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资源综合利用

海藻资源综合利用

一、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波,吴园涛,向文洲,秦松[1](2009)在《海洋生物质能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质能的研究与开发的目的是解决化石资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全球性问题。利用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和利用淀粉作物生产燃料乙醇是当前生物质能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内容,其原料来源主要依赖农作物,从而导致了生物质能开发与粮食、耕地和水资源竞争的局面。海洋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有效的出路。介绍了海洋生物质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有关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海洋生物质能的战略思考和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李鹏程[2](2020)在《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各沿海国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尚未获得有效开发的海洋生物资源,从而掀起了世界性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浪潮。海洋生物中蕴藏着许多与陆生生物不同、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活性物质。如果能将这些活性物质开发成新型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农用制品、功能食品等高值化产品,将有望解决当前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等瓶颈问题。为此,本文重点针对我国近年来在藻、虾、鱼和水母类等海洋大宗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对当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邓莉萍[3](2008)在《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国日益重视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利用藻类的吸收、富集和降解作用,可以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与其他物理、化学及工程的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较好,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资源化,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治理水质污染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几种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孔石莼、刚毛藻均有很强的吸收N、P的能力,吸收能力依次为褶曲刚毛藻>束生刚毛藻>孔石莼。水体中褶曲刚毛藻3 g/L含量,在3~5小时之内,可把中等以上富营养化海水中的N、P降低至一类海水水平。利用刚毛藻处理富营养化地下海水和养殖废水,进行海参和大菱鲆养殖试验,探索藻类净化水质和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模式,使水体保持较低的营养盐状态,减轻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海水养殖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刚毛藻在我国近海滩涂分布广泛,利用它来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并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既净化水体,使养殖废水能循环利用,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又改善水产业生态环境。同时,将回收藻体生产优质饲料、食品和药物等,实现藻类资源的高值利用。刚毛藻营养丰富,用其替代鼠尾藻作海参饲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效果好,是一种值得加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吸附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移除废水中有害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由于藻类细胞壁中的多聚糖可提供吸附重金属的位点,廉价而蕴藏丰富的海藻对多种重金属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分批实验,研究了非活体刚毛藻对水体中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影响因子、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理,得到了平衡等温线及动力学数据。吸附过程的最佳pH值为5.0,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体中常见的Na+、K+、Ca2+、Mg2+阳离子及Cl-、NO3-、SO42-、C2O42-等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并不显著。EDTA存在时,吸附百分率大大降低。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刚毛藻对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容量很高,25℃时,对Cu2+、Pb2+和Cd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61 mmol/g、0.96 mmol/g和0.98 mmol/g,且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刚毛藻对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在吸附过程中藻体表面的官能团可能与金属离子发生了螯合作用。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pseudo-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的30min内,吸附速率很快,随后速率逐渐降低。