铵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

铵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

一、铵油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唐奎[1](2020)在《两种非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厚金属靶研究》文中认为一方面,新型长杆弹芯结构及其材料参数的设计与优化是有效提高弹体侵彻性能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新一代作战平台的出现,武器弹药的发射速度将提升至1800-3500m/s的范围,因此系统研究新型结构长杆弹芯从低速到超高速侵彻半无限厚金属靶时的毁伤机理、破坏模式和侵彻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同时,弹靶冲击侵彻过程涉及到穿甲力学、终点弹道学、高压物理学和断裂力学等学科内容,对其进行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针对夹心长杆弹芯和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设计与制备、在侵彻过程中的破坏模式和失效机理及其侵彻性能、理论计算模型等方面开展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夹心弹侵彻半无限钢靶的研究针对国内外目前关于夹心长杆弹研究的不足(主要集中在1.6km/s和2.5km/s附近),本文将速度跨度扩展到0.9-3.3km/s,从材料角度,优选了两种新外套材料夹心长杆弹(1060铝和TC4钛合金外套,93W核心),结合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类长杆弹以不同速度侵彻4340钢靶的破坏模式和失效机理,讨论了入射速度、入射动能和夹心弹外套材料属性(厚度、密度和强度)对弹体侵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均质钨合金弹芯呈现出典型的“蘑菇头”失效;特别地,当入射速度为936m/s时,数值仿真结果显示93W/1060Al夹心弹在侵彻早期表现为“bi-erosion”失效,却在侵彻后期转变成了“co-erosion”失效;而在其他试验速度条件下,两种夹心弹均呈现出“co-erosion”失效。当入射速度小于1650m/s时,夹心弹的侵彻性能显着小于外形尺寸相同的均质钨合金弹芯,而略低于钨合金核心;当入射速度超过2000m/s时,夹心弹的侵彻性能与外形尺寸相同的均质钨合金弹芯相同,却超过了钨合金核心。然而,初始入射动能较小时,夹心弹的侵彻性能显着优于外形尺寸相同的均质钨合金弹芯;但是这种优势随着初始入射动能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另外,外套厚度和密度的影响较小,外套强度对夹心弹的侵彻性能影响显着,强度越小,弹体的侵彻性能越好。2.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设计与制备本文提出了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概念(即自头部向尾部由几种强度不同的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弹体),而后基于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靶理论进行了弹体结构设计,并确定了弹体材料(分别为40Cr Ni Mo A钢、Q490钢和Q235钢),同时采用爆炸焊接等方法进行了弹芯的制备,获得了三种弹头形状的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爆炸焊接试验之后,对构成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三种弹体材料和靶体材料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拟合得到了几种材料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参数。3.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铝合金靶的研究针对制备的三种弹头形状的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在较大速度范围(0.7-3.2km/s)内,结合系列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了弹体在不同速度段下的破坏模式及其失效机理的差异性,讨论了入射速度、弹头形状和弹体结构对其侵彻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将其失效机理和侵彻性能与均质长杆弹芯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均质Q235钢长杆弹芯在侵彻过程中始终呈现出销蚀侵彻状态,而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则随着入射速度的增大依次呈现出三种失效模式,即变形非销蚀侵彻、变形加销蚀侵彻和销蚀侵彻。入射速度对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侵彻性能影响巨大,尤其是在中低速度段(700-1150m/s),其大小的改变将引起弹体破坏模式和失效机理的显着变化。在试验速度范围内,截卵形弹头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侵彻性能最好,而弹头形状为半球形时,弹体的侵彻性能最差,即更加尖锐的弹头形状有利于提升弹体的侵彻性能;轴向非均质长杆弹的侵彻性能较Q235钢均质长杆弹有很大提升,比如,截卵头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侵彻性能较Q235钢均质弹芯提升了35%-510%。在高速段(>2.0km/s),其侵彻性能与高强度均质长杆弹芯基本相同,说明本文提出的这种复合结构有利于提升弹体的侵彻性能。4.开坑大小及侵彻深度预测理论模型针对夹心长杆弹,首先结合试验和仿真结果对现有夹心长杆弹开坑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和分析,发现引入夹心弹核心和外套材料的强度和密度参数能很好地预测弹体开坑大小。其次,修正了夹心长杆弹侵彻深度模型,提出了外套材料有效横截面积的概念,使等效处理后的夹心弹等效强度和密度与均质钨合金长杆弹的强度和密度更接近,且采用修正的侵彻深度模型预测的两种夹心长杆弹在较大速度跨度(0.9-3.3km/s)内的侵彻深度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另外,将均质长杆弹侵彻深度预测模型应用到了轴向非均质长杆弹垂直侵彻半无限铝合金靶中,预测侵彻深度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较准确地反映了弹体在不同失效模式下的侵彻深度随入射速度的变化趋势。

