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宁县营造黄河防林5万余亩(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君[1](2018)在《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元时期是临汾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其时,佛教思想普遍为广大士子和普通民众所接受,出现了大规模建庙立寺活动,僧众佛事活动频繁;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佛教思想尤其是对民间习俗发生了深刻影响。金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出于稳定社会大局、维护自身统治等多方位考虑,采取重视扶持佛教的政策,以稳定和争取汉人的向心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汾地区的佛教也取得较大发展,政治地位上升。其境内可考寺庙数目较多,分布广泛,在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特点,主要是呈多点状、依山水之地和交通沿线而建。僧侣作为佛教传播的主体之一,是地方佛教中对统治阶层产生作用较大的一种政治势力,他们讲经说法、建置藏经、大兴佛事的佛教活动为临汾地区佛教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与佛教发生互动的阶层还有军政官员、文人儒士和普通民众,他们作为佛教传播的又一主体,积极参与修建佛教建筑、研究佛教经典和佛教传承等活动,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传播。纵观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发展情况,在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临汾地区僧官制度的完善,保证了佛教的健康发展;所留的文化遗存使该地佛教文化大放异彩,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对民众习俗的渗透也成为佛教发展的一般状态。临汾地区金元时期的佛教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统治者的积极扶持和保护,其传承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故研究临汾地区金元时期的佛教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陈孝勇[2](2009)在《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查阅存档资料和数据等方法,对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退耕还林的地域分布、面积、林种结构、树种组成、粮食生产及耕地变化、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兑现、农户收入变化以及退耕还林成果保存情况等。通过调查和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分布主要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占全省任务的49%;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占全省任务的28%;关中地区占全省任务的23%。(2)陕西省退耕还林共229.97万hm2,退耕地还林101.92万hm2,荒山造林119.38万hm2,封山育林8.67万hm2,工程实施主要集中在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八个年度进行。(3)自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显着。林草覆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万平方公里。交通、教育、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2008年全省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较1998年减少了8.7%;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则增加了58.2%。(4)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以生态林为主,按照2007年上报国家退耕地造林确认面积计算,生态林、经济林、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0.82%、8.74%、0.44%。(5)全省1998年年末耕地面积为330.25万hm2,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为284.84万hm2。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1150.9万t,比1999年增长了69.3万t(6)全省仍然有部分退耕户,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存在一定影响。主要是基本农田不足,村组农田不均匀,个别农户农田短缺,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其次是经济基础薄弱。还有这些农户观念落后,缺少必要的生存技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7)陕西省退耕还林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级政府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协作,上下一条心,扎实工作紧密相关。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保障了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效开展。(8) 1999年以来各年度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均在95%以上,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
唐丽霞[3](2009)在《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等关键的生态问题,在气候变化和黄土高原以植被恢复、保持水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区河川径流和输沙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黄土高原区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km2)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Kendall)秩检验方法结合滑动T检验和跃变参数分析法对流域内径流、输沙及气候因素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点检验;同时基于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分析土地利用和气候因素变异对径流和输沙变化的贡献率;最后结合SWAT模型和情景模拟的手段分析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植被变化下流域径流和输沙的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建设高效水资源利用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植被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对航片和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清水河流域1959-2007年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为乔木林面积增加,灌木林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农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居民区面积迅速增加。流域内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在高海拔、204~0°的阴坡和沟谷;农地和园地分布于低海拔、缓坡的阳坡;灌木林和草地分布在海拔850~1550m的范围内。