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二)——设防地震动输入及结构地震动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葛家琪,马伯涛[1](2021)在《中国博物馆收藏文物一体化防震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国是多地震国家,大量博物馆位于强震多发地区,馆藏文物震害风险评估及应对手段缺乏,在历次地震中震损严重。为此,国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专题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和装备产业化应用示范,主要包括:开展馆藏文物震害风险调研,研究其在地震中发生震损的原因;建立博物馆及馆藏文物防震标准体系和"地震波+馆舍+展柜+文物"一体化防震设计理念;开展馆藏文物震害风险评估、应对和监测方面的示范项目。其方法路径可供相似工程参考。
王壮[2](2020)在《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体系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馆藏文物作为人类文明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及研究价值,且因其自身特点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馆藏文物储藏柜是文物储存储放的高频区域,而其对外界震动激励,尤其是地震作用下响应较为激烈,易出现结构性倾覆以致于文物损坏。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是文物防震保护问题中不被重视的环节,而国内外针对“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系统的防震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馆藏文物储藏柜设计研制了一套储藏柜隔震体系——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体系,以馆藏文物储藏柜防震系统为研究核心,针对储藏柜自身结构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文物储藏柜结构自身特点以及自身参数和隔震要求,提出了储藏柜隔震体系设计方案,优化了设计方案参数设置,给出了设计适用范围;对隔震体系单个支座进行了水平刚度、水平等效阻尼比等力学性能参数理论公式的分析,重点分析了支座水平耗能特性及隔震体系隔震率;针对文物单体浮放状态进行了抗倾覆理论验算,提出了隔震体系隔震效能评价指标。(2)通过试验与数值计算研究文物储藏柜隔震装置竖向力学性能。首先,通过输入不同竖向荷载,得到支座不同工况滞回曲线,研究竖向刚度、耗能特性的响应规律;其次,通过建立支座有限元模型,获得与试验相同工况下模型的滞回曲线,分析支座竖向刚度与耗能特性的响应规律,最后通过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横向对比获得模型的适用性结果。(3)研究在不同竖向荷载、水平剪切位移作用下,隔震支座的水平力学性能。首先通过加载单、双向剪切幅值,分别得到支座水平单剪滞回曲线,分析竖向荷载对支座水平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耗能性能、最大水平剪应力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基于单、双向加载结果,研究加载耦合效应对支座水平力学性能影响规律。(4)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首先对文物储藏柜隔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地震加速度传导方式;其次建立储藏柜有限元模型,分析储藏柜动力特性变化影响规律;基于实地博物馆场地条件及相关抗震规范要求确定博物馆地震动输入,获取隔震体系加载输入激励值。(5)通过简谐波、地震波输入研究隔震体系响应规律。通过对隔震体系施加不同条件激励,获得加速度输入输出值对比曲线,分析隔震体系隔震效能影响规律;重点讨论了装置隔震率、文物宽高比对地震反应的响应规律,得到不同激励下隔震效能指标,并给出隔震体系可靠适用范围。
许文[3](2019)在《变曲率优化曲面球摆水平隔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已有多种针对不同目标的不同类型水平隔震方法,在多次破坏性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隔震装置自复位问题、地表大位移条件下的类共振问题,导致基于传统圆弧面运动轨迹且具有固定振动周期特性的滑移摩擦摆类隔震装置存在一定的失效风险。显然,如果采用变曲率曲面摆,可以方便地实现刚度随着位移增大而减小,即具备刚度软化机制,经过合理设计可以使摆类隔震装置具有非固定隔震周期,能够使装置避免与长周期低频地震动产生类共振问题;如果同时配合采用滚动类摩擦装置,还可以较好地解决自复位问题。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分别研究了基于变频球摆和锥形球摆两类变曲率水平隔震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文献综述及问题的引出。回顾了文物、设备等敏感非结构物体的震害情况以及常见的隔震装置类型。归纳了国内外对于设备文物类物体的隔震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发现了变曲率曲面的优点及其在滚动类隔震装置研究方面的应用空缺,研究了将变曲率曲面与滚动类支座良好的自回复能力结合使用的可行性。2.提出了变曲率球摆水平隔震方法。从滚动隔震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球摆装置的简化计算模型并推导求解其运动方程,采用Matlab编程,实现了变曲率球摆隔震装置的参数优化数值模拟。分别选取短周期高频、中周期中短频及长周期低频三类地震动,对具有不同曲面参数的水平隔震模型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变频及锥形曲面的隔震效率较好。3.设计完成了两类变曲率球摆隔震装置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计、加工制作了参数不同的变频球摆和锥形球摆装置各四套,并加装具有不同参数的粘滞阻尼器对比具备不同耗能能力装置的隔震效果差异。对两类球摆装置分别进行了三向激励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类球摆装置均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验证了装置隔震性能随参数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4.给出了两类变曲率球摆装置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反映变曲率球摆装置实际运动的准确性。给出了两类支座的曲面参数、滚动摩擦系数、初始隔震周期及附加阻尼等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建议。
朱泽瑾[4](2019)在《基于永磁悬浮的文物竖向隔震方法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通常情况下可移动文物以浮放为主,这使它们在地震动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滑移、摇晃、倾覆等问题而导致损坏。目前,国内外针对文物设备的水平隔震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但针对竖向地震作用的有效可靠减震方法并不多。而许多文物设备对竖向地震作用同样敏感、脆弱,某些情况下竖向地震作用还可能起着决定性的破坏作用。因此,针对文物及其他精密仪器设备的竖向隔震减震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系统阅读总结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永磁体同极相斥为基本出发点,开展了基于永磁悬浮原理的竖向隔震方法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给出了永磁体磁斥力学本构模型。针对永磁体磁力-间距本构模型,从影响磁场强度的永磁体材料参数出发,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永磁体本构曲线的影响规律,推导建立了永磁体磁斥力学本构模型,给出了拟合参数修正值,通过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两种方法验证了本构模型的合理性。2.设计制作了基于永磁悬浮的竖向隔震装置,完成了隔震装置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考虑磁积强度、装置内摩擦、隔震层质量变化等对于减震效果的影响,设计制作了具有不同性能参数的永磁悬浮竖向隔震装置模型4套,兼顾地震动的竖向分量频谱特性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开展了装置模型振动特性测试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分析了磁浮竖向隔震装置的减震效果影响因素。3.给出了永磁悬浮竖向隔震装置设计参数,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为了分析不同参数对磁浮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利用LS-DYNA软件,建立了试验装置的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大量计算分析,揭示了地震动频谱、峰值地面加速度、初始平衡位置、隔震层质量、阻尼系数、阻尼指数等关键参数对于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
