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12(上图)——视力障碍、口干、声音嘶哑、说话和吞咽困难

病例 12(上图)——视力障碍、口干、声音嘶哑、说话和吞咽困难

一、第12例(上)——视力失调,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论文文献综述)

许玫[1](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方泽华[2](2016)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球麻痹的临床评估及健脾益肺方的疗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ALS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和构音功能的综合性评估,分析ALS患者球麻痹的临床特点;探讨在中医肺脾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健脾益肺方对ALS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严格的诊断和纳入标准的ALS患者进行床旁评估、吞咽造影检查了解ALS患者球麻痹的特点,收集相关评价指标,按照分组进行中药健脾益肺方或西药力如太进行治疗,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至治疗后3个月,收集其病程、病史、球麻痹症状持续时间及吞咽功能、构音功能评估指标等,形成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评价健脾益肺方对ALS球麻痹的疗效。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核查,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ALS患者球麻痹的特点,并探讨健脾益肺方对ALS球麻痹的疗效。结果:1.ALS患者有构音障碍与无构音障碍组之间sp-ALSSS、Frenchay总分、反射、呼吸、唇、颌、软腭、喉、舌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髓症状起病组与非延髓症状起病组之间sp-ALSSS、Frenchay总分、反射、呼吸、唇、颌、软腭、喉、舌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LSSS与Frenchay总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839,P〈0.01)。2.ALS患者有吞咽障碍组与无吞咽障碍者组之间的sw-ALS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口腔期和咽期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咽期P=0.012,其他P〈0.01),误咽程度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5)。有15例无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检查,发现有4例(26.7%)患者存在单纯轻度咽期吞咽障碍,9例患者(60%)存在口腔期及咽期两期合并障碍。有吞咽障碍表现的患者中,延髓症状起病与肢体症状起病的患者相比较,VGF、口腔期、咽期、误咽程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5)。sw-ALSSS与Frenchay总分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3.洼田试验评分、Frenchay总分、言语-ALSSS、吞咽-ALSSS、ALSFRS-R、 ALSAQ-40延髓症状部分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下降的差值,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0.05)。结论:1. sp-ALSSS量表、Frenchay构音器官功能评定应用于ALS患者进行构音障碍评估,有构音障碍临床症状的患者评分显着降低,提示构音功能下降。两种评估方法简便、经济、无创,有助于评定ALS患者构音障碍程度分级。2.研究显示ALS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口腔期及咽期障碍,与延髓症状起病者相比,肢体症状起病患者未见有明显优势,没有吞咽障碍临床表现的ALS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的VGF评分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期和咽期吞咽障碍程度,有隐匿性误吸风险。sw-ALSSS量表对吞咽障碍评估有价值。3.试验组中药健脾益肺方与对照组力如太治疗ALS相比,患者吞咽功能、构音功能及总体功能下降速度无明显差异,中药健脾益肺方有一定延缓ALS发展的治疗作用。

张少聪[3](2011)在《《伤寒杂病论》辨治肿瘤病思路探讨与典型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探讨林丽珠教授以六经辨证及杂病辨治思想治疗肿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医治疗各肿瘤疾病的历代文献加以整理,并对六经辨证及杂病辨治思想治疗肿瘤病试做探讨。收集林丽珠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病的验案,通过对其整理和评析,进一步总结林丽珠教授在中医肿瘤临床中的治疗经验。[结果]以六经辨证及杂病辨治思想指导肿瘤病的治疗,收效满意。[结论]六经辨证及杂病辨治思想及经方在肿瘤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在配合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中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还可以发挥中医药整体辨治、扶正抗癌的治疗优势,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丁铭[4](2019)在《多系统萎缩表型分析及SNCA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散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等,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和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同患者可表现为各症状的叠加。MSA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广泛、密集分布的α—共核蛋白阳性少突胶质细胞胞浆包涵体。MSA诊断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可能的MSA”、“很可能的MSA”和“确认的MSA”,其中“可能的MSA”和“很可能的MSA”,主要依据临床特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伴左旋多巴反应差的帕金森综合征或小脑功能障碍)及其程度进行分级。“确认的MSA”需要病理学证实,因此患者生前很难获得确诊。MSA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作为中老年起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目前有研究针对编码α-共核蛋白基因SNCA进行多态性分析,在病理确诊的MSA病例中,rs11931074风险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加6倍。多系统萎缩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很重要,目前MSA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近年来祖国传统医学对于多系统萎缩的辨证和治疗有所进展。目的:1.基于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专病门诊资料库中600例多系统萎缩病例回顾性研究,提取病历资料完整、诊断等级为很可能的MSA,同时具有DNA样品的200例病例,进行性别、发病年龄、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及辅助检查等临床表型分析,以期更为细致的分类,为病因学研究寻找线索。2.对此200例很可能的MSA患者进行SNCA基因rs11931074多态性分析,试探讨本组数据中rs11931074与MSA的相关性。3.针对36例MSA患者的舌、脉、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总结MSA中医兼证,以期从中医角度提高对MSA的认识。方法:1.