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关于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君文,陈洪德,田景春,侯中健[1](2004)在《沉积有机相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沉积有机相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油气勘探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沉积有机相的概念、划分方案 ,及其在油气勘探、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指出了沉积有机相与层序地层分析相结合对油气资源评价和预测烃源岩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何伊南[2](2018)在《海相烃源岩不同有机相生烃动力学研究 ——以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资源丰富,目前是世界热点油气勘探地区。本研究先后运用有机岩石学和生烃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着力于弄清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盆地的海相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和有机相划分;重点是选取不同成因类型海相烃源岩样品,先分析其有机岩石学特征,然后分别采取封闭体系热压模拟和开放体系实验装置,模拟海相烃源岩生烃过程,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角度研究大陆边缘盆地不同有机相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基于此来探索海相烃源岩的成因与分布规律,从而为具体区块的油气勘探提供相关依据。首先,依据海相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和显微组分组成,建立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的有机相划分方法,并明确了重点盆地优质烃源岩的有机相及其演化规律。下刚果盆地优质烃源岩有机相为局限海富腐泥组有机相和外浅海壳-腐组合有机相,主要发育在Madingo组和Paloukou组;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优质烃源岩有机相为前三角洲壳-腐组合有机相、三角洲前缘浅海镜-壳组合有机相和近岸沼泽镜-壳组合有机相,主要发育在Akata组和Agbada组下部。其次,对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的两个典型盆地样品进行了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的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开放体系实验中,采用热模拟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重点研究了海相烃源岩生烃机理,指出下刚果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优质有机相的海相烃源岩具有活化能集中、生烃高峰明显和生排烃快速的特点,有利于油气成藏。最后,从有机质含量、古沉积环境以及古河流作用、海洋初级生产力几个方面入手,阐述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并通过上述控制因素建立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盆地不同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

程顶胜[3](1996)在《有机相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相的概念、有机相的划分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指出有机相分析是预测盆地油气资源及油气田分布规律的有力工具。

朱创业[4](2000)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及其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沉积有机相是近年来石油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介绍了沉积有机相的概念 ,并依据沉积环境、生物组合、成岩特征、氧化—还原相条件及有机质的成因特征 ,提出了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有机相划分的新方案 ,指出沉积有机相分析是评价和预测油气源岩的有效方法

陈荣书[5](1983)在《关于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相概念是近几年来才见诸于石油池质文献。自1979年罗杰斯在第十届国际石油会议上发表题为:“应用有机相概念评价烃源岩”的论文以来,有机相概念得到广泛引用,该文提出的区分有机相类型及评价烃源岩的方法,已广泛被各大石油公司所采用。今年在伦敦召

陈亚生[6](2018)在《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有机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通过有机岩石学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和前人相关成果,开展了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沉积有机相研究,并综合评价了研究区各沉积有机相的油气生成潜力。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东濮凹陷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含煤岩系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显微组分类型十分丰富,以镜质组为主,含量一般在55%以上,其中具荧光的基质镜质体B大量发育是研究区的煤系有机质的重要特征,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揭示了基质镜质体B富含类脂成分。纵向上,太原组烃源岩中基质镜质体B、壳质组和腐泥组等富氢组分的含量高于山西组,有机质类型也好于山西组,其TOC、S1+S2、ⅠH均较高,而山西组惰质组含量要高于太原组,其烃源岩生烃潜力相对较低;平面上,庆祖集地区富氢组分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碳质泥岩及煤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暗色泥岩主要为Ⅲ型,少数发育Ⅱ2型,而马厂地区由于热演化程度高,使得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其生烃潜力较低。2.通过显微组分的定量分析,依据四端元法则并结合有机地化和沉积相,将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划分为六种沉积有机相类型:①干燥惰质腐殖有机相;②浅覆水镜质腐殖有机相;③覆水壳质腐殖有机相;④覆水含腐泥腐殖有机相;⑤较深水腐泥腐殖有机相;⑥开阔水域腐泥有机相。