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校德育课程的理解

我对高校德育课程的理解

一、我对高校设德育课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月[1](2020)在《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素质,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必然而且有效的重要措施。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我国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正迈向专业化发展之路。可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管理健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研究以山东省4所中职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了解了目前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了当前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最终,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通过对现状调查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校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二是总体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整体素质不高,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佳;四是保障工作不到位,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分析并归纳了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专业化培养与培训相对缺失;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鉴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了加强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一是转变思想观念,践行职业指导新理念;二是重视专业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四是合理设置职业指导机构,创建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五是整合外部资源,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夏媛媛[2](2019)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幸福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古今中外学者潜心研究的重要主题。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人们的幸福感会受到个体幸福观的影响,而幸福观认知是能够通过后天教育培养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拔节孕穗期”,心理矛盾冲突相对较多,辨别事务能力尚有不足,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在追求生活幸福时误入迷途,难以领悟幸福的真谛。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幸福水平是映射社会幸福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决定社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不仅是健全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手段,端正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补充。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中职学生的幸福需求和幸福观教育的供给为研究对象,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自变量下学生幸福感差异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广州市5所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以及幸福感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幸福观教育中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氛围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幸福观教育各维度与幸福感均存在正相关,且学生幸福感在专业、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班委角色、寄宿情况、月消费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等不同自变量下存在显着差异。幸福观教育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幸福观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幸福观教育内部结构不完善以及学生个体幸福观存在偏差三个方面。依托“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心理学及人本主义教育相关理论,提出完善学校幸福观教育、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学校作为幸福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供给方,应该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培育专业的幸福观施教主体、完善教育和课程评价方式、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合理设置幸福观教育内容以及丰富教学形式,同时作为需求方的中职学生个体应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健全个人积极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创造更多幸福奠定基础。

巴肯山·阿力腾巴特[3](2020)在《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教育类型,为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人才支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中国的新发展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发展差异问题,有利于改善社会青年的就业和失业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该方案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较高的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全国各地的中职院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的规划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起到基础性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为无技能的农民、失业人员、辍学人员和未能顺利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提供了促进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了掌握一门技能学会生存的机会。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仅仅为了更好服务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力求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大致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中职生在校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盛行于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的另一种称呼,我们需要从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慢慢了解“职业指导”为何演变为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舶来品”,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种种能够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2008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然而教育教学一线实施该课程时理所应当的忽视了该课程的精髓“规划”二字。以古为鉴,可知兴替。通过阅读大量有关职业指导的文献,和细心翻阅的相关理论书籍,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寻找本土化路向。本研究从生活教育理论研读出发,整理有关职业指导的相关信息,探讨生活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本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描述了生活教育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梳理和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相关的文献;进而界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生活教育、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核心概念。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与依据,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呈现了研究基本思路图。第二部分为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涵。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生活教育视域下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概念。其次,介绍了生活教育视域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征,为下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模式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相关内容论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模式建构。从生活教育出发,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念、课程组织方式、课程组织主体构成、职业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为下文实地调查的实施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根据上文建构的内容,首先对S学校进行现状调查,随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S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第六部分在理论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视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笔者在借鉴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认真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该课程实施方式进行理论建构,进一步丰富了该课程实施的理论,为其今后的改进方向提供了有益参考。

