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软土工程性质的概率统计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卢瑞娜[1](2021)在《山西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性质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灵敏性土是一种结构性很强的土,在受到扰动之后强度和变形特性变化显着。本文根据地质调研划定了山西汾河中游一级阶地灵敏性粉土的分布范围,并对灵敏性粉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同时用多种表征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粉土灵敏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灵敏性粉土的性质改良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山西汾河一级阶地的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划定了汾河一级阶地灵敏性粉土的分布范围,并在区划范围内取样测试粉土的灵敏度情况。研究表明:晋阳湖区域和清徐的富水区域由于其充足的补给水源和良好的地层结构,成为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主要分布区,其内粉土多为中、高灵敏性土。(2)在典型的灵敏性粉土分布区域取样,从基本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可溶盐、颗粒级配和微结构五个方面研究了灵敏性粉土的物理性质。研究表明:风干后粉土的塑性指数比天然含水率的土样明显降低,土颗粒与水的相互作用不可逆;粉土的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同时存在性质比较活泼的非晶态水铝英石;基于分形模型提出分维值Df作为定量指标,用于评价不同预处理方式的颗粒分散效果,通过t检验发现煮沸和六偏磷酸钠溶液联合使用的预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最佳分散效果;粉土的颗粒频率分布曲线呈现双峰高斯分布;原状土样的孔隙大小以孔径在0.1-1.0μm的小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团粒间的孔隙;粉土颗粒排列的定向度低,微结构形态有边边、边面联结的絮凝结构和弓链形的大孔隙蜂窝结构。(3)通过一维固结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对灵敏性粉土的压缩和触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扰动时间的灵敏性粉土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结构屈服应力是灵敏性粉土压缩特性的关键转折点,在结构屈服应力处,由于结构强度破坏,原状土的沉降量突增,固结系数突增,主固结比突降,次固结对沉降的贡献开始上升,而次压缩系数Cα与其相应固结压力下的压缩指数Cc比值则基本为常数3.1×10-4;重塑土和原状土的压缩曲线延长线大约于0.58e0处重合;加载速度越快,沉降值越大,其压缩曲线越趋近于线性,可能失去特征点。结构强度的存在使得灵敏性粉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类似超固结土的应变软化特性;灵敏性土触变后各项指标的恢复具有时效性,无侧限抗压强度线性恢复,弹性模量台阶式恢复。扰动后的灵敏性粉土在同级压力下的沉降量与扰动时间成正比,扰动造成的附加沉降由主固结和次固结共同贡献;灵敏性粉土在轴向循环荷载下的累计应变可用拟合公式表达。(4)根据地势特征和水动力搬运条件,取样上游的静乐红黏土和东山黄土,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XRD、IR和XRF测试方法,从地貌特征、颗粒表面微形态、矿物成分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汾河中游一级阶地粉土灵敏性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灵敏性粉土是上游红黏土和东山黄土经冲洪积搬运作用,在晋中断陷盆地的低盐静水环境中沉积,因伊利石和水铝英石加速形成不稳定的絮凝和蜂窝结构,其灵敏度整体比海相沉积软土要低。(5)基于灵敏性粉土的试验结果,建立了对应的PFC2D离散元模型进行标定。改变模型的平均粒径、粒径比、粒间黏结强度和摩擦系数等细观参数,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细观参数与宏观强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细观参数中,粒间黏结强度对粉土的宏观强度影响最大,通过胶凝材料加强颗粒间的黏结强度则可增加微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改良土性。水泥在含水量较低的时候加固效果最好,但在含水量较高的时候,掺入少量的半水石膏或聚氨酯或者两者,替代同比例的水泥可以在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提高水泥土的强度。
杨天琪[2](2021)在《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隔望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重要战略节点,而在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红黏土、膨胀土等不良性质的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托云南省临清高速公路工程,对该项目河谷区软硬交错互层多层软土地基土体特性进行了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采集实测数据两万余个,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性质变化特征针对云南省临清高速河谷地区多层软土地基软硬层反复交替沉积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该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地层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性质;根据地层特征、工程性质把该地区软土地层分成了浅、深、夹层型三种地基类型;阐明了强夯垫层法、堆载预压法以及强夯垫层联合静压堆载法的加固机理。(2)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临清高速公路复杂沉积环境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10个典型监测断面沉降及固结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及固结特征;通过静力触探试验评价了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对河谷区多层软基的加固效果;根据地基数据反馈,针对强夯垫层法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在深厚软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基的侧移与稳定性问题。(3)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时空变化特征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的沉降形态特征;通过沉降-孔压曲线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固结规律并推导了固结公式;建立了多种工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与适用性。(4)建模预测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发展趋势论述了沉降预测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多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最适合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Asaoka方法;修正了分层总和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发现数据样本的选取将显着影响沉降预测精度。