结合Fragstats软件分析,整个清水河流域景观斑块数目减少,斑块平均面积扩大,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减小,反映出景观的破碎度降低,景观连接性增强,景观异质性减弱;景观多样性方面,原有的优势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各种类型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向着均匀化方向演变。MK趋势性分析和突变点检验表明:降雨量及极端降雨指数均无趋势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有显着的上升趋势,突变点位于1997年、1994年和1998年;潜在蒸发散有极显着的上升趋势,突变点在1997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极显着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同在1980年。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气候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8.17%。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51.83%。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89%。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90.11%。土地利用变化中主要是林地的变化,可见,清水河流域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导致径流和输沙减少的原因之一。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平均径流、输沙在校准期与验证期的模型效率系数Ens都在0.5以上,相对误差小于20%,R2达到0.7以上,表明模型在模拟清水河流域的径流和输沙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降雨、径流深和输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降雨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影响表现在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另外地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坡度大的子流域,其径流和输沙都高于其它子流域。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径流和输沙对DEM的分辨率响应显着,两者都表现出随DEM分辨率的增大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潜在蒸发散计算径流量高低次序为Priestley-Taylor>Penman-Monteith>Hargreaves。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径流的高低次序依次为灌木林地>草地>阔叶林地>园地>针叶林,与原地类相比灌木林地和草地均使模拟径流增加,其余的情景都使模拟径流减少。不同情景的输沙量依次为草地>灌木林地>阔叶林地>园地>针叶林地,与原地类比较草地使模拟输沙量增加,其余的情景都使模拟输沙量减少;不同森林覆盖率情景下年均径流和输沙量都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在40-70%之间的输沙量下降速率最大。根据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结果和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异特点,为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减少土壤侵蚀,设计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的最优情景,并模拟径流和输沙,结果表明:最优情景下径流深增加16.34%,输沙模数减小94.71%,可见,最优情景的植被配置起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同时,最优情景下径流的空间分布与原地类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输沙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值区由集中到分散的变化趋势,说明在地类发生改变的同时,影响输沙因素的敏感性也发生了变化,植被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径流和降雨的敏感性增加,同时地形因素依然是最敏感的因素。
张来有,卫建忠[4](1991)在《乡宁县营造黄河防林5万余亩》文中认为 近年来,乡宁县坚持把营造黄河防护林作为控制水土流失、造福人类后代的千秋大业来抓,取得了显着效益。自1982年以来共营造黄河防护林5.76万亩,四旁植树365万株。最近,被团中央,水利部、林业部命名为先进集体。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设立专门机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农业、团委、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林带建设方案,落实施工措施,检
二、乡宁县营造黄河防林5万余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宁县营造黄河防林5万余亩(论文提纲范文)
(1)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相关概念阐释 |
第一章 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发展的社会背景 |
一、金代佛教发展的社会背景 |
二、元代佛教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二章 佛教寺院经济与地理分布 |
一、寺院经济 |
二、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
第三章 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僧人的活动 |
一、僧人的数量与分布 |
二、各类型的寺僧 |
三、僧人的佛教信仰因缘 |
四、僧人的佛教信仰活动 |
第四章 临汾地区金元时期社会各阶层参与佛教活动 |
一、军政官员的崇佛活动 |
二、文人儒士与佛教的互动 |
三、民众参与佛教 |
第五章 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
一、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发展的特点 |
二、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发展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及进展 |
1.1.1 全国退耕还林现状 |
1.1.2 陕西省退耕还林现状 |
1.2 黄土高原及我省的一些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情况 |
1.3 本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本研究的目的 |
1.3.2 本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 |
2.1.3 河流水系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1.6 野生动物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划 |
2.2.2 交通 |
2.2.3 经济与发展状况 |
第三章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的方法 |
3.2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基本情况及分析 |
4.1 退耕还林地块的区域分布情况 |
4.2 退耕还林面积统计分析 |
4.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
4.4 退耕还林林种、树种统计分析 |
4.5 退耕还林工程区的粮食生产及耕地变化分析 |
4.6 退耕户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程度调查 |
4.7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调查情况和政策措施 |
4.8 退耕还林不稳定农户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调查分析 |
4.9 退耕还林成效显着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
4.10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保存率统计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 |