解吸试验表明,用EDTA可以对重金属进行回收,刚毛藻可以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刚毛藻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生物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水体中的重金属Cu2+、Pb2+和Cd2+等。通过非活体刚毛藻对重金属Cr6+的吸附影响因子、吸附动力学、吸附机理的研究发现,刚毛藻对Cr6+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对电镀废水中的Cr6+的还原去除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吸附过程的最佳pH值为2~3,实际电镀废水通常在此pH范围,因此处理实际废水时,首先在原酸性条件下,对Cr6+进行还原去除,然后调废水pH至5.0,继续进行吸附,去除其他二价离子及被还原的三价Cr离子,实现了利用同一材料还原Cr6+为Cr3+,并将Cr3+和其他重金属离子同时去除。通过对机理的讨论,认为刚毛藻对Cr6+的生物吸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离子交换过程”,而是一个“吸附还原过程”。在海藻量足够的前提下,只要时间足够长,Cr6+可被彻底还原去除。利用工业废弃物褐藻渣,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Cu2+、Pb2+、Cd2+及Cr6+的生物吸附特性分别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褐藻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与刚毛藻一致,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在25℃时,pH为5.0时,由Langmuir方程求出褐藻渣对Cu2+、Pb2+和Cd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20 mmol/g、3.13 mmol/g和2.97 mmol/g。褐藻渣对低、高浓度的重金属Cr6+都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且移除效果比较彻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褐藻渣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生物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苌钊[4](2013)在《裙带菜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Harv.) sur.)为多年生大型褐藻,是我国养殖的3大经济海藻之一。裙带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褐藻酸、甘露醇、褐藻糖胶、高不饱和脂肪酸、岩藻黄素、有机碘、甾醇类化合物、膳食纤维等多种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活性成分。国内的裙带菜加工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原料出口日本。正是由于传统产业生产的多为褐藻酸、碘、甘露醇等附加值低产品,很少涉及到岩藻黄素、褐藻糖胶、岩藻甾醇等高价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这导致裙带菜利用率低,不仅是对裙带菜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本产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对如何开发裙带菜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进行研究,以降低裙带菜天然产物提取工艺成本,提高裙带菜工业中原料利用率和其产品的附加值,为裙带菜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首先,先用乙醇溶剂从裙带菜中超声提取岩藻黄素,以岩藻黄素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影响岩藻黄素提取率的因素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其中乙醇浓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超声提取岩藻黄素最优条件为:乙醇浓度为90%,提取温度40℃,超声时间30min,液料比10:1。按照以上最优条件超声提取裙带菜,通过HPLC检测,最终岩藻黄素提取率为1.362m∥g(干重)。其次,从提取岩藻黄素后所得的裙带菜渣粉中超声提取甘露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同时结合实际生产操作可行性,最终确定的超声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乙醇浓度为90%,液料比10:1,超声时间20min。超声提取甘露醇总提取率可达5.48%左右,用重结晶法对提取的甘露醇进行了纯化,纯化后的纯度是97.6%。再次,从提取甘露醇后所得的裙带菜渣粉中提取褐藻糖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结合实际生产操作可行性,最终确定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0℃,超声时间25min,液料比50:1。按照以上最优工艺超声提取,通过多糖含量检测,最终褐藻糖胶提取率为11.39%。最后,从提取褐藻糖胶后所得的裙带菜渣粉中提取褐藻酸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结合实际生产操作可行性,最终确定的提取工艺为:碳酸钠浓度为3%,提取温度50℃,超声时间30min,液料比50:1。按照以上最优工艺超声提取,通过褐藻酸钠定性、粘度检测,最终褐藻酸钠提取率为30.8%,粘度为1.67Pa.s。按上述综合工艺路线实验,每100g裙带菜(干品)可以提取岩藻黄素纯品136.2mg、甘露醇纯品5.48g、褐藻糖胶纯品11.34g、褐藻酸钠30.8g。

秦昆明,史大华,董自波,石芸,李保明,蔡宝昌,李伟东[5](2020)在《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海洋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显示了独特的治疗优势。以海洋中药海藻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海洋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示范。对海洋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策略方法,通过构建海洋中药资源全值化产业链、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海洋中药资源利用率,进而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水平,加快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带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王秀良,张全斌,段德麟[6](2020)在《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是海洋农牧业及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海带、紫菜、裙带菜及龙须菜的繁育、养殖关键技术等方面成功取得突破,为这些海藻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我国成为世界海藻大国奠定了基础。