江山[3](2020)在《九江地区粉质黏土参数统计特征及其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江西省正在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进行编制,对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研究是规范编制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区域地质成因和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各城市岩土参数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需要专门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有利于应用到勘察设计与施工之中,并且为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九江市是赣北门户,地处环鄱阳湖和庐山,北靠长江一带,区域环境独特。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简要分析了九江地区的地质概况。经过统计得到该地区粉质黏土各物理力学参数的基本特征量,以及经典概率分布模型;运用勒让德正交多项式逼近法和正态信息扩散法对大、小样本条件下的岩土参数概率分布类型进行较好拟合。通过对该地区岩土参数概率分布类型的细致分析,以求得出其规律性,为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从而应该用到设计施工之中。利用现场勘察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以及克里格插值法,得出符合工程实际的粉质黏土各物理力学参数的分布规律,为该地区地质勘探以及工程钻孔等工作提供直观有效的参考。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九江地区粉质黏土各参数的相关性拟合公式;分析标贯击数、孔隙比和液性指数与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并建立了用以表达九江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相关经验公式,以求为九江地区设计施工提供规范性的参数值,从而做到科学合理有效。
乔峰[4](2020)在《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的动力学性质和地震响应特性在岩土工程领域备受关注。它是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岩土工程抗震研究的热点问题。特殊土由于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以及特殊的结构,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土的工程特征和动力学特性。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育在高烈度地区的特殊土,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因此,开展特殊土动力特性的研究,对特殊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软土、黄土和红土这三种特殊土开展研究,建立了三种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围绕特殊土的工程特性、动力学特性以及地震反应特性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对特殊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评述。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国内外三种特殊土动力学性质及其工程特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特殊土工程特性、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特征等方面相关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评述,提出了在这一领域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2.在试验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收集并整理了全国部分地区三种特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三种特殊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三种特殊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剪切波速等数据。数据库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可远程登录,可上传更新资料,检索到的数据能以Excel表格形式下载,可资源共享,为开展三种特殊土的工程特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利用数据库资料,分别统计了软土、黄土和红土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特征,给出了回归公式。本文通过统计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各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的变化范围,通过散点图、相关系数和拟合方程的线性关系检验(F检验)等方法,建立了各指标之间的统计关系式,分析了特殊土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三种特殊土的工程特性作了深入的分析,建立了三种特殊土各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软土、黄土和红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方便。4.基于试验和收集到的资料,研究了三种特殊土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在典型地区的动力学参数,并统计了剪切波速随深度的变化。以试验数据和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统计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在典型地区的动力学参数(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剪切波速)的范围值和平均值,并通过回归拟合的方法,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动力学参数的推荐值。利用动三轴试验,探讨了不同试验条件对软土和黄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本文还根据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利用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软件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淤泥质土、黄土和红土土层剪切波速随埋深变化的经验公式,并用实例验证统计公式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这一工作为在软土、黄土和红土地区开展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参考。5.利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的差异,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动力学反应计算有关参数的建议值。本文建立了三种特殊土均匀单一土层计算模型,利用SOILQUAKE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利用计算结果,讨论了不同地震动强度条件下,三种特殊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剪切波速和输入地震动对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参数的影响。本文还以典型地区实际钻孔资料,建立了三种特殊土场地的土层计算模型,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基础上,从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形状和特征参数等方面对特殊土的动力特性开展了对比研究。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特殊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剪切波速和密度的建议值。这一工作对在软土、黄土和红土地区开展抗震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土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成果。
