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

外部环境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

一、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翔,李智,杨建萍,胡家瑜,黄卓英,仇静,马晓英,段建芳,孙晓冬[1](2021)在《上海市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常规疫苗接种工作的启示》文中指出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以来, 全球脊髓灰质炎(脊灰)防控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相关病例的发生成为后脊灰时代的重要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全球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 但在全球共同抗击COVID-19的背景下亦不能忽视脊灰等常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本文以上海市发生的Ⅲ型VDPV循环事件为例, 阐释COVID-19疫情防控下如何做好常规预防接种工作, 严防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肖芳,陆辉,刘晓庆,刘师文,熊英,龚甜[2](2021)在《2019年南昌市生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持续监测2019年生活污水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 了解脊灰病毒在外环境中的流行变化趋势, 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环境监测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南昌市某区污水处理厂作为长期固定监测点, 每月在污水处理厂入水口采集1 L污水作为样本。膜浓缩后在L20B、RD、Hep-2三种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对阳性分离物进行VP1全长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脊灰病毒25株, 分离率为91.67%(11/12), 包括PV Ⅰ型3株, PV Ⅲ型22株, PVⅡ型0株。3株PVⅠ型毒株均为疫苗相似株, 在全基因组的2749位点处均由腺嘌呤A突变为鸟嘌呤G, 导致异亮氨酸突变成甲硫氨酸;2株PVⅢ(JX2019JHH037L、JX2019JHH042R)在2636位点处发生了由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变异, 导致了亲水氨基酸丙氨酸替代了疏水氨基酸苏氨酸。结论在生活污水监测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株均为疫苗株和疫苗相似株, 未发现脊灰野毒株、脊灰疫苗衍生株及PVⅡ毒株。因此为维持无脊灰状态, 需要持续对污水等外环境标本加强监测。