其中,干燥惰质腐殖有机相显微组分以富惰质体、镜质体贫富氢组分为主,惰质组含量一般>30%,多以丝质体及惰屑体为主,部分地区可见火焚丝质体,ⅠH<50mg/g·TOC,S1+S2<25mg/g,该相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南部马厂地区,其它地区分布较少;浅覆水镜质腐殖有机相显微组分以富含镜质组为主,一般含量>70%,碳质泥岩及煤岩中含有大量基质镜质体B,ⅠH为50-150mg/g·TOC,S1+S2为50~100mg/g,该相广泛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中,是东濮凹陷地区分布最广的沉积有机相;覆水壳质腐殖有机相显微组分以壳质组含量较高为特征,一般含量>30%,多为小孢子体、树脂体分布于基质镜质体B中,ⅠH为100-200mg/g·TOC,S1+S2为50~150mg/g,该相分布较少,主要分布于太原组上部;覆水含腐泥腐殖有机相显微组分以富氢组分为主,壳质组>20%,腐泥组含量<10%,主要以低等生物或植物形成的沥青质体,偶见藻类体,ⅠH为 150-200mg/g·TOC,S1+S2为100~200mg/g,主要分布于文留及庆祖集地区山西组及太原组;较深水腐泥腐殖相显微组分中壳质组与腐泥组含量较高,壳质组含量>20%,腐泥组含量>10%,壳质组多以角质体、小孢子体为主,腐泥组多以藻类及沥青质体为主,Ⅰh为200-250mg/g·TOC,S1+S2为150~200mg/g,该相在东濮凹陷分布较少,主要分布于庆祖集局部地区;开阔水域腐泥相显微组分以藻类、沥青质体为主,腐泥组含量大多>30%,该相仅分布于庆古2井太原组碳质泥岩中,平均腐泥组含量可达37.54%,ⅠH>250mg/g·TOC,S1+S2>200mg/g。3.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有机相主要以浅覆水镜质腐殖有机相和干燥惰质腐殖有机相为主,二者占比70%左右,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富氢有机相,富氢有机相以覆水含腐泥腐殖相(占比16%)和覆水壳质腐殖相(占比7.5%)为主。纵向上,山西组浅覆水镜质腐殖有机相和干燥惰质腐殖有机相的占比高于太原组,而富氢有机相的发育则弱于太原组。平面上,富氢有机相在庆祖集地区较为发育,而干燥惰质腐殖有机相则主要发育于南部马厂地区。综合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浅覆水镜质腐殖有机相以生气为主,由于该相富含基质镜质体B,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惰质腐殖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最低,仅生成少量的气体;富氢有机相既可以生气,也可以生油,其有机质类型相当于Ⅱ1-Ⅱ2型有机质的生烃潜力,生烃类型主要取决于成熟度。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有机相的分布及其生烃潜力的分析表明,研究区煤系生烃潜力取决于沉积有机相,太原组由于更富含富氢有机相,因此,其生烃潜力要高于山西组。平面上以庆祖集地区的生烃潜力为最高。

孔祥鑫[7](2020)在《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是指所含碳酸盐物质占到总成分2025%以上的,主要由粒径小于62.5μm的颗粒组成的岩石。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广泛分布在中国断陷湖盆内,是赋存页岩油的重要载体。但其成分复杂且来源多元,缺乏统一分类方案和生储评价的系统研究,因此针对该类沉积岩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具有科学和勘探生产的双重意义。论文主要选取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和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富方解石细粒沉积岩和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富白云石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沉积特征、成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分析。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组成物质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蒸发盐类矿物和有机质等,物质来源包括陆源输入和盆内自生两大类。盆内生物活动和有机质演化过程对矿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自生碳酸盐物质主要通过有机-无机关联反应生成。根据细粒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长英质矿物和盐类矿物为四端元建立岩性分类方案。同时以有机质含量1%和2%为界划分低、中和高有机质,并根据层厚度与组合关系建立描述依据,从而建立岩相分类方案。在物质成分与沉积特征表征基础之上,强调岩相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成因与环境因素,首次建立针对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的岩相组合划分方案。通过对各岩相组合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的评价,结合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有机质富集因素包括有机质来源、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以有机-无机关联反应为主要物质形成机制的岩相组合其有机质类型以内源为主,TOC含量高,有机质富集条件好,生烃潜力大。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颗粒间孔、颗粒内孔、有机质孔和裂缝。其中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多充注烃类物质,是有效的烃类存储空间。通过对各盆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页岩油藏的成藏要素包括优质烃源岩、有效储层和有效烃类运移通道,并受沉积环境和矿物、岩相的形成机制影响。利用基于沉积成因的细粒沉积岩划分方案,可以更精准的确认页岩油分布规律。

