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在同步通讯中用软件实现位同步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生[1](1996)在《一种在同步通讯中用软件实现位同步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介绍同步通讯中用硬件实现位同步的基础上,叙述了用软件模拟数字锁相法实现位同步的方法,及在Intel8098单片机上实现的程序框图,并就相对于硬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给出了该软件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结果。
谭雪霏[2](2007)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步是通信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进行信息传输的前提和基础,通信系统能否可靠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同步技术的优劣。本文主要对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位同步和载波同步技术进行研究。位同步的性能直接影响信号接收的误码率。本论文中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DFT的频域位同步算法,该算法把接收到的已调信号的每个码元波形分为过渡区和稳定区,对稳定区内每一个载波周期中的采样值进行DFT计算,求出载波的幅值,然后对载波幅值进行检测,检测到的幅值最小点就是位同步点。本论文中用Matlab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这种位同步算法简化了解调过程,降低了计算量,抗干扰性能比传统的位同步方法好。载波同步是实现相干解调的基础。本论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开环的快速载波同步算法。该算法通过消除本地载波和接收载波的频偏、相位差来解决解调过程的载波同步问题。这种算法无反馈环路,不会出现反馈环路算法中的“悬隔效应”问题,可以有效地实现载波频差和相差消除,完成接收信号的载波同步。论文中对这种载波同步算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Matlab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的实现载波同步。
卢稳新[3](2014)在《高速数据传输中的位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同步又称定时同步或符号同步,指的是在接收端从基带信号中提取符号定时信息的过程,它是正确取样判决的前提,是通信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中,性能良好的位同步系统应在满足同步建立时间短的前提条件下,能够使用尽可能少的同步开销获取尽可能精确地同步信息,并且能够保持较长的同步时间。在实际使用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尤其是卫星通信系统中,多进制数字相位调制(MPSK)技术和连续相位调制(CPM)技术是两种最常用的调制方式,这是因为前者能够实现信息高速传输,且抗干扰性能较强,而后者具有带宽效率高、能减少带外干扰的特点。由于这两种调制技术在卫星通信领域被广泛研究并大量使用,因而带动了对它们的同步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找出针对这两种调制信号的同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这两个特点的位同步算法成为了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研究适用于MPSK信号和CPM信号的位同步算法。本文首先阐述卫星通信系统及位同步技术的基础理论。本文研究的两种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位同步算法一个采用的是反馈结构另一个采用的是前馈结构。其中,反馈算法具有同步跟踪性能良好、可以消除定时抖动以及系统开销较少的特点;而前馈算法的优势在于:捕获速度快、不存在反馈环路并且同步时延短。针对MPSK信号,我们主要研究了基于锁相结构的Gardner位同步算法,该算法是一种专门针对MPSK信号的同步算法,我们通过matlab仿真重点考察了其在QPSK系统和TCM8PSK系统中的性能,并验证该了算法的载波独立性。对于CPM信号,我们先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位定时估计算法,之后以GMSK信号为例,重点研究了一种采用前馈结构的数据辅助的位定时与载波频偏联的合估计算法,该算法可应用于一种GMSK信号的混合接收器,该接收器既能完成对非相干信号的解调,也能实现对相干信号的接收。在算法描述之后,我们通过计算机仿真给出了该GMSK接收器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条件下的捕获特性。
