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数学課中整式部分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洺羽[1](2020)在《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BL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或“以问题作为导向学习”,提倡将学生置身于复杂的、没有固定解决方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式,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数与式部分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把PBL这一教学方式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应用到初中数与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测试法、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长春市某初中七年级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PBL教学法应用研究。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的相关知识,结合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试题编制要求,编制单元测试题,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研究,了解研究对象的前期学习情况。在实验班和对照班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章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试验后对两班进行后测,并根据试测结果,分析实验班对照班的学习效果。运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PBL教学法应用到数与式课堂中存在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初中生数学成绩;有利于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初中生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合作意识等。结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试结果以及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后进行访谈,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出PBL教学法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PBL教学材料的准备建议;PBL教学法实施过程建议;PBL教学法评价建议。针对实验及测试结果给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期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多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拓宽实验研究范围、尝试将PBL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牛德军[2](2011)在《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还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都提到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的重视。为了对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总体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以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我国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力图概括出我国各个层面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力图理清各层面课程资源开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历来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同时,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和美国在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为了弄清两国在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领域的异同,本文选择美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为比较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三个层面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比较研究,系统探讨了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美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异同。限于篇幅和研究能力,本文主要侧重于对各个层面课程资源开发特征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而对于每个层面中的详细内容研究不够深入,这正是本研究所安排的后续研究的内容,硕士毕业之后,我将在实际工作中,对我国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贡献力量,最终力图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
吕世虎[3](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张慧[4](2016)在《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支持工具,对于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既要促进双语言的学习,又要承担双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还要克服双语教学中各主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显著发展。应然层面,双语教学资源库、语音识别技术、手持数字设备、可弹出视频、双语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实然层面,信息技术的强势进入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求产生对接错位,海量教育信息资源闲置、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民族文化传承式微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成为亟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方式、适切性与融合度为切入点,以新疆16所双语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典型特征,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具有完善的双语教学研究与管理体制;南、北疆双语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热潮推动下,新疆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方面嵌套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体系中;一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如构建独立的双语教学资源库、开放交互式双语教学服务体系、维汉双语学习APP等。然而,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尽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造成资源适切性欠缺、民族文化资源“孤立、薄弱”,双语教师与学生资源“饥渴”仍然难解。此外,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盲目模仿、急躁冒进现象,而双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文化传承式微、跨文化适应问题、双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相关研究薄弱等多重“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之间的冲突。由此,本研究基于“共生教育”视野,结合新疆双语教学的特征,从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技术需求、技术如何引领双语教学等多重视角反思,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注重“民族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具体而言:(1)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关注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梯级与适用的多媒体双语教材资源;将已有民族特色数据库引入双语教学,并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应用,进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他民族语言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双向融合理念化解“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冲突,以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本土化研究活化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沟通“线上”与“线下”,逐步提升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新疆双语教学中“活”的问题为取向,关注本地典型案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融通理论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的双向融合,实现双语教学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整体形成共生、共融状态。
