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超滤技术回收染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1)在《基于ZnO电催化分离膜的制备及水处理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膜分离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成本低廉的水处理技术,但在各种水处理净化过程中分离效率低和严重的膜污染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将电催化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制备具有电催化能力的多功能分离膜,利用电催化过程产生的活性氧物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彻底矿化分解,在提高膜分离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缓解膜污染,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迄今大家对于氧化锌(ZnO)复合膜的研究多局限于光催化,而对其的电催化性能研究较少,且在降解染料方面,电催化的效率远高于光催化的效率,因此研究ZnO复合膜的电催化性能十分有意义。本课题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氧化锌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复合材料rGO-ZnO,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rGO/ZnO/PSF混合基质导电膜。通过测试其亲水性、选择渗透性、防污性等,分析了rGO-ZnO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当rGO-ZnO添加量是1.5 wt%时,混合基质膜的通量为296 L·m-2·h-1·bar-1,高于纯PSF膜的128 L·m-2·h-1·bar-1。同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rGO/ZnO/PSF膜对刚果红(CR)、罗丹明B(Rh B)、甲基橙(MO)和亚甲基蓝(MB)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4%,84%,94%和93.3%。此外,混合基质膜还具有令人满意的抗蛋白质污染的性能,水通量恢复率在93%。通过分析混合基质膜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rGO-ZnO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膜表面的亲水性和孔的尺寸,并且赋予了混合基质膜电催化特性,提升了混合基质膜的分离效率和防污性能。但由于在相转化过程中一部分ZnO被包埋在聚合物基质底下,不能直接与待处理染料溶液接触,所以其电催化性能有所削减。为了进一步提高ZnO电催化性能的利用率及进一步改善膜的选择渗透性,本课题选择以静电纺丝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作为基膜,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基膜上制备ZnO功能层,获得的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通量为1016 L·m-2·h-1·bar-1。同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对CR、Rh B、YS、MO和MB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98%,97%,99%和96%。此外,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还具有令人满意的机械强度、防污性能和电催化稳定性。
杨宜珺[2](2020)在《改性凹凸棒石络合重金属的超滤处理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最严重污染之一。随着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重金属废水处理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络合-超滤工艺对处理重金属废水有良好的效果,且能耗低、二次污染少、操作简单等,效果符合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的要求,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采用甘肃天水凹凸棒石作为络合剂的原材料,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进行改性后,制成凹凸棒石胶体。凹凸棒石胶体与人工配置重金属废水(Pb2+、Zn2+以及Pb2+和Zn2+)进行络合-超滤实验,考察不同初始pH值、不同络合剂添加量以及不同重金属盐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和超滤膜地污染。凹凸棒石络合-超滤试验在不同初始pH(pH=3、5、7、9、11),随着pH的增加,重金属的截留率有着明显的增长。在处理单一重金属(Pb2+或Zn2+)时,当pH大于9时,Zn2+截留率均大于97%,Pb2+截留率均大于98%,且Zn2+离子残余浓度和Pb2+离子残余浓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处理复合重金属(Pb2+和Zn2+)时,当pH值3-5时,单一重金属平均截留率大于复合重金属平均截留率;pH为7时,单一 Pb2+截留率小于复合Pb2+平均截留率,但单一 Zn2+截留率于复合Zn2+平均截留率;当pH大于9时,单一重金属平均截留率小于复合重金属平均截留率,且Zn2+离子和Pb2+离子残余浓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处理复合重金属(Pb2+和Zn2+)时,凹凸棒石优先络合Pb2+离子,当pH为7时,选择性分离系数达到最大值。络合-超滤试验在不同的凹凸棒石添加量(1.0 g/L、3.0 g/L、5.0 g/L、7.0 g/L和10.0 g/L)下,Pb2+截留率均大于91%,Zn2+截留率均大于71%。在处理单一重金属(Pb2+或Zn2+)时,当凹凸棒石添加量大于5.0 g/L时,Pb2+截留率均大于97%,且Pb2+离子残余浓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当凹凸棒石添加量大于7.0 g/L时,Zn2+截留率均大于93%,且Zn2+离子残余浓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处理复合重金属(Pb2+和Zn2+)时,凹凸棒石添加量从1.0 g/L增加到10.0 g/L,单一重金属平均截留率小于复合重金属平均截留率。处理复合重金属(Pb2+和Zn2+)时,凹凸棒石优先络合Pb2+离子,当凹凸棒石添加量大于5.0 mg/L时,选择性分离系数达到最大值。络合-超滤试验中,硫酸盐和溴化盐对于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起抑制作用;乙酸盐和氯化盐在低pH值时,对重金属去除效果起抑制作用,在高pH值时对重金属去除效果起促进作用;硝酸盐对重金属去除效果基本没有影响。在处理复合重金属(Pb2+和Zn2+)时,重金属盐对重金属选择分离地从大到小的顺序:乙酸盐、硫酸盐、溴化盐、氯化盐、硝酸盐。改性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处理水中重金属废水运行120 min,膜通量随着运行时间一直在下降。建立膜阻力污染模型,分析各摩阻力随pH和凹凸棒石添加量的变化。随着pH值的增加,膜层固有阻力Rm基本不变,但膜层固有阻力Rm占比不断减少;随着pH值的增加,可逆极化层阻力Rp,r占比有小幅度上升,不可逆极化层阻力Rp,ir占比和不可逆污染阻力Rf占比不断增加;膜层固有阻力Rm、不可逆极化层阻力Rp,ir和不可逆污染阻力Rf随着pH不断增加。膜总阻力随着pH增加而增加,处理复合重金属Zn和Pb的膜总阻力高于单一重金属离子的总膜阻力。随着凹凸棒石添加量值的增加,膜层固有阻力Rm基本不变,但膜层固有阻力Rm占比不断减少;随着凹凸棒石添加量的增加,可逆极化层阻力Rp,r占比先小幅度上升后小幅度下降,不可逆极化层阻力Rp,ir占比不断减少,不可逆污染阻力Rf占比不断增加;膜层固有阻力Rm、不可逆极化层阻力Rp,ir和不可逆污染阻力Rf随着凹凸棒石添加量不断增加。膜总阻力随着凹凸棒石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处理复合重金属Zn和Pb的膜总阻力高于单一重金属离子的总膜阻力。