庄雅红[3](2021)在《疫苗转换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株变化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人群和外环境监测,阐明2016年5月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改变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流行株变化特征,评估新免疫策略是否完全阻断2型脊灰病毒(PV2),为我省维持“无脊灰”状态及在消灭脊灰后期阶段制定相关免疫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ccid Paralysis,AFP)常规监测基础上,增加健康儿童和环境污水监测。对人群中采集的粪便标本及外环境污水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将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测序。应用Excel 2007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利用SPSS 19.0对脊灰病毒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Bio Edit 7.0.9.0、Sequencher 4.1.4对测得的脊灰病毒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应用MEGA X_10.2.4、Simplot 3.5.1等生物信息软件对脊灰病毒VP1区基因特征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计算脊灰病毒与Sabin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性,并分析减毒位点、抗原位点变异及重组等情况。结果:1.福建省AFP监测系统始终维持着高敏感性及高及时性,报告病例分布在疫苗转换前后,9个地市间存在差异,但均达到各要求指标;在年龄组分布中,疫苗转换前以<3岁小年龄组为主,疫苗转换后以3~14岁AFP病例数增多;性别构成比及免疫史等分布均无差异。3956份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PV分离阳性数62株(1.6%),疫苗转换前后分离率分别为1.9%(38/1986)和1.2%(24/1970),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疫苗转换后不同阶段开展健康儿童带毒率调查,PV分离率为2.3%(27/1161)。2013~2020年环境污水监测标本中PV阳性率为43.1%(196/455),疫苗转换前后分别为27.5%(39/142)和50.2%(157/313),转换后明显高于转换前。提示污水中脊灰病毒分离率最高。2.三个不同来源监测到的脊灰病毒株共516株,其中AFP病例62株,健康儿童27株,污水42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相关脊灰病毒(Vaccine-associated Poliovirus,VAPV)。疫苗转换前于AFP病例分离到的38株PV中6株PV1,13株PV2,19株PV3;除3株PV1和1株PV3为高变异株外,其余34株PV的VP1区核苷酸变异数均<6个;疫苗转换后AFP病例分离到的24株PV中7株PV1,17株PV3;其中5株3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其余19株VP1区核苷酸变异数均<6个。健康儿童中分离到27株PV,均为PV3型,变异数均<5个,涉及17个位点。污水中分离到427株PV,均为脊灰疫苗株病毒;疫苗转换前74株中,分别为5株PV1,49株PV2,20株PV3;疫苗转换后353株中,56株PV1,297株PV3;疫苗转换前后共61株PV1的VP1区核苷酸变异数均<5个;PV3在疫苗转换前监测到1株高变异株和1株重组株,转换后监测到1株高变异株和1株VDPV,其余变异均<5个,且大部分变异<2个。可见疫苗转换后,福建省未再监测到PV2型病毒,提示PV2型疫苗株已被阻断。疫苗转换后PV3型成为了绝对优势血清型,发现的高变异株和VDPV也均为PV3型。3.46株代表性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16株PV1代表株中,疫苗转换前代表株与Sabin1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平均差异性(0.47%)大于疫苗转换后(0.11%);30株PV3代表株中,疫苗转换前代表株与Sabin3疫苗株的平均差异性(3.43%)较疫苗转换后(4.00%)无差别。3株PV1(3/16,18.6%)及23株PV3(23/30,76.7%)发生重组,无论PV1还是PV3,疫苗转换前的共12重组株中10株(83.3%)与PV2型重组;而疫苗转换后,所有14株重组株均未发现与PV2的重组,再次证实,福建省内已经阻断了PV2型循环。16株PV1代表株中共有4例(62.5%,4/7例AFP)残留麻痹病例,其分离株(5株)均出现1~3个减毒位点回复突变,而无减毒位点回复突变的其他3例均无残留麻痹,提示减毒位点的回复突变可能和病例严重程度关系密切。30株PV3代表株中共有10例(52.6%,10/19例AFP)残留麻痹病例,其分离株(10株)均发生1~4个回复突变,但无残留麻痹的P19-120-2病例分离株也有1个减毒位点回复突变;且所有残留麻痹病例分离株中均发生两种以上变异(重组、减毒位点回复突变、抗原位点变异),可见单一减毒位点的突变可能还不足以使其致残,尚需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结论:1.疫苗转换前后,PV在人群及环境中的分离率没有发生变化,疫苗转换对PV的分布没有造成影响。2.疫苗转换前PV2为PV血清型优势株,疫苗转换后PV3代替PV2成为优势血清型,各监测数据提示福建省已阻断PV2型疫苗株循环,实现了PV2型的消灭。3.重组在脊灰分离株中是常见的,关键毒力位点和抗原位点的变异和病毒致病力有关。4.在常规AFP病例监测基础上,污水和健康儿童监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脊灰监测敏感性。人群及外环境监测相结合,能够全面阐释福建省脊灰病毒流行变异情况,为我省维持“无脊灰”状态及在消灭脊灰后期阶段制定相关免疫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曾珊珊,陈秋婷,陈雅红,彭艳兰[4](2021)在《2017~2019年泉州市脊灰病毒监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估2016年5月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后,泉州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的监测质量,分析外环境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PV)的流行情况,为脊灰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7~2019年泉州市AFP病例个案和外环境监测点采集的污水标本分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共报告149例AFP病例,平均报告发病率均为3.58/10万,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方案指标要求。采集148例共296份粪便标本,PV分离率为0.68%(2/296),均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3.38%(10/296)。在1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AFP病例的密接者中发现1例Ⅲ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携带者,经应急处置后未发生病毒循环。共采集外环境污水标本62份,PV阳性率为27.42%(17/62),均为疫苗株,且以Ⅲ型为优势株,NPEV阳性率为66.13%(41/62)。结论泉州市AFP病例监测质量和敏感度高,发现Ⅲ型VDPV后处置快速科学,成功有效。外环境监测作为脊灰病毒监测的重要补充,能为脊灰流行提供预警。

施红媛,石昊昱,杨净思[5](2021)在《免疫策略转换对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的影响系统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估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转换对环境监测脊髓灰质炎病毒设计、检出情况和型别产生的影响,为正在进行免疫策略转换的国家提供参考。利用检索词"环境监测"、"污水"、"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在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c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并筛选、提取文献信息。共纳入10篇在进行环境监测脊髓灰质炎病毒期间进行免疫策略转换的文献,根据不同国家气候和人群免疫状况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污水中的检出率和最后检出时间也有所不同。免疫策略转换期间环境监测的设计存在差异,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Ⅱ型和Ⅲ型较多。免疫策略转换前通过外环境检出较多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株,与Sabin疫苗株有99%以上的同源性。在脊髓灰质炎根除的最后阶段,特别是正在进行免疫策略转换的国家,应加强环境监测,为证实脊髓灰质炎消灭提供证据。

