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床主轴动压轴承的测试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勇伟[1](2021)在《数控机床电主轴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主轴是实现高速、高精加工的数控机床之核心部件,更是将支承轴承和电机结合为一体的高端机床之关键部件,其综合性能受制于支承轴承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回转误差。本文面向我国高速磨削加工数控机床关键部件的重大应用需求,围绕高速水基动压轴承的润滑介质、承载性能、稳定性和回转精度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如下:以水为基础液,以绿色环保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丙二醇和油酸三乙醇胺酯作为水基添加剂,研制发明了一种新型粘度可控、润滑性能稳定水基润滑液。并以不同质量百分含量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作为减摩剂对水基润滑液进行摩擦学改性,发现在其质量百分含量为0.5%时,与水作为润滑剂相比磨损深度和磨损宽度都大幅降低。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均表明,在有效提高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同时,润滑液温升不高,性能较好。根据电主轴高速、精密和稳定运行的工作要求,运用流体润滑理论开发了水基动压轴承数值分析软件,计算分析了表面织构不同的布置区域、微坑直径、微坑深度和面积比下动压轴承的承载性能,揭示了主轴偏斜和加工误差等因素对水基动压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合理布置表面织构可以有效提高动压轴承的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主轴偏斜可以减小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到达提高加工精度、减小圆度和圆柱度误差和提高承载能力的作用。利用泊肃叶定律改进了雷诺方程,建立了主动供液动压轴承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计算了动压轴承的动态特性系数、临界质量和临界速度,与普通动压轴承相比,其临界速度成倍增加,动态特性系数变化不大。数值分析表明:布置增压小孔后,能够抑制对稳定性不利的交叉刚度的增加,有效改善动压轴承的稳定性,能使动压轴承在更高的转速下稳定运行。基于Reynolds方程建立了动压轴承主轴系统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了轴心#12运动轨迹,发现动压轴承在轴心可运动的范围内存在稳定区域,在稳定区域内,主轴受扰动后可以回到原平衡位置,在稳定区域外,主轴受扰动后未能回到原平衡位置。为验证数值仿真的可行性,搭建了水基动压轴承支承的电主轴实验平台,利用NI开发的测控系统完成了主轴回转精度的无接触测量。并在不同的供液压力、轴承间隙及轴承转速下实现对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实时测量。经实验分析,发现供液压力、轴承间隙、轴承转速均能影响电主轴的回转精度。轴承转速越高,主轴回转中心越靠近轴瓦几何中心,回转精度越高。经对比,回转精度的实测结果与仿真预测结果最大相差0.3μm,平均相对误差13%,验证了所建仿真预测模型的正确性,证明水基动压轴承的仿真方法能够实现电主轴回转精度的准确预测。
王星兆[2](2021)在《考虑几何误差的动静压轴承润滑模型与转子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静压轴承作为精密机床主轴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机床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本文以精密机床主轴为应用对象,提出一种可倾瓦动静压轴承,通过油腔静压油膜与可倾瓦动压油膜共同承载,在实现轴承高性能的同时,利用解耦结构避免动静压效应耦合失稳现象。在考虑几何误差的条件下分析动静压轴承和转子系统的性能,相关研究为新型轴承的设计和高性能主轴系统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新型的可倾瓦动静压轴承解耦结构,包括单/多可倾瓦动静压径向轴承结构和可倾瓦动静压推力轴承结构,实现静压油膜与动压油膜在结构上的解耦。针对单可倾瓦动静压径向轴承和双向可倾瓦动静压推力轴承,建立了轴承润滑模型,并提出了平衡点性能合成的轴承性能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新型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并进行了参数优化。2)建立了考虑推力盘轴线倾斜的可倾瓦动静压推力轴承润滑模型,分析了推力盘倾斜对轴承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采用波动率和波动周期量化表征可倾瓦动静压推力轴承的性能变化规律。分析了圆度误差对四油垫动静压径向轴承的影响规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仿真分析了不同圆度误差波数、幅值和相位角下轴承刚度阻尼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的影响。3)利用COMSOL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分析了考虑圆度误差的四油垫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的动态特性。针对轴承时变刚度阻尼系数,用平均值确定轴承刚度阻尼矩阵,计算了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以及对数衰减率。4)针对可倾瓦动静压轴承,给出了轴承性能测试试验台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动静态加载设计方案和测试硬件设计方案。在静压主轴试验台上,采用脉冲激励法识别了轴承刚度阻尼系数;针对大型可倾瓦轴承机组,采用无激励法识别了轴承刚度阻尼系数。
姚松林[3](2021)在《双向振动电主轴的设计与动态特性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硬脆性材料等难加工材料以及工艺性差的零件加工时,传统的材料加工方式效率较低、经济性差,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而这些难加工材料在航空航天、高端设备与生物医疗等领域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振动辅助切削加工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压电陶瓷振动装置在机械振动加工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但是仍存在着功率密度低、结构复杂等问题,相比而言,液压式振动装置的输出功率大,结构简单等特点。现代生产工艺中,电主轴高转速、高精度、结构紧凑的特点也使其逐渐成为现代加工机床的标配。所以,研究一种将电主轴技术与液压振动技术融为一体的振动加工装置就非常有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向振动电主轴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振动电主轴的结构设计。设计了振动电主轴的整体结构,并简述工作原理,对振动部分、支承部分、冷却部分与密封部分进行设计与选用。(2)液压脉冲系统的设计。设计一种阀芯旋转式换向阀作为主轴振动的动力部件,其输出的液压脉冲振幅与频率容易调节,对其关键部件阀芯与阀体进行了设计计算与材料选择,对支承轴承与电机、以及其他部件进行了选用。