李树彬[3](2020)在《NGO-PDA-DAG复合改性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膜污染的问题,本文对常规有机膜进行表面改性,改善膜表面的亲水性与抗菌性,提高其表面抗污染性能。首先,利用乙二胺对氧化石墨烯(GO)氨基化改性,制备亲水性和亲核反应活性较高的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然后,以聚多巴胺(PDA)、1,3-二氨基胍盐酸盐(DAG)、NGO作为改性剂,采用氧化沉积与表面接枝的方法,对PVDF原膜表面进行亲水性与抗菌性改性,制得NGO-PDA-DAG改性膜,确定改性膜的最佳制备条件。通过改性膜表面化学结构、形貌结构特征、亲水性能、机械强度等特性表征,测试其选择透过性(纯水通量、有机污染物截留率)、抗有机污染性能及稳定性、长效抗菌性能,研究改性膜的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1)氨基化改性剂NGO上带有-NH2、-CO-NH、-OH等亲水性官能团,各化学元素组成分别为C(70.58%)、O(18.67%)、H(3.62%)、N(7.13%)。(2)NGO平均片层厚度为1.12nm,呈纳米级单层片状结构。NGO分散液呈正电性(+20.4m V),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NGO分散液静置24小时也不会发生聚集沉积,具有优异的分散稳定性。(3)NGO-PDA-DAG改性膜最佳制备条件为:DA浓度1.5mg·ml-1、NGO浓度2mg·ml-1、DAG质量浓度1wt%、DA氧化沉积时间4h、NGO接枝时间1h。(4)NGO-PDA-DAG改性层成功附着在PVDF原膜表面。除了原膜具有的C-F、C-H等特征官能团外,改性膜表面还带有来自PDA、DAG和NGO的-NH2、C=N、C=O等特征官能团。改性膜表面O、N元素含量分别为21.25%、7.07%(原膜表面无O、N元素),O/C比提高到0.30。同时,改性层覆盖了原膜表面的膜孔,使改性膜表面平均粗糙度由原膜的46.5nm下降到18.3nm。粗糙度的降低能减少污染物的积累,降低细菌在改性膜上生长繁殖的几率,有效提高改性膜表面抗污染性能。(5)与PVDF原膜相比,NGO-PDA-DAG改性膜的亲水性能改善明显。膜表面增加了-NH2、C=N、-OH、C=O等亲水性官能团,使改性膜的静态接触角由原膜的68.7°下降到38.7°。(6)NGO-PDA-DAG改性膜比PVDF原膜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改性膜拉伸强度与杨氏模量分别为22.83MPa、376.25 MPa,比原膜的16.34 MPa、331.30 MPa分别提高39.72%和13.57%。(7)与PVDF原膜相比,NGO-PDA-DAG改性膜选择透过性提高明显。改性膜纯水通量与原膜的纯水通量相近,但改性膜对BSA的截留率为92.16%,在原膜截留率(73.52%)基础上提高了18.64%,选择透过性能更好。(8)NGO-PDA-DAG改性膜对有机污染物的抗污染性能显着增强。原膜纯水通量恢复率仅为30.56%,改性膜纯水通量恢复率为64.64%,比原膜提高了34.08%。而且,改性膜的总污染率为56.61%,比原膜减少20.67%。其中,可逆污染率提高了13.41%,不可逆污染率下降了34.08%。(9)NGO-PDA-DAG改性膜比PVDF原膜具有更稳定的抗有机污染性能,错流清洗后可重复使用。经三个过滤-清洗周期后,原膜纯水通量仅为测试前的24.14%,而改性膜纯水通量能恢复到60.76%。膜表面的改性层没有因错流清洗而脱落,抗污染性能稳定持久。(10)与PVDF原膜相比,NGO-PDA-DAG改性膜表面具有更强的抗菌能力,且抗菌效果持久。原膜无任何抗菌能力,而改性膜长效抗菌性能测试的平均抗菌率分别为92.3%、88.5%、87.9%、85.6%。改性膜能持久地发挥抗菌作用,有效防止生物膜污染发生。
史丽秀[4](2019)在《低于临界胶团浓度的强化超滤—泡沫分离处理含镉废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团强化超滤(Micellar-enhanced ultrafiltration,MEUF)是一种将表面活性剂胶团的吸附特性和超滤膜的截留特性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对重金属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但是传统的MEUF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表面活性剂用量偏大且渗透液中残留物质的二次污染的问题,限制了MEUF技术在实际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本论文采用低于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的强化超滤-泡沫分离处理含镉废水,在表面活性剂用量低于临界胶团浓度的情况下,实现重金属离子的低压膜滤和高效去除。研究以SDS、Tritonx-100/SDS为表面活性剂体系,用低于CMC的强化超滤技术处理含镉废水,系统地研究了各个控制因素对超滤分离效能的影响,并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相、膜面污染层以及浓差极化层中的吸附聚集规律阐述了该方法对镉离子的截留机制;然后对超滤渗透液进行简单的曝气形成泡沫分离工艺(Foam fractionation,FF),深度处理渗透液,优化泡沫分离过程的控制条件,最后对MEUF-FF组合工艺对含镉废水的分离效能及最小SDS用量控制进行相应的分析。本研究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膜材料表面的吸附和跨膜压力下的膜浓差极化作用,使得在低于临界胶团浓度下的强化超滤成为可能。同时,通过在超滤后续增加曝气,有效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利用率,在达到相同的出水要求下,显着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论文的第1部分对低于CMC的SDS溶液特征及其在膜面的吸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进料液中的其他物质对SDS在溶液中的聚集规律和在膜面的静态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d2+和Tritonx-100加入SDS溶液后,其表面张力发生明显下降,Cd2+和Tritonx-100的存在促进了溶液中SDS胶团的形成,并使SDS胶团的zeta电位增加。此外,Cd2+和Tritonx-100还可以促进SDS在膜面的静态吸附,而且在静态条件下,SDS主要在膜面产生吸附,在膜孔处的吸附程度较低。论文的第2部分对低于CMC的强化超滤处理含镉废水的效能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在低于CMC条件下(SDS浓度区间0.05 mmol/L-8 mmol/L),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超滤分离效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SDS在膜面污染层中的聚集行为及Cd2+的截留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当SDS浓度仅为4 mmol/L时,Cd2+的截留率可以达到90%以上。Tritonx-100/SDS形成的复配体系则进一步提高了Cd2+的截留率。Cd2+浓度,SDS浓度,膜的截留分子量和Tritonx-100/SDS的摩尔比都会对MEUF的分离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一般吸附模型和Hermia的堵塞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SDS在低浓度时,吸附聚集在膜表面污染层中,在高浓度时则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堵塞,污染层中的SDS聚集体的存在是Cd2+在低于CMC强化超滤过程中被截留的重要原因。论文的第3部分对含镉废水错流超滤处理过程的浓差极化现象及其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考察了操作压力和错流过滤速度对错流超滤的分离效能的影响以及浓差极化的特征参数。研究结果显示,操作压力和错流过滤速度对浓差极化程度及Cd2+的截留率有一定的影响。浓差极化阻力在总过滤阻力中占较大比例,且SDS在浓差极化层中的浓度远大于主体相溶液中的浓度,并大于其标准CMC值,因此会在浓差极化层中堆积形成不同结构的SDS。这一区域SDS胶团的存在也是低于CMC的强化超滤过程Cd2+有效截留的重要原因。