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范文娜,魏伟,宋玉杰[1](2022)在《激素诱导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辨治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相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策略。方法:对1例因眼部炎症指征误诊为葡萄膜炎的双眼慢性CSC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因双眼视物模糊3个月就诊。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眼科检查、辅助检查、试验性激素治疗及停激素改中药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确诊为CSC。结论:激素相关性CSC常见于双边、非典型性CSC,治疗上应禁用激素,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围绕"湿"与"虚"治以健脾除湿,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疗效显着。
刘卫华[2](2021)在《猪苓汤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辨证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效果。方法: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用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组用猪苓汤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OCt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猪苓汤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效果较好。
徐宇秋,周维,乔令瑜,程娟[3](2021)在《探讨从足太阴脾经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文中研究说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主要特征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病因不明,多为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西医学主要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对难治性或者部分复发性患者疗效欠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脾虚不运,聚湿成痰,凝结成核,随经络上扰目窍,使神光失守所致。本文据陈达夫教授的眼科六经辨证理论,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讨论足太阴脾经的生理功能,脾经、脾脏与黄斑的关系,阐述本病的发病机制,探讨从足太阴脾经论治中浆,兼顾全身症状与局部眼病,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周彤[4](2021)在《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收集整理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者处方,分析魏伟教授治疗CSC的用药规律,总结导师魏伟治疗CSC的用药经验。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辨证分型及中药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及关联分析,得出药物使用规律,再将其与临床学习相结合,研究并总结魏伟教授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227例,其中男性172例(76%),女性55例(24%)。在年龄分布上,41-50岁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8.02%。年龄与性别的分布特点显示,患者人数最多的三个年龄层里,男性患者的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证型及分期统计方面,脾虚湿泛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5.07%。本次研究共收集处方379张,录入中药共计12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数为5843次。将频数超过60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设为高频使用中药,从而得出高频中药共计30味,按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甘草、车前子、柴胡、滑石、陈皮、当归、冬瓜子、玉米须、半夏、牡丹皮、玄参、昆布、薏苡仁、浙贝母、夏枯草、石菖蒲、枸杞子、丹参、生地黄、山楂、菊花、决明子、山萸肉、大蓟、小蓟、远志,这些药物的使用总频次达4992次,占所有药物总频次的85.44%。30味高频中药的功效分类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是利水渗湿药,共8味,频数为2041次,占40.89%。高频中药的四气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寒性药,共14味,使用频次为2274,占总频数的45.55%。高频中药的五味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甘味药,共18味,频数为3416次,占68.43%。中药归经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入肺经药,共13味,使用频次为2471次,占17.88%。对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共得出常用药对8对,常用药组4组;关联分析结果中,出现频率高的中药组合涉及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甘草、车前子、滑石7味中药。结论:1.魏伟教授治疗CSC时,高频使用的中药的四气多属寒、平,五味多属甘、辛,多归肺、肾经,功效分类多属于利水渗湿药、补虚药。2.魏伟教授治疗水湿上泛于目时,常用的药对有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甘草-滑石,冬瓜子-玉米须;治疗痰湿内阻时,常用的药对是陈皮-半夏:治疗病程中期痰瘀难化的患者时,常用的药对有薏苡仁-浙贝母及丹参-昆布;治疗血热伤络的患者时,常用的药对为大蓟-小蓟。3.魏伟教授在治疗CSC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方剂为五苓散加减。4.结合临床跟师学习及用药规律,可总结出魏伟教授治疗中浆的四点经验:注重消利水湿,倡导从肝而治,兼顾精血同补,铭记整体观念。
