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平齐公房和郧公房成员(论文文献综述)
张驰[1](2020)在《新见唐人自撰墓志铭两种—— 《韦庇墓志》《刘子晖墓志》辑考》文中提出自撰墓志铭,是墓志铭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到了唐代中晚期,在古文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开始较多出现。胡可先先生认为:"自撰墓志,是一种特殊的墓志铭,也是撰者所作的特殊形式的自传文章,或叙行迹,或述家世,或抒感慨,或发议论。与一般墓志相较,更能表现出撰者的性格、心理与文才,既是生命本真的映现,也是文学个性的凸显。"〔1〕自撰墓志铭,由于更具文学性而广受关注。笔者新近收藏的两方自撰墓志铭拓本:《韦庇墓志》《刘子晖墓志》,墓志均出长安,撰写年代相近,但作文者个性、心态迥异。志主前者出身士族,却沉沦下僚,官至六品,赍志以殁,墓志全文充满无奈不
马建红[2](2019)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韦氏远祖的谱系建构》文中研究指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韦氏远祖的谱系记载是最为详尽的,不仅为韦氏后裔修谱所承袭,也被研究韦氏的后学奉为圭臬。然根据新的历史研究理念,此表所记也并不一定是客观历史本身,而更应当以一种历史记忆去看待。经考证发现,此表中看似丰富的内容也是经过了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其中经由韦孟、司马迁和韦昭完成了韦氏与黄帝之间潜在的粗线条的连缀,北朝韦氏墓志以明文的形式将韦氏先祖追至黄帝、颛顼等神话人物,隋唐韦氏墓志及姓氏书对以上谱系进行了细化,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成为韦氏远祖谱系的集大成者,其中的内容是亦真亦幻,虚实相间。它糅合了韦氏后裔的虚荣情感、史家的客观求真以及谱家的尽力建构。不仅沉淀和层累着汉代韦氏的祖先意识,也保存了韦氏在北朝将远祖追至"三皇五帝"以示与胡人相区别的种姓认同观念。
马建红[3](2019)在《中古士族的谱系建构与北朝隋唐胡汉认同——以韦氏墓志的追祖方式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以韦氏墓志所见,追祖至华夏炎黄这类上古神话人物作为中古士族谱系建构中攀附先祖的方式之一,集中出现于北朝。这不仅仅是胡汉家族追求世系源远流长的心理需求所致,更是北朝民族融合中胡汉认同的不同心理在谱系建构方式上趋同的结果。对于汉化的胡人而言,只有认同了华夏族最具标识意义的神话人物——炎黄,才算是认同了华夏文化;对于"土着汉人"而言,只有证明了自己是黄帝后裔,才是正宗的汉人;对于被赐以胡姓的汉人士族而言,虽有表面的荣光和对胡族政权的认同,但在文化上还不能对其形成完全的认同,遂以墓志的形式建构其谱系以表示对胡化的拒绝,这是历史上民族认同的必经阶段。隋唐以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和胡人汉化程度的提高,汉人士族对胡人的认同不断加强,谱系建构中追祖至炎黄神话人物的方式总体上已渐行渐远,趋于淡化,甚至直接被抹去。即使在一些墓志中还保留了这种追祖方式,其价值和意义也已不是如北朝时期是为区别胡汉,而是满足追求家族世系源远流长的需要,历史上民族认同与谱系建构的互动关系,不失为更深入全面地去分析中古士族谱系建构的另一新视角。
侯悦婷[4](2018)在《西魏、北周京兆韦氏家族研究》文中认为京兆韦氏自西汉武帝时韦贤征聘于长安任官后便世居关中,将京兆作为郡望之所在,从汉至唐在朝堂中一直不乏人物。与传统的“五姓七家”显着于魏晋不同,韦氏在西魏、北周时期才迎来了家族的真正兴旺,作为士族阶层在关陇社会和国家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京兆韦氏以韦曲为聚居地,地方实力雄厚,“单家制”形态为其家族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西魏、北周时期,韦氏家族规模庞大,主要形成了韦瑱支、韦阆支、韦夐支、韦孝宽支、韦瓒支,韦佑支等支系。韦氏成员在西魏、北周政权中多身居高位,无论起家官亦或最高官职品级较前代均有显着提升,不仅如此,这个家族通过仕宦、部属、交往、婚姻在西魏北周政坛结成的家族网络,更为其政治地位的保持提供了保障。京兆韦氏作为汉晋旧族,其家族崛起虽免不了政治机遇等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能够顺应时势,形成了兼容并包、允文允武的家族文化,并将其成功转换为政治优势,成为西魏、北周政权中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韦氏家族所在郡望——京兆韦曲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孕育了韦氏家族绵延的基础,西魏、北周时期家族觉醒,并在政坛上大放异彩,一方面是由于其独特的家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源于以其家族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以及西魏宇文泰、北周宇文邕吸纳汉人士族的政策,从而奠定其政治地位。以上种种,也为隋唐两代京兆韦氏成为“李武韦杨”核心集团中的重要力量作出了铺垫。
