |
2.2 运输管理概述 |
2.2.1 运输 |
2.2.2 运输管理 |
2.2.3 运输管理流程 |
2.2.4 运输方式相关理论 |
2.2.5 运输效率相关理论 |
2.2.6 资源整合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输信息化管理 |
3.1 运输信息化管理概述 |
3.1.1 运输信息管理概念 |
3.1.2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
3.1.3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
3.1.4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3.1.5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
3.2 我国运输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
3.2.1 我国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2 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
3.3 运输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
3.3.1 业务管理模块 |
3.3.2 运输在途管理功能中实时无线视频监控的实现方案 |
3.3.3 运输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3.4 运输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3.3.5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 |
3.3.6 运输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
3.3.7 系统结构和组网原则 |
3.3.8 系统模块功能 |
3.3.9 C/S 分行业模块 |
3.3.10 集团客户管理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通信技术与运输信息化管理 |
4.1 移动通信技术 |
4.1.1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分类 |
4.1.2 数据库技术 |
4.1.3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
4.1.4 GIS/GPS 技术 |
4.2 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
4.2.1 移动通信技术与 GPS 在车辆货物定位方面的应用 |
4.2.2 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辆运输调度方面的应用 |
4.2.3 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输客户管理方面的应用 |
4.2.4 4G 在运输移动办公方面的应用 |
4.2.5 4G 在运输实时视频监控方面的应用 |
4.2.6 4G 在运输定位方面的应用 |
4.2.7 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 |
5.1 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 |
5.1.1 移动通信技术下运输信息化管理 |
5.1.2 运输信息化管理应用实例 |
5.2 移动通技术在运输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延伸 |
5.2.1 移动通信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平台 |
5.2.2 运输信息化管理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民用航空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2 相关技术综述 |
2.1 引言 |
2.2 移动自组网及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综述 |
2.2.1 移动自组网的由来 |
2.2.2 移动自组网的发展历史 |
2.2.3 移动自组网的特点 |
2.2.4 移动自组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5 移动自组网的关键技术 |
2.2.6 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 |
2.3 航空自组网及航空自组网路由协议综述 |
2.3.1 航空自组网基本概念 |
2.3.2 航空自组网网络结构 |
2.3.3 航空自组网网络特点 |
2.3.4 航空自组网的应用 |
2.3.5 航空自组网研究现状 |
2.3.6 航空自组网路由协议 |
2.4 飞机节点移动模型 |
2.5 网络仿真工具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3 民航自组网路由协议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民航自组网网络需求和路由协议关键问题分析 |
3.3 民航自组网路由协议总体设计思想 |
3.4 假设条件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可重构路由质量评估模型 |
4.1 引言 |
4.2 航空自组网中的时延 |
4.3 航空自组网中的路由稳定性 |
4.4 航空自组网中的路径剩余带宽 |
4.5 航空自组网中的传输可靠性 |
4.6 航空自组网综合路由质量 |
4.7 本章小结 |
5 多功能邻居维护方案 |
5.1 引言 |
5.2 节点最佳邻居配置分布式动态拓扑优化算法 |
5.2.1 航空自组网中的拓扑优化问题 |
5.2.2 节点最佳邻居配置分析 |
5.2.3 节点最佳邻居配置分布式动态拓扑优化算法设计 |
5.3 基于邻居信任评估路由安全策略 |
5.3.1 航空自组网中的路由安全方案分析 |
5.3.2 基于邻居信任评估路由安全策略设计 |
5.4 邻居维护过程 |
5.4.1 总体邻居维护过程介绍 |
5.4.2 邻居维护消息 |
5.4.3 节点邻居表 |
5.4.4 邻居维护消息处理和节点邻居表更新 |
5.5 本章小结 |
6 多参数多路由优化路由维护策略 |
6.1 引言 |
6.2 路由维护过程 |
6.2.1 节点路由表 |