陈水龄[5](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王小飞[6](2020)在《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SC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药干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预后的影响因素,观察中药不同时间开始干预的临床疗效,以期能够提高对半量PDT治疗CSC的认识及了解中药在辅助治疗中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了解92例117只行半量PDT治疗的CSC患眼一般情况、FFA特征、OCT特征、中药治疗情况,建立数据库。以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下液高度(HPSF)为基线,随访6mo的BCVA、HPSF为最终观察指标,将患眼分为预后良好(A)组(BCVA提高≥0.2logMAR或达到标准水平且HPSF=0),预后不良(B)组(BCVA提高<0.2logMAR,或(和)HPSF>0)。按中药干预开始时间将患眼分为术前干预组、术后干预组、未干预组,对比三组疗效。数据结果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评估半量PDT治疗的CSC患眼预后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中药干预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9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9~71岁之间,平均患病年龄为(48.93±8.192)岁。男女患病率比为18:5。患眼平均病程为(14.21±14.834)月,复发眼49只(41.9%),慢性迁延型CSC多于急性CSC。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普遍小于8小时。单双眼患病率之比为67:25。左右眼差异不显着。农村患者数以49:43略高于城市。具有吸烟史病人占54.3%。(2)A、B两组患者就平均年龄、性别、平均夜间睡眠时间、眼别、居住地、吸烟史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中年具有吸烟史的农村男性为主。两组患眼平均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病程明显偏长。B组术前为复发眼的比例大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FFA特征方面,以渗漏点位置、渗漏面积、渗漏类型对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OCT特征上,两组以术前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完整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RPE脱离的B组患眼数>A组,但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药口服治疗的患眼数>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筛选自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复发眼对预后的独立影响性不大(P>0.05),病程、渗漏面积、渗漏类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不完整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渗漏点位置、中药口服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3)视功能方面,术前干预组在术后各时间段视力都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干预组视力随时间不断提高,术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干预组视力在1月后有明显提高,3月后视力提高缓慢。虽然三组视力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视力高于未干预组,并具有良好的上升趋势。(4)视网膜下液:干预组各时间段的SRF较前均有明显吸收。未干预组前3月SRF吸收显着,后期仍有少量吸收,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发现,治疗3月后术前干预组HPSF低于术后干预组,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后,干预组HPSF都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CSC多发生于具有吸烟史的中年农村男性,单眼发病率高于双眼,左右眼无差异。(2)病程、渗漏点位置、渗漏面积、渗漏类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不完整、中药口服均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程长、渗漏点靠近黄斑中心、多病灶、神经上皮层薄变、外层反射不完整是半量PDT治疗CSC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中药口服治疗可以影响预后。(3)中药干预对于半量PDT治疗CSC的预后有明显影响。在术前使用可以促进SRF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遏制水肿进一步加重造成的视网膜损伤。术后继续干预可以加速SRF的吸收,促进黄斑部视网膜结构的重塑,感光系统的复原,促进视力的远期恢复,因此及早的开始中药对症干预治疗是有必要的。(4)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做到未病先防,帮助患者排除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在病变的初期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譬如中药汤剂口服干预。建议患者治疗后定期随访,实时监测病情变化,防止疾病反复造成的不可逆损伤。
钟舒阳[7](2011)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体质调查及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的调查,初步探讨其体质特点,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思路。2.观察唐老中渗经验方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唐老中渗经验方口服和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Avastin)及经验方联合Avastin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种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的疗效,以期待说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临床上寻求出一种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评价指标有:视力、FFA荧光渗漏面积、黄斑视网膜厚度、黄斑区总容积。3.观察唐老中渗经验方及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Avastin)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CNV形成的抑制作甩,从病理、免疫组化法对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方面进行评价,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1.对160例于2010年3月到2011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及协和医院就诊的符合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的问卷调查。体质学根据王琦的九型分法,研究分类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把患者的证象记录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出该患者的体质学类型。再调查60例北京市健康的市民的体质类型进行比较。总结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2.前瞻性地选择90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按照接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唐老中渗经验方组、阿瓦斯汀(Avastin)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组,每组30例。