卢锦钊[2](2016)在《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的速度阈值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轴向预制破片战斗部作用后,可以在空中形成一道高速、密集的破片屏障,有效拦截来袭导弹等空中目标,是定向毁伤破片战斗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所采用的预制破片结构大多为球形和圆柱形,而对六棱柱破片的研究较少。六棱柱破片能实现在有限空间排列密集、数量多和作用效果好等目的。因此研究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炸药的速度阈值及影响因素对预制破片战斗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试验研究了质量为12的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的速度情况,得到了B炸药发生爆燃以上反应的速度值。在此基础上,利用Autodyn-3D软件,仿真计算了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速度阈值,并利用仿真结果计算了起爆带壳B炸药的冲击起爆判据2。研究了破片的长径比、壳体厚度对单枚六棱柱破片速度阈值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规律。考虑到实际过程中破片群对目标的作用,以双枚六棱柱破片为研究对象,利用仿真方法,研究了双破片以不同间距同时撞击以及双破片间隔撞击带壳B炸药发生爆轰反应的速度阈值及其影响规律,得到了双破片撞击带壳B炸药时,间距越小,速度阈值越低,间距越大,速度阈值越高,当间距达到一定值后,双破片的撞击作用效果与单枚破片相当。最后,研究了破片形状对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速度阈值的影响。假设破片的质量相同,分别以球形破片、圆柱形破片、长方体破片为对象,研究了目标壳体厚度、破片迎风面积等因素对冲击起爆B炸药速度阈值的影响及规律,计算了相应的冲击起爆判据2值,得到了球形破片速度阈值较高,圆柱形破片次之,长方体破片速度阈值最低的结论。同时发现,当目标壳体厚度达到一定值后,圆柱形破片、六棱柱破片和长方体破片速度阈值取向同一值的规律。上述研究结论对预制破片战斗部的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余勇[3](2017)在《金属圆管水下爆炸复合的研究》文中指出金属复合管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金属管材构成,由于其综合了基、覆管金属的优点,具有单一金属管材不具备的综合性能。通过不同金属之间的组合可获得耐高温、耐磨损、高比强度、高导电性等性能优异的金属复合管,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石油天然气行业、化工行业、能源环保、核设施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制造金属复合管的工艺有很多种,包括拉拔法、胀接法、旋压法、热挤压法、爆炸复合法、离心铝热法、中频感应加热钎焊法以及堆焊成型法等。其中爆炸复合法因其可实现数百种金属组合的复合,成为金属复合工艺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支。爆炸复合又称为爆炸焊接,是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来驱动覆板(管)以某一合适的速度撞击基板(管),从而使两板(管)形成牢固结合的一种工艺。经过七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爆炸复合工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金属板的爆炸复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金属板的爆炸复合工艺相比,金属圆管的爆炸复合工艺更为复杂。除了板材复合时遇到的炸药用量大、能量利用率低、振动大、粉尘噪声污染严重等问题外,管材的内爆炸复合通常还面临着装药困难、装药不均匀、内管壁烧蚀严重、模具通用性差和模具损耗严重等问题。而关于金属圆管的外包爆炸复合,可查的文献十分有限,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本文围绕金属圆管爆炸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为主要目标开展工作。目前用于金属爆炸复合的焊接炸药主要有乳化炸药、膨化硝铵炸药以及膨化铵油炸药,以这些炸药为基通过现场筛混的办法添加调节剂配制的爆炸焊接炸药存在贮存稳定性差、均匀性差以及爆轰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爆炸焊接质量且不利于安全生产。将这类炸药用于金属圆管的内爆炸复合时,由于圆管结构的半封闭性和炸药的粘附性,会造成装药困难以及装药不均匀。而且上述炸药的稳定爆轰临界尺寸较大,这就要求装药必须保证足够的厚度,为克服超药量引起的管体破裂问题,通常会在基管外施加钢模约束。而这种约束的通用性差,对于不同直径的基管都需要与之配套的约束钢模,在爆炸载荷的作用下模具损耗严重、寿命较短。此外,炸药在圆管这一半密闭结构中爆炸会形成数千摄氏度的高温,造成复合管内壁出现严重的烧蚀现象,增加了复合管二次加工成本。本文从金属导爆索出发,通过工艺的创新和配方的改进得到金属爆炸索,将这一原本用于传扩、爆的爆破器材变成金属圆管的爆炸焊接炸药。金属爆炸索具有能量密度高、稳定爆轰临界直径小、爆速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可长期贮存和远距离运输并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其作为一种柱状结构炸药,解决了金属圆管内爆炸复合时装药困难、装药不均匀的问题。基于在金属圆管爆炸焊接炸药上取得的新思路和新突破,为解决金属圆管内爆炸复合时出现的内管壁烧蚀损伤问题,本文开展了内管壁的防护研究。在防护材料的选择方面以廉价、来源广、使用方便、复合效果好作为标准进行筛选,通过综合分析最终选择液态水作为防护材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金属圆管的水下内爆炸复合系统,并以Q235钢管、1060铝管为基、覆管进行了水下内爆炸复合系统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铝-钢复合管内表面未出现任何的烧蚀损伤现象,压剪实验表明铝-钢复合管的结合强度达到3.27MPa,远高于CJ/T192-2004标准和SY/T6623标准规定的0.2MPa和0.5MPa。可行性试验说明水下内爆炸复合系统可有效解决内管壁的烧蚀损伤问题,复合管结合强度远高于城镇建设行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两大标准。此外,以Q235钢管、1060铝管为基、覆管探究了炸药量对复合管的影响,使用四种不同规格的爆炸索对未做深度表面清洁处理的基、覆管进行了水下内爆炸复合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外径为5mm、线密度约为14.7g/m的爆炸索时获得的铝-钢复合管结合质量优异,对其结合界面进行的微观形貌观察显示,铝-钢结合界面呈现波状特征,从波长和波幅判断,该波状结合界面为一种介于微波和小波之间的混合波状结合界面,与大波状或小波状结合界面相比,这种波状结合界面通常表示复合管具有更高的结合强度。