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黄远成,李志翔,丘志力,饶红娟,陆太进,陈华,柯捷,魏然[1](2016)在《贵州镇远钾镁煌斑岩原生及砂矿金刚石矿物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扬子克拉通原生金刚石矿找矿一直是极具争议性的问题。金刚石及其寄主岩石蕴含了深部岩石圈地幔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可为原生矿找矿提供重要的约束和指示。通过对贵州101地质队过去发现的镇远钾镁煌斑岩区199颗原生金刚石及周围水系中16颗砂矿金刚石的形态学(包括表面微细生长)和熔蚀特征的对比,并结合红外光谱测试,进一步探讨了贵州金刚石携带的地质找矿信息。新的测试结果显示,贵州原生金刚石具有颗粒普遍较小、破碎度大、存在(95%)强烈熔蚀、表面附着物丰富、发蓝白色荧光、所有样品均无磷光等特点,红外无损测试确认Ⅱa型金刚石的产出比例高,但低于原先部分学者估算的比例;通过与砂矿金刚石对比,确认所测试样品的寄主钾镁煌斑岩不可能是贵州或湖南沅水已发现砂矿金刚石的直接源岩,扬子克拉通应当还存在其他规模性的金刚石原生矿或者来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室内样品测试,确认所研究的钾镁煌斑岩为浅部相,而非根部相,暗示贵州镇远地区原生金刚石找矿仍有较大潜力。
吴成平,石睿,邓茂盛[2](2016)在《浅议我国金刚石原生矿分布概况及找矿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我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情况,更好地服务于新一轮金刚石找矿工作,介绍了金刚石原生矿成矿类型、指示矿物及相关岩石,编制了金刚石原生矿或与金刚石有关岩体的分布图,梳理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种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方法。我国金刚石原生矿分布地区广、找矿方法多,但金刚石资源稀少,通常矿床规模不大,找矿难度大,应以已知矿为突破口,研究成矿规律、找矿模型,合理选择金刚石找矿方法。
张驰[3](2019)在《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矿业发展历史悠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许多矿山和矿业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破坏等问题。矿山公园的建立成为我国矿山灾害治理、矿业遗迹保护和矿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的利用模式,为不可再生的矿业遗迹资源提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对改善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业遗迹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公园的矿业遗迹及保护现状,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应对措施,旨在为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首先概述了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概况、社会经济概况以及介绍了矿床发现史与矿山开采史。其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园内的矿业遗迹资源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矿产地质遗迹、矿业生产遗迹、矿业制品遗存、矿业社会生活遗迹和矿业开发史籍等5大类。本文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园内的主要矿业遗迹资源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从自然属性、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三方面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主成分分析法(PCA)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前人经验和公园特色,选取了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2个评价指标,并划分为10个评价因子,进而确定其综合权重,有效解决了常规定量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等问题,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公园内主要矿业遗迹资源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将矿业遗迹资源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三个等级。