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放映机电动机的温升与使用寿命及其相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周振华[3](2019)在《电梯曳引机制动系统分析及其试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在大型商场、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公共场合普遍应用。电梯有效地加快了工作节奏,改善了工作条件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电梯曳引机作为电梯的主要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电梯系统的运行质量。制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电梯平层时实现失电制动,确保人员安全上下电梯。随着曳引机行业标准对制动器要求的提高以及客户对曳引机性能要求的日益提升,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都需要改善。就行业内的制动系统的普遍情况,制动系统存在噪音大、稳定性差等问题。结合目前电梯协会标准提出的更高要求,说明行业内需要一种稳定有效的制动系统降噪方案。本文研究了如何降低制动系统的制动噪音。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三维磁场瞬态分析,将产品模型和外电路一起进行仿真,研究出一种可以在理论上计算制动器瞬态噪音的方法,增强设计的导向性。在降低制动噪音的同时保证其他的制动性能。同时设计构建相关试验平台测试制动系统的相关项性能。首先,本文介绍了曳引式垂直电梯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有齿轮电梯曳引机的工作原理做了说明,重点说明了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的优点,并阐述了制动系统相关组成部分及原理。针对标准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电磁铁的线圈设计,温升计算,特别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制动噪音的这个难点,通过软件对其瞬态工作点的不同状态进行仿真,构建出优化设计的思路。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和验证。制动器的性能不仅同制动器本身设计密切相关外,还同制动器的供电电源的类型及其控制方式密不可分。本文就行业内几种常见的制动器供电电源类型及其特点,以及制动器在不同电源及控制方式下的性能差异,从理论上对比了制动器电源及控制方式对制动器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不同电源的对比测试数据进一步体现出其优劣差距,以增强用户选型时的导向性。然后,根据标准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设计搭建了惯性式制动测试平台和制动器可靠性测试平台。对这两个平台的设计原理和部件选型做了详细的介绍,且从整体角度阐述了平台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最后,介绍了制动系统需要测试的各项试验及其基准要求,并使用设计的测试平台对不同方案的制动系统进行试验测试验证。通过数据的对比证实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确认产品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徐欣欣[4](2016)在《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如今,个人数字文件大量形成且具有多方面的长远价值,然而其保存状况却十分堪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个人数字文件值得档案馆关注并采取相关保存措施。本文分析了档案馆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并对一些档案馆相关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从改变观念、个人数字文件进馆前的提前干预、进馆后的管理以及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2部分首先介绍了个人数字文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拓展了“文件”的内涵;对个人数字文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之后评介了个人数字文件相关的管理理论,包括鉴定理论和后保管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档案馆开展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法律依据,确认其有资格开展相关工作。第3部分通过对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在线调查及对部分档案馆的电话访谈,初步梳理出我国档案馆的名人和普通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情况。然后,将我国档案馆工作现状中的问题总结为观念不到位、收集时间太晚、管理方法简单、缺乏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第4、5、6、7部分分别针对以上4个问题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4部分是转变观念,这是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在具体做法上,该部分从认识个人数文件保存的重要性和重新思考收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5部分紧接着论述了个人数字文件的收集,其重点是提前干预。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提前干预方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了个人的数字文件形成和管理行为的基础上,参考Paradigm、Digital Lives和iKive项目三个实例,梳理出了提前干预的一整套实施步骤。第6部分论述档案馆对进馆后的个人数字文件的管理,根据档案馆的不同情况,提供了4种路径: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以及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第7部分为档案馆的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教育指导公众保存其数字文件,通过这种方法,档案馆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与之共同建档、共同保存社会记忆。文中还举出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我国沈阳市档案局的相关实践的例子,并就此分析了教育指导中的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张侃君[5](2008)在《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代表的一大批装设有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电工程已投入运行和开工建设。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将逐渐成为我国水力发电的主要力量,其安全运行与否将直接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并且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对继电保护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发性能优异的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是我国继电保护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论文围绕着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研发以及若干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包括:动态物理模型系统的构建、保护原理和技术的研究与改进等展开相应的工作。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保护系统方案进行了论述,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保护原理方案、装置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保护系统方案考虑了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结构、工艺和运行等诸方面的特点,并且借鉴了相关保护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经验。