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和过失案

施建和过失案

一、石建和玩忽职守案(论文文献综述)

韩雪[1](2020)在《道路交通事故刑事归责的误区与纠正——基于事故深度调查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实践中,执法、司法机关在运用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对运输企业、行政机关中远离事故现场、负有运输安全监管职责的人员进行责任查纠的过程中,存在刑事归责行政化、结果化、粗放化的误区,导致刑事司法裁量出现犯罪认定扩大化、随意化的问题。为回归刑法理性、规范案件办理,应充分运用监督管理过失理论,合理界分刑事违法与行政违法,以承担事故主要责任以上的肇事驾驶人为切入点,综合考量位于其上位的监督管理者的职责权限、履职能力、履职行为及其对驾驶人交通违法并引发事故的原因力等因素,判定其刑事违法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之间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实现入罪与出罪的双重评价。

蔡文慧[2](2019)在《政治稳定视阈下网络话语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急剧转型期释放现实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矛盾的网络事件多发、突发。尤其是因为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现实空间之外塑造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网络技术赋予网民自由、平等的网络话语空间,网络事件日益受到众多关注和讨论。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表达内容不仅呈现了众多现实问题,更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使用范围和网民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网络话语表达这种网络行为必需引起研究者更多的重视。政治稳定与网络话语表达有着内在关联,这是研究网络话语表达行为的逻辑前提。在中国的政策话语体系中,政治稳定是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具体来说,政治稳定包括政治参与、政府合法性、政治心理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多个层面。网络话语表达作为网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是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话语表达作为一种情绪的排解方式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更是对政治稳定机制的一个补充。网络话语表达产生的网络话语权力挑战政府话语权,成为影响政府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话语表达的话语权力膨胀导致网络话语权失衡,影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从政治稳定的视角研究网络话语表达,首要的工作是对网络话语表达有基本的把握,即考察网络话语表达的主体构成、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容和网络话语表达的特点。通过对“见义勇为赵宇案”、“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和“千亿矿权案”三起典型的公共事件的考察,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话语表达由网民、政府和媒体三个话语主体构成。本研究所指的网络话语表达是网民的网络话语表达,因而其话语主体主要由普通网民和意见领袖构成。网络话语表达主要以司法类、执法类、食药类、消费维权类、教育权类、环境权类、吏治腐败类为话题和内容。网络话语表达呈现政治现实性、公共利益指向性和非理性特点。进而探讨网络话语表达发生的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转型期社会矛盾是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容涞源。转型期社会矛盾的聚焦点是网络话语的主要内容,是网络话语生成的刺激源。其次,主体诉求是网络话语表达的源动力。网络话语的主体诉求,如情绪宣泄和排解的心理诉求、利益表达诉求和社会政治参与诉求,这是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动力。再次,传统话语渠道梗阻催生网络话语表达。最后,网络赋权推动网络话语表达。网络赋予民众话语权为话语表达提供动力,网络为话语表达提供便利,网络的交互性刺激话语表达的欲望,网络的匿名性激发话语表达的热情。此外,网络赋权也存在一定的限度。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解构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等级,消解现实社会权力,但是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能阻挡现实权力在网络空间的渗透: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的层级结构,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话语权的分配,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的话语表达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探讨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生成机制、影响政治稳定的作用机制和对政治稳定的具体影响。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生成机制是偶发事件刺激集体记忆库存——唤醒记忆后关注偶发事件——提取记忆后展开话语表达——形成公共舆论强化集体记忆和网络话语表达。网络话语表达影响政治稳定的作用机制是偶发事件的发生——关注的开始——议题设置——网络表达——政府进入舆论场——事件平息。网络话语表达在议题设置、网络表达和政府进入舆论场这三个阶段对政治稳定产生影响。就积极影响来说,第一,作为情绪宣泄的网络话语是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安全阀。第二,作为民意表达的网络话语是政府了解民众诉求的主渠道。第三,网络话语反映的公民意识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层面。第四,网络话语改变话题议程促进社会政治制度完善。就消极影响来说,第一,网络话语表达容易导致非制度化参与,威胁政治稳定。网络话语产生广泛的社会动员,网络话语表达呈现群体极化效应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网络话语表达滋生和助长谣言。第二,网络话语挑战政府话语,削减政治合法性。网络话语会加剧政府话语公信力不足的危机,挑战政府话语主导和协调能力,挑战政府话语管理能力,导致政府话语整合的困境。第三,网络话语表达孕育不稳定的政治心理。第四,网络话语表达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政治稳定,防范和化解网络话语表达带给政治稳定的风险,就要多措并举。首先,增强党和政府网络话语权。这就要党和政府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声,抢占舆论阵地,就要提升政府官员的基本素养,就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和透明度,就要加强政府网上执政能力建设。其次,化解现实社会矛盾,强化政府职能,减少集体记忆库存。这就要消解我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心理以减少集体记忆存量,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以控制集体记忆的增量。最后,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话语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立法、提升网络主体的素养和网络技术的创新这三个法律、自律和技术约束手段,促使网络话语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张文文[3](2019)在《基于4R模型的涉警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以至于任何事件都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由于职业的敏感性和话题性,公安机关极易成为引发网络话题的焦点。近年来涉警网络舆情频发,给各地公安干警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加上公安机关自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舆情应对技巧和策略,公安机关经常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已成为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也相应地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重点难题。公安机关如何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机”,是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深入开展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视角切入涉警舆情,以4R危机管理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涉警网络舆情产生原因、造成影响、治理不足等问题,并通过典型案例展开论证,探讨建立合宜的舆情缩减、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

