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环境文献库联机检索系统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建,陈瑜,张庆芝[1](2019)在《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新中国70年来图书情报技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特点。进一步从工作流程的角度对图书情报技术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回顾采集、存储、组织、分析、检索、服务等流程中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
宁鹏飞[2](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张立伟[3](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群[4](2011)在《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探讨》文中提出针对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国际联机检索系统、自建特色文献资源四部分内容,调研与分析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五点建议:①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②建立虚拟的查新站联合体;③构建"四级互补"信息资源保障体系;④形成多元化的查新信息资源;⑤加强免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赵宁,黄铁娜[5](2010)在《Dialog联机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的功能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该文描述了Dialog联机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途径的特点,陈述了科技查新和一般性检索的相似与不同.从Dialog系统应用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讨论,指出最有效的途径完成科技查新工作.
王秀丽[6](2003)在《开发利用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在技术创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作为信息过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信息资源已成为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重要资源。与技术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称为创新信息资源。本文在对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拥有状况、开发利用状况以及企业对创新信息资源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措施、天津市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以及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措施,最后给出了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法。本论文分六大部分:一.技术创新及其信息过程研究;二.信息资源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三.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的现状调查;四.专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五.利用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六.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
孟宪学[7](2002)在《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中,如何加快建设一个适应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需要的多样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现代数据库系统,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是本项研究提出的背景。本项研究是国家948项目“中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一个研究专题。 本项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和管理的发展问题,提出系统的技术选择、系列设计、系统建设模式与利用模式及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的有序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信息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重点实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信息分析、管理分析的相应方法,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和国内外的比较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了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模式选择和管理策略。 关于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技术等方面,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但是在农业领域,通过检索来看,本项研究是第一次从农业行业的整体上对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行了以下4个方面新的探索: 1.在分析了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管理方法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数据库的理论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而对数据库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并描述了各类型数据库的特征。 2.比较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数据库产业发展和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建设的6条宝贵的经验,找出了中国数据库建设的6个方面的差距。 对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发展进行了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所处的环境。 3.对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为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提出了6项重大技术领域的选择;提出了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3个层次的布局和系列设计。 4.提出了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可能选择的4种模式以及数据库利用模式的选择。提出了12条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文中把我们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农业科技基础信息系统建设与共享服务》作为分析的案例。这个系统的建设属于一种典型的公益类合作建设模式,为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及其系统的长远建设积累重要经验。 这项研究为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及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分析的基础,对于国家规划和管理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及其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薛柳[8](2001)在《试论地质类科技查新》文中认为本文结合几年从事地质类科技查新的实践经验 ,论述地质类项目科技查新工作特点 ,查新检索技巧 ,针对地质类科技查新工作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杜香莉,张会玲,王琨[9](1999)在《林业院校文检课教学中机检内容的扩充》文中提出
杨聚祥,李延昌,褚纪红[10](1998)在《因特网上的科技情报文献检索(下)》文中研究说明4因特网上重要科技信息资源因特网上的科技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用户不可能对每一个站点进行浏览,除应用因特网搜索工具和网页搜索器进行搜索外,用户还应针对自己关心的科技信息领域进行重点的追踪和查询,定期浏览所关心的因特网资源,及时发现新的站点,有重点地搜集相...
二、中国环境文献库联机检索系统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环境文献库联机检索系统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图书情报技术的发展阶段 |
1.1 跟跑探索阶段 |
1.2 发展起步阶段 |
1.3 应用推广阶段 |
1.4 普及与创新阶段 |
2 图书情报技术研究进展 |
2.1 信息采集与存储 |
2.2 知识组织 |
2.3 信息检索 |
2.4 情报分析 |
2.5 信息服务 |
3 结语 |
(2)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
2.2.4 人才培养 |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3.3.1 辅助医学研究 |
3.3.2 辅助临床诊断 |
3.3.3 医院管理 |
3.3.4 医学情报检索 |
3.4 综合评价分析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期刊与杂志 |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
2 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
2.1 二次文献数据库建设有待提高 |
2.2 社科类数据库缺乏有效利用 |
2.3 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亟需加强 |
3 加强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
3.1 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
3.2 建立虚拟的查新站联合体 |
3.3 构建“四级互补”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
3.4 形成多元化的查新信息资源 |
3.5 加强免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
(6)开发利用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技术创新及其信息过程研究 |
1.1 物质过程角度研究的技术创新 |
1.2 新时期技术创新研究面临的课题 |
1.2.1 新时期技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
1.2.2 技术创新信息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
1.3 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研究 |
1.3.1 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的提出 |
1.3.2 "信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命题的提出 |
第二章 信息资源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
2.1 信息资源概述 |
2.1.1 信息 |
2.1.2 信息资源的概念 |
2.2 创新信息资源范围的界定 |
2.3 创新各阶段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
2.3.1 信息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2.3.2 技术创新各阶段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
第三章 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现状调研 |
3.1 天津市企业对创新信息资源需求现状调研 |
3.1.1 需求现状调查 |
3.1.2 需求现状分析 |
3.2 创新信息资源现状调查 |