郭俊磊[4](2019)在《QPSK扩频接收机的研究及FPGA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扩频通信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前沿科技,凭借其在通信领域中占有诸多的优势,从军事级别的应用到个人业务的拓展,人们已经大范围的应用这项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硬件平台上的功能,通过对软件的升级可以解决硬件的更新换代,将复杂的工程变得容易。本文系统的将扩频通信和软件无线电结合,实现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使设计的成果更加贴近科技生活。本文根据软件无线电技术设计出一套可以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扩频通信系统,针对码同步模块,主要包括码捕获和码跟踪的方案设计、MATLAB仿真和FPGA实现,同时提出一种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的分段求平方和的串行捕获法。此外还有对信源进行组帧设计、利用FIR滤波器进行成形滤波、对QPSK扩频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用FIR滤波器进行匹配滤波、用Gardner算法完成位同步以及最后的帧同步模块。本文对这些主要模块进行FPGA实现,并用ModelSim进行仿真,和Chipscope在线逻辑分析仪对硬件调试的结果进行验证。
隆志远[5](2010)在《基于FPGA和光电耦合的旋转机械非接触双向信号传输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旋转机械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对它的研究中,如何实时测量旋转件上的各种参数以及对其上的激励元件进行控制一直是工程师感兴趣的课题。本文针对传统接触式数据传输系统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带宽窄、易受干扰等缺点,通过对比目前各种主流无线传输技术,提出采用红外光传输方式来完成旋转机械与固定部件间的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红外技术应用于非接触式测量系统中,具有轻便、快速、可靠性高的特点,且不受转速限制。本文第一章总结了旋转机械测量的传统方法和存在的缺点,并概述了当前国际国内的常用的非接触测量手段;第二章在已有的硬件平台上,根据多通道参数实时测量和控制的需要,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明确了数据通路采用同步和异步传输相结合加PCI总线传输的思路;第三章从详细分析通信系统中位同步和帧同步原理入手,利用可编程器件资源丰富,构建数字电路灵活的特点,给出了基于FPGA的同步接收电路的实现方法;第四章则围绕前面各章内容完成采集、传输部分的硬件电路设计;第五章先构建PCI采集平台,然后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并给出最终试验结果;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通过在FPGA内部综合出速率达2Mbps的同步接收电路来完成对旋转机械上各路参数快速、可靠地接收,并将数据通过固定侧的PCI接口传输给应用程序,完成对旋转机械上待测量的采集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也可以由应用程序发出命令或数据经红外方式传递给旋转侧的接收电路,以对其上的激励元件进行控制。该方案在旋翼静态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信号传输可靠,误码率极低,具有很大推广性。
季凤云[6](2019)在《基于FPGA的CAN总线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多功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车载音视频、GPS导航等汽车电子控制设备日益增多。这些电子设备间的线束连接不但复杂而且消耗能量,因此汽车内部的集中布线和各个电子控制设备的互联方式需要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整车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实时性强、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的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技术应运而生,现已发展成为唯一具有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仪器和工业自动化等众多领域的现场总线技术。本文基于CAN 2.0B协议规范,对CAN总线控制器的设计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规划CAN总线控制器的整体功能,在程序结构设计时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将总线控制器划分为寄存器、位时序逻辑和位数据流处理器三个独立又关联的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将位时序逻辑模块分为位定时、采样点和位同步设计,将位数据流处理器模块分为位填充、验收滤波器、CRC校验、FIFO模块、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模块设计,分别编写Verilog HDL代码对每个模块进行功能描述。其次,搭建仿真验证平台,编写测试激励代码并使用ModelSim仿真软件对寄存器模块、位时序逻辑模块和位数据流处理器模块的设计进行功能仿真验证。通过分析仿真波形,验证了各个模块均通过时钟周期为62.5ns条件下的仿真,且均达到CAN 2.0B协议的功能要求。最后,将设计的CAN总线控制器进行综合得到RTL级电路,综合报告显示设计的CAN总线控制器资源消耗不大。