宋艳梅[5](2017)在《1980年以来国内对中古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关中郡姓是中古五大姓族之一,关中郡姓研究是中古家族研究领域中的一块重要阵地。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关中郡姓的研究侧重点在于:第一,注重与政治史结合,在关陇集团理论背景下进行关中郡姓研究;第二,注重地域转换对家族发展的影响,对关中郡姓的迁徙及发展进行详细的爬梳、整理;第三,注重个案研究,尤其是对家族世系传承、仕宦兴衰、家族文学方面的个案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同时利用新出土墓志、碑刻等材料进行个案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有些许不足,比如整体研究欠缺、个案研究程式化严重及社会学方法运用不足等。对关中郡姓的整体性研究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都应该得到拓展。
孟祥娟[6](2010)在《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文中研究指明京兆韦氏家族是我国中古时期的重要士族之一。自西汉中叶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韦氏家族以诗礼传家,绵延数百年长盛不衰。至隋唐时期,在家族整体发展繁盛、社会地位尊崇高贵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经学传统与文史修养。韦氏族人多笃志好学,博涉文史,显示着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优势。以房支而论,韦氏家族在唐代房支茂盛,人物众多。逍遥公房、郧公房、阆公房、彭城公房、小逍遥公房、郿城公房、南皮公房、龙门公房、平齐公房等九大房共同创造了韦氏家族繁荣昌盛的历史,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与文化特征。以文学论,韦氏家族涌现了韦应物、韦庄、韦承庆、韦嗣立、韦瓘、韦绚、韦述等知名文人,他们和其他一百余位文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家族,在唐代文学家族中首屈一指,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另外,与韦氏家族有着姻亲关系的河东薛氏与河南于氏家族在文学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王伟[7](2009)在《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其族姓源于黄帝姬姓,产生于战国中期,定型于秦汉。其家族诞生于西汉中叶,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之一员。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京兆韦氏逐渐摆脱区域性的限制而质变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士族家族。进入隋唐,韦氏家族政治、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表现为:有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家族广泛与山东、江南、关陇地区的一流士族联姻,此举密切其与各地士族的交往,扩大家族影响,韦匡伯、韦嗣立家族可谓典型。导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凭籍门荫与科举,双轨并进,占据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坠。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响,通过婚姻关系,扩充其政治关系和影响。此二者,如鸟之双翼,共保韦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贵。由于受到科举取士制的影响,韦氏家族文化的文学性逐渐加强。其成员在诵习经书的同时,文学修养亦日渐提高。此外,从其交往的情况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学家皆与韦氏成员有过诗文交往。而且,从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韦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亦多为雅俗两界所称赏。