经综合评价,公园内拥有2处世界级矿业遗迹、5处国家级矿业遗迹、7处区域级矿业遗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公园发展现状,指出公园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宣传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杨瀚,丘志力,邓小芹,马瑛,李子云[4](2020)在《湖南沅水流域白垩红层碎屑锆石及其对金刚石找矿的指示》文中研究表明湖南沅水流域的白垩系陆相红层是发现金刚石及其指示矿物的重要层位。金刚石和锆石共同参与沉积过程,研究白垩系红层中的碎屑锆石对追踪和揭示砂矿金刚石的来源及其沉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对3组来自湖南沅水流域白垩系红层的共240颗碎屑锆石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3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频谱特征接近扬子型(年龄集中于~800 Ma、~2000 Ma和~2500 Ma),表明锆石来源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结合沅水流域部分金刚石近源搬运的特点,指示砂矿金刚石源区也可能来自克拉通内部,甚至是湖南境内。本次研究还发现其中2颗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属于钾镁煌斑岩型,其U-Pb年龄分别为788±11 Ma和869±13 Ma,暗示研究区在新元古代中期曾发育过钾镁煌斑岩。由于目前已发现的中生代钾镁煌斑岩中只含有极少量的微粒金刚石,不可能是砂矿大金刚石的补给源,因此尚未发现的元古代钾镁煌斑岩可能才是金刚石的携带者。另外, 3组样品中80%以上的锆石年龄为元古代和太古代,指示研究区大部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南华系江口组是湖南地区发现砂矿金刚石的最古老地层,与下伏板溪群呈假整合接触。因此,其下伏的、未出露的板溪群中存在的钾镁煌斑岩可能是进一步寻找金刚石原生矿的重要目标层位。
王雪木[5](2014)在《辽南复州湾滨海金刚石砂矿找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刚石是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赋存形式分原生矿和次生砂矿两种。我国金刚石年产量不足世界年产量的1%,主要探明储量分布在辽宁、湖南、山东三省。辽宁瓦房店地区是我国金刚石主要产区之一,70年代以来发现并提交了 6处达工业品位的金伯利岩管和3处中小型冲积砂矿。该地区的金伯利岩群形成后遭受强烈剥蚀,金刚石剥蚀量巨大,但至今砂矿找矿方面没有取得大型突破。在综合分析金刚石砂矿形成的物源条件、水动力条件、新构造运动对地层的影响后,本文认为剥蚀的金刚石已被搬运至瓦房店以西复州湾的水下区域,并富集形成滨海金刚石砂矿。本文将复州湾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石榴石的矿物特征以及水下浅地层声学剖面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湾内水下松散沉积物中金刚石砂矿的成矿有利区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点:(1)确定辽南瓦房店地区金伯利岩区自侵位以来的剥蚀深度达到2.3~2.7km,金刚石的剥蚀量至少达到2.28亿Ct(克拉);(2)复州湾底表沉积物中的石榴石成分为高Na2O(0.06~0.22%)、贫Cr2O3(0~0.15%)、低Ti02(0.04~1.18%),与来源于金伯利岩榴辉岩捕虏体中的石榴石成分相似,证明了存在滨海砂矿的可能性;(3)通过浅地层声学剖面分析将复州湾内水下地层划分为3个主要反射界面TO、T1、T2,初步了解各地层的形态及分布特征,从t2时期至t1时期复州河入海径流经历了一次从北向南的摆动;(4)依据以上分析,在复州湾的湾口处和水下地形受限处圈划了 3处富集金刚石砂矿的有利区域。
杨献忠,蔡逸涛,康丛轩,黄光昭,李帅,向华[6](2019)在《湖南桃源理公港地区含金刚石沉凝灰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文中认为湖南桃源理公港地区白垩纪红盆内的灰绿色和紫红色沉积夹层曾选获过金刚石。以灰绿色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来确定岩石名称和岩石中石榴石和云母的属性。显微镜下,灰绿色岩石呈凝灰结构,由约45%的晶屑、35%的岩屑和20%的玻屑组成,为较典型的沉凝灰岩,并非前人所述的金伯利岩。沉凝灰岩中的石榴石和云母分别为G10型镁铝榴石和金云母,镁铝榴石和金云母的成分与辽宁、山东及南非典型岩管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中的镁铝榴石及金云母的成分基本一致,暗示其来源于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沉凝灰岩的特征表明,其来源地不会太远,这为在附近找寻火山机构奠定了基础;金伯利质岩屑、G10型镁铝榴石和金云母的发现,为在周边寻找原生金伯利岩提供了重要信息。