陈睦锋[5](2019)在《浮放文物的振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地震是导致浮放文物破坏的主要灾害之一,近年来,对于文物隔震保护的研究逐步受到地震工程研究人员的关注。由于文物保护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对于博物馆中浮放文物的防震研究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于众多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成果基础上,针对文物防震体系的抗震安全性能和响应控制策略,提出了新型文物隔震支座,通过理论分析和静力试验研究了该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双旗帜型滞回模型、参数相关性能和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最后通过实例计算某博物馆在地震作用下的浮放文物的隔震设计和地震响应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建立浮放文物的动力方程,取一定的抗震富余度,计算分析得到浮放文物抗倾覆的加速度限值。分别研究了文物展柜隔震体系和浮放文物支座隔震体系,通过建立双质点、三质点模型,其中子结构刚度和质量远小于主结构,论证了不论子结构放置于顶层或者其它楼层,主结构动力特性与其子结构的动力特性为解耦关系,并且通过多自由度分析模型进行主结构与子结构动力特性解耦性证明。本文相继开发了反应谱分析工具、楼板谱分析工具,通过解耦性证明条件总结了楼板谱的基本规律。(2)提出一种新型文物隔震支座,通过预压弹簧实现非线性弹性段的恢复能力,利用摩擦滑动实现耗能,可克服在微振动下,文物隔震系统启动问题,实现浮放文物振动控制的启动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的手段,系统的研究了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特点,并构建了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双旗帜滞回恢复力模型,相关的滞回试验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可行性和滞回模型的正确性。在振动台试验中,结果则表明在输入地震加速度较小时,装置不启动,当输入的地震加速度较大时候,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愈加明显。其中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得到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装置面的振动响应规律一致。(3)进行对楼板伪速度谱和文物隔震支座在不同的伪速度谱幅值的输入下的位移预测进行讨论,通过双、三质点模型确定浮放文物抗震的性能目标,根据大量的人工波进行计算和确定各质点的伪速度谱幅值放大倍数。通过分别探究了能量预测方法和等效线性化预测方法在文物隔震支座中的计算与应用,确定了在不同伪速度谱幅值的输入条件下的文物隔震支座的设计参数推荐,并且对比了这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两种预测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YJK/ETBAS的建模验证了楼板反应谱分析工具V3.0的计算准确性和便捷性,利用楼板谱分析工具V3.0得到的各楼板振动时程,输入文物隔震支座中,其中文物隔震支座结构采用SAP2000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对该分析模型进行建模分析,文物隔震支座将采用Multilinear Elastic单元和Friction Isolator单元进行组合等效模拟双旗帜滞回模型,结果表明楼板的峰值加速度越大时,减震效果更加明显,减震率更大,楼顶的减震率高达82.29%。通过力时程方法和等效静力方法(能量法和等效线性化预测方法)结果对比可得,对比结果较为吻合,可说明该动力时程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陈科[6](2019)在《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振)装置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为世界文明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馆藏文物具有轻质易损和浮放的共同特点,对振动荷载作用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地震荷载。浮放文物隔震装置是文物预防性防震保护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而国内外针对基于“博物馆结构—展柜—隔震装置—浮放文物”系统的隔震装置性能设计研究甚是罕见。因此,本文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研制了一种浮放文物隔震装置——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Rolling Friction Pendulum Isolator,RFPI),以浮放文物防震安全为研究中心,围绕应用RFPI隔震浮放文物地震反应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馆藏文物的震害特点研制了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并建立隔震装置动力分析模型。首先理论推导了RFPI的谐振响应全过程,重点分析了稳态响应及其隔震机理,再讨论曲面半径、文物重量、激励特性对RFPI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数值法求解水平及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装置系统的谐振响应,着重分析幅值比、频率比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2)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RFPI系统的动力响应及其隔震效能。首先通过输入不同频率谐波,得到不同文物重量下RFPI系统水平向加速度传导比曲线,并以之验证第二章动力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后,基于正弦共振拍波输入时RFPI系统的加速度传导比,构建RFPI系统响应随激励频率的响应模型;最后,分析了不同类别地震动对RFPI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构建随机波作用下系统加速度传导比与地震动强度和文物质量的响应模型,从而研究激励特性和文物质量对RFPI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3)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应用RFPI隔震浮放文物的地震反应。重点讨论地震动频谱特性、强度、文物高宽比、质心高度及质量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高宽比浮放文物动力放大系数随地震动强度的响应模型;得到不同设防烈度下RFPI隔震效能指标,并给出隔震装置可靠使用范围。(4)以成都某博物馆为工程背景,结合该馆结构振动特性、文物特征、展柜边界条件设计RFPI特性参数,建立设计装置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其在楼面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探讨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期实现基于“博物馆结构—展柜—隔震装置—文物”系统的隔震装置性能设计方法,进而推广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在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的应用。
