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试种薰衣草的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杜乌,毕亚丁[1](2014)在《纯白的天鹅 从薰衣草的香海上轻轻飞过》文中认为两种白天鹅在这里自由飞翔中国最大的薰衣草基地里,飘满醉人的异香还有几乎要从地球上消失的草原陆龟,以及像兔子又像老鼠的鼠兔……伊犁谷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许许多多美丽或罕见的动植物,都选择了这里作为栖息地。在远古冰河世纪留下来的野果林中,有56种野果,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苹果的祖先;而两种洁白的天鹅飞过,飞过中国最大的薰衣草香海……在伊犁谷地,不仅有几乎要从地球上消失的草原陆龟,还有像兔子又像老鼠的鼠兔……
周悦[2](2016)在《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缺失或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糖尿病治疗的传统知识。本研究按照药用植物资源(植物物种)在传统医药(中药、民族药、民间药)体系中的使用这一主线,在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药物志、地方志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药用植物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进行了民间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实地调查,完成了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传统药用植物的整理,共调查收集了中国民间用于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274种,涉及我国19个民族的传统药物知识,对涉及的药用植物信息进行了系统编目(包括药用植物的中文名、民族名、学名、科名、生活型、生境、分布、药用功效、药用部位、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结果等)。以该编目中的信息为基础,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我国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的资源特征、利用特点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深入挖掘这些防治糖尿病药用植物及其传统应用中的现代科学知识内涵。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糖尿病的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民间用于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274种,来自84科、207属;(2)含被子植物264种、裸子植物4种、蕨类植物6种;(3)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4)包含防治糖尿病植物种类最多的5个科分别为: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所含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1.75%;(5)包含防治糖尿病植物种类最多的18个属是:石斛属、黄精属、姜黄属、党参属、菊三七属、荨麻属、百合属、车前属、甘草属、青牛胆属、蓼属、大黄属、黄连属、杏属、蔷薇属、悬钩子属、石韦属、楤木属,这18属种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占总物种数的22.26%;(6)使用时多以植株整体或地下部分入药;(7)基于物种名对涉及的274种药用植物进行信息检索,整理了文献记载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糖尿病防治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结果,其中具有糖尿病防治药理效应的植物265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酚类、蛋白质和多肽类、糖类、萜类、甾类、不饱和脂肪酸类、有机含硫化合物等,药理效应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脂代谢、抗氧化、抗炎、抑菌等;(8)编目中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其中8种为我国特有种;(9)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所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58种;(10)可食用植物92种。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建议如下:(1)我国民间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传统药用植物知识丰富,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中用于糖尿病防治的药用植物资源最多,相关研究可优先在这5个科的植物中开展;(2)有效成分已知的药用植物,可以对其同科、同属、同种的近源植物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活性成分或药物基源;(3)可以将某些特定化学成分作为活性指标对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寻找新的药物资源;(4)大部分药用植物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传统药物信息为线索进行实验设计和活性筛选,挖掘新的药用资源和药用价值;(5)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引导规范化栽培,利用生物技术促进药用植物产业化。
孙建[3](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著《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著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著、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二、新疆试种薰衣草的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试种薰衣草的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纯白的天鹅 从薰衣草的香海上轻轻飞过(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最大的薰衣草香海每挥动一次镰刀,就会划出一道香迹 |
在56种野生果树林中找到地球上苹果们的老祖宗 |
两种绝美天鹅,从这里飞过新疆天鹅分布和保护调查 |
伊犁谷地的珍稀动物四爪陆龟和像兔子又像老鼠的鼠兔…… |
(2)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1.1.1 糖尿病分型 |
1.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1.3 糖尿病的治疗 |
1.1.4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1.2 传统药物研究概况 |
1.3 传统药用植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查 |
2.2.2 实地调查 |
2.2.3 分析整理与编目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3.1 实地调查结果 |
3.1.1 西南地区糖尿病防治药用植物资源类型分析 |
3.1.2 西南地区糖尿病防治药用植物验方 |
3.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分析 |
3.2.1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
3.2.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4.1 结论与讨论 |
4.1.1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与传统知识的多样性 |
4.1.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 |
4.2 问题与展望 |
4.2.1 今后拟开展的工作 |
4.2.2 部分有待于开展抗糖尿病研究的植物 |
4.2.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项目支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参考文献 |
(3)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
第一节 艾草名实 |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
三、艾草的种类 |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
二、田间管理 |
三、采收和储藏 |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
一、艾叶的炮制 |
二、艾绒的加工 |
三、艾炷的制作 |
第二章 艾灸文化 |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
一、艾绒取火 |
二、艾灸材料 |
三、艾灸器具 |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
一、艾灸分类 |
二、艾灸防病 |
三、艾灸治病 |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
一、艾草茶历史 |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
三、艾草茶功效 |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
一、艾草汁 |
二、艾草酒 |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
一、艾食用历史 |
二、艾食用分类 |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
第一节 端午挂艾 |
一、端午挂艾历史 |
二、端午挂艾调查 |
三、端午挂艾功效 |
第二节 艾草浴 |
一、艾草浴历史 |
二、艾草浴分类 |
三、艾草浴功效 |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
一、挂艾草 |
二、戴艾虎 |
三、洗艾浴 |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
一、“艾”字与姓和名 |
二、艾草护种 |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
四、新疆试种薰衣草的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纯白的天鹅 从薰衣草的香海上轻轻飞过[J]. 杜乌,毕亚丁. 环球人文地理, 2014(02)
- [2]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D]. 周悦.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3]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