肖芳,陆辉,刘晓庆,刘师文,李健雄,熊英,周珺[6](2020)在《2018年江西省生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2018年江西省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脊灰病毒,PV)的持续监测,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环境监测数据支持,将预防工作关口前移。方法选择青山湖区污水处理厂作为长期固定监测点,每月在污水处理厂入水口采集1L污水作为样本。膜浓缩后在L20B、RD、Hep-2三种细胞上培养,鉴定1型、2型、3型脊灰病毒。结果采集生活污水样本12份,共10个月分离出脊灰病毒23株,分离率为83.33%,分别为PV 1型2株(8.7%), PV 3型21株(91.3%)。有1株PV1(JX2018JHH024R)在突变热点nt2749处发生(A->G)的突变,导致甲硫氨酸(Met)替代了异亮氨酸(Ile),有2株PV3(JX2018JHH095L、JX2018JHH097L)在nt2636处发生了(G->A)的变异,导致了极性氨基酸替代了疏水氨基酸。结论PV 3型为江西省生活污水中的PV优势株。未在环境监测中发现脊灰野病毒、脊灰病毒疫苗衍生株及PV2株。分离出的PV1和PV3株有部分位点发生突变,需持续监测。

吴雅楠[7](2020)在《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株中和位点变异与免疫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自1988年全球实施根除小儿麻痹症计划以来,经过世界各国的努力取得了瞩目的进展,野生毒株引发的小儿麻痹症病例下降了99.9%。在三个型的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中,Ⅱ型(WPV2)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在1999年,以后再也没有发生WPV2感染所致的麻痹,并于2015年被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认证委员会(the Global Commission for the Certification of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GCC)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消灭;Ⅲ型野毒株也于2019年宣布全球消灭。但只要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oral polio vaccine,OPV)使用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服苗者将Ⅱ型减毒株经肠道复制后排到环境中,引发循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irculating 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cVDPV)的发生。为此,在2016年全球实现了将Ⅱ型疫苗株从常规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the trivalent oral polio vaccine,tOPV)中撤出。但脊灰病毒属于肠道病毒,以往服苗排放到污水中的病毒可存活一定时间,环境中的病毒偶然感染人群。甚或,口服疫苗感染免疫缺陷患者中,可以长期带毒并可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恢复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immunodeficiency-associated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iVDPV)的神经毒力和传播特性。所以,cVDPVs和iVDPV的变异引起人们的担忧。出于生物安全考虑,将实施全球性的Ⅱ型脊髓灰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封存,只允许在WHO认可的少数几个P3实验室中使用,将给以中和抗体评价群体免疫力带来不便。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OPV2的中和抗原变异,并制备假病毒和免疫动物,进行了免疫原性及其交叉中和活性研究。研制假病毒来替代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用于中和试验,建立安全可靠的免疫力评价新方法对脊灰根除的最后阶段维持无脊灰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Ⅱ型Sabin PV假病毒颗粒(简称pseudo-S-Ⅱ),通过Westren分析、感染性测定和电镜形态观察等研究,发现其免疫原性与感染性病毒颗粒相近,直径大小约30 nm。使用Ⅱ型病毒和pseudo-S-Ⅱ进行中和试验测定40份血清样本中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其平均几何效价分别为36.47、55.90,相关性好(R2=0.87),无统计学差异。进行11次独立重复试验,95%置信区间为2012.37-2828.36,CV 值为 0.29。美国疾控中心选用免疫缺陷病人分离的一株Ⅱ型iVDPV(iVDPV2)与OPV、Sabin IPV(sIPV)和Salk IPV(wIPV)疫苗人体免疫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发现中和活性显着降低。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对这株iVDPV的VP1、VP2和VP3主要中和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中和位点的一级氨基酸结构中有1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其中有13个氨基酸发生带电性质或极性的改变。以 Poliovirus type 2(strain Lansing)(PDB 序列号:1EAH)为模板使用同源建模SWISS MODEL预测iVDPV2、SabinⅡ的衣壳蛋白构像。使用Pymol 2.1软件显示预测构像。VP1的679和680,VP2的141三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影响了病毒中和位点的空间构象。本研究对三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构建11株突变假病毒,分别与兔抗SabinⅡ多抗和接种过脊灰疫苗的人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发现突变都会影响血清交叉中和能力,其中抗血清对RA141679S的突变组合交叉中和效价下降最显着(p<0.001)。以上11株假病毒分别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human poliovirus receptors,hPVRs或CD155)进行亲和力测定,结果显示VP1的679位氨基酸的改变(突变为D或缺失)能增加与CD155的结合能力,推测PV2的VP1,679位氨基酸对中和位点和受体结合位点均有影响。鉴于脊灰疫苗对个别VDPV2保护性差及VP1的679位氨基酸和VP2的141位氨基酸对中和位点的影响不同。制备R141S,A679D,A679缺失假病毒,纯化后各免疫6只Wistar大白鼠。R141S突变体免疫动物血清与PV2产生交叉中和作用。R141S突变体免疫动物的抗血清与MEF-1、Sabin PV2和4株VDPV2假病毒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出的GMT分别为16.64、10.28、14.56、16.32、30.50、30.50,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 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本文利用PV2假病毒替代活病毒建立了中和试验检测方法,研究表明pPNT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可为全球消灭脊灰后提供一种检测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的安全可靠方法。同时,以假病毒技术对iVDPV2毒株进行定点突变,通过中和试验和亲和力试验证明VP1的679位点是中和表位与受体结合位点中极为重要的位点,该研究对于新型脊灰Ⅱ型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唐海淑,李晓嫘,凯塞尔·吾斯曼,崔惠,严冬梅,宁静,王东艳,祝双利,温宁,张勇,许文波[8](2019)在《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环境污水中分离到1株II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环境污水中分离到的1株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VDPV)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 2018年4-9月对新疆乌鲁木齐市每月定期采集的环境污水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分离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对非疫苗类似株PV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2018年4-9月共采集乌鲁木齐市环境污水标本12份,从6份标本中分离到54株PV,其中4月份1株PV鉴定为Ⅱ型VDPV,与中国既往发现的Ⅱ型VDPV序列和GenBank中Ⅱ型VDPV序列均不同源。连续3个月的环境污水监测没有发现遗传学相关的VDPV,该Ⅱ型VDPV最终分类为来源不确定的VDPV。启动Ⅱ型VDPV事件的三级应急响应后,后期的连续监测未再检测到Ⅱ型PV,应急响应终止。结论新疆环境污水中检出Ⅱ型VDPV表明环境监测对于维持无脊灰的重要性,为及时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的输入提供了预测预警。

