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启敏

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启敏

一、工程力学所副所长冯启民(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佳[1](2018)在《基于监测数据的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跨桥梁作为交通工程中的重要枢纽,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多次大地震灾害对交通工程,特别是桥梁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地震易损性研究对于大跨桥梁的安全运营有着重要意义。以往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中的桥型大部分是规则的连续梁桥,而对斜拉桥、悬索桥等不规则的桥型研究较少。除此之外,以往理论地震易损性研究中的数值模型完全依据设计文件建立,不能准确地描述桥梁实际结构的静动力特性。本文以南京夹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地震易损性的主题,采用ANSYS建立初始有限元模型,根据监测数据识别得到实桥的静动力特性对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基于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方法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纵桥向和横桥向的地震易损性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实现了基于NexT-CMIF法对大跨桥梁的结构参数识别。通过荷载试验数据得到成桥状态下的的静载结果,包括各静载工况下的主梁挠度以及成桥空载下的吊索索力。同时利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得到实桥运营状态下环境振动监测数据,基于自然激励法(NexT)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频响函数,进而分别用复模态指数函数(CMIF)和峰值拾取法识别出主跨加劲梁的竖弯模态和各个吊索索力。(2)基于pushover分析研究了桥塔的破坏机理和易损截面的损伤指标,并对精细化桥塔模型进行了简化。根据设计图纸用ANSYS建立了南京夹江大桥初始有限元模型,采用实体单元建立精细化桥塔模型,并通过pushover分析得到桥塔的破坏模式和损伤指标。同时考虑到地震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时间及收敛问题,结合pushover分析的结果,用梁单元建立了桥塔简化模型。(3)基于联合静动力修正方法对南京夹江大桥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由于理论建模采用的结构尺寸、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采取了适当的简化,初始有限元模型与实桥结构之间存在较大误差。为建立一个满足结构精度要求和符合实际结构静动力特性的有限元模型,本文采用参数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待修正参数,并根据实桥测试识别得到的静动力特性设立目标函数,结合ANSYS的优化分析功能,得到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4)提出了基于有限元修正的结构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根据修正后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横桥向和纵桥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本文依据南京夹江大桥的场地条件和抗震设防要求,从PEER中心提供的地震波数据库中选取了50条地震波,确定谱加速度SA作为地震动参数强度指标。对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纵桥向和横桥向的地震时程分析,采用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方法得到南京夹江桥支座及桥塔的纵桥向和横桥向易损性曲线。验证了纵飘体系的自锚式悬索桥的纵桥向振动和横桥向振动之间基本不耦合,并发现在地震作用下支座比桥塔更易损伤破坏,且12号支座在横向地震作用下最容易损坏,其次分别是7号、11号、8号、9号支座。

王曙[2](2018)在《强震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西部山区修筑了大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目前,这些拱桥由于长期未进行养护,在主拱圈与柱脚节点连接部位出现了裂缝等病害,若后续再发生多次地震或强震,桥梁坍塌的风险较大,无法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本文在建筑结构装配式构件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强震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全桥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和节点试验结果,结合Abaqus CAE有限元分析程序的理论计算结果,探索立柱与主拱连接节点的弹塑性性能,旨在对装配式拱桥节点破坏形态作出分析,为该类桥梁新桥设计时如何合理设计该类型节点提出了建议。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概述装配式拱桥的产生和发展,通过Midas Civil建模计算分析,对桥梁整体模型进行反应谱与时程抗震分析,研究拱桥抗震性能薄弱位置。(2)进行节点试验。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找出抗震性能薄弱位置进行设计加强,制作试验构件进行荷载反复试验,对试验现象进行整理分析。(3)对试验构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模拟试验过程,得出更为精确的理论分析数据,探究节点理论弹塑性力学特性,与试验实测数据比对。(4)全桥抗震性能时程分析。将试验效果较好的数据带入桥梁整体模型,对全桥模型进行时程分析,得出设计过程中加强节点提高装配式拱桥抗震性能的一般方法。本文着重分析节点位置破坏形态,致力于探讨几种简明可行的节点区域加强方案的有效性,为设计者在装配式拱桥新桥设计阶段提供参考修正。