郑英[4](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郑敬斌[5](2012)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研究,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题目作为学位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吸收和汲取了以往研究者的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深化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和理论建设的深入发展。本文共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理论问题。论文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依据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从承载形式视角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解读。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教材梳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针对前面的分析,论文首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进而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思路、实施策略两个核心层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何瑞[6](2020)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正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总体是好的,在树德育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到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部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五个方面的策略思考,旨在以达到增强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建议措施。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通过文献梳理对美、英、法、日、韩等国职业教育所开展的公民、道德、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内涵和特点,以及学生主要特征进行了阐释和分析;第三部分对青海省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问卷实证调查,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青海省部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主客观层面对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针对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

颜桂花[7](2015)在《高校德育人本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德育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互、心灵沟通的生命运化过程,是使人向善并善于善的教育,它更直接关注人及人的发展。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着地位和作用被日益凸显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的矛盾,认识的偏差和实践操作的欠科学加剧了这一现状。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明确高校德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又需要在其指引下的科学实践。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学习思考,基于目的善和手段善的统一,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对高校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内容构建、方法途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既有的德育理论体系,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本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教育人学思想、高等教育哲学思想、道德与人的本体性关联的分析和借鉴,从核心理念、实践理念、目标理念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建构,明确提出高校人本德育是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价值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建构的实践观,旨在培养具有积极道德自我的现代公民的德育。紧扣人本德育主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第二,运用实证和“在场”的方法,从人本的视角探讨“实然”与“应然”两者的融合或背离。重点分析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妨碍学生道德成长的问题和现象,为寻求解决路径提供现实依据。第三,从我国高校德育内容演变的轨迹、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时代特征与高校使命中寻找价值内容构建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国外德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优秀伦理道德思想中寻求思想借鉴与道德智慧,构建以责任、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以“君子人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为“上扬性”内容的多维性高校人本德育内容。第四,在理论和内容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践的探索。阐述了德育实践过程中交往对话是基础、情理交融是重点、整体把握是关键的基本理念;对语言说服、榜样示范、奖惩强化等德育基本方法从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分析;对艺术教育、经典导读、主题教育活动三种基本实践形式的以美辅德、以文养德、以行促德的作用进行了考究;对课程育人、师德育人、管理育人等人本德育实践途径的综合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说。

刘倩[8](2019)在《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德育作为一种心灵净化的文明活动,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大学生道德贫困等话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这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目标要求,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挑战。首先,为了真实地了解高校德育现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以山东某师范大学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从学生基本情况、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学生的道德表现以及道德知行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高校德育的整体现状呈现较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德育在关照学生的道德需要方面存在一定漏洞,难以听见学生在面对道德困惑时的内心独白,也错失了很多引导学生道德需要的契机;高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冷落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导致道德知行不一等现象的出现;高校德育较少结合道德情境进行德育,忽视了学生正是在道德规范与情境的结合中收获实证性的道德成长。从这些方面而言,高校德育脱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德育叙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借助对道德故事的讲述,挖掘故事背后的德育哲理与意义,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与发展。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鲜活而流动的生活事件,沁人心脾,生动感人,非常契合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高校德育走出困境大有裨益。其次,为了改善高校德育差强人意的现状,分析德育叙事在解决高校德育问题中的价值,研究采用访谈法,对以德育课老师,辅导员老师,支教团学生、优秀大学生、体育学院冠军以及师范生为代表的群体实施了访谈。之后,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他们经历的德育故事按照“无心插柳柳成荫”与“有心育花花更艳”两个维度进行呈现与分析。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并提炼德育叙事在解决高校德育问题中的价值:德育叙事关照学生的难题与困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多解性,不仅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还能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德育叙事呈现故事情境,不仅赋予道德规范独特的情境含义,还敞亮完整而立体的道德经验,让学生知道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下如何抉择与行动;德育叙事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不仅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情感体验,还驱动学生将认同的道德认知落实到行动中,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于此,研究将德育叙事作为解决问题的武器的同时,也重点为德育叙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价值依据。可以说,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分析过程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最后,为有效利用德育叙事解决高校德育的问题,研究从“谁来叙事——如何叙事——叙什么事”的研究思路出发,寻求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策略:以辅导员老师、德育课老师及大学生作为德育叙事的主体。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难题困惑与内心需要出发组织叙事内容;为吸引学生的眼球,选择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热点话题作为内容要素;悉心留意周围生活,选取主题鲜明而丰富多彩的故事。另外,在德育叙事过程中,采用真诚倾听及耐心指导的叙事态度,积极实践与分享传递的叙事方式,“情”“境”交融的叙事技巧,以及引导道德启发与反思的叙事重点,让德育叙事顺利而有效地实施。研究以德育叙事为新视角,对高校德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价值依据及应用策略,一方面为德育叙事这一研究领域增添新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为改善知识传授式德育的弊端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刘锋[9](2013)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对高校德育重视程度不够、德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创新等。形成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社会对德育缺乏理性认识、专职德育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社会德育环境欠佳,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高校学生生源素质良莠不齐,教学难度较大等。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了深化对学生德育的认识,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地位、凝聚德育课教学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优化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大德育宣传,使德育信息化、全面化和以人为本,将德育付诸于实践,为学生树立模范作用六项可行性对策,以观其效。