程志强[8](2019)在《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烃源灶与油气生成》文中指出乌里雅斯太凹陷与二连盆地中其他富油凹陷相比在构造特征、烃源岩类型和原油物性方面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凹陷地层厚度大(大于4500m)、烃源岩类型较差(主体为D/E相)、原油密度轻的特点。本文通过凹陷南洼8口典型探井烃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对烃源岩体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凹陷主体发育D/E相烃源岩,仅在部分井区K1bt1发育薄层C相烃源岩。凹陷D/E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K1bt1底部和K1ba顶部,层序上位于最大湖泛面上下,平面分布具有向缓坡方向迁移特点。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主体介于0.5%~1.0%之间,生烃门限深度为1900~2000m。结合凹陷热史参数可进行烃源灶定量表征,凹陷排烃中心位于中次洼,排烃强度可达1.2~1.8 mmt/Km2,现阶段以排油为主,油气主要聚集在斜坡中带,凹陷总排油量为1.3亿吨。同时有机相与生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D/E相烃源岩与典型C相烃源岩(以层状藻类和结构藻类为主)在生烃特征方面具有明显不同:D/E相烃源岩生油窗温度较高,且排出的烃类主要以轻质油为主;C相烃源岩排油早和生油潜力大,早期可排出低熟油,成熟阶段可排出中轻质油。目前乌里雅斯太凹陷已发现的原油API主体介于35°~45°之间,为轻质油,具有高蜡低硫的特点,并且凹陷已发现油气物理性质与D/E相烃源岩在现阶段生成油气特征相符。

刘琼[9](2008)在《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动态成藏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东部老区仍是我国油气储量和产量的主要集中地区。江陵凹陷是江汉盆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6500km2,是在侏罗纪末期燕山变形褶皱基底上形成的晚白垩~古近系凹陷背景下的断陷盆地。该凹陷早期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荆沙背斜构造带的花园、八岭山、荆西和沙市油田构造,勘探主要目的层为古近系新沟咀组。随着在凹陷西南部松滋油田先后发现古近系新沟咀组和白垩系渔洋组油藏,从而实现了江陵凹陷乃至是整个江汉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区带、新层系和新油气藏类型”的重大突破。江陵凹陷现已形成多层系立体勘探态势,勘探领域从荆沙背斜带拓展到临近梅槐桥富烃洼陷的万城断裂带。本次研究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以静态成藏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运用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和流体势分析技术追索油气运移方向,并结合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时期,探讨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过程,总结该区油气成藏模式并指出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地区。根据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江陵凹陷西南部主要发育拉张构造样式—堑垒断块、反向翘倾断块、滑动断阶、逆牵引背斜、断鼻等。圈闭类型以断块型为主,其次为断鼻型,而背斜型较少。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沙市组沉积早期,采穴~复兴场断阶带开始分化,采穴断块和复兴场断块开始形成;荆沙组沉积早期,采穴、复兴场等断块构造基本定型,谢凤桥~八宝和南岗~米积台两个鼻状构造带初步形成。荆沙组晚期,荆沙运动造成谢凤桥~八宝和南岗~米积台两个鼻状构造带南北分化。潜江组沉积早期断裂活动减弱,江陵凹陷西南部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江陵凹陷西南部白垩系渔洋组和古近系新沟咀组储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胶结物类型丰富,以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孔隙度在1.6%~17.9%之间,渗透率为0.1×10-3μm2~12×10-3μm2。次生孔隙为主要的孔隙空间类型,其中粒间溶孔最为发育。孔隙具有中、大孔径~中、细喉道型结构。储层砂岩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其次为线~缝合线接触。碳酸盐胶结物相当普遍,可达30%以上,硫酸盐胶结物主要为硬石膏和黄铁矿,石英次生加大现象较为普遍,但加大边较窄,交代作用发育较普遍。储层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占绝对优势。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晚成岩A期。孔隙度与深度关系图中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深度范围在2800m~3100m和3300m~3600m之间。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着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减少带。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开始发生沉淀,硬石膏的含量降低约5%,可能原因为发生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沉降史模拟可以看出,梅槐桥~牛头岗洼陷沉降速率相对较大,为江陵凹陷西南部的沉降中心。且北部的梅槐桥主洼的沉降速率相对南部的牛头岗次洼要大,为洼陷内的主沉降中心,从而成为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烃源岩测井评价表明,江陵凹陷西南部主力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下部~沙市组上段,同时在主力烃源岩层段中局部夹有高效生油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小于1%,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成熟度处于0.6%~1.3%之间。盆地模拟结果表明,江陵凹陷西南部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在荆沙组沉积末期~潜江组沉积早期(47Ma~45Ma)开始进入生油门限(Ro=0.5%),在潜江组沉积早期~荆河镇组沉积中期(44Ma~29Ma)开始达到中成熟阶段(Ro=0.7%~1.0%)。在古近纪末期区域抬升剥蚀之前,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地质历史阶段的最大值,而后期新近系和第四系新的沉积和重埋及其时间作用并未造成烃源岩成熟度的明显增加。梅槐桥主洼和牛头岗次洼的生排烃强度差别明显。在梅槐桥主洼,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生排烃强度大,为本区主要的生油中心;而牛头岗次洼,烃源岩埋藏相对较浅,热演化程度较低,生排烃能力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显示,江陵凹陷西南部具有连续油气充注的特点。不同构造的油气成藏时间基本一致,大致在距今45Ma~26Ma,对应与潜江组沉积时期至荆河镇组沉积末期。油源对比、含氮化合物和流体势分析表明,江陵凹陷西南部的原油主要来自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具有短距离近源运移的特点。