李强[4](2016)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二元司法体制下,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单纯案卷审查模式局限性较大,享有和行使调查核实权是顺应司法规律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考察了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如何从规则和操作层面有效完善和妥善行使的具体问题。全文由六章构成。第1章探讨选题意义,剖析研究现状,运用规范分析、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概述研究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目的和价值。第2章系统梳理调查核实基本理论,借鉴已有成果,剖析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涵义、属性、特点、功能作用,揭示权能的实施主体和行使对象。概括设置与行使的基本原则,提出坚持合法、比例和效益原则,剖析其内涵要求。辨析其与法院调查取证、律师调查取证及职务犯罪初查侦查等的区别与联系。第3章从历史研究角度,运用文本剖析方法,揭示与解读检察机关调查权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过程,吸取经验教训。随着2012年民诉法修改,相关规范逐渐明确,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核实权力,由应然变为实然、由争议变为共识、由不被重视变为深受重视,适用范围逐渐拓展,具体手段走向复合化、多元化。第4章运用实证研究法,从类型分析角度,剖析典型案例,探讨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在监督生效裁判、审判违法行为和执行程序中的运用,论述其在认定事实、证据采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实践中,针对伪证案件、虚假诉讼案件及书证等新证据,以及对相关诉讼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核实,最为常见。实践情况有很多共同点,也有许多细微差异。实践案例层出不穷,只能作有条件的调研。第5章结合实证案例、数据信息,采取批判研究法,探讨与剖析调查核实权规则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足。高检院两个司法解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职权色彩较为浓厚,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程序利益不够、效力保障不足。实践中,运行环境有待优化,方法手段无法满足办案需要;地区间好恶明显、使用频度差异较大;重实体轻程序倾向、违背形式或程序要件,存在乱作为、不规范现象。第6章从充实强化与制衡约束角度探讨如何实现调查核实权合理化、规范化问题,既应保障需要,也要避免滥用。调卷、询问、勘验鉴定、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核实等规则都有充实强化空间。检察官应履行客观公正义务,维护诉讼诚信原则;强化权利保护观念,适当淡化职权色彩,强化制衡约束。

何凯[5](2014)在《我国反腐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以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为分析对象》文中提出在人类历史上,腐败是伴随权力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成为文明社会的巨大毒瘤,不仅让各国政府深恶痛绝,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几个世纪以来,围绕腐败问题的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大量学者把注意力投向了腐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很多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学说。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是目前我国政治领域存在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高、情节越来越恶劣。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给中国发展造成的危害尤为酷烈,遏制不断滋生和蔓延的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腐败作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最大挑战,其产生有着广泛的原因:主观原因是人性的不完善;客观原因是权力的滥用和制度设计不完善、反腐败机制存在缺陷,消极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国民价值观念的失衡和民主法治观念的淡漠是腐败产生的文化原因。腐败产生的根源决定了在腐败的治理上我们不应将希望寄托在人们的道德自律上,只有在他律有力的前提下,自律才会受到激励。正因如此,制度约束尤其是法律的约束应置于腐败治理机制的首位。文章试论了腐败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反腐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反腐败法律机制的设想,强调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腐败预防机制、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腐败惩治机制、反腐败的保障机制统一起来,使之相互配合、协调统一,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腐败治理体系,才能全方位遏制腐败的产生和对腐败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就法律实体角度而言,我们的立法需要关注法律定义的准确性、法律范围的适用性、法律法规的确定性等,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使立法完善,还要在大范围的情况下建立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使预防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统一,自成体系,面面俱到。这样就会使腐败的发生降到最低点。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阐述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介绍了腐败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从省部级官员的地位角度分析省部级官员腐败的危害性。第三部分,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27名省部级官员作为分析对象,归纳了十八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被查处案例的基本特点。第四部分,阐述我国对人大代表监督的现状,从对人大代表监督的问题、原因分析和加强对人大代表监督的路径选择角度谈完善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第五部分,介绍了党内巡视制度,对巡视制度的特性、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做了详细阐述。第六部分,从法理学角度对“双规”制度进行反思,介绍了“双规”制度的由来、作用,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完善的法律思考。第七部分,探讨了官员腐败与异地审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异地审判的法律依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对腐败官员异地审判的建议。

陈贤木,陈加奎,赖联同[6](2013)在《城镇化集聚过程中“两违”领域职务犯罪问题调研——以浙江省苍南县检察院的相关数据为蓝本》文中指出城镇化集聚过程使土地的价值不断攀升,禁不住诱惑的职务犯罪者铤而走险,在"两违"领域频频触法,对该类职务犯罪的打击已然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并从中发现该类犯罪的特征,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王建[7](2011)在《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民为邦本,税乃国本。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是促进经济发展、调节分配关系的重要工具。税收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一方面,公民都负有纳税的义务。美国着名文学家、政治家弗兰克林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纳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筹集资金,国家才能提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样公民才能享受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成果。据统计,2009年全国完成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63104亿元,比上年增加5241亿元,增长9.1%。这些税收收入的取得,无疑为保障民生、发展民生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要求广大纳税人依法纳税,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的履行纳税义务;也要求税务机关依法治税,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依法实施税收执法行为。而推进依法治税,关键在于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中央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近年来,税务机关紧密结合税收征管改革、税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大力加强了税收执法监督。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逐步建立起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可控的良性循环中。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首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部控制机制。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通过机构改革将原来分散在法规、财务、人事、巡视、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力量整合起来,统一到一个部门,解决了职责交叉、专业化程度低、效率不高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税务机关处于税收执法前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是矛盾的焦点和关注的热点,时刻面临着偷税与反偷税、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税收执法风险高。近年来一些地方税收执法不够严格,以权代法、随意执法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不严格履行执法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税收执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或者纠正;一些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风险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上述这些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我国税收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手段仍有待完善,在一些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内部控制是现代新兴的管理理论,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和风险的防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特别是金融、保险等行业。在税收执法中引入内部控制理念,其用意在于借鉴内部控制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自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首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部控制机制以来,税务系统逐步探索、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了税收工作信息真实反映、税收政策法规正确执行、税收工作效率有力提高、税务管理风险不断降低。然而由于系统研究和实践时间较短,税务机关内部控制机制构筑和作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税收执法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以供大家商榷。本文在结构层次方面首先建立起理论分析框架,评价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界定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厘清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法律依据。然后根据框架的结构研究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具体的思路是,借鉴外国和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益经验,吸收外国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经验做法,总结我国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税收征管实际,提出我国税收执法内部控制设计重点内容,引入内部控制“软控制”理论和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理论,提出完善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方法,重点是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和税务文化建设两个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五大部份:第一部份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结合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建立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评价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界定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厘清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法律依据;然后根据分析框架的结构研究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具体的思路是,首先回顾我国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实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完善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方法。第二部份在总结概括搜集和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已有国内和国外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综合性介绍,厘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提出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本部分内容介绍了国外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即权力制约理论、法治国家理论和税收国家论;总结了国外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实践情况,主要介绍了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的情况;评价了我国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第三部份开始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总结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界定了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本部分内容指出内部控制理论历经内部牵引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五个阶段;强调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具有职权性、内部性、全面性、强制性四大特征;并从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层面分析了收执法内部控制的依据。第四部分总结了税务系统税收执法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及执行情况,既指出了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建设取得的有益经验,也客观评价了现行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税收执法内部控制职能定位不准确,二是税收管理制度不完善;三是税收执法内部控制机制自身建设不完善;四是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五是信息化支撑手段存在缺陷;六是部分税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第五部分紧密结合我国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提出了完善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这是全文的重点。该部分内容首先阐释了税收执法内部控制构筑原则,然后确定了税收执法内部控制设计重点内容,包括组织体系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监督检查、提高税务人员素质、强化外部监督等七项具体举措。同时为增强本文对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现行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较为薄弱的两个环节一执法风险管理和税务文化建设,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其中,在讨论如何严格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时,阐诉了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分类和成因,分析了税收执法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和风险监察四个环节,提出了建立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在讨论如何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时,阐诉了税务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税务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提出了税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义作用和主要内容。