论文的第4部分进行了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超滤渗透液深度处理的研究,考察了Tritonx-100/SDS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以及Cd2+和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去除程度和富集程度。并对Tritonx-100在泡沫分离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Tritonx-100/SDS的摩尔比,Cd2+浓度和pH的变化都会对Tritonx-100/SDS泡沫性能产生影响。Tritonx-100/SDS的摩尔比为0.1时,Cd2+浓度为10 mg/L,不调溶液pH时,Cd2+和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程度和富集程度均达到最高值。Tritonx-100对泡沫分离效能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两个,Tritonx-100/SDS复配体系的发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优于纯SDS体系,另一方面,过量的Tritonx-100促进SDS胶团的形成,Cd2+与SDS胶团结合留在水相中,使分离效率降低。论文的第5部分对低于CMC的强化超滤-泡沫分离处理含镉废水的效能及表面活性剂用量最小控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单一的MEUF工艺和MEUF-FF组合工艺对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含镉废水处理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两个体系中,MEUF-FF组合工艺均具有较高的Cd2+去除率和较低的表面活性剂残留率,此外,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纯SDS体系的分离效果好,而Tritonx-100/SDS复配体系的分离效果略低于纯SDS体系,但是SDS用量却低于纯SDS体系。在低于CMC的条件下,MEUF-FF组合工艺及Tritonx-100/SDS复配体系的采用,可以实现含镉废水处理过程的SDS的最小用量控制。
赵微微,王毅琳[5](2019)在《表面活性剂用于废水处理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水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量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导致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如何低成本,安全、高效地处理工业废水,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技术在工业和分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特点为废水处理提供了理想的选择.介绍了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处理技术——胶束增强超滤、表面活性剂改性的固相吸附和基于表面活性剂液液相分离的提取技术的原理以及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姜闪[6](2019)在《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资源化回收利用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为研究目标,探索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可行且能规模化生产LOX的技术方案,并将LOX作为新型酶制剂以代替化学改良剂应用到面制品加工中,研究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沉淀分离纯化体系工艺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分别比较等电点分离沉淀、PEG6000分离沉淀及聚丙烯酸钠絮凝沉淀对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提取效果,得出等电点分级沉淀技术对LOX具有较好的沉淀效果。然后将LOX沉淀提取液进行超滤浓缩优化实验,最终所得最佳超滤条件为:操作压力200KDa,并采用30KDa的超滤膜和二级超滤方式对沉淀提取液进行10倍浓缩,所得浓缩液的单位酶活性为19713.092U/m L。最后,利用Sephadex G-75凝胶色谱层析对超滤浓缩液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处理,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得出,LOX萃取液的最终纯度及酶活回收率分别为90.43%和40.29%,比酶活达25546.08U/mg,纯化倍数提高了25.44倍。(2)PEG6000-(NH4)2SO4双水相纯化体系工艺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n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设计实验对PEG6000-(NH4)2SO4双水相萃取体系分离提取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PEG6000质量分数19.2%,(N H4)2SO4质量分数10.5%、废水添加量20%、p H为6.0,且在此条件下LOX萃取率和纯化倍数分别为85.45%和4.06。然后利用超滤技术及凝胶过滤色谱层析对ATPS萃取液进行浓缩纯化,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对纯化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所得纯化液中LOX比酶活高达21223.75U/mg,纯化倍数提高了21.39倍,纯度及酶活回收率分别为70.03%和38.30%。(3)[Bmim]Br-K2HPO4双水相纯化体系工艺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n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设计实验对[Bmim]Br-K2HPO4双水相萃取体系分离提取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Bmin]Br质量分数为32.37%,K2HPO4质量分数为25.84%,p H 5.76,萃取时间为120min,且在此条件下LOX萃取率和纯化倍数分别为91.21%和2.57。同样利用超滤技术、凝胶过滤色谱层析及SDS-PAGE凝胶电泳对LOX纯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测得纯化液中LOX比酶活高达18055.24U/mg,纯化倍数提高了17.03倍,纯度及酶活回收率分别为68.55%和18.05%。(4)通过比较以上3种分离纯化方法对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萃取结果可以看出,等电点分级沉淀所得萃取液的纯度最高(90.43%),酶活回收率达40.29%,LOX比酶活也高于其它两种萃取方法,并且等电点分级沉淀纯化体系规模易于放大,节约企业成本,更适用于企业工业化生产LOX。(5)将纯化的LOX作为食品改良剂应用到面条加工中,通过测定面条的蒸煮特性和质构特性进而研究LOX对面条加工特性的影响。当LOX添加量为0.6%时,面条最佳蒸煮时间最短,断条率及干物质损失率达到最小值,面条吸水率呈上升趋势,而面条的硬度、弹性、胶着性及咀嚼性分别增至7861.318、0.903、4525.252和3719.072,面条的黏着性降至-102.62,另外,LOX添加量对面条黏聚性和回复性影响效果较小。从面条感官品质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面条中添加LOX可起到增白强筋的效果,且当面条中LOX添加量在0.6%-0.8%范围内,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贾朋[7](2017)在《PVDF-g-PAA改性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染料废水,如果未经适当处理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很大危害。膜分离工艺具有分离条件温和、工艺简单及分离过程中没有相变发生等优点受到人们重视。常规的膜分离是基于孔径筛分的原理,只能截留比其孔径大或孔径相似的组分。