1.2.2 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 |
1.2.3 气候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研究方法 |
1.2.4 气候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的分割 |
1.2.5 黄土高原区气候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
1.3 水文模型模拟流域水文特征比较 |
1.3.1 HEC-HMS |
1.3.2 TOPOMODEL |
1.3.3 MIKESHE |
1.3.4 MMS/PRMS |
1.4 SWAT模型的选择 |
1.4.1 径流模拟研究 |
1.4.2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土壤情况 |
2.4 植被 |
2.5 气候与水文 |
2.6 水土流失情况 |
3.研究方法 |
3.1 基础数据收集 |
3.1.1 径流、泥沙和气象数据的收集 |
3.1.2 图形影像资料的收集及预处理 |
3.2 数据的观测与实验 |
3.2.1 水文与气候数据的观测 |
3.2.2 植被状况及结构调查 |
3.2.3 土壤的采集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
3.2.4 土地利用野外校正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3.3.1 水文气候数据趋势性分析和突变点检验 |
3.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3.3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异对径流量、泥沙影响分析 |
3.4 模型模拟方法 |
3.4.1 模型模块选择 |
3.4.2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3.4.3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 |
3.4.4 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
3.4.5 径流、泥沙的模拟与验证 |
3.4.6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
3.4.7 情景预测分析 |
4.清水河流域46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4.1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
4.1.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
4.1.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 |
4.1.3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异特点 |
4.2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动态分析 |
4.2.1 流域景观特征指数的提取及其生态意义 |
4.2.2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分析 |
4.2.3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
4.3 小结 |
5.清水河流域46年来气候变异分析 |
5.1 分析方法 |
5.1.1 Mann-Kendall秩统计检验方法 |
5.1.2 滑动t检验法及跃变参数计算 |
5.1.3 潜在蒸发散计算方法 |
5.2 统计参数分析 |
5.3 趋势性变化分析及突变点检验 |
5.3.1 降水的变化 |
5.3.2 气温的变化 |
5.3.3 潜在蒸发散的变化 |
5.4 气候因素的年内分布特征分析 |
5.4.1 降水的年内分布 |
5.4.2 气温的年内分布 |
5.4.3 潜在蒸发散的年内分布 |
5.5 小结 |
6.土地利用变化与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
6.1 径流、泥沙变化分析 |
6.1.1 径流变化 |
6.1.2 输沙量变化 |
6.2 突变点前后水文特征分析 |
6.2.1 突变点前后水文基本特征 |
6.2.2 变点前后日径流FDC曲线分析 |
6.2.3 变点前后月输沙量SDC曲线分析 |
6.3 径流泥沙突变点前后的气候因素变化分析 |
6.4 径流泥沙突变点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6.5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的贡献率 |
6.5.1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分析方法 |
6.5.2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分析结果 |
6.6 降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影响的贡献率 |
6.6.1 降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影响的贡献率分析方法 |
6.6.2 降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影响的贡献率分析结果 |
6.7 小结与讨论 |
6.7.1 小结 |
6.7.2 讨论 |
7.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拟清水河流域径流与输沙 |
7.1 SWAT模型的简介 |
7.2 SWAT的主要模块原理 |
7.2.1 水文模块(hydrology) |
7.2.2 气象模块(Weather) |
7.2.3 产沙模块(sedimentation) |
7.3 SWAT模型结构 |
7.4 SWAT数据库的建立 |
7.4.1 基于GIS建立流域DEM |
7.4.2 属性数据库 |
7.5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 |
7.5.1 流域河网的生成 |
7.5.2 子流域的划分 |
7.5.3 水文响应单元 |
7.6 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
7.6.1 11LH-OAT灵敏度方法简介 |
7.6.2 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 |
7.7 流域径流泥沙模拟的参数率定与验证 |
7.7.1 SUFI-2算法简介 |
7.7.2 SUFI-2算法计算步骤 |
7.7.3 SWAT模型的适用性评价标准 |
7.7.4 流域径流泥沙模拟参数率定与验证结果 |
7.7.5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7.8 小结 |
8.不同土地利用/植被变化情景的水文响应 |
8.1 情景模拟设计 |
8.1.1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 |
8.1.2 不同森林覆盖率情景 |
8.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变化情景模拟结果 |
8.2.1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结果 |
8.2.2 不同森林覆盖率情景模拟结果 |
8.3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技术研究 |
8.3.1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情景设置 |
8.3.2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结果分析 |
8.4 小结 |
9.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致谢 |
四、乡宁县营造黄河防林5万余亩(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汾地区金元时期佛教研究[D]. 王一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2]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分析与评价[D]. 陈孝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1)
- [3]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D]. 唐丽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4]乡宁县营造黄河防林5万余亩[J]. 张来有,卫建忠.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