刘鑫[7](2019)在《地震动及地铁振动下博物馆楼层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造成文物受损的事件屡出不鲜。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振动对博物馆文物的长期影响不容小觑。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地震动和地铁振动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的不利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获得地震动和地铁振动影响下直接作用于文物的由博物馆结构楼层波特性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建立了四川某三层框架结构博物馆有限元模型,采用符合场地土条件的地震波和实测地铁波进行激励,得到两种激励下楼层波在该博物馆内的分布特性。然后通过建立水平隔震支座和三维隔振支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博物馆结构水平隔震和竖向隔振后楼层波的变化规律。最后,结合楼层波在博物馆内传递规律,对楼层波特性影响因素进了定量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利用SAP2000建立博物馆有限元模型,按照场地土条件选取4条地震波和4条实测地铁波,进行时程分析。提取不同楼层的楼层波加速度时程,并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楼层波频谱曲线。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峰值随着楼层数增加而增加,楼层波频谱的谱型取决于主结构的自振频率。地铁波作用下,楼层峰值加速度随着楼层数增加而减小,但结构顶层峰值加速度反向增大。楼层波频谱峰值坐落在输入地铁波的卓越频段内,高频处的振动衰减快于低频处。(2)建立水平隔震和竖向隔振博物馆模型。获取博物馆水平隔震和竖向隔振后楼层波时程特性,并进行傅立叶变换,研究楼层波频谱特性。对比隔震结构的楼层波频谱分布特性,提出了不同周期文物在博物馆中的布置方案。分析表明结构隔震后加速度峰值较输入地震波幅值降低了 50%,上部结构各楼层加速度差别微小。结构隔震后楼层波频谱最大波峰处对应频率下降了 60%~70%。结构竖向隔振效率在70%~80%之间,与原结构相比各楼层竖向峰值加速度下降了 50%。隔振结构楼层波频谱的高频成分衰减快于低频成分。(3)在四川某三层框架结构博物馆的基础上对楼层波特性影响因素展开参数研究。选取新的博物馆楼层数为2层至5层,并选取新的博物馆楼层跨度为4.5m,6m,7.5m和9m,研究在不同参数下楼层波在博物馆内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楼层数增加,同一楼层号处的楼层加速度峰值具有显着区别。楼层波卓越频率的分布随着楼层数改变显现出新的规律。不同跨度的博物馆结构各楼层动力放大系数分布比较离散。随着跨度增大,楼层波频谱曲线发生一定规律的移动。
潘娇[8](2017)在《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是造成馆藏文物损毁的主要灾害之一,和馆藏文物缓慢的自然腐蚀过程相比,地震对馆藏文物的损坏是突发性、毁灭性的,因此提升博物馆馆藏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意义尤为重要。馆藏文物的收藏方式主要以库房收藏和陈列展示为主,库房收藏的文物主要采用定制囊匣、软包装材料包裹等方法来保障其地震安全,而陈列展示的文物因为要满足其陈列展览效果,所采取的防震措施有限。因此,本文以《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2015)、《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0069-2015)等标准为依据,结合建筑、展柜、文物三个方面对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保护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措施进行调查,包括云南省博物馆建筑结构特性、文物陈列方式及现有的展陈文物采取的防震措施等;2、通过测试数据分析计算得到云南省博物馆的动力特性,各楼层展厅楼面加速度,对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现有防震措施进行调查和评估;3、在对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措施进行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存在防震安全隐患的展陈文物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云南省博物馆建筑采取整体隔震以后,展厅楼面加速度较小,对本身无破损且高宽比较小的文物,现有的传统防震措施能满足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保护的需求。而对于有破损、高宽比较大的、强度较差的文物,可通过“现代隔震技术+传统防震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震。这项研究为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措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于提升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聂焱森[9](2017)在《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隔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次地震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的破坏极其严重,这一问题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轻地震作用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的破坏十分迫切。本文首先建立了隔震与非隔震博物馆的有限元模型,对地震波传递到两种博物馆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各自的楼面波,作为研究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地震响应的外部激励。然后建立了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及展柜有限元模型,可以通过支座弹簧刚度的调整,控制结构周期,结合该支座对楼面波从博物馆传递至展柜全过程进行研究。在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的基础上,设计了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并对其设计方法以及隔震效果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利用MIDAS建立隔震博物馆及非隔震博物馆模型,按照规范选取了三条地震波,其中一条为人工波,进行时程分析。提取不同建筑高度楼层的楼面波加速度时程,并对其进行傅立叶变化,得到其频谱特性。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博物馆(包括隔震博物馆及非隔震博物馆)楼面波加速度峰值均随着楼面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地震作用下不同楼层的楼面波均具有相似的频谱特性。隔震博物馆对地震作用有一定的阻隔作用,非隔震博物馆对地震作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2)利用ABAQUS建立了展柜-支座模型,支座采用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通过第三章得到的楼面波作为外部激励输入,调整支座刚度,得到了展柜文物放置处的加速度反应谱以及位移反应谱。