设计的所有模块均在FPGA上进行板级验证,重点介绍了 CRC校验模块的验证过程,其静态时序分析报告显示,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中的slack值均为正,满足时序要求;最大时钟频率为250MHz,满足CAN总线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求;SignalTap Ⅱ逻辑分析仪显示的验证波形和ModelSim仿真波形一致,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康世骏[7](2017)在《卫星接收机基带通信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令卫星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模式、多址方法、编码类型等切换的更加灵活,并且不断的优化与提升系统性能。伴随着无线通信突飞猛进的进步,卫星通信系统走向多制式纪元,软件无线电的诞生,解决了不同标准卫星通信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固然对卫星通信系统产生意义,不过在实际工程中的需求变得愈加复杂,导致所用到的资源也与日俱增。后来,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技术出现,旨在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以小规模的FPGA芯片来实现具备更多功能与更多空间的系统。动态部分可重构技术使得软件无线电的开发周期更短,资源预算更节省,设计更加灵活。本论文,依据软件无线电理论体系和动态可重构相关原理,设计与实现软件无线电基带通信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制作相应的硬件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软件无线电中部分模块的动态可重构功能,并实现局部动态重构过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无线电算法的实现,以FPGA为主芯片的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制作,使用动态局部重构来切换两种调制解调方式等。最后将这两种系统制作在同一个FPGA里,和实现局部动态重构时所用资源进行对比,证明将局部动态可重构与软件无线电结合将会使得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更加节省资源且更灵活。
王勇[8](2010)在《一种适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的位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世界上正兴起一股深空探测的热潮,而服务于深空探测的深空测控通信系统和以往的数字卫星通信系统相比具有低信噪比和低码速率的特点。同时,深空测控通信系统中的深空应答机或星载接收机又向着数字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位同步技术是数字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数字通信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适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的全数字位同步系统,相比于传统的位同步系统(通过反馈环控制采样时钟的相位来实现同步),本文所设计的位同步系统中,采样时钟是固定的且独立于码元时钟的(采样速率要满足奈奎斯特定律),它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直接从未同步的采样信号中获取准确采样时刻的信号值,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全数字解调系统的实现。本人的主要工作包括:(1)从原理、性能、使用范围等方面分析几种常见位同步算法的性能优劣,确定本课题所用的位同步方案——基于内插的位同步法。(2)对基于内插的位同步法进行算法设计。(3)进行所选算法的matlab软件仿真及结果分析。(4)进行所选算法的FPGA软件设计。(5)对设计的位同步算法进行硬件实现及系统测试。
蔡敏[9](2019)在《宽频带数字接收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频谱资源日益紧张,宽频带、兼容性将是未来接收机的发展趋势。宽频带数字接收机的设计对芯片和器件的要求比较高,在早期很难实现。直到软件无线电的快速发展,为宽频带数字接收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不同的解调方式能在同一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实现,因此,用不同调制方式发射的信息都能用同一接收机接收,极大地增强了接收机的兼容性,使其适用性更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在大型的系统开发上对信号的数字处理有着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设计了一种宽频带数字接收系统,采用零中频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频宽,抑制了镜像频率,结构简单。本文采用零中频的接收机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数字下变频技术、解调中的载波同步技术和位同步技术。数字下变频通过CIC滤波器和混频来实现,载波同步采用的是COSTAS环法来实现的,位同步是通过锁相环来实现的。然后对数字接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采用模块化的思想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设计。