何思然[9](2019)在《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分析部分残留麻痹病例病原学特征,为最终实现消灭脊灰和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比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00~2017年云南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的AFP病例残留麻痹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将AFP病例分为AFP病例残留麻痹和AFP病例非残留麻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云南省15岁以下AFP病例儿童发生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2.采用Excel2010进行数据整理、时间特征分析及相关图表的制作,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3.卡方检验分析率、构成比的组间比较;圆形分布法分析时间特征;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影响AFP病例残留麻痹的相关变量,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4.对部分病例的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进行变异和重组分析。[结果]1.云南省2000~2017年共报告AFP病例4302例,99.04%的病例在麻痹60天后进行了随访,发现死亡病例124例,占2.88%;残留麻痹病例876例,占20.36%。云南省2000~2017年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呈下降趋势,2001年残留麻痹率最高,2017年最低。2.AFP病例残留麻痹发生麻痹的时间较为均匀,无明显的季节性。3.云南省15岁以下人群报告的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平均水平为0.50/10万,昭通市最高,为0.92/10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低,为0.25/10万。4.云南省2000~2017年登记报告的AFP病例残留麻痹者中有499例男童,377例女童,男女报告患者数按性别比为1.32:1。男女童间残留麻痹发生率分别为 18.68%(499/2671)和 23.11%(377/1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76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各年龄组均有残留麻痹病例,<5岁、5-9岁、10-14岁AFP病例残留麻痹例数分别为554例、154例、168例,分别占63.24%、17.58%、19.18%;以<5岁组儿童占比最高;<5岁儿童中以1岁、2岁组儿童占比较高。6.876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疾病谱顺位居前的病种包括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脑炎。7.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小年龄发病、散居儿童、麻痹时肌肉疼痛、麻痹程度严重、深部腱反射异常、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疫苗株、四肢麻痹为AFP病例残留麻痹升高的因素,其中初始麻痹时四肢均麻痹、检出脊灰病毒疫苗株是AFP病例发生残留麻痹的重要因素。8.876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采集到双份粪便标本的有857例,开展病原学检测发现,脊灰分离阳性病例中检出Ⅰ型脊灰病毒的病例占16.86%,检出Ⅱ型脊灰病毒的病例占57.83%,检出Ⅲ型脊灰病毒的病例占44.57%。9.5例重点病例分离到的PV中,有4株在nt472的回复突变与PV3野病毒序列已经完全一致;4株脊灰病毒在其生活周期内均发生了 1次以上的重组,显示疫苗株脊灰病毒之间的重组在类似病例中较为常见。[结论]云南省2000~2017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呈现下降趋势,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残留麻痹病例占AFP报告病例的20.36%。病例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昭通市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提示今后应加强昭通地区的监测工作并不断改善大卫生环境。女性、小年龄发病、散居儿童、疼痛时肌肉疼痛、麻痹程度严重、深部腱反射异常、粪便分离出脊灰疫苗株、四肢麻痹是AFP病例残留麻痹发生的主要因素。监测的AFP病例残留麻痹中主要疾病有GBS、横贯性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脑炎等。本研究从5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选取的5株脊灰疫苗株存在普遍的回复突变及重组现象,核酸突变的位点是重要的神经毒力回复的决定位点。