6.2.2 路由维护消息和路径异常消息 |
6.2.3 节点路由表维护 |
6.2.4 路由维护消息的选择性合并转发 |
6.3 路由选择 |
6.3.1 应用数据引导消息 |
6.3.2 节点应用数据收发过程 |
6.3.3 节点应用数据转发过程 |
6.4 路由协议运行实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估 |
7.1 引言 |
7.2 网络仿真场景与仿真场景设置 |
7.3 拓扑优化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7.4 总体路由协议仿真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6)面向低轨卫星的多业务接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 |
1.3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二章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
2.1 卫星通信系统 |
2.1.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
2.1.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
2.1.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
2.2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
2.2.1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结构 |
2.2.2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特点 |
2.2.3 主要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
2.3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
2.3.1 接入控制技术 |
2.3.2 星座设计技术 |
2.3.3 星际链路技术 |
2.3.4 切换管理技术 |
2.4 波束小区及卫星切换 |
2.4.1 波束小区的分类 |
2.4.2 不同的切换情形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低轨卫星的接入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
3.1 卫星间接入控制策略分析 |
3.2 波束间接入控制策略分析 |
3.2.1 信道预留策略分析 |
3.2.2 动态信道分配策略分析 |
3.3 研究现状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升降级操作的信道接入控制策略研究 |
4.1 业务特征及分类 |
4.2 用户优先级和业务等级划分 |
4.2.1 用户优先级划分 |
4.2.2 业务等级划分 |
4.3 策略的升降级操作 |
4.3.1 升降级模型 |
4.3.2 升降级过程 |
4.4 策略的核心思想 |
4.4.1 带宽分配 |
4.4.2 带宽预留 |
4.5 策略的具体流程 |
4.5.1 新呼叫用户接入控制流程 |
4.5.2 切换用户接入控制流程 |
4.5.3 用户离开小区后信道管理 |
4.5.4 总的多业务接入控制流程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1 实验仿真环境与参数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博弈论的信道接入控制策略研究 |
5.1 博弈论的思想 |
5.1.1 博弈论与经济学 |
5.1.2 博弈论的分类介绍 |
5.2 博弈的解——纳什均衡 |
5.2.1 策略中博弈论的效用 |
5.2.2 策略中的纳什均衡 |
5.3 基于博弈论的接入控制过程 |
5.4 接入控制策略的具体流程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信技术政策选择之相关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实施产业政策之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及其对政府技术政策的含义 |
2.2.1 国家创新体系 |
2.2.2 政府介入与政策工具 |
第三节 网络经济相关理论对电信技术演变之解释 |
2.3.1 网络经济 |
2.3.2 网络外部性 |
2.3.3 路径依赖 |
2.3.4 小结 |
第四节 总结 |
第三章 电信监管环境研究 |
第一节 电信产业的特点 |
第二节 电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国际电信法规与管制政策 |
第四节 台湾电信法规与管制政策 |
第五节 技术中立原则与其偏离 |
3.5.1 国际组织与主要国家对技术中立原则之界定 |
3.5.2 台湾对技术中立原则之界定及偏离 |
第四章 电信产业的技术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
第二节 技术扩散 |
4.2.1 Bass基本扩散模型 |
4.2.2 Bass多代扩散模型 |
第三节 网络外部性与技术锁定 |
第四节 LTE标准成为4G市场主流技术: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 |
第五章 台湾M-TAIWAN计划检视与评判 |
第一节 M-TAIWAN计划依据 |
第二节 M-TAIWAN计划结果评判—经济层面 |
5.2.1 WiMAX设备产值 |
5.2.2 台湾宽带网络用户及WiMAX创造应用服务商机 |
5.2.3 WiMAX终端设备全球市占率及整体解决方案输出 |
5.2.4 通信设备及服务建设投资 |
5.2.5 小结(经济层面) |
第三节 M-TAIWAN计划结果评判—法律层面 |
5.3.1 WBA管理条例内含非对称与差别待遇管制 |
5.3.2 WBA管理条例偏离广义技术中立原则 |
5.3.3 WBA管理条例恐违反母法授权范围 |
5.3.4 小结(法律层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6.2.1 重整2.5-2.69GHz频段以提高频谱使用效益 |
6.2.2 鼓励WBA运营商整并允许变更商转技术 |
6.2.3 关注B4G标准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8)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提出的背景 |