通过对经典波状结合界面形成机理的探讨,本文给出了复合管不规则波状结合界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金属圆管的内爆炸复合试验中,常出现复合管末端开裂现象。本文开创性的将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用于爆炸复合动态参数的测量,对于缺乏动态观测方法的金属圆管的爆炸复合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利用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测量了铝-钢水下内爆炸复合过程中铝层对钢层的撞击压力,结果表明金属圆管的内爆炸复合过程中覆管对基管的撞击压力沿炸药爆轰方向呈现递增趋势。在对复合管初始端、中段和末端结合界面的微观形貌观察显示:结合界面由初始端的带有钢碎片的裂隙界面转变为中段的平直界面,最后在爆轰结束端呈现为波状结合界面。上述结合界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过程直观的反应了金属圆管内爆炸复合过程撞击压力和能量的变化。对于这一现象本文从水下冲击波在复合管内壁的反射过程出发做出了解释。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改变装药结构,节约炸药用量并提高复合质量。基于金属圆管的外爆炸复合研究现状,以热交换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换热管为应用背景,通过对金属爆炸索装药结构的改变,设计了一种非对称的金属圆管外爆炸复合系统,并利用该工艺将1070铝管外包复合于10100螺纹铜管,获得了铝-铜双金属复合管。对复合管样品的大角度三点弯实验展示了铝-铜复合管优良的宏观力学性能。对弯曲后的试样进行取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合界面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铝层的一部分已经完全被压入铜管螺纹的凹陷处,形成了铝层与铜层的啮合,两种金属的大部分结合界面为直接结合,但在一些铜层凹陷处产生了金属的熔化块和熔化层。铝层与铜管螺纹顶部平台结合界面的高倍率背散射照片显示:即使在弯曲实验后,具有微波状特征的结合界面依然保持紧密的结合,未出现分离现象。而铝层与铜管螺纹凹陷处的结合界面存在大面积的熔化块和熔化层,在这些熔化区存在微裂纹和空洞,表明该区域为铝·铜复合管结合界面的薄弱区。利用能谱仪对这一区域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裂纹附近区域的Al、Cu原子百分比约为2:1,这与金属间化合物CuAl2一致,而CuAl2是一种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这也是裂纹在这些区域产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张冠男,刘占芳,孙振文,朱军,李文海,邵凯[4](2021)在《有机炸药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当前法庭科学领域中有机炸药的实验室和现场常用的检验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原位电离质谱、同位素比质谱等质谱技术,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等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离子迁移谱技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太赫兹等光谱技术,荧光、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传感器技术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并对有机炸药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引用文献61篇)。

王正名[5](1967)在《铵油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文中提出 前言铵油炸药的生产和使用,就我国来说,不仅有其巨大的经济意义,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它的生产和使用,就是具体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由于铵油炸药原料来源丰富,制造简单,工人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就完全可以掌握制造的技术,从而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既有全民皆兵,又有全民制造对敌爆破材料的人民战争局面,同时把节省下来的梯恩梯用于国防建设和储备,因而对反帝反修斗争都具有非常重

李元龙[6](2019)在《两种典型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毁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水中武器的发展,水下爆炸载荷及其对舰艇结构造成的毁伤特性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近年来,鱼雷等水下武器作为舰船潜艇的主要威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利用水下爆炸冲击波硬杀伤鱼雷也逐渐成为更多国家采取的防御手段。为最大程度发挥水下战斗部威力,提高水下武器毁伤效能,深入研究水下爆炸载荷威力场结构及其对典型目标毁伤规律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水下爆炸载荷主要由爆炸冲击波和气泡构成,爆炸冲击波主要是对目标局部易损结构造成毁伤,而气泡脉动则针对整体毁伤。固支多层片组结构与舰船舷侧结构类似,在海上平台等民用设施上也多作为防护结构使用,其等效强度与鱼雷头部自导系统基本一致;战斗部屏蔽装药结构是水下武器造成杀伤的核心部件,也是水下爆炸硬杀伤的主要针对结构,这些结构在水中主要承受爆炸冲击波的作用,并不涉及气泡载荷。本文综合利用理论、数值和试验方法研究了固支多层片组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毁伤行为。以能量法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多层片组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塑性响应模型,并对不同工况下固支多层片组结构的毁伤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开展了水下爆炸毁伤试验,对水下爆炸冲击波压力参数和多层片组结构的毁伤情况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多层片组结构的毁伤破坏情况,包括其塑性变形层数、剪切破坏层数和最大破坏深度。