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200例病例组和287例正常对照组的α-突触核蛋白编码基因SNCA rsll931074的等位基因分布频数(率)和基因型分布频数(率)。3.统计方法:所有资料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采用x±s的方式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数据使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果:1.200例很可能MSA病例的表型分析(以下数据统计结果详见正文):(1)一般资料:(1)研究的200例MSA病例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男女比例为1.5:1;(2)MSA-C型150例,MSA-P型50例,二者比例为3:1,MSA-C型中男性93例,女性57例,比例为1.6:1,MSA-P型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男女比例为1.2:1。(3)200例MSA患者发病年龄区间为41-7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6.09±7.95岁,其中MSA-C型平均发病年龄为55.01±7.38岁,MSA-P型平均发病年龄为59.34±8.76岁,经统计发现MSA-C型发病年龄小于MSA-P型。(4)200例MSA患者最大发病病程为10年,最小病程为1年,平均病程为2.77±2.07年,MSA-C型平均病程为2.68±2.07年,MSA-P型平均病程为3.02±2.06年。(2)既往病史: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在MSA-C型与MSA-P型中无统计学差异。(3)症状:(1)本组病例首发症状包括头晕、行走不稳、二便障碍、RBD、行动迟缓等,其中行走不稳和头晕占比较多,分别为49.5%和22%。(2)非运动症状包括头晕、小便障碍、大便障碍、睡眠呼吸障碍、性功能障碍、排汗异常,以上表型在MSA-C型和MSA-P型中无统计学差异。(4)体征包括眼震、各方向眼动、腱反射和病理征。MSA-C型中眼震多于MSAP型,MSA-P型中上、下视欠充分多于MSA-C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表型无统计学差异。(5)辅助检查:(1)脑干-小脑萎缩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级,其中无萎缩患者占4%,轻度占39.5%,中度占52%,重度占4.5%;脑干-小脑萎缩程度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其中有9例患者存在严重脑干-小脑萎缩,对这组病例的临床表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2)大脑皮层萎缩患者占35%。2.在200例病例组(很可能MSA患者)和287例正常对照组中,α-突触核蛋白编码基因SNCA多态位点rsll931074的等位基因分布频数(率)和基因型分布频数(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中医对多系统萎缩证型(兼证)分析:(1)36例MSA患者:男性22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1.6:1。其中MSA-C型患者29例,MSA-P型患者7例,MSA-C与MSA-P之比为4:1。最大发病年龄为72岁,最小发病年龄为41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67±7.03岁,平均病程为3.61±2.09年。(2)基于肝脾肾虚、痰浊(热)内阻和痰瘀互阻三种MSA主要证型,进一步总结兼证。其中,肝脾肾亏虚主证分为肝郁3例(8.3%)、脾肾两虚6例(16.7%)、肾气虚5例(13.9%)、肾阳虚1例(2.8%)和肾精不足5例(13.9%);痰浊(热)内阻主证分为痰热7例(19.4%)和痰浊8例(22.2%);痰瘀互阻证分为血瘀1例(2.8%)。结论:1.200例很可能MSA表型分析:(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MSA-C型多于MSA-P型,MSA-C型发病年龄小于MSA-P型;(3)首发症状以行走不稳和头晕最为常见;(4)非运动症状表型在MSA-C型和MSA-P型中无统计学差异;(5)体征中MSA-C型中眼震多于MSA-P型,MSA-P型的上、下视欠充分多于MSA-C型,存在统计学差异;(6)脑干-小脑萎缩程度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2.本研究显示,SNCA基因rs11931074与MSA无明显相关性。3.中医辨证发现,多系统萎缩证型复杂,需要建立个体化诊疗思维,辨证论治。

蔡云[5](2019)在《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规律研究。一、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全面构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的知识本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的展示与检索,有助于初学者学习并掌握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并为后续数据挖掘的成果提供佐证。方法:以“周仲瑛”和“肺癌”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8月31日。从符合条件的文献中提取与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理因素、正邪关系、症状、治则治法、辨证、用药、肺癌转移相关的原文信息。以《中医药学名词》为标准,将原文信息规范后,逐一提取为概念、属性和逻辑关系。采用Protege5.5作为本体的建模工具,OWL为本体描述语言,建立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领域本体类关系模型即概念树,进而构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的知识本体。结果:从电子数据库中共检索并筛选出2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出各级具体概念439个,属性31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718条。梳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语义关系将所纳入的中医药概念连接成以概念为节点,以逻辑关系为路径的语义网络,构建起包括周仲瑛教授对治疗肺癌的疾病认识和辨证用药等各方面内容的中医药知识本体。通过系统自带的相关插件,实现对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展示及智能检索,且知识本体的构建具有开放性和可编辑性,可实现实时更新与完善。结论:将知识本体构建技术运用于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研究,①实现了临证经验知识的系统展示、智能检索和实时更新。②能科学有效地发现、管理并利用相关知识,提高其传递效率和理解深度。③有利于对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经验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建设数据库,并与后续数据挖掘成果相互印证。④为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成果显示优化及临床学习运用提供参考,对名医经验传承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二、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规律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临证思想和辨证用药规律,并将挖掘结果与知识本体相互印证和补充。方法:收集整理周仲瑛教授1994年至2010年间诊治肺癌的中医诊疗医案,按照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有效病案,且同一患者连续多个诊次证型和处方用药基本相同者仅取第一个诊次,构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中医病案资料数据库。借助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 和 IBM SPSS Statistics 17.0 软件,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无尺度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整理后的医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病案的辨证分型、处方用药、临床表现、手术、化疗、癌症转移等方面的规律,挖掘具有周仲瑛教授本人特色的中医辨治思路和用药特点,包括中医辨治肺癌的基本证型、基础方、常用药对、辨证用药及随症加减用药等。