主要有射频前端和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对数字部分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数字部分包括本振模块、环路解调模块、位同步模块和差分解码模块等。最后对各模块和系统进行了FPGA实现。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本系统中,采用DQPSK解调技术,其频谱利用率较高,通用性强还能避免相位模糊。同时对解调模块中的鉴相器进行了改进,用符号函数代替了滤波后的乘法运算,节省了系统资源,将鉴相增益从1/4提高到21/2,提高了鉴相器的灵敏度。(2)环路滤波器既要滤除信号中的高频分量,又要调节数字锁相环的参数,因此,解调中的环路滤波器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解调模块的性能,本文对环路滤波器的不同参数设置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选出系统性能较好的参数进行环路滤波器的设计。(3)宽频带意味着频谱范围较宽,采样频率变化跨度较大,而采样率的变化可以通过滤波器组来实现,通过不同的滤波器可以实现任意倍数的变化,CIC滤波器可以实现抽取和内插,抽取和内插的交替使用可以实现分数倍的改变,使得采样率变化非常灵活且易实现。本文对频率为8MHz、采样率为40MSPS的输入信号进行5倍抽取,使其采样率降低到8MSPS,然后与频率为2MHz的载波进行混频得到基带信号。该系统的采样率不仅能够实现整数倍的改变还能实现分数倍改变,在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王思文[10](2019)在《基于ZYNQ的高速信号采集和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探地雷达在信息化科技时代中被广泛的应用公路勘察、地质探测和考古探测等领域中,它也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三维探地雷达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探测技术,具有密度高和快速无缝扫描的特点。除此之外与传统的二维探地雷达技术对比,具有海量数据、真三维采集、地下结构还原度高等优势。本课题在三维探地雷达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对三维探地雷达系统中回波信号的高速采样技术;再针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研究高速的数据传输技术。从而在ZYNQ上实现一个可以被应用到三维探地雷达中的高速信号采集系统。首先,本文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先是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介绍,包括探地雷达、高速信号采集技术和高速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Xilinx的ZYNQ系列芯片,它的系统架构是ARM+FPGA,ZYNQ丰富的片上资源、独有的ARM结构和ARM端的千兆以太网口,使它成为最适合本课题的开发平台;又在采样定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实时采样和等效采样,分析得出等效采被选做为探地雷达回波信号的采样方式,然后又介绍了如何利用一片ADC芯片实现高速等效采样;也研究了以差分传输为理论基础的高速差分串口数据传输和相关的高速串行总线传输,并对比选取了SRIO总线数据传输技术去满足未来更高的板间高速数据传输。其次,设计实现了适用于三维探地雷达的高速信号采集系统。实现了一个采集板、主控板和上位机三级模式的高速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板和主控板之间是采用高速差分串口传输数据,并借鉴Gardner位同步思想解决串口接收端采样时钟和数据时钟不同步问题,主控板和上位机之间采用千兆以太网口通信。上位机可以发送自检指令来检测各部分状态是否正常,然后将参数发送给采集板和主控板,采集板根据接收到的参数完成对雷达回波信号的高速等效采样,并通过主控板将采集到的数据整合后高速率传至上位机。最后,为了满足未来更高的板间数据传输速率,研究了基于SRIO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从SRIO总线的协议结构、包结构和事务分类等出发简单介绍了SRIO总线数据传输原理,又介绍了如何在FPGA中实现SRIO总线的数据传输,接下来给出SRIO总线数据传输的仿真结果,然后在ZYNQ上实现了一个基于SRIO总线的回环高速数据传输。
二、一种在同步通讯中用软件实现位同步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在同步通讯中用软件实现位同步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数字通信系统简介 |
2.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
2.2 π/4-DQPSK 调制解调器基本模型 |
2.3 小结 |
3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同步系统 |
3.1 引言 |
3.2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位同步简介 |
3.2.1 位同步信号的性能要求 |
3.2.2 位同步信号的提取方法 |
3.2.3 位同步系统的结构的演化 |
3.2.4 全数字位同步系统结构 |
3.2.5 位同步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影响 |