通过合理的组屏、完善的保护配置、成熟原理和新技术的有效结合、基于高性能处理器的硬件平台和模块化的软件结构,使保护系统在满足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运行要求的同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文中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动态物理模型系统进行了介绍。该动态物理模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进行结构模拟的试验系统,其主要元件和子系统的结构、参数、性能与原型机组相同或基本一致。在模型系统中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物理模型系统为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故障分析、参数设置、相关保护性能的检验和改进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理试验研究平台。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作为发电机最重要的主保护之一,对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分支断线故障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横差不平衡电流和故障横差电流作为单元件零序横差电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电流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对横差保护定值的选择,保护判据的改进都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单元件横差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动模试验、数字仿真试验和真机试验对发电机处于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单元件横差不平衡电流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发电机各种内部故障的单元件故障横差电流变化规律也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的算法、判据和定值整定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试验结果显示,与原有方案相比,改进方案在具有较好可靠性的基础上,大幅度的提高了保护的灵敏度,并实现了保护可靠性、快速性、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良好统一。目前,在各种励磁回路接地保护中,乒乓切换式保护和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由于自身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当乒乓切换式保护切换电路中的元件参数选取不合适,以及接地电阻数值发生变化时均会影响保护的性能;另外,该保护在发电机处于空转和停机状态时无法检测励磁回路接地故障。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的注入源采用专门的低频电压源,其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无法根据保护现场实际情况对注入电压频率进行方便的调节。针对这些问题,文中对乒乓切换式保护切换电路参数的选择、电路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保护的实现方式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且,结合乒乓切换式保护和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的优点,提出一种新型保护——外加电源切换式保护,保护在三峡电站的运行情况表明,保护运行可靠,精度和灵敏度均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为了在确保机组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组的运行效益,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各种反时限特性保护进行了研究。包括对保护的各种动作特性曲线和保护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以及对整定计算、保护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形成适合于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最佳反时限特性保护方案。论文还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综合动模试验和低频电压注入式定子单相接地保护动模试验进行了介绍。试验结果验证了保护功能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以及保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最后,论文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赵涛[6](2005)在《一种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仿真及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混合动力汽车融合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优点,是解决能源短缺和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当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被列入了我国“十五”863计划和国家有关推广计划中,对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全面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以一种新型混合动力汽车HFC6500HEV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电机驱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功率混合动力系统功率流约束条件,对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在汽车布局限制的约束条件下,对HFC6500HEV的动力驱动系统进行了设计,根据客观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了电机、电池的参数,并根据HEV的实际运行状态,制定了多能源系统的工作模式。 第二、根据所开发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实际数据和系统结构,在ADVISOR平台上,建立了HFC6500HEV的部件和整车模型,在混合控制策略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在市区和高速两种工况循环下,分别对HFC6500HEV进行了电气辅助和模糊燃油最优的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并和传统的内燃汽车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HEFC6500HEV整车结构合理,采用混合控制比传统的内燃汽车在燃油和排放方面均有有效的改善。 第三、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动态模型,提出无刷直流电机的模糊自适应-PI控制,根据偏差和偏差变化率,在线修改PI的积分时间常数和比例系数,控制PWM输出信号,获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第四、对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电动和制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仿真建模的新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独立的功能模块,再进行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搭建了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为实际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第五、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永磁直流电动机的PWM驱动系统的动态模型,考虑到永磁电机对温度的敏感性,建立了动态的温升模型,同时在模型里,引入了温度对电机参数的修正。 第六、根据混合动力的工作模式,针对电机电动和回馈制动两种运行状态,提出了双模PWM电流控制策略,在电动运行时,采用PI调节和受限单极PWM控制,在制动过程中,根据通常的PWM控制不能对回馈电流峰值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可能损坏电池,本文提出采用电流滞环控制,仿真表明,该控制效果要好于PWM控制回馈制动。