最终将所得结果与周仲瑛教授亲传弟子林琳教授确认,并将其与已构建的知识本体相互印证补充。结果:数据挖掘共纳入诊次608个,涉及用药237味,症状123个,证型25个。①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病案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热毒痰瘀证和痰瘀互结证。②其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胃、脾、肝、肾和脑等多个脏腑。③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痰、瘀、热、毒5种。④核心方包含12味中药: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僵蚕、仙鹤草、麦冬、鳖甲、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猫爪草、泽漆和山慈菇。⑤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口干、气喘和胸闷,其他兼症主要包括胸腹积液、胸痛、纳差、痰白、痰少和咯血等;舌象以舌暗,苔薄、黄、腻为主,脉象多表现为脉细、滑。⑥常用的药对和药物组合包括:蒲黄+五灵脂、女贞子+墨旱莲、鸡血藤+灵芝、桃仁+杏仁、神曲+砂仁、南北沙参+麦冬、知母+地骨皮+桑白皮、旋覆花+茜草+紫苏子+葶苈子、蜈蚣+土鳖虫+九香虫+片姜黄、天南星+蜈蚣+僵蚕+露蜂房、炙甘草+焦白术+党参+茯苓+法半夏+陈皮+神曲等。⑦辨证用药包括:脾胃虚弱证使用神曲、焦白术、陈皮、茯苓、党参、鸡血藤和炙甘草;肺络损伤证使用旋覆花、茜草、墨旱莲和桑白皮;风痰上扰证使用僵蚕、天南星、露蜂房、白附子、蜈蚣、全蝎、葛根和川芎;肝肾亏虚证使用黄芪、知母,饮停胸胁证使用葶苈子、桑白皮和黄芪。⑧随症加减用药有:纳差使用神曲、焦白术、陈皮、茯苓、党参和炙甘草;疲劳使用鸡血藤、黄芪和薏苡仁,胸腹积液使用桑白皮、黄芪和葶苈子;口干使用北沙参、南沙参和麦冬;头晕、头痛、麻木、口眼(?)斜和言语謇涩使用僵蚕、天南星、露蜂房、白附子、蜈蚣、全蝎、葛根和川芎等。⑨与肺癌转移相关的辨治信息有:脑转移多辨为风痰上扰证和肝肾亏虚证;骨转移常辨为肝肾亏虚证,且骨转移患者较多接受化疗,其关联用药有蜈蚣、天南星、露蜂房和僵蚕等。⑩化疗患者的证型多与气阴两虚证相关,其用药也以扶正类的益气养阴药为多,如南北沙参、麦冬、太子参、仙鹤草、黄芪、薏苡仁等。将数据挖掘的结果与知识本体相互印证发现,①知识本体仅对既往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总结和完善,而数据挖掘能获得新的知识和规律,可以将其加入知识本体对其补充。②知识本体对同一类型的概念只能无差别地逐一罗列,而数据挖掘通过频数统计和无尺度网络分析,可区分各概念间的主次关系,为知识本体中相应概念配比权重。③知识本体中并未涉及具体病案信息,数据挖掘获得的临证经验规律均来源于实际临床病案,得出的结果可作为参考,验证知识本体中相关内容与临床实践是否符合。④知识本体中缺乏同类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构建,如常见的药物组合、症状组合和证型组合等,可参考数据挖掘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补充。⑤知识本体构建中各类概念和关系更加系统和完善,可以作为数据挖掘内容设计的参考。⑥数据挖掘得出的结果尚未获得周仲瑛教授本人的确认,而知识本体的构建内容由周仲瑛教授本人审核认可,且结合了其既往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关内容可为数据挖掘结论提供佐证。结论: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热毒痰瘀互结。用药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为主,治疗时兼顾扶正与祛邪。证型、症状和用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且周仲瑛教授针对特定的证型、症状及转移部位都有独到的用药加减规律。数据挖掘方法能有效挖掘出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规律,并与建立的知识本体相互印证、补充。

金周汉[6](2007)在《舒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文献综述、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三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对近数年来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了抑郁症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对逍遥散所治病种的统计及对其所治病证的分析来探讨其临床应用。临床研究部分,选择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舒肝健脾和胃方治疗组30例和多潘立酮对照组30例。经4周治疗,治疗组FD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治疗组在改善部分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

杨艳平[7](2020)在《基于病程分析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西医临床和眼震特点》文中提出目的MSA是一种散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不明,在中老年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中占据多数,50岁以上人群中年发病率约为3/10万,且呈上升趋势,其持续进展、致残致死的特点严重缩短及降低了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在我国,MSA-C型是其主要亚型,很值得深入研究。MSA-C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小脑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锥体束症状的不同组合。由于该病的多系统累及,在临床中的诊断极为困难。目前对该病的确诊的最新进展是测定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脊液等中α-突触核蛋白的存在,但许多医院生物学标志物检查的条件限制以及该病对患者所带来的经济困难等问题,使得临床上在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时仍较困难。视频眼震(VNG)的研究近几年异军突起,它对鉴别脑干的运动核团的功能具有独特点。中医临床自古以来就有“风痱症”的论述,历史上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各执一词,治疗及效果良莠不齐,现代相关报道及临床发现在疾病的早期给予一些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但由于中医诊疗主观性较强,且目前仍然缺乏公认疗效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试图从临床症状入手及VNG等辅助检查寻找更多的客观证据,从病程进展出发,分层次尽可能更深入的了解总结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其中西医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的特点,从而有望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SA-C型患者VNG、肢体运动障碍、锥体束症状、自主神经、认知功能及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病程相关性的调查统计分析,了解中西医临床症状和眼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以及在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为MSA-C患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清主次,建立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做到尽可能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7年一2020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的诊断为MSA-C型患者35例,将其分成病程长(36月~120月)、短(2月~35月)两组,其中长病程组17例,短病程组18例。