张雪丽[5](2020)在《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端头土体与管片结构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快速上升,城镇人口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人们对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开发地下空间的各类工程中,建设地铁项目可以减轻地上交通的巨大压力。随着大量地铁工程的建设施工与投入使用,研究地铁盾构隧道土体与管片结构体系的可靠度问题则可以对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可靠性进行预测,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维修保养的费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端头土体和管片结构在施工及服役期间的可靠度问题。在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后对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可靠度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相关背景,提出本文研究意义。通过对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对影响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可靠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考虑时间因素的作用,对结构的时变可靠度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结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这两种极限状态并结合混凝土碳化腐蚀的失效模式,建立盾构施工及隧道服役期内的5个功能函数Zi。2.对常用土体加固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沈阳地铁某标段为研究背景,利用ABAQUS软件对盾构隧道穿越加固土体施工过程中土体与管片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土体加固后,地表沉降量降低60%,拱顶沉降量降低56%,仰拱隆起值降低39%。通过设置加固土体不同的材料参数变化,重点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土体位移变化,得到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等参数的敏感度。通过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加固土体的五个参数中内摩擦角的敏感度最大。3.考虑参数随机性后,联合应用MATLAB和ABAQUS两款软件,利用MATLAB软件中的拉丁超立方指令对本文所确定的26个随机变量进行随机抽样,编写接口函数利用抽样结果将ABAQUS模型中的基本变量替换,循环计算300次,得到不同变量下的地表最大沉降量、地表最大隆起等结果并带入相应的结构功能函数Zi中进行计算,当Zi<0时视为失效,统计失效次数并计算失效概率,最后查标准正态分布表进而得到相应的可靠度指标数值。盾构隧道服役过程中,在土体未加固区,隧道可靠度指标从4.09减低到2.88;在土体加固区,隧道可靠度指标从4.54降低到2.93。
陈宇航[6](2020)在《滨海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受河流冲积和海侵海退等不同沉积环境影响,我国滨海地区广泛分布的软弱土工程特性复杂。不排水抗剪强度是评价地基土地基承载力的重要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变异性成果是确定性设计中参数特征值的选用或是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概率设计方法的研究基础。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资助下,研究我国滨海地区软弱土的沉积历史和空间分布;研究贝叶斯理论估算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的两种模式,即在有限的十字板剪切试验和没有直接的强度测试数据情况下,引入统计学中的贝叶斯理论框架,估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性;基于原位静力触探(CPT)中锥尖阻力生成连续多个不排水抗剪强度样本,引入随机场理论计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空间变异性,并研究海陆交互沉积和河流冲积等不同地质成因软弱土空间相关性特征;考虑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异性评价浅地基承载力可靠性水平。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广泛调研了我国滨海地区区域地质志、钻孔资料和区域规范等资料。结果表明,我国华北、江苏和浙江等滨海地区遭受四到五次海侵,华南地区只有一次海侵层存留;软弱土的沉积相可分为滨海沿岸的滨海相;苏北黄泛平原、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和珠江下游的三角洲相;太湖水网平原的湖相;江苏里下河区域的泻湖相;福建闽江口的溺谷相;软弱土沉积厚度最高可达40m左右,并且呈现“由沿海向山地递减”趋势。(2)引入贝叶斯理论,在场地仅能获得有限的十字板剪切试验数据时,可利用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经验分布降低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性。通过比选,σ’p/pa=100.9-0.96LI更适用于液性指数大于1的软弱土。在没有直接十字板剪切试验的前提下,可利用有限的液性指数指标和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先验信息,基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液性指数的经验公式,建立后验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并生成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等效样本,可用于中小工程中。(3)引入随机场理论,基于CPT测试中的锥尖阻力生成多个连续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数据,并计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在收集大量CPT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海陆交互和河流冲积等不同沉积环境的粉质黏土层空间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软弱土的相关距离存在重叠;海陆交互沉积的软弱土因海退海侵的影响,容易形成海相、陆源碎屑物相互沉积的韵律层,夹砂薄层,参数值较为离散,导致相关距离较为集中在低值区间;由锥尖阻力和侧摩阻力计算得来的相关距离比值的均为0.91,由两种参数计算的相关距离参数相近,符合相关距离为反映土体自相关特性的固有属性的概念。(4)考虑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在有CPT测试和没有直接强度测试数据情况下进行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分析。研究表明,若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可靠度指标与失效概率计算结果与充足的安全系数储备一致;只考虑点变异性,可靠度指标过低与失效概率过高,与实际不符。相比于土的重度,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性对浅基础地基土承载力可靠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相关距离的取值对可靠性分析结果较为敏感。
王毅[7](2020)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技术应用郑州市区地面沉降观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面沉降主要是城市地质环境中由多个自然因素作用导致的城市地面高度缓慢性的降低,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面沉降危害日益突出,它具有分布范围较广,变化过程不易短时间内发现等特征[1]。郑州市地处我国华北中部,是全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由于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多处地下漏斗区。这些地面沉降区域直接或者间接阻碍着郑州的城市扩张及发展,甚至影响人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及时准确的监测地面沉降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郑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采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技术方法研究了郑州市区的地面沉降特征。论述了SAR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技术重点,对SAR数据处理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参数进行了分析,选取覆盖郑州市区的多景RADARSAT-2雷达图像作为数据,进行短基线集干涉测量处理,根据沉降速率结果分析了郑州市区地面沉降形变特征。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本论文提取了郑州市2015至2017年间的地面沉降量。