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物理学研究

海洋水物理学研究

一、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明[1](2020)在《利用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的水储量变化反演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卫星重力测量对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全球水文学等众多学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CSR发布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RL06时变重力场,研究地表质量变化反演理论以及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流程与滤波步骤,实现基于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在水储量变化、水文负荷形变以及旱涝监测评估三方面的卫星重力监测应用。论文利用上述数据及理论为水储量变化以及水文负荷形变的卫星重力监测提供新思路,为旱涝监测评估提供新的干旱指数特征值计算方法,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地表垂向位移监测等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1)详细介绍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理论。总结重力场表达、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和时变重力场模型误差评估的理论方法,研究利用时变重力场反演陆地水储量变化以及地表水文负荷形变的基本原理。研究表明,在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及定量评估模型误差两方面,GRACE RL06数据质量均优于RL05。(2)系统总结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流程及多源数据联合分析方法。研究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流程并对后处理滤波算法进行分析,探讨时变重力场数据与GPS数据及水文模型的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参考框架统一(地心改正)及大气和海洋高频非潮汐影响(GAC改正)对时变重力场反演水文负荷形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组合滤波能显著提高时变重力信号的提取精度,在中国区域GAC改正从幅值及相位两方面对不同基准站之间的影响差异较大。(3)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和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水文模型,实现对云贵高原水储量变化的卫星重力监测及分析。研究20032010年底云贵高原陆地水储量及地下水储量的长期趋势、季节性特征并对研究时域内的干旱事件进行探测与分析。对比研究GRACE信号泄露误差和C20项误差,并利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和L-S时频分析研究云贵高原水储量变化的时序特征。提出全局概率定权以及四分位数值法用于提取地下水储量变化,并对比纬度余弦加权与上述两种水储量提取算法的不同。研究表明,GRACE时变重力场可实现区域水储量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尺度因子法可有效抑制时变重力信号衰减与泄漏,三种方法提取地下水储量变化基本一致,其中四分位数值法计算量最小。(4)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和GPS时序,实现对华北平原垂向水文负荷形变的卫星重力监测及分析。定量评估地心改正和GAC改正对华北平原地区20022016年GRACE反演垂向水文负荷形变时序的影响。研究GRACE垂向水文负荷形变与GPS垂向位移的时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华北平原地区垂向水文负荷形变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GRACE时变重力场可实现垂向水文负荷形变的监测分析,GAC改正对华北平原GRACE位移时序的影响可达±8mm左右,地心改正的影响比较微弱,GRACE与GPS位移时序之间高度相关。(5)利用时变重力场数据解算GRACEDSI06干旱指数,实现对中国区域的旱涝时空特征分析。提出线性拟合残差加权的干旱指数年度特征值算法及平面拟合残差加权的格网特征值算法,运用所提干旱指数特征值计算方法结合GRACEDSI06、PDSI、SPI以及SPEI干旱指数对中国区域总体旱涝格局进行综合分析,深入分析四川和新疆两省区的旱涝特征及形成域内旱涝特征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GRACEDSI06可实现旱涝时空特征的监测分析,所提干旱指数特征值计算方法在四川及新疆地可有效监测旱涝事件及空间分布特征。该论文有图67幅,表16个,参考文献110篇。

张磊[2](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郑秋月,陈石[3](2015)在《应用GRACE卫星重力数据计算陆地水变化的相关进展评述》文中提出GRACE重力卫星自2002年3月发射至今,已进行了十多年的连续观测,由此获得的重力场变化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地表河流及地下水储量变化、南极和格林兰岛冰盖厚度以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等.本文从GRACE重力卫星数据的处理方法入手,对其数据特点、限制条件和水文模型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针对近年来利用GRACE卫星数据开展的相关研究,从估算全球水储量的变化、区域水储量变化、地下水变化以及陆地河流流域的水储量变化等方面对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对使用GRACE卫星数据反演陆地水储量的验证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对于全面了解近年来应用GRACE卫星数据研究陆地水储量变化方面的相关进展具有参考意义.