3.2.1 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信息中心 |
3.2.2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3.2.3 天津图书馆 |
3.2.4 天津市档案馆 |
3.2.5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 |
3.2.6 部分高等院校 |
3.2.7 天津市工业网 |
3.2.8 天津科技网 |
3.2.9 天津教育人才网 |
3.2.10 北方教育网 |
第四章 专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4.1 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4.1.1 专利信息的概念 |
4.1.2 专利信息的特点 |
4.1.3 专利信息的分析方法 |
4.1.4 专利信息在技术创新各阶段的应用 |
4.2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4.2.1 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
4.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
4.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4.3.1 向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 |
4.3.2 利用先进技术深层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
4.3.3 为企业项目、科研单位课题开展定题定点服务 |
4.3.4 拓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途径 |
4.4 天津市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措施 |
第五章 利用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
5.1 技术创新信息保障的内容 |
5.1.1 技术创新项目决策中的信息保障 |
5.1.2 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的信息保障 |
5.1.3 技术创新项目鉴定与应用的信息保障 |
5.2 利用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措施研究 |
5.2.1 创新信息资源的搜集 |
5.2.2 创新信息资源的组织 |
5.2.3 创新信息研究 |
5.2.4 创新信息提供 |
5.3 创新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框架 |
5.3.1 系统功能描述 |
5.3.2 系统的数据库流程图 |
第六章 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 |
6.1 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6.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法 |
6.2.1 专家评价法 |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7)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
2.1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1 信息资源管理与数据库 |
2.1.2 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与数据库建设 |
2.2 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及其性质 |
2.2.1 什么是农业科技信息 |
2.2.2 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
2.2.3 农业科技信息的性质 |
2.3 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科技信息 |
2.3.1 科技活动的分类 |
2.3.2 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科技信息 |
2.4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进展 |
2.4.1 数据库的定义与内涵 |
2.4.2 数据库发展阶段 |
2.4.3 数据库的分类 |
2.4.4 各类型数据库的特征 |
2.4.5 数据库技术新进展 |
第三章 国内外(地区)数据库建设分析 |
3.1 国外数据库产业发展和主要数据库建设 |
3.1.1 国外数据库产业及其特征 |
3.1.2 国外主要数据简介 |
3.2 中国数据库建设 |
3.2.1 中国数据库建设总体情况 |
3.2.2 中国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
3.2.3 中国国内主要数据库简介 |
3.3 国内外数据库建设的比较分析 |
3.3.1 国外(地区)数据库建设经验借鉴 |
3.3.2 我国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发展分析 |
4.1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发展的历史 |
4.1.1 国外数据库的引进 |
4.1.2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的研制 |
4.1.3 迅速加快数据库发展的时期 |
4.2 农业情报/信息系统对建设数据库的认识上的发展 |
4.3 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 |
4.4 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的环境分析 |
5.1 信息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
5.1.1 新型信息载体的迅猛发展为数据库提供了新的环境条件 |
5.1.2 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兴起扩大了数据库的服务能力 |
5.2 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国内外政策法律环境 |
5.2.1 国际信息产业政策宽松、法律规范 |
5.2.2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
5.3 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数据库建设 |
5.3.1 农业科技信息用户构成 |
5.3.2 农业科技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特点 |
5.3.3 农业科技信息用户信息意识明显增强 |
5.3.4 农业信息与数据库的需求不断增加 |
5.3.5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和数据库服务存在的问题 |
5.3.6 加强用户与农业科技信息系统间的相互交流 |
5.4 数字鸿沟与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 |
5.4.1 数字鸿沟的缘起 |
5.4.2 中国面临三大数字鸿沟 |
5.4.3 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面临“数字鸿沟”挑战 |
5.4.4 填平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发展 |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的系统设计 |
6.1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选择 |
6.1.1 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发展基础和技术选择的原则 |
6.1.2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选择 |
6.2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系列选择 |
6.2.1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系列选择的依据 |
6.2.2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的系列设计 |
6.3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建设模式与利用模式 |
6.3.1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模式选择的原则和目标 |
6.3.2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模式的选择 |
6.3.3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利用模式的选择 |
第七章 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的管理 |
7.1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扶持 |
7.2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农业科技数据库产业的发展 |
7.3 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单位的协调管理 |
7.4 制定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统一规划 |
7.5 加强农业科技数据库的推广利用与共享服务 |
7.6 推进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创新 |
7.7 合理调整农业科技数据库的类型结构 |
7.8 逐步扩大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容量和规模 |
7.9 协调国外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引进 |
7.10 加强数据库人才队伍建设 |
7.11 加强农业科技数据库系统的政策咨询与服务 |
7.12 加强对农业科技数据库的法律保护 |
第八章 “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实例 |
8.1 项目预期目标和成果 |
8.1.1 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 |
8.1.2 项目预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为社会共享的方式 |
8.2 主要工作内容分解 |
8.3 技术路线 |
8.3.1 工作程序 |
8.3.2 项目组织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引文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试论地质类科技查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地质类科技查新的基本条件 |
1.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 |
2.素质良好的查新人员 |
3.较完善的工作程序和管理规范 |
二 地质类查新检索技巧 |
1.光盘检索系统 |
2.联机检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提供的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中心) |
三、对地质类查新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
1.对查新工作的社会认识不够 |
2.委托查新人员与查新人员的配合 |
3.建立查新工作的专家咨询队伍 |
4.加强数据库建设, 建立地区性文献网络 |
四、中国环境文献库联机检索系统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J]. 李广建,陈瑜,张庆芝. 图书馆杂志, 2019(11)
- [2]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教育部查新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 张群. 图书情报工作, 2011(09)
- [5]Dialog联机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的功能与应用[J]. 赵宁,黄铁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06)
- [6]开发利用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D]. 王秀丽. 天津理工大学, 2003(03)
- [7]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D]. 孟宪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2)
- [8]试论地质类科技查新[J]. 薛柳. 图书馆界, 2001(03)
- [9]林业院校文检课教学中机检内容的扩充[J]. 杜香莉,张会玲,王琨.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9(S1)
- [10]因特网上的科技情报文献检索(下)[J]. 杨聚祥,李延昌,褚纪红.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