汤波[10](2003)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兼论德育课的有效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德育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许多年以来,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压缩甚至取消德育课的声音时有出现。但是,高校德育课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笔者以为,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水平,增强德育课的有效性是确保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重要途径。研究德育课教学的规律,探索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是每个德育课教师无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的目的,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象,初步总结和建立起“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提高德育课有效性的途径。 第一部分,师生互动的教育学意义。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论述了师生互动的涵义和对德育课教学的意义,认为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论述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和理论依据。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序列、教学策略和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从结构上进行了概括。并且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根据,即教育主体性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及教学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而且从教师的人文素质角度论述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条件。 第二部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在这部分中,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与国内外现代学校德育中出现并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分析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价值澄清教学法、价值中立主义的理论。着重比较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认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符合德育课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 第三部分,德育课的有效性与“师生互动”教学方法。首先,讨论了德育课有效性的特征,认为德育课的有效性主要不是表现在学生在教学中学到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结论,也不是将按照教科书出的考卷答多少分。而应当表现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调动起了参与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的积极性;是否通过教学和学校的总体德育工作,在道德分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以及道德的践行能力上有所提高,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其次,以德育课教学的个案比较为例,阐述了“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和对提高德育课有效性的作用。最后简述了德育课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我对高校设德育课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对高校设德育课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
        1.职业指导工作
        2.中职职业指导教师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教师专业化理论
        3.双因素激励理论
    (三)中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1.服务发展原则
        2.多主体参与建设原则
        3.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二、中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设计与对象选择
        2.访谈提纲设计与对象选择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信息分析
        2.访谈信息分析
    (三)存在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2.总体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整体素质不高,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佳
        4.保障工作不到位,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中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1.职业指导理念更新程度不够
        2.对专业素养缺乏深刻理解
    (二)专业化培养与培训相对缺失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1.选拔与任用制度缺失
        2.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完善
        3.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保障制度
四、加强中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践行职业指导新理念
        1.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2.践行“服务学生育人为本”的职业指导新理念
    (二)重视专业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1.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
        2.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3.做好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反馈
    (三)完善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1.建立职业指导教师选拔与任用制度
        2.建立职业指导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
        3.建立完善的激励与保障制度
    (四)合理设置职业指导机构,创建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1.构建分级管理、系统协作的三级职业指导工作系统机构
        2.创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五)整合外部资源,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完善的职前培养体系
        2.制定规范化的教师专业标准
        3.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幸福、幸福感和幸福观
        二、幸福观教育
        三、幸福观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内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幸福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中职学生幸福感及学校幸福观教育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修订
        —、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前期问卷的编制
    第二节 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选取与预调查的程序
        二、信度分析
        三、项目分析
        四、因子分析
    第三节 正式调查的过程与信效度分析
        —、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统计
        三、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第四章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以及学生幸福感综合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的情况分析
        一、学生角度的幸福观教育实施情况描述统计
        二、教师角度的幸福观教育实施情况的描述统计
    第二节 中职学校学生幸福感现状描述统计
        一、学生幸福感现状描述统计
        二、学生幸福感认知描述统计
    第三节 中职学校学生幸福感人口统计学差异
        一、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幸福感差异
        二、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三、中职学生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四、中职学生幸福感在独生子女情况上的差异
        五、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是否承担班干部角色上的差异
        六、中职学生幸福感在寄宿情况上的差异
        七、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毕业计划上的差异
        八、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户籍地上的差异
        九、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月消费水平上的差异
        十、中职学生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第四节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相关性分析
        二、幸福观教育各维度和幸福感现状之间的一元回归分析
        三、幸福观教育各维度和幸福感现状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节 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和幸福感现状研究讨论
        一、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
        二、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
        三、中职幸福观教育和学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和幸福感问题分析
    第一节 幸福观教育供给与需求失衡
        一、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二、幸福观教育形式、方法单一
        三、幸福观教育主体理论基础不深入
        四、幸福观教育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五、幸福观教育成果缺乏实效性
    第二节 幸福观教育内部结构失调
        一、幸福观教育教学结构不完善
        二、幸福观教育评价机制不客观
    第三节 学生幸福观存在偏差
        一、追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异化
        二、追求享受幸福,创造幸福难持续
        三、注重个人幸福,集体幸福失光环
第六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完善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策略
    第一节 供给主体:从浅尝辄止到专业深入
        一、加强施教主体专业化建设
        二、健全幸福观教育评价方式
        三、保障学校教育主体教育权利
    第二节 供给内容:从割裂散乱到系统整合
        一、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二、创新幸福观教育的方法
        三、拓宽幸福观教育载体渠道
    第三节 供给环境:从瘠薄羸弱到相濡以善
        —、优化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二、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营造公平友善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需求主体:从迷思异化到积极健康
        —、关注个人积极的心理
        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内涵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理念
    (二)生活教育视域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特征
    (三)生活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教育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职业决策理论
