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道题的答案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鞠玉翠[1](2003)在《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文中认为教育改革声势浩大、教育理论空前繁荣,对于教师“应该如何”,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探讨;但是,仅有“应该”或者过于看重“应该”而忽视现实,会使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失去立足点。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方式,把目光投向教师日常工作的情境和言语、行为,试图挖掘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因为所有的政策、理论、培训都要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对教师发生作用,它体现了真实的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本文无意提出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而是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与当前教育研究中大量的从既有理论框架中推演出某种论点并加以论证的所谓“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更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并以前者为主的策略: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用叙事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实践中的情境、流动、机缘、感受,邀请读者一同倾听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理解,也期望通过立足中国现实土壤的研究为教育研究本土化做一点哪怕微不足道却是扎实的工作。 本研究讲述了六位教师的故事。期望由此了解不同学科、具有不同教育经验、专业知识背景尤其是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其个人实践理论的异与同。在本文的最后,从人与知识关系的视角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大体表现出“游移和极端化——加法——保持张力”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序列。 在对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发现,一般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实践性因素”,而教育理论培训等“理论性因素”则作用甚微。这使得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往往处于一种未加批判的状态。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按照某种理论所揭示的一般模式、达到某种理想化的标准。如果转变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的工具而不是必须照办的僵化的教条;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胸怀理想,以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为根基,把它作为可以依靠、但是存有疑问的可能性和假设,并参照专业理论和他人经验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逐步加以批判、改进,教师的成长才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的、自为的生命历程,而不是任由外部力量裹挟的、完全被动的过程,这才是既有立足点又有发展张力的实现教师可能发展的途径。 叙事探究作为教育经验的一种理论方式,在理解与更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本研究中已经有所体现。
陈尧明[2](2004)在《含参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种确定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含参量函数,顾名思义即是函数解析式中含有参数,对于此类函数单调区间的确定既是教学的薄弱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学生在求解此类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为此,本文通过几个例子的解析旨在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迪,先从一道题谈起. 已知f(x)=x3-3x, (1)确定函数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区间上该函数是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
闫洁[3](2012)在《数学方法论在英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文中提出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专家已经不再仅仅关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从师、生两方面的角度来处理教学模式、教学形态、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侧重点等等的即时更新和及时修正。就数学方法论这一学科而言,其宗旨就是试图从各层面、各角度来弥补和修正现有常见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的不足,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方法和视角来审视问题或困境,根据每一次所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解答。国内目前对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已经颇多,专家、学者,以及各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已经从理论上很好地完善了数学方法论的概念框架,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从理论入手,结合自己在国际部英文数学授课过程中对各种数学方法论的应用心得体会,来分析和反思数学方法论在英文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效果和经验体会。作者在第二章的“化归”中,阐释了自己对化归的理论理解、实际操作记录和试验后的反思,认为化归法行之有效,但如何在“适当引导+适时化归”之间求得平衡,还是需要一定的把握能力;在第三章的“联想”中,笔者从equations和inequalities的对比之中得出实验的良好收效,同时作者也强调,“联想”更需要创新的火花;在接下来的第四章“类比”中,笔者同样运用了“理论+实践记录+反思回顾”的模式探讨了自己对该方法的揣摩。波利亚、克鲁捷茨基、徐利治等等教授都曾在各种场合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提及过,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解题能力。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教育者和数学教师需要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创新等等,都可以归结于试图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里又不存在一种“普适性”的经验总结,可以拿来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和所有的学科,更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而,就需要由实践不断地反思,由反思不断地试用,由试用再一次反思如此循环完善修葺,方可总结出适合于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人的教学方法。本文在理论支撑之后结合了笔者本人在国际部教授英文系列数学的实践案例,试图从一个更加有效的实践对象中得到启发。