吴微微[3](2009)在《基于.NET的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尤其当其发生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时,所造成的破坏更大。应用GIS建立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是有效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是面向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等多元用户的综合性服务系统,是GIS在震害防御体系的综合应用。“九五”以来GIS在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透到了地震预报、震害预测、地震区划等各个方面。然而基于传统GIS技术的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多建立在桌面单机环境下,存在着面向范围小、服务对象单一、空间数据共享困难、协同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系统的推广应用,限制了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深入,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它比其原有的GIS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WebGIS技术的出现可以加快地震信息的获取,任何授权的网络节点或者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和数据资料;其次,分布式WebGIS技术使异构的软件或者软件模块以及多源数据的集成成为可能;再次,WebGIS技术使系统的服务对象概念有了巨大变革,它的用户可以是任何与Internet连接的计算机用户;最后,WebGIS技术的出现将WebGIS技术引入防震减灾研究领域,拓宽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应用领域,提高了空间信息的维护、发布和查询效率,实现地震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成图,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成为可能。WebGIS技术的出现为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成为推进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和研究热点。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的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都是针对大城市的需求而开发的。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的特殊需求则缺少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我国中小城市大都处于急剧扩张阶段,而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却相对滞后。因此,为中小城市建立一个高效透明、开放专业的综合性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平台意义重大,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功能:①为地区级抗震防灾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的决策支持、震害评估的结果数据;②为各中小城市区域的抗震防灾机构提供协同作战的信息交流平台,协助区域内各部门搞好各项工作;③为常设防震防灾办公室提供各级区域性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起到参谋作用;④为中小城市公共管理层提供应对突发事件时统一、及时、权威的信息传播媒介支持系统,提高信息的透明化与公开化程度;⑤同时丰富查询检索、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扩大防震减灾技术成果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只有在全面、正确认识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新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中小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指导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和处置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地震的灾害。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尝试利用WebGIS技术建立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使各级政府能快速、具体地了解各地区抗震设防的薄弱环节,各区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可能的受灾程度,协助政府有效采取各种防范加固和减灾措施:为指挥中心提供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充分规划和利用现有在建和已建的街道、市场、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为组织、协调医疗、武警、军队等各方面应急力量,高效实施地震救援工作提供统一、开放的专业平台;同时,系统收集与数字化的城市地图、建筑物情况等信息更可为社会各行业服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对WebGIS的实现技术和国内外WebGIS产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网络知识,结合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把网络、地理信息、地震数据、震害评估、地震应急等多学科结合起来,设计了面向中小城市防震减灾需求的WebGIS服务系统。(2)本文分析了当前WebGIS系统的主流开发技术,选择采用.NET作为自主开发平台,借助该框架的平台优越性,利用VisualStudio.NET和ASP.NET的支持,在.NET环境下进行服务系统接口和功能设计。创建NET Web Service将一些通用的地图数据和功能封装起来,并构建一个基于WebGIS基础开发和运行环境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便于集成和扩展。(3)采用C#、ASP作为开发语言,基于Aspmap for.Net进行开发,以西安市阎良区为中小城市应用实例,完成了服务系统的研制。系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WebGIS功能,可以进行多种功能的数据综合分析,并通过相关信息查询功能,对外提供城市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能够满足公众对防震减灾及地震事件应急的新需求。本文应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了“西安市阎良区WebGIS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