李成[8](2010)在《监狱民警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成为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隶属于司法机关的监狱民警职务犯罪危害尤甚。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研究采用刑法学标准,职务犯罪的领域主要分布在执法权和行政监管权两大块,可以分成贪利型、渎职型和侵犯人身权利型三种。在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监狱机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防范和控制民警职务犯罪,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监狱民警职务犯罪不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且演变的态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造成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原因,又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监狱和民警个人方面的原因。在全面解读和深层把握民警职务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监狱民警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路径研究。路径研究应遵循这样的理念:不仅要涵盖对以往我国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状况的反思、总结、借鉴,还应包括结合社会发展远景和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演变趋势,进行机制、制度、方法、结构等层面创新的思考。

金文彤[9](2005)在《中国检察官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正在建设法治文明、推进司法改革。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体现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对加入WTO对我国司法制度提出的挑战,对现行司法制度,包括检察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期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检察制度,是十分迫切和必需的。在推进检察制度改革的同时,作为检察制度主体的检察官,同样亟待有一套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任何一项好的制度,只有当处于其中的人是最好的时候,它才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因为,人是一切制度实践和运行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正义,国家就必须确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符合检察制度规律和特点的检察官制度,保证有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来正确适用法律、忠实履行职责。本文从检察官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有关的理论和实践,以九章的篇幅,注重阐明检察官职业化、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检察官职业道德和检察官选任等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检察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和弊端,并对我国检察官制度的创新、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制度设计和理论构想。 第一章是检察官制度概论。笔者认为,所谓检察官制度,是国家对检察官实行科学管理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检察官的选任、奖惩、考核、培训、职责、权限、职业道德、职业保障等。在对我国检察官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检察官制度目前存在检察官管理模式行政化、属地化、检察官职业化程度偏低、检察官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最后在明确检察官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对我国检察官制度改革创设了指导性原则。 第二章是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是检察权运行的首要原则,也是现代检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性原则。由于检察权具有司法性、行政性等特征,检察院及检察官的相对独立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的前提下,正确协调“检察一体化”与检察官相对独立的关系,是检察官充分行使检察权(法律监督权)的前提。同时,本章还分析了中国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所面临问题,并对独立行使检察权制度的建构提出了前瞻性的设想。 第三章是检察官职业化建设。检察官职业化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法学理论与实务界所面临的一个检察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为检察官职业化建设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基本保障之一,也是检察机关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路径。通过对西方国家检察官职业化的考察比较,和对我国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构想,笔者对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审慎地提出了一系列我国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新的制度构想。 第四章是检察官职业道德。检察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检察职业道德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法律、人际、社会关系,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介绍和分析了古今中外关于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以及检察职业道德的规定、规范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是检察职业道德构筑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检察职业道德,才能使检察官按照“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要求不断提

陶明[10](2005)在《专卖管制下的中国烟草业 ——理论、问题与制度变革》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的是烟草产业的政府管制和专卖制度变革问题。虽然烟草行业一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受政府管制较多的一个行业,但我国学者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对那些“基础部门”,诸如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开展研究。烟草行业和专卖制度这一领域目前来说仍然很少涉及。在烟草专卖制度确立和实施的10多年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烟草专卖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烟草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对烟草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国外实行专卖制度情况来看,1991年我国通过《烟草专卖法》的时候有71个国家实行专卖制度,到2001年只有不足20个国家和地区继续实行专卖制度,这种情况很值得研究。在国外,烟草业的管制模式始终受到理论界和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公共卫生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不同的视角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而国内缺乏系统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烟草业和烟草专卖制度的理论文献,多半仅是停留在政策层面上的研讨,即使也涉及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只是在研究中从逻辑上必然要涉及到而已。事实上,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烟草专卖制度的走向,加速变革,融入国际烟草经济大循环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此,重要的不仅仅是借鉴而是参与,要参与就必须研究如何衔接。从这个意义上说,也需要将中国烟草行业自实行专卖以来的政府管制行为放在特殊的位置上加以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运用产业的管制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采用分析、比较、实证的手段,以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检讨为切入点,以政府管制的职能转变和专卖制度变革和重构为基本视角来分析我国烟草专卖管制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在新的形势下烟草专卖制度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对世界各国烟草业管制的国际比较,尝试从行业自身和外部环境层面提出制度变革的政策建议。 本论文由十一章组成.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和选题的意义。接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专卖制度存在的理论解释,论述了烟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在讨论学术界对经济学上的垄断、专卖的理论界定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所指的烟草产业实行专卖管制和政府垄断经营的具体含义,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接着,第二章提出了一个烟草产业实施政府管制和制度变革的初步分析框

二、石建和玩忽职守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建和玩忽职守案(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交通事故刑事归责的误区与纠正——基于事故深度调查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误区一:刑事归责行政化
    (一)刑事违法与交通违法混同
    (二)刑事责任与事故责任混同
二、误区二:刑事归责结果化
三、误区三:刑事归责粗放化
四、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刑事归责的理性回归