(3)基于液压系统动力学原理,使用AMESim软件搭建振动部件模型、旋转阀模型、比例溢流阀模型,根据产品指导手册对比例溢流阀模型进行了参数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振动主轴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4)基于建立的振动主轴系统模型,对振动电主轴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了液压脉冲系统中激振频率、流量、压力等参数对振动主轴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轴位移幅值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而相应减小,当激振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位移幅值会变大并趋于稳定,另外,随着压力与流量的升高,主轴位移幅值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各工作参数的合理搭配可以获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幸岚春[4](2021)在《电磁故障下的磁液双悬浮轴承“间隙—碰摩”动力学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液双悬浮轴承是一种以电磁悬浮为主,静压支承为辅的新型悬浮轴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电磁线圈腐蚀、功率放大电路失效等情况将引起电磁系统失效,导致转子与定子发生碰摩现象,导致导磁套和磁极镀层发生开裂脱落,大幅降低磁液双悬浮轴承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本文探索了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碰摩动力学行为,比较了静压支承与传统主动电磁轴承系统中的保护装置的异同点,并对其电磁故障下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试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磁液双悬浮轴承在电磁故障模式下的碰摩问题,建立了单自由度磁液双悬浮轴承支承系统数学模型。然后结合电磁故障模式,在单自由度支承数学模型基础上推导了单自由度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的碰摩动力学方程。(2)基于单自由度碰摩动力学方程,模拟了不同结构以及运行参数组合情况下的转子位移、碰撞力以及各支承特性的影响变化规律,揭示了电磁故障模式下的磁液双悬浮轴承的“间隙-碰摩”内在机理。(3)推导了电磁故障模式下径向支承单元的三自由度碰摩动力学方程,仿真了不平衡量和转速对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碰摩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轴心轨迹、转子位移、碰摩力以及各支承特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三自由度系统在电磁故障模式下的“间隙-碰摩”运动机理。(4)建立了电磁故障模式下转子跌落在三种保护装置上的碰摩动力学方程,模拟了转子轴心轨迹及其运动规律,比较了转子在三种保护装置上的碰摩动力学行为,探究了电磁故障时转子在静压系统与传统保护轴承装置中碰摩动力学行为的差异性。(5)对电磁故障下的单自由度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动力学行为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数值仿真单自由度系统“间隙-碰摩”动力学行为的正确性。
熊万里,孙文彪,刘侃,许铭华,裴庭[5](2021)在《高速电主轴主动磁悬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速电主轴是高速精密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主动磁悬浮技术是磁悬浮电主轴赖以正常运转和工作的基础。主动磁悬浮电主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在科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不少案例,但迄今未在高速机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探究主动磁悬浮电主轴在高速机床领域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首先,对主动磁悬浮电主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其次,从磁轴承承载能力、系统动力学建模、磁轴承控制器设计和控制系统响应特性等方面,对主动磁悬浮电主轴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综述分析;最后,从超高速轻载加工、超精密气磁悬浮、高磁密材料研制、新型FPGA控制芯片、功率放大器和传感器角度,提出了未来主动磁悬浮电主轴的发展趋势。
王欣崎[6](2021)在《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静动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气体轴承作为超精密机床中主轴系统的核心支承部件,是影响机械加工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为提高主轴系统的工作特性,实现高速运转下高性能的气体轴承,以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的手段对轴承的静动态特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基于高速气体动静压电主轴结构的整体布局以及设计方案,提出一种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结构,并初步设计轴承的基本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同时对气体润滑理论进行分析,根据气体状态方程、气体连续性方程以及气体运动方程推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广义雷诺方程。建立适用于小孔节流的雷诺方程,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化处理,获得轴承承载能力和刚度系数的理论求解结果。同时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气膜的三维模型,导入CFD中进行网格划分。采用Fluent软件基于有限体积法获得轴承静态特性的仿真分析结果,揭示轴承的静态特性系数与转速、供气压力、偏心率等工作参数以及螺旋槽槽宽比和槽深比、螺旋升角、平均气膜厚度、节流孔直径等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基于扰动下的气膜厚度和气膜压力,建立动态雷诺方程,并采用偏导数法和积分法推导方程组求解轴承的八个动态特性系数的理论值。同时基于CFD的动网格技术,进行动态仿真计算,对比分析螺旋槽对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研究其动态特性系数随涡动比、供气压力、转速等工作参数以及槽宽比和槽深比等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对轴承高速涡动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建立轴承—主轴系统的运动方程,求解出系统的线性失稳转速,并探究不同供气压力下偏心率与失稳转速之间的关系。采用楞茨—霍维兹稳定性判别法,进行系统稳定性的判断,并研究在转速、涡动比、供气压力、偏心率等不同工作条件下轴承稳定性随着槽宽比和槽深比等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