梅槐桥主洼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向洼陷周缘的采穴、复兴场Ⅰ号、谢凤桥和南岗等构造充注,向南运移距离短,推测最远仅达到中部的丁家湖构造,在该处与本地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发生混合从而聚集成藏;八宝构造中的原油则主要来自本地成熟度低的烃源岩。综合利用生长指数和古落差指标,谢凤桥断层的活动性由沙市组到新沟咀组再到荆沙组沉积时期总体表现出强~弱~强的特征,同时沿断层走向,谢凤桥断层的活动性由南向北逐渐增强。断层的剧烈活动导致断层上升盘渔洋组储层与下降盘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对接的差异,影响着本区油气运移和成藏。断面的等势线图表明,复兴场Ⅰ号构造和谢凤桥断鼻位于断面等势线的汇聚部位,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圈闭,而复兴场Ⅱ号构造位于断面等势线的发散部位,不利于油气富集成藏。江陵凹陷西南部目前所发现油气藏主要是沿谢凤桥和复兴场断层呈串珠状分布。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和断鼻油藏。本区的油气成藏具有断~源双控近源成藏的特点,油气成藏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控制: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排烃期相匹配有利于油气成藏;断层沟通下降盘烃源岩和上升盘渔洋组储层是白垩系油气成藏的关键;油气生成中心控制着油藏的空间展布。根据烃源岩和储层的空间配置与油气运聚方式的差异,可将本区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分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古生新储等三种不同类型。针对本区具有渔洋组、新沟咀组、荆沙组等多套勘探目的层,应坚持多层位立体勘探思路,围绕梅槐桥生烃主洼进行勘探。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并结合勘探现状,指出采穴和复兴场Ⅰ号构造为白垩系渔洋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同时为本区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谢凤桥和南岗构造为新沟咀组和荆沙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丁家湖构造为新沟咀组油气勘探的较有利地区。

姜敏[10](2011)在《东营、潍北及沾化凹陷深层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济阳坳陷,最早的沙四上亚段,以南部的东营凹陷最为发育,存在富有机质的页岩和油页岩沉积,向北到沾化凹陷和车镇凹陷,源岩的厚度和质量均变差;沙三段源岩在东营和沾化均较为发育,但北部的沾化凹陷,源岩质量和厚度已优于东营凹陷,沙一段源岩,由于埋深等的影响,在东营凹陷为非有效源岩,但在沾化地区已经能够形成一定的储量。不同凹陷、不同源岩层的差异性,显示出随地层的变新,源岩层由南向北上述特点,为主力烃源岩之一,但到车镇凹陷,生烃潜力已经有大规模降低。即使对于同一盆地,不同的演化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湖泊类型,形成不同类型的烃源岩。针对工区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在对比分析各凹陷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时,主要应用有机碳含量,同时也考虑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等指标。表征烃源岩成熟度已有多种的指标,如光学的、化学的和生物标记物的等多方面的参数,其中镜质体反射率(Ro)、热解峰顶温度(Tmax)是常用的成熟度指标。由于源岩中的有机质是一种复杂混合物,其生物先质多种多样,并受沉积环境、气候变化以及湖平面的影响,非均质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烃源层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烃源层内部;不仅体现在有机质特征方面,而且在岩性组合、古生物发育等方面。对于东营凹陷来说,由于烃源岩主体未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有机显微组分在光学显微镜下大多较容易识别,镜鉴结果较为可靠,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根据镜鉴确定有机质类型。本次研究针对烃源岩样品进行了Ro的测定,根据数据做出了其与深度的关系图。并根据需要对部分样品做了三元抽提、超临界抽提和索氏抽提,并将三种抽提物的基本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烃源岩生标特征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以及生标特征在不同岩性样品之间有时存在较大的差异为研究油源对比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针对东营凹陷不同的烃源岩类型,对东营坳陷沙四上亚段、沙三段以及沙三中烃源岩的正烷烃进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及相应的统计。潍北凹陷不同井点孔店组干酪根样品的显微组分中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含量变化大。潍北凹陷不同岩石类型的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具有各自的特征,这充分反映了沉积环境、烃源岩类型和有机组分之间的密切联系。潍北凹陷孔二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明显,从而反映了潍北凹陷孔二段烃源岩母质的多样性及沉积的多变性。东营凹陷孔店组成熟度相对较高,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C/O原子比都比较低,对有机质的类型不理想。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因而用热解氢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烃源岩的原始有机质类型。本次研究针对不同盆地勘探程度、烃源岩成熟度等具体情况下,主要依据干酪根的镜检类型,同时考虑干酪根元素组成、热解参数和抽提物族组成特征、饱和烃色谱特征对有机质类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沾化凹陷钻遇的烃源岩以沙三、沙四为主,而孔店组则基本为非烃源岩。因此本次研究主要讨论孔店组以上层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性质。沾化凹陷岩样有机碳在不同层位呈现出不同的分布。

二、关于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沉积有机相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积有机相的概念
2 沉积有机相的划分
3 沉积有机相的应用
    3.1 在油气勘探和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1.预测油气源岩
