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战略规划管理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英[1](2010)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理论基础上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银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谋求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银行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和加强银行战略管理,是银行竞争制胜的关键。如何成功运用战略管理这一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一、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统计方法,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入手,引申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对其内涵、流程、模式和动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列举国外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和成功案例,以及对商业银行现行战略管理状况的分析、评价,探讨了国内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趋势和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问题。二、在界定了战略管理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战略管理能力的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进而对青岛银行近四年的战略管理能力进行了具体评价。三、以城市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青岛银行多年的战略管理实践为重点,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理论,为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在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调整方面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摸索出可操作性更强的战略管理之道。四、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必须成功运用银行战略管理这一科学、有效的工具来获取竞争优势,要认真分析银行内、外部环境,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战略管理框架和发展思路,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切实的贯彻和实施,真正构建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五、对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了简要总结。
朱明[2](2013)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金融和文化相互交织、融为一体,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显着特征。尽管文化管理及其模式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但所有这些研究与实践绝大多数都是仅就文化管理或者管理模式本身而言,至今尚没有很好地将经济、金融和文化以及战略管理融为一体,并从提升战略竞争力的视角深入探究商业银行文化管理的新模式。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狭隘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新自由主义、诚信文化缺失、透支消费文化以及崇尚激进、冒险、贪婪的华尔街金融文化的严重弊端;危机还告诉我们,必须更加重视金融文化的优势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探索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这也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在解读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理论以及阐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战略与竞争力特殊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研了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文化、制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的创新引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的创新。由此构建了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和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的结合,揭示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文化管理、银行战略、战略竞争力以及战略绩效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即: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银行战略的有效匹配,共同作用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这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和提升的根源;加强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有效提升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加强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强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卓越的银行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持续提升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文化、人、战略“三位一体”的CHS管理模式,解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根本目标和实践意义,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通过对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河北、江苏、青岛、青海、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浙江、重庆等17个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调查问卷及其所获取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CHS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绩效性。
谢治春,赵兴庐,刘媛[3](2018)在《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战略转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六家样本商业银行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设计了两个维度来分析金融科技驱动下商业银行的公司战略转型方向,构建了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模型。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推动不同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的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和战略转型。大中型银行选择闭环生态型或开放生态型银行战略的可能性较大,小型银行选择细分市场型或垂直分工型银行战略的可能性较大。
李勤[4](2008)在《中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基于中国招商银行的实践》文中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理论基础上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银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谋求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商业银行发展进行战略层面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银行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和加强银行战略管理,是银行竞争制胜的关键。如何成功运用战略管理这一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统计方法,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入手,引申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对其内涵、流程模式和动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列举国外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和成功案例,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战略管理状况的分析、评价,探讨了国内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趋势和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问题。本文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多年的战略管理实践为重点,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理论,为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调整方面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摸索出可操作性更强的战略管理之道。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成功运用银行战略管理这一科学、有效的工具来获取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应该积极引进国外银行战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银行内、外部环境,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战略管理框架和发展思路,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切实的贯彻和实施,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