宋来运[7](2020)在《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静压气浮轴承以其摩擦小、精度高、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高精度加工领域。而以动静压气浮轴承为支撑系统的高速/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作为超精密机床的核心零部件,是超精密机床实现超高精度加工的根本基础。然而,动静压气浮轴承还存在刚度较低,承载能力不高和容易失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动静压气浮主轴在高效、稳定、可控和工业化的超精密加工领域的应用。因此,围绕动静压气浮主轴动静态性能的理论分析及动静压气浮主轴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这两个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验验证两个层面对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静态性能、动态性能和动态稳定性等综合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分析验证了动静压气浮主轴的优化设计参数对主轴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设计研发高速/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建立了高速动静压气浮径向轴承的静态性能分析模型,针对高速工况下流量系数不准确的科学问题,基于有限单元法,提出流量系数的修正公式,并探究了流量系数对动静压气浮径向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利用修正后的流量系数模型,建立了5自由度动静压气浮轴承组的静态性能计算分析模型,提出了5自由度动静压气浮轴承组角刚度的计算方法,解析了轴承结构参数对动静压气浮轴承系统静态性能的影响。动静压气浮轴承的动态特性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为此,本文建立了动静压气浮轴承动态性能的分析计算模型,解析了轴承参数对动刚度和动阻尼的影响规律;针对研制的螺旋沟槽微结构动静压气浮轴承,通过变换雷诺方程,提出了螺旋沟槽微结构的数值处理办法,阐明了螺旋沟槽的作用机理,优化了螺旋沟槽微结构的结构参数;基于动静压气浮轴承的动刚度和动阻尼,建立了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为研究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和稳定性提供了数据基础。基于动静压气浮轴承动态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一般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和带螺旋沟槽微结构的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分别解析了轴承结构参数和沟槽结构参数对主轴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最终的设计参数,计算分析了两系统的临界转速。通过数值求解非稳态雷诺方程,提出了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回转精度的计算模型,阐释了主轴转速、负载、动平衡等级及转子质量等因素产生的典型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解析了动静压气浮轴承的结构参数对动静压气浮主轴回转精度的影响。最后,研制了一台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搭建了主轴动静态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动态振动,对动静压气浮主轴系统的临界转速和稳定性特性进行了验证;测量了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动态跳动,验证了主轴回转精度模型的有效性。研制了一台高精度动静压气浮磨床主轴,针对其静态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动静压气浮轴承静态性能的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测量分析了高精度气浮磨床主轴的动态特性,对动静压气浮轴承的动态稳定性及主轴回转精度模型进行了验证。
甘先明[8](2020)在《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具有承载能力大、摩擦功耗低、动态稳定性好等技术优势,在旋转机械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在启动阶段,存在磨损风险,当转速较高时,由于离心效应而带来润滑介质从外缘进入轴承间隙受阻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常压供水新型带小孔节流器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研制了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测试试验装置,开展了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测试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完成了常压供水新型带小孔节流器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结构的创新设计。(2)完成了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测试试验装置的研制,包括试验台驱动系统、主轴支承系统、轴向加载系统、供水系统、轴承性能参数测试系统。(3)开展了常压供水下新型和传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对比测试研究。测试了不同转速和轴向载荷下的轴承的启动性能和静态特性参数;分析了转速和轴向载荷对轴承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新型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研制的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测试装置具有摩擦扭矩和水膜厚度测试精度高、轴向加载方便、振动量小等优点,解决了卧式试验台测试摩擦扭矩的技术难题,为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测试提供试验条件。(2)在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状态下,新型轴承的摩擦力矩和摩擦系数都低于传统轴承;在一定的轴向载荷范围内,新型轴承的从混合润滑状态向流体动压润滑状态的转化速度低于传统轴承,在10N轴向载荷下,新型轴承的润滑状态转化速度低于50rpm;在流体动压润滑状态下,新型轴承的水膜厚度和流量均高于传统轴承,摩擦扭矩低于传统轴承;新型轴承采用小孔垂直于轴承表面供水,可望解决动压螺旋槽轴承在高速运行时,由于离心效应而带来的润滑介质从外缘进入轴承间隙受阻的问题。(3)常压供水新型带小孔节流器的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具有静压效应,部分平衡轴承的轴向载荷,提升了轴承的启动性能和静态特性,且成本低廉,可望用于轻载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