最后,就具体创作情况言,韦氏共有诗文总数千余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学家近百人,为后世所激赏的作品数十篇,并产生两位着名的诗词名家,即韦应物和韦庄。有唐一代,韦氏家族在文学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于当时享有盛誉。韦应物、韦庄、韦绚、韦瓘等是韦氏家族诗(文)名较着的成员。本文在相关章节对韦绚生卒年和平生宦迹进行考证,并对其作品《刘宾客嘉话》的版本和文学意义加以阐发。通过对韦瓘生平考辨,推定其为《周秦行纪》的作者,并又对《周秦行纪》的主题和创作时间加以研究。韦应物是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成果颇多,通过对韦应物诗的深入分析,着重探讨韦应物的族内交往诗和悼亡诗中所透射出来的家族情怀和家族意识。韦庄是晚唐时期韦氏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其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着力发掘晚唐五代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相关文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整体来看,韦氏家族在唐代不仅具有较高的家族地位,而且其家族文化也异常繁荣,其家族文学活动更是对唐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柏亚东[8](2008)在《唐代墓志词语通释》文中研究说明唐代墓志出土数量庞大,志文断代明确,敍述完整、独立且爲衆多时人各自着述,虽然格式常有雷同,但文体成熟,文辞浩繁,语料非常丰富。因此,封墓读词语进行懬泛深入的考释是读懂墓读并进行各种相关研究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古词汇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墓志庚泛爲语言文字学界所关注的时代刚刚开始,文字、词汇、音韵等方面的成果都有一些,虽然不多,但已经是较好的发端。唐代墓志,作爲断代出土文献语料,作穷尽性的整理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相对封闭地就一定数量的墓志词语进行全面考释,如果有一个较大的覆盖面,那麽,在这个封羳范围中通释的词语对所有唐代墓志而言就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项工作应该是大有益处的,但至今还没有人做过。本送题就是一个尝试。本文分爲绪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续论部分,主要是关於墓志正名舆唐代墓志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一节封论了墓志的涵义、起源舆名目以及墓志的文体特徵,介绍了国外墓志的相关情沉,对墓志的特徵舆界定、墓志的源起舆发展、墓志称名等问题作了评述,第二节对唐代墓志的出土舆整理以及近二十多年来在史学考古、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说明和介绍。第三节阐明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第四节是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释文、句读、标记等方面的有关说明。上编爲校记,笔者将依据1172方唐代墓志拓片释读出来的志文舆周绍良先生的《唐代墓志汇编》对比后,发现二者存在一些差异,共列举了80条校记。下编爲通释,按照首字音序排列词条,释义以《汉语大词典》爲参照,在词条下先列义项,再考释并引典籍书证,最後列墓志材料。如果遇到墓志词义舆《汉语大词典》有所不同或爲《充捂大词典》所无的情沉,亦或不见于傅世文献或工具书的墓志词,则考释并佐以书证。本论文完成单音词、复音词(或词组)的考释600多条。其中,笔者考释不见于《汉语大词典》的墓志词语132个,不见于《汉语大词典》的义项54条,提出义项商榷的有5个,可以提前《汉语大词典》书证年代的53例。
张蕴[9](2005)在《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考(二):阆公房成员》文中研究指明198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风雷仪表厂基建工地发掘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该地位于西安市南郊南里王村,是唐代名门韦氏家族墓葬区边沿,属韦氏家族成员之纪年墓葬共计9座,其一为姻亲李夫人墓,余者皆乃韦氏血亲嫡系,据唐书记载,韦氏一脉家族延续关系如下:
张燕波[10](2003)在《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史坛兴起的一门史学分支——历史人口学,也可被视为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它以历史上的人口现象、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揭示人口史实,还重视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寻求社会各发展阶段的人口规律。而作为现代人口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人口寿命问题,同样也是历史人口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个体而言,年寿长短与个人体质、遗传因素等关系密切,但整个社会群体的寿命,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及医疗卫生条件等各项因素。通过对人口寿命的认识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本质及内在规律。从这一层面上说,研究历史人口的寿命问题不仅在史学领域是很有价值的课题,就是从人口学角度看,也有它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而关于中国人口史的研究,过去较多集中于人口增减、迁徙、分布及户籍数目等方面,至于人口学意义上的性别构成、职业构成等问题,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至唐人年寿研究领域,虽有李燕捷先生的《唐人年寿研究》一书珠玉在前,但系统阐述唐代特定社会群体年寿水平的文章论着却尚未出现。且因相关研究较少,可资借鉴成果不多,李燕捷先生之《唐人年寿研究》一书亦存不少地方可供商讨,其中有些缺憾亦非不能避免。鉴于此,笔者选定唐代科举出身者为研究对象,广泛查阅了相关史书及碑志资料,并参照有关笔记小说及新近研究成果,就这一群体的寿命水平、死亡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分别介绍了本文选题的意义与原因,回顾了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并就本文拟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阐述。 第二部分,列《唐代科举出身者寿命总表入这是笔者以《隋书且两《唐书入《资治通鉴凡两《五代史入《文苑英华凡《全唐文入《唐文拾遗入《唐文续拾入唐人别集等文献及《金石苹编且《金石续编入《唐代墓志汇编》和《续集》等金石资料,以及《唐掖言孔《大唐新语\帕梦琐言》等笔记小说为依据,收集唐代有确切享年记载之科举出身者共777人而编成。 第三部分,就唐代科举出身者的平均寿命进行推算。首先讨论了样本的年龄构成情况。在分别与西安市1981年男性死亡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天津市1957一1960年男性死亡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及天津市1975——1983年男性死亡人口年龄构成比例这三组数据进行对照之后,得出样本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能够反映唐代科举出身者实际死亡人口的年龄构成。在验证了样本的年龄构成比例较为完整之后,笔者即以相应的数学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数据来计算唐代科举群体的寿命水平。通过生命表的编制,初步推算其平均寿命应浮动于60岁左右。最后,笔者从进士与明经及第者各自的寿命水平讨论了唐代科举出身者的总体寿命,结论与前面部分大致吻合。并附带分析了唐代进士与明经年寿差别的原因。 第四部分,对唐代科举出身者死亡原因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死亡在死因分类统计中遥居首位,对这一反常现象,笔者在文中亦予以了解说。至于自然死亡,则主要是由脑血管病、传染病、疮疡及服用长生药所致。
二、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平齐公房和郧公房成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平齐公房和郧公房成员(论文提纲范文)
(1)新见唐人自撰墓志铭两种—— 《韦庇墓志》《刘子晖墓志》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韦庇墓志》 |
(一)墓志录文 |
(二)家族世系 |
(三)韦庇生平 |
1. 上元元年(760)一岁 |
2. 贞元中 |
3. 元和元年(806)四十七岁 |
4. 元和二年(807)四十八岁 |
5. 元和五年(810)五十一岁 |
6. 元和六年(811)五十二岁 |
7. 元和七年(812年)五十三岁 |
8. 元和十年(815)五十六岁 |
9. 元和十四年(819)六十岁 |
1 0. 元和十五年(820)六十一岁 |
1 1. 长庆三年(823)六十四岁 |
(四)韦庇家族居葬地 |