海藻养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食品、藻胶及其它丰富的产品,这包括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及药物等。海藻养殖产业也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氮和磷,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开发的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当前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海藻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对海藻研究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适应海藻产业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为我国海藻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冯嘉颖,张军,宋卫锋,刘建国,包炳钦,徐少华[7](2020)在《SA@L-Cys@Fe3O4磁性复合材料对含Cu(Ⅱ)废水的处理效能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说明以海藻酸钠(SA)、L-半胱氨酸(L-Cys)、CaCl2和Fe3O4为原材料制备了一种环保型的磁性复合材料MSAL,以模拟废水和实际含铜电镀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索了pH、共存离子和吸附时间对Cu(II)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SEM-EDS、PPMS和XPS等分析手段对MSAL进行了表征,且探索了其可能的吸附机理。单因素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MSAL的适宜制备条件为30.0 g·L-1 SA、 6.0 g·L-1 L-Cys、 2.5 g·L-1 CaCl2、 2.0 g·L-1 Fe3O4;MSAL对Cu(Ⅱ)的吸附性能随pH增大而明显提高,并在pH为3.0~5.0时,对Cu(Ⅱ)维持较高的去除率;在pH=5时,MSAL对电镀废水中铜去除率可高达94.02%。吸附倾向于遵循拟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这表明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并受化学过程控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175.45 mg·g-1。表征结果发现:MSAL具备出色的磁响应性,容易从溶液中被去除;吸附过程主要受离子交换作用以及氨基,羧基与Cu(Ⅱ)之间的配位作用影响。以上结果可为磁性复合材料在电镀废水中重金属污染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王爽[8](2010)在《海藻生物质热解与燃烧的试验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紧迫的问题。生物质能作为一种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诸如丹麦、荷兰、德国、法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各自的研究,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质能源研究与开发体系。但目前全世界大范围对能源植物的利用主要是木材与农作物,实际上美国《科学》杂志称,在某些情况下,用粮食作物等制造生物燃料不仅达不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发展生物质能要处理好能源与粮食的关系,因此开发新型的生物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海藻类生物质生活在海洋里,不占用耕地,其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特别是我国拥有广阔的海洋优势,高效、清洁、合理地利用丰富的海藻资源,对于我国在日后国际能源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对海藻这类海洋生物质的研究还比较少,属于崭新课题。本文主要对典型大型海藻热化学转化过程(燃烧和热解)进行了系统的试验与理论研究。研究海藻的燃料特性是进行海藻生物质利用的基础。第二章从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上分析了海藻生物质,发现其高灰低热值,高含水量,含氧量低于陆上生物质。海藻生物质灰熔点普遍不高,尤其长松藻极低的灰熔点导致其不适合热化学利用。我国国家标准(GB)与美国ASTM标准规定的灰化温度都不适合海藻类生物质,同时江蓠与马尾藻在较高灰化温度下,生成了较多的高熔点物,影响了灰熔点的判断。低温(530℃)下制得灰样的灰熔点更具有参考性。通过灰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方法、热显微镜观察及TG-DTG-DTA联用试验,对3种海洋生物质——海藻的灰熔融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海藻灰渣中都有大量碱金属氯化物结晶相,随着灰化温度的升高,结晶相强度减弱,发生了碱金属的蒸发,因而海藻热化学转化能源利用时必须考虑碱金属的蒸发问题。同时文中还使用NETZSCH DSC404型差示量热扫描仪(DSC)测定了3种海洋生物质-海藻在40550℃温度范围内的比热容,并在传统求解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失重值对结果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海藻在升温过程中水分挥发,挥发分大量释放,半焦状态3个主要区间内的比热容相差较大,其原因为其残留物性质发生了变化。3种海藻总体相比较而言,江蓠的比热容最大,条浒苔次之,马尾藻最小。文中还给出了海藻在40550℃温度范围内的比热容与温度的关联式。研究结果可供大型海藻生物质热化学转换能源利用及其相应的数值模拟参考使用。热分析是分析海藻热解与燃烧过程的重要方法,因而第三章主要在DTG-60H热分析仪上进行了海藻生物质的热解与燃烧试验。海藻热解失重过程由脱水,快速失重和慢速失重以及固体残留物的分解过程。海藻热解温度比陆上生物质低,因为海藻的主要成分不同于陆上生物质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FTIR分析用于测量样品热解时成分的变化;TG-MS用来分析海藻热解过程中的气体产物。