张少文[9](2020)在《高速水润滑螺旋槽轴承动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集承载力大、稳定性好、摩擦功耗低和自动泵送作用等优良性能于一体,可望在高速旋转机械中获得工程应用。然而,高速工况下,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中的空化效应、流体惯性效应、紊流效应和热效应凸显。因此,考虑以上多因素的影响,建立一种适用的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润滑模型,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致力于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的润滑建模研究,并较为系统地开展了轴承静、动态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润滑模型的建立基于气-液二相流体动力学理论,推导了液相瞬态广义雷诺方程、空泡体积分数输运方程和单个空泡运动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诺方程的异质二相流空化模型,揭示了气-液两相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机制;考虑空化效应、流体惯性效应、紊流效应和热效应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推导了液相能量方程和液相静、动态广义雷诺方程,继而建立了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润滑模型;综合运用边界拟合坐标法和控制体积-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轴承润滑模型,提出了三自由度螺旋槽推力轴承和四自由度螺旋槽径向轴承静、动态特性计算的一般方法。将理论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表明所建立的润滑模型可用于分析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静、动态特性。(2)空化和离心效应对开式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特性影响研究针对泵入、泵出两种开式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围绕如下四种情况:(1)无空化、无离心,(2)有空化、无离心,(3)无空化,有离心,(4)有空化、有离心,探讨了不同转速和膜厚条件下空化和离心效应对轴承静、动态特性的影响;研制了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静、动态特性和空化性能测试装置,测试了轴承水膜厚度、体积流量和轴向刚度系数,利用工业高速相机拍摄了不同膜厚下轴承表面的空化照片,实现了空化现象的定量化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当修正雷诺数大于0.63时,空化和离心效应的耦合作用对两种推力轴承静、动态特性的影响必须予以考虑;当修正雷诺数大于1.2时,泵入式推力轴承会出现反流现象;考虑空化和离心效应的耦合作用,两种推力轴承承载力、刚度和阻尼系数均有所减小,泵入式推力轴承流量显着减小,而泵出式推力轴承流量却显着增加;试验中观察到高速工况下水膜中空化泡空间分布的离散性和瞬变性新现象。(3)两类典型的闭式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特性对比研究开展了泵入、泵出两类典型的闭式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静、动态特性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倾斜角、转速、偏心率、半径比、螺旋角、径向槽长比和槽深等工况和结构参数对两种闭式螺旋槽推力轴承静、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工况下,泵出式推力轴承的摩擦功耗大于泵入式轴承,但是当半径比大于0.7时,泵出式推力轴承却能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工作性能:较大的轴向承载力、更强的抗倾覆能力、更高的刚度和阻尼系数和始终保持正向的径向流量;两种推力轴承最大轴向承载力所对应的结构参数相同,但两者最大轴向刚度系数所对应的结构参数却不相同;密封坝对两种推力轴承轴向承载力和刚度系数具有十分显着的影响。(4)高速水润滑螺旋槽径向轴承特性分析分析了非对称部分槽式高速水润滑径向轴承的静、动态特性随转速、偏心率和倾斜角等工况条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速、小偏心条件下,水润滑螺旋槽径向轴承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动压螺旋槽轴承二相流润滑理论,揭示了空化和惯性效应对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高速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进而为此类轴承的工程设计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门川皓[10](2020)在《极端工况旋转机械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旋转机械设备朝向大型化、精密化发展,应用于高速、高压、高温等极端工况下的高参数摩擦副设计研究愈发重要,但是目前存在着设计方法分散、设计软件科学化程度低的问题,设计能力较为薄弱。本文以极端工况旋转机械摩擦副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参数摩擦副设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要求,开展了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对设计平台所需的多源知识进行梳理,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降低设计平台的开发难度,本文结合知识流理论对设计平台中的摩擦学知识进行梳理,建立了设计平台摩擦学知识一体化集成框架。利用功能-质量-约束分析方法对设计平台的设计需求进行分解,并通过公理设计方法对设计平台进行功能分解及模块划分,建立了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模型。其次,以设计平台模型为基础,对各个模块分别进行了实现,利用MATLAB GUI完成了设计平台的编制。研究了设计平台内数据流动及数据储存方式构建了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了注册用户及非注册用户的登录使用方法构建了功能保障模块,将设计平台与各计算软件相对接构建了扩展模块,设计了智能建议系统及远程服务系统构建了智能模块。通过高速静压轴承、高速高压机械密封及大直径低速重载推力轴承三个设计实例对设计平台进行了评测,证明了设计平台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设计平台的优化方向。最后,为对设计平台进行扩展与补充,增加设计平台结果的可靠性,对高参数摩擦副试验展开研究。对卧式半尺寸滑动轴承试验台进行了改造,设计了电主轴与齿轮箱联合驱动方案,构建了高速静压轴承试验台;在机械密封试验台中增加了两相流检测装置及高温装置,构建了高参数机械密封试验台;通过模块划分的思想,将电磁加载作为加载方案构建了重载推力轴承试验台。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极端工况旋转机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开发及相应的高参数摩擦副试验。所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知识流及公理化设计方法,可有效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降低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开发难度。通过对高参数摩擦副试验台进行设计,可将试验数据与设计平台结果相结合,提高设计结果的可靠性。所构建出的设计平台能够提高高参数摩擦副设计的科学性,并可为其他设计平台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机床主轴动压轴承的测试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床主轴动压轴承的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数控机床电主轴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液浮轴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液浮滑动轴承技术 |
1.2.2 液浮轴承润滑介质和轴承材料研究现状 |
1.2.3 液浮轴承承载特性研究状况 |
1.2.4 液浮轴承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2.5 液浮主轴回转精度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当前研究不足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论文总体架构 |
2 环保水基润滑液的配制与性能测试 |
2.1 环保水基润滑液的配制 |