        2.预测各生油层位的排烃期和排出产物的组成
        3.油气源岩评价
        4.盆地中心迁移方面的应用
    3.2 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4 沉积有机相的发展趋势

(2)海相烃源岩不同有机相生烃动力学研究 ——以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取得成果与现状
        1.2.1 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进展
        1.2.2 海相烃源岩特征及成因
        1.2.3 海相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1.2.4 海相烃源岩有机相及其生烃特征
        1.2.5 沉积相-生物相-地球化学相-有机相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与认识
        1.5.1 资料的收集
        1.5.2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和烃源岩概况
    2.1 盆地位置及勘探概况
        2.1.1 下刚果盆地
        2.1.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2.2 地层发育及沉积演化特征
        2.2.1 下刚果盆地
        2.2.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2.3 烃源岩特征
        2.3.1 下刚果盆地
        2.3.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第3章 研究区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3.1 有机岩石学的定义
        3.1.1 显微组分分类
    3.2 下刚果盆地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3.2.1 显微组分特征
        3.2.2 显微组分组成
    3.3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3.3.1 显微组分特征
        3.3.2 显微组分组成
第4章 研究区烃源岩有机相研究
    4.1 有机相的概念和划分方法
    4.2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地球化学相
    4.3 海相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划分
        4.3.1 下刚果盆地
        4.3.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4.4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有利有机相分析
        4.4.1 下刚盆地
        4.4.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第5章 有机相生烃动力学实验
    5.1 开放体系生烃动力学实验
    5.2 封闭体系生烃动力学实验
        5.2.1 实验操作流程
        5.2.2 数值分析原理
第6章 研究区烃源岩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
    6.1 开放体系生烃动力学
        6.1.1 海相烃源岩有机相划分
        6.1.2 不同有机相烃源岩开放体系生烃动力学特征
        6.1.3 生烃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参数的标定
        6.1.4 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和机理
        6.1.5 不同有机相烃源岩有机质生排烃动力学
    6.2 封闭体系生烃动力学
        6.2.1 热模拟气体产物分析和残余热解烃
第7章 研究区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与形成模式
    7.1 下刚果盆地
        7.1.1 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
        7.1.2 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
    7.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7.2.1 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
        7.2.2 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及其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积有机相概念的提出
2 沉积有机相类型的成分
3 沉积有机相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3.1 油气源岩评价
    3.2 油气源区预测
4 结 论

(6)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有机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2 石炭—二叠纪地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环境分析
    2.4 含煤岩系烃源岩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煤岩系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3.1 有机显微组分分类及特征
    3.2 有机显微组分统计方法
    3.3 含煤岩系显微组分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煤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有机质丰度
    4.2 有机质类型
    4.3 热演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积有机相及含煤岩系烃源岩评价
    5.1 沉积有机相划分标志
    5.2 沉积有机相划分及相特征
    5.3 沉积有机相模式及分布
    5.4 不同有机相生烃潜力讨论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细粒碳酸盐矿物研究现状
        1.2.2 细粒沉积岩分类与表征研究现状
        1.2.3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束鹿凹陷
        2.1.1 构造演化
        2.1.2 地层特征
    2.2 东营凹陷
        2.2.1 构造演化
        2.2.2 地层特征
    2.3 潜江凹陷
        2.3.1 构造演化
        2.3.2 地层特征
    2.4 气候背景
第三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分特征与成因
