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SO_2、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防治

大气中SO_2、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防治

一、大气中SO_2和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米晓琛[1](2021)在《应县木塔损伤分析及材性微观劣化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艺术、文化、建筑、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存留于世的木结构古建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木材劣化及其进一步诱发的其它残损使得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受到重点关注。古建筑中木材常表现为环境作用下微观结构的降解及荷载作用下的机械损伤。虽然对古建筑构件木材的力学物理性能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很少从微观角度去解读,而宏观的损伤常起因于木材细胞壁结构的衰减,从微观尺度进行深入研究是其劣化分析的基础性要求。了解和掌握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材性的劣化机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为古建筑的长久保存及后续修缮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具有实际工程指导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应县木塔为研究对象,梳理历年多次测量的大量图表,并进行了实地勘察,得到了各柱、各层及整体结构的残留变形状况,提出了木塔结构功能需求下需要修复的关键性指标,分析了第一、二层构件横纹受压结构层损伤特征和材性劣化的关联。在微观尺度上采用多种现代表征分析技术,研究了木塔木构件表层细胞壁结构衰变及劣化机理,并基于残留变形及材性劣化对木塔修复进行了探讨。根据所获古旧木材劣化机理及阻燃要求,采用原位聚合法,构筑了一种集耐水、抗紫外线、阻燃功能一体化的木材保护涂料。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应县木塔各层及整体的竖向、水平位移,结果发现木塔整体九层水平方向朝东北方向倾斜,倾斜位移角达1/80.0,第三层和第五层柱头到柱脚水平方向分别朝东北及东南方向倾斜,层间位移角分别达1/16.6和1/25.0,是木塔结构功能需求下需要修复的关键性指标。第三层柱头到柱脚的层间位移角远超现代混凝土框架结构及钢结构的大震要求,基于此类古建筑木结构的“摇摆柱”抗震机理,木塔朝残留倾斜方向上摆动的安全幅度大幅减小,抗震能力显着降低。木塔底部两层的梁端、栱根部、小斗等构件的横纹受压残留大变形,微裂缝普遍存在,对应的承载和变形能力明显降低。(2)采用扫描电镜(SEM)、元素分析(EA)、傅立叶转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ATR FT-IR)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木塔不同楼层、不同类型构件表面木材的微观形貌、元素含量、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及纤维素结晶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全木材相比,古旧木材细胞壁普遍发生坍塌、扭曲、具缘纹孔开裂,劣化迹象明显。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降低而纤维素结晶度升高,主要的降解过程是半纤维素优先降解,木质素随后降解,纤维素的无定形区也存在降解。所有样品中,来源于明层且层次高的样品降解相对严重;同层次中,来源于外槽柱的样品降解普遍高于内槽柱,来源于梁的样品保存状况好于内、外槽柱。(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及XRD分析木材细胞壁附着的大量未知颗粒,结合EA、同步辐射(XANES、XRF)、酸碱度(pH)、ATR 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木材中侵入性元素、木材酸碱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的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古旧木材细胞壁内附着的大量未知颗粒是硫、钙、钠和氯等侵入性无机元素形成的结晶盐晶体。古旧木材内还存在大量游离的无机离子。古旧木材中硫、氮元素含量的急剧增高、高浓度硫酸根的积累指出酸雨和大气等环境因素是这些侵入性无机元素的主要来源。木塔古旧木材劣化机理为积累的大量无机盐导致细胞壁发生机械损伤;木材酸性增强指出酸雨中的产酸物质遇水形成氢离子导致综纤维素发生水解反应;木质素分子结构脱甲氧基,碳原子碳-氧键含量升高,说明木质素发生氧化反应,这主要是紫外线、氧气的综合作用所致。(4)依据构件损伤特征及微观结构劣化机理,指出材性劣化及荷载的双重作用使得木塔底部两层横纹承压构件的直接承压部位损伤严重且缝隙密布。若卸载,这些部位缝隙将普遍扩张,多条缝隙导致这些区域的木材与大气环境接触的表面积急剧扩大,将加速这些区域劣化。(5)基于所获古旧木材劣化机理和木材阻燃要求,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聚磷酸铵(APP)为芯材,将经过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和密胺树脂(MF)为壁材包覆APP,形成MF-TiO2@APP微胶囊,并制备出MF-TiO2@APP/WPU木材保护涂料。当MF-TiO2@APP的芯壳质量比为3:2、纳米TiO2添加量为2.5%时,MF-TiO2@APP微胶囊粒径合适,耐水性和抗紫外线性提高。当MF-TiO2@APP微胶囊的添加量为18%、涂覆厚度为180μm时,制备后的保护涂料热分解残炭量较木材由9.62%增加到了31.62%,形成覆盖基体表面的稳定残炭结构,热释放速率峰值(pk-HRR2)和热释放总量(THR)分别下降为113.5 k W/m2和61 MJ/m2,减少了热危害性,平均紫外线透过率较APP/WPU降低了42%,抗紫外线性能提高,并满足72 h耐水试验标准。制备的木材保护涂料达到耐水、抗紫外线及阻燃一剂多效保护木材的目的。

耿苗[2](2020)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环境空气腐蚀性污染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丝馆)地处海岛,常年处于高湿、高温、高盐的大气环境中,这对文物的安全保存极为不利。为了解掌握海丝馆内环境污染腐蚀状态,本研究利用美国Purafil公司研发的腐蚀试片检测技术,在海丝馆库房、展厅、沉船遗址区等进行了为期30天的测试实验;同时运用离子色谱法对馆内空气阴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数据显示,海丝馆内空气处于高浓度的酸性腐蚀性气体环境中,这严重威胁各类材质文物的长期安全保存,应采取有效手段改善文物保护环境,为文物创造稳定的保存条件。