3.3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载波同步简介 |
3.3.1 载波同步技术的发展 |
3.3.2 载波同步信号的性能要求 |
3.3.3 频偏及载波相位误差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影响 |
3.4 小结 |
4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位同步算法研究 |
4.1 传统的位同步算法 |
4.1.1 最大似然算法 |
4.1.2 快速位同步捕获 |
4.1.3 锁相环法位同步 |
4.1.4 Gardner 定时恢复算法 |
4.2 基于 DFT 的频域位同步算法 |
4.2.1 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处理数字信号的过程原理 |
4.2.2 基于 DFT 的位同步算法 |
4.2.3 基于 DFT 的位同步算法的仿真 |
4.2.3.1 π/4-DQPSK 调制信号的产生 |
4.2.3.2 位同步过程 |
4.3 小结 |
5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载波同步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常用的载波同步算法 |
5.2.1 插入导频法 |
5.2.1.1 频域插入导频法 |
5.2.1.2 时域插入导频法 |
5.2.2 最大似然估计法 |
5.2.3 Costas 环载波同步算法 |
5.3 基于开环结构的快速载波同步算法 |
5.3.1 载波频偏估计和相位差估计方法 |
5.3.1.1 载波频偏估计 |
5.3.1.2 载波相差估计 |
5.3.2 载波频偏估计和相位差估计算法仿真 |
5.3.2.1 载波频偏估计仿真 |
5.3.2.2 载波相位差估计仿真 |
5.3.2.3 误码率仿真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高速数据传输中的位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位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安排 |
第二章 卫星通信及位同步理论基础 |
2.1 卫星通信系统 |
2.1.1 美军现有的卫星通信系统 |
2.1.2 美军计划中的卫星通信系统 |
2.2 位同步基本原理 |
2.3 位同步系统硬件架构 |
2.4 位同步算法分类 |
2.4.1 反馈结构位同步算法 |
2.4.2 前馈结构位同步算法 |
2.5 数字卫星通信中位同步系统性能指标 |
2.5.1 静态相位误差 |
2.5.2 位同步建立时间 |
2.5.3 位同步保持时间 |
2.5.4 位同步带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SK 信号位同步算法研究 |
3.1 信号模型 |
3.1.1 QPSK 信号调制与解调原理 |
3.1.2 TCM8PSK 调制基本原理 |
3.2 基于伪随机序列的数据辅助位同步算法研究 |
3.3 基于锁相环的 Gardner 位同步算法研究 |
3.3.1 锁相环理论 |
3.3.2 内插滤波器 |
3.3.3 定时误差检测器 |
3.3.3.1 Gardner 定时误差检测器载波独立性证明 |
3.3.3.2 Gardner 定时误差检测器 S 函数推导 |
3.3.4 环路滤波器 |
3.3.5 数控振荡器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1 基于 QPSK 系统的 Gardner 算法仿真 |
3.4.2 基于 TCM8PSK 系统的 Gardner 算法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PM 信号位同步算法研究 |
4.1 信号模型 |
4.1.1 一般 CPM 信号原理 |
4.1.1.1 CPM 调制 |
4.1.1.2 CPM 解调 |
4.1.1.3 CPM 信号分类 |
4.1.2 MSK 信号原理 |
4.1.2.1 MSK 基本原理 |
4.1.2.2 MSK 调制原理 |
4.1.3 GMSK 信号原理 |
4.1.3.1 GMSK 基本原理 |
4.1.3.2 GMSK 调制原理 |
4.2 CPM 信号位同步算法概述 |
4.2.1 一般 CPM 信号的数据辅助反馈位同步算法 |
4.2.2 MSK(GMSK)差分信号的非数据辅助前馈位同步算法 |
4.3 基于前馈的数据辅助位同步算法研究 |
4.3.1 算法原理 |
4.3.2 同步算法在 GMSK 中的应用 |
4.3.3 GMSK 混合接收器设计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QPSK扩频接收机的研究及FPGA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扩频通信系统基本理论 |
2.1.1 扩频码技术概述 |
2.1.2 采样理论 |
2.1.3 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理论 |
2.2 扩频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 |
2.2.1 码同步原理 |
2.2.2 位同步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扩频通信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系统方案设计指标 |
3.2 扩频通信发射部分设计 |
3.3 扩频通信接收部分设计 |
3.3.1 码同步模块的设计 |
3.3.2 位同步模块设计 |
3.4 系统硬件框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扩频接收机的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开发工具简介 |