康丛轩,杨献忠,蔡逸涛,肖书阅,向华,李帅,李子云[7](2019)在《湖南桃江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分布规律及异常特征——以金刚石、铬尖晶石及钛铁矿为例》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探索砂矿中金刚石的来源,寻找湖南地区原生金刚石,利用水系自然重砂方法在湖南桃江马迹塘地区共采集自然重砂测量样品250件,金刚石指示矿物种类较齐全,数量较多。其中发现金刚石12颗,类型较单一,粒径0.3mm左右,黄绿色、六-八面体;指示矿物铬尖晶石8864颗,黑色-灰黑色,磨损较强烈,呈浑圆粒状;钛铁矿2403颗,黑色-灰黑色,磨损较弱。通过区内金刚石及指示矿物分布特征,在区内划分出14个异常区,其中Ⅰ级异常区5个,Ⅱ级异常区5个,Ⅲ级异常区4个。金刚石及指示矿物分布广泛,但无定向富集,北部地区数量多、南部地区数量少,时间上老地层出露区数量多,新地层出露区数量少。通过金刚石及指示矿物对比研究发现,其晶形、颜色、粒度与桃江江石桥辉绿岩中的金刚石及宁乡钾镁煌斑岩中发现的金刚石特征相似,推测其来自区内尚未被发现的辉绿岩/钾镁煌斑岩等类型的岩体中。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余晓艳,Kewame Rollyken Gwandu[8](2019)在《博茨瓦纳和中国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地质特征及对寻找类似岩体的启示》文中提出金刚石及其寄主岩石是人类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性质、壳幔和核幔物质循环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总结了中国不同金刚石类型的分布,着重对比了博茨瓦纳和中国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地质特征,取得如下认识:(1)博茨瓦纳含矿原生岩石仅为金伯利岩,而中国含矿岩石成分复杂,金伯利岩主要出露在华北克拉通,展布于郯庐、华北中央和华北北缘金伯利岩带,具有工业价值的蒙阴和瓦房店矿床分布于郯庐金伯利岩带中;钾镁煌斑岩主要出露在华南克拉通,重点分布在江南和华南北缘钾镁煌斑岩带中;(2)钙钛矿原位U-Pb年龄和Sr、Nd同位素显示,86~97 Ma奥拉帕金伯利岩群和456~470 Ma蒙阴和瓦房店金伯利岩均具有低87Sr/86Sr(0.703~0.705)和中等εNd(t)(-0.09~+5)特征,指示金伯利岩浆源自弱亏损地幔或初始地幔源区;(3)博茨瓦纳金伯利岩体绝大多数以岩筒产出,而中国以脉状为主岩筒次之;博茨瓦纳岩筒绝大部分为火山口相,中国均为根部相,岩筒地表面积普遍小于前者;(4)奥拉帕A/K1和朱瓦能金伯利岩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主要产出榴辉岩捕虏体和E型金刚石的岩筒之一,而同位于奥拉帕岩群的莱特拉卡内、丹姆沙和卡罗韦岩体与我国郯庐带的金伯利岩体类似,均主要产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以及P型和E型金刚石;(5)寻找含矿金伯利岩重点注意以下几点:克拉通内部和周缘深大断裂带是重要的控岩构造;镁铝榴石、镁钛铁矿、铬透辉石、铬尖晶石和铬金红石等是寻找含金刚石金伯利岩重要的指示矿物;航磁等地球物理测量需与土壤取样找矿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效果;(6)郯庐金伯利岩带、江南钾镁煌斑岩带和塔里木地块是中国重要含矿岩石的找矿靶区,冲积型金刚石成矿潜力巨大。
薄昊楠,丘志力,陆太进,陈华,黄远成,邓小芹,马瑛,杨瀚,钱佳琪[9](2019)在《湖南沅水砂矿金刚石类型、形貌学特征及其对形成过程的指示》文中指出天然金刚石的形貌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刚石形成时深部源区地球化学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砂矿金刚石则会因为二次搬运、沉积等环境改变而形成叠加的形貌特征,依据其蚀像形貌,可以探索金刚石在地壳表面存留的时间及其经历的搬运过程。对湖南现代河流小颗粒砂矿金刚石样品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表面蚀像形态丰富且清晰,金刚石在经历地表沉积搬运后表面特征仍保留较好,表明其地壳的存留及搬运时间较短。部分样品(111)面呈现复三角形形状,晶面出现较多三角形和少数六边形蚀像,反映其寄主岩石岩浆喷发时相对富H2O流体。结合扬子克拉通已发现含金刚石微粒钾镁煌斑岩的事实,推测湖南砂矿金刚石原生矿寄主岩石更大可能是类似钾镁煌斑岩的岩石。结合湖南砂矿金刚石晶体形貌、包裹体等方面特征与西澳金刚石存在相似性、Rodinia超大陆裂解前与扬子克拉通之间存在的联系等,暗示至少部分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来源和西澳金刚石的源区具有内在联系,其最早的形成时间应该不早于古元古代,更大可能和新元古代板块聚合过程有关。