建立调查表,采集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表现、相关检查结果(眼震电图、直立倾斜试验、UMSARS、认知功能)、中医症状证候,并记录。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MSA-C型患者年龄范围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06±11.66岁,在该病的患者组成中,中老年人(77%)占主要组成人群,并且性别在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2.MSA-C型患者全部存在中枢性眼动功能异常,约89%表现为扫视试验的异常,约63%表现为视跟踪眼动反应异常,并与病程存在正相关性,即病程越长,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程度及范围逐渐增加,使得受小脑、脑干及大脑皮层区域多通路介导的眼动损害更重,视跟踪性眼动反应异常越严重。3.使用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对MSA-C型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异常评估,平均得分为29.06±10.16分,且在总分、病史回顾、运动检查方面与病程存在正相关性,认为随着病程延长,病理损害加重,机体的全面功能及运动能力更差,量表各部分评分相应增加,病情加重。4.约77%MSA-C型患者存在锥体束症状,且阳性表现与病程显着相关,即在疾病的早期,锥体束征多为阴性,而随着病程延长、疾病进展,锥体束征阳性率逐渐增高。我们认为该疾病在病程进展过程中发生了锥体束征的转化,通常在第约21~51月,即病程的中至后期,中枢神经结构损伤发生了从锥体外系到锥体系的变化,随着疾病的进展,锥体外系与锥体系同时受累,锥体束变性,锥体束征出现。5.MSA-C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主要涉及视空间结构、记忆、语言重复方面;自主神经症状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和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等泌尿系的症状。认为MSA-C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皮层功能的损伤是由于病变范围涉及额叶、大脑皮层等区域,结合VNG、锥体束征结果特点,即随着病程延长,中枢神经结构损害发生了从锥体外系到锥体系再到大脑皮层的演变。6.根据中医证候分型的统计,患者全部表现为虚证,其中阴虚风动证占多数。使用八纲辨证将其分为阴、阳虚两组,阴阳证候分布与病程存在显着相关性,在疾病的早期,患者表现阳虚者较多,随着病程的延长,阴虚占主要矛盾。反映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基于临床症状群的改变,证候特点发生了由以阳虚为主向以阴虚为主的转化,而这种转化约发生在病程的29~44月。且阴虚证与视跟踪眼动反应、UMSARS评分、锥体束征有显着相关性,即随着病程延长,阴虚证较突出,病损范围扩大,病变程度加重,运动功能及眼动功能障碍程度升高。结论1.MSA-C型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病多于女性,发病时间多在2年~5年间,在病程的不同阶段男女比例无差异,属慢性进展性疾病。2.MSA-C型患者存在扫视、视跟踪性眼动反应、肢体运动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着病程延长,中枢神经结构损害从锥体外系累及锥体系,视跟踪性眼动障碍逐渐加重,肢体运动功能逐渐加重,UMSARS评分逐渐增加,锥体束症状逐渐增多。3.MSA-C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结构损害涉及到大脑皮层,在病程的第约21~51月,并且认知障碍主要涉及视空间结构、记忆、语言重复方面;自主神经症状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和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等泌尿系的症状。4.MSA-C型患者中医病机以虚证为主,阴虚风动证多见,分析其中医病机与肝肾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神明不振,神机失用,脏腑功能失调,久虚致痰致瘀,以虚为本,虚实夹杂。随着病程延长,证候特点发生了由以阳虚为主向以阴虚为主的转化,约发生在病程的29~44月。并且随着阴虚证越突出,病变致残程度逐渐加重,视跟踪眼动反应异常逐渐加重,锥体束症状出现逐渐增多。

唐飞舟[8](2007)在《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与推拿针药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关于人体脏腑生理联系和病理变化的理论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脏之间、脏腑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之间、脏腑与皮毛筋肉骨之间、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存在于人体内外方方面面。当这些关系平衡和谐时,则人体健康;当这些关系失衡或严重失衡时,人体就会感到不适或患重病。这些关系是复杂的、非简单的,不能用机械的、刻板的五行学说的简单循环论来套。本研究是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切入点,通过对推拿针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的探讨及研究。一、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文献回顾性研究,认为五脏相关学说源于五行学说与脏象学说。中医学形成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五行哲学产生与盛行时期。当时的科学是综合性科学,相互包含,相互影响,思想文化对各门学科影响很大,哲学直接起指导作用,医学因此被打上深深的五行哲学的烙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五行学说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一些医家开始逐渐用五脏概念来代替五行,用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其生理病理影响。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六经辨证以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治内科杂病,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唐宋时期对中医着作的整理、注解和补充,使五行理论得到进一步阐释;金元时期的“五运主病”“脏腑病机”论,明清时期“五脏旁通”“五脏病传”论等,使五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这说明邓老提出的以五脏相关学说代替五行学说,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历代医家对五行学说虽然有所阐释和发展,但他们基本上还是在五行的框架之内,并没有突破五行学说,邓老继承历代先贤和五行学说之精华,去除五行学说机械刻板的东西,赋予其辩证的现代系统论内容,提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这是对五行学说的重要发展,是对中医理论的现代阐释和突破。二、推拿针药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初步探讨1.重症肌无力治疗中医药研究进展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的综述。2.研究了重症肌无力与中医基础理论相互关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脏相关学说、经络学说等。3.研究了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及临床意义。4.进一步阐述了针灸推拿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三、针灸推拿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报告研究对象:收集2006年09月到2007年03月期间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消化科住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共31例,男20例,女11例。研究方法:所有治疗对象均进行针灸推拿治疗并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进行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监测。