本研究制备了荷电改性超滤膜,依靠荷电超滤膜与小分子带电染料的静电作用力,实现对阴离子染料刚果红(CR)的截留和浓缩;并结合胶团强化超滤技术,通过胶团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的增溶作用,实现了对MB的去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PVDF为基体聚合物,DMAc为溶剂,通过臭氧活化,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制备了聚偏氟乙烯接枝丙烯酸共聚物(PVDF-g-PAA),当PVDF与丙烯酸的投料比为1:6时得到最大羧基取代度为12.4%。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不同荷电量以及不同孔径的PVDF-g-PAA与PVDF系列共混荷电改性超滤膜,考察了荷电超滤膜的膜结构参数、界面性质、微观形貌、荷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共混膜中随着PVDF-g-PAA的添加量的增加,共混膜的孔径增大、孔隙率增加,纯水通量增大,亲水性能提高,离子交换容量增加;断面由死端小孔变为廓型大孔,海绵支撑层疏松且分布着大量疏松小孔;流动电位ΔE及Zeta电位显示均为负值,并且随着溶液pH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2.选取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阴离子染料刚果红(C R)作为不同类型荷电染料的典型代表物。静态吸附实验表明,荷电超滤膜对MB有较好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达到10.06mg/g,对CR基本没有吸附。溶液的pH和离子强度影响MB的吸附量,这是由于荷电超滤膜与MB之间的静电力变化导致。截留实验表明,荷负电膜对MB在前50min可实现截留,是由于荷电超滤膜对MB的静电吸附作用,但是吸附达到饱和后,截留率随之下降;而荷负电膜对CR可以保持96%左右的截留率,并且起到浓缩作用。溶液的离子强度对荷电超滤膜有电荷屏蔽作用,导致两者的静电斥力减弱,CR截留率下降;相比膜孔径,荷电超滤膜的荷电量对CR的截留率影响比较大。3.引入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形成的胶团对染料的增溶作用,结合荷电超滤膜的截留作用处理MB废水。当原液中MB的浓度10mg/L、SDS的浓度8mmol/L时,料液中MB浓缩倍数最高,SDS的用量最少,截留率最高;溶液中的NaCl可以降低SDS胶团的临界胶束浓度,增加对MB的增溶能力,但同时会对荷电超滤膜有静电屏蔽作用,导致MB和SDS的截留率下降。
田侠[8](2013)在《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薯淀粉加工时间短,废水具有量大、有机物浓度高、集中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废水处理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研发适合中小型甘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甘薯生产废水中含大量的蛋白质,由于缺少有效的分离提取技术,蛋白质只能随废水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成为甘薯废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本文以提取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蛋白质为目标,采用膜材料制备、预处理、中试评价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以聚氯乙烯为原料制备中空纤维超滤膜纺丝的最佳工艺条件,摸清了铸膜液组成、成孔剂、改性剂等对中空纤维超滤膜性能的影响,明确了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的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效、抗污染的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筛选了甘薯废水预处理的工艺,获得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蛋白质提取工艺参数。通过中试,评价了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对蛋白质的截留及COD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新型抗污染的聚氯乙烯(PVC)中空纤维超滤膜被自主研发。获得最佳铸膜液配方,聚氯乙烯、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16、80wt%,最佳凝胶温度为25℃,最佳预蒸发时间为30s,同时获得中空纤维超滤膜最佳纺丝条件为:芯液流量20ml/min,计量泵转速42r/min,绕丝机卷绕速度20r/min,凝胶浴温度20℃。在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铸膜液中适量添加纳米粉体改性剂,可明显改善膜的抗污染性能。其改性机理是改性剂比表面积大,表面富含的羟基与聚氯乙烯分子链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形成机械性能稳定的大分子网络结构,改善了聚氯乙烯的亲水性,增加膜丝韧性,增强膜的抗污染能力。添加一定量改性剂时,膜的空隙率取得最大值,且膜的通量和截留率改性效果最好,膜丝性能稳定。当工作压力从0.04MPa上升到0.2MPa时,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膜通量逐渐增大,而截留率变化平缓,考虑膜丝耐受压力,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工作压力选择0.18MPa。对比研究酸化沉淀、冷藏、离心、化学絮凝、生物絮凝等预处理工艺,筛选出酸化沉淀、离心和生物絮凝是较好的预处理工艺,将筛选出的预处理工艺联合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膜处理甘薯淀粉生产废水,获得最佳组合工艺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最后设计组装中试规模设备回收企业实际生产废水中蛋白来评价超滤膜改性效果。采用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膜通量恢复率92.5%,比未改性超滤膜提高5.8%;蛋白截留率83.2%,比未改性超滤膜提高2%且运行稳定,实验结果表明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效果良好。大量实验数据明确在酸化沉淀、冷藏、离心、化学絮凝、生物絮凝等几种预处理工艺中酸化沉淀是最佳预处理方式。酸化沉淀后废水经过超滤处理,透过液COD浓度去除率为14.2%,蛋白截留率为95.7%。应用改性PVC中空纤维膜制成内压式超滤膜设备处理山东威海某淀粉厂实际生产废水,设备连续运行10周期(天),每个周期工作10小时,设备运行基本稳定。超滤设备连续运行10小时后废水COD的平均去除率仍为15.3%;可溶性蛋白平均截留率83.3%;连续运行10天,超滤出水COD平均去除率20.8%;可溶性蛋白平均截留率83.6%;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21.2%和8%。实验证明,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能高效截留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可溶性蛋白。
李小云,黄晓菊[9](2012)在《超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超滤技术的相关知识,在水处理、食品工业、染料工业的应用。最后探讨了超滤技术的发展趋势。
段学华,何立红[10](2010)在《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超滤的工作原理、超滤膜的类型及超滤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超滤技术在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超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用超滤技术回收染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超滤技术回收染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nO电催化分离膜的制备及水处理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分离膜 |