2.2 环保水基润滑液摩擦磨损试验 |
2.2.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过程 |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2.4 尼龙材料的磨损体积和磨损率 |
2.3 本章小结 |
3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承载特性建模 |
3.1 水基动压轴承的布置及结构 |
3.2 流体润滑机理和基本方程 |
3.2.1 流体润滑动压形成机理 |
3.2.2 流体润滑基本方程 |
3.3 动压轴承的边界条件 |
3.4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的承载特性 |
3.4.1 有限差分法原理 |
3.4.2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承载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主轴偏斜对动压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
4.2 加工误差对动压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
4.2.1 圆度误差和圆柱度误差对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 |
4.2.2 粗糙度误差对动压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 |
4.3 表面织构对动压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
4.3.1 表面织构的类型及数学模型 |
4.3.2 表面织构的流体动压润滑 |
4.3.3 表面织构的布置方式及数学方程 |
4.3.4 表面织构双重网格算法 |
4.3.5 表面织构不同布置方式的承载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5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的动态特性研究 |
5.1 主动供液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建模 |
5.2 动压轴承边界条件和运行参数 |
5.2.1 边界条件 |
5.2.2 轴承结构及运行参数 |
5.3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动态特性系数 |
5.4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的稳定性 |
5.4.1 基于Routh-Hurwitz的稳定性判据 |
5.4.2 动压轴承的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环保水基动压电主轴回转精度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6.1 环保水基动压电主轴轴心轨迹的仿真研究 |
6.1.1 动压电主轴轴心运动学模型 |
6.1.2 动压电主轴轴心轨迹和稳定区域 |
6.2 实验研究所需设备与仪器 |
6.2.1 环保水基动压电主轴 |
6.2.2 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
6.3 实验原理及方案 |
6.3.1 实验原理 |
6.3.2 实验方案 |
6.3.3 误差分析 |
6.4 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6.4.1 动压电主轴回转精度仿真预测 |
6.4.2 动压电主轴回转精度实验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2)考虑几何误差的动静压轴承润滑模型与转子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动静压轴承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2 动静压轴承润滑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3 几何误差影响规律的研究现状 |
1.3.4 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1.3.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的润滑模型及性能分析 |
2.1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的结构特征 |
2.1.1 径向轴承结构 |
2.1.2 推力轴承结构 |
2.2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的润滑模型与性能计算方法 |
2.2.1 径向轴承润滑模型与性能计算方法 |
2.2.2 推力轴承润滑模型与性能计算方法 |
2.3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的参数选取及优化 |
2.3.1 径向轴承 |
2.3.2 推力轴承 |
2.4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性能计算及对比分析 |
2.4.1 径向轴承 |
2.4.2 推力轴承 |
2.5 本章小结 |
3 几何误差对动静压轴承的影响规律分析 |
3.1 轴颈圆度误差下动静压径向轴承的性能研究 |
3.1.1 轴颈圆度误差函数 |
3.1.2 轴承润滑模型 |
3.1.3 性能计算与影响规律分析 |
3.2 推力盘倾斜误差下可倾瓦动静压推力轴承的性能研究 |
3.2.1 推力盘倾斜误差成因 |
3.2.2 推力轴承润滑模型 |
3.2.3 性能计算与影响规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考虑圆度误差的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
4.1 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4.2 仿真计算方法及数据预处理 |
4.2.1 仿真计算方法 |
4.2.2 数据预处理 |
4.3 临界转速 |
4.4 不平衡响应 |
4.5 稳定性 |
4.6 本章小节 |
5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性能测试方法与试验台方案 |
5.1 脉冲激励法测试轴承刚度 |
5.1.1 识别方法 |
5.1.2 测试方案 |
5.1.3 试验结果分析 |
5.2 无激励法识别轴承刚度阻尼 |
5.2.1 识别方法 |
5.2.2 测试方案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可倾瓦动静压轴承性能测试试验台方案设计 |
5.3.1 试验台方案设计 |
5.3.2 加载方案设计 |
5.3.3 测试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双向振动电主轴的设计与动态特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振动辅助加工研究现状 |
1.2.2 激振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3 电主轴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双向振动电主轴的总体设计 |
2.1 振动主轴总体结构 |
2.2 激振部件的设计 |
2.3 主轴轴承 |
2.3.1 轴承类型的选择与布置 |
2.3.2 轴承的润滑 |
2.3.3 轴承的预紧 |
2.4 冷却系统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脉冲系统的设计 |
3.1 液压脉冲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旋转阀结构设计与元件选型 |
3.2.1 旋转阀阀芯的参数设计 |
3.2.2 转阀阀体的参数设计 |
3.2.3 转阀其他部件的选用与设计 |
3.2.4 旋转阀的整体结构与参数分析 |
3.3 其他液压系统元件的选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振动电主轴系统仿真建模 |
4.1 AMESim软件简介 |
4.2 液压激振分析 |
4.2.1 液压振动原理 |