4.1.2 硬件语言简介 |
4.1.3 测试工具选取 |
4.2 扩频通信发射部分的模块实现 |
4.2.1 信源编码实现 |
4.2.2 扩频实现 |
4.2.3 成形滤波实现 |
4.2.4 QPSK调制实现 |
4.3 扩频通信接收部分的模块实现 |
4.3.1 数字下变频实现 |
4.3.2 匹配滤波实现 |
4.3.3 位同步实现 |
4.3.4 码同步实现 |
4.3.5 帧同步实现 |
4.4 扩频系统的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FPGA和光电耦合的旋转机械非接触双向信号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旋转机械信号传输方式介绍 |
1.2.1 接触方式 |
1.2.2 非接触方式 |
1.2.3 感应式 |
1.2.4 光传输 |
1.3 非接触传输关键技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目标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旋转机械非接触双向信号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非接触传输方法概述 |
2.1.1 无线电传输方式 |
2.1.2 光传输方式 |
2.1.3 两种传输方式的比较 |
2.2 红外传输概述 |
2.2.1 红外通信协议 |
2.2.2 红外收、发器件 |
2.2.3 红外编解码控制器 |
2.3 光传输通道研究 |
2.4 系统总体结构和通道设计 |
2.5 红外器件选型 |
2.5.1 红外接收头HSDL 4400 的性能 |
2.5.2 红外接收头BPVF22N 的性能 |
2.5.3 红外接收器LT1328 的性能 |
2.6 数据传输方式 |
2.6.1 上行通道传输方式(同步接收) |
2.6.2 下行通道传输方式(高速串口模式) |
2.7 红外光编码方式的选择 |
2.7.1 NRZ 编码 |
2.7.2 4-PPM 编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外光同步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
3.1 红外传输方式概述 |
3.2 位同步的实现 |
3.3 锁相环原理 |
3.4 数字鉴相器 |
3.4.1 正向过零型数字锁相环路 |
3.4.2 超前滞后数字鉴相器 |
3.4.3 触发器型数字鉴相器 |
3.5 压控振荡器原理和实现 |
3.6 帧同步电路的设计 |
3.6.1 帧头设计 |
3.6.2 帧头信号检测 |
3.6.3 保护电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旋转机械信号传输电路设计 |
4.1 多通道数据采集电路 |
4.1.1 电源电路 |
4.1.2 信号调理电路 |
4.1.3 模数转换电路 |
4.1.4 多路采集的硬件架构研究 |
4.2 复接 |
4.2.1 多路复接 |
4.2.2 采样速率的匹配设计 |
4.3 上行同步接收电路的硬件实现 |
4.3.1 上行数据接收 |
4.3.2 上行数据分接与缓存 |
4.4 下行数据缓冲电路 |
4.4.1 下行缓冲电路 |
4.4.2 下行高速串口接收电路 |
4.4.3 MAX531 介绍 |
4.4.4 MAX531 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I总线传输和系统测试 |
5.1 PCI 总线概述 |
5.2 PCI 接口卡硬件开发 |
5.2.1 硬件开发方案选择 |
5.2.2 PLX9054 介绍 |
5.3 FPGA 与PCI 接口设计 |
5.4 软件设计 |
5.4.1 驱动程序设计 |
5.4.2 自制PCI 采集卡的配置 |
5.4.3 PCI 卡与主机联调 |
5.4.4 基于VC6.0 多线程的应用程序设计 |
5.4.5 系统测试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期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6)基于FPGA的CAN总线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汽车总线技术 |
1.1.1 总线技术的分类 |
1.1.2 CAN总线的特点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CAN总线协议的介绍 |
2.1 CAN总线的基本概念 |
2.2 CAN总线的结构与特性 |
2.2.1 分层结构 |
2.2.2 电平特性 |
2.3 CAN总线的帧格式与类型 |
2.3.1 帧格式 |
2.3.2 帧类型 |
2.4 报文滤波与校验 |
2.4.1 报文滤波 |
2.4.2 报文校验 |
2.5 CAN总线位时序要求 |
2.5.1 位时间 |
2.5.2 位同步 |
2.6 本章小结 |
3 CAN总线控制器的设计 |
3.1 CAN总线控制器整体结构设计 |
3.1.1 CAN总线控制器的功能结构 |
3.1.2 CAN总线控制器的程序结构 |
3.2 寄存器模块的设计 |
3.2.1 Basic CAN模式下的寄存器配置 |
3.2.2 Peli CAN模式下的寄存器配置 |
3.2.3 读写寄存器 |
3.3 位时序逻辑模块的设计 |
3.3.1 位定时的设计 |
3.3.2 采样点的设计 |
3.3.3 位同步的设计 |
3.4 位数据流处理器模块设计 |
3.4.1 位填充模块的设计 |
3.4.2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 |
3.4.3 验收滤波器模块的设计 |
3.4.4 FIFO模块的设计 |
3.4.5 发送数据模块的设计 |
3.4.6 接收数据模块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CAN总线控制器的功能仿真验证 |
4.1 仿真验证方案 |
4.2 寄存器模块的验证 |