研究表明,沉降速率大于20 mm/a的沉降区面积约为166 km2。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沉降区,分别为北部沉降区、西部沉降区和东部沉降区,沉降区主要分布在有软土分布工程地质亚区内。(2)研究区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为人类社会活动。突出表现在地下水利用、开采地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反演的沉降区域与城市发展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区、地热应用密集区分布基本上相吻合。进一步证明人类社会活动是形成郑州市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3)准确监测城市区域的地面沉降过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如何更为有效的解决地面沉降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影响、扩大差分干涉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监测能力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将In SAR技术真正发展成为常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手段是社会发展趋势。
张言[8](2019)在《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特征及地基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特征对工程的可靠性计算、风险评估、基础工程的设计及施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质量安全。然而,土体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力学性质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包括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类型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变异性,将对岩土工程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的改造和地铁的修建等基础工程作风险评估和可靠度计算分析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南昌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带动老城区的改造,地铁的修建和新开发园区等一系列的土木建设,急需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分布特征进行精确地了解和掌握,以探知设计、施工存在的风险。本文搜集了南昌地区100多个项目2000多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到总样本下粉质黏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特征及概率密度函数。并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经典概率分布类型无法准确的对土的物理参数特征进行描述的,运用函数逼近和正态信息扩散法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精确的概率分布类型。并用地统计学理论对土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掌握其空间分布特点,为将来设计施工、风险评估和可靠度计算提供有力的支持。因而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同时运用原始的试验数据,对南昌地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进行研究,并与试验得到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其他地区的承载力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得到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和地基承载力经验公式。可为江西省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及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玉秋[9](2019)在《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定量定性综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软土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现有风险评估方法大多数是偏向于专家打分的定性评估。本文针对软土盾构隧道中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定量定性综合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收集地铁隧道工程事故案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软土盾构隧道施工的风险性。基于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对风险指标进行筛选和分类。对定量指标,包括土体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土舱压力、注浆压力、盾尾间隙,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际监测记录,分析总结其统计学特征。对定性指标,分别从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五个方面,建立两级定性指标风险评价体系。(2)采用FLAC3D软件,建立考虑土舱压力和盾尾间隙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确定性分析,分别探讨盾构过程中各定量指标对地表沉降和地表水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诱发地表变形的定量因素中,掘进参数的影响大于土性参数。(3)基于随机场理论,生成土性参数及盾构掘进参数随机场模型。将确定性计算结果与不确定性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别探究各定量指标的不确定性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一种对确定性计算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结果表明:不考虑土性参数及盾构掘进参数不确定性的计算结果,会明显低估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内摩擦角及土舱压力的不确定性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模量和黏聚力,而盾尾未填充空隙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小。(4)在开放式的两级定性风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引入熵权-可拓理论,提出一种定量定性风险综合评估方法。
方亮[10](2019)在《兼顾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不确定性的软土深基坑可靠度分析》文中指出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的不确定性对软土深基坑力学性状有着重要影响,而既有成果大都仅关注土性参数变异性的影响,未深入研究施工参数不确定性对基坑力学性状的影响。因此,本文兼顾了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不确定性对基坑力学性状的影响,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广泛调查基坑事故案例,分析基坑事故类型,按不同责任单位统计事故发生原因。统计结果表明设计和施工原因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2)通过有限差分数值分析,研究了土性和施工参数对深基坑力学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性参数中,土体模量的变化对深基坑的力学性状影响较大,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变化对深基坑的力学性状影响较小;施工参数中,钢支撑轴向刚度(支撑重复利用导致支撑挠曲,挠曲因素可由轴向刚度来等效表征)、支撑竖向架设位置、基坑地表荷载的变化对深基坑的力学性状影响较大。(3)对基坑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分别探究了几个敏感参数(包括土体模量、钢支撑轴向刚度、支撑竖向架设位置等)的变异性对基坑力学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体模量变异系数和水平相关距离的增大,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和支撑最大轴力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强;施工参数中,支撑竖向架设位置不确定性对支撑轴力的不确定性(变异系数为5.66%)影响最大;基坑地表荷载不确定性对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大。(4)在单独考虑土性参数或施工参数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探究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不确定性对基坑力学性状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施工参数不确定性会明显高估基坑的安全性;考虑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不确定性时,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和支撑最大轴力均服从正态分布。