分析表明可以通过改变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弹簧刚度来控制结构的整体周期,实现文物隔震的目的。对于隔震博物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其楼面波平均加速度峰值为0.52m/s2。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可以将结构平均加速度反应峰值控制在0.21m/s2,隔震率为59%,此时结构的平均位移峰值为149mm。对于非隔震博物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其楼面波平均加速度峰值为4.45m/s2。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可以将平均加速度峰值控制到0.34m/s2,隔震率为92%,此时结构的平均位移峰值为124mm。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更适用于非隔震博物馆结构中。此外,本文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的设计方法。(3)利用ABAQUS建立了展柜-支座模型,支座采用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通过第三章得到的楼面波进行加载。分析表明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无论是对于隔震博物馆还是非隔震博物馆都有良好的隔震效果。其中,对于非隔震博物馆,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的减震效果更为明显。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可以更好的实现不同地震强度下不同的设计目标。多遇地震作用下,能够更有效的控制文物的加速度反应;罕遇地震作用下,在控制文物的加速度反应的前提下,能够更有效的控制文物的位移。此外,本文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变刚度式文物隔震支座的设计方法。
于建军[10](2017)在《博物馆结构—文物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文博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博物馆的数目、建筑体量不断加大,文物藏品日益增多。这将使得博物馆结构不断向着新颖性、多功能、高层、大跨、隔震减震等方向发展,但许多难题也随之而来。如结构体系的新颖性容易导致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出现不对称、偏心情况;文物藏品的增多将促使文物陈列层不断升高,从而造成其防震性能降低。此类新问题的出现将对博物馆的防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当前对此方面的研究往往将建筑结构的抗震和馆藏文物的防震分割开来,缺乏统一的设计理念引导;这使得当前博物馆较难有效地保障大震作用下文物的防震安全。为此,本文在对博物馆结构及其文物的震害特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文物的防震安全为研究重点,从博物馆结构、文物、结构-文物系统三方面,采用试验、理论推导和有限元建模计算等方法研究了其地震作用机理、防震性能及防震优化设计方法。分析了地震波作用类型、输入强度、陈列柜和文物的重心高度四类因素的组合变化文物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文物防震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及其判定依据,研发了文物悬吊减震系统并建立了其计算模型;对文物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式;对博物馆防震设计中的结构体系进行了优选,提出其防震分析应优先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建模计算,并通过实例对其分体式和整体式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博物馆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安全体系进行了分析,结合试验和理论分析计算,研究了其防震控制方法,给出了其防震性能水准,并提出了加速度破坏准则和博物馆整体系统的加速度控制路线图。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当前许多博物馆的文物防震通常是凭经验,没有对其进行科学严密的地震危害性分析、试验和理论计算,因而造成得其实际的防震效果好坏缺少可信度的情况,本文以历次震害中破损均比较严重的陶瓷器文物陈列系统为原型制作了2层框架结构模型,并考虑浮放、尼龙线拉结固定、悬吊减震三类情况对文物陈列系统进行了防震性能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地震波的作用类型、输入强度、陈列柜及文物的重心高度、防震措施等因素的变化对其防震性能的影响规律。(2)针对当前对博物馆文物系统的防震性能衡量指标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对模型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放大系数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文物的防震设计应首先以加速度指标作为控制指标。为了有效地提高文物系统的防震性能,本文研发了悬吊减震系统。与传统的尼龙线拉结固定的文物的防震性能相比,当地震输入较小(PGA<0.20g)时,此系统对文物的减震效果并不明显;但当地震输入较大(PGA>0.20g)时,此系统表现出较好的减震效果,且其减震效果随着地震波输入的增大而相应的增强。(3)通过对采用传统防震措施的文物的防震性能进行分析,指出陶瓷文物的主要破坏方式是滑移和倾覆;陈列柜、文物的固定程度对文物的防震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据此,根据陈列柜是否固定在地面或楼板面上、文物是否固定在陈列柜上,将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抗震计算模型分为了Ⅰ、Ⅱ、Ⅲ、Ⅳ四种类型;对四类模型进行了滑移分析、摇晃分析和滑移-摇晃耦合分析;研究了其地震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运动判别式。(4)对振动台试验中用四角尼龙线拉结固定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地震作用分析,推导出了其最大允许地震输入值的表达式。以文物试件为例,分为水平、竖向两向地震作用和仅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两种情况计算了试件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文物的影响不可忽略。通过振动台试验结果可知,文物悬吊系统对文物的减震效果明显。对单层可移动文物悬吊减震系统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建模分析;对多层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中的多层悬吊式、单层多吊式减震系统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悬吊减震系统的试验结果和与单摆减震系统的动力特性的对比分析,建立了悬吊减震计算模型;提出了其减震机理,并验证了可移动文物悬吊减震系统的有效性。(5)对博物馆设计中常见的结构体系进行了优选,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相对适合用于博物馆防震设计,并对其防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优化。针对当前常用的等效剪切模型和弯曲-剪切模型偏重于平面分析,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地震作用下复杂结构中同一楼层上不同点的地震响应,立体分析法需考虑结构各层的质量、刚度、偏心距、转动惯量等多种因素的耦联影响,计算过程复杂且精度不高的现状,提出应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建模计算。以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为例,研究了各结构在同等情况下,不同楼层上的相同节点和同一楼层上不同节点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结构中不同楼层上的相同节点、同一楼层上不同节点的地震响应均不相同;地震作用的竖向分量对文物的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大,在博物馆结构设计时不可忽略。