4.3 位时序逻辑模块的验证 |
4.4 位数据流处理器模块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FPGA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FPGA开发流程 |
5.2 逻辑综合结果 |
5.3 静态时序分析结果 |
5.4 上板调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卫星接收机基带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DR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动态可重构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采样理论 |
2.2 调制与解调理论 |
2.2.1 BPSK调制与解调 |
2.2.2 2ASK调制与解调 |
2.3 位同步原理 |
2.3.1 滤波法 |
2.3.2 锁相法 |
2.3.3 内插法 |
2.4 FPGA的工作原理 |
2.5 基于FPGA的可重构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3 发射机部分设计 |
3.4 接收机部分设计 |
3.4.1 解调部分设计 |
3.4.2 位同步部分设计 |
3.5 动态可重构方案设计 |
3.5.1 可重构器件与方式设计 |
3.5.2 可重构接口设计 |
3.5.3 重构流程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硬件实现 |
4.1.1 FPGA部分电路实现 |
4.1.2 ADC电路实现 |
4.1.3 DAC电路实现 |
4.1.4 时钟系统电路实现 |
4.1.5 动态可重构功能电路实现 |
4.2 发射机模块实现 |
4.2.1 数据编码实现 |
4.2.2 成形滤波器实现 |
4.2.3 数字上变频实现 |
4.3 接收机模块实现 |
4.3.1 数字下变频实现 |
4.3.2 匹配滤波器实现 |
4.3.3 位同步实现 |
4.3.4 数据解帧实现 |
4.4 局部动态可重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一种适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的位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深空探测的发展状况 |
1.1.2 深空测控应答机的发展状况 |
1.1.3 深空测控应答机的工作原理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选题的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位同步相关知识 |
2.1 位同步系统的分类 |
2.2 自同步法的发展历史 |
2.3 自同步法方案的分析 |
2.3.1 滤波法 |
2.3.2 数字锁相法 |
2.3.2.1 基于添扣脉冲的位同步法 |
2.3.2.2 数据转换跟踪环法(DTTL) |
2.3.2.3 基于内插的位同步法 |
2.4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
2.4.1 静态相位误差 |
2.4.2 同步建立时间 |
2.4.3 同步保持时间 |
2.4.4 同步带宽 |
2.5 位同步方案的选择 |
第三章 基于内插的位同步法 |
3.1 插值滤波器 |
3.1.1 插值滤波器的原理 |
3.1.2 插值滤波器的性能分析 |
3.1.2.1 理想插值滤波器 |
3.1.2.2 频谱分析 |
3.1.3 插值滤波器的设计和选择 |
3.1.3.1 FIR 滤波器和IIR 滤波器的选择 |
3.1.3.2 基于多项式的插值滤波器 |
3.1.3.3 插值滤波器的选取和具体实现 |
3.2 定时误差检测模块 |
3.3 环路滤波器 |
3.4 NCO 控制器 |
3.5 最佳采样点输出部分 |
第四章 系统在matlab simulink 上的仿真 |
4.1 matlab simulink 平台简介 |
4.2 仿真系统的模型综述 |
4.3 发送端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1 信源部分 |
4.3.2 调制部分 |
4.4 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4.5 接收端仿真模型的建立 |
4.5.1 下变频部分 |
4.5.2 位同步模块 |
4.5.3 判决及误码率统计模块 |
4.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系统的FPGA 软件设计 |
5.1 设计工具介绍 |
5.1.1 FPGA 与DSP |
5.1.2 System generator |
5.1.3 ISE |
5.1.4 系统所用FPGA 芯片简介 |
5.2 系统在system generator 上的设计 |
5.2.1 设计综述 |
5.2.2 位同步系统总体参数设计 |
5.2.3 位同步系统重点模块详解 |
5.2.4 位同步系统在system generator 上的功能仿真 |
5.3 在xilinx ISE 上的设计 |
第六章 系统的硬件测试及结果分析 |
6.1 系统功能简单描述 |
6.2 系统测试的主要技术指标 |
6.3 硬件测试平台介绍 |
6.3.1 信号源及配套软件 |
6.3.2 ADC 评估板 |
6.3.3 xilinx ML402 开发板 |
6.4 测试方法和步骤 |
6.4.1 测试框图 |
6.4.2 测试具体步骤 |
6.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5.1 示波器输出 |
6.5.2 误码率统计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宽频带数字接收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无线电的国内外发展及趋势 |