孙宗宽[5](2013)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范畴的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对于扩大银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区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带动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改革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需倚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城镇化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特征凸出、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并实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与以往历史时期大不相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趋势特征,适应经济金融改革举措的整体推进,在经历了以往的改革过程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目标明确、特征突出、重点得当的新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有效履行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本文以战略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按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和规划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在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明晰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梳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基础上,设置非平衡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要素体系及其战略绩效,并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并形成了关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领域的子战略,全面协同支撑总体发展战略。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获得并支撑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选取2001-2010年由12家股份制银行、46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关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并形成了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信息科技建设、流程再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第二,构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改革经营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沿着高效、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立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现代银行,实现多层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有效市场竞争,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和谐金融服务。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领域协同一致的政策框架,构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支柱。第三,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地方政府控制的特殊属性,以及中小商业银行三元分类结构特征、政府控制、监管约束、市场影响等公司治理四类因素,构建地方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成本效益的理论框架,刻划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均衡态势和发展路径,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渐进改革的“三步走”优化路径。第四,通过重点分析成长期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率属性、根植当地和跨区域经营相互促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四类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巩固和扩大传统业务、创新加强新型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思路和策略。第五,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实践和现状,指出地方政府支持的推动力、战略规划内在要求的拉动力、高管层认识的统一性,构成了流程再造的动力源支撑。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改造,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第六,通过重点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科学发展、内涵集约经营模式、规模扩张、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上市规划、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监管趋势等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形成的新趋势,构建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内容,形成了匹配总体战略、夯实传统风险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基于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路和策略。第七,通过构建低层次人力资本向高层次人力资本转化、反映人力资源制度功效的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模型,刻划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出增长,实现效率增进。并以2001-2010年我国71家中小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结论。指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制度的中长期绩效,遵循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构建人力资本战略,加强人力资本战略的匹配性和协同性,提升和塑造吻合自身禀赋和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本。第八,通过重点加强地方政府治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涵盖征信体系、支付体系、会计审计、法律、监管、存款保险、危机和破产机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措施。
张庆林[6](2019)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农商银行绩效考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得到空前发展,传统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在农商银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虽然各农村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但所涉及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概念较为笼统,在借鉴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规范化运作起步较晚,内控管理较为薄弱,在科学的管理经验及合理的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科学的薪酬体系的缺乏,导致了人才外流较为严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在薪酬制度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但在最为重要的收入分配方案的设计上,体现出我国农商银行对现代薪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认知不够,不符合人力资源市场的流动规律,最终无法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C农商银行长期以来使用类似于KPI的绩效考核体系,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提振员工士气,提高经营效益的作用,但该考核体系仅仅停留在财务层面的指标,被考核者在执行过程中极易形成短期行为,缺乏驱动因素,不利于银行长远发展。