(6)以8层框剪对称、非对称结构博物馆建筑为例,对博物馆整体系统的分体式和整体式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分体式建模传力路径明确,适合于单个文物陈列系统的研究,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楼层上不同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响应需单独计算,费时费力。整体式建模直接通过地震分析求得文物的地震响应,减少了地震能量的传递损失,因而适合用于多个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作用的整体研究;其缺点是文物系统对地震的响应并不明显,因而使分析结果相对有所偏差。(7)对博物馆结构-文物陈列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隔减震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基础-主体结构间隔减震控制中的刚体分析模型、多质点平动体系分析模型、多质点体系平动-摇摆分析模型进行了讨论;为了降低地震作用对结构构件的破坏影响,提出了一种文物陈列架减震梁的设计方法。结合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博物馆结构-文物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水准。以文物陈列系统的振动控制为主要控制指标,提出了加速度破坏准则和博物馆整体系统的加速度控制路线图。对基于博物馆整体系统防震安全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与磁流变阻尼器(MRD)隔减震混合控制体系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对其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
二、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二)——设防地震动输入及结构地震动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二)——设防地震动输入及结构地震动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博物馆收藏文物一体化防震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馆藏文物震损成因调研 |
(一)馆藏文物震害的直接风险 |
1. 馆藏文物地震易损成因及定义 |
2. 现有防震措施的适用性 |
(二)馆藏文物震害的间接风险 |
1. 馆舍场地 |
2. 馆舍结构抗震能力 |
3. 馆舍非结构构件抗震能力 |
4. 文物展藏设施设备防震能力 |
二、馆藏文物防震对策 |
(一)工作基础和总体原则 |
(二)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设计 |
1. 在震害风险识别方面,贯彻一体化防震安全目标: |
2. 在震害风险评估方面,贯彻个性化安全设计: |
3. 在震害风险应对方面,遵循适用性原则: |
4. 在震害风险监测与检验方面,贯彻一体化、全流程思维: |
三、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示范 |
四、结语 |
(一) |
(二) |
(三) |
(2)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体系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隔着技术概述 |
1.3 馆藏文物隔震概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研究 |
2.1 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装置设计方法 |
2.1.1 文物储藏柜隔震机理及布置特点 |
2.1.2 文物储藏柜选型分析 |
2.1.3 隔震装置选用原则 |
2.1.4 隔震装置设计方案 |
2.1.5 隔震装置设计流程 |
2.2 基本理论分析 |
2.2.1 隔震支座性能分析 |
2.2.2 隔震原理分析 |
2.2.3 馆藏文物抗倾覆理论验算 |
2.3 本章小结 |
3 文物储藏柜隔震支座竖向力学性能研究 |
3.1 隔震支座的设计 |
3.2 隔震支座竖向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2.1 试验基本概况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隔震支座竖向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3.3.1 隔震支座有限元模型 |
3.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文物储藏柜隔震支座水平力学性能研究 |
4.1 隔震支座有限元模型 |
4.1.1 隔震支座模型的建立 |
4.1.2 隔震支座模型的材料定义 |
4.1.3 隔震支座模型的加载途径 |
4.2 支座单剪力学性能分析 |
4.2.1 分析工况 |
4.2.2 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 |
4.2.3 隔震支座的水平等效刚度 |
4.2.4 隔震支座的等效阻尼比 |
4.2.5 隔震支座的耗能性能 |
4.3 支座双剪力学性能分析 |
4.3.1 分析工况 |
4.3.2 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 |
4.3.3 隔震支座的水平等效刚度 |
4.3.4 隔震支座的等效阻尼比 |
4.3.5 隔震支座的耗能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文物储藏柜隔震体系响应研究 |
5.1 文物储藏柜隔震影响因素分析 |
5.2 文物储藏柜动力特性分析 |
5.2.1 文物储藏柜抗震设计分析 |
5.2.2 文物储藏柜模态分析 |
5.3 地震波的选定 |
5.4 文物储藏柜隔震体系研究 |
5.4.1 隔震体系有限元模型 |
5.4.2 简谐波作用研究 |
5.4.3 地震作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变曲率优化曲面球摆水平隔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敏感型设备物体的震害 |
1.3 隔震技术原理及常见类型 |
1.3.1 技术原理 |
1.3.2 橡胶类支座 |
1.3.3 滑动类支座 |
1.3.4 滚动类支座 |
1.3.5 摇摆类支座 |
1.4 国外隔震技术的发展 |
1.5 国内隔震技术的发展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球摆装置分析方法 |
2.1 球摆装置理论分析 |
2.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2.1.2 运动方程的推导 |
2.1.3 曲面函数 |
2.1.4 不同曲面支座的特性对比 |
2.2 球摆装置数值模拟方法 |
2.2.1 启动静止状态判断 |
2.2.2 速度修正 |
2.2.3 数值分析的程序流程 |
2.3 数值模拟算例 |
2.3.1 地震动的选取 |
2.3.2 选取数值模拟参数 |
2.3.3 初步数值计算结果 |
2.3.4 数值分析结果综合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球摆装置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
3.1 球摆装置设计 |
3.1.1 球摆装置的参数 |
3.1.2 支座板 |
3.1.3 阻尼器 |
3.1.4 滚球及滚动摩擦系数 |
3.1.5 球摆装置的限位、倾覆及扭转问题 |
3.2 球摆装置定型加工及装配 |
3.3 振动台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
3.3.1 振动台及设备 |
3.3.1 地震动输入与测点布置 |
3.4 试验现象 |
3.5 加速度数据记录 |
3.5.1 变频球摆装置 |
3.5.2 锥形球摆装置 |
3.6 位移数据记录 |
3.6.1 变频球摆装置 |
3.6.2 锥形球摆装置 |
3.7 球摆装置阻尼比 |
3.8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与试验对比及参数研究 |
4.1 模拟与试验对比 |
4.2 参数化分析数值模型 |
4.3 变频曲面球摆装置参数研究 |
4.3.1 高频地震动 |
4.3.2 中频地震动 |
4.3.3 低频地震动 |
4.4 锥形曲面球摆装置参数研究 |
4.4.1 高频地震动 |
4.4.2 中频地震动 |