1.2.2 数字接收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说明 |
第2章 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 |
2.1 接收机的基本结构 |
2.1.1 超外差接收 |
2.1.2 零中频接收机 |
2.2 多速率信号处理 |
2.2.1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
2.2.2 抽取 |
2.2.3 内插 |
2.3 数字滤波器 |
2.3.1 FIR滤波器 |
2.3.2 积分梳状滤波器 |
2.4 数字解调 |
2.4.1 正交调解调 |
2.4.2 四相移相键控(QPSK)解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接收机设计与关键技术 |
3.1 数字接收系统的设计 |
3.2 DQPSK解调 |
3.3 载波同步 |
3.3.1 平方环法 |
3.3.2 科斯塔斯(COSTAS)环法 |
3.3.3 鉴相器 |
3.3.4 环路滤波器 |
3.3.5 载波信号模块 |
3.4 位同步 |
3.5 差分解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接收系统的FPGA实现 |
4.1 数字接收系统方案设计 |
4.2 载波信号模块 |
4.3 下变频模块的实现 |
4.3.1 CIC滤波器 |
4.3.2 FIR低通滤波器 |
4.3.3 混频器 |
4.4 DQPSK解调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ZYNQ的高速信号采集和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探地雷达研究现状 |
1.2.2 高速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高速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高速采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采集系统指标分析 |
2.3 ZYNQ概述 |
2.3.1 ZYNQ架构 |
2.3.2 ZYNQ片上资源 |
2.3.3 ZYNQ设计流程 |
2.4 高速信号采集技术研究与分析 |
2.4.1 采样定理 |
2.4.2 采样方式 |
2.4.3 高速信号采集 |
2.5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与分析 |
2.5.1 差分电平传输 |
2.5.2 高速差分串口传输 |
2.5.3 高速互联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采集系统的实现 |
3.1 引言 |
3.2 系统的开发平台 |
3.3 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方案 |
3.4 高速信号采集实现 |
3.5 板间高速数据传输实现 |
3.5.1 高速串口数据传输 |
3.5.2 高速串口传输的接收端 |
3.5.3 接收端的实现成果 |
3.6 主控板高速数据传输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RIO总线的数据传输 |
4.1 引言 |
4.2 SRIO总线原理 |
4.3 SRIO数据传输的实现 |
4.4 SRIO数据传输仿真分析 |
4.5 SRIO回环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一种在同步通讯中用软件实现位同步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在同步通讯中用软件实现位同步的方法[J]. 刘畅生. 电子科技, 1996(01)
- [2]数字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D]. 谭雪霏.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3]高速数据传输中的位同步技术研究[D]. 卢稳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0)
- [4]QPSK扩频接收机的研究及FPGA的实现[D]. 郭俊磊.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5]基于FPGA和光电耦合的旋转机械非接触双向信号传输系统[D]. 隆志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6]基于FPGA的CAN总线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 季凤云.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卫星接收机基带通信系统设计[D]. 康世骏.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8]一种适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的位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0(04)
- [9]宽频带数字接收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蔡敏. 南华大学, 2019(01)
- [10]基于ZYNQ的高速信号采集和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思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