吴成新,高君亭[7](2000)在《谈谈放映机电动机的温升与使用寿命及其相关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冯阳[8](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卜琳[9](2012)在《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文化遗产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即普及与弘扬)紧密相关,它对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和巨大作用,因此,对于文化遗产展示的研究意义重大。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一直都关注文化遗产的展示,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文化遗产展示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国文化遗产展示虽然一直遵循相关的国际法理,但由于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性,所以,产生并发展、成熟于西方土壤的国际文化遗产展示理念与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与中国文化遗产不对应,并呈现出许多问题。中国文化遗产事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目前还处在向外学习和借鉴、向内尝试和探索的发展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以往的文化遗产工作重发掘、重保护,轻展示、轻利用,这一工作传统使得目前中国对文化遗产展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意识。在进入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后的近三十年间,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在积极努力地向前迈进,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决定,不仅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而且为更进一步审视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与方法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强大动力。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文化事业发展背景下,对中国文化遗产展示做综合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的建立,从而为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与走访、实证研究、对比研究、归纳综合等方法,对中外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理念与方法、中国文化遗产展示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途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本文的结论和成果要有:一、本文针对文化遗产展示的概念和原则、价值和作用、理念和方法,对国际国内相关的标准性文献(包括法律、法规、法案、宪章、公约、准则、原则、指南、文件、宣言、重大会议决议和建议及备忘录、章程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分类整理和综合研究。二、根据东西方文化和建筑传统差异,对比研究了东西方在文化遗产展示理念与方法上的不同,得出中国文化遗产展示要根据不同类别遗产的特性和现状,以区别于西方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辩证地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国际原则,采用最小干预的手段,有选择地以各种可达的物理和公众参与的方式,对文化遗产本体及其非物质文化因素和周边环境进行展示的认识。三、根据中国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其核心问题在于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缺乏站在社会公众立场、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的服务意识。四、根据中国文化遗产展示工作现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深层社会问题,指出价值观和体制问题导致的片面追求文化遗产的直接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是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建立并遵循正确的遗产价值观、以健康的体制为文化遗产事业护航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五、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的角度,分析了文化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成分、特点及其在文化遗产展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了文化遗产展示与解说应赢得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激发和提升社会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使公众自觉自发地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六、通过对上述问题研究的综合和提炼,进行了构建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的探索:(一)文化遗产展示理念,即文化遗产展示要保证遗产安全,要具备真实、完整、可达、和谐、可持续和可再展示性,要使社会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二)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即包含遗产展示、遗产解说及公众参与。
王延超[10](2011)在《适于太空环境的驱动装置的研制》文中指出在高真空度和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中,物体接受阳光直射时出现高温,而背对阳光时则出现低温。由于居里温度效应的限制,基于电磁原理的驱动机构都无法直接适应太空的极端温度。本文采用消弱辐射加上具有加热器、相变夹层的装置箱内温度控制的方法,研制了基于步进电机、减速箱、开式齿轮的舱外航天服温控阀多档位换挡驱动装置以及温度、角度检测控制系统。该系统经历了高低温真空热试验的检验,并成功应用在舱外航天服的模拟飞行试验中。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航天宇航服温控阀操作的使用要求,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并确定弧形齿轮加电机齿轮驱动方案为最终执行方案。同时,温控阀操作控制器采用触摸屏加单片机的控制方案。设计了温控阀驱动的机械结构和传动机构,并校核了各个齿轮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同时设计了温控阀执行机构的防护,以石蜡相变材料为蓄热材料,对电子元件进行防护。对外露的执行机构材料选择为耐高低温的非导热材料。采用Inventor软件对温控阀执行机构完成了3-D建模,并导入Fluent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了保护箱各处温度分布。设计了温控阀操作的软件设计,并制定了操作步骤,方便了用户使用。在此基础上,对温控阀操作系统进行了常温下的老练实验和高低温真空实验。记录了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温度数据和执行机构动作情况。验证了该系统在太空条件下的适应性能力。本文针对宇航服温控阀操作使用要求研制了温控阀操作系统,其执行机构在防护结构的保护下能够正常运行。该研究为太空机器人的研制以及太空多种机电设备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谈谈放映机电动机的温升与使用寿命及其相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放映机电动机的温升与使用寿命及其相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电梯曳引机制动系统分析及其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电梯及电梯曳引系统 |
1.1.2 电梯制动系统 |
1.2 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电梯曳引机及其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2 制动系统的发展方向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梯曳引机制动系统的特性分析 |
2.1 曳引式电梯及电梯曳引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曳引式电梯 |
2.1.2 有齿轮曳引机 |