杨碧情[5](2016)在《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榕江县寨蒿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七年级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学生在七年级学习和生活上难免会出现不适应。七年级是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到代数式运算的转折点,而“整式的加减”是代数式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整式的加减”不仅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起到不可缺少的地位。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整式的加减”,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初中的数学学习。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有必要进行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分析七年级学生整式的加减学习存在困难的原因,以及七年级数学教师整式的加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提出七年级数学教学尤其是整式的加减教学的建议。希望本文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得以丰富,也给同类型学校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为了解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笔者借鉴已有调查问卷内容,并结合本项目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编制完成本研究调查问卷,然后对笔者曾经从教的榕江县寨蒿中学2015级七年级259名学生和6位数学教师进行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在整式的加减学习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数学基础差;有理数掌握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概念不理解和不会运用等问题。同时,也了解到教师整式的加减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情分析不到位;没有注意衔接教学;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文中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及笔者教学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给予学生和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铁升[6](2019)在《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数学中的数与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材的比较研究是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比较研究的是目前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两套教材,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我国初中数学不同版本教材比较的理论,并且为一线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教科书更加科学的教学给予了思路,也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自己所用的版本教科书给予便利,更为教材编制者提供了借鉴。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对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与式”部分为例,在宏观、微观和教学适用性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一,宏观层面。1.编写理念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均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实现其终身发展;不同点主要是北师大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人教版关注知识生成过程等。2.教学理念方面,相同点主要是都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并解决问题;不同点主要是北师大版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及其实用性,而人教版更注重数学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3.内容编排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分式、二次根式知识点在八年级等;不同点主要是二次根式,北师大版在八年级上实数中,而人教版单独成章。4.文本特色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外观均黑白为主,彩色为辅;不同点主要是北师大版页数更多更详尽,而人教版侧重于反映学科基础等等。第二,微观层面。1.知识点引入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均是问题情境的引入方式多一些;不同点主要是人教版直接引出方式多一些,而北师大版问题情境和复习回顾引入方式多一些。2.例题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均是无背景例题占比最大;不同点主要是北师大版注重数值运算与简单符号运算,人教版相对更重视复杂的符号运算等。3.习题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基础习题占比最多;不同点主要是北师大版习题总数多一些,人教版课堂练习数量多一些等。4.插图方面,相同点主要是都使用色彩鲜明和谐的插图;不同点主要是北师大版插图总数量高一些等。第三,教学适用性层面。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相同点主要是均是根据新课标和各自版本的教科书、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知识点的引入均是通过问题情境方式来开展的等等。不同点主要是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人教版说的多一点。教学重难点方面,人教版描述的知识性、逻辑性比较严谨,不如北师大版描述的通俗易懂。
郑洁[7](2008)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与访谈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指导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里,国家先后颁布了12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每一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既是这个时期初中数学教学的指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认识。对我国1949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衍变历程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其中的长处与偏失,是为建设可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体系奠定基础的必要一步,不仅有助于从课程角度理清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脉络,认清我国数学教学的特质,而且可以从特有的视角审视我国数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以便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为今天数学课程标准的编订提供借鉴。论文将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客观地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版本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发生、发展状况,对教学大纲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得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变迁轨迹,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传承与变迁进行探讨。为了进一步证实比较研究的正确性与可接受性,并为文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上设计了访谈研究,就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特征、传统,教学大纲的使用效果、教学大纲的优点与不足,我国数学教学应然继承的特点,如何改革教学大纲等问题访问专家学者。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得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传承与变迁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三点认识:(1)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2)教学内容突出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3)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数学科学的发展为依据。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提出三点思考意见:(1)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要突出数学的逻辑体系;(3)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要认真吸取60年代初“大纲”、教材的编制精神。