王凌[4](2019)在《厘清认识,发展运算能力》文中研究指明"理论和计算是数学的两条腿,每种数学理论都有它的计算问题,每个计算问题当然也离不开计算的对象。随着数学对象及其计算的发展,数学领域也不断地扩张"。《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运算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之一。运算能力
黄定河[5](1990)在《从一道题的答案谈起》文中研究指明 在一本“考试手册”中有一道选择题: Ten years ago,there was an old man<sub>in that house. A.lived B.living C.live D.was living 编者所给的答案是B,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A答案也是对的.因为谬句可以写成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Ten years ago,there was an old mam who lived in that house。把关系代词who省略以后,就是A答案所给的句子。那么,作主语的关系代词是否可以省略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下列的几种情况下可以省略: 1.在 there be之后可以省略.例如:
孟霞[6](2016)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但同时数学抽象难懂,新编教材知识的跳跃性加大,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出现一些常常令人头疼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的知识的时候,总是觉得老师讲的课自己往往能听懂,但是课后做作业总是出现很多的错题,经常会出现“数学课一听就懂,数学知识一学就会,数学题目一做就错”的现象。因此,本文就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的类型、成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小学三、四年级阶段是研究数学错题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初步具有自我反思的可能性,一方面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和一、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不再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因此,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明显高于一、二年级,这为研究学生错题提供了最佳时机与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包括数学学习的内容、数学学习的方法、数学学习的技能等等,这为我研究学生数学错题提供了知识、技能与情感基础。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试图把三、四年级“数学错误”当作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充分挖掘“数学错误”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本研究以小学三、四年级数学错题类型分析为研究起点,通过对相关教师的访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归纳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类型、分析形成的原因,再结合教学实践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具体是以本人所带的三年级一个班学生为研究主体,进行为期两学年的跟踪研究。最终,通过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教师建立“错题档案”,学生建立“纠错本”,并将教师的“错误档案”与学生的“纠错本”相互对应。实验研究中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指导的纠错,避免了同样的错误重复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学习的能力。因此,建立“错题档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最终找到一条既高效减负又可以脱离题海的教学方法;建立“纠错本”,可以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习,最终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点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张菊荣[7](2020)在《谈谈学习信息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优化学习信息,就是优化学习本身。学习过程就是优化学习信息的过程。优化学习信息是一项教学系统工程,需要合适的学习目标来统领,需要合理的评价任务来催生,需要教师从学生生产的大量信息中敏锐地发现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精准研判并合理处理之,使其更接近课程目标的要求。
孔令磊[8](2018)在《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探究》文中指出很多高中老师是这样来教学生学数学的:首先把每一章的数学题目分类,然后背下来针对每一类题目解法,当学生掌握足够的题型和方法后,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提高熟练程度,那么高考就没有问题了!在不断推行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形势下,很多地区超级学校,超级大班仍然层出不群,学生几乎变成了“应试教育加工厂”中一批又一批的“零件”。然而,在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地把老师教过的、老板指导过的问题解决好,更是能坦然面对并顺利解决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求知阶段,笔者认为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对多数人来说重要性不大。学习数学关键是把其当做思维的体操,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学生有了“翻译”“特殊化”“盯住目标”等基本思维就可以解决基本上所有高考难度的问题和70%左右的竞赛难度的问题。