研究结果:经推拿和梅花针治疗一周到一个月,基本痊愈3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经治疗后患者疗效评价示治疗后60天、10天、30天患者临床评分有显着意义(P<0.05)。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血液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经针灸推拿治疗后与患者外周血象变化有明显相关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推拿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治疗时间越长,其疗效越明显。对于重症肌无力兼症如:失眠、面具脸、抽筋等等针灸推拿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重症肌无力有显着疗效。四、结论论文对当代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综述与分析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来源于五行学说,历代医家对五行学说虽然有所阐释和发展,但他们基本上还是在五行的框架之内,并没有突破五行学说,邓老继承历代先贤和五行学说之精华,提出五脏相关学说,这是对五行学说的继承与重要发展。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贡献在于,它阐明了人体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脏腑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之间、脏腑与皮毛筋肉骨之间、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曰——五脏相关。论文对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临床应用较为成功的病种进行概括性归纳,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肝胃病、重症肌无力以及其他的疑难杂病。论文选择重症肌无力作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重症肌无力,邓铁涛教授认为病因病机乃“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并认为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例如运用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各种有效的疗法对其兼夹症进行临床研究,仍然值得宏扬。笔者遵循老师的教导,运用推拿和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31例,并对其治疗前后的血液分析、证候评分进行研究。采用推拿、梅花针、腹针等中国医学方法,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下,参考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通过刺激皮部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重症肌无力主病在脾、五脏相关,五脏属阴,阴病则治阳,五脏阳穴都在膀胱经上,膀胱经是诸阳之属,因此推拿膀胱经、根据脾及五脏病情不同与变化选取穴位叩刺梅花针,便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该病属阴,阴病治阳,督脉是诸阳之统率,因此捏拿督脉亦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要手段,方用“邓氏捏脊法”;对伴有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者,兼用“邓氏挤压强肌健力法”。研究结果:临床近期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推拿按摩治疗重症肌无力,简便廉验,调理整体机能好,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治疗一段时间,体力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易感冒者感冒次数大大减少;对于面具脸、头痛、抽筋、纳呆、腹泻、顽固性重症失眠等等重症肌无力的兼症治疗尤为有效。

王烁[9](2012)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从病证结合入手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证候要素”是组成证候的要素,基于证候要素的辨证方法通过对复杂证候的降维升阶,保持辨证的规范性,又给使用者以灵活性,是证候研究的重点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t Vertigo, VBIV)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已成为临床干预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在病证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方法,从古代、现代文献研究及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等多个角度,结合多种统计方法,初步阐释VBIV常见表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规律,为建立VBIV辨证规范提供最基础的理论依据,从而对临床工作进行指导。一、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目的:对眩晕的古中医文献源流进行考证,并尝试从其中分离脑血管病性眩晕的认识,为现代病证结合模式下的VBIV辨证论治奠定基础。方法:取《中华医典》光盘,从中以“眩”、“晕”、“旋运”、“头旋”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整理相关古代文献,对眩晕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的演变进行总结,特别注意脑血管病相关眩晕和外因学说的的评价和认识。结果:1我国早期是以“眩”来代表运动幻觉,而“晕”后期取代了“眩”表示运动幻觉,“眩”变成了表示视物不清,黑朦的词语。“眩晕”病名在我国古代包括了运动幻觉、视物不清、昏沉、晕厥前兆,以及意识丧失的疾病在内。中医的“眩晕”等于西医的“头晕”。2古代眩晕病机主要从外风、痰、火、虚演变向内风、痰、火、虚,瘀血病机出现较晚;脏腑涉及肝、脾、肾者居多,虚实夹杂,多种因素相兼致病者多,单一病因者较少。3外感眩晕在古代地位较高,治疗中也多用疏散风邪之药物;内风病机出现之后外感眩晕地位逐渐降低,但其实只有清代明确提出了反对外风致眩的观点。4古代医家已经对眩晕作为中风先兆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肝风挟痰,气血亏虚,并提出了其治疗方案和诱因,其中也包含外感病因。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代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中VBIV表征、证型、证素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统计分析,初步研究VBIV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年限均为1994年1月-2010年12月。总结中医文献中VBIV的常见症状、证型、证素、证候、方剂和常用药物。结果:1表征统计:累积频率在50%以上的表征包括呕吐、恶心、失眠、耳鸣、肢体麻木、头痛、心悸、神疲乏力、头重如裹、腰膝酸软、视物旋转、胸闷、耳聋。高频舌质表征包括舌红、舌淡、舌有瘀点、舌有瘀斑、舌紫暗。舌苔以苔白腻、少苔、苔黄腻和苔白为高频表征。累积频率在50%以上的脉象有脉弦滑、脉弦细、脉滑、脉细弱、脉细涩、脉弦、脉涩。2证型证素统计:文献中共初步统计出44种证型,实证16种,虚证11种,虚实夹杂证17种。44种证型中,累积百分比在50%以上的证型为痰浊、气血亏虚、气虚血瘀和瘀阻脑络,占总病例数的52.51%。VBIV的病位证素涉及肝、肾、心、脾、脑、络。以肾、络和脑为主。病性证素13个,其中实性病性证素7个,虚性病性证素6个,但患者数比接近2:1,实性证素为主。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血为主,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血虚。3方剂统计:累计频率超过50%的5方分别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归脾汤、通窍活血汤。