陈梦杰[3](2020)在《有机酸性污染物对铜质材料的腐蚀行为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它们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其中铜质文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馆藏铜质文物的保存因为大气中污染物的侵入和展柜、木板等自身释放出的有机酸气体的存在而受到严重的威胁。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铜材料在有机酸污染物环境下的腐蚀行为。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方法对不同浓度甲酸和乙酸气体环境下铜和青铜质文物模拟材料的腐蚀行为进行考察,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塔菲尔极化曲线(Tafel)对电化学腐蚀过程进行研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测定腐蚀产物的形貌及成分,并建立了金属腐蚀速率与污染物浓度间的剂量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铜和青铜材料的腐蚀速率均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甲酸的腐蚀性较乙酸强,且铜材料的腐蚀倾向性更大。密闭环境中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影响着金属表面液膜的形成过程,从而干扰腐蚀反应的进行。在甲酸环境下,腐蚀产物几乎完全覆盖金属暴露面,而乙酸环境下金属表面腐蚀程度则明显较弱,两类金属的最终腐蚀产物分别为氧化亚铜和甲酸铜晶体或乙酸铜的水合物。金属腐蚀速率和有机酸浓度之间呈幂函数方式变化,以函数关系推测获得的低浓度有机酸环境下金属腐蚀厚度为基础提出了博物馆环境中有机酸气体浓度的污染程度分级。

罗云[4](2019)在《常见光敏感文物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博物馆展陈照明中,光照会对文物材料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作用,照明条件需要被严格控制。目前针对光敏感文物的展陈照明指标仅为50lx。而光敏感文物材料往往颜色丰富,需要在高照度环境才能有效观赏。如何在不增加对文物损伤的条件下提高照明水平是展陈照明设计希望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提高展陈照明水平,减少文物的受损是首要前提。若使用对文物损伤最小的光源进行照明;并采用氮气环境对文物进行储藏,可以同时减少文物的老化。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减少文物的光损伤,相比现有照明条件,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照明水平,缺乏有效证据支撑以及系统分析。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常见光敏感文物材料在不同气氛环境下的光辐照褪色老化规律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设计老化实验系统并进行实验,以色差量化实验结果并分析之,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光敏文物的主要材料成分,利用传统工艺设计制作了两组不同基材的彩色样品,即以宣纸为基材的国画颜料(朱砂、赭石、三青、三绿、炭黑、花青、胭脂、酞青蓝、曙红)样品,以及以丝绸为基材的植物染料(黄檗、茜草、栀子、槐米、紫草、苏木、靛蓝)样品。(2)设计不同气氛环境连续老化实验系统,分析不同环境光辐照对文物的影响。卤钨灯红外光含量较高,设计连续热老化实验,分析红外光对文物损伤的主导作用。上述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结论如下:(1)大气环境中老化研究结果表明:1.蓝光含量最少的可见光光源对文物的损伤最小(实验辐照剂量约等于50lx等效曝光18年,50000lx?h/年等效曝光140年);2.丝绸染料经光辐照后的褪色高于国画颜料经光辐照后的褪色,丝绸染料对光更为敏感;3.低色温LED对文物的损伤更小;4.色温无法区别同色温异光谱的现象,文中提出利用蓝白比作为LED的限定指标,可以更有效的降低LED对文物的损伤。(2)对比光辐照以及连续加热老化实验结果发现:光辐照时,红外光对文物损伤的主导原因是加热使文物表面温度上升催化文物材料的光化学反应所致。(3)氮气环境光辐照老化研究结果表明:氮气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光辐照对文物产生的损伤。利用氮气环境储藏文物可以有效提高展陈照明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博物馆展陈照明利用蓝光含量更低的LED光源并使用氮气保存文物,可以提高展陈照明条件而不增加光辐照对文物带来的损伤。本研究可以为博物馆展陈照明光源的研发以及文物照明环境的改进提供指导,对我国乃至世界展陈照明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逸芳[5](2019)在《中国城墙预防性保护研究探索》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于城墙文化价值的重视和文化旅游的兴起,现有的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墙的存续发展问题,需要从预防的角度抢先一步分析判断城墙面临的威胁,并针对发现的危害因素在发生问题前进行防护,阻止或减缓恶化速度,最大程度上的使得城墙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应对持续增长的文旅资源开发需求,避免盲目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保护城墙的真实完整,最终实现城墙的全面性保护。由于预防性保护在城墙保护中的应用还处于概念认知和理论借鉴阶段,本文主要解决: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理论在我国城墙保护工作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城墙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1)构建城墙的预防性保护的框架——结合我国城墙保护理论和现有的建筑遗产预保护理论的内容,参考已经沿用和实践的工作,析出适用于我国古城墙的预防性保护的思路和框架。(2)现阶段城墙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的梳理探讨——尝试从城墙的病害分析入手对技术修缮、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整理。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城墙历史沿革、保存现状、保护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城墙病害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城墙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的解析。从修缮、监测与灾害防治三方面简述城墙预保护工作中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对城墙的预防性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城墙预保护体系。