(2)政治稳定视阈下网络话语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理论分析工具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释义:政治稳定与网络话语表达
    第一节 网络话语表达的概念体系
        一、话语的概念与话语政治
        二、网络话语
        三、网络话语表达与传统话语表达的辨析
    第二节 政治稳定的概念与理论
        一、政治稳定的概念
        二、影响政治稳定的核心要素
    第三节 网络话语表达与政治稳定的相关性
        一、网络话语表达与政治参与
        二、网络话语表达与政治心理
        三、网络话语表达与政治合法性
        四、网络话语表达与意识形态安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象考察:政治稳定视角下网络话语表达现象
    第一节 网络话语表达的主体
        一、三个公共事件的观察
        二、网络话语表达的主体
    第二节 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容
        一、司法类
        二、执法类
        三、食药类
        四、消费维权类
        五、环境权类
        六、教育权类
        七、吏治腐败类
    第三节 网络话语表达的特点
        一、网络话语表达的政治现实性
        二、网络话语表达有公共利益指向性
        三、网络话语表达的交互性
        四、网络话语表达的情绪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层透视:网络话语表达的现实动因
    第一节 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是网络话语的内容涞源
        一、社会矛盾聚焦点是网络话语的主要内容
        二、转型期社会矛盾是网络话语生成的刺激源
    第二节 主体诉求是网络话语表达的源动力
        一、心理诉求:情绪排解和宣泄
        二、利益表达诉求
        三、参与诉求
    第三节 传统话语渠道梗阻催生网络话语表达
        一、传统利益表达渠道梗阻催生网络话语表达新渠道
        二、政治情绪排解需要网络话语表达的路径
        三、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需要网络话语表达方式
    第四节 网络赋权推动网络话语表达
        一、网络赋予民众话语权为话语表达提供动力
        二、网络为话语表达提供便利
        三、网络的交互性刺激话语表达欲望
        四、网络的匿名性激发话语表达的热情
    第五节 网络赋权的限度分析
        一、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的层级结构
        二、现实权力影响网络主体话语权的分布
        三、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的话语表达内容和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理分析:网络话语表达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机制
        一、偶发事件刺激集体记忆库存
        二、唤醒记忆后关注偶发事件
        三、提取记忆后展开话语表达
        四、形成公共舆论强化集体记忆
    第二节 网络话语表达影响政治稳定的作用机制
        一、偶发事件的发生
        二、关注的开始
        三、议题设置
        四、网络表达:话语与行动
        五、政府主体进入舆论场
    第三节 网络话语表达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一、网络话语表达对政治稳定积极影响
        二、网络话语表达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往政治稳定之路:网络话语表达的治理
    第一节 强化政府基本职能减少集体记忆库存
        一、消解我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心理
        二、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以控制集体记忆增量
    第二节 健全网络空间立法维护良好的话语秩序
        一、健全网络空间立法,维护良好的话语秩序
        二、严格实施现有法律以提升网络话语空间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三节 提高网络主体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话语环境
        一、提高普通网民的个人素养
        二、提高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素养
        三、提升网络运营商的素养
    第四节 政府要掌握话语权增强合法性认同
        一、话语技术层面: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声,抢占话语阵地
        二、话语主体层面:提高政府官员的基本素质
        三、话语管理层面: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与透明的程度
        四、话语权涞源:增强政府网上执政能力建设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网络话语表达是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交互的结果
        (二)网络话语表达是网络赋权与现实权力博弈的结果
        (三)维护政治稳定需要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可能拓展的其他研究
        (一)网络赋权的代际分布
        (二)网络舆情事件对政治心理的影响
        (三)境外话语渗透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4R模型的涉警网络舆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论文框架
第2章 涉警网络舆情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舆情与网络舆情
        2.1.2 涉警舆情和涉警网络舆情
        2.1.3 公共危机管理
    2.2 理论依据
        2.2.1 4R危机管理理论
        2.2.2 4R模型在涉警舆情管理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2.3 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2.3.1 突发性及高速传播性
        2.3.2 部分内容的偏差性
        2.3.3 信息内容的负面性
        2.3.4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与隐蔽性
        2.3.5 涉警信息的高敏感性
    2.4 涉警网络舆情产生原因
        2.4.1 客观原因
        2.4.2 主观原因
    2.5 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影响的研究
        2.5.1 积极影响
        2.5.2 消极影响
第3章 我国涉警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源头预防不到位
        3.1.1 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1.2 思想认识不到位
    3.2 舆情处置队伍非专业
        3.2.1 缺乏人文关怀
        3.2.2 缺少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保障
    3.3 应对技巧不足
        3.3.1 应对措施不到位
        3.3.2 缺乏健全完善的应对处置机制
第4章 基于4R模型的案例分析
    4.1 事件简介
    4.2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4.2.1 高材生离奇死亡帖子被删遭猜疑
        4.2.2 官微两次发声难解其中蹊跷
        4.2.3 众媒体抱团施压舆论合力共逼真相
        4.2.4 权威信息不足衍生舆情多发
        4.2.5 启动法律监督程序舆情得到控制
    4.3 案例分析
        4.3.1 “标签化”信息引发全民断案潮
        4.3.2 冷处理方式激发民众逆反情绪
        4.3.3 议题焦点失察解答失衡
        4.3.4 情绪化表达暗含移情效应
    4.4 基于4R模型对“雷洋案”舆情危机原因探析
        4.4.1 危机缩减阶段机制不健全
        4.4.2 危机预备阶段信息发布不及时
        4.4.3 危机应对阶段信息发布不透明
        4.4.4 危机恢复阶段修复措施不到位
第5章 基于4R模型的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5.1 危机缩减阶段的应对策略
        5.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5.1.2 强化队伍建设
        5.1.3 构建和谐警民、警媒关系
        5.1.4 推进警务公开
    5.2 危机预备阶段的应对策略
        5.2.1 打造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
        5.2.2 构建有效的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5.2.3 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置预案
        5.2.4 进一步强化警务实战化建设
    5.3 危机反应阶段的应对策略
        5.3.1 快速进行危机研判
        5.3.2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5.3.3 有效引导舆情导向
        5.3.4 坚持虚实并重依法打击
    5.4 危机恢复阶段的应对策略
        5.4.1 持续跟进,跟踪反馈
        5.4.2 反思问题,归纳经验
        5.4.3 多管齐下,规范网络环境
        5.4.4 注重公安形象传播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4)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1.1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调查核实权长期存在争议
        1.1.2 如何妥善运用权能,存在许多难题需要探究
        1.1.3 违法行为调查的起源、作用、运行等问题值得研究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主导性观点逐渐形成
        1.2.2 成果数量多,但专门研究居少
        1.2.3 具体制度、具体规则认识差异大
        1.2.4 本文初步考量