如果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领会“一般化”、“类比”“进一步修改问题”“归纳与猜想”“退一步,再试一试”等思维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高考和竞赛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日本着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1],”笔者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已近7年了,带完了三届高三毕业生,也走访观摩了不少一线名师的精彩课堂,观察访谈了千余名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喜与忧,认为变式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最实用的也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国内外很多专家关于变式教学进行了理论研究,但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数学概念、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例,对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进行深层次地探究,充分剖析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特点、内涵、效果和前景,供自己今后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发挥,也希望对众多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陈萍[9](2005)在《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十年来,词本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词汇教学完全照搬西方语言学词本位理论而忽视了汉语词汇的特点,导致外国学生看不清汉语词汇的特有规律,记忆词汇困难很大。我们认为,只有抓住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快捷更有效地掌握汉语词汇。 汉语具有利用旧字造新词、类属化等特点。汉族人具备旧字造新词看旧字懂新词能力。那么,学了一年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素义对他们词义获得存在哪些影响?本文考察发现: (1) 部分学生能够自觉进行汉语词汇的语素构成分析,理解了汉语构词法的特点。少数优秀学生不仅对汉语词义组合的方式与特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扩大词汇量。 (2) 虽然学生运用了各种方式来理解、分析、推导词义,但还存在很多因素影响他们通过语素正确推知词义,合成词的内部结构方式以及构词语素与词义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词义的获得。 我们主张要给词汇教学应有的地位,依据汉语的特点来教汉语,对词汇教学和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付瑶[10](201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社会的变革,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给人类敲响警钟。人们意识到要应对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应该从人类自身的改变开始。提高人们的环境素养成为这场生存危机的救命稻草。物理教育作为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重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综述国内外环境素养研究现状,理清所要研究问题的思路,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培养现状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环境素养状况、教师对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现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环境素养的评价、环境素养的影响因素及教师展望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身环境行动力欠缺制约对学生环境行动的培养;对学生环境意识、价值观培养方式单一、效果并不明显;较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参与环境行动;普遍学校环境教育现状不理想,亟待改善。本文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物理教师自身环境素养,提高环境教育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途径、方法应多元化;改进评价标准,重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二、从一道题的答案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道题的答案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问题:被忽视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
1.1.1 艰难的选题历程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涵 |
1.2 方法:叙事探究的意蕴 |
1.2.1 何谓“叙事探究” |
1.2.2 叙事探究兴起的背景 |
1.2.3 叙事探究的旨趣 |
1.3 亲历叙事探究 |
2 冲突与适应--一位非师范毕业教师的故事 |
2.1 班主任工作--从宽松到规训 |
2.1.1 换岗 |
2.1.2 “下岗” |
2.1.3 上岗 |
2.1.4 规训之网与教师 |
2.2 教学境遇--从学生中心到书本中心 |
2.2.1 “学生主讲”的改革尝试 |
2.2.2 回到“传统模式” |
2.2.3 徐冬自己的感受与解释 |
2.3 成长的障碍--外部归因倾向 |
2.4 留言与来信--学生眼中的徐冬 |
2.5 成长历程自述 |
2.6 余絮 |
3 教改筹划与尴尬--一位“教育博士”教师的故事 |
3.1 教改空间 |
3.1.1 教改筹划 |
3.1.2 三位“小老师” |
3.1.3 复杂的教学场 |
3.1.4 变与不变 |
3.1.5 集体备课 |
3.1.6 断臂的维纳斯 |
3.1.7 探测教改环境 |
3.1.8 何去何从 |
3.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专业发展自述 |
3.2.1 走进师大教育系 |
3.2.2 任教矿工子弟学校 |
3.2.3 再次走进师大 |
3.2.4 任教市重点 |
3.3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追忆成长历程 |
3.3.1 从北京到东北 |
3.3.2 从东北到华中 |
3.3.3 从华中到华东 |
3.4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
4 顺乎自然--肖兵“问题教学法”的来龙去脉 |
4.1 影响与命名 |
4.1.1 面向全市教研员的公开课--未命名的“标准”模式 |
4.1.2 课后研讨 |
4.1.3 Z校教学改革的“导火索”--“问题教学法” |
4.2 困惑、归因与改进 |
4.2.1 “没找到感觉” |
4.2.2 为什么没找到感觉? |
4.2.3 期望与设想 |
4.3 诞生 |
4.4 孕育 |
4.4.1 教师生涯 |
4.4.2 学生时代 |
4.4.3 人生信条 |
4.5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
5 教改前沿的实践者--一位特级教师的故事 |
5.1 Z校二期课改的顾问 |
5.1.1 听课评课:科学史进课堂的意义 |
5.1.2 金老师谈新教材 |
5.2 迎接新教材--“与金老师相约” |
5.2.1 迎接新教材的“内功”--备课 |
5.2.2 用“新理念”改造“旧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教改研究 |