纵观国外银行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案例,平衡计分卡作为新的绩效考核理念,可以弥补传统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平衡记分卡作为当前主流绩效评价工具,将客户、内部控制、员工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促使高管层在财务、客户、内部控制、员工四个维度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银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标对业绩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总行整体战略规划实施,平衡计分卡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银行存在的绩效评价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C农商银行工作实际,提出了适合C农商银行的平衡计分卡理论绩效考核体系。论文首先指出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其次,主要阐述平衡计分卡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分析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对比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C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从银行的基本情况到它的组织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描述分析银行现有绩效考核体系,对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方案并提出实施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本研究通过对商业银行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进而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对中国特色的银行绩效考核理论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对国内商业银行改变经营发展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保持银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起到指导意义。
李炜[7](2019)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邯郸银行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以网络支付、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内容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金融行业带来了丰富的业务形态与运营模式。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推动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形势下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正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尝试,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体制及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大型银行机构差异明显,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并存,战略转型升级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以邯郸银行为研究对象,从当前总体战略及存在问题出发,通过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邯郸银行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利用文献归纳、定性分析、调查分析方法,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资源与能力分析、SWOT分析理论,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对其战略转型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依据金融科技背景下邯郸银行内外部环境情况,提出了邯郸银行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战略转型设计与目标,通过SWOT分析矩阵提出战略转型布局,从市场、经营、产品方面设定战略转型定位,明确战略转型阶段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网点向智能化转型、服务向移动化转型、数据向数字化转型、产品向创新化转型、盈利向多元化转型。同时提出了邯郸银行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主要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合作方式、增强人才培养力度。
陈伟伟[8](2020)在《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运营环境也跟着在不断变化,外部竞争环境压力巨大,内部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为了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先机,银行必须适时构建、创新自己的发展战略。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选择与实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不但具备极为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且可以为现阶段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一定的有效借鉴。本文选取中国银行盐城市盐城分行作为研究对象,对该行的经营战略进行了总体规划。首先展开关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其次对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类型及特征和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步骤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为了识别盐城分行发展的现实基础,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地区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四方面具体分析了盐城分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接着从内部资源、产品结构、市场营销能力、市场经济效益四方面分析了盐城分行经营的内部条件;进而对盐城分行进行了SWOT分析,探讨了其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并针对其内部条件处于优势大于劣势、外部环境也处于机会大于威胁的状况,提出盐城分行应采取同心多元化的总体经营战略以及市场细分与集中的竞争战略;最后就盐城分行经营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完善组织机构的建设、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加强以技术领先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的具体建议。
丁芳伟[9](2013)在《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文中认为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关系到金融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经济现实,我们有必要研究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从我国现阶段体制转轨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求来考察,建立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现有的关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对组织结构本身的关注有余,而对影响其组织结构因素的分析不足。本文拟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其外部发展环境和银行战略目标等因素结合起来,尝试性地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本文以我国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战略-组织-绩效(S-O-P)”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托研究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如何由外部发展环境和战略目标决定,以及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绩效的逻辑。从“S-O-P”的运行框架来看,国有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要求国有银行在不同时期必须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要求其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对其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其信贷行为体现出来。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历史验证了S-O-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花旗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组织结构的运行特征及其经验,对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高效运行的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本文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理论上清晰描述战略目标对组织结构的规定性,组织结构对绩效的制约问题,第二步是在既定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的绩效实证考察,并以中国银行为例做案例研究。