4.4.3 低频地震动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基于永磁悬浮的文物竖向隔震方法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及意义 |
1.2 文物减隔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竖向隔震研究的必要性 |
1.3.1 竖向地震动 |
1.3.2 竖向隔震装置 |
1.4 永磁技术工程应用现状 |
1.4.1 永磁材料 |
1.4.2 烧结S-NdFeB永磁材料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永磁悬浮隔震原理与本构模型 |
2.1 隔震原理 |
2.2 永磁悬浮隔震原理 |
2.2.1 永磁材料的主要参数 |
2.2.2 永磁体磁路的基本类型 |
2.2.3 叠加原理和相似性原理 |
2.2.4 聚磁技术与磁屏蔽 |
2.3 永磁体磁斥力学本构模型 |
2.3.1 磁荷积分法计算气隙密度 |
2.3.2 一对永磁体吸引力的计算 |
2.3.3 一对永磁体排斥力的计算 |
2.3.4 一对相斥永磁体间刚度的计算 |
2.3.5 一对相斥永磁体间频率的计算 |
2.3.6 三块永磁体的磁力相关计算 |
2.3.7 质量m与系统频率的关系 |
2.4 永磁体磁斥本构的试验验证 |
2.4.1 试验方案与装置 |
2.4.2 数据记录与处理 |
2.5 永磁体磁斥本构有限元模拟 |
2.5.1 磁铁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
2.5.2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比较 |
2.5.3 优化铷铁硼(NdFeB)磁铁气隙密度的经验修正系数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永磁悬浮竖向隔震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
3.1 永磁悬浮竖向隔震装置设计 |
3.1.1 磁铁叠放方案设计 |
3.1.2 控制弹簧设计 |
3.1.4 隔震装置试件设计参数 |
3.1.5 隔震装置试件力学性能分析 |
3.2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3.2.1 隔震装置试件振动特性测试 |
3.2.2 地震动的选取 |
3.2.3 振动台试验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永磁悬浮隔震装置数值模拟与验证 |
4.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4.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2.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4.2.2 阻尼的设置 |
4.2.3 材料参数的选取 |
4.3 自由振动模型的模拟与分析验证 |
4.4 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 |
4.5 永磁悬浮竖向隔震装置减震效果 |
4.5.1 地震动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4.5.2 初始平衡高度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4.5.3 F=cv~α型阻尼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浮放文物的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物体系的防震措施 |
1.2.1 博物馆主结构防震 |
1.2.2 子结构防震体系 |
1.3 隔震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原理 |
1.4 国内外文物隔震技术发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浮放文物的隔震动力特性 |
2.1 引言 |
2.2 浮放文物的摇摆响应与抗震准则 |
2.2.1 浮放文物的抗震需求 |
2.2.2 浮放文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
2.2.3 浮放文物隔震展柜计算简化分析 |
2.3 博物馆展柜动力特性分析 |
2.3.1 双自由度计算模型 |
2.3.2 三自由度计算模型 |
2.3.3 展柜与博物馆结构动力解耦性证明 |
2.4 博物馆楼板反应谱特性分析 |
2.4.1 人工波生成及天然波选择 |
2.4.2 楼板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与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新型文物隔震支座介绍 |
3.3 新型文物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研究 |
3.3.1 新型文物隔震支座参数研究 |
3.3.2 新型文物隔震支座试验 |
3.3.3 基于多级控制的新型文物隔震支座参数分析初探 |
3.4 振动台试验研究 |
3.4.1 试验研究目的和内容 |
3.4.2 试验方案 |
3.4.3 试验结论 |
3.4.4 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浮放文物隔震的简化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浮放文物隔震设计性能目标 |
4.3 浮放文物隔震响应能量谱预测方法 |
4.3.1 能量谱预测法推导 |
4.3.2 能量谱预测法应用步骤与结果 |
4.4 等效线性化设计法 |
4.4.1 等效线性化推导分析 |
4.4.2 等效线性化预测法应用步骤与结果 |
4.5 结论对比与算例分析 |
4.5.1 结论分析对比 |
4.5.2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博物馆中浮放文物地震响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博物馆结构计算模型 |
5.3 楼板反应谱计算 |
5.4 罕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 |
5.4.1 博物馆各层楼板内文物模型 |
5.4.2 博物馆各层楼中文物隔震支座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6)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振)装置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解析法求解隔震(振)装置谐振响应 |
2.1 引言 |
2.2 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稳态响应分析 |
2.2.1 隔震装置分析模型 |
2.2.2 隔震装置稳态响应 |
2.2.3 稳态响应分析 |
2.3 隔震装置谐振响应全过程分析 |
2.3.1 隔震装置自由振动 |
2.3.2 隔震装置谐振荷载响应 |
2.4 双向荷载作用下隔震装置谐振响应 |
2.4.1 隔震装置分析模型 |
2.4.2 幅值比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
2.4.3 频率比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要 |
3.2.1 试验模型装置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内容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白噪声作用下的响应 |
3.3.2 谐波作用下的响应 |
3.3.3 正弦共振拍波作用下的响应 |
3.3.4 随机波波作用下的响应 |
3.4 动力分析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隔震浮放文物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要 |
4.2.1 试验模型 |
4.2.2 试验内容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浮放文物振动台试验结果 |
4.3.2 隔震浮放文物振动台试验结果 |
4.4 隔震装置效能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隔震装置性能设计方法 |
5.2 工程背景 |
5.3 模态测试 |
5.3.1 测试方案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5.4 隔震装置参数设计 |
5.5 有限元模型及时程分析 |
5.5.1 有限元模型 |
5.5.2 选用地震动记录 |
