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抚州地区举办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吴昌财[1](1999)在《江西抚州地区举办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培训班》文中提出
曾瑞清[2](2002)在《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中的创新因素》文中研究指明
蔡萌[3](2011)在《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文中认为众所周知,1976年以来的中国的社会、文化、艺术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始终扮演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摄影在深度参与中不断塑造与建构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回顾过去的一个多世纪,摄影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传统视觉经验的改造。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对摄影所起到的作用视而不见,从而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盲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不仅已经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当中,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品种”。从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已经引起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的高度关注。今天,随着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进一步普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者是双(三)年展中没有摄影作品的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断言,未来,缺少摄影研究视角的当代艺术史将会是一部有问题的艺术史。本文主要是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再解读,其中,以“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和发生在近几年的“摄影复古运动”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具学术价值。从摄影与社会现实、摄影与艺术两个角度上展开观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特殊时空背景下,通过叙述和概括出摄影如何作广泛介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和社会建构的整体语境当中;中国人如何通过摄影重建与现实和自我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反思“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场运动的成就得失,进一步指出“摄影复古运动”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人对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所发展出的独特认识过程,建构出一种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的摄影的理论框架与写作模式,进而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正文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1976—1989年,着重分析摄影如何从一种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转变为到底层的民间叙事;第二部分将目光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力求对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这两场文化运动的始末做深入的描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对中国当代摄影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整理与思考。最后为结语。
董玉成[4](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着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着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艾瑛[5](2015)在《地方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JXZYYGZ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即实施技能型和学习型两种模式。这不仅给新建本科院校以示警,更给普通职业院校敲响警钟。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中国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高校的使命在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重点就在于教学及社会服务,而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如何更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前提、强调技能及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以JXZYYGZ为例,就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了研究,以期为促进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及建设性意见。重点说明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以及“双师型”教师建设在本土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入手,对如何构建教师队伍,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做出文献综述: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法等,分析了JXZYYGZ"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以JXZYYGZ为例,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剖析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只有从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均衡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从多角度优化“双师型”队伍培养和管理体制以及质量监督机制,才能使双师型队伍朝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于诗异[6](2017)在《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主要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是前两者的最终归宿。其所指的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进程中,高校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与满足社会的多方需求。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主要是指高师院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并将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合理的与社会对接。近年来,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与研究已逐渐发展深入,地方高校也在加速发展其实践道路。以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挖掘地方文化并建立相关的科研中心来进一步为地方社会服务。然而,以高师院校为基点,探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相关文献却颇为有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的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再从理论角度分析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江西省五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资源现状、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做相关调研;其中,选取了南昌地区的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以及位于赣南的赣南师范大学和坐落于赣西的宜春学院。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探析,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考。为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提供几点有效建议,让高师院校与地方的关系更为密切,互助发展。
万佳玲[7](2012)在《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文中认为在近代中国的百年留学史上,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是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地处偏僻,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留学运动起步较晚。江西最早的留学生是由传教士带往美国的康爱德,最早的官费学生是1899以湖北官费赴日的熊垓和李盛衔,而江西本省官费留学生的派遣迟至1904年,发端严重滞后,但却发展迅速。在中国近代百年留学史上,江西留学生不管在人数还是成就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支,虽然不如沿海以及湖南、四川等留学大省,在中部地区却是数一数二的省份,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近代史纷繁复杂,政局多变,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剧烈地变革,留学生在这些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便以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分析他们在政治、教育与艺术方面的贡献。在政治上,留学生领导的江西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积极参与江西地方自治运动,深刻影响着近代江西的走向。在教育上,他们成为江西教育振兴的领军人物,是江西教育近代化的主力军,对地方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都有很大影响。在艺术上,他们为发展近代艺术不遗余力,促进近代美术、戏剧、音乐的发展与成熟,是近代艺术史上浓重的一笔。
黄玮,徐光明[8](2001)在《山青水碧杜鹃红——江西省抓“两基”工作纪实》文中提出