基于国有银行发展历程的历史间断性决定其绩效衡量适合采用分阶段和多指标的绩效衡量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选取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考量,并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历史考察。结果显示,国有专业银行时期的四大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资产质量在这一时期逐年恶化;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率也继续恶化并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但在此时期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其市场绩效、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国际通用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指标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水平;不同历史时期国有银行的人均盈利能力和机构盈利能力,表明国有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其组织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有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与战略目标调整,本文对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主要有金融深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国际化、金融监管、信息技术等网络化发展构成,环境变化会使国有银行在经营中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应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追求精简和高效、分权和集权相结合、适度虚拟化等为原则,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是必须继续完善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现代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在笔者看来,要使国有银行运行达到以上的格局,就必须把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
李慧君[10](2018)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银行的战略规划研究。然而,这些斥巨资打造出来的战略规划大都浮于表面,难以落地实施,即便得到实施,也往往因阻碍重重而半途而废;战略规划制定详细,并不代表战略目标就一定实现,银行战略规划执行也成为制约很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痼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多数已确立明确的战略规划,但对于战略规划实施的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却存在诸多问题。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规划以及评估战略是战略管理全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战略绩效评估是战略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于商业银行而言,开展战略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W银行为战略绩效管理研究对象,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结合W银行在战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建立有效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促进W银行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本文在详细阐述与战略绩效管理相关的理论及对国内外战略绩效管理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W银行现行战略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实施效果不佳的内在原因及平衡记分卡在W银行的适用性。然后从W银行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出发,依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绘制W银行战略地图;而后结合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W银行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占权重。最后,针对W银行实际情况提出战略绩效管理实施流程应注意事项和保障措施。本文结合W银行战略愿景和目标,研究绘制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地图,并进一步展现出W银行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间的逻辑关系;以战略地图和指标选取原则为基础,从四个维度层面筛选出符合W银行战略导向和金融发展前景的关键指标,并计算得出W银行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形成了战略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二、银行战略规划管理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战略规划管理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凯的竞争优势战略理论 |
2.2 戴维斯的优秀银行模型 |
2.3 赫夫戈莫尼的银行全球化战略理论 |
2.4 肯约、马莎的竞争战略——“金融模型” |
2.5 中小银行发展理论 |
2.5.1 金融生态理论 |
2.5.2 分层提纯理论 |
2.5.3 比较优势理论及差异化理论 |
2.5.4 利基战略理论 |
2.5.5 竞合理论与战略合作理论 |
2.5.6 资源禀赋与客户匹配以及小额可持续理论 |
2.6 复杂性理论 |
第三章 企业战略管理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概述 |
3.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
3.1.1 战略的概念 |
3.1.2 企业战略 |
3.1.3 企业战略管理 |
3.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概述 |
3.2.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内涵 |
3.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特征 |
3.2.3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流程 |
3.2.4 银行战略管理的主体 |
3.2.5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趋势与模式 |
4.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背景 |
4.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历程 |
4.2.1 城市信用社阶段 |
4.2.2 城市法人银行阶段 |
4.2.3 快速分化阶段 |
4.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特点 |
4.3.1 公司治理特点 |
4.3.2 客户特点 |
4.3.3 机构及地域特色 |
4.3.4 机制及人员特点 |
4.3.5 上市提升了市场影响力 |
4.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趋势与模式 |
4.4.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趋势 |
4.4.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 |
5.1 战略管理能力的概述 |
5.1.1 战略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
5.1.2 战略管理能力的特性 |
5.1.3 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 |
5.2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5.3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
5.3.1 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
5.3.2 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
5.3.3 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计算 |
5.4 青岛银行战略管理能力的具体评价 |
5.4.1 青岛银行发展概况 |
5.4.2 青岛银行战略管理能力的具体评价及结果 |
第六章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实例分析——以青岛银行为例 |
6.1 青岛银行2010-2014 年战略规划的启动背景 |
6.2 青岛银行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 |
6.2.1 调研准备阶段 |
6.2.2 编制阶段 |
6.2.3 审议阶段 |
6.2.4 青岛银行战略规划的特点及创新点 |
6.3 青岛银行的 SWOT 分析 |
6.3.1 青岛银行所具有的优势 |
6.3.2 青岛银行所处的劣势 |
6.3.3 青岛银行面临的机遇 |
6.3.4 青岛银行面对的挑战 |
6.3.5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 |
6.3.6 青岛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测算及同业对比 |
6.4 青岛银行的战略定位及选择 |
6.4.1 战略选择及其依据 |
6.4.2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的业务定位选择 |
6.4.3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的地域选择 |
6.4.4 区域市场业务定位 |
6.4.5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发展指标的选择 |