2.1.3 无齿轮曳引机 |
2.2 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曳引机制动器的主要类型及组成部分 |
2.2.2 曳引机制动器的工作原理 |
2.3 制动器的特性分析 |
2.3.1 静磁场的计算 |
2.3.2 线圈设计和温度计算 |
2.3.3 瞬态磁场的分析及其降噪控制 |
2.3.4 制动器电源类型对制动器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
3.1 惯性式制动测试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
3.1.1 测试平台的设计 |
3.1.2 测试平台各组成部分介绍 |
3.2 制动器可靠性能测试平台的构建 |
3.2.1 测试平台的设计 |
3.2.2 测试平台各组成部分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与分析 |
4.1 试验测试的目的 |
4.2 制动系统的相关测试 |
4.2.1 制动系统噪音测试 |
4.2.2 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测试 |
4.2.3 制动系统的温升测试 |
4.2.4 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个人数字文件的大量产生及其长期保存价值 |
1.1.2 个人数字文件流失或损毁情况严重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探讨 |
2.1.1 文件 |
2.1.2 数字文件 |
2.1.3 个人数字文件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个人档案 |
2.2.2 家庭档案 |
2.2.3 私有档案和私人档案 |
2.3 管理理论 |
2.3.1 鉴定理论 |
2.3.2 后保管理论 |
2.4 法律依据 |
3 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方法与内容 |
3.2 网站调查结果 |
3.2.1 个人档案工作情况 |
3.2.2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
3.2.3 个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
3.3 电话访谈结果 |
3.3.1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
3.3.2 名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
3.3.3 图书馆、文学馆的情况 |
3.4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
3.4.1 现状总结 |
3.4.2 问题分析 |
4 改变观念——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 |
4.1 认识参与个人数字文件保存的必要性和意义 |
4.1.1 必要性 |
4.1.2 意义 |
4.2 重新思考个人数字档案收集中的困难和问题 |
4.2.1 收集上的困难 |
4.2.2 数字档案的价值问题 |
4.3 小结 |
5 提前干预——数字时代档案馆保存个人文件的关键 |
5.1 提前干预方法的产生 |
5.1.1 提前干预方法的提出 |
5.1.2 相关论辩 |
5.2 个人形成和管理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
5.2.1 个人形成、整理和处置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
5.2.2 个人鉴定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及个人的价值观念分析 |
5.2.3 个人保存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
5.2.4 总结与启示 |
5.3 实例分析 |
5.3.1 Paradigm项目 |
5.3.2 Digital Lives项目 |
5.3.3 iKive项目 |
5.3.4 评价 |
5.4 提前干预的建议实施步骤 |
5.4.1 第一阶段——初步和周期性的接触活动 |
5.4.2 第二阶段——数字收集活动 |
5.5 小结 |
6 因地制宜——不同档案馆管理个人数字档案的路径选择 |
6.1 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 |
6.1.1 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的保管规律 |
6.1.2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相关项目经验分析 |
6.1.3 评价与启示 |
6.2 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 |
6.2.1 数字档案馆纳入个人数字档案的可行性分析 |
6.2.2 加拿大图书档案馆的经验分析 |
6.2.3 评价与启示 |
6.3 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 |
6.3.1 工作原理分析 |
6.3.2 管理过程分析 |
6.3.3 评价与启示 |
6.4 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 |
6.5 小结 |
7 教育指导公众——档案馆保存个人数字文件的新思路 |
7.1 档案工作向社会/社区范式的转变 |
7.1.1 范式提出的背景 |
7.1.2 范式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深化 |
7.2 档案馆教育指导公众的现实基础及意义分析 |
7.3 实例分析 |
7.3.1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存档项目 |
7.3.2 沈阳档案局的家庭档案工作 |
7.3.3 评价 |
7.4 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方法思考 |
7.4.1 资金和人力上的困难 |
7.4.2 如何吸引和发动公众的问题 |
7.4.3 如何争取与其它机构合作机会的问题 |
7.5 小结 |
8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范围的规定 |
附录2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内容的规定 |
附录3 我国档案馆个人数字档案保存工作现状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5)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研究 |
1.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故障及保护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700MW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保护总体设计方案 |
2.3 保护原理方案 |
2.4 基于高性能微处理器的保护系统硬件方案 |
2.5 基于模块化结构的保护系统底层软件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物理模型及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模系统的构建原则 |
3.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模系统的结构、参数和特性 |
3.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的动模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单元件零序横差电流及保护研究 |
4.1 引言 |
4.2 横差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
4.3 横差不平衡电流研究 |
4.4 不平衡电流对发电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
4.5 发电机内部故障时横差电流的试验研究 |
4.6 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的分析和改进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研究 |
5.1 引言 |
5.2 乒乓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若干问题的研究 |
5.3 乒乓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方式的改进与分析 |
5.4 一种新型注入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的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反时限保护研究 |
6.1 引言 |
6.2 反时限过负荷保护研究 |
6.3 反时限负序电流保护(转子表层过负荷保护)研究 |
6.4 反时限过励磁保护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试验 |
7.1 引言 |
7.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综合动模试验 |