5.5.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5.5.4 隔震装置地震反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地震动及地铁振动下博物馆楼层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震动下博物馆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2 地铁振动下博物馆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3 楼层波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某三层框架结构博物馆楼层波特性研究 |
2.1 工程概况及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1.1 工程概况 |
2.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3 模型验证 |
2.2 地震动下博物馆结构楼层波特性 |
2.2.1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
2.2.2 楼层波时程分析 |
2.2.3 楼层波频谱分析 |
2.3 地铁振动下博物馆结构楼层波特性 |
2.3.1 地铁波的选取与输入 |
2.3.2 竖向自振模态 |
2.3.3 时程计算分析 |
2.3.4 三分之一倍频程振级 |
2.4 小结 |
3 水平隔震与竖向隔振博物馆楼层波特性研究 |
3.1 基础水平隔震与竖向隔振的基本原理 |
3.1.1 水平隔震和竖向隔振系统的概述 |
3.1.2 水平隔震原理 |
3.1.3 竖向隔振原理 |
3.2 水平隔震与竖向隔振博物馆模型建立 |
3.2.1 隔震支座的模拟 |
3.2.2 三维隔振支座的模拟 |
3.3 地震动下隔震博物馆楼层波特性 |
3.3.1 时程分析 |
3.3.2 频谱分析 |
3.4 地铁作用下隔振结构楼层波特性 |
3.4.1 时程分析 |
3.4.2 频谱分析 |
3.5 结论 |
4 博物馆楼层波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变参数博物馆模型建立 |
4.2.1 不同楼层数博物馆模型 |
4.2.2 不同跨度博物馆模型 |
4.3 楼层数对楼层波的影响 |
4.3.1 时程分析 |
4.3.2 频谱分析 |
4.4 楼层跨度对楼层波的影响 |
4.4.1 时程分析 |
4.4.2 频谱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综述 |
一、博物馆建筑的防震保护研究 |
二、展柜(台)防震保护研究 |
三、文物自身防震保护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保护 |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建筑防震 |
第二节 云南省博物馆现有展陈文物防震 |
一、云南省博物馆文物陈列方式 |
二、云南省博物馆现有展陈文物防震措施 |
第二章 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安全性评估 |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展厅动力响应分析 |
一、整体结构模型 |
二、地震波的选取 |
三、展厅楼面加速度 |
第二节 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安全性评估 |
一、文物防震安全性评估适用理论概述 |
二、展柜防震安全性评估 |
三、文物自身防震安全性评估 |
第三章 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
第一节 合理改进传统防震措施 |
第二节 采取展柜(台)隔震技术 |
第三节 建立展陈文物防震管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隔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物震害特点 |
1.3 文物的防震措施 |
1.3.1 博物馆结构的防震 |
1.3.2 展柜的防震 |
1.3.3 文物的防震 |
1.4 国内外馆藏文物防震保护技术的发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隔震基本原理和数值分析手段 |
2.1 隔震原理 |
2.2 隔震系统的概述 |
2.3 隔震支座研究现状 |
2.3.1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
2.3.2 滑动隔震支座 |
2.3.3 复合型隔震支座 |
2.3.4 其他隔震支座 |
2.4 模型外加激励的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某博物馆楼层波特性研究 |
3.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分析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有限元模型介绍 |
3.2 基于隔震博物馆建筑的楼层波时程及频谱分析 |
3.2.1 楼面波加速度时程及频谱 |
3.2.2 结果分析 |
3.3 基于非隔震博物馆的楼层波时程及频谱分析 |
3.3.1 楼面波加速度时程及频谱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隔震设计研究 |
4.1 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介绍 |
4.1.1 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组成 |
4.1.2 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理论公式推导 |
4.2 展柜-支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自振特性研究 |
4.2.1 展柜-支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展柜自振特性研究 |
4.3 楼面波作用下的展柜-支座模型隔震效果分析 |
4.3.1 隔震博物馆楼面波作用下的分析 |
4.3.2 非隔震博物馆楼面波作用下的分析 |
4.4 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设计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隔震设计研究 |
5.1 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介绍 |
5.2 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有限元模型 |
5.2.1 变刚度模型有限元实现办法 |
5.2.2 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设计参数与有限元模型对应关系 |
5.3 楼面波作用下的展柜-支座模型隔震效果分析 |
5.3.1 刚度变化规律研究 |
5.3.2 隔震博物馆楼面波作用下的分析 |
5.3.3 非隔震博物馆楼面波作用下的分析 |
5.4 变刚度文物隔震支座设计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博物馆结构—文物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博物馆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现状 |
1.2.1 博物馆结构的防震性能研究 |
1.2.2 博物馆文物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 |
1.2.3 博物馆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 |
1.3 博物馆结构-文物系统防震性能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
2 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试验模型设计 |
2.2.1 模型制作 |
2.2.2 文物试件放置形式及传感器设置 |
2.2.3 试验加载制度 |
2.2.4 试验输入地震波 |
2.2.5 试验模型各测点通道布置及测试内容 |
2.3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点 |
2.3.1 试验破坏等级划分 |
2.3.2 2/3 配重层工况地震作用破坏现象 |
2.3.3 1/3 配重层工况地震作用破坏现象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
2.4.2 模型结构的位移响应 |
2.4.3 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