6.4.6 青岛银行发展战略的优势 |
6.4.7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的战略举措 |
6.4.8 青岛银行未来三年的战略项目 |
6.4.9 青岛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风险和应对策略 |
第七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实施建议 |
7.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业务条线的发展战略 |
7.1.1 大批发银行业务 |
7.1.2 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
7.1.3 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
7.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
7.2.1 应树立持续性战略管理理念 |
7.2.2 应注重组织匹配及战略执行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研究 |
1.2.2 有关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
1.2.3 有关文化管理模式研究 |
1.2.4 有关战略竞争力研究 |
1.3 几个概念的界定与比较 |
1.3.1 一般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竞争力 |
1.3.2 持续性、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理论解读 |
2.1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战略与竞争力的特殊性 |
2.1.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 |
2.1.2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显着特征 |
2.1.3 商业银行战略的特殊性 |
2.1.4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 |
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 |
2.2.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 |
2.2.2 战略管理领域的当代竞争力理论 |
2.2.3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 |
2.3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理论 |
2.3.1 文化与管理关系 |
2.3.2 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设及本质特征 |
2.3.3 文化管理的性质及特点 |
2.3.4 文化管理的基本职能 |
2.3.5 价值观管理与价值管理 |
2.3.6 文化管理、文化建设与绩效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 |
3.1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诠释 |
3.1.1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 |
3.1.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
3.1.3 商业银行基础竞争力 |
3.1.4 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 |
3.2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 |
3.2.1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构成维度 |
3.2.2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维度内容 |
3.3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构建 |
4.1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 |
4.2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银行战略与战略竞争力 |
4.2.1 文化与战略的有效匹配——驱动战略竞争力形成与提升 |
4.2.2 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卓越的银行战略——形成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
4.2.3. 文化与战略的协同管理——提升战略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4.3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战略竞争力与战略绩效 |
4.3.1 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概念 |
4.3.2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对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 |
4.3.3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作用于战略竞争力影响战略绩效的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选择 |
5.1 构建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5.2 构建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 |
5.2.1 CHS管理模式定义 |
5.2.2 CHS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
5.2.3 CHS管理模式“文化、人、战略”之间的互动 |
5.3 CHS管理模式特征分析及根本目标 |
5.3.1 CHS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
5.3.2 CHS管理模式的根本目标 |
5.4 CHS管理模式的实践意义 |
5.4.1 文化经济时代的管理之道 |
5.4.2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管理选择 |
5.4.3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 |
5.4.4 当代和谐社会的管理主旋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与实证分析 |
6.1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体系框架与研究假设 |
6.1.1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的概念、原则及方法 |
6.1.2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体系框架及要素分解 |
6.1.3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的提出 |
6.2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的研究设计 |
6.2.1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的实证检验 |
6.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6.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6.3.3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6.3.4 实证结果讨论 |
6.4 对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小组讨论及小规模访谈问卷 |
附录2 预测试调查问卷 |
附录3 正式测试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战略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 案例选择 |
(二) 资料收集 |
四、研究发现 |
(一) 案例内分析及主要发现 |
1. 金融科技数字化通过影响外部环境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
2. 金融科技数字化通过影响内部核心能力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
(二) 案例间分析及主要发现 |
1. 金融科技数字化推动不同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的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和战略转型 |
2. 大中型银行选择闭环生态型或开放生态型银行战略的可能性较大 |
3. 小型银行选择细分市场型或垂直分工型银行战略的可能性较大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主要结论 |
(二) 建议 |
1. 数字化的基础支持体系 |
2. 数字化渠道和流程 |
3. 数字化风险控制 |
4. 数字化营销 |
(三) 研究局限 |
(4)中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基于中国招商银行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 |
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
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分析 |
2.2.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流程模式 |
2.2.3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动因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分析和经验借鉴 |
3.1 国外几种常见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 |
3.1.1 风险-收益财务模型 |
3.1.2 经济增加值模型 |
3.1.3 三维战略模型 |
3.1.4 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模型 |
3.2 国外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实例分析 |
3.2.1 汇丰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管理 |
3.2.2 瑞士信贷集团的业务发展战略管理 |