三、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框架建构
    (一)实施的目标: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的主体构成:校企合作
    (三)实施过程:职业导向
    (四)实施评价:科学评价
四、S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四)研究假设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六)归因分析
五、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优化策略
    (一)为生活而成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二)为完满生活而规划:建立以人生规划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生活力:以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四)挖掘生活资源:科学提炼职业生活与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五)生命至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六)求真的引路人: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5)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尝试及问题
        (一) 创新尝试
        (二) 存在问题
第一章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
    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解读
        (一)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解析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概念的厘定
    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依据
        (一) 特定社会要求的必然反映
        (二) 思想品德结构整体性要求
        (三) 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需要
        (四)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规定
        (五) 学生品德发展现状的制约
    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特征剖析
        (一) 方向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二) 整体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
        (三) 发展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
        (四)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四、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构成解读
        (一)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内容
        (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内容
第二章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现实分析(一)
    一、 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的实证考察
        (一) 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考察的基本思路
        (二) 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考察的基本情况
    二、 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的现代困境
        (一)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发展需要问题严重
        (二)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现实问题仍较突出
        (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知识化”倾向问题依然存在
        (四)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学段衔接缺失问题尚未改变
        (五)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改革“过犹不及”现象日渐突出
第三章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现实分析(二)
    一、 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证考察
        (一)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考察的基本思路
        (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现代困境
        (一)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性欠缺
        (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化意识不足
        (三)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利性问题尖锐
        (四)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虚化”现象突出
        (五) 与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间的整合问题严重
第四章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一、 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科学内涵
    二、 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 保证内容要素完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基础
        (二) 实现内容结构和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根本
        (三) 引导学段层次衔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关键
        (四) 确保实施形式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支点
    三、 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性观念
        (二) 实现思想品德课程体系整体性设置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建设
        (四) 建立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五)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力度
    四、 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目标指向
        (一) 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注重生活体验,培养良好习惯
        (二)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引领学生感悟,提高品德水平
        (三)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侧重理论传达,引导思想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其开展意义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及中职学校思政课概念定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中职学校基本定义及其学生特征
        一、中职学校及其学生的基本定义
        二、中职学生构成及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二、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问卷调查概况
        一、描述性统计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方式的关联
        三、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基本情况题项的关联
    第二节 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角度看
        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
        三、从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角度看
        四、从考核方式的角度看
第三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客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三、家庭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主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二、教师自身因素
第四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思考
    第一节 推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
        一、加强中职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二、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三、把思政课教学改革纳入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重要范畴
    第二节 优化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一、推进职业精神教育
        二、重视法治教育
        三、注重人格教育
        四、提倡社会实践教育
        五、实施竞争激励教育
        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第三节 创新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探讨式和体验式教学法
        二、运用创新思维教学法和典型案例教学法
        三、运用情感教学法
        四、运用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构建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学业评价体系
        一、注重考察社会实践环节表现
        二、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
    第五节 提升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素养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学识素养
        四、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校德育人本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
    第三节 相关视域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高校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及内涵解读
    第一节 高校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人本德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教育人学思想为人本德育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高等教育哲学为人本德育提供了理论启示
        四、道德与人的本体性关联为人本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节 高校人本德育的丰富内涵
        一、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二、目标理念:培养具有积极道德自我的现代公民
        三、实践理念:价值引导下的自我建构
第三章 人本视野中的高校德育现实审视
    第一节 目标指向:众人眼中的高校德育
        一、领导眼中的德育:德育是否最重要?
        二、教师眼中的德育:德育是否有效?
        三、学生眼中的德育:德育是否有用?