随着升温速率增加,海藻热解初析温度提高,最大热解速率值增大,对应的峰值温度后移,挥发分热解活化能也随之增加。对海藻生物质的热解过程使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处理。二级反应机理函数适用于江蓠与海带的热解动力学分析;条浒苔和马尾藻热解低温区采用Zhuralev,Lesokin and Tempelman机理函数,高温区仍采用二级反应机理。海藻的着火方式为均相着火,着火温度较低容易着火。海藻的燃烧过程由脱水阶段,挥发分析出与燃烧阶段,过渡阶段,固定碳燃烧和高温反应阶段组成。文中还分析了着火温度、最大燃烧速率、燃尽温度等燃烧参数。海藻燃烧特性与方式与陆上木质类生物质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为挥发分的不同。TG-MS也用来分析燃烧的气体产物。各海藻CO2和NO2释放趋势与DTG曲线相吻合。SO2释放曲线稍有差异,燃烧段的生成主要与含硫多糖有关,高温阶段主要是含硫灰分的分解作用。海藻低温段生成的含氮化合物(NOx)主要是由于挥发分分解阶段蛋白质的分解。最后利用一元二次方法计算了海藻的燃烧活化能。本文第四章在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研究了海藻颗粒(条浒苔与马尾藻)的流化床燃烧。海藻在流化床内的挥发分析出燃烧时间较短,都在1分钟左右。条浒苔颗粒在流化床中燃烧先进行脱水和挥发分的燃烧;接着发生焦炭燃烧,其燃烧过程符合缩核模型,炭核由外向内逐层燃烧,而灰层半径几乎不变。但马尾藻颗粒进入流化床后,由于挥发分的大量快速释放而迅速膨胀破碎成屑。另外通过对条浒苔颗粒及不同燃烧时间后收集的焦炭颗粒剖面的SE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随着燃烧的进行,颗粒内孔隙增大,微孔表面粗糙,但局部甚至出现融化。在进行流化床连续燃烧海藻颗粒燃料实验时,当条浒苔给料与配风搭配合适时,能在750℃左右稳定燃烧,无结渣,温度波动不大。底灰中灰分粒径分布主要集中较大值和较小值左右。而马尾藻虽然在低温下能够燃烧,但随着燃烧的进行会出现严重结渣,主要是由于其灰熔点太低的缘故。因而可见条浒苔适合流化床燃烧而马尾藻不太适合。最后对条浒苔原样和流化床燃烧后收集的底灰进行孔隙结构分析,燃烧后灰比原样孔隙增多,内部孔隙扩张,孔容积和比表面积增大。通过分形分析可知海藻原样表面光滑,燃烧后表面粗糙不规则。为了进一步了解海藻单颗粒燃料在流化床内的燃烧特征,第五章详细研究了两种单颗粒海藻颗粒(条浒苔与马尾藻)在流化床内单次投料下的焚烧试验。随着床温的升高,条浒苔释放NOx相对浓度增加,CO相对浓度减少。而马尾藻释放气体中SO2与NOx含量相对条浒苔有所增加,随着床温的升高,CO相对浓度减少。床温的升高使得床内传热速率加快,两种海藻挥发分的析出提前,燃尽时间缩短。条浒苔与马尾藻随着风速的升高各烟气相对浓度无床温影响般明显规律性变化。风速的升高使得两种海藻燃烧容易,燃尽时间缩短。随着床层高度的变化,两种海藻各气体析出都没有出现明显规律性变化。床高的升高使得热载体增多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燃烧,燃尽时间也有缩短。通过分析床高、床温、流化风速三种因素对条浒苔颗粒燃烧后剩余质量和固定碳残留率的影响,可以看出床高因素对海藻颗粒在流化床内燃烧的影响最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工况因素影响固定碳燃尽主次依次是:床层温度(℃)>流化数>床层高度(mm),可见在研究工况范围内床层温度是影响燃烧的最主要因素。最后建立了条浒苔单颗粒在流化床内燃烧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基本符合。第六章里详细研究了海藻类生物质的快速热裂解过程,分析了各工况参数对海藻类生物质热裂解特性的影响规律。热解反应温度对海藻生物油的产率有一定影响。反应温度的增加有利于热解气的生成而不利于生成炭。在500℃左右存在最大产油率。停留时间(载气流量)对海藻生物油产率影响不大;停留时间减少,生物油产率略有提高。蛋白质快速热裂解产油率很高,产生焦炭很少,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容易裂解。热解反应温度升高,热解生成炭中挥发分的比例下降,而固定碳的比例则增加,这说明在较高温度时有更多的挥发分析出。检测结果表明海藻类生物油相比陆上一般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碳氢含量,较低的含氧量的优点。最后讨论认为海藻热裂解中得到的炭和不凝气能够提供热裂解的热量需求,实现海藻热解制油-半焦与不凝气燃烧供热能量自平衡。为了进一步了解海藻生物油的特点,第七章通过对海藻生物质(条浒苔、马尾藻)不同工况下热解制得的生物油进行GC-MS分析,得到了海藻油的主要成分。海藻类生物油的主要成分为一些烃类、酮类、醛类、醇类和酚类化合物,以及较大分子量的羧酸及其衍生物,并包含了少量呋喃、吡喃、吡啶等衍生物的杂环化合物。条浒苔油中羧酸及其衍生物和烃类物质较多,而马尾藻生物油中甾族和醇类化合物较多,也检测出油酸和棕榈酸酯,花生酸。不同工况下产生的生物油在组成成分上非常相似,只是相对含量有所不同。热解温度对海藻油组分的分布起了重要作用,而载气流量对热解海藻油成分分布的影响就不明显了。本章还初步研究了海藻生物质热解产油的机理。海藻热解油中大多数含氮化合物的形成都是与蛋白质的热分解有关。海藻油中的烃类物质生成主要与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物质有关。蛋白质的热解一般包括肽和氨基酸分子的热解。氨基酸热解主要机理是分子中脱去CO2反应,以及Strecker聚解反应,继续进行裂解反应,形成含羰基和双羰基化合物。海藻含量较少的脂类物质也能在热解过程中发生脱羧、取代等反应生成烃类或酯类等。本文最后总结了全文,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工作。

楼洒[9](2019)在《大型海藻基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孔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热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势,在CO2吸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多孔石墨烯的原料主要为石墨,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并且其制备方法存在过程繁琐、成本高昂等弊端,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寻找一种具有可再生性的原料和一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的合成路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可再生的大型海藻—铜藻为原料,在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KOH活化法和铁盐催化法制备了多孔石墨烯和氮掺杂多孔石墨烯,考察了制备条件(碱炭比、金属浸渍比、活化温度)对石墨烯的形成、孔结构特性以及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获得了多孔石墨烯的较优制备条件,并测试了多孔石墨烯的CO2吸附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陆地植物相比,铜藻的灰分含量较高,固定碳含量稍低,但其N元素含量较高,且含有丰富的金属离子(Na、Fe和Mg等)在活化过程中会起到催化和开孔作用;与大型海藻类相比,铜藻灰分含量较低,固定碳含量较高;因此,铜藻可作为制备碳材料的理想前驱体。