唐老中渗经验方组予唐老的经验方口服治疗,阿瓦斯汀(Avastin)治疗组患者单纯采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唐老中渗经验方口服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Avastin)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治疗前后的CNV情况(记录视网膜中央厚度和黄斑总容积);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 CNV渗漏的情况等。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并观察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3.对4组40只BN大鼠行氪激光光凝,建立CNV动物模型,按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阿瓦斯汀(Avastin)组、中药联合阿瓦斯汀(Avastin)组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在动物模型制作后第1d开始给予生理盐水1.5mL灌胃,每日2次;中药组给予1.93g/mL唐老经验方中药1.5mL灌胃,每日2次;阿瓦斯汀(Avastin)组在动物模型制作后第1d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阿瓦斯汀(Avastin)5μL;中药联合Avastin组则中药1.5mL灌胃及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5μL并用。治疗28天后处死BN大鼠。病理切片比较对CNV厚度的影响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对金属蛋白酶-9的调控。结果1.160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平和质22例,阴虚质38例,气虚质32例,瘀血质20例,阳虚质21例,特禀质2例,痰湿质8例,湿热质9例,气郁质8例;正常组60例中平和质47例,阴虚质2例,气虚质3例,瘀血质1例,阳虚质2例,特禀质0例,痰湿质1例,湿热质2例,气郁质2例。x2=86.234,p=0.000,p<0.05,提示总体上两者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平和质组P=0.000,阴虚质组P=0.000,气虚质组P=0.007,瘀血质组P=0.015,阳虚质组P=0.035。2.唐老中渗经验方组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1月后,视力提高15眼(50%),稳定10眼(33.33%),降低5眼(16.67%);和Avastin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比较。P<0.05;治疗3月后,视力提高21眼,稳定7眼,降低2眼,和Avastin组比较P>0.05,和中西医结合组比较P<0.05。唐老中渗经验方组治疗前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319.05±61.54μm,治疗1个月后为265.31±53.87μm,治疗3个月后为240.57±42.93μm。Avastin组治疗前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313.67±57.89μm,治疗1个月后为257.42±52.58μm,治疗3个月后为234.67±40.63um。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324.61±63.75μm,治疗1个月后为245.37±56.46μm,治疗3个月后为227.89±45.38μm。各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比较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黄斑区总容积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治疗1个月后三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x2值为1.001,P=0.606,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x2值为2.988,P=0.224,P>0.05。说明各组间对荧光素渗漏的影响情况无差异。3.治疗4周后,中药组的CNV厚度为39.51±8.37μm, Avastin组CNV厚度为54.19±9.22μm,空白对照组的CNV厚度为56.26±10.03μm,中药联合Avastin组的CNV厚度为38.88±8.25μm。中药组和中药联合Avasin组的CNV厚度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和Avastin组(P<0.05);金属蛋白酶-9阳性反应物IOD值中药组为9.15±7.64,Avastin组为25.56±19.38,空白对照组为38.05±29.47,中药联合Avastin组为8.76±6.29。中药组和中药联合Avasin组的表达最少,和空白对照组及Avastin组比较,(P<0.05)。结论1.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和正常人的中医体质比较有明显不同的体质分布,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体质表现以阴虚质、气虚质为主,阳虚质和瘀血质的表现也明显高于正常人。2.唐老中渗经验方能提高和稳定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可以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的疗效相当,可以降低黄斑中心厚度,减轻新生血管荧光渗漏,结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值得提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在目前Avastin在中国治疗尚未合法的现状下,是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安全且经济有效的方法。3.唐老中渗经验方对BN大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减慢新生血管的生长,降低新生血管的厚度。唐老中渗经验方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均可下调MMP-9的表达,而且作用比Avastin强。
孙化萍[8](2007)在《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局部辨证 ——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6年陆绵绵教授编着了我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眼科专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该书首次用中医眼科系统理论,对通过检眼镜所发现的眼底病局部表现进行辨证,将中医眼科宏观辩证和西医眼科微观辨病有机地结合。该辨证方法思路于1985年被写进高等医药院校《中医眼科学》教材,奠定了中医眼底辨证体系的基础,对中医眼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底检查设备日新月异,新的功能及结构检查及精确的量化指标为我们发展眼底辨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试图利用新的设备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医理论研究眼底病新的辨证体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黄斑变性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2002年全世界患有视功能障碍人数超过16100万,其中约3700万为盲。