王琦[8](2019)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代数内容的发展主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我国于2017年也出台了全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本文是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小学数学数材的有效设计(项目编号D1508)的子课题1——“中小学数课程内容发展主线的顶层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代数内容是贯穿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代数内容的教学顺序以及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思维能力也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中小学数学课程中代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代数内容的发展主线是怎样的?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法,包括文本分析法、专家论证法和访谈法。文本分析的对象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包括我国全国及上海市数学课程标准、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文本分析确定代数内容的核心内容以及各核心内容下重要的知识点。专家论证会采用集体访谈的方式,访谈对象有高中教研员和高校老师,共8人。通过专家论证结果对代数内容的拟发展主线进行修正。最后的访谈对象为两位高校数学教育家,根据访谈结果修正主线并形成最终的代数发展主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代数的核心内容为: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矩阵和行列式。每个核心内容下都各有其具体的核心知识点。(2)代数内容的发展主线分为明线与暗线。明线为代数知识内容的教学顺序,遵循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矩阵和行列式这一发展脉络。各核心内容下各知识点的发展线索详见图15、图16、图17、图18和图22。暗线为代数知识内容所承载的代数思维能力的发展线索。代数思维的发展由数字到符号以及程序到结构两条发展线索所呈现。具体的发展阶段详见表14和表15。本文通过代数内容发展主线的研究,旨在为教材以及课标编写提供思路,并帮助教师深刻把握代数内容以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王敏雪[9](2017)在《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有效性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指导、激励及评价教学的角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益。所以,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总体上探讨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进行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其二,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展之间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和教育评价法。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昆明市、重庆市部分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从教学目标的认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得出调查结论;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探讨、教学案例的收集与分析,探讨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探讨如何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反思并及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精心地修改,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学目标优化的建议。研究中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这项研究的结论主要有:首先,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表现出对数学教学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笼统、表述不够规范、与课程改革理念吻合度不高;其次,存在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够全面的现象。针对这两个突出的问题,研究中通过课堂观察、案例收集、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等手段,提出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落实目标的建议,主要包括:钻研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过程、以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组织策略、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等。
曹才翰,金文清,嚴扶平[10](1962)在《中学数学課中整式部分的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教学目的整式的教学是中学代数教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它在中学代数所包含的四項主要內容:数的概念、代数式的恆等变模、函数与方程的构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基于有理数而抽象化的产物。整式学习好了,对澄清有理数部分的疑难和巩固有理数部分的基础知識,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整式的特定值的确定,經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有理数运算,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有理数的运算;又如在有理数学习时,学生感到此較困难的問題是|a|究竟等于a还是-a;a与-a的正、負以及二者的大小,若从代数式反回去
二、中学数学課中整式部分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数学課中整式部分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1.初中数与式部分知识概述 |
2.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PBL教学法研究现存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PBL教学法理论概述 |
(一)PBL教学法概念界定 |
(二)PBL教学法理论基础 |
1.实用主义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情境学习理论 |
4.合作学习理论 |
(三)PBL教学法教学流程 |
三、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工具设计 |
1.调查问卷设计 |
2.测试试卷设计 |
(二)初中生数与式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1.问卷调查目的 |
2.问卷调查对象 |
3.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中的实验 |
1.实验对象 |
2.实验假设 |
3.实验设计 |
4.实验流程 |
(四)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1.实验前初中生数学成绩分析 |
2.实验前初中生数与式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五)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1.实验后初中生数学成绩分析 |
2.实验前后初中生数与式学习效果差异分析 |
3.访谈结果分析 |
四、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建议 |
(一)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
1.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
2.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4.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二)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应用中的建议 |
1.教学材料的准备建议 |
2.PBL教学法实施过程建议 |
3.PBL教学法评价建议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初中生数与式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分析的主要结论 |
2.初中生后测测试成绩分析的主要结论 |
3.访谈结果分析的主要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附录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附录 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附录 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2)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优异成绩的背后 |
(二) 对中国数学教育悖论的思考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一) 两国国家层面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二) 两国地方层面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三) 两国学校层面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四) 各层面关系的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初中 |
(二) 初中数学课程资源 |
(三) 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四) 课程资源开发的层面 |
(五) 课程标准 |
(六) 教材 |
五、课程标准、教材与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
(一) 课程标准与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
(二) 教材与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七、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观察法 |
(四) 问卷调查法 |
(五) 比较法 |
八、研究设计 |
第二章 美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述评 |
一、国家层面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NCTM数学课程标准 |
(一) 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 |
(二) 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
二、地方层面:州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开发 |
(一) 州课程标准的开发:以加州2005年数学课程标准为例 |
(二) 教材的编写与选择 |
三、学校层面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一) 教师与课程标准 |
(二) 教师与教材 |
(三) 课堂教学 |
(四) 课外作业 |
(五) 美国初中的家校联系 |
四、美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分析 |