    3.1 物质成分类型与含量
    3.2 方解石
        3.2.1 自生方解石
        3.2.2 陆源灰质碎屑
        3.2.3 方解石成因分析
    3.3 白云石
        3.3.1 自生白云石
        3.3.2 陆源云质碎屑
        3.3.3 白云石成因分析
    3.4 其它物质
        3.4.1 石英
        3.4.2 长石
        3.4.3 黏土矿物
        3.4.4 黄铁矿
        3.4.5 有机质
        3.4.6 蒸发矿物
    3.5 物质形成对比
    3.6 断陷湖盆细粒物质来源模式
第四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岩石类型与特征
    4.1 岩石分类原则
        4.1.1 成分分类
        4.1.2 构造分类
        4.1.3 环境&成因分类
    4.2 主要岩相组合类型与特征
        4.2.1 半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1)
        4.2.2 半咸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2)
        4.2.3 半咸水特殊事件沉积岩相组合(F3)
        4.2.4 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4)
        4.2.5 咸水-盐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5)
        4.2.6 咸水-盐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6)
        4.2.7 盐水化学浓缩岩相组合(F7)
第五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5.1 束鹿凹陷
        5.1.1 有机质丰度
        5.1.2 有机质类型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2 东营凹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3 潜江凹陷
        5.3.1 有机质丰度
        5.3.2 有机质类型
        5.3.3 有机质成熟度
        5.3.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4 有机相
    5.5 有机质富集对比
第六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油藏特征
    6.1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6.1.1 粒间孔隙
        6.1.2 粒内孔隙
        6.1.3 有机质孔隙
        6.1.4 裂隙孔隙
    6.2 储集物性
    6.3 油藏类型与特征
        6.3.1 自储型油藏(东营凹陷)
        6.3.2 混合-裂缝型油藏(束鹿凹陷)
        6.3.3 自储-裂缝/构造型油藏(潜江凹陷)
    6.4 页岩油成藏控制因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烃源灶与油气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烃源岩有机相
        1.3.2 烃源岩非均质性
        1.3.3 烃源灶精细表征关键因素
        1.3.4 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1.4 研究区概况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烃源岩特征与空间展布
    2.1 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
        2.1.1 烃源岩非均质性表征
        2.1.2 烃源岩有机相
        2.1.3 烃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原理
    2.2 典型井烃源岩有机相识别
    2.3 烃源岩对比与空间展布
        2.3.1 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充填序列
        2.3.2 烃源岩对比
        2.3.3 烃源岩厚度空间展布
        2.3.4 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
第3章 烃源灶定量表征
    3.1 地温场特征
    3.2 烃源岩生烃关键参数和生烃曲线标定
    3.3 烃源岩成熟度
    3.4 烃源灶排烃强度
第4章 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4.1 两类烃源岩有机相特征
    4.2 两类烃源岩生烃潜力比较
    4.3 原油特征
        4.3.1 原油物理性质
        4.3.2 原油地球化学性质
        4.3.3 生烃特征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9)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动态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2.1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构造单元划分
        2.3.1 构造单元划分
        2.3.2 构造单元特征
    2.4 地层特征
    2.5 油气地质特征
第三章 圈闭形成过程
    3.1 构造样式
        3.1.1 堑垒断块构造样式
        3.1.2 反向翘倾断块构造样式
        3.1.3 滑动断阶构造样式
        3.1.4 逆牵引背斜构造样式
        3.1.5 断鼻构造样式
    3.2 油藏圈闭特征
        3.2.1 采穴构造
        3.2.2 复I号构造
        3.2.3 复II号构造
        3.2.4 谢凤桥构造
        3.2.5 丁家湖构造
        3.2.6 八宝I、II、III号构造
        3.2.7 南岗I、II号构造
    3.3 圈闭形成及演化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4.1 沉积特征
        4.1.1 沉积古气候条件
        4.1.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1 白垩系渔洋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4.2.2 古近系新沟咀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4.3 储层物性与孔隙类型
        4.3.1 储层物性
        4.3.2 储层孔隙类型
        4.3.3 储层孔隙结构
    4.4 砂岩成岩作用
        4.4.1 压实作用
        4.4.2 胶结作用