4.2.2 液压弹簧与液压阻尼 |
4.3 主轴振动部件建模 |
4.4 比例溢流阀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4.1 PID控制简介 |
4.4.2 参数设定与验证分析 |
4.5 旋转阀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4.6 振动主轴仿真模型的建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振动电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5.1 振动参数的影响分析 |
5.1.1 有弹性负载时的频率响应分析 |
5.1.2 激振频率对振动的影响分析 |
5.1.3 参振质量对振动的影响分析 |
5.1.4 弹簧刚度对振动的影响分析 |
5.2 液压系统参数的影响分析 |
5.2.1 油源压力对振动的影响分析 |
5.2.2 流量因素对振动的影响分析 |
5.2.3 液压室进油管路对振动的影响分析 |
5.2.4 油缸面积与固有频率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电磁故障下的磁液双悬浮轴承“间隙—碰摩”动力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液体静压轴承研究现状 |
1.2.2 电磁悬浮轴承研究现状 |
1.2.3 磁液双悬浮轴承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磁液双悬浮轴承碰摩动力学数学模型 |
2.1 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工作原理 |
2.2 磁液双悬浮轴承支承系统碰摩动力学模型 |
2.2.1 单自由度支承系统数学模型 |
2.2.2 电磁故障下的单自由度轴承系统碰摩动力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自由度系统碰摩动力学行为 |
3.1 单自由度磁液双悬浮轴承的初始设计参数 |
3.2 电磁故障下的系统碰摩动力学行为 |
3.2.1 上单元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3.2.2 下单元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3.2.3 双边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3.2.4 功放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自由度系统碰摩动力学行为 |
4.1 电磁故障下的三自由度系统碰摩动力学模型 |
4.1.1 三自由度支承系统数学模型 |
4.1.2 电磁故障下的三自由度系统仿真条件及碰摩动力学模型 |
4.2 电磁故障下的转子碰摩动力学行为 |
4.2.1 上单元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4.2.2 上/下单元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4.2.3 右单元故障下的碰摩动力学行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保护支承对转子碰摩行为的影响 |
5.1 不同保护支承下的碰摩动力学模型 |
5.1.1 “转子-固定环”碰摩动力学模型 |
5.1.2 “转子-深沟球轴承”碰摩动力学模型 |
5.1.3 “转子-静压支承”碰摩动力学模型 |
5.2 在三种保护支承中转子碰摩过程数值仿真 |
5.2.1 “转子-固定环”碰摩动力学行为 |
5.2.2 “转子-深沟球轴承”碰摩动力学行为 |
5.2.3 “转子-静压系统”碰摩动力学行为 |
5.2.4 三种保护装置下转子碰摩行为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磁故障下的单自由度系统试验研究 |
6.1 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试验台 |
6.1.1 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试验台搭建 |
6.1.2 磁液双悬浮轴承系统试验步骤 |
6.2 电磁故障下系统动力学行为对比分析 |
6.2.1 上单元故障下的动力学行为 |
6.2.2 下单元故障下的动力学行为 |
6.2.3 双边故障下的动力学行为 |
6.2.4 功放故障下的动力学行为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致谢 |
(5)高速电主轴主动磁悬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1) |
1 主动磁悬浮电主轴发展历史 |
2 磁悬浮电主轴难以工程化的原因 |
3 磁轴承承载能力及精度提升 |
4 控制器设计和动力学建模 |
5 磁轴承控制系统硬件技术 |
5.1 控制芯片技术 |
5.2 功率放大模块技术 |
5.3 传感器技术 |
6 结论 |
(6)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静动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气体轴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体轴承节流形式研究现状 |
1.2.2 气体轴承动压槽研究现状 |
1.2.3 动静压气体轴承研究现状 |
1.2.4 高速气体轴承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的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高速气体动静压电主轴的设计 |
2.2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的设计 |
2.2.1 气体轴承类型的设计 |
2.2.2 节流器设计 |
2.2.3 动压槽设计 |
2.2.4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结构模型设计 |
2.3 气体润滑理论分析 |
2.3.1 基本假设 |
2.3.2 气体润滑基本方程 |
2.3.3 基本边界条件 |
2.3.4 雷诺方程的推导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静态特性研究 |
3.1 动静压气体轴承静态特性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 |
3.1.1 承载能力和刚度系数的求解 |
3.1.2 理论求解结果分析 |
3.2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网格划分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3 Fluent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3.1 仿真云图分析 |
3.3.2 工作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3 结构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4 仿真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研究 |
4.1 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 |
4.1.1 任意扰动下的气膜厚度与气膜压力 |
4.1.2 扰动方程的推导 |
4.1.3 动态刚度和动态阻尼系数的求解 |
4.1.4 理论求解结果分析 |
4.2 动态仿真计算设置 |
4.3 工作参数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1 涡动比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2 供气压力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3 转速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 结构参数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1 槽宽比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2 槽深比对动静压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3 仿真结果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稳定性分析 |