3.2.3 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的地方战略定位和管理 |
3.2.4 英国劳埃德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和管理 |
3.3 国外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启示 |
3.3.1 必须重视经营目标的确定和市场定位 |
3.3.2 要客观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构建具有特色的业务体系 |
3.3.3 要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战略管理模型和先进经验 |
3.3.4 要积极审慎地探索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
3.3.5 要加强对综合化经营的研究探索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演进历程 |
4.2 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现状评价 |
4.2.1 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
4.2.2 战略执行乏力 |
4.2.3 高级管理者对战略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4.2.4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的战略管理部门 |
4.2.5 业务发展与战略管理的关系还有待协调 |
4.3 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环境和发展趋势分析 |
4.3.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分析 |
4.3.2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
4.4 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
4.4.1 综合化经营战略 |
4.4.2 差异化战略 |
4.4.3 品牌战略 |
4.4.4 成本领先战略 |
4.4.5 组织再造战略 |
4.4.6 信息化战略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招商银行的战略管理实践分析 |
5.1 中国招商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5.2 中国招商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5.3 中国招商银行发展的内部资源分析 |
5.3.1 内部资源优势 |
5.3.2 内部资源劣势 |
5.4 中国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各个发展时期的战略管理分析 |
5.4.1 艰苦创业时期的战略管理 |
5.4.2 快速成长时期的战略管理 |
5.4.3 稳健发展时期的战略管理 |
5.4.4 提升管理国际化时期的战略管理 |
5.5 中国招商银行的战略管理结构 |
5.5.1 招商银行战略管理的总体框架 |
5.5.2 招商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
5.5.3 招商银行职能层发展战略 |
5.6 本章小结 |
6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政策建议 |
6.1 在战略管理体系上应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
6.2 在战略管理理念上应更注重持续性和长期性 |
6.3 在战略管理手段上应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科学性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基础理论 |
2.1 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理论流派和要义 |
2.1.2 商业银行并购战略和创新战略 |
2.2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稳定理论 |
2.2.1 金融深化理论 |
2.2.2 金融稳定理论 |
2.3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
2.4 商业银行治理理论 |
2.4.1 公司治理 |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2.4.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2.5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经济金融形势和趋势 |
3.2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启示 |
3.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历史沿革 |
3.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
3.4.1 发展成就 |
3.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发展机遇 |
3.5.2 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实证分析 |
4.1 要素体系 |
4.2 要素计量模型 |
4.2.1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变量说明 |
4.2.2 广义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推导及计算 |
4.3 计量分析和结论 |
4.3.1 统计检验 |
4.3.2 固定效应计量结果 |
4.3.3 结论 |
第五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设计 |
5.1 战略目标 |
5.2 战略特征 |
5.3 战略重点及策略 |
第六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战略 |
6.1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点、现状及问题 |
6.1.1 特点 |
6.1.2 现状和问题 |
6.2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均衡模型的构建 |
6.2.1 因素 |
6.2.2 模型框架 |
6.2.3 均衡机制 |
6.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战略安排 |
6.3.1 政府控制优化和内部治理培育并行推进 |
6.3.2 二类中小商业银行向一类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标准并轨 |
6.3.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元制建设 |
第七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 |
7.1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环境及影响 |
7.1.1 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7.1.2 跨区域经营 |
7.1.3 差异化、特色化经营 |
7.1.4 中小企业融资 |
7.1.5 利率市场化 |
7.2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总体思路 |
7.3 扩大巩固传统业务创新开拓新兴业务 |
7.3.1 小微企业业务 |
7.3.2 公司业务 |
7.3.3 零售业务 |
7.3.4 投资银行业务 |
7.3.5 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和同业业务 |
7.3.6 电子银行业务 |
第八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 |
8.1 银行流程再造理论及实践 |
8.2 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特点、现状及问题 |
8.2.1 特点 |
8.2.2 现状及问题 |
8.3 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安排 |
8.3.1 构建流程再造的动力源 |
8.3.2 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再造 |
8.3.3 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 |
8.3.4 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 |
第九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设计 |
9.1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及问题 |
9.2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和趋势 |
9.3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重点 |
9.4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传导机制建设 |
9.5 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十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战略 |
10.1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状况及趋势 |
10.2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及技术核心 |
10.3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设计 |
10.4 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战略措施 |
第十一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战略 |
11.1 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状况及问题 |
11.1.1 人力资源状况 |
1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逻辑、经济机制和绩效 |
11.2.1 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
11.2.2 战略逻辑、经济机制及绩效总结 |
11.2.3 实证分析 |
11.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
11.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
11.4.1 优化岗位管理体系,夯实人力资源建设基础 |