5.2.3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
5.3 综合课的范型 |
5.3.1 范型的复制--集体备课 |
5.3.2 范型的特征--联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
5.4 科研改革的筹划者 |
5.5 年轻教师的导师 |
5.5.1 金老师谈乐碌和程瑛 |
5.5.2 乐碌自述 |
5.5.3 程瑛自述 |
5.5.4 进步最快和“带不出来的徒弟” |
5.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专业发展自述 |
5.6.1 认真为教师职业做准备--走进师大生物系 |
5.6.2 独自摸索--任教普通中学 |
5.6.3 步入教改前沿--成为教研员 |
5.6.4 超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探索性实验 |
5.6.5 对经验的反思与超越--教育理论的影响 |
5.6.6 乐趣与责任--勤奋的动力 |
5.7 个人生活史 |
5.8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
6 理解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
6.1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容分析--人与知识的视角 |
6.1.1 人,在“操劳”中认识 |
6.1.2 教学中个人因素缺失之弊端 |
6.1.3 教育:助人把握命运 |
6.1.4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成熟序列” |
6.2 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
6.2.1 “实践性因素”的主力作用 |
6.2.2 “理论性因素”的低效 |
6.2.3 教改大潮的冲击 |
6.2.4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与个人的生活史 |
6.3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 |
6.3.1 教育理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 |
6.3.2 教师教育: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更新的助力 |
6.3.3 教师:自身发展的最终责任承担者 |
6.3.4 叙事探究:让教师在理解中成长 |
题外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数学方法论在英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方法 |
1.2 科学方法 |
1.3 数学方法 |
1.4 方法论 |
1.5 数学方法论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 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
2.2 数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和研究目的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3.1 专家对数学方法论的论断 |
3.2 数学方法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第二章 化归 |
1.化归的定义 |
2.化归的使用和衍变 |
3.自身的实际运用 |
(1)自我感触 |
(2)化归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
(3)关于化归法在国际部教学实践中使用成效的回顾 |
第三章 联想 |
1.联想的定义 |
2.联想的使用和衍变 |
3. 自身的实际运用 |
(1)自我感触 |
(2)联想法在国际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
(3)关于联想法在国际部教学实践中使用成效的回顾 |
第四章 类比 |
1. 类比的定义 |
2.类比的使用和衍变 |
3. 自身的实际运用 |
(1)自我感触 |
(2)类比法在国际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
(3)关于类比法在国际部教学实践中使用成效的回顾 |
第五章 数学方法论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
1. 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低效教学模式 |
2. 使用数学方法论的思想来优化教学效果 |
3. 学者对数学方法论的论断 |
参考文献 |
(4)厘清认识,发展运算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算教学的问题分析 |
二、运算能力的基本构成 |
1. 口算能力。 |
2. 估算能力。 |
3. 笔算能力。 |
三、发展运算能力的教学建议 |
1. 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水平。 |
2. 增强技能训练的趣味性。 |
3.理解运算的本质。 |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呈现算法多样化。 |
5.有意识地进行估算练习。 |
6.发展选择算法的策略意识。 |
(6)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小学数学错题类型研究 |
(二)小学数学错题成因研究 |
(三)小学数学错题教学对策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问卷法 |
3.访谈法 |
4.个案研究法 |
5.实验法 |
(三)研究的过程 |
四、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成因及分析 |
(一)粗心、审题不清 |
(二)概念、法则混淆不清 |
(三)受思维定式的干扰 |
(四)解题思路不清晰、解题能力不足 |
五、减少小学三、四年级数学错题的教学对策 |
(一)减少数学错题的教学对策 |
1.思考错题,从教师做起 |
2.辨别错题,学生参与其中 |
3.归纳错题,学生的错误教师心中要清楚 |
4.整理错题,教师制作“单元易错习题”43 |
5.评析错题,教师上“纠错课” |
(二)减少数学错题的实效性探讨 |
1.实验前后的成绩对比 |
2.实验前后学生行为习惯所发生的变化 |
六、结论和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关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笔者所建立的“错题档案”68 |
附录四 学生所建立的“纠错本”69附录五 学生及家长的反思 |
附录五 学生及家长的反思 |
附录六 七里河小学的“七色花”奖励机制 |
致谢 |
(7)谈谈学习信息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信息不断优化的过程 |
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优化学习信息的过程 |
第一,敏锐地发现信息。 |
第二,精准地研判信息。 |
第三,合理地处理信息。 |
三、优化学习信息是一项教学系统工程 |
(8)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题海战术与提高学生成绩 |
1.1.2 题海战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 |
1.1.3 题海战术培养的学生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内容 |
2.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特点和分类 |
2.1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特点 |
2.1.1 针对性 |
2.1.2 目的性 |