方剂类别上以祛痰、补益、理血剂为主。4药物统计:VBIV的常用药物包括补益药:当归、黄芪、白术、甘草;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平肝熄风药:天麻;解表药:葛根;止咳化痰平喘药:半夏;利水渗湿药:茯苓;清热药:赤芍。5结果显示大多素现代医家对VBIV的外感病因缺乏认识。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临床证候研究目的:通过调查VBIV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规律,为本病急性发作期的辨证论治建立证候学基础。方法:对392例VBIV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总结出VBIV急性发作期的常见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将主要表征转化为变量,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归类处理,总结VBIV急性发作期的常见证型。结果:1VBIV急性发作期的高频表征包括恶心、口干、神疲乏力、目不欲开、烦躁易怒、冷汗淋漓、唇色暗、口苦、健忘、项强、失眠、步履不正、肢体麻木、形体肥胖、心悸、呕吐、头重、畏寒、咽干、耳聋、便秘、懒言、腰膝酸软、胸脘痞闷、呕吐痰涎、渴欲饮热、语声低微、胸闷。高频舌质包括舌胖大、舌干、舌暗、舌淡、舌有齿痕和舌红高频舌苔包括苔腻、苔白、苔薄,高频脉象包括脉滑、脉弦、脉细。2聚类分析归纳出的5个基本证型为:(1)痰浊上蒙证;(2)痰热内扰证;(3)气滞血瘀证;(4)脾肾阳虚,痰湿中阻证;(5)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3因子分析归纳的5个基本证型为:(1)痰浊上蒙证;(2)肝肾阴虚证;(3)脾肾阳虚证;(4)痰热内扰证;(5)心脾两虚证。4结果显示,VBIV急性发作期的病位在心、肝、脾、肾,虚证为主要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而实邪有痰浊、痰热、风痰、瘀血,气滞,尤其以痰为多。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聚类分析的结果有2个虚实夹杂的证型,这与VBIV病机复杂,多为本虚标实的文献调查结果以及临床实际是相符的。5聚类分析中出现了典型的外感风邪证候如舌淡红、脉浮、畏寒、肢体麻木等。提示我们平时考虑VBIV急性发作期病机时是否有所缺失。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VBIV的现代文献研究,VBIV急性发作期表征、证型、证候要素的临床调查以及其间的横向及纵向比较研究,初步总结出VBIV急性发作期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为以现代中医理论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急性期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初步的基础工作。但本研究样本量依然偏小,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故以上结果尚待进一步验证。

谢景秀[10](1976)在《第12例(下)——视力失调,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文中研究指明 临床讨论本组病例诊断为肉毒中毒症。1例入院前死亡,4例经治疗痊愈。肉毒中毒虽较少见,但病死率高,在军事医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复习讨论。(一)诊断与鉴别诊断肉毒中毒诊断主要根据:(1)临床特征:急性对称性运动神经麻痹及腺体分泌障碍(如视力失调,眼肌麻痹,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腱反射消

二、第12例(上)——视力失调,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12例(上)——视力失调,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肌萎缩侧索硬化球麻痹的临床评估及健脾益肺方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西医研究现状
        一、疾病认识
        二、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三、ALS的治疗现状
    第二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球麻痹功能评估研究现状
        一、ALS球麻痹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研究现状
        一、中医病名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 ALS患者球麻痹临床评估情况
        (二)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分析
    三、本研究存在问题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临床评估量表
    附录2 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
    附录3 诊断标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伤寒杂病论》辨治肿瘤病思路探讨与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伤寒六经辨证与肿瘤治疗
        1.1 太阳病证治
        1.2 阳明病证治
        1.3 少阳病证治
        1.4 太阴病证治
        1.5 少阴病证治
        1.6 厥阴病证治
    2 杂病病脉证并治与肿瘤治疗
        2.1 积聚、症积
        2.2 黄疸
        2.3 虚劳
        2.4 瘀血
        2.5 痰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宣肺开窍益气阴,祛痰散结消毒瘀——鼻咽癌治验
        3.2 益气除痰肺脾同治,化瘀散结气血兼顾——肺癌治验
        3.3 补肾健脾益气阴,熄风涤痰祛毒瘀——脑瘤治验
        3.4 疏肝健脾兼调冲任,四逆逍遥一以贯之——乳腺癌治验
        3.5 行气降逆祛痰瘀,健脾益肾养气血——食管癌治验
        3.6 疏肝健脾以胃气为本,解毒祛瘀以通降为用——胃癌治验
        3.7 升阳健脾调气血,通腑泻浊祛毒瘀——大肠癌治验
        3.8 疏肝健脾谐气血,清热利湿祛痰瘀——原发性肝癌治验
        3.9 益肾健脾疏肝郁,散结利湿祛瘀毒——肾癌治验
        3.10 温阳化气以复膀胱之功,通利三焦以纠阴阳之偏——膀胱癌经验
        3.11 补肾健脾以复气化,利湿祛瘀以通壅闭——前列腺癌治验
        3.12 补肝肾兼调冲任,祛痰瘀以消蕴毒——卵巢癌治验
        3.13 疏肝补肾调冲任,化瘀利湿祛蕴毒——子宫内膜癌治验
        3.14 补肾健脾调冲任,疏肝散结祛湿瘀——子宫颈癌治验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多系统萎缩表型分析及SNCA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1.概述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标准
        6.遗传和环境因素
        7.治疗
        8.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系统萎缩中医综述
        1.多系统萎缩的中医病名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3.辨证分型
        4.中医临床治疗
        5.结语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上篇 多系统萎缩表型分析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中篇 SNCA基因多态性分析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下篇 多系统萎缩中医舌脉症候分析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讨论
        1.多系统萎缩表型分析
        2.SNCA基因多态性研究
        3.多系统萎缩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5)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名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名医经验的传承