二、上海软土工程性质的概率统计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软土工程性质的概率统计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性质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灵敏性土的结构性研究现状 |
1.2.1 灵敏性土的压缩特性 |
1.2.2 灵敏性土的触变特性 |
1.2.3 灵敏性土的本构模型 |
1.3 灵敏性土成因的现行研究方法 |
1.4 灵敏性粉土的土性改良方法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
第2章 汾河中游一级阶地灵敏土的区划 |
2.1 地质勘察 |
2.2 汾河地质地貌概况 |
2.3 晋中盆地的特殊水文地质条件 |
2.4 汾河中游粉土的灵敏度情况 |
2.5 小结 |
第3章 灵敏性粉土的物理性质 |
3.1 基本物理性质 |
3.1.1 物理指标的关系 |
3.1.2 灵敏度S_t与物理指标的关系 |
3.1.3 塑性指数的变异性 |
3.2 矿物成分和可溶盐 |
3.2.1 不同粒组的分离 |
3.2.2 矿物分析原理 |
3.2.3 可溶盐 |
3.3 颗粒级配(PSD) |
3.3.1 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
3.3.2 灵敏性粉土的颗粒级配结果 |
3.4 微结构 |
3.4.1 孔隙特征 |
3.4.2 颗粒特征 |
3.4.3 化学元素 |
3.5 小结 |
第4章 灵敏性粉土的力学性质 |
4.1 压缩特性 |
4.1.1 原状土与重塑土对比 |
4.1.2 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粉土的变形特性 |
4.2 触变性 |
4.2.1 应力应变曲线 |
4.2.2 触变恢复特性 |
4.3 扰动对灵敏性粉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
4.3.1 扰动对固结特性的影响 |
4.3.2 扰动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3 轴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
4.4 粉土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
4.4.1 固结特性与细粒含量的关系 |
4.4.2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黏粒含量的关系 |
4.5 小结 |
第5章 灵敏性粉土的成因分析 |
5.1 灵敏性粉土的形成原因 |
5.1.1 地质背景 |
5.1.2 颗粒特征 |
5.1.3 矿物特征 |
5.1.4 地球化学特征 |
5.1.5 灵敏性粉土的沉积环境 |
5.2 细观参数对粉土灵敏性的敏感性分析 |
5.2.1 离散元接触本构模型的选择和标定 |
5.2.2 颗粒级配对强度的影响 |
5.2.3 粒间黏结强度对强度的影响 |
5.2.4 摩擦系数对强度的影响 |
5.2.5 细观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联度分析 |
5.3 灵敏性粉土的性质改良 |
5.3.1 无机胶凝材料 |
5.3.2 有机胶凝材料 |
5.3.3 有机与无机胶凝材料联合使用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
1.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与预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线路 |
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项目概况 |
2.1.2 地层岩性 |
2.1.3 区域地质构造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2.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
2.2.1 地层成因 |
2.2.2 分布规律 |
2.2.3 工程性质 |
2.3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
2.3.2 强夯垫层法加固机理 |
2.3.3 堆载静压法加固机理 |
2.3.4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
3.1 软基处理段简介 |
3.2 监测测点平面分布 |
3.3 监测测点剖面分布 |
3.4 检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测 |
3.4.1 分层沉降监测 |
3.4.2 孔隙水压力监测 |
3.4.3 土压力监测 |
3.4.4 侧向位移监测 |
3.5 强夯垫层法设计参数与工艺 |
4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固结沉降变化特征分析 |
4.1 强夯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
4.1.1 软土地基在各阶段沉降形态特征研究 |
4.1.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
4.1.3 沉降变化规律分析 |
4.2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与固结规律研究 |
4.2.1 软土地基各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
4.2.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固结特征研究 |
4.2.3 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固结特征分析 |
4.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应力与加固效果研究 |
4.3.1 软土地基各阶段土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
4.3.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
4.3.3 土压力与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
4.4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土体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
4.4.1 软土地基不同深度土层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
4.4.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对比分析 |
4.4.3 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
5.1 FLAC3D软件综述 |
5.1.1 FLAC3D软件简介 |
5.1.2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
5.1.3 非线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方法 |
5.2 强夯加固软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强夯冲击荷载施加 |
5.2.3 强夯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
5.2.4 强夯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
5.2.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固结特征分析 |
5.2.6 各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5.3 碎石桩加固软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
5.3.1 碎石桩加固相关参数的确定 |