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导致视力障碍和盲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眼病(即白内障、黄斑变性和青光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致盲性眼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黄斑变性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黄斑疾病因病变位于视觉最敏锐的黄斑这一特殊部位而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且后三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已成为目前眼科临床致盲的重要疾病。因以上疾病病理过程都与视网膜水肿和/或眼底新生血管有关,为此,我们拟从以上几种疾病入手,选用可以明确其发病程度和部位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试图从视网膜水肿、眼底新生血管等发生的部位及其程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局部微观辨证与全身宏观辨证相结合,来研究眼底辨证新的指征,并为建立新的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辩证体系提供新的思路,为统一成更加细致全面的眼底辨证体系而打下一定的基础。目的利用眼底病目前的检查手段,在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来进一步发展眼底局部辨证体系的内涵,将新技术的引进变成推动中西医结合眼科发展的新动力。尽管造成视网膜疾病的因素复杂,病种繁多,但常常可产生相似的解剖病理损害,如多可产生出血、水肿、渗出、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等改变,其中以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较为常见,且对视力的危害较大,因此本研究以通过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检查所见的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这两种局部病变为研究对象,进行局部微观表现与全身宏观表现相结合的整体辨证,总结出更加细致全面的辨证规律特点,以丰富当前中医眼科的辨证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辩证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江苏省中医院眼科接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西医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黄斑变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伴有黄斑水肿或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Ⅲ期、Ⅳ期)且配合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患者104例,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侯部分(GB/T16751.2—1997)制定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进行直接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记录患者全身症状、舌脉、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情况。根据患者的症状群进行中医症状、病位、证候排序分析,虚实证分析,眼底新生血管面积、部位分别与中医证型相联系进行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新生血管级别与中医证型的关系Ridit分析。结果104例患者中男性60人,占56.92%,女性44人,占43.08%。1.90例眼底有水肿的患者中出现频率超过20%的症状依次是:神疲乏力、头晕、易感冒、耳鸣、失眠、自汗、健忘、大便稀溏、口燥咽干;64例眼底有新生血管的患者中出现频率超过20%的症状依次是: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头晕、易感冒、耳鸣、口燥咽干、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纳差、脱发、五心烦热、便秘、消谷善饥。2.眼底水肿患者中辨证证型属脾气虚者为54例,占60%;肾阴虚41例,占45.56%;心血虚29例,占32.22%;肾阳虚7例,占7.78%;气滞血瘀5例,占5.56%;湿热上泛3例,占3.33%;无证可辨者9例,占10%。3.眼底新生血管患者辨证证型中脾气虚45例,占70.31%,心血虚40例,占62.50%,肾阴虚32例,占50%,肾阳虚10例,占15.63%,气滞血瘀3例,占4.69%,舌脉瘀证10例,占15.63%,无证可辨2例,占3.13%。4.脾气虚和肾阳虚证患者的新生血管以Ⅲ级最多,Ⅰ级最少;而心血虚和肾阴虚证患者则相反。证属气虚、阳虚的患者中Ⅲ级新生血管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血虚、阴虚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证型较为复杂,其中所占比例超过20%的有脾气虚、心血虚、肾阴虚、肾阳虚和气滞血瘀等这五个证型,常可同时表现出两个相兼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患者证型则主要集中为脾气虚、心血虚和肾阴虚三型,其中尤以前两者为多。6.眼底水肿患者虚证73例,占81.11%,实证8例,占8.89%;新生血管患者虚证59例,占92.19%,实证3例,占4.69%。结论1.根据有视网膜水肿和/或新生血管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型,其辨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眼底水肿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脾气虚居多,其次是肾阴虚,再次是心血虚;眼底新生血管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脾气虚居多,心血虚次之,肾阴虚再次。2.眼底视网膜水肿与内科水肿的外观表现相似,但证型分布有不同,亦可见于血虚、阴虚证中。3.眼底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从局部辨证来讲是水湿和瘀血,属于有形之“实”,但其本在于气虚、血虚和阴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4.新生血管面积与中医证型有明显的相关性,面积较大的多分布在气虚、阳虚证患者中。5.视网膜新生血管证型较为复杂。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患者证型则集中为脾气虚、心血虚和肾阴虚三型。
罗桂清[9](2006)在《眼底病中医脾胃证治的探讨(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目的在于:(1) 探讨脾胃失常与眼底病发病的相关性 (2) 眼底疾病中医脾胃证治特点。 研究方法:收集、查阅自《内经》开始至明清,历代医家有关眼底疾病的相关论述,系统梳理、分析历代医家对“视惑”、“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眼科疾病病机的认识,从而提出眼底病中医病机的主要特点,并突出脾胃气机升降与眼底病的关系。对眼底病中医治疗方法与用药规律进行探讨 本研究复习了相关文献1378篇(关键词:眼底病,中医.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收集1994年至2005年间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有关眼底病中医证治的报道,对疾病种类、治疗方法与常用方药进行探讨,从而确定调理脾胃法在眼底病治疗中适用的疾病类型(症状、证候)、常用方药以及配伍规律。 归纳起来,可以看出,中医从脾胃辨证施治眼底疾病的思路不外乎补益虚损与补虚泻实两端。脾虚则升清功能减弱,眼目同样得不到精气的濡润与滋养。因此,通过补益脾胃,一方面可以化生气血,一方面可以升发阳气,使气血足、阳气升,保障了眼目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此外,基于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脾胃虚损还导致痰湿、瘀血、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的生成。因此,健脾利湿消肿、健脾行气化痰、健脾行气化瘀、补气摄血生血等虚实兼顾的治法在眼底疾病的临床辨治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总之,不论是补益脾胃虚损,还是补虚与泻实兼顾,究其病本,均在于脾虚。因此,在眼底疾病的中医治疗用药方面,补益脾胃就成为重要的一环,健脾益气方药的运用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辨治思路,有别于长期以来中医治疗眼底疾病多围绕着调理肝肾选方用药的固定模式,丰富了眼底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手段。结合古今医案的治验分析,也可以看出,调理脾胃是治疗眼底疾病的有效方法。