2.4.4 模型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 |
2.4.5 模型结构中文物响应与陈列层台面响应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陶瓷器)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 |
3.1 陶瓷材料的基本特性 |
3.2 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分析 |
3.2.1 陈列文物的传统抗震措施及效果分析 |
3.2.2 陈列文物的基本破坏形式及控制参数 |
3.2.3 陈列文物的隔震减震(振)性能分析 |
3.3 可移动文物陈列柜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 |
3.3.1 可移动文物陈列柜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
3.3.2 可移动文物陈列柜与主体的连接方式 |
3.4 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作用分析 |
3.4.1 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抗震计算模型 |
3.4.2 浮放文物的运动判别式 |
3.4.3 浮放文物的地震作用机理 |
3.4.4 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作用机理 |
3.4.5 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作用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博物馆建筑结构的防震性能研究 |
4.1 博物馆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
4.2 博物馆常见建筑结构形式的震害分析 |
4.2.1 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 |
4.2.2 常见建筑结构形式的结构特点与震害分析 |
4.2.3 博物馆建筑结构体系优选 |
4.3 博物馆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 |
4.3.1 等效剪切模型 |
4.3.2 等效弯曲-剪切模型 |
4.3.3 空间分析模型 |
4.3.4 分层模型的层刚度的计算 |
4.3.5 算例分析 |
4.4 博物馆建筑结构的防震安全设计问题分析 |
4.4.1 防震安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
4.4.2 模型结构的基本参数 |
4.4.3 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
4.4.4 地震波及研究工况选取 |
4.4.5 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中各楼层节点的位移响应的影响 |
4.4.6 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中各楼层节点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4.4.7 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中楼层节点的加速度反应时程的影响 |
4.4.8 竖向地震作用对不同阻尼比结构中相同节点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4.4.9 基于文物防震安全的博物馆结构的防震性能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安全体系研究 |
5.1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5.1.1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5.1.2 地震作用分析建模方式 |
5.2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分体式建模的地震作用分析 |
5.2.1 分体式模型 |
5.2.2 各分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 |
5.2.3 地震波选取及工况选择 |
5.2.4 对称、非对称框剪结构的地震作用响应分析 |
5.2.5 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作用响应分析 |
5.3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整体式建模的地震作用分析 |
5.3.1 整体式模型 |
5.3.2 整体式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 |
5.3.3 地震波选取及工况选择 |
5.3.4 对称、非对称框剪结构-文物系统模型的地震响应分析 |
5.4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不同建模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
5.4.1 分体式建模分析方法的特点分析 |
5.4.2 整体式建模分析方法的特点分析 |
5.5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防震安全的隔震减震控制 |
5.5.1 地基的隔震减震控制 |
5.5.2 基础的隔震减震控制 |
5.5.3 基础-主体结构间的隔震减震控制 |
5.5.4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控制 |
5.5.5 建筑结构-文物陈列柜(架)间的隔震减震控制 |
5.5.6 文物陈列系统的隔震减震控制 |
5.6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安全体系研究 |
5.6.1 防震安全性能水准与控制参数 |
5.6.2 振动控制方法 |
5.6.3 防震破坏准则 |
5.6.4 防震设计的加速度控制 |
5.6.5 地震作用下的隔震减震混合控制体系 |
5.6.6 防震安全体系控制参数优化与多道防震防线的建立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1.1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
6.1.2 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6.1.3 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分析 |
6.1.4 博物馆建筑常见结构类型的防震性能分析 |
6.1.5 博物馆建筑结构-文物系统的防震安全体系研究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二)——设防地震动输入及结构地震动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博物馆收藏文物一体化防震技术研究进展[J]. 葛家琪,马伯涛. 中国博物馆, 2021(01)
- [2]馆藏文物储藏柜隔震体系效能研究[D]. 王壮.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变曲率优化曲面球摆水平隔震方法研究[D]. 许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4]基于永磁悬浮的文物竖向隔震方法初步研究[D]. 朱泽瑾.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5]浮放文物的振动控制研究[D]. 陈睦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6]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振)装置效能研究[D]. 陈科.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7]地震动及地铁振动下博物馆楼层波特性研究[D]. 刘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云南省博物馆展陈文物防震保护研究[D]. 潘娇. 云南大学, 2017(01)
- [9]滑动式文物隔震支座隔震性能研究[D]. 聂焱森.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2)
- [10]博物馆结构—文物陈列系统的防震性能研究[D]. 于建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