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质研究所 一、科研进展概况

喀斯特地质研究所 一、科研进展概况

一、岩溶地质研究所 一、科学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良[1](2021)在《雅砻江联合基金资助情况及成效》文中认为为推进我国大型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和深地基础科学的发展,于2005年和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设立两期雅砻江联合基金。本文回顾了该联合基金的设立背景、资助情况和管理工作,系统地梳理了两期联合基金取得的成效,并对未来设立第三期雅砻江联合基金提出了展望。

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2](2021)在《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地质源温室气体是指固体地球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向大气圈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固体地球与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地气交换)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断裂带构造运动、油气渗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煤自燃、碳酸盐岩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过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实际上,地气交换是重要的地质作用,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动力学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地质源温室气体的类型与来源、释放机理与过程、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室效应等的调查和研究已成为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和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和适时开展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研究,对中国大陆部分火山和地热区、地震断裂带、含油气区和泥火山等释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初步观测与调查,在地质源温室气体的地球化学组成、释放通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乐意,常宏,关冲,陶亚玲,沈俊杰,秦秀玲,权春艳,常小红[3](2021)在《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古高度历史,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关于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存在晚上新世、晚中新世和始新世等不同认识。因为古高度结果的差异,所以对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也存在大的争议。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部分古高度计的应用原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收集总结了77条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成果,梳理了目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高原古高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即地层年代学、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以点带面"、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古纬度影响、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和问题。最后就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指出在恢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时所需要完善和注意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

张春来,黄芬,蒲俊兵,曹建华[4](2021)在《中国岩溶碳汇通量估算与人工干预增汇途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岩溶大国,岩溶作用吸收土壤或大气CO2形成溶解无机碳,并随河流排向海洋,这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9年开始对岩溶碳汇进行探索性调查,基本查明了岩溶碳汇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计量方法。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溶蚀试片、径流-水化学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均揭示了中国岩溶碳汇潜力巨大;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外源水灌溉和水生植物培育等是人工干预增加岩溶碳汇的重要途径;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调查技术的应用,助力取得了岩溶碳循环地质调查和碳汇效应评价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平台建设等系列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岩溶碳汇计量、核查和人工干预固碳增汇试验示范等方面还面临巨大挑战,这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攻关、完善,从而满足地质碳汇服务碳中和目标的需求。

丁立[5](2021)在《华北盆地幔枝构造对陷落柱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

王胜乐[6](2021)在《引汉济渭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全断面岩石隧洞掘进机(TBM)法施工具有作业效率高、安全性好、环保等优点,随着国内外TBM制造技术和施工水平的快速发展,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长距离隧洞施工的主要方法。由于TBM本身对不良地质的适应性较差,因此隧洞围岩分类是TBM法施工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当前规范采用的围岩分类方法以围岩稳定性为判据,适用于钻爆法等传统施工方法,因此不能有效指导TBM选型、支护、施工进度安排以及成本预算等工作,亟需对适用于TBM法施工的围岩分类方法开展探索研究。根据现有的HC法围岩分类方法,考虑影响TBM施工的围岩可掘性和不良地质条件两个重要因素,以引汉济渭工程为依托,基于评分方法探索了一种TBM适应性围岩分类方法。研究了围岩总评分与TBM掘进性能参数的相关性,提出了 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不同围岩质量与掘进参数之间的相关规律,实现了对TBM掘性性能参数的预测。(1)研究了围岩硬度和磨蚀性对围岩可掘性的影响,对可掘性指标进行分级。对影响TBM施工的关键不良地质条件进行了等级划分,并对不同等级的不良地质因素进行了评分,实现了对不良地质条件的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围岩可掘性和不良地质条件对TBM施工的影响,基于引汉济渭工程探讨了一种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与HC法围岩分类相比,该分类方法更加安全和符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可同时获得围岩类别,可掘性,不良地质情况三种信息。(2)根据所提出的引汉济渭TBM隧洞围岩分类方法,推广应用到引松工程,建立了 TBM施工预测模型数据库。根据围岩总评分与掘性性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得到了围岩总评分(R)与净掘进速度(PR)、刀盘贯入度(p)、利用系数(UI)、现场贯入度指数(FPI)以及扭矩贯入度指数(TPI)的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TBM施工预测模型。(3)根据循环段中掘进参数的周期性变化,以刀盘转速为判据对循环段进行了划分。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及编写的数据筛选算法,对TBM实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和高频值进行了降噪和滤波处理,为TBM施工预测模型的应用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分析了掘进参数与围岩类别的相关关系及沿施工桩号的变化规律,为评价TBM施工效率和围岩条件提供了参考。(4)分别选取引汉济渭工程、引松工程中的连续隧洞段,进行了 TBM围岩类别的划分,基于掘进施工预测模型,预测了指导TBM掘进施工的关键参数,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和误差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TBM施工性能等级的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吉东[7](2021)在《浅埋异常体虚源折射层析成像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朱献德[8](2021)在《平朔井工一矿19110工作面底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树森[9](2021)在《某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形成演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