杨友生[10](199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文中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广州市胸科医院(510095)杨友生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114例,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14例,男94例,女20例,年龄:21~30岁66例,31~40岁29例,41...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激素诱导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辨治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治经过 |
2 讨论 |
(2)猪苓汤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标准[5] |
5 治疗结果 |
6 讨论 |
(3)探讨从足太阴脾经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足太阴脾经的生理与功能 |
2 足太阴脾经、脾脏与黄斑 |
2.1 足太阴脾经在循行上与目的联系 |
2.2 足太阴脾经在生理功能上与目密切相关 |
3 从足太阴脾经阐述中浆的发病机制 |
4 从足太阴脾经治疗中浆 |
5 典型病案 |
6 小结 |
(4)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发病因素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特殊检查 |
1.5 主要治疗方法及局限性 |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学研究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的收集 |
2.2 数据的统计 |
3. 统计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3.2 证型统计结果 |
3.3 药物频数及频率统计结果 |
3.4 高频中药统计结果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性别与年龄分析 |
2. 证型分析 |
3. 高频药物分析 |
3.1 功效 |
3.2 四气 |
3.3 五味 |
3.4 归经 |
3.5 聚类分析 |
3.6 关联分析 |
第四部分 魏伟教授辨治中浆经验与用药规律的关系探讨 |
1. 消利水湿举足轻重 |
2. 从肝而治贯穿始终 |
3. 精血同补明目点睛 |
4. 结合整体随症化裁 |
创新性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
3.2 HE染色图像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4.2 HE染色结果 |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
5. 讨论 |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
6. 结论 |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0 实验药物配制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
3.2 HE染色图像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3.4 RT-qPCR结果分析 |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3.6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4.2 HE染色结果 |
4.3 免疫组化结果 |
4.4 RT-qPCR结果 |
4.5 Westernblot结果 |
5. 讨论 |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
5.2 姜黄与姜黄素 |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
5.4 CNV的中医认识 |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
6. 结论 |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
2.5 RT-qPCR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
3.2 RT-qPCR结果分析 |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3.4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5 RT-qPCR结果 |
4.6 Westernblot结果 |
5. 讨论 |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
6. 结论 |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2.2 CCK-8检测 |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
4.2 CCK-8结果 |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
5. 讨论 |
5.1 细胞迁移 |
5.2 细胞侵袭 |
5.3 细胞管腔形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
致谢 |
附: 查新报告 |
(6)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SC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药干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中心性装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研究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眼一般情况统计 |
3.2 预后组别差异情况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
3.3 中药干预的疗效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意义 |
2. 半量PDT治疗 |
3.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
4. 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病程的影响 |
4.2 渗漏类型的影响 |
4.3 渗漏面积的影响 |
4.4 渗漏点位置的影响 |
4.5 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CNT)的影响 |
4.6 外层反射完整性的影响 |
4.7 中药干预的影响 |
5. 中药方药分析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体质调查及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调查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病例标准 |