5.3.2 碎石桩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
5.3.3 碎石桩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
5.3.4 碎石桩加固软基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5.4 天然软土地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
5.4.1 模型建立 |
5.4.2 天然软基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5 不同加固方法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与固结特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沉降预测 |
6.1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
6.1.1 分层总和法 |
6.1.2 经验公式法 |
6.1.3 Asaoka法 |
6.2 临清高速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预测 |
6.2.1 分层总和法的沉降预测与修正 |
6.2.2 不同模型下软基沉降发展特征预测 |
6.2.3 Asaoka法预测 |
6.3 不同模型沉降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九江地区粉质黏土参数统计特征及其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土参数概率统计及分布类型研究现状 |
1.2.2 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及随机场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地质统计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岩土参数相关性与地基承载力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 |
第2章 九江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概率统计分析 |
2.1 概述 |
2.2 九江地区工程岩土环境及特征简介 |
2.2.1 九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 |
2.2.2 九江地层层序 |
2.3 概率统计理论基础 |
2.3.1 统计特征量 |
2.3.2 参数分布直方图绘制 |
2.3.3 参数统计常用的概率分布类型 |
2.3.4 概率分布模型的拟合检验方法 |
2.4 粉质黏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统计与概率分布 |
2.4.1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析 |
2.4.2 物理力学参数概率分布模型及拟合检验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勒让德正交多项式逼近法的粉质黏土参数概率分布拟合 |
3.1 概述 |
3.2 勒让德正交多项式拟合方法 |
3.2.1 正交多项式展开概率密度函数 |
3.2.2 勒让德正交多项式展开岩土参数概率密度函数 |
3.2.3 勒让德正交多项式对经典分布曲线拟合检验 |
3.3 九江地区某工程计算实例 |
3.4 小结 |
第4章 针对小样本的粉质黏土参数概率分布的拟合分析 |
4.1 概述 |
4.2 岩土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的信息扩散法理论 |
4.2.1 信息扩散原理及扩散估计 |
4.2.2 正态扩散函数的计算 |
4.3 基于正态信息扩散法拟合岩土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的工程算例 |
4.4 小结 |
第5章 九江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空间分布规律性研究 |
5.1 概述 |
5.2 地质统计学理论 |
5.2.1 地质统计学中的区域化变量 |
5.2.2 地质统计学假设 |
5.2.4 变异函数理论 |
5.3 克里格法简介 |
5.3.1 普通克里格法 |
5.3.2 协同克里格法 |
5.4 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案例 |
5.4.1 案例背景介绍 |
5.4.2 案例区域土层特征 |
5.4.3 案例区域勘察方式 |
5.4.4 粉质黏土土工试验参数分析 |
5.5 九江区域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空间分布规律性分析 |
5.5.1 粉质黏土变异函数分析 |
5.5.2 粉质黏土层克里格插值 |
5.6 小结 |
第6章 粉质黏土物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地基承载力研究 |
6.1 概述 |
6.2 九江部分粉质黏土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
6.3 九江地区地基承载力研究 |
6.3.1 单因素拟合 |
6.3.2 双因素组合拟合 |
6.3.3 三因素组合拟合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特殊土一般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特殊土动力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1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
1.3.2 剪切波速 |
1.4 特殊土地震动效应的研究现状 |
1.5 问题与讨论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数据库系统 |
2.2.1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程 |
2.2.2 数据库软件的选取 |
2.3 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
2.3.1 统计指标 |
2.3.2 数据的来源 |
2.3.3 数据库的内容 |
2.3.4 数据库的构建和使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地区软土动力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软土常规工程指标的统计 |
3.2.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 |
3.2.2 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 |
3.2.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
3.2.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3.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
3.3.1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 |
3.3.2 统计结果 |
3.4 剪切波速 |
3.4.1 拟合模型确定 |
3.4.2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海原地区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黄土常规工程指标的统计 |
4.2.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 |
4.2.2 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 |
4.2.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
4.2.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4.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
4.3.1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 |
4.3.2 统计结果 |
4.4 剪切波速 |
4.4.1 拟合模型确定 |
4.4.2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西柳州地区红土动力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工程特性 |
5.2.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 |
5.2.2 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 |
5.2.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
5.2.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5.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
5.4 剪切波速 |
5.4.1 拟合模型确定 |