11.4.2 确立人员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11.4.3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
11.4.4 坚持战略导向,加强绩效考核 |
11.4.5 建立兼具公平和效率功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
11.4.6 提升人力资源运营管理水平 |
11.4.7 构建以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提升员工幸福感的人力资源文化建设 |
第十二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实施的配套支撑 |
12.1 加强地方政府治理,彰显金融服务的公共职能 |
12.1.1 政府行为对地方金融生态的影响 |
12.1.2 改革和优化地方政府治理的策略安排 |
12.2 加强金融市场化改革,协同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 |
12.2.1 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
12.2.2 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
12.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条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农商银行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绩效管理 |
2.1.2 绩效评价 |
2.1.3 平衡计分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绩效管理理论 |
2.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
2.2.3 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的优势 |
第三章 C农商银行现行绩效考核体系分析 |
3.1 C农商银行概况 |
3.1.1 C农商银行简介 |
3.1.2 C农商银行组织结构 |
3.1.3 C农商银行经营状况 |
3.1.4 C农商银行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介绍 |
3.2 C农商银行绩效管理调查分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3 C农商银行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存在的问题 |
3.3.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
4.1 C农商银行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的适用性分析 |
4.2 C农商银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基础 |
4.2.1 设计目的 |
4.2.2 设计原则 |
4.2.3 设计流程 |
4.3 C农商银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体系框架及内容 |
4.3.1 绘制战略地图 |
4.3.2 明确平衡计分卡关键指标 |
4.3.3 确定平衡计分卡指标权重 |
4.3.4 构建C农商银行平衡计分卡体系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5.1 完善组织架构,强化组织领导 |
5.2 畅通员工沟通渠道,强化宣传引导 |
5.3 构建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金融科技背景下邯郸银行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战略转型理论 |
2.1.2 金融科技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
2.2.2 关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研究 |
2.2.3 关于金融科技对城市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研究 |
2.2.4 文献评论 |
3 邯郸银行当前总体战略及存在问题 |
3.1 邯郸银行发展现状 |
3.2 邯郸银行当前总体战略 |
3.2.1 愿景 |
3.2.2 使命 |
3.2.3 战略定位 |
3.2.4 战略目标 |
3.3 当前总体战略存在的问题 |
3.3.1 战略规划追随现象突出 |
3.3.2 战略定位有待精确化 |
3.3.3 闭环战略适应性不高 |
3.3.4 战略缺乏执行力 |
4 金融科技背景下邯郸银行战略环境分析 |
4.1 邯郸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3 五力模型视角下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 邯郸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人力资源分析 |
4.2.2 客户资源分析 |
4.2.3 渠道资源分析 |
4.2.4 品牌资源分析 |
4.2.5 业务运营能力分析 |
4.2.6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4.2.7 风险抵御能力分析 |
4.2.8 公司治理能力分析 |
5 金融科技背景下邯郸银行战略转型制定及保障 |
5.1 邯郸银行战略转型设计与目标 |
5.1.1 邯郸银行SWOT分析 |
5.1.2 战略转型布局 |
5.1.3 战略转型定位 |
5.1.4 战略转型目标 |
5.2 邯郸银行战略转型实施方案 |
5.2.1 网点向智能化转型 |
5.2.2 服务向移动化转型 |
5.2.3 数据向数字化转型 |
5.2.4 产品向创新化转型 |
5.2.5 盈利向多元化转型 |
5.3 邯郸银行战略转型保障措施 |
5.3.1 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
5.3.2 提升信息科技水平 |
5.3.3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
5.3.4 创新技术合作方式 |
5.3.5 增强人才培养力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结论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及战略转型的相关理论 |
2.1 商业银行概念及业务范围 |
2.1.1 商业银行概念界定 |
2.1.2 商业银行业务范围 |
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 |
2.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流程模式 |
2.2.3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类型 |
2.2.4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特征 |
2.3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相关理论 |
2.3.1 战略转型 |
2.3.2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
2.3.3 商业银行转型路径 |
第三章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概况 |
3.2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公司治理分析 |
3.2.2 产品结构分析 |
3.2.3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3.2.4 市场经济效益分析 |
3.3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4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5 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第四章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战略设计 |
4.1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目标与总体战略设计 |
4.1.1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目标 |
4.1.2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的发展总体战略设计 |
4.1.3 转型发展方向路径选择 |
4.2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多元化发展路径 |
4.2.1 同心多元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4.2.2 同心多元化战略的具体内容 |
4.3 中国银行盐成分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
第五章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 |
5.1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组织机构构建 |
5.1.1 构建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中心 |
5.1.2 构建网络金融部 |
5.2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企业文化建设 |
5.2.1 要营造适合盐城分行转型发展的营销文化 |
5.2.2 营造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 |
5.2.3 促进企业企业文化有效落实 |
5.2.4 突出中国银行盐城分行的内部控制文化 |
5.3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
5.3.1 盐城分行人才建设 |
5.3.2 完善盐城分行的人力资源再培训 |
5.4 构建适合中国银行盐城分行市场发展战略的信息化体制 |
5.4.1 信息化体制建设的三个层次 |
5.4.2 基于市场细分战略,为客户量身打造合适的产品 |
5.4.3 优化资源配置,展开客户集中与区域集中策略的有效实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一般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 |
2.1.1 企业组织的基本内涵 |
2.1.2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
2.1.3 企业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2.1.4 企业的组织绩效衡量 |
2.2 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选择 |