郭永恒[4](2007)在《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基础隔震技术的优势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相结合,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理论分析和结构模型分析,探讨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内外现有工程抗震研究资料和设防标准的基础上,对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进行划分,将基础隔震建筑的性能水准与现行规范地震作用水准结合,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的多级性能设防目标,并给出了基础隔震结构性能评价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和楼层加速度限值的双控指标。2、以某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建立了一多层基础隔震结构分析模型,以隔震层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为控制指标,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基于位移的性能控制与评估方法,绘制了基础隔震结构的ADRS谱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基础隔震结构基于位移的控制指标是有效的,实现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多级设防目标是可行的。3、以隔震层上部结构楼层加速度为控制指标,考察基础隔震结构在不同设计地震加速度、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地震作用水准下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基于加速度的性能控制与评估方法,对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基于加速度的多级设防水准的性能目标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基础隔震结构基于加速度的控制指标是有效的,并且对同一个结构基于加速度控制的性能目标和基于位移控制的性能目标评估结果是一致的。4、结合上述研究思路,对一幢基础隔震工程应用实例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该工程隔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闫秀杰,张洪由,李小军[5](2002)在《新世纪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暨胡聿贤院士八十寿辰庆典在京举办》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研处[6](1999)在《“伪动力实验装置”项目论证会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李玉亭[7](1995)在《第三届东北地区地震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文中认为 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地震局联合主持召开的东北地区地震科技信息工作会议于1995年9月5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地震局和工程力学研究所的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地震科技资料分类法编制组组长王政祥高工专程到哈尔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东北地区协作组组长、工程力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副主任李玉亭主持,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启民研究员、黑龙江省地震局副局长郭德明高工

宋和平[8](1994)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地震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项目开始实施》文中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地震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项目开始实施由国家地震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市政府共同立项,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进行地震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项目现已开始实施。项目预计于1995年年底完成。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示范性的样板工程,对...

韩素英[9](1994)在《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于1994年8月23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这次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国家教委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本次会议十分重视和支持。270多位作者为本次会议撰写了150篇论文。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部门、管理部门等50多个单位、120多位与会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秘书长、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副主任刘志刚主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院士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副省长马淑洁、黑龙江省科委主任何琏、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辛书庆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胡聿贤教授代表组织委员会讲了话。

韩素英[10](1994)在《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1994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举行。这次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国家教委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本次会议十分重视和支持。270多位作者为本次会议撰写了150篇论文。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部门、管理部门等50多个单位12O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秘书长、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副主任刘志刚主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院士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副省长马淑洁、黑龙江省科委主任何琏、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辛书庆出席