(一) 国家层面:服务型的课程资源开发 |
(二) 地方层面: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 |
(三) 学校层面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分析 |
(四) 课程资源开发的总体结构特点 |
第三章 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
一、国家层面:国家课程标准和全国统编教材 |
(一) 国家课程标准 |
(二) 全国统编教材 |
二、地方层面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一) 从"一纲一本"到"多标多本" |
(二)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范例:上海市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三) 其他地区地方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三、学校层面的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
(一)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几个重要方面 |
(二) 实地调查研究 |
(三) 研究结论 |
四、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分析 #96. |
(一) 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总体呈"工字型"结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居于附属地位 |
(二) 课程资源开发侧重双基,对数学史、生活数学的开发不足 |
(三) 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应试导向性比较明显 |
(四) 国家课改精神与教师观念转变存在落差 |
(五) 课程资源开发比较单一 |
(六) 校外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四章 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比较 |
一、国家层面:国家标准和统编教材的比较 |
(一) 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
(二) 国家层面课程资源开发的性质不同 |
二、地方层面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比较 |
(一) 美国地方政府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传统,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国家层面的课程资源 |
(二) 中美两国地方政府进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性不同 |
(三)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程度不同 |
三、学校层面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比较 |
(一) 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 |
(二) 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考试导向不同 |
(三) 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侧重双基,美国侧重数学的应用 |
(四) 对教材的不同看法 |
四、各层面关系的比较 |
(一) 各层面课程资源开发量的比较 |
(二) 各层面课程资源开发权限的比较 |
第五章 启示与建议 |
一、启示 |
(一) 统一性与地方特色 |
(二) 中国基础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
二、建议 |
(一) 国家层面:增强服务职能 |
(二) 地方层面:增强课程资源开发主动性,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水平 |
(三) 学校层面:努力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多样化 |
(四) 优化三个层面的关系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初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初中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3)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一) 当代 |
(二) 中学 |
(三) 数学课程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
(二) 中学数学教材 |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一) 历史研究法 |
(二) 文献法 |
(三) 比较法 |
(四) 文本分析法 |
(五) 访谈法 |
二、研究过程 |
三、论文的结构 |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
(三) 结论 |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
(三) 结论 |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
(三) 结论 |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
(三) 结论 |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4)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已有研究基础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
(一)新疆双语教学的历史概况 |
(二)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 |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 |
二、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划 |
(二)信息技术进入双语课堂的方式及应用频率 |
(三)双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与需求分析 |
(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
三、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
(一)“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 |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出现冲突 |
四、共生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
(一)共生教育:“信息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和谐之道 |
(二)双向融合:“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冲突的化解之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榕江县寨蒿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内容及教学要求 |
2.2 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研究综述 |
2.3 有关代数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
2.4 有关整式的研究综述 |
2.5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问卷的设计 |
3.4 问卷的实施 |
3.5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4.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 学生“整式的加减”学习现状的调查情况 |
4.2 教师“整式的加减”教学现状的调查情况 |
4.3 七年级学生“整式的加减”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
4.4 教师“整式的加减”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 对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学的建议 |
5.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
5.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
5.3 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
5.4“整式的加减”具体内容的教学建议 |
6.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6)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数学中的数与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 |
1.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吸引力 |
2. 基于教师课堂的教学需求 |
3. 基于教材编写的讯问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3. 现有研究的启示 |
(四) 概念界定 |
1. 教科书 |
2. 初中数学教科书 |
一、教科书宏观方面的比较分析 |
(一) 编写理念的比较 |
1. “北师大版”编写理念 |
2. “人教版”编写理念 |
3. 两版教科书编写理念比较分析 |
(二) 教学理念的比较 |
1. “北师大版”教学理念 |
2. “人教版”教学理念 |
3. 两版教科书教学理念比较分析 |
(三) 内容编排的比较 |
1. 两版教科书的章节编排 |
2. 两版教科书章节编排比较分析 |
(四) 文本特色的比较 |
1. 外观特点的比较分析 |
2. 设计风格的比较分析 |
二、教科书微观方面的比较分析 |
(一) 知识点引入的比较 |
(二) 例题的比较 |
1. 例题的背景水平比较 |
2. 例题的运算水平比较 |
(三) 习题的比较 |
1. 习题的类型比较 |
2. 习题的题量比较 |
(四) 插图的比较 |
1. 插图的类型比较 |
2. 插图的数量比较 |
三、教科书教学适用性的比较分析 |
(一) 教学过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1. 北师大版教学过程设计 |
2. 人教版教学过程设计 |
3. 二者之间的比较分析 |
(二) 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 |
1. 教师对两版本教科书教学效果的评价 |
2. 学生对两版本教科书教学效果的评价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 思考与建议 |
(三)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与访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现状 |