(2)KOH活化法制备铜藻基多孔石墨烯材料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碳化温度为400℃、碱炭比为4:1和活化温度为850℃。所制得的多孔石墨烯层数为2-6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1411 m2/g)、孔体积(1.16 cm3/g)以及丰富的微孔和介孔结构。在30℃、1 bar条件下,其CO2吸附容量为2.78 mmol/g。(3)铁盐催化法是结合金属催化(Fe(NO3)3·9H2O)和KOH化学活化,以铜藻为前驱体(固定碳源和氮源),利用其对金属离子的强吸附作用,制备氮掺杂多孔石墨烯。其较佳制备条件为:碳化温度为400℃,金属浸渍量为10 wt%和活化温度为750℃。所制得的氮掺杂多孔石墨烯层数为3-7层,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2311 m2/g)和丰富的氮含量(1.58 wt%)。在30℃、1 bar条件下,该材料CO2吸附容量高达4.35 mmol/g,在目前文献报道的生物质基吸附剂中处于较高水平。(4)上述两种多孔石墨烯材料的CO2吸附过程符合双指数动力学模型,即同时受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理控制;CO2吸附速率方程均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说明其CO2吸附主要由颗粒内扩散阻力控制;经三次吸附/脱附循环后,CO2吸附容量分别保持在2.09和3.26 mmol/g。(5)KOH活化法制备多孔石墨烯过程中,KOH用量较大(KOH/C=4:1),且所制得的多孔石墨烯比表面积和CO2吸附容量较低。铁盐催化法,由于铁盐的催化石墨化作用,使得KOH的用量明显减少(KOH/C=2:1),且制得的多孔石墨烯比表面积和CO2吸附容量分别增加了64%和56%。此外,在石墨烯形成过程中,铜藻独特的自模板作用,铁盐的催化石墨化作用以及KOH的活化和剥离石墨作用是石墨烯形成的关键。本工作对大规模制备石墨烯及用于CO2吸附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提高大型海藻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有助于推动海藻生态修复产业发展。

宋金明[10](2020)在《奠基海洋化学研究,助推海洋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70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二、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生物质能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国内外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现状
    2.1 海洋生物质能开发的特点和优势
        2.1.1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开发的特点和优势
        2.1.2 大型海藻生物质能开发的特点和优势
    2.2 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2.1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的研究:
        2.2.2 大型海藻生物质能的研究:
    2.3 我国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现状分析
3 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海洋生物质能的国家战略需求
        3.1.1 能源危机和国家安全的需求
        3.1.2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需求
        3.1.3 资源危机和粮食短缺的需求
    3.2 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关键科技问题和发展趋势
        3.2.1 海洋生物质能的关键科学问题
        3.2.2 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海洋微藻:
        (2) 大型海藻:
4 海洋生物质能发展战略思考
    4.1 海洋生物质能研究领域的战略部署
        4.1.1 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引导, 制定我国海洋生物质能科技发展路线图
        4.1.2 整合海洋生物质能研发优势力量, 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4.1.3 明确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关键科技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4.1.4 重视海洋藻类基础生物学研究, 加强海洋生物质能的理论研究
        4.1.5 加强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突破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技术瓶颈
        4.1.6 以企业为平台建立产能综合开发模式, 逐步推进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化
        4.1.7 制定海藻能源产品的技术标准, 加强产能海藻的技术评估与政策激励
    4.2 未来海洋生物质能研究的若干重点建议
        4.2.1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研究重点建议
        4.2.2 大型海藻生物质能研究重点建议
    4.3 海洋生物质能的前景与展望

(2)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藻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1 海藻药物
    1.2 海藻农用制品
    1.3 海藻食品
    1.4 日化用品
2 虾蟹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2.1 甲壳素/壳聚糖在农业上的研究与应用
        2.1.1 甲壳素/壳聚糖农药
        2.1.2壳聚糖/壳寡糖肥料
        2.1.3 甲壳素系列生物刺激素
    2.2 在海洋食品方面的应用
    2.3 甲壳素/壳聚糖在医药与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2.4 壳寡糖的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
3 低值鱼及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利用
4 水母资源的高值利用
5 存在问题和展望