二、工程力学所副所长冯启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力学所副所长冯启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监测数据的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及方法
    2.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2.1.1 地震易损性曲线分类
        2.1.2 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
    2.2 桥梁结构损伤指标准则
        2.2.1 桥塔的损伤指标准则
        2.2.2 支座的损伤指标准则
    2.3 地面运动的输入
        2.3.1 地震波的选取
        2.3.2 地震动参数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夹江大桥测试分析及结构参数识别
    3.1 南京夹江大桥概况
    3.2 荷载试验
        3.2.1 成桥空载索力测试
        3.2.2 成桥静载试验工况
        3.2.3 成桥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3.3 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参数识别
        3.3.1 南京夹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
        3.3.2 基于环境振动数据的结构模态识别
        3.3.3 基于拉索振动的索力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夹江大桥的有限元建模及模型修正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1.1 缆索系统与主梁
        4.1.2 主塔与桥墩
        4.1.3 弹塑性阻尼器
    4.2 有限元模型修正
        4.2.1 不确定参数的分析及选择
        4.2.2 目标函数建立
        4.2.3 模型修正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夹江大桥的易损性分析
    5.1 地震波的输入
    5.2 桥梁损伤指标和抗震能力的确定
        5.2.1 桥塔的损伤指标及抗震能力
        5.2.2 支座的损伤指标及抗震能力
    5.3 南京夹江大桥地震需求分析
        5.3.1 纵桥向地震分析
        5.3.2 横桥向地震分析
    5.4 南京夹江大桥地震易损性曲线
        5.4.1 纵桥向地震易损性曲线
        5.4.2 横桥向地震易损性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强震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梁计算模型与反应谱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怒江碧福大桥
        2.1.2 地震动参数
    2.2 建模过程
        2.2.1 建模软件选取
        2.2.2 地震反应谱
    2.3 地震反应谱法分析结果
        2.3.1 位移结果
        2.3.2 内力值
    2.4 时程分析
        2.4.1 拟合地震波
        2.4.2 多遇地震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点试验
    3.1 试验介绍
        3.1.1 试验主要测试参数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准备
    3.2 构件制作
        3.2.1 预制构件
        3.2.2 构件拼装
    3.3 加载装置
    3.4 试验情况
        3.4.1 裂缝开展情况
        3.4.2 加载位移等级对应荷载
    3.5 结果分析
        3.5.1 耗能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3.5.2 塑性铰区域测点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点有限元实体模型分析
    4.1 有限元实体模型分析基本理论
        4.1.1 有限元分析的实现过程
        4.1.2 钢筋混凝土建模类型
    4.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4.2.1 实体模型建立步骤与单元选取
        4.2.2 网格划分
        4.2.3 实体单元参数设置
        4.2.4 定义边界条件及分析步
    4.3 分析实体模型
        4.3.1 应力及变形
        4.3.2 骨架曲线对比及耗能滞回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5.1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5.1.1 动态时程分析
        5.1.2 定义材料与塑性铰
    5.2 原桥弹塑性时程分析
    5.3 加强节点弹塑性时程分析
        5.3.1 模型弯矩曲率数据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NET的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GIS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发展
    1.3 WebGIS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1.4 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的现状和需求
第二章 WebGIS与.NET平台
    2.1 引言
    2.2 WebGIS技术
        2.2.1 WebGIS的定义
        2.2.2 WebGIS的特点
        2.2.3 WebGIS的应用
        2.2.4 WebGIS的前景
    2.3 WebGIS的体系结构
    2.4 WebGIS的模式
        2.4.1 按空间数据结构分类
        2.4.2 按客户端策略分类
    2.5 WebGIS的开发技术
        2.5.1 通用网关接口技术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2.5.2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方法(Server API)
        2.5.3 Plug-in模式
        2.5.4 GIS ActiveX模式
        2.5.5 GIS Java Applet模式
        2.5.6 ASP.NET+AJAX模式
    2.6 新一代互联网平台——Microsoft.NET
        2.6.1 Microsoft.NET
        2.6.2.NET平台的基本组成
        2.6.3 XML Web简介
        2.6.4.NET与J2EE的比较
        2.6.5.NET的核心技术——Web Service
第三章 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概述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设计目标
    3.4 系统数据描述
        3.4.1 数据分类
        3.4.2 元数据
        3.4.3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5 系统功能设计
        3.5.1 系统功能结构图
        3.5.2 各子功能设计
    3.6 系统模块设计
        3.6.1 模块设计原则
        3.6.2 各子模块设计
    3.7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与环境设置
        3.7.1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
        3.7.2 Aspmap for.Net概述
        3.7.3 系统环境设置
第四章 系统模块的具体实现及关键技术
    4.1 城市城区基础地图服务
        4.1.1 地图数据的组织
        4.1.2 对控件的响应
        4.1.3 查询功能
    4.2 专题地图的图层特征
        4.2.1 独立值专题地图