    第二节 价值引导:高校教育实践对学生的道德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的引导
        二、学校集体生活中的引导
        三、科技信息手段运用中的引导
    第三节 实效追问:学生行为剖析
        一、来自高校毕业生“跳蚤市场”的思考
        二、来自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思考
        三、来自学生日常行为的思考
    第四节 高校德育现实的理性审视
        一、从价值取向而言,德育价值认识不足,学生为本被忽视
        二、从内容与过程而言,德育重纪律规训,轻品德养成
        三、从形式与结果而言,德育重形式效应,轻实际效果
        四、从实施主体而言,教师育德意识不强,教育引导不够
第四章 高校人本德育内容的合理构建
    第一节 德育内容构建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是否必要
        二、德育课程的内容与传授方法
    第二节 德育内容构建的依据
        一、德育内容构建的历史依据
        二、德育内容构建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德育内容构建的思想资源
        一、合理吸收国外德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思想
    第四节 高校德育内容的多维性构成
        一、高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
        二、高校德育内容的“上扬性”构成
第五章 高校人本德育实践的路径展开
    第一节 高校人本德育实践过程的基本理念
        一、交往对话是基础
        二、情理交融是重点
        三、整体把握是关键
    第二节 高校人本德育基本方法的心理学分析
        一、语言说服
        二、榜样示范
        三、奖惩强化
    第三节 高校人本德育的基本实践形式
        一、艺术教育:以美辅德
        二、经典阅读:以文养德
        三、主题教育实践:以行促德
    第四节 高校人本德育实践的综合运用
        一、课程育人
        二、师德育人
        三、管理育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高校德育现状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的实施与分析
        (一)选取调查对象
        (二)发放与分析问卷
        (三)问卷调查的结论
    二、访谈的实施与分析
        (一)选取访谈对象
        (二)整理与分析资料
        (三)访谈结论
    三、小结
第二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高校德育叙事之一
    一、老师“无心荫柳”的故事
        (一)埋下一颗伟大的支教种子
        (二)饱有教育热情的实习老师
    二、学生“无心荫柳”的故事
    三、小结
第三章 有心育花花更艳:高校德育叙事之二
    一、老师有心育德的故事
        (一)温暖话语慰藉学生心灵
        (二)“以情化情”传递教育爱
        (三)杰出校友的励志之路
    二、学生自我育德的故事
        (一)并肩作战收获团队友情
        (二)甜辣经历丰富人生体验
        (三)困难不少,坚持下去
    三、小结
第四章 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德育叙事关照道德需要
        (一)关注难题与困惑,满足学生道德需要
        (二)故事开放而多解,激活学生道德需要
    二、德育叙事再现道德情境
        (一)赋予道德规范独特的情境内涵
        (二)敞亮完整而立体的道德经验
    三、德育叙事激发道德情感
        (一)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体验
        (二)驱动道德践行,实现知行合一
第五章 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德育叙事主体之“谁来叙事”
        (一)辅导员老师
        (二)德育课老师
        (三)大学生
    二、德育叙事内容之“叙什么事”
        (一)聚焦学生的难题困惑与内心需要
        (二)追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时代元素
        (三)选取主题鲜明而丰富多彩的故事
    三、德育叙事方式之“如何叙事”
        (一)真诚倾听与耐心交流的叙事态度
        (二)积极实践与分享传递的叙事方式
        (三)“情”“境”交融作为叙事技巧
        (四)引导道德启发与反思是叙事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实践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关键术语的界定
第2章 当今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
    2.2 德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2.3 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4 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创新
第3章 形成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学校、社会对德育缺乏理性认识
    3.2 德育教学师资力量较薄弱
    3.3 社会德育环境欠佳,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
    3.4 高校学生生源素质良莠不齐,教学难度较大
第4章 改进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4.1 深化对德育的认识,提高德育的地位
    4.2 凝聚德育课教学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
    4.3 优化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改革教学方法
    4.4 完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4.5 加大德育宣传,使德育教学信息化、全面化
    4.6 以人为本,将德育付诸于实践,为学生树立模范作用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兼论德育课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师生互动”的教育学意义
    (一) 师生互动及其意义
    (二)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和理论依据
二、 “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 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三) 价值澄清教学法
    (四) 分析与比较
三、 德育课的有效性与“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一) 高校德育课有效性的讨论
    (二) 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解决德育课有效性的尝试
    (三) 德育课“师生互动”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四、我对高校设德育课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张明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D]. 夏媛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3]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D]. 巴肯山·阿力腾巴特. 西南大学, 2020(01)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 郑敬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何瑞.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校德育人本化问题研究[D]. 颜桂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8]德育叙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D]. 刘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D]. 刘锋.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9)
  • [10]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兼论德育课的有效性[D]. 汤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我对高校德育课程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