1.2.2 膜分离技术进展 |
1.3 超滤及微滤 |
1.3.1 超滤膜及超滤技术发展概况 |
1.3.2 微滤膜及微滤技术发展概况 |
1.4 ZnO/聚合物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
1.4.1 ZnO的结构、性质与应用 |
1.4.2 ZnO的改性研究 |
1.4.3 ZnO改性聚合物分离膜 |
1.5 膜分离过程研究 |
1.5.1 膜分离耦合电化学技术 |
1.5.2 膜分离耦合电化学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rGO/ZnO/PSF混合基质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备 |
2.3.1 实验设备 |
2.3.2 超滤装置 |
2.4 实验方法 |
2.4.1 不同形状ZnO的合成 |
2.4.2 rGO-ZnO的制备 |
2.4.3 混合基质膜的制备 |
2.4.4 ZnO、rGO和rGO-ZnO的表征方法 |
2.4.5 混合基质膜的表征方法 |
2.4.6 电化学测试 |
2.4.7 电催化实验 |
2.4.8 耦合电催化性能评估 |
2.4.9 耦合电催化稳定性测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ZnO、rGO和rGO-ZnO的SEM和BET分析 |
2.5.2 ZnO、rGO和rGO-ZnO的TEM分析 |
2.5.3 ZnO、rGO和rGO-ZnO的Raman、FTIR和XRD分析 |
2.5.4 混合基质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
2.5.5 混合基质膜的亲水性和渗透性 |
2.5.6 混合基质膜的抗蛋白质污染性能 |
2.5.7 模拟电催化实验 |
2.5.8 混合基质膜的电化学性能的分析 |
2.5.9 膜分离过程耦合电催化测试 |
2.5.10 膜的电催化稳定性测试 |
2.5.11 混合基质膜的分离耦合电催化机理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ZnO/PAN复合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设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PAN纳米纤维基膜的制备 |
3.4.2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3.4.3 表征 |
3.4.4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渗透和选择性测试 |
3.4.5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电催化分离耦合测试 |
3.4.6 PAN-ZnO纤维膜电催化稳定性测试 |
3.4.7 PAN-ZnO纤维膜防污性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静电纺PAN基膜的评价 |
3.5.2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评价 |
3.5.3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机械强度评价 |
3.5.4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选择渗透性实验 |
3.5.5 模拟电催化实验 |
3.5.6 PAN-Zn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电化学性能实验 |
3.5.7 膜分离过程耦合电催化测试 |
3.5.8 PAN-ZnO纤维膜电催化稳定性 |
3.5.9 PAN-ZnO纤维膜分离耦合电催化机理研究 |
3.5.10 PAN-ZnO纤维膜的防污性能测试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改性凹凸棒石络合重金属的超滤处理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凹凸棒石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1.1 凹凸棒石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
1.1.2 凹凸棒石的改性 |
1.1.3 凹凸棒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2 络合-超滤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2.1 超滤 |
1.2.2 络合-超滤原理 |
1.2.3 络合-超滤工艺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1.2.4 络合-超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主要药品 |
2.1.2 凹凸棒石 |
2.1.3 膜组件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材料的制备 |
2.3.2 膜组件的预处理 |
2.3.3 重金属废水的配置 |
2.3.4 络合-超滤处理单一重金属试验 |
2.3.5 络合-超滤处理复合重金属(Zn~(2+)离子和Pb~(2+)离子)试验 |
2.3.6 重金属截留率 |
2.3.7 选择性分离系数 |
2.3.8 膜通量分析 |
2.3.9 膜污染阻力模型的建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H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去除Zn的影响 |
3.2 pH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去除Pb的影响 |
3.3 pH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去除Zn和 Pb的影响 |
3.4 凹凸棒石对络合-超滤去除Zn的影响 |
3.5 凹凸棒石对络合-超滤去除Pb的影响 |
3.6 凹凸棒石对络合-超滤去除Zn和Pb的影响 |
3.7 不同重金属盐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去除Zn盐效果的影响 |
3.8 不同重金属盐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去除Pb盐效果的影响 |
3.9 不同重金属盐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去除Zn和Pb盐效果的影响 |
3.10 pH值对膜通量和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
3.11 凹凸棒石对膜通量和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pH对凹凸棒石络合-超滤过程的影响 |
4.2 凹凸棒石对络合-超滤过程的影响 |
4.3 不同重金属盐对络合-超滤过程的影响 |
4.4 pH值和凹凸棒石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NGO-PDA-DAG复合改性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污染现状 |
1.1.2 再生水回用 |
1.2 膜分离技术 |
1.2.1 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
1.2.2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3 膜污染类型 |
1.2.4 膜污染预防 |
1.3 膜抗污染改性研究 |
1.3.1 膜改性分类 |
1.3.2 表面改性在膜抗污染中的研究应用 |
1.3.3 共混改性在膜抗污染中的研究应用 |
1.4 聚多巴胺(PDA) |
1.4.1 聚多巴胺形成机理 |
1.4.2 聚多巴胺的性质 |
1.4.3 聚多巴胺在膜改性中的应用 |
1.5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 |
1.5.1 GO和NGO的结构与性质 |
1.5.2 NGO在膜改性中的应用 |
1.6 胍类抗菌剂 |
1.6.1 胍类抗菌剂的性质 |
1.6.2 胍类抗菌剂在膜抗污染中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的制备和性能表征方法 |
2.2.1 NGO的制备 |
2.2.2 NGO性能表征方法 |
2.3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的制备方法 |
2.4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表面特性表征方法 |