        4.2.2 等级符号专题图
    4.3 与数据库的连接
        4.3.1 Aspmap调用空间数据源
        4.3.2 利用ASP访问属性数据库
    4.4 缓冲区分析
        4.4.1 选中要素的缓冲区分析
        4.4.2 不选中要素的缓冲区分析
    4.5 路径分析
        4.5.1 建立网络拓扑
        4.5.2 程序实现
    4.6 与C/S架构的GIS震害评估软件的链路建立
        4.6.1 数据交换
        4.6.2 程序实现
第五章 系统开发实例及研究成果展示
    5.1 应用区背景
    5.2 系统演示
        5.2.1 系统主界面
        5.2.2 震害评估结果展示
        5.2.3 辅助决策功能展示
        5.2.4 地震监测功能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基础地图服务的页面设计器ASP.NET源代码
    附表2 基础地图服务的C#源代码
    附表3 路径分析功能代码
    附表4 与C/S架构的GIS震害评估软件的链路建立的功能代码
    附表5 系统中主要用到的图层和数据表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4)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与研究现状
        1.1.1 工程抗震思想与设计理论发展概述
        1.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1.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1.1.4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2.3 隔震技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特点与设防水准
    2.1 引言
    2.2 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特点
        2.2.1 基础隔震结构减震的动力学原理
        2.2.2 基础隔震结构反应谱特性
        2.2.3 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特点
    2.3 基础隔震结构在实际地震中的性能表现
        2.3.1 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中南加州大学医院隔震楼记录
        2.3.2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WEST大楼和松村研究所大楼地震记录
        2.3.3 2004年日本新泻地震中长冈市的北陆学院综合楼地震记录
        2.3.4 2004年日本新泻地震中小千谷综合医院老人护理保健院记录
        2.3.5 我国的隔震建筑经历实际地震考验的记录
    2.4 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与设防目标
        2.4.1 设防水准和设防目标的基本概念
        2.4.2 地震作用水准的确定
        2.4.3 建筑性能水准的划分
        2.4.4 基于性能的设防目标的建立
        2.4.5 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和设防目标
        2.4.6 基础隔震结构性能设防目标的量化
    2.5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2.5.1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
        2.5.2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流程
    2.6 小结
第三章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位移的性能控制与评估
    3.1 引言
    3.2 分析方案设计与结构模型的建立
        3.2.1 分析方案设计
        3.2.2 结构模型的建立
        3.2.3 隔震层布置及结构计算参数
        3.2.4 地震作用计算参数的选取
    3.3 结构计算与性能反应分析
        3.3.1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3.3.2 楼层剪力
        3.3.3 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
        3.3.4 隔震层最大位移
        3.3.5 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
    3.4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ADRS谱的性能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加速度的性能控制与评估
    4.1 引言
    4.2 基础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特性及影响因素
    4.3 上部结构楼层加速度反应分析
        4.3.1 楼层加速度的反应谱法分析
        4.3.2 楼层加速度的时程法分析
    4.4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加速度的多级性能目标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结构建模与设计
        5.2.1 上部结构设计参数
        5.2.2 隔震支座的选取与隔震层布置
        5.2.3 隔震结构设计地震作用参数
    5.3 结构性能反应分析与评价
        5.3.1 隔震层最大位移
        5.3.2 楼层剪力
        5.3.3 层间位移角
        5.3.4 楼层加速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工程力学所副所长冯启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监测数据的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D]. 吴佳佳. 东南大学, 2018(05)
  • [2]强震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 王曙. 云南大学, 2018(01)
  • [3]基于.NET的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微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S1)
  • [4]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研究[D]. 郭永恒. 广州大学, 2007(02)
  • [5]新世纪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暨胡聿贤院士八十寿辰庆典在京举办[J]. 闫秀杰,张洪由,李小军. 国际地震动态, 2002(12)
  • [6]“伪动力实验装置”项目论证会简介[J].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研处. 世界地震工程, 1999(04)
  • [7]第三届东北地区地震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J]. 李玉亭. 世界地震工程, 1995(04)
  • [8]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地震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项目开始实施[J]. 宋和平. 内陆地震, 1994(03)
  • [9]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在哈尔滨召开[J]. 韩素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4(03)
  • [10]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在哈尔滨召开[J]. 韩素英. 世界地震工程, 1994(03)

标签:;  ;  ;  ;  ;  

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启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