陈思[6](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王学琪[7](2018)在《展柜微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无数珍贵的文物遗产,由于空气质量恶化以及微环境监测净化技术的不足,导致文物在保存和展示过程中遭受着严重的腐蚀威胁,因此研究和设计展柜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净化系统十分重要。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F103ZET6单片机的展柜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净化设备,该设备利用多种高精度气体传感器同时获取展柜空气情况,设计外置微型空气净化装置,采用主动循环送风方式实现展柜空气净化。在分析总结了文物微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颗粒物PM2.5、甲醛、挥发性有机物和酸性气体等在线检测传感器,进行多参量监测,对比现有空气净化方法,结合博物馆环境控制需求,提出利用主动循环过滤手段实现微环境空气净化。建立主动循环通风净化方法净化展柜中甲醛气体的简化数值模型,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进口风速、不同送风位置对浓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该净化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模拟了净化装置内部气流流动情况,优化了微型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完成了展柜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净化系统的设计,包括MCU最小系统、信号采集处理、WIFI通讯、阀门风扇控制、人机交互、存储和电源等模块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以及外置的净化装置结构。实现了系统自主获取、判断展柜空气质量状况的功能,并能够智能启停空气净化装置,达到净化展柜空气的闭环控制效果。搭建有害气体系统实验环境平台,根据相关规范及标准进行了甲醛检测准确性实验和PM2.5、甲醛净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甲醛检测偏差为±0.02 mg/m3,对PM2.5的净化效率达到96%,对甲醛气体净化效率约为70%。将系统应用于真实展柜环境中进行为期一周的监测净化调控测试,所得空气净化效果满足标准要求。

唐静,赵晟伟,闫海涛,王鑫光[8](2017)在《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离子色谱法具有快速、方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和多组分可以同时分离等特点,近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得到一定的应用。对离子色谱法在文物有害盐的检测、脱盐工作评估及文物保存环境中有害气体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阐明了离子色谱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刘欣[9](2016)在《高比表面积钒基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的研究》文中提出钒基催化剂是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等固定源脱硝的主要催化体系。本论文研究了高比表面二氧化钛载体对催化剂的活性促进机理,并利用助剂钼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钒钼钛脱硝催化剂,利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得到结论如下:高比表面积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载体可以明显提高钒物种的分散度。采用高表面载体制备的催化剂比传统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在整个温度测试区间活性都显着提升,其中在低温200℃下活性提高约40%。载体的优良表面结构促进了钒物种更多地以V-O-Ti和V=O形式存在,这些物种含量的提高导致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氨气吸附性能得到了优化。在高比表面载体研究基础上,制备了一系列钒含量及钼含量不同的钒钼钛催化剂。通过对催化剂性能的系统性筛选,最佳活性配方可以在250-400℃下一氧化氮转化率接近100%。钒的添加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助剂钼主要起到促进氨气吸附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工况会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影响。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空速、氧浓度、氨氮摩尔比、烟气中水和二氧化硫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情况,实验表明在氧浓度为5%,氨氮摩尔比为1:1的条件下脱硝效率最佳。水和二氧化硫对催化剂在300℃以上的活性没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钒钼钛体系催化剂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赵阳,徐东良,陈玉珍[10](2015)在《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储存与展示环境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吐鲁番博物馆保存的纸质文物主要以吐鲁番文书为主,数量约1万多件,内容涵盖了从十六国到元明清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内容丰富。