根据毁伤程度的不同,层片将产生塑性大变形、拉伸撕裂破坏、剪切断裂失效三种毁伤模式。对于2024T351铝合金片组结构,当冲击因子达到0.17,即可将6层固支层片全部破坏。利用理论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屏蔽装药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冲击起爆问题开展了研究。在理论上建立了水下爆炸冲击波对屏蔽装药的冲击压力计算方法,结合炸药起爆判据,从而确定了炸药冲击引爆的临界距离。采用AUTODYN仿真软件,对水下爆炸冲击波冲击引爆屏蔽装药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临界理论起爆判据pnτ=K的参数n=1.37,K=2.33×107(国际单位制)。研究结果显示,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误差不超过6.75%,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理论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当TNT药量为6.6kg、挡板厚度为10mm时,临界起爆距离为1.6m。

董理赢[7](2020)在《引信传爆序列殉爆反应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殉爆是不敏感弹药安全评估试验之一,引信作为武器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满足不敏感弹药的要求,这就要求引信必须满足殉爆试验安全。同时,无论是勤务还是战备期间,都会遇见一些特殊环境因素,造成引信环境应力超载的状况,导致其可能发生殉爆,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引信传爆序列殉爆反应特性研究成为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开展在冲击波、破片、冲击波-破片联合模式作用下引信传爆序列殉爆反应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详细地介绍了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建立了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数值模拟方法,并考虑防护缓冲层位置及结构的影响,计算了预制破片大小,分析了不同作用模式下爆轰波的传播规律、见证板的破坏情况、能量变化、缓冲层对冲击波和破片的衰减作用,从而获得了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的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可为引信传爆序列的装药设计、包装设计、生产贮存以及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常永刚[8](2018)在《露天矿运输系统优化与卡车调度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井工开采,露天矿具有产量大、回采率高、全员效率高等特点,但因其多采用“电铲-卡车”间断式开采,且电铲、卡车都是专业的超大型设备,所以设备投资大、油耗较高。在保证设备利用率和产能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节能降耗,成为露天开采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从矿山开发规划、装运设备、生产计划和物流作业管理的改进三个层面进行节能降耗。本文分别从露天矿路网优化和卡车物流调度两个层面,改进矿山的生产物流过程。其研究有助于露天开采中缩短平均运距、提高卡车有效使用率,实现节能降耗。中间桥是在露天矿的两帮中间利用排土堆积成一条通路。与端帮运输相比,中间桥节省卡车运距,在一定条件下合理采用中间桥运输,可以节省总的开采成本。卡车运输是“电铲-卡车”间断式露天开采中燃油消耗的主要环节。合理的卡车调度分派、装卸位置匹配及运输路径安排可以减少卡车等待时间、缩短运输距离,在保障产能的同时节能降耗。围绕露天矿中间桥运输系统和卡车调度,进行如下研究:1)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大型露天矿,研究中间桥运输系统的适用性。传统上,中间桥运输系统的应用多局限于近水平地层的间断式开采工艺。本文就矿坑遭遇背斜及断层等复杂地质条件下中间桥运输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搭桥内排运费不大于双环内排运费建立优化不等式,并给出相应的服务水平优化决策模型。以具有背斜及断层等复杂地质条件的某露天矿为例,论证中间桥运输系统的适用性,还对中间桥搭设水平、服务水平等关键问题进行优化决策,应用中取得一定经济效益。2)以露天矿“电铲-卡车”生产系统的生产计划与调度实际为背景,研究其中的卡车调度问题。针对矿山的实际运输车辆和道路条件及效益要求,在考虑开采优先顺序的情况下,以总的运输价值为优化目标,建立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通过分析问题和模型的特征,提出有效不等式和问题的性质,引入问题上界。利用问题的性质和上界,设计一种启发式算法和改进策略对问题进行求解。数据实验证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求解问题,计算时间不超过5秒,平均求解间隙为4.46%。3)针对露天煤矿煤质配比的要求,以某露天煤矿的生产计划与调度实际为背景,研究考虑卸煤点煤质配比的卡车调度问题。针对问题的新特征,建立整数规划模型以描述问题,提出有效不等式,引入松弛整数规划模型。基于此松弛整数规划模型的求解结果,求出问题的上界,并提出固定配车和补充配车相结合的优化方法。还针对卡车调度中的一些特殊的条件和要求,通过新的约束不等式,对算法进行了修正。通过实际算例进行数据实验,表明算法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求出问题的近优解,平均求解间隙为4.32%。