(五)小结 |
二、《刘子晖墓志》 |
(一)墓志录文 |
(二)家族世系 |
(三)刘子晖生平 |
1. 开元二十五年(737)一岁 |
2. 天宝十五载(756)二十岁 |
3. 乾元元年(758)二十二岁 |
4. 上元二年(761)二十五岁 |
5. 宝应元年(762)二十六岁 |
6. 广德元年(763)二十七岁 |
7. 广德二年(764)二十八岁 |
7.永泰元年(765)大历十四年(779) |
8. 元和十一年(816)“终于丰谷乡里别业。” |
(四)刘子晖的居葬地 |
(五)小结 |
三、《韦庇墓志》及《刘子晖墓志》的书法特色 |
(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韦氏远祖的谱系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表》对韦氏远祖谱系建构的完成 |
二、韦孟、司马迁和韦昭对韦氏远祖谱系的粗线条建构 |
三、北朝韦氏墓志以明文追祖至黄帝、颛顼这些神话人物 |
四、隋唐韦氏墓志及姓氏书对韦氏远祖谱系的细化 |
(3)中古士族的谱系建构与北朝隋唐胡汉认同——以韦氏墓志的追祖方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韦氏墓志所见追祖至上古神话人物的谱系建构 |
二、北朝隋唐的胡汉融合与中古士族的种姓认同 |
(一) 北魏胡族全面彻底的汉化激起汉族士人对种姓的自我认同 |
(二) 北朝的胡化倾向与汉族士人对种姓的自我认同 |
(三) 隋唐胡汉融合与彼此认同的加深 |
三、谱系建构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 |
结语 |
(4)西魏、北周京兆韦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与京兆韦氏有关的通论性研究成果 |
1.2.2 与京兆韦氏活动地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
1.2.3 与京兆韦氏的房支世系相关的研究成果 |
1.2.4 与京兆韦氏和西魏、北周政治相关的研究成果 |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2章 京兆韦氏之郡望 |
2.1 “京兆”郡望的形成 |
2.1.1 京兆地区地理沿革 |
2.1.2 京兆韦氏郡望缘起 |
2.2 韦氏家族在乡里的发展 |
2.2.1 乡里位置—韦曲 |
2.2.2 京兆韦氏的地方基础 |
2.3 单家与双家—韦氏家族的地域优势 |
2.3.1 京兆韦氏单家与双家时期发展对比 |
2.3.2 西魏、北周京兆韦氏与双家制士族的对比 |
2.3.3 地域对家族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西魏、北周时期京兆韦氏世系考述 |
3.1 家族发展脉络 |
3.1.1 房支世系 |
3.2 家族成员间的往来 |
第4章 京兆韦氏的仕宦 |
4.1 官职统计 |
4.2 任官对比 |
第5章 京兆韦氏的家族文化 |
5.1 京兆韦氏的学术与教育 |
5.1.1 重视教育、兼容并包 |
5.1.2 嘉谋善战、允文允武 |
5.2 京兆韦氏的家风 |
5.2.1 忠义仁孝 |
5.2.2 淡薄清俭 |
第6章 京兆韦氏与政治的互动 |
6.1 政治选择 |
6.1.1 萧宝夤之叛 |
6.1.2 东西魏分立 |
6.1.3 周隋之际 |
6.2 京兆韦氏家族网络 |
6.2.1 家族网络的形成 |
6.2.2 家族网络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5)1980年以来国内对中古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陇集团”理论下的关中士族研究和“关中郡姓”概念的辨析 |
二、关中郡姓迁徙发展研究 |
三、关中郡姓世系传承、仕宦兴衰个案研究 |
四、关中郡姓家族文学、文化风尚个案研究 |
五、问题与展望 |
(6)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的回顾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手段 |
四 整体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一章 隋唐京兆韦氏家族的起源与发展 |
一 京兆韦氏族姓探源 |
二 韦氏家族发展轨迹 |
1 初发于硎――韦氏家族在西汉中叶的华丽开端 |
2 儒经持家――韦氏家族在东汉三国的继续发展 |
3 出处两难――韦氏家族在两晋时期的困惑无奈 |
4 南北并进――韦氏家族在南北朝再次崛起振兴 |
三 隋唐京兆韦氏诸房关系考略 |
第二章 逍遥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逍遥公房述略 |
1 名着周隋,爵位崇显 |
2 世有令人,郁为冠族 |
3 射策甲科,誉扬文场 |
4 明经通礼,着文修史 |
二 逍遥公房文人缉考 |
1 初盛唐时期 |
2 中唐时期 |
3 晚唐时期 |
三 逍遥公房作品存目 |
四 清雅闲澹,自成一家――韦应物诗歌 |