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纸质文物非常脆弱,容易引起病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光照、温湿度变化、污染气体、害虫、霉菌、灰尘等。本课题主要从光照、温湿度变化、有害气体三个方面对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存及展示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主要病害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二、大气中SO_2和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中SO_2和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应县木塔损伤分析及材性微观劣化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县木塔研究
        1.2.2 考虑损伤的古建筑木结构研究
        1.2.3 古旧木材的微观表征
        1.2.4 木材保护涂料
    1.3 研究尚存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应县木塔损伤及其影响分析
    2.1 应县木塔概述
    2.2 应县木塔测绘图表及修复争议
    2.3 应县木塔现状残留变形
        2.3.1 各层柱头相对于柱脚残留水平变形
        2.3.2 各层柱头及柱脚竖向差异变形
        2.3.3 整体残留水平变形
    2.4 材性劣化与构件损伤
        2.4.1 构件表层材性劣化
        2.4.2 第一层柱头横纹受压结构层损伤
        2.4.3 第二层内槽柱构件损伤
        2.4.4 普拍枋损伤
    2.5 基于残留变形及构件损伤的木塔需修复探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县木塔木构件表层细胞壁结构变化分析
    3.1 样品制备与实验
        3.1.1 实验样品制备
        3.1.2 仪器设备、原料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微观形貌分析
    3.3 元素分析
    3.4 化学组分分析
        3.4.1 化学组分含量
        3.4.2 化学组分官能团特征峰
        3.4.3 纤维素结晶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县木塔木构件表层材性劣化机理分析
    4.1 样品制备与实验
        4.1.1 实验样品选取
        4.1.2 实验方法
    4.2 细胞壁附着未知颗粒分析
        4.2.1 未知颗粒的元素含量
        4.2.2 未知颗粒的晶体物相
    4.3 侵入性元素种类、含量及来源分析
        4.3.1 侵入性硫、氮元素含量
        4.3.2 其它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
        4.3.3 硫元素价态
        4.3.4 侵入性无机元素的来源
    4.4 侵入性结晶盐对古旧木材的机械损伤
    4.5 综纤维素的劣化分析
        4.5.1 综纤维素结构
        4.5.2 木材酸碱度
        4.5.3 水解反应对古旧木材的影响
    4.6 木质素的劣化分析
        4.6.1 木质素结构
        4.6.2 碳原子结构
        4.6.3 氧化反应对古旧木材的影响
    4.7 古建筑表层古旧木材劣化机理
    4.8 基于木材微观劣化的木塔修复探讨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剂多效木材保护涂料的制备与研究
    5.1 样品制备与实验
        5.1.1 实验流程
        5.1.2 原料试剂与仪器
        5.1.3 样品制备方法
        5.1.4 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
    5.2 微胶囊MF-TiO_2@APP的分析
        5.2.1 微胶囊MF-TiO_2@APP结构
        5.2.2 微胶囊MF-TiO_2@APP的形貌
    5.3 微胶囊MF-TiO_2@APP的性能分析
        5.3.1 预聚体添加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5.3.2 纳米TiO_2添加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5.4 保护涂料的性能分析
        5.4.1 保护涂料的阻燃性能
        5.4.2 保护涂料的热稳定性能
        5.4.3 保护涂料的抗紫外线性能
        5.4.4 保护涂料的耐水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环境空气腐蚀性污染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腐蚀监测分析方法
二、检测结果分析
    (一)空气质量评估等级标准
    (二)结果分析
        1. 馆藏环境腐蚀程度检测
        2. 离子色谱法测定馆内空气阴离子含量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及建议

(3)有机酸性污染物对铜质材料的腐蚀行为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金属文物的腐蚀
        1.2.2 金属大气腐蚀的影响因素
        1.2.3 大气腐蚀机理研究方法
        1.2.4 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1.3 课题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材料
        2.2.1 镀铜石英晶振片
        2.2.2 镀青铜石英晶振片
        2.2.3 工作电极
    2.3 QCM在线监测分析
    2.4 薄层液膜法电化学测试
    2.5 大气暴露实验
第3章 环境因素对铜质材料的腐蚀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铜的QCM反应性监测结果与讨论
        3.2.1 气体浓度对铜腐蚀的影响
        3.2.2 环境相对湿度对铜表面液膜形成的影响
        3.2.3 环境温度对铜表面液膜形成的影响
    3.3 青铜的QCM反应性监测结果与讨论
        3.3.1 气体浓度对青铜腐蚀的影响
        3.3.2 环境相对湿度对青铜表面液膜形成的影响