        1.1.1 名医经验传承的意义
        1.1.2 传承模式
        1.1.3 传承内容
        1.1.4 传承方法
    1.2 数据挖掘方法在名医经验传承中使用的现状
        1.2.1 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的研究
        1.2.2 临床症状分析
        1.2.3 证候规范与标准化
        1.2.4 医案整理与临床诊疗经验
        1.2.5 疗效评价
    1.3 各类数据挖掘算法在名医经验传承中使用的现状
        1.3.1 频数统计
        1.3.2 关联分析
        1.3.3 聚类分析
        1.3.4 无尺度网络分析
        1.3.5 因子分析
    1.4 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局限
        1.4.1 忽略临床意义
        1.4.2 忽略人文信息
        1.4.3 存在传承偏倚
        1.4.4 忽略疗效评价
    1.5 知识本体研究概述
        1.5.1 本体的概念
        1.5.2 本体构建的语言
        1.5.3 本体构建的工具
        1.5.4 本体构建的方法
    1.6 周仲瑛教授简介及前期研究基础
        1.6.1 周仲瑛教授简介
        1.6.2 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学术理念
        1.6.3 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章 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
    2.1 构建的意义
    2.2 构建的目的
    2.3 构建的语言和工具
    2.4 构建的方法
    2.5 构建的过程
        2.5.1 确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5.2 文献检索
        2.5.3 文献筛选
        2.5.4 信息提取
        2.5.5 信息的拆分和规范
        2.5.6 逐一罗列概念、关系及属性
        2.5.7 构建知识本体前的信息确认
        2.5.8 建立周老治疗肺癌知识本体概念树形结构
        2.5.9 对知识本体的概念进行属性备注
        2.5.10 创建知识本体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2.5.11 添加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2.6 周老治疗肺癌知识的结构化展示
    2.7 周老治疗肺癌知识的智能检索
    2.8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的规律研究
    3.1 研究资料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原始病案资料整理
        3.2.2 病案信息规范
        3.2.3 建立医案数据库
        3.2.4 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3.3 研究结果
        3.3.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3.3.2 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病案的数据挖掘结果
    3.4 结论
        3.4.1 病机特点
        3.4.2 用药规律特点
        3.4.3 症状规律特点
        3.4.4 辨证用药规律
        3.4.5 肺癌转移部位对临床辨治的影响
        3.4.6 治疗方式对临床辨治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数据挖掘结果总结
        3.5.2 各类数据挖掘方法评述
        3.5.3 数据挖掘与知识本体的结果对比
        3.5.4 知识本体的优势与不足
        3.5.5 数据挖掘的优势与不足
        3.5.6 知识本体和数据挖掘的相互印证和补充
    3.6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舒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展
        1 辨证论治用药
        2 固定方药加减
        3 自拟方治疗
        4 其他
        5 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与功能性胃肠病
        1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3 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浅析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1 逍遥散用于临床的疾病
        2 逍遥散方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治疗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ROME Ⅲ诊断标准
附录 2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7)基于病程分析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西医临床和眼震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学与遗传学
        3 神经病理学
        4 组织病理学
        5 发病机制
        6 临床症状
        7 辅助检查
        8 诊断标准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11 视频眼震电图用于多系统萎缩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系统萎缩中医学研究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MSA-C型患者调查表
        2.2 眼震电图检查
        2.3 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scale,UMSARS)
        2.4 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2.5 直立倾斜试验
        2.6 中医证候量表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统计描述
        3.2 临床资料的统计描述
        3.3 临床资料相关因素的统计描述
        3.4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资料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与推拿针药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理论探讨
    一、近代五行废存之争——五脏相关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三、五脏相关学说与古代五行学说的区别
    四、五脏相关学说学术源流
        (一) 《内经》“五脏相通”说
        (二) 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
        (三) 宋代钱乙“五脏所主”论
        (四) 金代“脏腑病机”说和“五运主病”论
        (五) 明代医家“五脏穿凿”“五脏旁通”、“五脏病传”论
        (六) 清代医家“五脏生克”、“五脏互相关涉”论
    五、五脏相关学说源自临床指导临床
    六、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临床应用成功的病种
        (一) 冠心病
        (二) 高血压
        (三) 肝胃病
        (四) 重症肌无力
    七、当代其他医家对五脏相关学说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推拿针药结合治疗31例重症肌无力的初步探讨
    一、重症肌无力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机研究
        1. 脏腑虚损说
        3. 湿热湿寒说
        4. 情志致病说