    1.3 研究目的、方法及价值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价值
第2章 调查核实权的本体论阐释
    2.1 调查核实权概念阐释及辨析
        2.1.1 调查核实权的概念阐释
        2.1.2 实施主体
        2.1.3 行使对象
    2.2 调查核实权的特征、功能探析
        2.2.1 调查核实权的特征探讨
        2.2.2 调查核实权的功能剖析
    2.3 调查核实权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3.1 合法原则
        2.3.2 比例原则
        2.3.3 效益原则
    2.4 关联术语辨析
        2.4.1 调查核实与法院调查取证
        2.4.2 调查核实与律师调查取证
        2.4.3 调查核实与法官职务犯罪侦查、违法行为调查
第3章 民事检察监督中调查核实权配置的历史沿革
    3.1 新中国早期阶段可资借鉴的立法内容规范
        3.1.1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试行通则(草案)》
        3.1.2 1954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3.2 法制恢复阶段可资借鉴的相关规范及实践
        3.2.1 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3.2.2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
        3.2.3 1990年《关于开展民事经济行政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
        3.2.4 1991年民诉法相关规范剖析
        3.2.5 1992年《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工作暂行规定》
    3.3 强化发展阶段的相关规范及实践
        3.3.1 1993年高检院授权民事检察部门直接行使法官职务犯罪侦查权
        3.3.2 1999年《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试行规则》
        3.3.3 2001年《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
    3.4 结构调整阶段的调查核实规范剖析
        3.4.1 2011年《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
        3.4.2 2011年民诉法修改草案(法工委征求意见稿)
        3.4.3 2012年新修订民诉法相关条款
        3.4.4 2013年《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剖析
第4章 调查核实权在民事检察监督中的类型化剖析
    4.1 调查核实权在审判监督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4.1.1 调查核实权在抗诉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4.1.2 调查核实权在再审检察建议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4.2 调查核实权在审判违法行为监督中的具体运用
        4.2.1 调查核实权在违法送达监督案例中的具体运用
        4.2.2 调查核实权在违法保全监督案例中的具体运用
        4.2.3 调查核实权在其他审判违法监督案例中的运用
    4.3 调查核实权在执行监督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4.3.1 调查核实权在执行裁定决定违法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4.3.2 调查核实权在执行实施行为违法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4.3.3 调查核实权在怠于执行违法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4.4 调查核实权在发现虚假诉讼、职务犯罪的运用
        4.4.1 调查核实权在发现职务犯罪中的运用
        4.4.2 调查核实权在发现虚假诉讼中的运用
第5章 调查核实权构造和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调查核实权构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办案规则》在调查取证权配置上存在的不足
        5.1.2 《监督规则》在调查核实权配置上存在的不足
    5.2 调查核实权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内生性方式方法有限,尚不足以适应实践需求
        5.2.2 系统性整合不够,运行环境差强人意
        5.2.3 地区之间好恶不均,使用频度差异较大
        5.2.4 存在着乱作为、执法不规范的问题
第6章 调查核实权制度的整合和完善
    6.1 关于调查核实权相关称谓的归纳整理
        6.1.1 确立民事诉讼违法行为调查权的合理性
        6.1.2 摒弃民事检察部门直接行使初查权侦查权的用法
        6.1.3 实现再审型调查核实权能的适度强化
    6.2 调查核实权具体手段规则的优化整合
        6.2.1 调卷核实规则的合理化设置与运用
        6.2.2 询问核实规则的合理化设置与运用
        6.2.3 勘验鉴定核实规则的合理化设置与运用
        6.2.4 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核实规则的完善
    6.3 调查核实权约束制衡机制的完善
        6.3.1 恪守客观公正义务,维护诉讼诚信原则
        6.3.2 强化权利保护观念
        6.3.3 强化权力制衡约束
结语
附录:民事检察办案运用调查核实权情况实务调研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反腐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以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腐败与反腐败
    一、 腐败的含义与特性
        (一) 腐败的含义
        (二) 反腐败的理论基础
    二、 省部级官员腐败的危害性
        (一) 省部级官员在《公务员法》中的地位
        (二) 省部级官员的腐败恶果
    三、 法律与政策并举: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新特征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腐败实证分析
    一、 十八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库的基本情况
        (一) 资料说明
        (二) 腐败官员基本信息
    二、 十八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的基本特点
        (一) 双重身份的掩护
        (二) 掌握重大项目的审批权
        (三) 腐败窝案、串案明显
        (四) 作案手法多样、隐蔽性强
第三章 对省部级干部双重身份的法律监督
    一、 对人大代表监督的困境
        (一) 对省部级人大代表选举的监督难题
        (二) 人大代表和原选区的选民之间的联系制度不够健全
        (三) 对人大代表的罢免条件不够明确
    二、 对人大代表监督滞后原因分析
        (一) 法律法规对如何监督人大代表规定少
        (二) 罢免权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三) 对人大代表的日常监督流于形式
    三、 加强对人大代表监督的路径选择
        (一) 完善对人大代表选举过程的监督
        (二) 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
        (三) 完善罢免制度,细化罢免程序
第四章 党内巡视制度的思考
    一、 党内巡视制度的特性
        (一) 党内巡视制度历史沿革
        (二) 对省部级干部的一种特殊监督方式
    二、 党内巡视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巡视人员结构不够优化
        (二) 巡视监督的主体、重点不够明确
        (三) 巡视的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四) 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巡视、轻整改的问题
        (五) 巡视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效衔接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 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 建立相对独立权威高效的巡视机构
        (二) 优化人员结构
        (三) 拓展巡视深度,以务实深入的作风了解情况和查找问题
        (四) 注重巡视成果转化,建立巡视工作责任制
        (五) 建立党内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避免巡视的运动主义倾向
        (六) 巡视制度应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
第五章 “双规”的法理反思
    一、 “双规”的由来及作用
        (一) “双规”的由来
        (二) “双规”的作用
    二、 “双规”在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部门超越权限
        (二) “双规”对象扩大化
        (三) “双规”期限的任意延长
        (四) “双规”后果任意性
    三、 完善“双规”的法律思考
        (一) “双规”法律依据
        (二) 贯彻“无错推定”原则
        (三) 禁止超越权限和期限,禁止适用对象扩大化
        (四) “双规”后果
        (五) 法律救济
第六章 官员腐败与异地审判
    一、 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的根据
    二、 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存在的问题
        (一) 指定异地审判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
        (二) 异地审判耗费较大的司法成本
    三、 完善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的建议
        (一) 实现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的制度化
        (二) 增加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属人管辖的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统计(2012.11.14-2014.4.17)