        4.4.3 交代作用
        4.4.4 溶蚀作用
        4.4.5 粘土矿物组合
        4.4.6 成岩作用序列及孔隙演化
    4.5 孔隙分布特征
第五章 油气生成过程
    5.1 烃源岩特征
        5.1.1 烃源岩分布
        5.1.2 有机质丰度
        5.1.3 有机质类型
        5.1.4 有机质成熟度
    5.2 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
        5.2.1 盆地模拟的模型及原理
        5.2.2 盆地模拟的参数选取
        5.2.3 单井一维模拟
        5.2.4 剖面二维模拟
        5.2.5 烃源岩热演化和生排烃平面特征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
    6.1 油气充注时期
        6.1.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6.1.2 有机包裹体的荧光特征
        6.1.3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6.2 油气运移方向
        6.2.1 油源对比
        6.2.2 含氮化合物
        6.2.3 流体势分析
    6.3 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1 断裂分布与断裂分级
        6.3.2 断裂活动特征
        6.3.3 断层封闭性
        6.3.4 断面优势通道
    6.4 油气成藏过程
第七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带预测
    7.1 典型油藏特征
        7.1.1 复兴场I号断块白垩系渔洋组油藏
        7.1.2 谢凤桥断鼻新沟咀组和荆沙组油藏
        7.1.3 丁家湖断鼻新沟咀组油藏
    7.2 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
        7.2.1 成藏主控因素
        7.2.2 成藏模式
    7.3 有利区带预测
        7.3.1 最有利区带
        7.3.2 有利区带
        7.3.3 较有利区带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东营、潍北及沾化凹陷深层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
    1.6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济阳坳陷烃源岩的形成与空间展布
    2.1 济阳坳陷烃源岩的形成
    2.2 济阳坳陷深层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
        2.2.1 东营凹陷
        2.2.2 潍北凹陷
第3章 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东营凹陷孔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成熟度
        3.1.3 族组成及饱和烃色谱特征
        3.1.4 生物标志物特征
    3.2 东营凹陷沙三、四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2.4 族组成及饱和烃色谱特征
        3.2.5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4章 潍北凹陷深层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有机质丰度
    4.2 有机质类型
    4.3 有机质成熟度
    4.4 族组成及饱和烃色谱特征
    4.5 生物标志物特征
    4.6 有机质类型综合评价
第5章 沾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有机质丰度
        5.1.1 有机碳特征
        5.1.2 岩样氯仿沥青“A”特征
        5.1.3 岩样高温热解总烃产率(S_1+S_2)
    5.2 有机质类型与成熟度
    5.3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
    5.4 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5.5 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
        5.5.1 规则甾烷组成特征
        5.5.2 三萜烷组成特征
        5.5.3 生物标志物参数相关图
        5.5.4 异戊二烯烃
        5.5.5 噻吩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关于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沉积有机相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J]. 李君文,陈洪德,田景春,侯中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4(02)
  • [2]海相烃源岩不同有机相生烃动力学研究 ——以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为例[D]. 何伊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有机相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程顶胜. 地质地球化学, 1996(05)
  • [4]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及其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朱创业.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 [5]关于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陈荣书. 地质科技情报, 1983(04)
  • [6]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有机相研究[D]. 陈亚生. 南京大学, 2018(01)
  • [7]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D]. 孔祥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烃源灶与油气生成[D]. 程志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动态成藏研究[D]. 刘琼. 中国地质大学, 2008(10)
  • [10]东营、潍北及沾化凹陷深层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姜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有机相概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