张俊棉,孙丽,刘岩,赵娜,陈玫,朱怡青,郭玉,李静,张振国[10](2018)在《河北省201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运转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河北省201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运转情况,为维持河北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河北省各市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AFP病例及河北省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WHO要求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16年河北省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AFP病例365例,实验室收到36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719份,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分离率为1.38%;49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13.54%。分离的PV分离成单血清型共计10株,VP1区编码区核苷酸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异,但都以低个数变异为主,均为疫苗相似株(Sabin Like,SL)。2016年接受WHO一次病毒分离和两次型内鉴定(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盲样标本能力考核,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远远超过WHO的认证标准。按WHO要求,细胞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受到支原体污染,细胞敏感性的评价两种细胞都对PV敏感、有效。结论河北省脊灰实验室运转正常,没有发现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VDPV病例,为河北省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病毒学依据。

二、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疫苗转换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株变化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脊髓灰质炎
    2 脊灰病毒病原学特征
    3 脊灰疫苗
    4 全球消灭脊灰进展
    5 本课题研究目的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耗材
        1.3 仪器设备
        1.4 课题研究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定义
        2.2 研究对象
        2.3 标本采集
        2.4 标本处理
        2.5 细胞复苏
        2.6 细胞传代
        2.7 细胞冻存
        2.8 病毒分离
        2.9 病毒鉴定
        2.10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11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脊灰病毒监测
        1 AFP病例监测情况
        2 健康儿童带毒率调查
        3 外环境监测情况
    二、脊灰病毒变异特征
        1 VP1 区特征分析
        2 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Ⅱ型脊灰野病毒消灭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2017~2019年泉州市脊灰病毒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外环境监测数据
        1.2.2 污水标本浓缩和病毒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FP病例监测指标情况
    2.2 粪便标本检测
    2.3 外环境污水检测
    2.4 成功处置1起III型VDPV疫情
3 讨论

(5)免疫策略转换对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的影响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
    1.4 文献信息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4 免疫策略转换下环境监测PV设计的改变
    2.5 不同免疫转换策略下通过环境检出PV的变化趋势
        2.5.1 不同免疫策略转换对应不同的PV检出率
        2.5.2 不同免疫转换策略下PV的优势型别特征
    2.6 免疫策略调整前后环境监测脊灰病毒的遗传学特征
3 讨论

(6)2018年江西省生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确定
    1.2 污水处理
        1.2.1 前处理
        1.2.2 过滤
        1.2.3 振荡及离心
        1.2.4无菌过滤及接种
        1.2.5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2.6 VP1区序列测定
        1.2.7 序列整理及分子生物学信息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的分离
    2.2 病毒的鉴定
    2.3 VP1区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4 突变位点分析
3 讨论