1.4 体质分类方法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结果 |
2.2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组和正常组体质的对照研究 |
3 讨论 |
3.1 中医体质学的认识 |
3.2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体质特点 |
3.3 阴虚质体质的原因分析与本病治疗的思考 |
3.4 气虚质体质的原因分析与本病治疗的思考 |
3.5 阳虚质体质的原因分析与本病治疗的思考 |
3.6 瘀血质体质的原因分析与本病治疗的思考 |
3.7 本病中医体质学的深入研究还待完善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2 治疗方法 |
2.1 唐老经验方组 |
2.2 Avastin组 |
2.3 中西医结合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标准 |
3.3 统计方法 |
4 治疗结果 |
4.1 视力疗效 |
4.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
4.3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
4.4 不良反应 |
4.5 典型病例举例 |
5 讨论 |
5.1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西医治疗现状 |
5.2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治疗现状 |
5.3 导师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5.4 唐老中渗经验方组成及方解 |
5.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思考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HE染色结果 |
2.2 各组相关治疗后的CNV厚度比较 |
2.3 各组相关治疗后的MMP-9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比较 |
3 讨论 |
3.1 金属蛋白酶与眼科疾病及CNV的关系 |
3.2 阿瓦斯汀(Avastin)的研究及治疗的现状 |
3.3 唐老中渗经验方抑制CNV的可能性 |
3.4 经验方中一些药物中医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
3.5 动物实验结果的一些猜想 |
4 结论 |
结语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参编专着、课题及获奖情况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综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研究近况 |
附录三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医体质调查表 |
致谢 |
(8)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局部辨证 ——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眼科眼底病古代相关文献研究述要 |
二、近代中医眼科眼底病辨证方法历史沿革 |
三、现代中医眼科对常见眼底病的辨证思路 |
(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 |
(二)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三) 黄斑病变 |
四、现代医学对常见眼底病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 |
(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四)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五)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来源和收集 |
(二) 研究病例标准 |
(三) 研究病例观测和采集指标 |
(四) 研究质量控制 |
(五) 统计分析步骤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水肿和新生血管的中医证候特征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一) 关于本研究眼科检查仪器的选择 |
(二) 关于水肿的眼底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 |
(三) 新生血管的眼底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 |
(四)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眼底病中医脾胃证治的探讨(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眼底病的中医证治临床研究进展 |
正文 |
(一) 理论研究 |
1. 眼底病的中西医概念 |
1.1 眼底及眼底病基本概念 |
1.2 中西医眼底组织解剖名词对照 |
1.3 中西医常见眼底病介绍 |
2. 眼底病的中医发病机理 |
2.1 眼底病的中医发病特点 |
2.2 眼底病的中医病因 |
2.3 眼底病的中医病机 |
3. 眼底病常见症状的辨证 |
4. 眼底病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 |
(二) 理论探讨 |
1. 从脾胃的升降失常角度辨治眼底病 |
1.1 眼与脾胃的关系 |
1.2 眼底病常见脾胃证治特点 |
2. 脾胃升降失常所引起的证候特点与其他证型的关系,方药运用介绍 |
3. 眼底病中医脾胃证治验例介绍 |
3.1 古代医案 |
3.2 现代医案 |
(三)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激素诱导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辨治与分析[J]. 范文娜,魏伟,宋玉杰. 山东中医杂志, 2022(02)
- [2]猪苓汤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临床分析[J]. 刘卫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12)
- [3]探讨从足太阴脾经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J]. 徐宇秋,周维,乔令瑜,程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11)
- [4]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D]. 周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 陈水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SC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药干预疗效观察[D]. 王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体质调查及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D]. 钟舒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局部辨证 ——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D]. 孙化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9]眼底病中医脾胃证治的探讨(文献研究)[D]. 罗桂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J]. 杨友生. 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