赵智[9](2012)在《高应力矿山安全高效采矿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题应锡铁山铅锌矿采矿生产之所需,目的是要确定适合高应力矿山具体情况的、合理的采矿工艺和回采爆破技术,为高应力矿山在具体实施地下开采中对安全高效的开采技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为此,通过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高应力金属矿山——锡铁山铅锌矿的从采矿工艺与回采爆破技术这两方面来进行优化与设计,最终形成一套关于高应力矿山的安全高效的采矿集成技术,为现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采矿工艺方面,基于锡铁山铅锌矿现行采用的采矿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矿山采场结构尺寸与回采顺序的选择依据。然后采用有限差分法,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井下回采采场结构尺寸方案和回采顺序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最终确定一种适合锡铁山铅锌矿矿房矿柱的合理的采场结构尺寸与安全回采顺序方案。回采爆破技术方面,为了探究孔底起爆技术的破坏机理,优化起爆方式,分析不同的起爆位置对爆破的影响,先从理论分析岩石在爆炸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再进一步分析不同起爆位置的破坏机理。然后采用非线性显示动力学软件,模拟了孔口起爆、孔底起爆后的爆破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孔底起爆技术要优于孔口起爆技术,主要原因为孔底起爆产生的冲击波压强高,在孔口作用时间短,到达自由面以后能形成较强的反射拉伸波,使得矿石能更好的破碎;孔底起爆时矿块泄爆迟,使得爆生气体准静态压值高,作用时间长,有利于矿石破坏。课题对孔底起爆技术在矿石开采中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孔底起爆技术不仅安全可靠,还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推广孔底起爆技术提供依据。

崔岗,徐天桂[10](2011)在《乘势借力,再推民爆产品质量上台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十二五"期间民爆行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以及当前民爆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民爆产品质量水平的对策措施,这对促进民爆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铵油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铵油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非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厚金属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1 均质杆式侵彻体侵彻半无限金属靶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非均质杆式侵彻体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夹心弹侵彻半无限钢靶机理及特性研究
    2.1 侵彻试验
        2.1.1 试验概况
        2.1.2 试验结果
    2.2 数值模拟分析
        2.2.1 算法介绍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3 数值模拟计算有效性分析
    2.3 弹体破坏模式和毁伤机理分析
        2.3.1 均质钨合金弹芯
        2.3.2 夹心长杆弹芯
        2.3.3 夹心长杆弹芯与均质钨合金弹芯对比分析
    2.4 夹心弹的侵彻性能
        2.4.1 入射速度的影响
        2.4.2 初始入射动能的影响
        2.4.3 外套材料属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3.1 轴向非均质弹芯的设计及制备
        3.1.1 轴向非均质弹芯设计
        3.1.2 轴向非均质弹芯制备
        3.1.3 爆炸焊接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轴向非均质弹芯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3.2.1 静态力学特性研究
        3.2.2 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铝靶机理及特性研究
    4.1 侵彻试验
        4.1.1 试验概况
        4.1.2 试验结果
    4.2 数值模拟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数值模拟计算有效性分析
    4.3 弹体破坏模式和毁伤机理分析
        4.3.1 Q235钢均质长杆弹芯
        4.3.2 半球形弹头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
        4.3.3 截卵形弹头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
        4.3.4 截锥形弹头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
    4.4 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的侵彻性能
        4.4.1 入射速度的影响
        4.4.2 弹头形状的影响
        4.4.3 弹体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夹心弹与轴向非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靶理论分析模型
    5.1 夹心弹开坑及侵彻模型
        5.1.1 夹心弹开坑模型
        5.1.2 预测开坑大小与试验和仿真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5.1.3 夹心弹侵彻深度模型
        5.1.4 侵彻深度的比较与讨论
    5.2 轴向非均质长杆弹侵彻半无限靶理论分析模型
        5.2.1 刚体侵彻理论分析模型
        5.2.2 变形不销蚀侵彻理论分析模型
        5.2.3 计算结果及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的速度阈值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冲击起爆的研究情况
        1.2.1 冲击起爆感度的研究实验
        1.2.2 国内外冲击起爆研究的发展情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凝聚炸药的冲击起爆机理
    2.1 炸药冲击起爆机理
        2.1.1 均质炸药冲击起爆机理
        2.1.2 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机理
    2.2 炸药冲击起爆判据
        2.2.1 均质炸药冲击起爆判据
        2.2.2 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判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冲击起爆炸药盒试验研究