2.5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性能测试方法 |
2.5.1 选择透过性 |
2.5.2 抗有机污染性能 |
2.5.3 抗有机污染性能的稳定性 |
2.5.4 长效抗菌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性能表征 |
3.1 NGO化学结构 |
3.2 NGO化学元素组成 |
3.3 NGO片层厚度 |
3.4 NGO分散稳定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最佳制备条件及表面特性 |
4.1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最佳制备条件确定 |
4.1.1 正交试验 |
4.1.2 连续性试验 |
4.2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与原膜表面特性比较 |
4.2.1 膜表面化学结构 |
4.2.2 膜表面形貌结构特征 |
4.2.3 膜表面亲水性能 |
4.2.4 膜机械强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抗污染性能研究 |
5.1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的选择透过性 |
5.2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抗有机污染性能 |
5.2.1 改性膜抗有机污染性能及膜污染指标 |
5.2.2 改性膜抗有机污染性能的稳定性 |
5.3 NGO-PDA-DAG复合改性膜长效抗菌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低于临界胶团浓度的强化超滤—泡沫分离处理含镉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含镉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技术概述 |
1.1.1 含镉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1.1.2 含镉废水的处理技术概述 |
1.1.3 膜分离技术在含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 胶团强化超滤 |
1.2.1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的原理及过程控制 |
1.2.2 强化超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和界面性质 |
1.2.3 表面活性剂的膜污染与浓差极化 |
1.2.4 表面活性剂在膜面的聚集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
1.2.5 胶团强化超滤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现状 |
1.2.6 目前的瓶颈问题 |
1.3 泡沫分离 |
1.3.1 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过程控制 |
1.3.2 表面活性剂在泡沫分离中的应用 |
1.3.3 泡沫分离法处理金属废水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于CMC的 SDS溶液特征及其在膜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DS溶液的表面张力分析 |
2.3.2 SDS溶液的zeta电位分析 |
2.3.3 SDS溶液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4 SDS在超滤膜表面的静态吸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于CMC的强化超滤处理含镉废水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流程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低于CMC下强化超滤的Cd~(2+)的截留效率 |
3.3.2 低于CMC下强化超滤的SDS的截留效率 |
3.3.3 低于CMC下强化超滤过程的渗透通量 |
3.3.4 膜面污染层中SDS聚集形态的微观检测 |
3.3.5 膜面污染层中SDS的聚集行为研究 |
3.3.6 低于CMC的强化超滤过程中Cd~(2+)的截留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镉废水错流强化超滤过程中浓差极化的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流程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错流过滤系统的膜分离性能 |
4.3.2 浓差极化的阻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3.3 浓差极化层中SDS浓度及胶团结构分析 |
4.3.4 浓差极化对Cd~(2+)截留和膜通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泡沫分离深度处理超滤渗透液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实验装置 |
5.2.3 实验过程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Tritonx-100/SDS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 |
5.3.2 Cd~(2+)及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程度分析 |
5.3.3 Cd~(2+)及表面活性剂的富集程度分析 |
5.3.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泡沫分离效果影响的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于CMC的强化超滤-泡沫分离效能分析及表面活性剂用量最小控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实验装置 |
6.2.3 实验过程 |
6.2.4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MEUF和 MEUF-FF在纯SDS体系中的分离效果 |
6.3.2 MEUF和 MEUF-FF在 Tritonx-100/SDS体系中的分离效果 |
6.3.3 各工艺分离性能的对比 |
6.3.4 SDS的用量控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6)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大豆乳清废水中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
1.3 脂肪氧合酶的研究概况 |
1.3.1 脂肪氧合酶的简介 |
1.3.2 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 |
1.4 沉淀分离技术及超滤技术的应用 |
1.4.1 沉淀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 |
1.4.2 超滤技术的应用研究 |
1.5 双水相萃取体系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5.1 双水相萃取技术概述 |
1.5.2 非离子型聚合物-盐双水相体系的应用研究 |
1.6 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应用研究 |
1.6.1 离子液体 |
1.6.2 离子液体双水相简介 |
1.6.3 国内外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应用 |
1.7 脂肪氧合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
1.7.1 酶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1.7.2 脂肪氧合酶作为改良剂在面制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
1.8 立题意义 |
1.9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利用沉淀技术提取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脂肪氧合酶纯化分离技术路线 |