吴欣达[9](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饶黄云,涂小玲,晏珊瑞,眭平[10](1998)在《山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和思考──世行贷款抚州师专物理实验改革课题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着力分析山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考,并引发出师专物理实验改革方向的探索。
二、江西抚州地区举办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抚州地区举办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3)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从意识形态反拨到视觉主体建构:"新时期"摄影(1976—1989) |
第一节 "新时期"摄影的开端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滥觞 |
二 革命现实主义摄影的终结与画意摄影的兴起 |
第二节 新潮摄影:自我重建与自由表达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兴起 |
二 思想解放思潮激荡 |
第三节 新纪实摄影:底层叙事与社会观察 |
一 社会现实与纪实摄影 |
二 问题意识与群体观看 |
第二章 纪实与观念:摄影的双重演进(1990—2000) |
第一节 作为社会实践的纪实摄影:社会变革的摄影见证 |
一 西方冲击:新观念与新视角 |
二 本土策略:态度与立场选择 |
三 模式拓展:主题与典型要素 |
第二节 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新摄影美学风格的建构 |
一 "观念"之争:"观念摄影"的命名 |
二 摄影的缺失:"观念摄影"的表现主题 |
第三章 生态建构与主体建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2001—2010) |
第一节 传统重建与认同的危机 |
一 视觉经验的改造与再造:以庄学本到蓝志贵的西藏摄影话语转换为例 |
二 记忆的追溯:在重拾红色记忆中建构本土摄影传统 |
三 认同的危机:反思作为生态基础的摄影教育 |
第二节 行进中的节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
摄影的复古:重建与照片的关系 |
二 溢出的边界:摄影的摄影 |
三 深度的日常:摄影"新势力" |
四 纪实与观念的融合:"景观摄影" |
结语 建构与重构 |
附录1 中国当代摄影年表(1976—2010) |
附录2 1986年芜湖会议部分发言录音整理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4)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题记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
2.1 概念及界定 |
2.2 研究框架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5)地方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JXZYYGZ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发展地方经济需要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推动 |
1.1.2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成人教育理论 |
2.1.2 教师专业化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地方高等专科学校 |
2.2.2 “双师型”教师 |
2.2.3 师资队伍建设 |
3 JXZYYGZ“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 |
3.1 JXZYYGZ简介 |
3.2 JXZYYGZ“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
3.2.1 职称结构 |
3.2.2 学缘结构 |
3.2.3 学历结构 |
3.2.4 专业培训及临床实践情况 |
3.2.5 教师满意度及实践培训情况 |
3.3 访谈结果分析 |
3.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
3.4.1 教师因素 |
3.4.1.1 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缺失 |
3.4.1.2 教师实践教学经历严重缺乏 |
3.4.2 学校因素 |
3.4.2.1 “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缺失 |
3.4.2.2 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未成系统 |
3.4.2.3 实践教学的考核及评价机制缺乏 |
3.4.3 社会因素 |
3.4.3.1 缺乏有效政策保障体系,“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
4 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建设经验借鉴 |
4.1 德国 |
4.1.1 “双师型”教师引入具有严格的准入标准 |
4.1.2 继续教育及培训体系规范 |
4.2 英国 |
4.2.1 注重对“双师型”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
4.2.2 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 |
4.3 国内——以x专科学校为例 |
4.3.1 制定双师型人才引进政策措施 |
4.3.2 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投入 |
4.3.3 拓宽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和体系 |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
5.1 依靠教师主体,实现专业发展 |
5.1.1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
5.1.3 树立实践教学专业化发展意识 |
5.2 健全学校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及培养 |
5.2.1 拓宽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 |
5.2.1.1 加大高素质实践型教师引进 |
5.2.1.2 专兼结合,科学聘用师资队伍 |
5.2.2 构建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体系 |
5.2.2.1 师承培训体系 |
5.2.2.2 校本培训体系 |
5.2.2.3 校企合作体系 |
5.2.3 完善制度,全面监控师资队伍及教学质量 |
5.2.3.1 三级管理制度 |
5.2.3.2 证书准入制度 |
5.2.3.3 质量监控制度 |
5.3 加大社会扶持,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 |
6 结语 |
附录 |
附录1:地方中医药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2:地方中医药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1 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
2.1.1 彰显音乐教育之价值 |
2.1.2 拓宽音乐专业就业之渠道 |
2.2 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可行性 |
2.2.1 政策条例为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提供的保障 |
2.2.2 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实基础 |
第3章 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现状调查 |
3.2 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调查 |
3.3 现状分析 |
3.3.1 缺乏合理的教育机制 |
3.3.2 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方式 |
第4章 对策思考 |
4.1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 |
4.2 高师音乐教育服务教育 |
4.3 高师音乐教育服务社会经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7)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概况 |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江西留学生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江西留学生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江西留学生的特点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与近代政治 |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江西留学生 |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江西留学生 |
第三节 近代江西地方自治运动与江西留学生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与近代江西地方教育 |
第一节 留学生与近代江西小学教育 |
第二节 留学生与近代江西中学教育 |
第三节 留学生与近代江西高等教育 |
第四节 留学生与近代江西职业教育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与近代艺术 |
第一节 傅抱石与近代美术 |
第二节 熊佛西与近代戏剧 |
第三节 程懋筠与近代音乐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推拉理论 |
三、知识流理论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
(五)推进境外办学 |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的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江西抚州地区举办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抚州地区举办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培训班[J]. 吴昌财. 小学语文教学, 1999(12)
- [2]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中的创新因素[J]. 曾瑞清. 江西教育科研, 2002(12)
- [3]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 [4]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5]地方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JXZYYGZ为例[D]. 艾瑛.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8)
- [6]江西省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 于诗异.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7]民国时期的江西留学生[D]. 万佳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8]山青水碧杜鹃红——江西省抓“两基”工作纪实[J]. 黄玮,徐光明. 江西教育, 2001(04)
- [9]“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10]山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和思考──世行贷款抚州师专物理实验改革课题调研报告[J]. 饶黄云,涂小玲,晏珊瑞,眭平. 抚州师专学报, 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