第三章 郧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郧公房述略 |
1 代袭轩裳,人物蝉联 |
2 家学承传,世为礼官 |
3 经明行修,诸科取第 |
4 勤政爱民,遗爱州县 |
二 郧公房文人缉考 |
1 初盛唐时期 |
2 中唐时期 |
3 晚唐时期 |
4 存疑 |
三 郧公房作品存目 |
第四章 阆公房、彭城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阆公房、彭城公房述略 |
1 兴于守城,衰于战阵 |
2 诸王府属,福祸并存 |
3 内为省郎,外任刺史 |
4 家族运舛,磨难殊多 |
二 阆公房、彭城公房文人缉考 |
1 阆公房文人缉考 |
2 彭城公房文人缉考 |
3 存疑 |
三 阆公房、彭城公房作品存目 |
四 《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订误 |
第五章 小逍遥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小逍遥公房述略 |
1 其兴也勃,其衰也速 |
2 逍遥之后,难复逍遥 |
3 家传孝友,词学名家 |
二 小逍遥公房文人缉考 |
1 初盛唐时期 |
2 中唐时期 |
三 小逍遥公房作品存目 |
四 凤原幽谷,高咏清歌――韦氏园林别业与山水田园诗 |
1 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别业之荣耀 |
2 三光悬圣藻,五等冠朝簪――作者之尊贵 |
3 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内容之尤异 |
4 菲才叨侍从,连藻愧应徐――技巧之提升 |
第六章 郿城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郿城公房述略 |
1 勤干家风,良吏称名 |
2 南康忠武,国之衡岳 |
3 史才博识,词学登科 |
4 职司制诰,父子翰林 |
二 郿城公房文人缉考 |
1 初盛唐时期 |
2 中晚唐时期 |
三 郿城公房作品存目 |
第七章 南皮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南皮公房述略 |
1 “三列宿”与“郎官家” |
2 兴亡几代间 |
二 南皮公房文人缉考 |
1 初盛唐时期 |
2 中晚唐时期 |
三 南皮公房作品存目 |
第八章 龙门公房文学论考 |
一 韦氏龙门公房述略 |
1 渐趋兴盛,迅速沉寂 |
2 诗友知交,文学传世 |
3 同族友爱,科举兴家 |
二 龙门公房文人缉考 |
1 盛唐与中唐之交 |
2 中晚唐时期 |
三 龙门公房作品存目 |
四 《周秦行记》作者辨疑 |
1 《周秦行记》作者成疑 |
2 韦瓘非李德裕门人 |
3 韦绚创作《周秦行记》之可能 |
第九章 平齐公房及其他房支文学论考 |
一 韦氏平齐公房文学论考 |
1 韦氏平齐公房述略 |
2 平齐公房文人缉考 |
3 平齐公房作品存目 |
二 韦氏其他房支文人缉考 |
三 韦氏不明房支文人缉考 |
1 初盛唐时期 |
2 中唐时期 |
3 晚唐时期 |
4 五代时期 |
5 时代无考及误收 |
第十章 京兆韦氏姻亲家族文学论考 |
一 河东薛氏家族文学论考 |
1 薛氏文学家族成员构成及其文学成就 |
2 薛氏文学家族发展特点 |
二 河南于氏家族文学论考 |
1 于氏家族的文人构成及其文学成就 |
2 于氏文学家族发展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简介 |
论文作者简介 |
(7)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韦氏族姓溯源与家族地位确立 |
第一节 韦氏族姓溯源 |
第二节 韦氏家族的形成 |
第三节 韦氏士族地位的确立 |
第二章 隋唐时期韦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
第一节 隋唐之前韦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
第二节 入隋后韦氏士族势力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唐代韦氏家族政治地位的全面提升 |
第四节 《韦匡伯墓志》考释及其与隋唐之际的政局 |
第五节 中宗朝政局与东山宴饮之关联性 |
第三章 唐代京兆韦氏的家族文化 |
第一节 韦氏家学的经学持守 |
第二节 京兆韦氏家学的文学取向 |
第三节 韦氏家学的艺术追求 |
第四节 韦氏孝悌尚俭的家风和谨严的家教 |
第五节 韦氏家族女性成员的精神生活——以佛教信仰为中心 |
第四章 唐代京兆韦氏的科举 |
第一节 唐代科举概况及士族对科举的热衷 |
第二节 韦氏家族登科情况辑录 |
第三节 韦氏家族登科情况分析 |
第四节 进士科考试对韦氏家族的影响 |
第五章 唐代韦氏家族的婚姻 |
第一节 京兆韦氏家族士族圈内婚姻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韦氏家族与皇室婚姻情况统计与分析 |
第六章 韦氏家族文学概况 |
第一节 韦氏家族的着述 |
第二节 韦氏家族文学创作概况 |
第三节 韦氏家族文学在唐代的接受状况 |