        3.3.3 环境温度对青铜表面液膜形成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铜质材料在大气模拟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4.1 引言
    4.2 铜的电化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电化学阻抗谱
        4.2.2 塔菲尔极化曲线
    4.3 青铜的电化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阻抗谱
        4.3.2 塔菲尔极化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铜质材料在有机酸环境中的腐蚀产物分析
    5.1 引言
    5.2 铜表面腐蚀产物物理表征结果与讨论
    5.3 青铜表面腐蚀产物物理表征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有机酸性气体污染等级
    6.1 引言
    6.2 重量法分析
    6.3 剂量响应函数拟合
    6.4 有机酸污染等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常见光敏感文物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物老化的原因
    1.3 文物老化研究现状
        1.3.1 文物受光辐照影响
        1.3.2 文物受气体环境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2 实验样品、系统与老化评价方法
    2.1 实验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2.1.1 文物分类
        2.1.2 国画颜料和丝绸染料实验样品
    2.2 实验系统设计
        2.2.1 实验光源
        2.2.2 光老化实验系统设计
        2.2.3 热老化实验系统设计
        2.2.4 氮气环境光老化实验系统设计
    2.3 样品老化的表征
        2.3.1 文物老化的主要评价方法
        2.3.2 色差理论
        2.3.3 实验色差测量
    2.4 本章小结
3 大气环境老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光老化实验结果
        3.1.1 相同光源对不同文物材料光辐照影响分析
        3.1.2 相同文物材料光辐照影响分析
    3.2 光参数对文物的损伤机理分析
        3.2.1 光源光谱
        3.2.2 色温与蓝白比
        3.2.3 一般显色指数
    3.3 热老化实验结果
        3.3.1 热老化对不同文物材料影响分析
        3.3.2 相同文物材料热老化影响分析
    3.4 热效应对文物的损伤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氮气环境老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相同光源对不同文物材料光辐照影响分析
    4.2 相同文物材料受光辐照影响分析
    4.3 不同气氛环境光辐照对文物的损伤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中国城墙预防性保护研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现有相关城墙研究
    1.4 相关概念简述
        1.3.1 城墙
        1.3.2 预防性保护
    1.5 研究主要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古城墙概况
    2.1 城墙的发展历史与功能演变
        2.1.1 初期成长
        2.1.2 成熟期
        2.1.3 衰落与损毁
        2.1.4 保护阶段
    2.2 城墙防御体系的特点
        2.2.1 城墙防御体系的主要特点
        2.2.2 防御体系的预保护属性
    2.3 城墙的分类
        2.3.1 按规模、等级、性质分类
        2.3.2 按现存构造材料分类
        2.3.3 按文保单位归属分类
        2.3.4 按自然地理区划分类
    2.4 城墙的保存环境
        2.4.1 自然环境-城墙的数量和地理分布
        2.4.2 保护环境-城墙现有保护工程体系
第3章 城墙预保护体系的提出
    3.1 城墙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3.1.1 文物保护理论的形成
        3.1.2 城墙保护理论的演变
    3.2 文化遗产的预保护理论
        3.2.1 预保护工作的源起
        3.2.2 文化遗产的预保护与风险管理
        3.2.3 预保护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3 城墙预保护体系的构建
        3.3.1 城墙保护的原则与特点
        3.3.2 预保护体系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3.3.3 建立城墙预保护体系
第4章 城墙预保护中的风险评估
    4.1 影响城墙保存的风险
        4.1.1 现存城墙病害
        4.1.2 主要的病害成因机理
        4.1.3 主要的影响因素
        4.1.4 城墙病害的形成关系
    4.2 城墙风险的认知手段
        4.2.1 信息收集
        4.2.2 城墙的精密勘察
        4.2.3 检测
    4.3 城墙风险因素的识别
        4.3.1 人为破坏
        4.3.2 自然灾害
        4.3.3 时间积累性的损毁
    4.4 城墙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价
        4.4.1 风险性分析
        4.4.2 城墙的风险评估
第5章 城墙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5.1 城墙的修缮保护工程
        5.1.1 城墙保护工程分类
        5.1.2 具体的止损与预防措施
    5.2 基于病害分析的系统监测预警
        5.2.1 世界遗产的监测
        5.2.2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
        5.2.3 建立城墙的监测机制
    5.3 基于灾害分析的城墙灾害预防机制
        5.3.1 针对灾害分析建立预防机制
        5.3.2 具体预防措施
        5.3.3 城墙的防灾专项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A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城墙数量统计表