李北群[4](2011)在《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文中认为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培养则是高校永恒的主题。纵观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可谓居功至伟。反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和缺乏系统性,即便已有的研究也多从行业角度论述,较少学理性的分析。本研究从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历史上气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国内外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气象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并借助与国外高校气象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力求厘清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在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等要素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全面探寻我国高校为气象事业未来发展培养适用性本科人才的路径。借助人才培养的四要素理论,通过对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三所高校本科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结合中国气象事业及人才队伍发展的趋势,并借鉴历史及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本研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增强,以及气象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过程实施,制度保障、评价机制等要素层面均不能适应中国气象事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这种不适应性则主要体现在人才结构(既包括个体素质结构,也包括整体素质结构),而不是规模方面。鉴于此,本研究建议我国高校应适时启动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改革(已有高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始这一尝试。),提升培养质量和水平,使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与气象科技和业务服务需求紧密契合。首先,应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及高校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实力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应依据大气科学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复合,以拓宽专业“内涵”,增强学科自我调试能力。最后,应在整体知识观的指导下,更新课程内容,重新构建气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凸显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特色。

魏泽勋,郑全安,杨永增,刘克修,徐腾飞,王凡,胡石建,谢玲玲,李元龙,杜岩,周磊,林霄沛,胡建宇,朱建荣,李均益,张正光,侯一筠,刘泽,田纪伟,黄晓冬,管玉平,刘志宇,杨庆轩,赵玮,宋振亚,刘海龙,董昌明,于卫东,连涛,陈朝晖,史久新,雷瑞波,刘煜,于福江,尹宝树,陈戈,王岩峰,李整林,熊学军,汪嘉宁,李晓峰,王永刚[5](2019)在《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文中指出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6](2013)在《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文中研究说明面上项目指南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

王体健,高太长,张宏昇,葛茂发,雷恒池,张培昌,张鹏,陆春松,刘超,张华,张强,廖宏,阚海东,冯兆忠,张义军,郄秀书,蔡旭晖,李蒙蒙,刘磊,佟胜睿[7](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不断发展,为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21世纪以来的突出研究成果,指出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未来的重点方向和发展建议.

袁博[8](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著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9](2012)在《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文中指出面上项目指南地球科学是认识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以及这些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地球科学发展的核心与基础。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推动各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激励原始创新,拓展科学前沿,为学科发展打下全面而厚实的基础。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共受理面上项目申请5 364项,申请单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10](2011)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金属矿勘查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找矿深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对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地面电磁测量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天然地震流动台阵技术和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等进行了总结,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这些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这些方法技术是当前矿产勘查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或是近年来研发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新一轮的矿产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地球物理勘查观测结果的多解性,又困扰着资料的正确推断解释,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充分发挥方法技术各自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围绕方法技术概况、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应用实例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金属矿勘查实践有所指导。

二、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的水储量变化反演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理论
    2.1 卫星重力测量
    2.2 时变重力场基本理论
    2.3 地表质量变化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及多源数据联合分析
    3.1 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
    3.2 时变重力场与GPS数据联合分析
    3.3 时变重力场与水文模型联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云贵高原水储量变化的GRACE反演及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4.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华北平原水文负荷形变的GRACE反演及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5.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旱涝时空特征的GRACE干旱指数分析
    6.1 研究区概况
    6.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6.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应用GRACE卫星重力数据计算陆地水变化的相关进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处理方法
    1.1 GRACE重力数据推得地表质量重分布的基本原理
    1.2 时变重力场截断阶数的选取
    1.3 低阶参数项的处理
    1.4 滤波处理方法
        1.4.1 各向同性高斯滤波器
        1.4.2 各向异性高斯滤波器
        1.4.3 去相关滤波器
        1.4.4 滤波方法的选取
2水文模型检验
3 陆地水储量变化估算研究进展
    3.1 全球尺度水储量变化
    3.2 区域尺度水储量变化
    3.3 流域尺度水储量变化
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球谐系数误差
    4.2 信号泄漏误差
5 结论与展望