5.1 高速涡动产生的机理 |
5.2 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 |
5.2.1 失稳转速计算 |
5.2.2 系统稳定性判断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供气压力下偏心率对失稳转速的影响 |
5.3.2 相关参数对系统的稳定裕度的影响 |
5.4 轴承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动静压气浮主轴概况 |
1.2.1 气浮轴承应用现状 |
1.2.2 超高速/超精密动静压气浮主轴的产业现状 |
1.3 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动静压气浮轴承流量系数研究 |
1.3.2 动静压气浮轴承静态特性研究 |
1.3.3 动静压气浮轴承动态特性研究 |
1.3.4 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及回转精度研究 |
1.4 现有研究的问题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静压气浮轴承的流量系数及静态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动静压气浮轴承的流量系数研究 |
2.2.1 动静压气浮轴承流量系数及有限元计算模型 |
2.2.2 高速动静压气浮径向轴承流量系数的研究及修正 |
2.2.3 高速动静压气浮轴承流量系数的实验验证 |
2.3 基于流量系数修正的动静压气浮轴承静态性能研究 |
2.3.1 流量系数对动静压气浮径向轴承静态性能影响 |
2.3.2 基于修正流量系数模型下轴承参数对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 |
2.4 多自由度动静压气浮轴承系统的角刚度性能研究 |
2.4.1 动静压气浮轴承系统的角刚度概述 |
2.4.2 多自由度动静压气浮轴承角刚度计算方法 |
2.4.3 多自由度动静压气浮轴承组静态性能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静压气浮轴承的动态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动静压气浮轴承动态性能研究 |
3.2.1 动静压空气轴承的有限差分法计算模型 |
3.2.2 动静压气浮轴承的动态性能研究 |
3.3 螺旋沟槽结构对动静压气浮轴承的动态性能影响研究 |
3.3.1 雷诺方程的变换及螺旋沟槽处理办法 |
3.3.2 螺旋沟槽的作用机理研究 |
3.4 基于有限元的转子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
3.4.1 动静压轴承系统的模型建立 |
3.4.2 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分析和主轴回转精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动态稳定性研究 |
4.2.1 动静压气浮轴承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及分析方法 |
4.2.2 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及临界速度分析 |
4.2.3 沟槽结构的动静压气浮轴承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
4.3 动静压气浮主轴系统回转精度研究 |
4.3.1 雷诺方程的时域求解及主轴径向回转精度计算模型 |
4.3.2 主轴典型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4.3.3 主轴系统参数对其回转精度的影响分析 |
4.3.4 动平衡水平及轴承结构参数对回转精度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高精度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高速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5.2.1 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的整体结构 |
5.2.2 高速动静压主轴的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 |
5.3 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动态性能实验 |
5.3.1 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动态振动实验 |
5.3.2 高速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动态跳动实验 |
5.4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5.4.1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整体设计 |
5.4.2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制造 |
5.5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的静态性能测量实验 |
5.5.1 径向/轴向刚度实验 |
5.5.2 耗气量实验 |
5.6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动态性能实验 |
5.6.1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的振动测量实验 |
5.6.2 高精度动静压气浮主轴的回转精度测量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动压螺旋槽轴承结构 |
1.2.2 动压轴承性能试验 |
1.2.3 轴承性能测试装置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测试试验台研制 |
2.1 概述 |
2.2 轴承结构创新设计 |
2.3 轴承性能测试装置研制 |
2.3.1 试验台驱动系统 |
2.3.2 主轴支承系统 |
2.3.3 轴承套与气垫结构 |
2.3.4 轴承轴向加载系统 |
2.3.5 轴承供水系统与供气系统 |
2.3.6 轴承性能参数测试系统 |
2.4 试验台装配与调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启动性能测试研究 |
3.1 概述 |
3.2 测试原理与方法 |
3.2.1 水膜厚度误差的消除 |
3.2.2 静态水膜厚度的测量 |
3.2.3 水膜膜厚 |
3.2.4 流量 |
3.2.5 摩擦扭矩 |
3.2.6 摩擦系数 |
3.2.7 测试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膜膜厚 |
3.3.2 流量 |
3.3.3 摩擦扭矩 |
3.3.4 摩擦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静态特性测试研究 |
4.1 概述 |
4.2 测试原理与方法 |
4.2.1 水膜厚度 |
4.2.2 轴向刚度 |
4.2.3 流量 |
4.2.4 摩擦扭矩 |
4.2.5 测试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膜厚度 |
4.3.2 轴向刚度 |
4.3.3 流量 |
4.3.4 摩擦扭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高速水润滑螺旋槽轴承动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螺旋槽轴承结构 |
1.2.2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建模 |
1.2.3 螺旋槽轴承试验研究 |
1.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静动态建模 |
2.1 概述 |