附录 B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类城墙数量统计表
附录 C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机构列表
致谢

(6)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要点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3.1.1 温度作用要素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展柜微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博物馆空气质量研究现状和发展概括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染因素分析及检测净化介绍
    2.1 展柜中污染气体来源和危害
        2.1.1 颗粒物
        2.1.2 有机化合物
        2.1.3 酸性气体
        2.1.4 氧化性气体
    2.2 空气质量检测和净化方法
        2.2.1 检测方法
        2.2.2 净化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展柜有害气体仿真和净化装置气流仿真
    3.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3.1.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3.1.2 甲醛浓度扩散模型相关知识
    3.2 展柜建模及仿真
        3.2.1 展柜几何模型
        3.2.2 数学模型及参数设定
        3.2.3 送风位置对展柜中污染物质分布情况影响
        3.2.4 送风速度对展柜中污染物质分布情况影响
    3.3 净化装置内部气流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展柜微环境空气检测净化系统设计
    4.1 微环境调控系统概述
    4.2 空气质量监测调控系统设计
        4.2.1 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2.2 传感器选型
    4.3 硬件设计
        4.3.1 MCU模块电路设计
        4.3.2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3.3 阀门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3.4 风扇驱动电路设计
        4.3.5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4 软件设计
        4.4.1 软件概述
        4.4.2 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4.4.3 通讯程序设计
        4.4.4 净化控制程序设计
    4.5 净化结构设计
        4.5.1 滤网选择
        4.5.2 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
    5.1 系统调试
        5.1.1 信号采样调试
        5.1.2 通讯调试
    5.2 系统监测净化实验
        5.2.1 检测对比实验
        5.2.2 PM2.5净化效率实验
        5.2.3 甲醛气体净化效率实验
        5.2.4 整体系统检测净化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可移动文物有害盐分的检测
2 可移动文物有害盐类的检测
3 文物脱盐效果的评定
4 文物保存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检测
3结语

(9)高比表面积钒基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固定源NO_x控制技术概述
        1.2.1 燃烧过程控制技术
        1.2.2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
    1.3 SCR催化剂研究现状
        1.3.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2 贵金属催化剂
        1.3.3 分子筛催化剂
    1.4 SCR催化剂机理研究现状
        1.4.1 NH_3-SCR反应动力学机理
        1.4.2 钒基催化剂NH_3-SCR反应机理
    1.5 SCR催化剂制备工艺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方法
        2.2.1 钒钛体系催化剂样品的制备方法
        2.2.2 钒钼钛体系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 SCR反应性能测试方法
        2.3.1 模拟烟气反应系统
        2.3.2 SCR反应性能评价方法
    2.4 物理及化学性能表征方法
        2.4.1 比表面积测量及孔分析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4.4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4.6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2.4.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2.4.8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第3章 载体比表面积对钒基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载体及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及结构特征
        3.2.1 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
        3.2.2 物相结构及微观形貌测试
        3.2.3 XRF测试
    3.3 高比表面载体对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
        3.3.1 Raman测试
        3.3.2 H_2-TPR测试
        3.3.3 XPS测试
        3.3.4 NH_3-TPD测试
    3.4 高比表面载体对催化剂NH_3-SCR性能的促进作用
        3.4.1 活性测试
        3.4.2 选择性测试