5.4.2 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种特殊土地震反应分析 |
6.1 引言 |
6.2 场地地质剖面的建立 |
6.2.1 均匀单一土层剖面和土层参数 |
6.2.2 实际场地土层剖面和土层参数 |
6.3 输入地震动的选取 |
6.3.1 实测强震记录 |
6.3.2 人工合成地震动 |
6.4 计算方法的选取 |
6.4.1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选取 |
6.4.2 反应谱标定方法的确定 |
6.5 计算结果分析 |
6.5.1 均匀单一土层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
6.5.2 实际土层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附表相关回归拟合公式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于的科研与开发项目 |
(5)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端头土体与管片结构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可靠度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可靠度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时变可靠度研究现状 |
1.3 隧道工程可靠度研究现状 |
1.4 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 |
1.4.1 盾构法施工原理 |
1.4.2 盾构工法施工技术重点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路线 |
2 可靠度理论基本理论及时变可靠度分析实现 |
2.1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
2.2 常用结构可靠度分析计算方法 |
2.2.1 一次二阶矩法 |
2.2.2 蒙特卡洛法 |
2.2.3 响应面法 |
2.3 盾构隧道结构可靠度影响因素 |
2.3.1 盾构隧道施工可靠度影响因素 |
2.3.2 盾构隧道服役期时变可靠度影响因素 |
2.4 可靠度分析流程 |
2.4.1 MATLAB与 ABAQUS联合应用分析过程 |
2.4.2 盾构隧道服役期时变可靠度计算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盾构隧道端头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3.1 盾构隧道施工数值模拟 |
3.2 ABAQUS中常用本构模型 |
3.2.1 弹性模型 |
3.2.2 弹塑性模型 |
3.3 工程概况 |
3.4 计算假定 |
3.4.1 计算模型参数确定 |
3.4.2 计算模型建立 |
3.5 盾构隧道端头施工过程 |
3.5.1 初始地应力平衡模拟 |
3.5.2 盾构隧道施工开挖过程模拟 |
3.6 盾构隧道端头施工完成后结果分析 |
3.6.1 土体位移分析 |
3.6.2 管片衬砌位移分析 |
3.6.3 管片衬砌内力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盾构隧道端头施工加固土体材料参数敏感度分析 |
4.1 土体加固方法 |
4.2 盾构隧道开挖过程地表土体位移分析 |
4.3 加固土体参数设定 |
4.4 加固土体材料各项基本参数敏感度分析 |
4.4.1 内摩擦角敏感度分析 |
4.4.2 重度敏感度分析 |
4.4.3 弹性模量敏感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盾构隧道管片碳化腐蚀失效模式下时变可靠度分析 |
5.1 可靠度计算几何模型 |
5.1.1 管片结构的时变特征 |
5.2 土体与结构体系参数概率统计特征 |
5.2.1 土体材料参数概率统计特征 |
5.2.2 管片结构材料参数概率统计特征 |
5.3 盾构隧道管片结构时变可靠度计算 |
5.3.1 隧道端头施工可靠度计算 |
5.3.2 隧道端头服役期时变可靠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滨海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土体参数变异性的古典与贝叶斯求解方法 |
1.2.2 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土体参数空间相关性 |
1.2.3 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经验公式及空间变异性 |
1.2.4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浅基础承载力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滨海软弱土沉积历史与空间分布 |
2.1 我国滨海地区沉积历史 |
2.1.1 构造运动与地形地貌 |
2.1.2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 |
2.2 我国滨海地区软弱土空间分布 |
2.3 我国滨海地区软弱土工程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有限样本条件下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估算 |
3.1 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数据库的整理 |
3.1.1 不排水抗剪强度的收集 |
3.1.2 液性指数的修正 |
3.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有限样本下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 |
3.3 无实测强度情况下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估算 |
3.3.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后验分布构建 |
3.3.2 蒙特卡洛法求解不排水抗剪强度后验分布的算法实现 |
3.3.3 无实测强度情况下基于贝叶斯理论估算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的算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随机场理论的连续样本条件不排水抗剪强度空间变异性分析 |
4.1 不同沉积环境的软弱土CPT测试数据概况 |
4.2 基于随机场理论量化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空间变异性 |
4.2.1 锥尖阻力与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经验公式 |
4.2.2 基于锥尖阻力量化不排水抗剪强度空间变异性 |
4.3 不同沉积环境软弱土的相关距离参数研究 |
4.3.1 不同沉积环境软弱土的相关距离 |
4.3.2 不同指标对相关距离的影响 |
4.3.3 各沉积区域软土相关距离的建议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分析 |
5.1 地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方法 |
5.1.1 地基承载力功能函数 |
5.1.2 可靠度指标与失效概率的计算 |
5.2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框架 |
5.3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算例 |
5.4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可靠性敏感度分析 |
5.4.1 变异系数的影响 |
5.4.2 随机变量均值的影响 |
5.4.3 相关距离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技术应用郑州市区地面沉降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现有地面沉降研究情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交通位置 |
2.1.2 气象水文 |
2.1.3 地形地貌 |
2.2 区域基础地质条件 |
2.2.1 地层岩性 |
2.2.2 主要断裂构造 |
2.2.3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1 黄土台塬工程地质区Ⅰ |
2.3.2 塬前岗地工程地质区Ⅱ |
2.3.3 塬间平原工程地质区Ⅲ |
2.3.4 黄河河滩工程地质区IV |
2.3.5 冲积扇工程地质区V |
2.3.6 黄河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VI |
2.3.7 风积沙丘工程地质区Ⅶ |
第三章 数据与技术原理方法 |
3.1 InSAR基本原理 |
3.2 InSAR数据选择 |
3.3 数据获取 |
3.4 InSAR数据处理技术方法 |
3.4.1 短基线集基本原理 |
3.4.2 技术路线 |
3.4.3 技术重点 |
第四章 数据处理 |
4.1 干涉组合 |
4.2 干涉条纹图生成 |
4.3 相位解缠 |
4.4 高相干目标点选取 |
4.5 形变估计 |
4.6 地理编码 |
4.7 地面沉降速率计算 |
4.8 精度评估 |
4.8.1 评估内容 |
4.8.2 评估方法和指标 |