赵元鑫[10](2021)在《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活动关系的地质统计研究》文中指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领域中,流体是识别构造带展布和活动的敏感组分,已有大量观测表明地震前出现土壤气或地下水溶解气体异常,但异常特征与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地质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了断裂带土壤气及地下水溶解气与区域构造分布及构造活动的关系。选取沉积盖层较厚、井泉分布较少,适合进行断裂带土壤气观测的唐山地区为分析断裂带土壤气受区域构造分布作用的研究区;同时以井泉分布较多,适宜开展地下水溶解气观测的川滇块体东边界及其邻区为分析地下水溶解气变化受构造事件影响的研究区。综合揭示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空间尺度上,对唐山断裂带高空间分辨率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了变异函数计算,分析了断裂带活动性与断裂带气体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唐山地区断裂带土壤气Rn、Hg、He、H2和CO2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11~38470Bq/m3,2~61 ng/m3,3.32~47.19 ppm,2.37~60.31 ppm,498.98~19760.29 ppm;(2)在物源、气候水文条件、载气等众多影响因素当中,断裂带本身结构特性为控制断裂带气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3)利用变异函数计算,确定各气体组分在测量区域内气体浓度与构造相关的空间范围,据此确定了唐山断裂各段构造敏感气体组分,在断裂带周边圈定出断裂带活动性重点监测区域。此外,断裂带气体浓度克里金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区滦县-乐亭断裂带活动性较强,唐山断裂带次之,蓟运河断裂带活动性最弱,同时,断裂带交汇处,浓度高值异常分布更加明显。时间尺度上,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及其邻区分析了2009~2018年6个流体监测站地下水溶解氡的波动情况。利用统计方法(残差法和赫斯特指数估计),揭示了地震事件引起的地下水溶解氡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东边界及其邻区地下水溶解氡存在明显差异,流体监测站GZ、XC、QJ、YS、YL和WX地下水溶解氡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6.65~9.64 Bq/L,22.30~27.50 Bq/L,11.50~16.70 Bq/L,6.60~15.70 Bq/L,25.80~57.80 Bq/L,9.29~41.51 Bq/L;(2)地下水溶解氡的前兆异常主要分为三类:正异常、负异常和双重异常;(3)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下伏岩体受应力作用和断裂带闭锁作用,导致地下水溶解氡含量偏低。此外,利用诱发地下水溶解氡前兆异常的历史地震事件确定了各流体监测站的地震响应区。

二、岩溶地质研究所 一、科学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溶地质研究所 一、科学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雅砻江联合基金资助情况及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雅砻江联合基金设立背景
2 资助项目情况
    2.1 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研究基金(第一期雅砻江联合基金)
        2.1.1 总体情况
        2.1.2 研究领域分布
        2.1.3 依托单位分布
    2.2 第二期雅砻江联合基金
        2.2.1 总体情况
        2.2.2 研究领域分布
        2.2.3 依托单位分布
3 取得成效
4 成立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
5 结语与展望

(2)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源温室气体
2 气体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与研究内容
    2.1 气体地球化学及其研究领域
    2.2 化学组成
    2.3 同位素组成
    2.4 源区判识
3 地质源温室气体野外观测与样品采集
    3.1 野外观测与测量方法
        (1)密闭气室法。
        (2)气体化学法。
        (3)水化学法。
        (4)飞行器实地测量法。
        (5)遥感技术。
        (6)通量塔法。
        (7)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
    3.2 样品采集和采样工具
    3.3 实验室测试方法
4 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与研究现状
    4.1 火山-地热区
    4.2 地震断裂带
    4.3 沉积盆地
    4.4 近海海域温室气体释放
    4.5 可燃冰与煤自燃
    4.6 地球深部碳循环与温室气体
    4.7 CO2地质封存与应用
5 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发展前景
    5.1 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5.2 优化野外检测与样品采集
    5.3 提升综合科学研究水平
    5.4 加强地质源甲烷调查研究

(3)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古高度研究的方法及在青藏高原上的应用
    1.1 近南北向正断层
    1.2 钾质火山岩的喷发
    1.3 古环境演化指标
    1.4 古生物古高度计
    1.5 玄武岩气孔大小与分布高度计
    1.6 宇宙成因核素高度计
    1.7 稳定同位素高度计
    1.8 热年代学高度计
    1.9 其他古高度计
2 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历史与现状
3 讨论
    3.1 地层年代学问题
    3.2 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
    3.3 “以点带面”问题
    3.4 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
    3.5 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
    3.6 古纬度的影响
    3.7 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
    3.8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4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展望与结论