        3.4.3 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钒钼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钒钼钛催化剂制备方法
        4.2.1 活性组分和助剂含量的选择
        4.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3 催化剂的NH_3-SCR反应性能
        4.3.1 活性测试
        4.3.2 选择性测试
        4.3.3 二氧化硫氧化率测试
        4.3.4 抗碱金属中毒能力
    4.4 催化剂物化性能表征
        4.4.1 物相及结构表征
        4.4.2 H_2-TPR测试
    4.5 不同工况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5.1 空速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
        4.5.2 氧浓度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
        4.5.3 氨氮摩尔比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
        4.5.4 水硫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储存与展示环境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吐鲁番博物馆纸质文物库房、展厅和展柜环境调查
二、吐鲁番市环境质量状况
三、吐鲁番博物馆纸质文物主要病害及病因分析
    1. 纸张本体病害;2.字迹以及墨迹颜料类病害 (图版肆1-13) 。
四、展示及保存评估意见
    1. 吐鲁番博物馆所藏文物种类繁多, 各类质地的文物对保存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 展厅陈列展示和文物库房保存两类功能的环境控制方式具有复杂性, 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在文物展示、保存前确保文物展示及保存环境的安全可靠。
    2. 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增强意识, 由文物库房、技术部等部门配合对博物馆环境进行监测, 采用简单的手持式温湿度仪和简易温湿度表, 定期检查和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状况;开展文物及其库房定期清洁等养护工作, 因此开展进一步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改进及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
    3. 现场检测和调研表明, 吐鲁番博物馆在检测期间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基本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但是, 本次检测结果仅代表检测期间的环境质量状况, 尚不能代表气象环境条件比较复杂的冬季、夏季阶段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状况。同时检测发现, 因多种原因致使部分展厅、展柜内温湿度波动较大, 或污染物浓度偏高。因此仍然需要依照“稳定、洁净”原则加强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
    4. 吐鲁番博物馆现有环境监测手段比较简单, 仅配备少量手持式温湿度检测仪和少量精度不高的简易温湿度表, 无法全面、实时感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和湿度变化状况, 更不能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科学监测。因此有必要在馆内建立一套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及其管理机制, 以实现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温度、湿度、污染物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风险预控。
    5. 吐鲁番博物馆建有一些文物管理和保护制度, 但在博物馆环境预防性保护及文物风险预控方面, 尚需要结合本单位特点, 建立一整套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 制定相应的藏品保护监查管理制度, 设立博物馆环境监控岗位职责, 形成藏品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一系列风险预控机制, 全面提升该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四、大气中SO_2和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应县木塔损伤分析及材性微观劣化与保护研究[D]. 米晓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环境空气腐蚀性污染调查报告[J]. 耿苗. 博物院, 2020(04)
  • [3]有机酸性污染物对铜质材料的腐蚀行为及规律研究[D]. 陈梦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常见光敏感文物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D]. 罗云. 重庆大学, 2019(01)
  • [5]中国城墙预防性保护研究探索[D]. 张逸芳.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6]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展柜微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系统研究[D]. 王学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8]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 唐静,赵晟伟,闫海涛,王鑫光. 化学分析计量, 2017(04)
  • [9]高比表面积钒基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的研究[D]. 刘欣. 清华大学, 2016(04)
  • [10]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储存与展示环境评估[J]. 赵阳,徐东良,陈玉珍. 吐鲁番学研究, 2015(01)

标签:;  ;  ;  ;  ;  

大气中SO_2、NO_X的检测及其对文物的危害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