(7)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株中和位点变异与免疫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
    2. 疫苗接种策略的改变
    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封存
    4. 假病毒技术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6. 新型Ⅱ型脊髓灰质炎疫苗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9. 技术路线
第一章 脊髓灰质炎假病毒Sabin Ⅱ颗粒替代活病毒检测中和抗体水平体系的建立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和毒株
        1.2 菌体和质粒
        1.3 抗血清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培养基配制
        1.6 仪器和设备
        1.7 生物分析网站和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Ⅱ型Sabin减毒疫苗株的制备
        2.2 引物设计
        2.3 相关载体的构建
        2.5 包装脊髓灰质炎假病毒颗粒
        2.6 假病毒滴度检测
        2.7 传统中和试验
        2.8 假病毒替代活病毒进行中和试验
        2.9 透射电镜
        2.10 蛋白印记实验
        2.11 胰酶和pH对pseudo-S-Ⅱ的影响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pseudo-S-Ⅱ的制备和中和试验
        3.2 评估cPNT和pPNT对同1份人血清中抗PV中和抗体滴度
        3.3 pseudo-S-Ⅱ的阈值
        3.4 pPNT的重复性
        3.5 胰酶和pH对pseudo-S-Ⅱ稳定性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定点突变技术定向改造假病毒
    引言
    第一节 Ⅱ型Sabin株与iVDPV2株基因序列在中和抗原表位的变化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毒株
        1.2 检索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序列对比
        2.2 中和位点分析
        2.3 预测中和位点区空间构象的变化
        2.4 核苷酸序列登记号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描述
        3.2 中和位点分析
        3.3 iVDPV株(GU390707)和Sabin株衣壳蛋白的3D空间构象预测
    第二节 通过交叉中和试验方法对Ⅱ型Sabin株突变中和位点的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病毒使用毒株,菌体和质粒
        1.3 主要培养基配制
        1.4 仪器和设备
        1.5 生物分析网站和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构建中和表位突变的脊髓灰质炎Ⅱ型Sabin株假病毒颗粒
        2.1.1 引物设计
        2.1.2 目标质粒扩增
        2.2 包装脊髓灰质炎假病毒颗粒
        2.3 假病毒中和试验(pPNT)
        2.4 微量热泳动仪测定突变假病毒颗粒与CD155受体的亲和力
        2.5 受体与病毒相互作用的三维结构预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1 构建突变的Ⅱ型Sabin脊髓灰质炎衣壳蛋白质粒
        3.2 突变后的假病毒对兔血清的交叉保护
        3.3 突变后的假病毒对人血清的交叉保护
        3.4 突变后的假病毒与CD155的亲和力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Ⅱ型PV株中和位点突变株假病毒免疫原性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
        1.2 菌体和质粒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1.4 多克隆抗体制备
        1.5 Sabin Ⅱ型单价原液
        1.6 主要培养基配制
        1.7 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假病毒反式包被
        2.2 假病毒的纯化
        2.3 D抗原检测
        2.4 假病毒滴度检测
        2.5 Wistar大白鼠免疫实验
        2.6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2.7 结果判定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一剂Ⅱ型Sabin单价原液和Sabin突变株假病毒诱导中和抗体结果
        3.2 二剂Ⅱ型Sabin单价原液和Sabin突变株假病毒免疫1周后中和抗体结果
        3.3 二剂Ⅱ型Sabin突变株假病毒免疫3周后中和抗体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缩略词表
附录Ⅱ 相关实验技术
附录Ⅲ 工溶液配制
附录Ⅴ 点突变序与Ⅱ型Sabin株序列比对
致谢
个人简历

(9)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点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河北省201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运转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样品来源
    1.3 实验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监测情况
        2.1.1 AFP病例粪便标本的采集及各项监测指标运转情况
        2.1.2 AFP病例粪便标本的病毒分离与型内鉴定情况
        2.1.3 r PCR方法对L20B细胞阳性分离物的ITD情况
        2.1.4 PV的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
    2.2 实验室质量控制
        2.2.1 本实验室2016年10月接受了WHO盲样标本
        2.2.2 细胞系敏感性的评价
        2.2.3 细胞系支原体检测
3 讨论

四、外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常规疫苗接种工作的启示[J]. 郭翔,李智,杨建萍,胡家瑜,黄卓英,仇静,马晓英,段建芳,孙晓冬.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12)
  • [2]2019年南昌市生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J]. 肖芳,陆辉,刘晓庆,刘师文,熊英,龚甜.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05)
  • [3]疫苗转换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株变化及特征分析[D]. 庄雅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2017~2019年泉州市脊灰病毒监测分析[J]. 曾珊珊,陈秋婷,陈雅红,彭艳兰. 预防医学论坛, 2021(04)
  • [5]免疫策略转换对环境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的影响系统综述[J]. 施红媛,石昊昱,杨净思.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1(02)
  • [6]2018年江西省生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测分析[J]. 肖芳,陆辉,刘晓庆,刘师文,李健雄,熊英,周珺.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06)
  • [7]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株中和位点变异与免疫原性的研究[D]. 吴雅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环境污水中分离到1株II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J]. 唐海淑,李晓嫘,凯塞尔·吾斯曼,崔惠,严冬梅,宁静,王东艳,祝双利,温宁,张勇,许文波.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9(04)
  • [9]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何思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河北省201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运转情况分析[J]. 张俊棉,孙丽,刘岩,赵娜,陈玫,朱怡青,郭玉,李静,张振国. 医学动物防制, 2018(06)

标签:;  ;  ;  ;  ;  

外部环境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