4 本文特点 |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关键概念界定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研究综述 |
2.1 我国颁布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
2.2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阶段划分 |
2.3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
3.1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教育理念的比较 |
3.2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比较 |
3.3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访谈研究 |
4.1 访谈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访谈结果 |
4.4 访谈结论 |
4.5 本次访谈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5.1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变迁 |
5.2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传承 |
第六章 认识与思考 |
6.1 关于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认识 |
6.2 关于数学新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小学数学课程中代数内容的发展主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代数的教育价值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文献综述 |
2.1 名词界定 |
2.1.1 核心内容 |
2.1.2 发展主线 |
2.2 代数学的发展 |
2.3 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
2.3.1 关系性思维 |
2.3.1.1 等号的概念变化 |
2.4 代数思维 |
2.4.1 从数字到符号 |
2.4.2 从程序到结构 |
2.5 代数的学习障碍 |
2.5.1 字母表示数 |
2.5.2 等号的理解 |
2.5.3 方程 |
2.5.4 代数式 |
2.5.5 不等式 |
2.5.6 矩阵与行列式 |
2.6 代数主线的相关研究 |
2.7 小结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2.1 课标比较的对象 |
3.2.2 专家论证阶段的集体访谈对象 |
3.2.3 个人访谈阶段的访谈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流程 |
4.代数内容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 |
4.1 确定代数的核心内容 |
4.1.1 代数的概念图 |
4.1.2 代数内容课程标准的比较 |
4.1.3 代数的核心内容 |
4.2 代数核心内容的国际比较 |
4.2.1 代数式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4.2.2 方程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4.2.3 不等式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4.2.4 矩阵与行列式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5.代数内容的拟发展主线 |
5.1 代数核心内容的拟发展主线 |
5.1.1 代数式的拟发展主线 |
5.1.2 方程的拟发展主线 |
5.1.3 不等式的拟发展主线 |
5.1.4 矩阵和行列式的拟发展主线 |
5.2 代数暗线的呈现 |
5.2.1 从数字到符号的暗线呈现 |
5.2.2 从程序到结构的暗线呈现 |
6.专家论证会的结果分析及主线修正 |
6.1 对核心内容的拟发展主线的讨论 |
6.1.1 对方程的讨论 |
6.1.2 对不等式的讨论 |
6.2 对代数暗线呈现的讨论 |
6.2.1 对从数字到符号暗线呈现的讨论 |
6.2.2 对从程序到结构暗线呈现的讨论 |
6.3 发展主线的修正结果 |
6.3.1 代数式的发展主线 |
6.3.2 方程的发展主线 |
6.3.3 不等式的发展主线 |
6.3.4 矩阵与行列式的发展主线 |
6.3.5 代数暗线的呈现 |
6.3.5.1 从数字到符号 |
6.3.5.2 从程序到结构 |
7.访谈的结果分析及主线的再次修正 |
7.1 访谈结果的分析 |
7.1.1 关于代数式的讨论 |
7.1.2 关于从数字到符号和从程序到结构两条暗线的讨论 |
7.2 发展主线的再次修正 |
7.2.1 核心内容发展主线的修正 |
7.2.2 从数字到符号暗线的呈现 |
7.2.3 从程序到结构暗线的呈现 |
8.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论证会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各国家学制汇总 |
致谢 |
(9)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 |
1.1.2 教师教学评价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1.1.3 学生学习评价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教育目标概说 |
2.2.1 教育目标的源流与演进 |
2.2.2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行为目标 |
2.2.3 目标教学法 |
2.2.4 学案导学法 |
2.3 数学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 |
2.3.1 数学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 |
2.3.2 数学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研究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调查法 |
3.3.3 课堂观察法 |
3.3.4 案例研究法 |
3.3.5 教育评价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教师调查问卷 |
3.4.2 访谈提纲 |
3.4.3 教学案例使用说明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过程 |
4.3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编码 |
4.3.1 数据的编码与录入 |
4.3.2 数据的分析 |
4.4 调查数据分析 |
4.4.1 调查的结果 |
4.4.2 访谈的结果 |
4.5 调查结论 |
4.5.1 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
4.5.2 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
4.5.3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施 |
4.6 小结 |
第5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
5.1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5.1.1 良好陈述的目标的标准 |
5.1.2 良好陈述的目标的结构及呈现方式 |
5.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与步骤 |
5.2.1 教学目标陈述的技术 |
5.2.2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
5.3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 |
5.3.1 案例: 亿以内数的认识 |
5.3.2 案例: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
5.3.3 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课 |
5.3.4 案例:圆的切线判定(复习课) |
5.3.5 其它教学目标修改的案例 |
5.4 小结 |
第6章 教学案例与讨论 |
6.1 教学案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1 案例收集整理 |
6.1.2 案例分析 |
6.1.3 教学案例评价体系 |
6.2 教学案例设计举例 |
6.2.1 案例:大数的认识 |
6.2.2 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 |
6.2.3 案例: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 |
6.2.4 案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6.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建议 |
6.3.1 有效教学的基础理论 |
6.3.2 数学教学目标优化的建议 |
6.4 对数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现状 |
7.1.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优质课教学设计 |
附录D 调查期间照片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学数学課中整式部分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PBL教学法在初中数与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洺羽.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2)
- [2]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D]. 牛德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1(01)
- [3]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4]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慧. 西南大学, 2016(02)
- [5]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榕江县寨蒿中学为例[D]. 杨碧情.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6]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数学中的数与式为例[D]. 王铁升. 渤海大学, 2019(01)
- [7]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与访谈研究[D]. 郑洁. 天津师范大学, 2008(08)
- [8]中小学数学课程中代数内容的发展主线研究[D]. 王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敏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中学数学課中整式部分的教学[J]. 曹才翰,金文清,嚴扶平. 数学通报, 1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