(4)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思路与方法
    五、框架结构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气象人才培养
        一、中国古代的气象科技成就
        二、中国古代的气象人才培养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气象本科人才培养
        一、中国近代的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的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建国后气象本科人才培养
        一、建国后气象事业的现代化
        二、建国后的气象本科人才培养
第二章 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环境及需求
    第一节 影响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经济因素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
    第二节 影响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因素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第三节 影响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行业因素
        一、全球气象事业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气象事业的未来走向
    第四节 我国气象人才队伍的现状及未来需求
        一、队伍规模
        二、队伍结构
        三、部分气象发达国家人才队伍状况
        四、我国气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第三章 国外高校气象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第一节 美国高校气象高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现状及趋势
        二、人才队伍现状
        三、气象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高校气象高等人才培养
        一、俄罗斯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俄罗斯高校气象人才培养
        三、研究机构及气象高等人才培训
        四、其它形式气象人才培养
        五、俄罗斯水文气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六、俄罗斯高等气象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高校气象高等人才培养
        一、课程设置
        二、师资管理
        三、校企合作
        四、项目交流
        五、跨学科建设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个案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概览
        一、培养规模
        二、培养质量
    第二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个案
        一、北京大学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三、中国海洋大学
        四、个案点评
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过程
        三、培养制度
        四、培养评价
    第二节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原因探析
        一、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第六章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第一节 气象事业发展与新型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前瞻
        一、气象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理论
        二、气象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类型
        三、气象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规格
    第二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厘清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三、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第三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构建师资建设创新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优化教学与管理机制,完善学分制改革
        三、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施质量监控和评价
        四、创新实践课程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地球科学一处
地球科学二处
地球科学三处
地球科学四处
地球科学五处
重点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部分)
1 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2 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3 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4 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5 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6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7 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
8 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
9 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10 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11 对地观测及其信息处理
重大项目:中国东部地区典型半挥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归趋、人群暴露及健康风险
    1 科学目标
    2 研究内容
        (1) 对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与排放清单
        (2) 主要环境介质的污染特征与源汇关系
        (3) 大气传输过程与人群呼吸暴露风险
        (4) 食物富集特征与人群膳食暴露风险
    3 资助期限
    4 资助经费
    5 申请注意事项
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1 核心科学问题
        (1) 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
        (2) 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水文效应:
        (3) 不同尺度生态—水文过程机理与尺度转换方法:
        (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机制:
        (5) 流域综合观测试验、数据—模拟技术与方法集成:
    2 科学目标
    3 计划总体安排
        (1) “培育项目” (资助期限为3年, 资助强度不低于50万元/项)
        (2) “重点支持项目” (资助期限为4年, 资助强度不低于200万元/项)
        (3) “集成项目” (资助期限为4年)
    4 201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1) 上游冻土区地下水过程及其效应研究
        (2) 基于风吹雪过程的流域积雪分布研究
        (3) 流域生态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源数据同化研究
        (4) 生态—水文要素空间插值与动态分析模拟
        (5)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5 遴选项目原则
    6 申请注意事项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
    1 科学目标
    2 核心科学问题
    3 2013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
    4 申请注意事项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球科学部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地球科学部

(7)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
    2.1 大气物理
    2.2 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
    2.3 大气探测和大气遥感
3 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
    3.1 大气边界层物理
        3.1.1 物理实验研究
        3.1.2 理论和方法研究
        3.1.3 数值模拟研究
    3.2 云雾物理
    3.3 大气辐射
    3.4 大气电学
    3.5 大气化学
    3.6 大气环境
        3.6.1 大气环境模式
        3.6.2 大气污染效应
        3.6.3 大气污染管控
    3.7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3.7.1 地面(海面)气象观测
        3.7.2 高空气象探测
        3.7.3 大气遥感
        3.7.4 科学观测和科学试验
    3.8 气象雷达探测
    3.9 气象卫星遥感
4 21世纪以来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突出研究成果
    4.1 大气边界层物理
    4.2 云雾物理
    4.3 大气辐射
    4.4 大气电学
    4.5 大气化学
    4.6 大气环境
    4.7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4.8 气象雷达探测
    4.9 气象卫星遥感
5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未来发展展望
    5.1 大气物理
    5.2 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
    5.3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8)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著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著
        五、其它著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9)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面上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一处
    地球科学二处
    地球科学三处
    地球科学四处
    地球科学五处
重点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部分)
    1 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2 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3 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4 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5 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6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7 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
    8 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
    9 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10 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11 对地观测及其信息处理
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1 核心科学问题
        (1) 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
        (2) 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水文效应:
        (3) 不同尺度生态—水文过程机理与尺度转换方法:
        (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机制:
        (5) 流域综合观测试验、数据—模拟技术与方法集成:
    2 科学目标
    3 计划总体安排
    4 2012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1) 耦合生态与社会经济水循环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研究
        (2) 耦合水文过程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系统集成研究
        (3)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5 遴选项目原则
    6 申请注意事项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
    1 科学目标
    2 核心科学问题
    3 2012年度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4 申请注意事项