2.2.3.2 大豆乳清废水预处理及试剂制备 |
2.2.3.3 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 |
2.2.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3.5 等电点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2.2.3.6 PEG6000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2.2.3.7 聚丙烯酸钠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2.2.3.8 超滤浓缩优化实验 |
2.2.3.9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2.2.3.10 SDS-PAGE分析实验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
2.3.2 等电点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研究结果分析 |
2.3.2.1 顺pH梯度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
2.3.2.2 逆pH梯度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
2.3.3 PEG6000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
2.3.4 聚丙烯酸钠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
2.3.5 超滤浓缩法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2.3.5.1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的选择 |
2.3.5.2 操作压力的选择 |
2.3.5.3 超滤倍数的选择 |
2.3.5.4 超滤方式的选择 |
2.3.6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2.3.7 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纯化过程分析 |
2.4 结论 |
第3章 双水相技术萃取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 |
3.2.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3.2.2.3 双水相相图制备 |
3.2.2.4 各成相试剂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
3.2.2.5 单因素实验 |
3.2.2.6 PEG6000-(NH_4)_2SO_4双水相响应面实验 |
3.2.2.7 超滤浓缩实验 |
3.2.2.8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 |
3.2.2.9 SDS-PAGE实验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EG-(NH_4)_2SO_4双水相相图 |
3.3.2 各成相试剂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单因素实验 |
3.3.3.1 PEG6000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3.3.3.2 (NH_4)_2SO_4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3.3.3.3 废水添加量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3.3.3.4 pH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3.3.5 响应面实验 |
3.3.5.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3.3.5.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3.3.6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
3.3.7 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脂肪氧合酶的实验方法 |
4.2.2.1 离子液体双水相相图制备 |
4.2.2.2 盐种类对酶活性的影响 |
4.2.2.3 脂肪氧合酶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
4.2.2.4 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有关参数测定 |
4.2.2.5 响应面实验 |
4.2.2.6 超滤浓缩实验 |
4.2.2.7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LOX |
4.2.2.8 SDS-PAGE实验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双水相相图 |
4.3.2 成相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4.3.3 [Bmim]Br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4.3.4 K_2HPO_4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4.3.5 pH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4.3.6 萃取时间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
4.3.7 响应面实验分析 |
4.3.7.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4.3.7.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4.3.8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
4.3.9 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脂肪氧合酶对面条加工特性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3.1 面条的制作 |
5.2.3.2 面条最佳蒸煮时间 |
5.2.3.3 面条煮制品质测定 |
5.2.3.4 熟面条质构特性测定 |
5.2.3.5 面条感官评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最佳蒸煮时间的影响 |
5.3.2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断条率的影响 |
5.3.3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干物质损失率的影响 |
5.3.4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吸水率的影响 |
5.3.5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熟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
5.3.6 不同脂肪氧合酶添加量的面条感官评价结果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PVDF-g-PAA改性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染料废水的简介 |
1.1.1 染料的分类及其危害 |
1.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 超滤技术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1 普通超滤膜处理染料废水 |
1.2.2 荷电超滤膜处理染料废水 |
1.2.3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染料废水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PVDF-g-PAA的合成及荷电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PVDF-g-PAA的合成原理及操作 |
2.3.2 PVDF-g-PAA羧基取代度的测定 |