7.3 低频电压注入式定子绕组接地保护动模试验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8.1 总结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工作 |
附录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方案及整定值 |
附录4 论文所涉及几种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基本参数 |
附录5 发电机保护系统综合动模试验录波图 |
(6)一种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仿真及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
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混合动力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的技术分析 |
2.3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功率流分析 |
2.4 HFC6500HEV系统方案设计 |
2.5 HFC6500HEV控制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FC6500HEV整车建模与性能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混和动力系统的建模 |
3.3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 |
3.4 HFC6500HEV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动态建模与控制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刷直流电机自适应模糊PI控制系统的研究 |
4.3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4.4 永磁直流电动机PWM驱动系统的建模 |
4.5 基于双模控制的永磁直流电机的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HFC6500HEV整车控制系统与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基于DSP的HEV整车控制的硬件系统设计 |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 |
5.4 CAN通讯 |
5.5 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 |
5.6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9)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
1.4 研究方法 |
1.5 预期成果及意义 |
第二章 文化遗产展示研究发展状况 |
2.1 国际研究 |
2.2 国内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文化遗产展示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
3.1 文化遗产展示的界定 |
3.2 文化遗产展示的原则 |
3.3 文化遗产展示的对象和成份 |
3.4 文化遗产展示的价值和作用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展示现状 |
4.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
4.2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展示现状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与解说的理念与方法问题研究 |
5.1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理念与方法——东西方比较研究 |
5.2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辅助解说系统——国际原则与中国问题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社会问题研究 |
6.1 社会问题的基本表现 |
6.2 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七章 构建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 |
7.1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理念 |
7.2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方式 |
7.3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解说系统 |
7.4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公众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适于太空环境的驱动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际空间站和机械臂的研究及其相关的一些防护措施 |
1.3.2 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温控阀操作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温控阀的使用工况要求 |
2.2 温控阀操作系统舱内执行机构的设计方案 |
2.2.1 维直角坐标机械手方案 |
2.2.2 弧形齿条加电机齿轮驱动方案 |
2.2.3 弧形锥齿条加电机锥齿轮驱动方案 |
2.3 温控阀操作系统的舱外控制器设计方案 |
2.3.1 计算机控制方案 |
2.3.2 触摸屏加单片机控制方案 |
2.4 线路方面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
2.4.1 舱外缆 |
2.4.2 舱内缆 |
2.4.3 穿舱接头 |
2.5 本章小结 |
3 温控阀操作系统防护结构和机械机构的设计 |
3.1 温控阀电机防护结构的设计 |
3.1.1 方案一 |
3.1.2 方案二 |
3.2 温控阀执行机构的设计 |
3.2.1 电机的选型 |
3.2.2 弧形齿轮机构模型的设计 |
3.2.3 动力学模型 |
3.2.4 关键零部件选型 |
3.2.5 机械部分的调试安装 |
3.3 本章小结 |
4 温控阀执行机构的建模与传热分析 |
4.1 软件和传热学理论介绍 |
4.1.1 三维软件Inventor的简介 |
4.1.2 Fluent软件的简介 |
4.1.3 传热的基本方式 |
4.2 温控阀执行机构的仿真建模 |
4.2.1 Inventor建模 |
4.2.2 传热理论基础分析 |
4.2.3 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
4.2.4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的一般步骤 |
4.2.5 Fluent仿真分析结果输出 |
4.2.6 本章小结 |
5 温控阀软件操作系统的设计 |
5.1 温控阀操作系统的设置 |
5.2 电气元件的选型 |
5.2.1 电机驱动器的选型 |
5.2.2 触摸屏选型 |
5.2.3 单片机选型 |
5.2.4 角度传感器选型 |
5.2.5 温度传感器选型 |
5.3 软件操作系统 |
5.3.1 温度检测电路 |
5.3.2 人机界面驱动模组 |
5.3.3 温控阀系统电路 |
5.3.4 温控阀系统的程序设计 |
5.3.5 温控阀系统电路实物组成 |
5.3.6 温控阀软件操作 |
5.4 本章小结 |
6 温控阀操作系统的实验验证 |
6.1 热真空实验舱的配置 |
6.2 实验过程 |
6.3 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谈谈放映机电动机的温升与使用寿命及其相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电梯曳引机制动系统分析及其试验验证[D]. 周振华.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4]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D]. 徐欣欣. 武汉大学, 2016(01)
- [5]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D]. 张侃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6]一种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仿真及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D]. 赵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
- [7]谈谈放映机电动机的温升与使用寿命及其相关的问题[J]. 吴成新,高君亭. 影视技术, 2000(01)
- [8]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9]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 卜琳. 西北大学, 2012(05)
- [10]适于太空环境的驱动装置的研制[D]. 王延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