2 国内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的现状 |
3 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的意义 |
4 结语 |
(9)卫星通信网路由技术及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全文安排 |
2 卫星网络与卫星路由 |
2.1 卫星星座概述 |
2.2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
2.3 卫星通信网路由技术概述 |
3 仿真星座设计以及DRA算法 |
3.1 仿真星座设计介绍 |
3.2 DRA算法介绍以及不足 |
3.3 算法的改进 |
4 NS介绍和仿真程序设计 |
4.1 仿真工具介绍 |
4.1.1 NS简介 |
4.1.2 NS安装 |
4.2 仿真程序设计 |
4.3 卫星节点模块 |
4.4 卫星链路模块 |
4.5 卫星路由模块 |
5 基于NS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
5.1 算法优化前后性能比较 |
5.2 MEO层应用测试研究 |
5.3 LEO层性能测试研究 |
5.4 轨道倾角对算法的影响 |
5.5 遗留问题 |
5.6 仿真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卫星通信网中DRA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通信概述 |
1.1.1 卫星通信的发展 |
1.1.2 卫星通信的特点 |
1.2 卫星通信网中的路由 |
1.2.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
1.2.2 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区别 |
1.2.3 卫星网路由应具备的性质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通信网星座设计技术 |
2.1 卫星轨道 |
2.1.1 按照卫星轨道形状分类 |
2.1.2 按照卫星轨道面倾斜角度分类 |
2.1.3 按照卫星轨道高度分类 |
2.2 卫星星座 |
2.2.1 按照星座中卫星的空间分布分类 |
2.2.2 按照轨道构型的角度分类 |
2.2.3 按照星座的应用及功能分类 |
2.2.4 按照覆盖角度分类 |
2.3 极轨道星座和倾斜轨道星座 |
2.3.1 极轨道星座 |
2.3.2 Walker Delta星座 |
2.3.3 Walker星座和极轨道星座的比较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单层卫星通信网路由技术 |
3.1 基于虚拟拓扑的路由算法 |
3.1.1 DT-DVTR[34,35,36]路由算法 |
3.1.2 FSA[19]路由算法 |
3.1.3 基于快照序列的路由算法 |
3.1.4 CEMR[24]路由算法 |
3.1.5 ELB[23]路由算法 |
3.1.6 PAR路由算法 |
3.2 基于覆盖区域的路由算法 |
3.2.1 覆盖域切换重路由协议(FHRP[37]) |
3.2.2 [20]概率路由协议(PRP) |
3.2.3 [22]分布式地理路由算法(DGRA) |
3.2.4 基于IP的卫星路由协议(SIPR) |
3.3 基于数据驱动的路由算法 |
3.3.1 Darting[38]路由算法 |
3.3.2 LAOR路由算法 |
3.4 基于虚拟节点的路由算法 |
3.4.1 LZDR[39]路由算法 |
3.4.2 DRA路由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卫星通信网拥塞检测 |
4.1 DRA路由算法 |
4.1.1 DRA路由算法简介 |
4.1.2 DRA路由算法原理 |
4.2 基于移动Agent的动态路由算法 |
4.2.1 SDRA-MA路由算法简介 |
4.2.2 SDRA-MA路由算法原理 |
4.3 两种算法的优缺点比较 |
4.4 卫星通信网拥塞判断 |
4.4.1 地面网络拥塞检测策略 |
4.4.2 一种卫星网拥塞检测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性能仿真与数据分析 |
5.1 仿真软件NS简介 |
5.1.1 NS的发展 |
5.1.2 NS的结构 |
5.1.3 NS进行网络模拟的步骤 |
5.2 NS-2中的卫星模块 |
5.2.1 卫星节点 |
5.2.2 卫星链路 |
5.2.3 卫星路由 |
5.2.4 跟踪文件 |
5.3 仿真实验 |
5.3.1 移动Agent设计 |
5.3.2 仿真参数配置 |
5.3.3 两种算法的性能比较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和网路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彭殊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王健,范静,孙治国. 卫星应用, 2019(11)
-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J]. 肖龙龙,梁晓娟,李信. 通信技术, 2017(06)
- [4]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D]. 郭广旗.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5]民用航空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 林英撑. 重庆大学, 2014(12)
- [6]面向低轨卫星的多业务接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张涛.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8)
- [7]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D]. 黄庆原. 南开大学, 2013(07)
- [8]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探讨[J]. 赵霞. 电子测试, 2013(08)
- [9]卫星通信网路由技术及其仿真[D]. 李聪.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10]卫星通信网中DRA路由算法研究[D]. 胡一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