(3)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防治
        1 我国水污染状况
        2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3 水污染防治技术
    第二节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 藻类简介
        2 藻类对不同污水的净化作用
        3 藻类的回收利用价值
        4 经济技术可行性评价
        5 前景展望
        6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活体海藻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的净化研究
    1 前言
    2 实际养殖用水中N、P含量分析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5 实际养殖用水处理模式
    6 小结
第三章 刚毛藻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一节 刚毛藻资源的利用价值
        1 刚毛藻的生物学特性
        2 食用
        3 在饲料方面的应用
        4 在造纸或其他工业的利用
        5 提取天然化合物
    第二节 刚毛藻在海参饲料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非活体海藻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第一节 非活体刚毛藻对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特征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非活体刚毛藻对重金属Cr~(6+)的生物吸附特征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褐藻渣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1 实验研究结果
    2 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点
    3 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会议及会议论文
致谢

(4)裙带菜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裙带菜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1.2.1 裙带菜概述
        1.2.2 岩藻黄素
        1.2.3 甘露醇
        1.2.4 褐藻糖胶
        1.2.5 褐藻酸钠
第二章 岩藻黄素的提取分离研究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岩藻黄素的提取
        2.2.2 岩藻黄素HPLC含量检测
        2.2.2.1 色谱条件
        2.2.2.2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2.3 样品溶液的配置
        2.2.2.4 岩藻黄素提取率分析
        2.2.2.5 岩藻黄素提取率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3.2 单因素试验
        2.3.3 岩藻黄素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2.3.4 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露醇的提取分离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甘露醇提取方法
        3.2.2 甘露醇的纯化方法
        3.2.3 甘露醇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甘露醇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3.3.3 验证试验
        3.3.4 甘露醇的精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褐藻糖胶的提取分离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褐藻糖胶的提取
        4.2.2 褐藻糖胶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试验
        4.3.2 褐藻糖胶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4.3.3 验证试验
        4.3.4 超声法和传统水提法的比较
        4.3.5 褐藻糖胶硫酸基的鉴定
    4.4 结论
第五章 褐藻酸钠的提取分离研究
    5.1 材料和仪器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褐藻酸钠提取方法
        5.2.2 海藻酸钠的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因素试验
        5.3.2 褐藻酸钠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5.3.3 验证试验
        5.3.4 超声法和传统水提法的比较
        5.3.5 褐藻酸钠产品的质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中药的概念与资源种类
2 海洋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2.1 健康食品研发
        2.1.1以海藻为原料的食品研发
        2.1.2 以乌贼为原料的食品研发
        2.1.3 以牡蛎为原料的食品研发
    2.2 候选药物研发
    2.3 日化产品研发
    2.4 新型材料研发
        2.4.1 药用辅料
        2.4.2 生物医用材料
        2.4.3环保处理材料
3 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策
    3.1 构建海洋中药资源全值化利用产业链
    3.2 探索利用新技术开发海洋中药资源
    3.3 产学研一体推动海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4 结语

(6)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海藻养殖的价值及意义
2 海藻育苗及养殖的回顾
3 海藻遗传及育种现状
4 海藻养殖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5 海藻活性物质与高值化利用
6 结论与展望

(8)海藻生物质热解与燃烧的试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的概述
    1.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1.4 生物质利用存在问题与展望