    3.1 试验系统
    3.2 试验判定标准与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的速度阈值
    4.1 AUTODYN软件介绍
        4.1.1 AUTODYN算法选取
        4.1.2 状态方程的选取
        4.1.3 强度模型的选取
        4.1.4 侵蚀模型的选取
    4.2 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的数值仿真
        4.2.1 数值建模与仿真
        4.2.2 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速度阈值仿真结果
    4.3 六棱柱破片撞击B炸药的临界起爆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冲击起爆B炸药的因素研究
    5.1 影响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速度阈值因素分析
        5.1.1 破片长径比对冲击起爆速度阈值影响
        5.1.2 壳体厚度对冲击起爆速度阈值影响
        5.1.3 双六棱柱破片同时击中炸药盒研究
        5.1.4 双六棱柱破片间隔撞击炸药盒速度阈值研究
        5.1.5 影响起爆时间与起爆点的因素分析
    5.2 六棱柱破片与其他破片的比较
        5.2.1 壳体厚度对异形破片速度阈值的影响研究
        5.2.2 异形破片的迎风面积与速度阈值的研究
        5.2.3 破片形状对起爆判据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创新点
    6.3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金属圆管水下爆炸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复合管的制造工艺
        1.2.1 塑性成型工艺
        1.2.2 非塑性成型工艺
        1.2.3 各工艺的优缺点
    1.3 爆炸复合
        1.3.1 爆炸复合技术的发展
        1.3.2 金属管材爆炸复合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金属管材爆炸复合专用炸药的研究
    2.1 引言
    2.2 爆轰理论
    2.3 凝聚炸药爆轰传播的尺寸效应
    2.4 爆炸索
    2.5 爆炸索的制备工艺
    2.6 爆炸索的安全可靠配方的选择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下内爆炸复合
    3.1 内爆炸复合的格尼修正公式
    3.2 内爆炸复合系统的设计
    3.3 金属圆管的内爆炸复合
        3.3.1 内爆炸复合系统可行性试验
        3.3.2 炸药量对爆炸复合管质量的影响
    3.4 波状结合界面形成机理探讨
        3.4.1 几种主流的成波机理
        3.4.2 复合管波状界面形成的特殊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内爆炸复合管末端开裂现象的研究
    4.1 复合管末端开裂现象
    4.2 PVDF薄膜型压力传感器
    4.3 内爆炸复合撞击压力的测试
    4.4 末端开裂现象的解释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下螺旋外爆炸复合
    5.1 外爆炸复合系统的设计
    5.2 金属圆管的外爆炸复合研究
        5.2.1 铝-铜同轴管的外爆炸复合试验
        5.2.2 复合管结合界面形态
        5.2.3 三点弯实验
        5.2.4 结合界面的微观缺陷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4)有机炸药检验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技术
    1.1 气相色谱
    1.2 液相色谱
2 质谱技术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1 气相色谱-质谱
    2.2 液相色谱-质谱
    2.3 原位电离质谱
    2.4 同位素比质谱
3 毛细管电泳
4 离子迁移谱技术
5 光谱技术
    5.1 红外光谱
    5.2 拉曼光谱
    5.3 太赫兹技术
6 X射线衍射技术
7 传感器技术
    7.1 荧光传感器
    7.2 电化学传感器
    7.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8 总结与展望

(6)两种典型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毁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水下爆炸载荷研究现状
    1.3 水下爆炸载荷毁伤典型结构研究现状
        1.3.1 平板结构动态响应研究
        1.3.2 箱型梁结构动态响应研究
        1.3.3 圆柱壳结构动态响应研究
    1.4 国内外研究工作总结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
2 两种典型目标结构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2.1 固支多层片组结构
        2.1.1 舰船隔舱结构
        2.1.2 鱼雷头部易损结构
        2.1.3 固支多层片组结构模型建立
    2.2 屏蔽装药结构
        2.2.1 水中武器战斗部结构
        2.2.2 屏蔽装药结构模型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多层片组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
    3.3 数值计算
        3.3.1 仿真模型
        3.3.2 材料模型及参数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试验验证
        3.4.1 试验过程
        3.4.2 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水下爆炸冲击波对屏蔽装药冲击引爆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2.1 水下屏蔽装药冲击引爆机理
        4.2.2 炸药的冲击引爆判据
        4.2.3 冲击起爆参数计算
    4.3 数值模拟研究
        4.3.1 数值模型
        4.3.2 材料模型与状态方程
    4.4 分析与讨论
        4.4.1 理论方法与数值仿真一致性分析
        4.4.2 冲击起爆过程描述
        4.4.3 屏蔽装药冲击引爆影响因素分析