王彬娜[10](2016)在《辽宁瓦房店大李屯地区金伯利岩管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辽宁瓦房店地区金刚石矿经多年开采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迫切寻找新的金刚石资源,为了更好指导金刚石的勘探开发,有必要开展瓦房店大李屯地区金伯利岩管特征及成因研究。对该区金伯利岩管分布规律、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金伯利岩管的成因,得出30号金伯利岩管为来源于富集不相容元素、富含碱性组分、轻稀土元素富集、且不具明显演化作用的地幔超基性岩浆;岩石类型属于富含碱性组分正常系列超基性岩;金伯利岩属于Ⅱ型金伯利岩;岩管中金伯利岩造岩元素特征为Si02、M gO含量较低,而CaO、P205、A1203偏高;受岩浆自身演化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具有相对较高的Ta、Pb、Nd、Sm,贫含Ti、K、Rb、Sr、P;轻稀土元素极度富集,重稀土亏损;岩管是晚古生代金伯利岩浆沿北东东向和东西向断裂交汇处侵入与爆发交替作用而形成。
二、湖南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镇远钾镁煌斑岩原生及砂矿金刚石矿物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金刚石矿床产出的地质概况 |
2 样品来源及测试方法 |
3 基本矿物学特征 |
3.1 粒级、质量及完整度 |
3.2 颜色特征 |
3.3 晶形特征 |
3.4 Diamond ViewTM图像特征 |
3.5 表面微形貌特征 |
3.6 贵州金刚石原位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
4 贵州原生金刚石对扬子克拉通原生矿找矿的意义 |
4.1 扬子克拉通砂矿金刚石应该有其它原生矿的来源 |
4.2 镇远地区发现的钾镁煌斑岩应该属于岩体的浅部相,寻找含矿钾镁煌斑岩仍存在希望 |
4.3 高品质金刚石原生矿有待发现 |
5 结论 |
(2)浅议我国金刚石原生矿分布概况及找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金刚石原生矿成矿类型 |
2. 金刚石指示矿物及相关岩石 |
3. 我国金刚石原生矿分布概况 |
4. 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方法 |
4.1 地质方法 |
4.1.1 区域地质类比及地质追索法 |
4.1.2 重砂法 |
4.2 物探方法 |
4.3 化探方法 |
4.4 遥感方法 |
5. 结束语 |
(3)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2.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水文 |
2.2.3 气候 |
2.2.4 土壤 |
2.2.5 动植物资源 |
2.3 区域地质背景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岩浆岩 |
2.3.4 水文地质 |
2.3.5 环境质量情况 |
2.4 经济社会状况 |
3.矿床地质与矿山开发史 |
3.1 矿床地质背景 |
3.2 矿床发现史与矿山开采史 |
3.2.1 矿床发现史 |
3.2.2 矿山开采史 |
3.3 金刚石矿的国内外对比 |
3.3.1 金刚石矿的国际对比 |
3.3.2 金刚石矿的国内对比 |
4.矿业遗迹与其他旅游资源 |
4.1 矿业遗迹类型 |
4.2 矿产地质遗迹 |
4.2.1 典型矿床与地质剖面 |
4.2.2 找矿标志 |
4.3 矿业生产遗迹 |
4.4 矿业制品遗存 |
4.5 矿业社会活动遗迹 |
4.6 矿业开发史籍 |
4.7 其他旅游资源 |
4.7.1 自然景观 |
4.7.2 人文景观 |
5.矿业遗迹资源评价 |
5.1 定性评价 |
5.1.1 自然属性 |
5.1.2 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
5.1.3 经济和社会价值 |
5.2 定量评价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主成分分析法 |
5.2.3 矿业遗迹资源评价 |
6.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6.1 现存问题 |
6.1.1 基础设施薄弱 |
6.1.2 解说系统不完善 |
6.1.3 旅游产品单一 |
6.1.4 管理制度不健全 |
6.1.5 宣传力度不够 |
6.2 对策 |
6.2.1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舒适度 |
6.2.2 加强科普教育与宣传,加强社区参与 |
6.2.3 丰富旅游活动,开发特色产品 |