(6)城镇化集聚过程中“两违”领域职务犯罪问题调研——以浙江省苍南县检察院的相关数据为蓝本(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城镇化集聚过程中“两违”领域职务犯罪特征分析
    (一)行贿、介绍贿赂和受贿呈现链条式犯罪
    (二)集资行贿成当前“两违”领域职务犯罪的突出特征
    (三)“两违”领域职务犯罪现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较突出
    (四)犯罪主体的学历普遍较高,且均为年富力强的中层以上干部
    (五)受贿犯罪时间较长,犯罪次数众多,受贿案值较低,单次平均犯罪数额急剧上升,并有向经济落后地区蔓延趋势
二、城镇化集聚过程中“两违”领域职务犯罪原因探析
    (一)国土资源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导致权力寻租空间广阔
    (二)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是职务犯罪重要诱因
    (三)职业操守与道德素质低下是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
    (四)制度缺失和犯罪发现率低导致职务犯罪成本降低
三、城镇化集聚过程中“两违”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对策
    (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两违”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综合治理“两违”行为
        1. 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部门与司法机关联合办案机制,严惩“两违”领域违法违纪和犯罪行为。
        2.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城镇建筑行业,切断利益输送通道。
        3. 建立“两违”对象黑名单制度,抬高违法成本。
        4. 城镇规划编修要充分考虑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平衡。
        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发现机率。
    (二)建立全民廉洁教育体系,完善举报和内部举报奖励制度
    (三)规范权力运作和监督制约机制