    1.5 生物质热解与燃烧的研究状况
        1.5.1 生物质热解特性的研究
        1.5.2 生物质的燃烧利用
        1.5.3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
    1.6 新型海洋生物质能-海藻
        1.6.1 燃料特点
        1.6.2 海藻生物质的优点
        1.6.3 海藻生物质发展与研究状况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藻生物质的燃料性质及灰熔融特性分析
    2.1 海藻的燃料性质、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2.1.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2.2 海藻的灰熔融特性分析
        2.2.1 海藻灰的制取与特性分析
        2.2.2 低温制灰及熔融特性分析
        2.2.3 热重实验分析灰熔融过程
    2.3 海藻生物质的比热容研究
        2.3.1 试验原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藻生物质热解与燃烧的实验研究
    3.1 海藻生物质的热解实验研究
        3.1.1 海藻热解实验
        3.1.2 FTIR 分析海藻热解残留物
        3.1.3 热解过程中气体释放特征
        3.1.4 升温速率的影响
        3.1.5 海藻生物质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
    3.2 海藻生物质的燃烧实验研究
        3.2.1 海藻生物质着火方式与着火温度
        3.2.2 海藻生物质燃烧方式
        3.2.3 海藻生物质燃烧过程
        3.2.4 海藻生物质燃烧特性分析
        3.2.5 燃烧过程气体释放特征
        3.2.6 升温速率对燃烧的影响
        3.2.7 海藻生物质燃烧过程动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藻生物质流化床燃烧的试验研究
    4.1 流化床试验台系统及样品
    4.2 海藻颗粒在流化床内的燃烧研究
        4.2.1 考察海藻颗粒在流化床内的着火温度
        4.2.2 考察海藻颗粒在流化床内的燃尽时间
        4.2.3 确定单颗粒海藻在流化床内的燃烧模式
    4.3 流化床内海藻颗粒连续燃烧的实验研究
        4.3.1 试验步骤
        4.3.2 连续燃烧试验结果
    4.4 海藻流化床燃烧后灰的分析
        4.4.1 海藻灰的粒径分布
        4.4.2 海藻原样与灰孔隙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海藻生物质单颗粒流化床燃烧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5.1 流化床试验台系统及样品
    5.2 单颗粒海藻流化床燃烧气体释放实验
        5.2.1 实验步骤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单颗粒海藻在流化床内燃烧试验及灰色关联分析
        5.3.1 试验步骤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3.3 不同运行工况对海藻颗粒流化床燃烧试验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单颗粒海藻在流化床内燃烧试验的数值模拟
        5.4.1 假设
        5.4.2 模拟过程
        5.4.3 数值解法
        5.4.4 模拟计算与试验对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海藻生物质的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试验
    6.1 原料
    6.2 试验设备与试验步骤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温度对热裂解的影响
        6.3.2 载气流量对热裂解的影响
        6.3.3 蛋白质热裂解产物
        6.3.4 炭的特性分析
        6.3.5 海藻生物油的分析
        6.3.6 海藻生物质热裂解能量自平衡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海藻生物油特性分析和海藻生物质热裂解制油机理研究
    7.1 GC-MS 分析原理
    7.2 海藻生物油的GC-MS 分析
        7.2.1 分析条件
        7.2.2 反应工况对海藻热解生物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7.2.3 海藻热解生物油与陆上生物质热解油的优劣
    7.3 海藻热裂解机理研究
        7.3.1 糖类物质热裂解机理
        7.3.2 蛋白质热裂解机理
        7.3.3 脂类及其他物质热裂解机理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今后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大型海藻基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大型海藻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大型海藻的特点
        1.2.2 大型海藻的应用
        1.2.3 铜藻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石墨烯材料
        1.3.1 石墨烯的结构
        1.3.2 石墨烯的性质
    1.4 生物质基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1.4.1 生物质基石墨烯的原料
        1.4.2 生物质基石墨烯的制备
        1.4.3 生物质基石墨烯的应用
    1.5 多孔石墨烯用于CO_2吸附的研究进展
        1.5.1 石墨烯吸附CO_2的优势
        1.5.2 石墨烯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原料分析方法
        2.2.1 铜藻的工业分析方法
        2.2.2 铜藻的元素分析方法
        2.2.3 铜藻金属离子含量分析方法
        2.2.4 铜藻的热分解行为分析方法
    2.3 材料的制备
        2.3.1 KOH活化法制备多孔石墨烯
        2.3.2 铁盐催化法制备氮掺杂多孔石墨烯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镜分析
        2.4.2 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