6.2.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
6.2.5 加大宣传力度,建设智慧旅游景区 |
6.2.6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打造全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 |
7.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湖南沅水流域白垩红层碎屑锆石及其对金刚石找矿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1.1 扬子克拉通区域构造史 |
1.2 研究区地层简介 |
2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处理与测试方法 |
3 测试结果 |
3.1 锆石的形态学特征 |
3.2 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3.3 锆石U-Pb年龄 |
4 认识与讨论 |
4.1 3组锆石年龄谱特征对比及其指示 |
4.2 钾镁煌斑岩型锆石的确认及可能的形成时代 |
4.3 对原生金刚石找矿的指示 |
5 结论 |
(5)辽南复州湾滨海金刚石砂矿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金刚石矿产的成因和类型 |
1.1.2 国外金刚石资源概况 |
1.1.3 我国金刚石矿产资源概况 |
1.2 选题意义 |
1.2.1 国内外次生金刚石砂矿找矿对比 |
1.2.2 辽南地区次生金刚石砂矿的发现和找矿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2.1 研究区地层 |
2.2.2 研究区岩浆岩 |
2.2.3 区域断层构造 |
2.3 辽南金伯利岩和原生金刚石资源 |
2.3.1 构造背景 |
2.3.2 金伯利岩体分布概况 |
2.3.3 金伯利岩体的形态、产状与规模 |
2.3.4 辽南原生金刚石资源 |
2.4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抬升 |
第3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结果 |
3.1 样品采集 |
3.2 测试结果 |
第4章 辽南滨海金刚石砂矿物质来源分析 |
4.1 金伯利岩形成年代与剥蚀深度 |
4.1.1 辽南地区金伯利岩的形成年代 |
4.1.2 金伯利岩岩浆侵位的理想模式 |
4.2 原生金刚石剥蚀量计算 |
4.2.1 金伯利岩管的理论剥蚀深度 |
4.2.2 金伯利岩管形成时的形态 |
4.2.3 金伯利岩管剥蚀体积与金刚石剥蚀量计算 |
4.3 金刚石矿指示矿物研究 |
4.3.1 镁铝榴石的物理性质 |
4.3.2 镁铝榴石化学成分分析 |
4.4 金刚石砂矿的多次成矿模式 |
4.4.1 构造运动 |
4.4.2 成矿作用 |
4.4.3 富集规律 |
第5章 滨海金刚石砂矿找矿方向探讨 |
5.1 高分辨率浅地层声学剖面 |
5.1.1 T0界面特征 |
5.1.2 T1界面特征 |
5.1.3 T2界面特征 |
5.2 复州湾水下地形及浅地层分布 |
5.3 金刚石砂矿成矿位置预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湖南桃源理公港地区含金刚石沉凝灰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沉凝灰岩的厘定及特征 |
1.1 野外地质特征 |
1.2 镜下特征 |
2 石榴石和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 |
2.1 镁铝榴石 |
2.2 金云母 |
3 找矿意义 |
4 结论 |
(7)湖南桃江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分布规律及异常特征——以金刚石、铬尖晶石及钛铁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采集及鉴定 |
3 指示矿物特征 |
3.1 金刚石 |
3.2 铬尖晶石 |
3.3 钛铁矿 |
4 指示矿物异常圈定 |
5 讨论 |
5.1 指示矿物分布规律 |
5.2 指示矿物异常特征 |
6 结论 |
(8)博茨瓦纳和中国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地质特征及对寻找类似岩体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博茨瓦纳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简介 |
2.1 博茨瓦纳区域地质背景 |
2.2 博茨瓦纳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筒群 |
2.2.1 奥拉帕岩筒群 |
(1) 奥帕拉A/K1 |
(2) 莱特拉卡内 (Letlhakane) |
(3) 丹姆沙 (Damtshaa) |
(4) 卡罗韦 (Karowe) A/K6 |
2.2.2 朱瓦能岩筒群 |
3 中国不同类型金刚石简介 |