第七章 韦氏家族的文学交往 |
第一节 韦氏家族文学交往的形式 |
第二节 韦氏家族文学交往的特点 |
第三节 韦氏家族文学交往的意义 |
第八章 韦氏家族与中宗景龙时期诗坛 |
第一节 景龙时期韦氏家族的政治活动及其文学编年 |
第二节 景龙时期韦氏诗人诗歌创作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
第三节 从东山宴饮诗看韦嗣立东山别业之形制特点 |
第九章 韦应物诗歌的家族意识 |
第一节 韦应物诗句所透射出的家族情怀 |
第二节 韦应物族内交往诗表现出的家族意识 |
第三节 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恩爱亲情 |
第十章 韦庄文学活动研究 |
第一节 韦庄在杜诗接收史上的重要位置 |
第二节 韦庄讳言《秦妇吟》之原因述评 |
第十一章 韦绚、韦瓘生平着述考 |
第一节 韦绚生平及履历考辨 |
第二节 《刘宾客嘉话》考论 |
第三节 韦瓘生平考辨——兼论《周秦行纪》之作者 |
第四节 《周秦行纪》主题及成文时间论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唐代墓志词语通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墓志述略 |
一、墓志的涵义、起源与名目 |
(一) 墓志的特徵与界定 |
(二) 墓志的起源与发展 |
(三) 墓志的名目 |
二、墓志的文体特徵 |
(一) 墓志文体的缘起与发展 |
(二) 志墓习俗与墓志的关系 |
三、国外的墓志 |
第二节 唐代墓志的整理及研究概况 |
一、唐代墓志的整理 |
二、唐代墓志研究的现状 |
(一) 文物考古与史学研究 |
(二) 语言文字及文献类研究 |
(三) 文学与文化史研究 |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目标 |
一、课题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有关说明 |
一、整理方法 |
(一) 文字释读与符号标记 |
(二) 断句与标点 |
(三) 用字信息标注 |
(四) 语料库 |
(五) 词语的切分 |
二、考释方式 |
(一) 释义 |
(二) 书证 |
上编 校读篇 |
下编 通释篇 |
凡例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M |
P |
Q |
R |
S |
T |
X |
Y |
Z |
主要引用与参考文献 |
Ⅰ、着作类 |
Ⅱ、论文类 |
後记 |
(10)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及原因 |
(二) 此课题的研究状况 |
(三) 本文拟用的研究方法 |
二、 唐代科举出身者寿命总表 |
(一) 关于唐代科举出身者寿命总表的几点说明 |
(二) 唐代科举出身者寿命总表 |
三、 唐代科举出身者平均寿命 |
(一) 关于样本的年龄构成情况 |
(二) 从样本总体看唐代科举出身者的平均寿命 |
(三) 从进士与明经及第者各自的寿命水平看唐代科举出身者的总体寿命 |
四、 科举出身者死亡原因统计与分析 |
(一) 唐代科举出身者死亡原因统计 |
(二) 唐代科举出身者死亡原因分析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平齐公房和郧公房成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见唐人自撰墓志铭两种—— 《韦庇墓志》《刘子晖墓志》辑考[J]. 张驰. 青少年书法, 2020(12)
- [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韦氏远祖的谱系建构[J]. 马建红. 学术交流, 2019(07)
- [3]中古士族的谱系建构与北朝隋唐胡汉认同——以韦氏墓志的追祖方式为中心[J]. 马建红. 云南社会科学, 2019(03)
- [4]西魏、北周京兆韦氏家族研究[D]. 侯悦婷. 吉林大学, 2018(01)
- [5]1980年以来国内对中古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宋艳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23)
- [6]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 孟祥娟. 吉林大学, 2010(08)
- [7]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王伟. 西北大学, 2009(08)
- [8]唐代墓志词语通释[D]. 柏亚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考(二):阆公房成员[J]. 张蕴. 考古与文物, 2005(03)
- [10]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D]. 张燕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