    4.5 空气中爆炸冲击波与水下冲击波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引信传爆序列殉爆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波、破片毁伤元研究现状
        1.2.2 缓冲层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引信传爆序列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2.1 典型引信传爆序列模型建立
        2.1.1 引信传爆序列的有限元网格模型
        2.1.2 引信传爆序列的材料参数
    2.2 数值模拟算法确定
    2.3 本章小结
3 冲击波作用下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
    3.1 冲击波对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的影响
        3.1.1 引信传爆序列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
        3.1.2 爆轰波传播规律和殉爆判据
    3.2 缓冲层位置对殉爆特性的影响
        3.2.1 缓冲层位置对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的影响
        3.2.2 缓冲层吸能效果及其位移、速度变化
    3.3 缓冲层厚度对殉爆特性的影响
        3.3.1 缓冲层厚度对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的影响
        3.3.2 缓冲层结构吸能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破片作用下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
    4.1 自然破片与预制破片特性
        4.1.1 自然破片与预制破片转化关系
        4.1.2 预制破片大小与质量确定
    4.2 破片对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的影响
        4.2.1 引信传爆序列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
        4.2.2 破片飞行速度确定以及殉爆判据
    4.3 缓冲层位置对殉爆特性的影响
        4.3.1 缓冲层位置对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的影响
        4.3.2 缓冲层吸能效果与破片速度衰减
    4.4 缓冲层厚度对殉爆特性的影响
        4.4.1 缓冲层厚度对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的影响
        4.4.2 缓冲层吸能效果与破片速度衰减
    4.5 本章小结
5 冲击波-破片复合作用下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
    5.1 冲击波-破片复合对引信传爆序列殉爆特性的影响
        5.1.1 引信传爆序列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
        5.1.2 殉爆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5.2 缓冲层位置对殉爆特性的影响
        5.2.1 缓冲层位置对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的影响
        5.2.2 缓冲层吸能效果与破片速度衰减
    5.3 缓冲层厚度对殉爆特性的影响
        5.3.1 缓冲层厚度对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的影响
        5.3.2 缓冲层吸能效果与破片速度衰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露天矿运输系统优化与卡车调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来源和目的
        1.1.2 问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动态
        1.2.1 露天矿开采工艺
        1.2.2 露天矿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其他车辆调度问题的相关研究
        1.2.4 露天开采中间桥运输系统
    1.3 本文的研究路线及主要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路线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露天矿中间桥运输系统优化
    2.1 引言
    2.2 中间桥优势分析
    2.3 中间桥运输优化模型
        2.3.1 运距模型
        2.3.2 二次剥离量计算模型
    2.4 中间桥运输系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分析
        2.4.1 采场坑底水平高于内排基底水平
        2.4.2 采场坑底水平低于内排基底水平
    2.5 中间桥桥体稳定性
        2.5.1 理论体系构建
        2.5.2 车辆荷载下Fellenius改进算法
        2.5.3 车辆荷载下Bishop改进算法
    2.6 实例
        2.6.1 安家岭露天矿生产条件
        2.6.2 中间桥桥体稳定性研究
        2.6.3 不同地质条件下适用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露天矿卡车的运行条件和调度目标分析
    3.1 露天矿间断式开采工艺与设备
        3.1.1 露天开采工艺与“电铲-卡车”生产系统
        3.1.2 露天矿运输路网与最优路径
        3.1.3 露天矿开采中的采装和运输设备
        3.1.4 露天矿开采工作面的推进及其对电铲采装的影响
    3.2 卡车调度的条件和要求
        3.2.1 天矿卡车调度与生产计划
        3.2.2 卡车运行速度和路段运行时间
        3.2.3 剥采比和矿石配比
        3.2.4 卡车调度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
    3.3 卡车调度模型中的常见前提假设和优化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类露天矿卡车调度问题的建模和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和数学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4.3 问题的有效不等式、性质和上界