2.1.3 参与性 |
2.1.4 适用性 |
2.2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分类 |
2.2.1 高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 |
2.2.2 高中数学技能的变式教学 |
2.2.3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变式教学 |
3. 高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3.1 关于高中数学概念的引入变式 |
3.2 关于高中数学概念的辨析变式 |
3.3 关于高中数学概念的语言变式 |
3.4 关于高中数学概念的深化变式 |
4. 高中数学技能的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关于高中数学技能的多题一解变式 |
4.2 关于高中数学技能的一解多探变式 |
4.3 关于高中数学技能的一题多探变式 |
4.4 关于高中数学技能的一题多解变式 |
4.4.1 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案例探究 |
4.4.2 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事项 |
4.4.3 一题多解变式教学有助于尖子生的培养 |
4.5 关于高中数学技能的一题多变变式 |
4.5.1 改变题目条件和结论的变式教学 |
4.5.2 将题目进行加强或推广的变式教学 |
4.5.3 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5.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变式教学策略 |
6. 总结 |
6.1 高中数学的变式教学中要注意问题 |
6.1.1 引导学生树立数学精神 |
6.1.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
6.1.3 提倡小班教学 |
6.2 高中数学的变式教学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语素与词的关系的研究 |
1.2.2 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语素和词的研究 |
1.2.3 对汉语母语学习者利用语素识别词语的认知研究 |
1.2.4 对留学生词汇习得规律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级双音节词语素与词义的关系研究 |
2.1 语素与整词意义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 |
2.2 多义、能产性强的语素构词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多途径探讨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 |
3.1 实验研究 |
3.1.1 研究设想和目的 |
3.1.2 问卷设计思路 |
3.1.2.1 选词原则 |
3.1.2.2 所选内容 |
3.1.2.3 问卷形式 |
3.1.3 被试 |
3.1.4 结果 |
3.1.5 讨论 |
3.1.6 相关结论 |
3.2 从语素义推知词义的应用考察(以HSK试题为例) |
3.2.1 试题情况分析 |
3.2.1.1 试题中词义解释方式 |
3.2.1.2 选择项的设置情况 |
3.2.2 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
3.2.3 相关结论 |
3.3 总的结论 |
第四章 本研究对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启示 |
4.1 对教学的启示 |
4.1.1 给词汇教学应有的地位,按汉语的规律来教汉语 |
4.1.2 整个词汇教学要贯彻理据认知(语素分析)和整体记忆(不做语素分析,侧重词块语感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
4.1.3 教学中注意语素的横向扩展和语素各义项之间的纵向演变,帮助学生建立语义网络 |
4.1.4 在词汇教学中适当讲解语素构词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
4.2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
4.2.1 注重语素分解释义,尽量少用综合释义和翻译释义 |
4.2.2 在释义时体现汉语词汇的系统性 |
第五章 余论 |
尾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信 |
(10)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 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二、 理论探讨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基础 |
(三) 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探讨 |
三、 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问卷设计 |
(二) 问卷调查 |
(三) 问卷分析 |
(四) 总结 |
四、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案例分析 |
(一) 案例的选择 |
(二) 案例的分析 |
(三) 总结 |
五、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问题与建议 |
(一) 加强物理教师自身环境素养,提高环境教育能力 |
(二) 物理教学中应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环境素养 |
(三) 改进评价标准,重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
六、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从一道题的答案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 鞠玉翠.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2]含参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种确定方法[J]. 陈尧明.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04(23)
- [3]数学方法论在英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D]. 闫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4]厘清认识,发展运算能力[J]. 王凌. 小学数学教育, 2019(Z4)
- [5]从一道题的答案谈起[J]. 黄定河. 英语知识, 1990(01)
- [6]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错题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为例[D]. 孟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6(12)
- [7]谈谈学习信息的优化[J]. 张菊荣.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20(02)
- [8]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探究[D]. 孔令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 陈萍. 暨南大学, 2005(01)
- [10]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D]. 付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