        2.4.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4.4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定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2.4.6 拉曼光谱分析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8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9 元素分析
    2.5 CO_2 吸附性能测试
        2.5.1 材料的CO_2吸附容量
        2.5.2 CO_2 吸附动力学
        2.5.3 循环再生性能
第三章 KOH活化法制备多孔石墨烯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原料分析结果
        3.2.1 铜藻的工业分析结果
        3.2.2 铜藻的元素分析结果
        3.2.3 铜藻的金属含量分析
        3.2.4 铜藻的热分解分析结果
    3.3 实验装置与内容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内容
    3.4 铜藻基多孔石墨烯的表征
        3.4.1 SEM表征
        3.4.2 TEM表征
        3.4.3 AFM表征
        3.4.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3.4.5 X射线衍射分析
        3.4.6 拉曼光谱分析
        3.4.7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3.5 CO_2 吸附性能测试
        3.5.1 实验材料
        3.5.2 实验方法
        3.5.3 CO_2 吸附容量
        3.5.4 CO_2 吸附动力学
        3.5.5 循环再生性能
    3.6 小结
第四章 铁盐催化法制备氮掺杂多孔石墨烯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3 铜藻基多孔石墨烯的表征
        4.3.1 SEM表征
        4.3.2 TEM表征
        4.3.3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4.3.4 X射线衍射分析
        4.3.5 拉曼光谱分析
        4.3.6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4.4 石墨烯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4.5 CO_2 吸附性能测试
        4.5.1 实验材料
        4.5.2 实验方法
        4.5.3 CO_2 吸附容量
        4.5.4 CO_2 吸附动力学
        4.5.5 循环再生性能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奠基海洋化学研究,助推海洋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前40年(1950—1990年)奠定海洋化学之海水化学-海藻化学-海洋腐蚀与防护三大研究方向的深厚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发各显身手
    1.1 奠定独具特色的海藻化学工业体系和海洋药物化学研发基础
    1.2 中国区域海水化学要素的检测与分布变化特征
    1.3 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日趋壮大
2 近30年(1990—2020年)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化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应用领域,实现了海洋化学过程机制和应用领域研究与国际衔接和同步
    2.1 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2.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2.1 渤黄东海海洋化学要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过程
        2.2.2 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生态灾害发生过程化学要素的作用机制
        2.2.3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的生态学功能
    2.3 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发现与海洋新药研发
3 海洋化学研究发展展望

四、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生物质能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 任小波,吴园涛,向文洲,秦松. 地球科学进展, 2009(04)
  • [2]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研究进展[J]. 李鹏程. 海洋与湖沼, 2020(04)
  • [3]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D]. 邓莉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09)
  • [4]裙带菜的综合利用研究[D]. 苌钊.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5]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秦昆明,史大华,董自波,石芸,李保明,蔡宝昌,李伟东. 中草药, 2020(19)
  • [6]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的回顾与展望[J]. 王秀良,张全斌,段德麟. 海洋科学, 2020(07)
  • [7]SA@L-Cys@Fe3O4磁性复合材料对含Cu(Ⅱ)废水的处理效能及其机理[J]. 冯嘉颖,张军,宋卫锋,刘建国,包炳钦,徐少华. 环境工程学报, 2020(12)
  • [8]海藻生物质热解与燃烧的试验与机理研究[D]. 王爽.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9)
  • [9]大型海藻基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研究[D]. 楼洒.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10]奠基海洋化学研究,助推海洋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70年[J].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 2020(04)

标签:;  ;  ;  ;  ;  

海藻资源综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