        4.3.1 问题的有效不等式
        4.3.2 最优解属性
        4.3.3 问题上界
    4.4 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4.4.1 构造启发式算法
        4.4.2 改进策略
    4.5 计算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煤质配比的露天矿卡车调度问题的建模和优化
    5.1 问题描述与建模
        5.1.1 问题描述
        5.1.2 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5.2 问题的上界和有效不等式
        5.2.1 问题的松弛模型和上界
        5.2.2 问题的有效不等式
    5.3 固定配车和补充配车相结合的调度方案
        5.3.1 组合回路的概念
        5.3.2 固定配车方案
        5.3.3 补充配车问题
        5.3.4 针对排土回路的补充配车方法
        5.3.5 针对运煤回路的补充配车方法
    5.4 针对突发情况的重调度
        5.4.1 针对道路障碍的重调度
        5.4.2 针对设备故障的重调度
    5.5 卡车调度问题的其他要求及求解方法
        5.5.1 考虑矿山运输路网流量平衡的露天矿卡车调度
        5.5.2 设备操作时间波动与调度计划可靠性
    5.6 数据实验
        5.6.1 算法实现
        5.6.2 算例来源
        5.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露天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卡车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6.1 露天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6.1.1 露天矿生产管理涉及的信息类型
        6.1.2 通信网络和设备
        6.1.3 露天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6.2 卡车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6.2.1 实时监控视图
        6.2.2 自动调度操作方式
        6.2.3 混合调度操作方式
        6.2.4 在线调度操作方式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作者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获奖
致谢

(9)高应力矿山安全高效采矿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采矿优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起爆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锡铁山铅锌矿概况
    2.1 矿山自然地理概况
    2.2 矿山的矿产物种类及其分布
    2.3 矿床地质及围岩特征
        2.3.1 矿床矿区地层
        2.3.2 矿床地质特征
        2.3.3 矿床地层岩性
        2.3.4 矿区围岩组成
        2.3.5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2.4 矿山采矿方法
        2.4.1 空场法
        2.4.2 浅孔留矿法
        2.4.3 采场构成要素
        2.4.4 矿石运输
第三章 采矿工艺的优化
    3.1 采场结构尺寸的优化
        3.1.1 采场矿房结构的数值应力模型
        3.1.2 采场结构尺寸模拟实验结果及优化分析
        3.1.3 结论
    3.2 回采顺序的优化
        3.2.1 回采顺序的数值模拟
        3.2.2 回采顺序模拟实验结果及优化分析
        3.2.3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采爆破技术的优化
    4.1 孔底起爆技术的研究
        4.1.1 孔口起爆与孔底起爆技术
        4.1.2 孔口起爆与孔底起爆机理
        4.1.3 孔底起爆装置
        4.1.4 中深孔爆破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4.1.5 扇形孔爆破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4.1.6 结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中文详细摘要
英文详细摘要

四、铵油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非均质长杆弹芯侵彻半无限厚金属靶研究[D]. 唐奎.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六棱柱破片冲击起爆带壳B炸药的速度阈值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卢锦钊. 中北大学, 2016(08)
  • [3]金属圆管水下爆炸复合的研究[D]. 余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2)
  • [4]有机炸药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 张冠男,刘占芳,孙振文,朱军,李文海,邵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1(01)
  • [5]铵油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J]. 王正名. 爆破材料, 1967(01)
  • [6]两种典型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毁伤效应研究[D]. 李元龙.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引信传爆序列殉爆反应特性研究[D]. 董理赢. 中北大学, 2020(10)
  • [8]露天矿运输系统优化与卡车调度问题研究[D]. 常永刚. 沈阳工业大学, 2018(11)
  • [9]高应力矿山安全高效采矿技术应用研究[D]. 赵智.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2)
  • [10]乘势借力,再推民爆产品质量上台阶[J]. 崔岗,徐天桂. 煤矿爆破, 2011(02)

标签:;  ;  ;  ;  

铵炸药研究试验工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