(10)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磁测技术
    1.1 中高山区高精度航空磁测方法
        1.1.1 方法简介
        1.1.2 技术特点
        (1) 目前用于中高山区航磁测量系统有很多种。
        (2) 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方面主要发展了以下技术。
        1.1.3 使用范围
        1.1.4 采样要求
        1.1.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1.1.6 问题讨论
    1.2 高分辨率航空磁测技术
        1.2.1 方法简介
        1.2.2 技术特点
        1.2.3 使用范围
        1.2.4 采样要求
        1.2.5 推广使用情况及效果
        1.2.6 问题讨论
2 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2.1 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2.1.1 技术简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2.1.2 技术要点
        2.1.3 技术支持单位或知识产权情况
        2.1.4 应用范围和条件
        2.1.5 应用实例
        2.1.6 应用效果
    2.2 勘探深度更大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法
        2.2.1 技术简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2.2.2 技术要点
        2.2.3 研究现状
        2.2.4 应用范围和条件
        2.2.5 应用实例
        2.2.6 应用效果
    2.3 问题讨论
    2.4 结论
3 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
    3.1 技术简介
    3.2 基本原理、技术特点
        3.2.1 航空多道伽玛能谱仪
        3.2.2 飞机类型
    3.3 使用范围
        3.3.1 在区域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3.3.2 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
        3.3.3 在找金及多金属勘查中的应用
        3.3.4 在寻找钾盐中的应用
        3.3.5 在环境辐射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3.3.6 在寻找地热和地下水中的应用
    3.4 采样要求, 样品制备
    3.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3.6 问题讨论
    3.7 结论
4 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4.1 技术简介
    4.2 技术要点
        4.2.1 基本原理
        4.2.2 航空重力仪
        4.2.3 飞机类型
        4.2.4 导航定位系统
        4.2.5 数据处理软件
    4.3 使用范围
        4.3.1 在地球深部构造及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4.3.2 在划分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应用
        4.3.3 在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4.3.4 在寻找钾盐中的应用
        4.3.5 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4.3.6 在寻找地热和地下水中的应用
    4.4 技术要求
    4.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4.6 问题讨论
    4.7 结论
5 大深度、高分辨率电磁法测量技术
    5.1 技术简介
        5.1.1 基本原理
        5.1.2 技术特点
        (1) 大功率发射机:
        (2) 分布式接收机:
        5.1.3 技术要点
    5.2 应用范围和条件
    5.3 应用实例
        5.3.1 在北京延庆石槽铜矿进行方法技术有效性 试验
        5.3.2 在西藏昂仁朱诺斑岩型铜矿区的应用
    5.4 讨论
    5.5 结论
6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6.1 技术简介
        6.1.1 CSAMT方法原理
        6.1.2 技术特点
        (1) 工作效率高。
        (2) 勘探深度大。
        (3) 垂向分辨率高。
        (4) 水平方向分辨能力强。
        (5) 地形影响小。
        (6) 高阻的屏蔽作用小。
        6.1.3 工作方法
        (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 测网布置:
        (3) 装置与参数选择:
        (4) 场源布设:
        (5) 接收装置布设:
        (6) 质量检查与评价:
        (7) 使用的仪器设备:
        (8) 反演解释方法:
    6.2 应用条件和范围
    6.3 应用实例与效果
        6.3.1 CSAMT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6.3.2 CSAMT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6.3.3 CSAMT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6.3.4 CSAMT法在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其他勘查 中的应用
    6.4 问题讨论
    6.5 结论
7 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
    7.1 技术简介
        7.1.1 井中磁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2 井中激发极化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3 地-井瞬变电磁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4 井中电磁波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5 井中声波透视法
        (1) 基本原理和特点。
        (2) 应用范围和条件:
    7.2 应用实例与效果
        7.2.1 井中磁测
        (1) 矿与矿化层总厚度47.10m, 共5层:
        (2) 井旁异常。
        7.2.2 井中激发极化法
        7.2.3 地-井瞬变电磁法 (TEM)
        7.2.4 井中电磁波法
        7.2.5 井中声波透视法
    7.3 问题讨论
    7.4 结论
8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8.1 方法简介
    8.2 技术特点
        8.2.1 反射波法
        8.2.2 折射波方法
        8.2.3 散射波法
        8.2.4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8.2.5 VSP方法
    8.3 使用范围
        8.3.1 探测控矿构造
        8.3.2 探测沉积金属矿床或层控金属矿床
        8.3.3 寻找成矿地质体、侵入岩体和喷发岩筒
        8.3.4 研究基岩起伏
        8.3.5 探测深部构造
        8.3.6 探测块状硫化物矿体
    8.4 应用效果和实例
        8.4.1 探测似层状金属矿
        8.4.2 探测与金属矿有关的不均匀体
        8.4.3 探测控矿构造
        8.4.4 探测控矿断层
        8.4.5 探测不同岩性的接触带
        8.4.6 探测隐伏岩体、侵入岩体和喷发岩筒
        8.4.7 成矿区带勘查
        8.4.8 大尺度成矿构造调查
    8.5 问题讨论
    8.6 结论
9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技术
    9.1 方法简介与技术特点
    9.2 基本原理
        9.2.1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9.2.2 接收函数成像方法
        9.2.3 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定位方法
        9.2.4 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方法
    9.3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研究工作流程与技术 要求
        9.3.1 天然地震流动观测台阵的设计
        9.3.2 野外地震观测仪器的选择与准备
        (1) 频带范围。
        (2) 检波器类型。
        (3) 时间精度。
        (4) 仪器一致性。
        9.3.3 野外数据采集
        (1) 台站架设:
        (2) 参数设置:
        (3) 日常维护:
        (4) 取数与编录:
        9.3.4 数据处理
        9.3.5 结果的地质解释
    9.4 应用实例
    9.5 技术的优缺点
        (1) 分辨率较低:
        (2) 研究周期较长:
    9.6 讨论与结论
10 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
    10.1 方法简介
    10.2 技术特点
        10.2.1 深地震反射剖面法
        10.2.2 宽角反射与折射法
    10.3 使用范围
        10.3.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3.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4 技术要求
        10.4.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4.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5 应用实例和效果
        10.5.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5.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6 问题讨论
    10.7 结论