2.3.3 荷电超滤膜的制备 |
2.3.4 荷电超滤膜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VDF-g-PAA合成条件的优化 |
2.4.2 荷电超滤膜的组成及结构参数 |
2.4.3 荷电超滤膜的界面性质 |
2.4.4 荷电超滤膜的微观形貌 |
2.4.5 荷电超滤膜的荷电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荷电超滤膜对染料的吸附和截留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染料标准曲线的配置 |
3.3.2 荷电超滤膜对染料的静态吸附实验 |
3.3.3 荷电超滤膜对染料的渗透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染料的理化性质 |
3.4.2 荷电超滤膜对染料的静态吸附实验 |
3.4.3 荷电超滤膜对MB的截留性能研究 |
3.4.4 荷电超滤膜对CR的截留性能研究 |
3.4.5 荷电超滤膜对染料的分离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应用于MB的去除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4.3 实验部分 |
4.3.1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处理MB废水实验 |
4.3.2MB和SDS浓度的测定 |
4.3.3 SDS的Zeta电位和粒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原液SDS浓度对截留MB的影响 |
4.4.2 原液MB的浓度对截留MB的影响 |
4.4.3 原液中NaCl浓度对截留MB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8)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甘薯淀粉生产废水 |
1.1.1 甘薯淀粉废水来源及特性 |
1.1.2 甘薯淀粉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
1.2.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
1.2.2 超滤技术的发展 |
1.2.3 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4 超滤技术在蛋白分离中应用 |
1.3 聚氯乙烯膜(PVC)膜及其研究进展 |
1.3.1 PVC膜材料特点 |
1.3.2 PVC膜制备研究进展 |
1.3.3 PVC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1.3.4 PVC膜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氯乙烯超滤膜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VC平板超滤膜最佳配方及制备条件优化 |
2.2.2 PVC中空纤维超滤膜纺丝条件研究 |
2.2.3 膜压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
2.2.4 改性剂A对PVC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效果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薯淀粉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酸化沉降预处理工艺 |
3.2.2 冷藏预处理工艺 |
3.2.3 离心预处理工艺 |
3.2.4 化学混凝预处理工艺 |
3.2.5 生物絮凝预处理工艺 |
3.2.6 不同预处理方法效果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滤工艺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改性前后超滤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对比 |
4.2.2 离心+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
4.2.3 酸化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
4.2.4 生物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
4.2.5 生物絮凝+超滤处理后废水回用效果分析 |
4.2.6 超滤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化沉淀-超滤中试试验研究及膜污染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装置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酸化沉降+超滤对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
5.2.2 连续运行周期超滤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分析 |
5.2.3 连续运行超滤膜污染状况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9)超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领域 |
1.1 水处理 |
1.2 食品工业 |
1.3 染料工业 |
2 发展趋势 |
2.1 高性能膜不断出现 |
2.1.1 膜的品种增加 |
2.1.2 膜材料的发展 |
2.1.3 膜的制备与改性 |
2.2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
(10)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滤的工作原理 |
1.1 超滤的工作原理 |
1.2 超滤膜的类型 |
1.3 超滤的特点 |
2 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1 含油废水 |
2.1.1 油田含油污水 |
2.1.2 乳化油废水 |
2.2 含重金属废水 |
2.3 食品废水 |
2.4 造纸废水 |
2.5 纺织印染废水 |
2.6 循环冷却水 |
2.7 微污染水源水 |
2.8 污水深度处理 |
3 发展趋势 |
4 结语 |
四、用超滤技术回收染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nO电催化分离膜的制备及水处理性能的研究[D]. 李宁.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改性凹凸棒石络合重金属的超滤处理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D]. 杨宜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NGO-PDA-DAG复合改性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D]. 李树彬.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低于临界胶团浓度的强化超滤—泡沫分离处理含镉废水研究[D]. 史丽秀. 湖南大学, 2019(01)
- [5]表面活性剂用于废水处理研究的新进展[J]. 赵微微,王毅琳. 化学学报, 2019(08)
- [6]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研究[D]. 姜闪.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6)
- [7]PVDF-g-PAA改性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贾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7)
- [8]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D]. 田侠.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9]超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J]. 李小云,黄晓菊. 北方环境, 2012(01)
- [10]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段学华,何立红. 环境科技, 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