(7)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3.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3.1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
        3.1.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
        3.1.2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3.2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
    3.3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法律依据
4.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4.1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建设历程
    4.2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建设成绩
    4.3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职能定位不准确
        4.3.2 税收管理制度不完善
        4.3.3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自身建设不完善
        4.3.4 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4.3.5 信息化支撑手段存在缺陷
        4.3.6 部分税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 完善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
    5.1 明晰税收执法内部控制构筑原则
    5.2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设计重点内容
        5.2.1 组织体系建设
        5.2.2 风险管理
        5.2.3 文化建设
        5.2.4 制度建设
        5.2.5 监督检查
        5.2.6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5.2.7 强化外部监督
    5.3 严格执法风险管理
        5.3.1 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分类和成因
        5.3.2 税收执法风险的管理
        5.3.3 建立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5.4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
        5.4.1 税务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5.4.2 税务文化与内部控制
        5.4.3 税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义作用
        5.4.4 税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8)监狱民警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难点和创新
2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概述
    2.1 职务犯罪
    2.2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
        2.2.1 监狱民警职权分类
        2.2.2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主体认定
        2.2.3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分类
3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现状
    3.1 案件和人数双重下降
    3.2 窝案与群体作案增加
    3.3 犯罪黑数大
    3.4 处级以上监狱领导犯罪案件增多
    3.5 取证查处难
4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演变趋势
    4.1 作案方式的群体性日益明显
    4.2 总量下降,但大案要案上升
    4.3 侵权型犯罪下降,渎职型和贪利型犯罪上升
    4.4 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隐蔽化
5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5.1 宏观原因
        5.1.1 行刑工作自身的不完善
        5.1.2 执法传统的消极影响
        5.1.3 对文明和法治的选择性解读
        5.1.4 监督的缺位与乏力
    5.2 微观原因
        5.2.1 理想和信念的丢失
        5.2.2 受到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5.2.3 心理人格发生变异
        5.2.4 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差异
6 监狱民警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路径研究
    6.1 压缩监狱话语权,建立多元社会主体行刑机制
        6.1.1 楔入地方治理理论
        6.1.2 多元社会主体行刑演绎
    6.2 合理配置权力,完善监狱权力运行设计
        6.2.1 监狱权力:分解与集中
        6.2.2 深入推进狱务公开
        6.2.3 建立监狱民警财产申报制度
    6.3 创新监督举措,建立高效监狱权力监督制度
        6.3.1 实现监狱纪委监察部门独立
        6.3.2 提升监狱审计职能
        6.3.3 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
    6.4 加强监狱民警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指导
        6.4.1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6.4.2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6.4.3 开展心理健康指导
    6.5 严密法网,建立周全的法规惩防体系
        6.5.1 增设自然人的罚金刑
        6.5.2 完善律师帮助制度
    6.6 治理狱内非正式组织,推进组织文化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检察官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检察官制度概论
    一、检察官制度的概念
        (一) 检察官内涵的界定
        (二) 检察官制度的概念
        (三) 检察官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检察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 中国古代的检察官制度
        (二) 中国近代的检察官制度
        (三) 新中国检察官制度的发展和构建
        (四) 对中国检察官制度历史发展的反思
    三、中国检察官制度的现状
        (一) 检察官管理模式行政化和属地化
        (二) 检察官职业化程度偏低
        (三) 检察官保障制度不健全
    四、中国检察官制度的改革
        (一) 检察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标
        (二) 检察官制度改革的原则
第二章 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一、检察权的属性论争及定位
        (一) 检察权是行政权
        (二) 检察权是司法权
        (三) 检察权兼具行政、司法两种属性
        (四) 检察权是一种法律监督权
        (五) 宪政意义上的中国检察权
        (六) 我国检察权的属性
    二、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三、独立行使检察权的现实意义
        (一) 独立行使检察权是落实宪法和相关法律的需要
        (二) 独立行使检察权有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能
        (三) 独立行使检察权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四、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样态
        (一) 外部独立
        (二) 内部独立
        (三) 检察官的身份独立
    五、独立行使检察权所面临的问题
        (一) 缺乏司法独立的传统,行政主导意识根深蒂固
        (二) 检察权的定位混乱导致对检察工作规律把握上的无序性
        (三) 没有协调好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
        (四) 没有正确处理好人大监督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
        (五) 财政管理体制对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制约
        (六) 人事管理体制对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制约
        (七) 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内部制约机制欠缺
        (八) “检察一体化”与检察权内部独立行使的博弈
        (九) 违背诉讼规律的办案体制,制约了检察权的内部独立
    六、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制度建构
        (一) 依据权力的属性,合理配置检察权
        (二) 加强和改善党对检察机关工作的领导
        (三) 改善人大对检察工作的监督
        (四) 改革现有的人事和财政管理体制
        (五) 深入推进“主诉检察官”制度改革
        (六) 慎行“主办检察官”制度改革
        (七) 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扩充监督的手段和范围
        (八) 协调“检察一体化”与检察官独立的制度设计
        (九) 建立健全检察官职务保障机制
第三章 检察官职业化
    一、检察官职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西方国家检察官职业化比较分析
        (一) 关于从业资格
        (二) 关于教育培训
        (三) 关于职业保障
    三、对我国检察官职业化的反思
        (一) 从业资格制度化与现实的冲突
        (二) 关于政治资格
        (三) 司法考试与教育培训的脱节
        (四) 职业保障制度的缺失
    四、我国检察官职业化方案的建构
        (一) 创新观念
        (二) 遵循原则
        (三) 建设构想
第四章 检察官职业道德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涵义
    二、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的品质
    三、检察职业道德与国外相关制度介绍
    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检察职业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社会公德是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二) 检察职业道德对社会公德具有影响力
        (三) 两种道德的素质层面分析
    五、检察职业道德履行中面临的冲突
    六、强化检察官职业素质是检察职业道德构筑的关键
        (一)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需要
        (二) 适当行使追诉裁量权,提升检察工作公信力的需要
        (三) 与公众的普遍价值观相接轨的需要
        (四) 凸现检察为民理念的需要
    七、检察官职业道德构筑的关键是遵循“八字箴言”和职业纪律
        (一) “八字箴言”
        (二) 职业纪律
    八、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检察官职业道德,以应对其所面临的冲突
第五章 检察官的选任制度
    一、检察官的素质
        (一) 检察官的基本素质
        (二) 检察官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 检察官队伍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四) 提高检察官队伍素质的对策措施
    二、检察官任职资格
        (一) 英美法系检察官任职资格
        (二) 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任职资格
        (三) 两大法系检察官任职资格比较分析
        (四) 中国检察官任职资格
    三、国外检察官的选任方式、程序和任期
        (一) 任命式
        (二) 任命、选举相结合式
    四、初任检察官人选的选拔录用和见习
        (一) 初任检察官人选的选拔录用
        (二) 初任检察官人选的见习制度
    五、中国检察官任免方式、程序和任期
        (一) 任免方式、程序和任期
        (二) 实行司法官从业资格一体化制度和法定推选制度
    六、与检察官选任制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 主诉、主办检察官的选任
        (二) 关于检察官等级制度
        (三) 关于检察官的员额比例
第六章 检察官培训制度
    一、国外检察官培训简介
    二、我国检察官培训的现状
    三、检察教育培训性质与目的
        (一) 检察教育性质的定位
        (二) 检察教育培训目的
    四、新形势下检察教育培训的新起点
        (一)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建设的总要求
        (二) 检察官职业化对人才建设的现实需要
    五、检察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 根本性目标缺位
        (二) 教育培训对象“泛化”
        (三)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四)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五) 教育培训质量间题较为突出
        (六) 基础性保障机制有待规范
    六、检察教育培训的出路与对策
        (一) 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职业化检察官的新型教育观
        (二) 按照新型知识观构建学科及课程体系
        (三)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 构建以职业化检察官队伍建设为总目标的质量评枯体系
        (五) 完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检察官考核制度
    一、建立专业化的检察官考核机制的实践意义
        (一) 专业化的考核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检察官制度的应有内容
        (二) 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是当前检察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三) 实施科学的考核管理是实现检察官专业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专业的、科学的检察官考核机制的基础和依据
        (一) 思想基础
        (二) 理论根据及现实基础
        (三) 法律、政策依据
    三、检察官考核的现实反思
        (一) 检察官考核宗旨的反思
        (二) 检察官考核指标的反思
        (三) 检察官考核主体的反思
        (四) 考核结论的价值目标与定位
    四、检察官考核的基本原则
        (一) 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原则
        (二) 评价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三) 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原则
        (四) 绩效考核与检察官任职、晋升、培训、薪酬相结合原则
    五、检察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想
        (一) 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 考核目标
        (三) 考核对象
        (四) 考核主体
        (五) 评价指标
        (六) 检察官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
        (七) 检察官绩效考核过程的一般模型
    六、检察官绩效考核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 现行的检察官行政管理体制与专业化绩效考核机制的矛盾
        (二) 民主测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问题
        (三) 资历与绩效考核结果在检察官管理中的作用
第八章 检察官保障制度
    一、国外检察官保障制度介绍
        (一) 职业保障
        (二) 人身保障
        (三) 工资待遇保障
        (四) 退休及其他保障
    二、我国检察官保障方面的规定及完善
        (一) 检察官保障方面的现行规定
        (二) 检察官保障制度的完善
    三、建立我国司法官惩戒机制的构想
        (一) 国外司法官惩戒制度介绍
        (二) 建立我国司法官惩戒制度的必要性
        (三) 我国司法官惩戒制度的建构
第九章 检察官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外延
    二、检察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 导向功能
        (二) 约束功能
        (三) 凝聚功能
        (四) 激励功能
        (五) 辐射功能
    三、构筑检察官文化的现实意义及目标任务
        (一) 构筑检察官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
        (二) 构筑检察官文化是推进检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 构筑检察官文化是加强检察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 构筑检察官文化是树立检察官良好形象的迫切需要
        (五) 构筑检察官文化是培养检察官司法独立意识的迫切需要
    四、新时期构筑检察官文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 “三个代表”——新时期检察官文化的政治指导思想
        (二) “公正执法”——新时期检察官文化的核心政治内容
        (三) “与时俱进”——新时期检察官文化的政治创新要求
        (四) “从严治检”——新时期检察官文化的政治保证
    五、检察文化与文化育检
        (一) “文化育检”的主要途径
        (二) “文化育检”的主要方式
        (三) “文化育检”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资料及文章
后记