2.2.1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2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的多重性 |
2.3 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绩效 |
2.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 |
2.3.2 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演进的S-O-P框架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深化环境 |
3.1.2 信息化与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 |
3.1.3 环境因素的作用路径 |
3.2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战略—组织—绩效”分析框架 |
3.2.1 “S-O-P”分析框架 |
3.2.2 框架中的国有银行战略目标(S)和组织结构(0) |
3.2.3 框架中的银行绩效(P) |
3.3 国有银行S-O-P框架的运行机理 |
3.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 |
3.3.2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影响绩效的行为机理 |
3.4 国有银行S-O-P框架的实践分析 |
3.4.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之不足 |
3.4.2 基于S-O-P框架的理论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历史演进与国际比较 |
4.1 商业银行的纵向与横向组织结构 |
4.1.1 商业银行的纵向组织结构 |
4.1.2 商业银行的横向组织结构 |
4.2 我国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演进历程 |
4.2.1 改革开放前至1978年:充当政府“出纳机关”阶段 |
4.2.2 1979-1993:国有专业银行建设阶段 |
4.2.3 1994-200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设阶段 |
4.2.4 2003至今: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阶段 |
4.2.5 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演进的路径特征 |
4.3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
4.3.1 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 |
4.3.2 标准渣打银行的组织结构 |
4.3.3 汇丰银行的组织结构 |
4.3.4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银行现代组织结构的运行基础:公司治理机制 |
5.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属性 |
5.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5.1.2 一般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
5.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5.3 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治理 |
5.3.1 国有银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5.3.2 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战略目标的国有银行绩效衡量 |
6.1 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 |
6.1.1 西方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 |
6.1.2 我国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 |
6.1.3 国有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确定 |
6.2 国有银行分阶段的绩效衡量 |
6.2.1 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绩效衡量的指标选择 |
6.2.2 国有专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
6.2.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
6.2.4 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
6.3 国有银行组织绩效的跨期比较 |
6.3.1 国有银行组织绩效的纵向比较 |
6.3.2 国有银行组织规模与数量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中国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 |
7.1 中国银行概况 |
7.2 中国银行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的演进历程 |
7.2.1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概要 |
7.2.2 中国银行的外汇专业银行阶段(1979-1993年) |
7.2.3 中国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1994-2002年) |
7.2.4 中国银行的股份制银行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 |
7.3 中国银行的组织绩效(1980年-2011年) |
7.4 中国银行案例评析 |
第八章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对策建议 |
8.1 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发展趋势 |
8.1.1 金融深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8.1.2 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日益健全 |
8.1.3 信息技术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络化迅速发展 |
8.2 国有银行未来的战略目标向量组合 |
8.3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
8.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 |
8.3.2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
8.4 政策建议 |
8.4.1 政府的宏观政策 |
8.4.2 国有银行的微观对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绩效管理方法 |
2.1.3 平衡计分卡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脉络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剖析 |
3.1 W银行情况简介 |
3.2 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发展现状 |
3.2.1 评估方法与流程 |
3.2.2 战略绩效评价指标 |
3.2.3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
3.3 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问题剖析 |
3.3.1 存在问题 |
3.3.2 原因剖析 |
3.4 平衡计分卡在W银行的适用性分析 |
3.4.1 建立BSC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
3.4.2 建立BSC考核体系的可行性 |
3.5 小结 |
第4章 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4.1 W银行战略地图绘制 |
4.1.1 明确战略目标 |
4.1.2 梳理地图维度 |
4.1.3 绘制战略地图 |
4.2 W银行战略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2.1 战略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关键指标选择 |
4.2.3 关键指标赋权设计 |
4.3 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实施建议 |
4.3.1 实施流程 |
4.3.2 保障措施 |
4.3.3 持续改进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银行战略规划管理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D]. 李爱英. 天津大学, 2010(10)
- [2]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研究[D]. 朱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3]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战略转型[J]. 谢治春,赵兴庐,刘媛. 中国软科学, 2018(08)
- [4]中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基于中国招商银行的实践[D]. 李勤. 重庆大学, 2008(06)
- [5]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孙宗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农商银行绩效考核研究[D]. 张庆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金融科技背景下邯郸银行战略转型研究[D]. 李炜.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陈伟伟.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9]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D]. 丁芳伟.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 [1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W银行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研究[D]. 李慧君.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