3.1 中国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群 |
3.1.1 山东蒙阴岩群 |
3.1.2 辽宁瓦房店岩群 |
4 中国和博茨瓦纳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对比 |
4.1 金伯利岩形成时间 |
4.2 含矿金伯利岩的产状 |
4.3 捕虏体示踪克拉通地幔性质 |
4.4 金伯利岩原始岩浆和源区 |
4.5 金伯利岩侵位的构造背景 |
4.6 金刚石包裹体指示构造动力学过程 |
4.7 金刚石碳、氮同位素和氮含量 |
4.8 寻找金伯利岩的标型特征 |
5 结论 |
(9)湖南沅水砂矿金刚石类型、形貌学特征及其对形成过程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刚石样品基本特征 |
1.1 晶体颜色 |
1.2 晶体颗粒度及完整度 |
1.3 晶体形态 |
2 金刚石红外光谱及类型 |
2.1 红外光谱 |
2.2 金刚石类型统计 |
3 金刚石表面微形貌特征 |
3.1 原生形貌 |
3.2 次生特征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金刚石晶体形态及表面微形貌的统计学特征 |
4.2 金刚石形貌特征对原生及次生环境的指示 |
4.3 金刚石特殊形貌特征对其对源区、形成年代的指示 |
5 结 论 |
(10)辽宁瓦房店大李屯地区金伯利岩管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质特征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岩浆岩 |
2.4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4.1 地层 |
2.4.2 岩浆岩 |
2.4.3 构造 |
2.5 研究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3 金伯利岩管特征 |
3.1 岩管分布规律 |
3.1.1 区域金伯利岩体分布规律 |
3.1.2 研究区矿体分布规律 |
3.1.3 30号岩管分布规律 |
3.2 岩石学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特征 |
3.3.2 微量元素特征 |
3.3.3 稀土元素特征 |
4 岩管成因 |
4.1 物质来源及运移 |
4.2 形成时代与形成压力 |
4.3 构造条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湖南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镇远钾镁煌斑岩原生及砂矿金刚石矿物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 黄远成,李志翔,丘志力,饶红娟,陆太进,陈华,柯捷,魏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2]浅议我国金刚石原生矿分布概况及找矿方法[J]. 吴成平,石睿,邓茂盛. 西部资源, 2016(06)
- [3]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策略研究[D]. 张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湖南沅水流域白垩红层碎屑锆石及其对金刚石找矿的指示[J]. 杨瀚,丘志力,邓小芹,马瑛,李子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6)
- [5]辽南复州湾滨海金刚石砂矿找矿研究[D]. 王雪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6]湖南桃源理公港地区含金刚石沉凝灰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J]. 杨献忠,蔡逸涛,康丛轩,黄光昭,李帅,向华. 中国地质调查, 2019(06)
- [7]湖南桃江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分布规律及异常特征——以金刚石、铬尖晶石及钛铁矿为例[J]. 康丛轩,杨献忠,蔡逸涛,肖书阅,向华,李帅,李子云. 地质通报, 2019(01)
- [8]博茨瓦纳和中国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地质特征及对寻找类似岩体的启示[J].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余晓艳,Kewame Rollyken Gwandu. 中国地质, 2019(01)
- [9]湖南沅水砂矿金刚石类型、形貌学特征及其对形成过程的指示[J]. 薄昊楠,丘志力,陆太进,陈华,黄远成,邓小芹,马瑛,杨瀚,钱佳琪.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0]辽宁瓦房店大李屯地区金伯利岩管特征及成因研究[D]. 王彬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