(4)中国岩溶碳汇通量估算与人工干预增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溶碳汇作用机理
    1.1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
    1.2 岩溶碳汇的速率与稳定性
2 岩溶碳汇估算
    2.1 以岩溶作用原材料——碳酸盐岩溶蚀试验估算
    2.2 以岩溶作用产物——溶解无机碳估算
    2.3 以回归-地统计分析等模型计算
3 流域尺度岩溶碳汇调查技术
4 人工干预固碳增汇的技术途径与潜力
    4.1 植被恢复增加岩溶碳汇
    4.2 土壤改良
    4.3 外源水的灌溉增加岩溶碳汇强度
    4.4 水生植物培育增加岩溶碳汇稳定性
5 未来展望

(6)引汉济渭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本围岩分类研究进展
        1.2.2 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基于HC法的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
    2.1 可掘性指标
        2.1.1 单轴抗压强度
        2.1.2 摩擦性指数CAI
        2.1.3 可掘性指标分级
    2.2 不良地质条件等级划分
        2.2.1 高地应力
        2.2.2 断层破碎带
        2.2.3 突涌水涌泥
        2.2.4 其他不良地质条件
    2.3 赋分制
        2.3.1 赋分原则
        2.3.2 各指标赋分
    2.4 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
        2.4.1 围岩类别划分方法
        2.4.2 分类形式及上下标
    2.5 本章小结
3.基于TBM围岩分类方法的掘进施工预测模型研究
    3.1 引汉济渭工程和引松工程概况
        3.1.1 工程基本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TBM设备参数
    3.2 TBM施工预测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3.2.1 TBM施工适应性围岩分类总评分
        3.2.2 TBM施工性能掘进参数
    3.3 掘进参数与围岩分类总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3.1 围岩总评分与净掘进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3.3.2 围岩总评分与贯入度的相关性分析
        3.3.3 围岩总评分与TBM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3.3.4 围岩总评分与现场贯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3.5 围岩总评分与扭矩贯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4 TBM掘进施工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4.1 TBM掘进施工预测模型建立
        3.4.2 TBM掘进施工预测模型初步验证
    3.5 本章小结
4.TBM掘进实测数据处理分析及掘进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4.1 TBM掘进实测数据介绍
        4.1.1 原始数据的采集及内容
        4.1.2 循环段数据
    4.2 掘进实测数据预处理
        4.2.1 预处理目的及工具
        4.2.2 数据预处理
    4.3 循环段划分和数据降噪
        4.3.1 循环段分割
        4.3.2 数据降噪
    4.4 掘进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4.4.1 掘进参数沿桩号变化规律
        4.4.2 不同掘进参数间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5.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5.1 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在引松工程中的应用
        5.1.1 预测隧洞段的选取
        5.1.2 围岩总评分的计算
        5.1.3 掘进性能参数预测
    5.2 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在引汉济渭工程中的应用
        5.2.1 预测隧洞段的选取
        5.2.2 围岩总评分的计算
        5.2.3 掘进性能参数预测
    5.3 模型评价与施工性能等级划分
        5.3.1 误差分析与模型评价
        5.3.2 施工性能等级划分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活动关系的地质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断裂带流体来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1.2.2 断裂带流体在构造活动中的应用
    1.3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唐山地区地质概况
    2.2 川滇块体东边界及其邻区地质概况
第三章 数据分析
    3.1 唐山地区断裂带土壤气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1 断裂带土壤气体数据基本统计描述
        3.1.2 变异函数计算方法介绍
    3.2 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邻区地下水溶解氡数据分析
        3.2.1 地下水溶解氡数据基本统计描述
        3.2.2 地下水溶解氡数据随机性检验
        3.2.3 地下水溶解氡环境干扰分析与剔除
        3.2.4 地下水溶解氡前兆异常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断裂带土壤气空间分布特征
        4.1.1 变异椭圆特征分析
        4.1.2 断裂带活动性分析
    4.2 地下水溶解氡响应构造活动特征
        4.2.1 地下水溶解氡变化与区域构造应力关系及前兆异常类型
        4.2.2 地震响应区划定
        4.2.3 地下水溶解氡区域差异分析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岩溶地质研究所 一、科学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雅砻江联合基金资助情况及成效[J]. 孙文良. 中国科学基金, 2021(S1)
  • [2]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J]. 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
  • [3]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乐意,常宏,关冲,陶亚玲,沈俊杰,秦秀玲,权春艳,常小红. 地质论评, 2021(05)
  • [4]中国岩溶碳汇通量估算与人工干预增汇途径[J]. 张春来,黄芬,蒲俊兵,曹建华. 中国地质调查, 2021(04)
  • [5]华北盆地幔枝构造对陷落柱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D]. 丁立. 华北科技学院, 2021
  • [6]引汉济渭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及应用[D]. 王胜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7]浅埋异常体虚源折射层析成像研究与应用[D]. 杨吉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8]平朔井工一矿19110工作面底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D]. 朱献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某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形成演化机理研究[D]. 刘树森. 济南大学, 2021
  • [10]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活动关系的地质统计研究[D]. 赵元鑫.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标签:;  ;  ;  ;  

喀斯特地质研究所 一、科研进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