(10)专卖管制下的中国烟草业 ——理论、问题与制度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专卖制度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1.2.1 理性上瘾分析
        1.2.2 伦理困境分析
        1.2.3 产业管制分析
        1.2.4 制度经济学分析
        1.2.5 交易费用分析
        1.2.6 规模经济分析
    1.3 烟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4 烟草“专卖”的概念
    1.5 烟草产业的“垄断”特征
    1.6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安排
        1.6.1 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6.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6.3 基本思路、结构内容和创新点
2.文献综述:管制与制度经济学理论与现实背景
    2.1 管制经济学理论框架
        2.1.1 政府管制的定义
        2.1.2 管制理论的历史考查
        2.1.2.1 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论(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egulation)
        2.1.2.2 政府管制的俘获理论(Capture Theory)
        2.1.2.3 政府管制的理论模型
        2.1.2.4 最小政府管制理论
        2.1.2.5 重塑政府管制理论
        2.1.2.6 解除管制功能理论
    2.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2.2.1 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源起
        2.2.2 旧制度经济学
        2.2.3 新制度经济学
        2.2.3.1 企业理论
        2.2.3.2 产权理论
        2.2.3.3 经济增长理论
        2.2.3.4 制度变革理论
    2.3 烟草业管制与经济分析
        2.3.1 上瘾物品(烟草)及其外部性管制
        2.3.2 进入壁垒与SCP分析范式
        2.3.3 许可证制度
        2.3.4 价格管制
        2.3.5 税收管制
    2.4 由政府建立管制规则的理由
        2.4.1 政府与制度创新:理论描述与历史分析
        2.4.2 制度促进秩序
        2.4.3 政府管制与市场秩序
        2.4.4 外在规则与政府的职能
        2.4.5 服从成本
        2.4.6 “囚徒困境”的制度启示
        2.4.7 外来的挑战:制度竞争与变革
    2.5 中国烟草专卖管制制度的变革
3 管制的理由:我国烟草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综合评估
    3.1 中国烟草消费者的结构
        3.1.1 烟草消费者年龄结构
        3.1.2 烟草消费者城乡分布结构
        3.1.3 烟草消费者性别结构
        3.1.4 烟草消费者职业结构
        3.1.5 烟草消费者地域分布
        3.1.6 烟草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结构
        3.1.7 烟草消费者的消费结构
    3.2 我国烟草的社会成本
        3.2.1 吸烟产生的医疗成本
        3.2.1.1 吸烟带来的医疗费用
        3.2.1.2 吸烟造成的社会生产力损失
        3.2.2 吸烟的外部性成本
    3.3 烟草行业的社会收益
        3.3.1 烟草生产的经济效益
        3.3.2 卷烟的就业贡献
        3.3.3 烟草行业的经济收益
    3.4 烟草的社会成本与效益综合评估
    3.5 小结
4.结构、行为、绩效:专卖管制下的中国烟草产业现状研究
    4.1 中国烟草产业现状的SCP分析
        4.1.1 市场结构分析
        4.1.1.1 生产集中度
        4.1.1.2 产品差别化
        4.1.1.3 进入壁垒
        4.1.2 市场行为分析
        4.1.2.1 研究与开发
        4.1.2.2 烟草产品定价
        4.1.2.3 烟草广告
        4.1.2.4 烟草行业兼并与重组
        4.1.3 市场绩效分析
        4.1.3.1 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4.1.3.2 行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4.1.3.3 技术进步
    4.2 小结
5 专卖管制中的政府角色:中央和地方的干预
    5.1 中央政府的角色和干预措旌
        5.1.1 专卖与计划产量指标
        5.1.2 严格管制卷烟牌号和价位
        5.1.3 规范烟叶种植和收购
        5.1.4 治理卷烟体制外循环
        5.1.5 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
        5.1.6 社区化管理
    5.2 中央行政机构
    5.3 管制动机和利益
    5.4 地方政府的角色和干预措施
        5.4.1 烟草—地方政府的“印钞机”
        5.4.2 地方政府对烟草专卖政策的影响
        5.4.3 地方政府扶持下的增长
        5.4.4 自由批发市场
        5.4.5 区域贸易壁垒
        5.4.6 生产配额的补偿调节
        5.4.7 地方价格控制
    5.5 小结
6 烟草财税管制:分税制改革与制度性梗阻
    6.1 我国历史上的分税制
        6.1.1 历史上分税制的产生
        6.1.2 国民政府时期的分税制改革
        6.1.3 国民政府分税制的实施情形
    6.2 我国烟草业的税收结构
    6.3 分税制改革:我国烟草税收政策的调整及变化
    6.4 围绕烟草税收政策所形成的财政分配关系
    6.5 分税制改革以来烟草税收的效应分析
    6.6 现行烟草税收和财政分配制度造成的弊端
    6.7 烟草税收体制导致烟草行业“强者趋弱”的原因分析
    6.8 世界烟草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6.9 小结
7 专卖政治:中国产烟地区农民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7.1 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
    7.2 对烟草税收的依赖性
    7.3 高压政策对农民的损害
    7.4 种烟农民的劣势地位
    7.5 争取生产自治
    7.6 小结
8 烟草业管制的实践:国际的透视
    8.1 国际烟草业回顾
    8.2 全球烟草管制与跨国公司的游说活动
        8.2.1 反烟运动的兴起与烟草管制
        8.2.2 规避管制:跨国公司的游说活动
        8.2.3 烟草业管制未来的趋势
    8.3 典型国家的烟草业管制实践及其启示
        8.3.1 日本烟草业的管制
        8.3.2 日本烟草业管制对我国的启示
        8.3.3 美国、加拿大的烟草业管制
        8.3.4 美国、加拿大烟草业管制对我国的启示
        8.3.5 欧盟的烟草业管制
        8.3.6 欧盟烟草业管制对我国的启示
    8.4 小结
9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烟草业:入世的影响与挑战
    9.1 WTO若干协议有关中国烟草产业的规定
    9.2 加入WTO中国有关烟草业的承诺
    9.3 中国烟草市场的预期变化
    9.4 加入WTO对中国烟草业的影响
        9.4.1 WTO对中国烟草种植业的影响
        9.4.2 加入WTO对卷烟制造企业的影响
        9.4.3 WTO对烟草进出口的影响
    9.5 加入WTO对“中式卷烟”发展战略的影响
    9.6 小结
10 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烟草专卖制度变革的政策含义
    10.1 根植于西方土壤里的制度变革
    10.2 国家实施制度变革的动机
    10.3 制度变革中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0.3.1 制度变革的方式
        10.3.2 制度变革的前提条件
        10.3.3 烟草专卖制度何去何从
        10.3.4 制度变革的路径——渐进改革
    10.4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变革的方略
        10.4.1 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与主导模式
        10.4.2 改革与发展切入点的选择。
        10.4.3 政府管制制度的自我完善
    10.5 小结
11 本论文的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四、石建和玩忽职守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交通事故刑事归责的误区与纠正——基于事故深度调查的实践[J]. 韩雪.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03)
  • [2]政治稳定视阈下网络话语表达研究[D]. 蔡文慧.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基于4R模型的涉警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 张文文. 南昌大学, 2019(02)
  • [4]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研究[D]. 李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5]我国反腐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以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为分析对象[D]. 何凯.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6]城镇化集聚过程中“两违”领域职务犯罪问题调研——以浙江省苍南县检察院的相关数据为蓝本[J]. 陈贤木,陈加奎,赖联同. 河北法学, 2013(12)
  • [7]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研究[D]. 王建.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8]监狱民警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研究[D]. 李成.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2)
  • [9]中国检察官制度研究[D]. 金文彤.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5)
  • [10]专卖管制下的中国烟草业 ——理论、问题与制度变革[D]. 陶明.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施建和过失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