四、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的水储量变化反演研究与应用[D]. 徐永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3]应用GRACE卫星重力数据计算陆地水变化的相关进展评述[J]. 郑秋月,陈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6)
  • [4]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D]. 李北群. 南京大学, 2011(12)
  • [5]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J]. 魏泽勋,郑全安,杨永增,刘克修,徐腾飞,王凡,胡石建,谢玲玲,李元龙,杜岩,周磊,林霄沛,胡建宇,朱建荣,李均益,张正光,侯一筠,刘泽,田纪伟,黄晓冬,管玉平,刘志宇,杨庆轩,赵玮,宋振亚,刘海龙,董昌明,于卫东,连涛,陈朝晖,史久新,雷瑞波,刘煜,于福江,尹宝树,陈戈,王岩峰,李整林,熊学军,汪嘉宁,李晓峰,王永刚. 海洋学报, 2019(10)
  • [6]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进展, 2013(01)
  • [7]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J]. 王体健,高太长,张宏昇,葛茂发,雷恒池,张培昌,张鹏,陆春松,刘超,张华,张强,廖宏,阚海东,冯兆忠,张义军,郄秀书,蔡旭晖,李蒙蒙,刘磊,佟胜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2)
  • [8]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进展, 2012(01)
  • [10]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 地质学报, 2011(11)

标签:;  ;  ;  ;  

海洋水物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