        5. 经络致病说
        (二) 治疗方法研究
        1. 中药治疗
        (1) 分型辩证论治
        (2) 主型主方化裁
        2. 结合性治疗
        (1) 针灸结合治疗
        (2) 针药结合治疗
        (3) 灸药结合治疗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邓铁涛教授诊治重症肌无力的理论与实践之总结
        (一) 病因病机——脾虚为本,五脏相关
        (二) 辨证论治——以证为本,结合辩病
        (三) 遣方用药——点面结合,匠心独具
        (四) 重视心理——树立信心,久治可愈
    三、推拿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起因及理论基础
        (一) 重症肌无力与阴阳学说
        1. 阴阳的实质
        2. 重症肌无力也是阴阳失衡所致
        (二) 重症肌无力与五脏相关学说
        1. 从病因病机看
        2. 从临床表现看
        3. 五脏相关学说与针灸推拿治疗重症肌无力
        (三) 重症肌无力与经络学说
        1.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2. 邓铁涛教授谈经络学说
        3. 经络作用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四、治疗手段与治疗原理
        (一) 推拿—推行气血、疏通经络
        1. 推拿的作用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2. 推拿按摩部位及治疗原理
        3. 推拿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优点与禁忌证
        (二) 梅花针——里病治表、调理脏腑
        1. 梅花针渊源
        2. 梅花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理
        3. 梅花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优点及禁忌证
        (三) 艾灸—加强与巩固疗效
        1. 选择灸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因
        2. 灸法的作用原理
        3. 操作手段与方法
        4. 适应证及禁忌证和禁灸部位
        (四) 药物治疗
    五、31例重症肌无力病例临床治疗报告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病历采集方案
        2. 实验室指标监测
        3. 治疗方案(包括主症治疗与兼症治疗)
        主症治疗
        (1) 捏脊
        (2) 推拿
        (3) 梅花针
        (4) 灸疗
        (5) 药疗
        兼症治疗
        (1) 面具脸
        (2) 易感冒
        (3) 顽固性失眠
        (4) 纳差、便秘
        (5) 脚软、抽筋
        (6) 头痛
        (7) 声音嘶哑
        (8) 易烦
        4.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后血液分析比较
        2. 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比较
        3.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
        (四) 讨论
        (五) 典型病例
        (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VBIV的证候研究进展
        1 现代文献对VBIV病因病机的研究
        2 现代文献对VBIV证型的研究
        3 证候研究规范化在VBIV及相类疾病中的使用
        4 证候要素的提出及在证候规范中的应用进展
        5 VBIV证候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血管病相关性眩晕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梳理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及相关概念的变迁
        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导致眩晕的病理生理
        3 单发性眩晕临床诊断上的困惑
        4 血管因素与常见眩晕性疾病的关系
        5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
        6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些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
    研究方法
    结果
        1 眩晕的病名及定义沿革
        2 眩晕的病因病机沿革
        3 眩晕的治法方药沿革
        4 我国古代医家对脑血管病性眩晕的认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VBIV的现代文献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文献选择标准
    4 文献筛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数据管理
    结果
        1 VBIV的常见表征统计
        2 VBIV的常见证型统计
        3 VBIV常用的方剂统计
        4 VBIV常用的药物统计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VBIV急性发作期临床证候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三家医院回收病例数
        2 人口学资料统计
        3 病史特征
        4 中医表征分布的频次分析
        5 基于无监督分析方法进行的VBIV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探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四、第12例(上)——视力失调,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肌萎缩侧索硬化球麻痹的临床评估及健脾益肺方的疗效探讨[D]. 方泽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3]《伤寒杂病论》辨治肿瘤病思路探讨与典型案例分析[D]. 张少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4]多系统萎缩表型分析及SNCA基因多态性研究[D]. 丁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知识本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D]. 蔡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舒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金周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基于病程分析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西医临床和眼震特点[D]. 杨艳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与推拿针药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初步探讨[D]. 唐飞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1)
  •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 王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2)
  • [10]第12例(下)——视力失调,口干,嘶哑,言语及吞咽困难[J]. 谢景秀. 人民军医, 1976(02)

标签:;  ;  ;  ;  ;  

病例 12(上图)——视力障碍、口干、声音嘶哑、说话和吞咽困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