4.8.3 评估结果 |
第五章 地面沉降分析 |
5.1 点沉降分析 |
5.2 面沉降分析 |
5.3 线状地物沉降分析 |
5.4 沉降原因分析 |
5.4.1 地下水大规模抽取 |
5.4.2 地热资源开采 |
5.4.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5.4.4 综合分析 |
结论和展望 |
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特征及地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土参数概率分布特点研究现状 |
1.2.2 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研究现状 |
1.2.3 地质统计学理论及其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岩土参数相关性及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章 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参数总样本概率统计 |
2.1 概述 |
2.2 南昌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简介 |
2.3 概率基本理论 |
2.3.1 岩土工程常用的概率分布 |
2.3.2 岩土参数概率分布的检验法 |
2.4 南昌粉质黏土土性指标概率分布统计分析 |
2.4.1 土工参数统计 |
2.4.2 土工参数分布类型及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昌地区粉质黏土参数的统计优化 |
3.1 概述 |
3.2 贝叶斯优化理论介绍 |
3.3 南昌地铁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拟合 |
3.4 南昌地铁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统计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样本下正交多项式法对粉质黏土参数概率分布拟合逼近 |
4.1 概述 |
4.2 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推导 |
4.3 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的验证 |
4.4 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参数概率分布的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样本下正态信息扩散法对粉质黏土参数概率分布拟合 |
5.1 概述 |
5.2 粉质黏土物理参数概率密度分布正态信息扩散法 |
5.2.1 信息扩散原理 |
5.2.2 正态信息扩散函数公式 |
5.3 正态信息扩散法对粉质黏土物理参数概率密度函数拟合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粉质黏土物理参数空间变异性研究 |
6.1 概述 |
6.2 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
6.2.1 区域化变量理论 |
6.2.2 地质统计学理论假设 |
6.2.3 变异函数结构分析 |
6.3 克里格法 |
6.3.1 普通克里金 |
6.3.2 普通克里金方程组及其表示 |
6.4 研究区域简介 |
6.4.1 研究区域的土层结构及特征 |
6.4.2 研究区域的勘探方法 |
6.5 研究区域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
6.6 研究区域粉质黏土物理参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
6.6.1 粉质黏土空间相关性分析 |
6.6.2 粉质黏土层克里金插值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粉质黏土物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地基承载力研究 |
7.1 概述 |
7.2 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参数相关性分析 |
7.3 南昌地区地基承载力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定量定性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2 地铁隧道工程事故案例统计分析及风险指标研究 |
2.1 地铁隧道工程安全事故调研 |
2.2 定量指标的统计特征 |
2.3 定性指标风险评价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软土盾构隧道确定性分析 |
3.1 数值分析模型研究 |
3.2 土性参数的影响 |
3.3 盾构掘进参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土盾构隧道不确定性分析 |
4.1 随机场的生成 |
4.2 土性参数不确定性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4.3 掘进参数不确定性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4.4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软土盾构隧道综合风险评估 |
5.1 综合风险评估思路 |
5.2 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铁隧道事故案例统计表 |
附录2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技成果目录 |
附录3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兼顾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不确定性的软土深基坑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事故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软土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
2.2 软土深基坑工程事故类型 |
2.3 软土深基坑工程事故原因 |
3 软土深基坑确定性分析 |
3.1 工程简介 |
3.2 数值模拟建模 |
3.3 数值模拟结果 |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软土深基坑不确定性分析与可靠度计算 |
4.1 不确定性分析随机性表征 |
4.2 土性参数变异性对软土深基坑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
4.3 施工参数不确定性对软土深基坑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
4.4 案例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基坑事故统计资料 |
附录二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技成果目录 |
附录三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上海软土工程性质的概率统计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性质及成因研究[D]. 卢瑞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D]. 杨天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九江地区粉质黏土参数统计特征及其承载力研究[D]. 江山. 南昌大学, 2020(01)
- [4]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D]. 乔峰.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
- [5]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端头土体与管片结构可靠度研究[D]. 张雪丽.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滨海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D]. 陈宇航. 东南大学, 2020(01)
- [7]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技术应用郑州市区地面沉降观测研究[D]. 王毅. 长安大学, 2020(06)
- [8]南昌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特征及地基承载力研究[D]. 张言. 南昌大学, 2019(02)
- [9]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定量定性综合评估[D]. 李玉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兼顾土性参数变异性和施工参数不确定性的软土深基坑可靠度分析[D]. 方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