2.2 轴承结构与坐标系 |
2.3 控制方程 |
2.3.1 液相静动态广义雷诺方程 |
2.3.2 液相能量方程 |
2.3.3 空泡体积分数输运方程 |
2.3.4 单个空泡运动方程 |
2.4 静动态特性参数 |
2.5 数值求解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性能测试装置研制 |
3.1 概述 |
3.2 测试装置 |
3.3 被测轴承 |
3.4 测试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化和离心效应对开式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特性影响研究 |
4.1 概述 |
4.2 开式泵入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空化和离心效应研究 |
4.2.1 空化和离心效应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4.2.2 空化和离心效应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 开式泵出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空化和离心效应研究 |
4.3.1 空化和离心效应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4.3.2 空化和离心效应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类典型的闭式高速水润滑螺旋槽推力轴承特性对比研究 |
5.1 概述 |
5.2 闭式泵入、泵出螺旋槽推力轴承静态特性对比分析 |
5.2.1 两类轴承静态特性随工况参数的变化 |
5.2.2 两类轴承静态特性随结构参数的变化 |
5.3 闭式泵入、泵出螺旋槽推力轴承动态特性对比分析 |
5.3.1 两类轴承动态特性随工况参数的变化 |
5.3.2 两类轴承动态特性随结构参数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水润滑螺旋槽径向轴承静动态建模与特性分析 |
6.1 概述 |
6.2 轴承结构与坐标系 |
6.3 控制方程 |
6.3.1 液相静动态广义雷诺方程 |
6.3.2 液相能量方程 |
6.3.3 空泡体积分数输运方程 |
6.3.4 单个空泡运动方程 |
6.4 静动态特性参数 |
6.5 数值求解方法 |
6.6 轴承润滑模型试验验证 |
6.7 螺旋槽径向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 |
6.7.1 静态特性 |
6.7.2 动态特性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螺旋槽推力轴承质量流量系数 |
附录Ⅱ 螺旋槽径向轴承质量流量系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极端工况旋转机械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课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摩擦副设计及应用研究方面 |
1.3.2 摩擦学软件开发及构建方面 |
1.3.3 摩擦副试验台设计方面 |
1.3.4 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总结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知识流的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概念设计 |
2.1 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知识集成 |
2.1.1 宏观下摩擦学知识的流动规律 |
2.1.2 微观下摩擦学知识的流动规律 |
2.1.3 设计平台摩擦学知识的一体化集成 |
2.2 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服务对象及设计需求 |
2.2.1 设计平台的服务对象分析 |
2.2.2 基于FQCR的设计平台设计需求分析 |
2.3 公理化的摩擦副设计平台功能分解及模块划分 |
2.3.1 基于公理化理论的设计方法描述 |
2.3.2 基于公理设计的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功能分解 |
2.3.3 基于公理设计的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模块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实现 |
3.1 基本功能模块的构建 |
3.1.1 设计平台输入输出界面的编制 |
3.1.2 设计平台内的数据流动及储存方式 |
3.2 功能保障模块的构建 |
3.2.1 用户注册及登录功能的实现 |
3.2.2 非注册用户使用方法设计 |
3.3 扩展模块的构建 |
3.3.1 计算软件的选取 |
3.3.2 计算软件与设计平台的接口选择 |
3.4 智能模块的构建 |
3.4.1 智能建议系统的设计 |
3.4.2 远程服务功能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的评测及优化 |
4.1 高速静压轴承的设计评测 |
4.1.1 设计对象分析 |
4.1.2 轴承结构尺寸确定 |
4.1.3 半径间隙及节流形式的确定 |
4.2 高速高压机械密封的设计评测 |
4.2.1 设计对象分析 |
4.2.2 螺旋槽槽形参数组合 |
4.3 重载推力轴承的设计评测 |
4.3.1 设计对象分析 |
4.3.2 推力轴承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高参数摩擦副的试验研究 |
5.1 高速静压轴承试验台的设计 |
5.1.1 现有试验基础分析及高参数改造需求 |
5.1.2 试验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5.1.3 静压轴承试验台高速驱动方案设计 |
5.2 高参数机械密封试验台的设计 |
5.2.1 机械密封试验台分析 |
5.2.2 高参数机械密封试验台设计方案 |
5.3 重载推力轴承试验台的设计 |
5.3.1 重载推力轴承试验台设计要求分析 |
5.3.2 重载推力轴承试验台设计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机床主轴动压轴承的测试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控机床电主轴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关键技术研究[D]. 高勇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考虑几何误差的动静压轴承润滑模型与转子动力学性能研究[D]. 王星兆.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双向振动电主轴的设计与动态特性仿真分析[D]. 姚松林.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电磁故障下的磁液双悬浮轴承“间隙—碰摩”动力学行为[D]. 幸岚春. 燕山大学, 2021
- [5]高速电主轴主动磁悬浮技术研究进展[J]. 熊万里,孙文彪,刘侃,许铭华,裴庭. 机械工程学报, 2021(13)
- [6]高速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静动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 王欣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7]动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 宋来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水润滑动压螺旋槽轴承性能试验研究[D]. 甘先明. 东南大学, 2020
- [9]高速水润滑螺旋槽轴承动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张少文. 东南大学, 2020
- [10]极端工况旋转机械高参数摩擦副设计平台研究[D]. 门川皓. 西安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