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大直徑鋼管的生产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红[1](2006)在《国内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发展的装备选择》文中认为简述了大直径无缝钢管的用途以及目前的供需现状,分析了我国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2010年无缝钢管的消费和生产情况进行了预测。介绍了各种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机组的生产工艺、装备特点,对它们的产品规格覆盖率、成材率、可生产的钢种、生产规模进行了对比,并对我国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装备选择提出了建议。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4)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包括高性能材料、桥梁作用及分析、桥梁设计理论、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桥梁基础工程、桥梁监测、评估及加固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疏理:高性能材料方面重点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CFRP材料,桥梁作用方面分析了车辆荷载和温度,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方面分析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方面分析了抗震、抗风、抗火、抗爆和船撞及多场、多灾害耦合;最后对无缝桥、桥面铺装、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金如崧,周云南[4](1966)在《国外大直徑鋼管的生产方法》文中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題都提供了多种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就是大直径钢管的生产也不例外。无縫钢管的热扩是属于大直径钢管生产这一领域內的问題,本文仅就国外有关大直径钢管生产的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王旭[5](2012)在《油气输送管线钢管制造与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介绍了国内外油气输送高钢级管线钢管的研究现状、国内高钢级管线钢管的装备技术水平,以及国内焊管装备信息系统建设的情况。指出我国在高钢级管线钢管研究领域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管线钢管性能稳定性、管线应变设计、管线适用性研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加强研究。除此之外,我国应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相关技术,加快设备改造和升级,尽快将我国建设成世界钢管强国。
罗灿,罗涛,郑世建,杨玉先[6](2010)在《大直径无缝钢管反挤压冲孔和顶管拔伸+斜轧组合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实践》文中指出反挤压冲孔和顶管拔伸+斜轧生产工艺组合灵活,适用于生产大直径,特厚、薄壁,高附加值特种无缝钢管,其成品几何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该组合工艺与单纯斜轧和大顶管生产工艺相比有一定进步。采用大直径斜轧穿孔、均整、定径新工艺技术生产可部分替代现有的连轧+旋扩的生产工艺,属大直径薄壁无缝钢管生产领域的一种新实践。
高策[7](2010)在《组合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连续箱梁桥具有整体性能好、结构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现代公路、铁路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支架现浇施工法是最古老、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桥梁施工方法之一,目前贝雷梁,大直径钢管柱配合碗扣钢管支架组成的组合支架在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组合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经常发生诸如梁体开裂、支架倒塌等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为了安全施工,确保组合支架的安全和稳定,对组合支架现浇施工中各构件的受力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论述了组合支架的组成构件和在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国内外发生的支架倒塌事故的原因。论文介绍了结构稳定的相关理论,并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濉河特大桥跨104国道(40+56+40m)连续箱梁桥的实例,介绍了现浇连续箱梁的施工工艺。论文完成了对跨104国道连续梁施工阶段的梁体和支架应力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并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全桥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并将计算结果和监测值对比,规律基本一致。论文还用MIDAS/Civil软件分别建立了贝雷梁,大直径钢管柱和碗扣支架的有限元模型,把不同施工阶段现浇箱梁恒载反力施加到组合支架上,分析了组合支架各部分在施工阶段的受力情况。并对大直径钢管柱和碗扣支架进行屈曲分析,分析高度、位置分布及支撑对大直径钢管柱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立杆纵横距、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等因素对碗扣支架屈曲荷载的影响。论文的研究成果对组合支架施工设计及其在连续箱梁现浇施工中的应用,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倪敏[8](2014)在《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直径钢管桩因承载能力与抗弯能力强,在大型化和深水化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拟采用ABAQUS软件,针对2.03.0m直径的钢管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实际试桩现场静载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了具有一定可靠性的数值模型。其次,通过比较分析三种土层分布模式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各土层屈服之间的关系,探索和研究了竖向承载桩的传力机理,并基于该传力机理特性提出了确定桩承载力的新方法。然后,针对大直径钢管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展开具体研究,分析了土体参数和钢管桩尺度对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在竖向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承载力修正公式影响因素。针对这些修正公式影响因素,在考虑了各因素相关性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位移控制桩和拐点控制桩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修正公式。最后,针对本文提出的修正公式,完全改变桩土参数,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修正计算公式和原《港口工程桩基规范》推荐公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修正计算公式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2.03.0m直径钢管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应极限承载力的修正计算公式,所得成果对于大直径钢管桩在深水码头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周龙[9](2014)在《砂土中海上风电超大直径钢管桩桩土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桩基础在海上风电场中的使用率占65%以上,是海上风机的主要基础型式。近年来,随着风机单机容量增大及建设水深增加,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普遍采用直径大于4m的超大直径钢管桩。钢管桩桩径增大导致地基土体的受力与变形特征发生了变化,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小直径钢管桩,但目前对超大直径钢管桩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没有成熟的土塞闭塞效应判别方法及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针对砂土中超大直径钢管桩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正确判断钢管桩在贯入过程中的土塞闭塞效应对打桩阻力及承载力的预测有重要影响。针对超大直径钢管桩的土塞闭塞效应,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超大直径钢管桩在砂土中沉桩时桩端土体的破坏模式,确定采用梅耶霍夫公式计算桩端土体阻力,同时考虑了动力沉桩时土塞惯性力的影响,提出采用拟静力平衡法判断土塞闭塞效应,并基于打桩模型试验研究了钢管桩桩内土塞的闭塞规律。2.API规范出于安全考虑,对桩端承载力做了许多限制,因此采用API规范计算的桩基竖向承载力偏于保守。为准确判断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超大直径钢管桩在砂土中竖向承载时桩端附近土体的受力特征,分析了桩端土拱效应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土拱效应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开展竖直向承载力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桩径、入土桩长和壁厚钢管桩的竖直向承载力,研究了影响单桩基础竖直向承载力的特征参数。3.海洋工程中普遍采用P-Y曲线法分析桩基的水平变位,但API规范中的P-Y曲线是基于小直径桩的试桩资料得到的,对大直径桩的适用性有待研究。为得到适用于超大直径钢管桩的水平变位计算方法,本文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超大直径钢管桩在砂土中承受水平荷载时,桩身及桩周土体的受力与变形特征,针对其特有的变形形式,提出了基于圆柱壳理论的桩顶水平变位计算方法,并开展水平向承载力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桩径、入土桩长和壁厚钢管桩的水平向承载力,研究了影响单桩基础水平向承载力的特征参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0](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二、国外大直徑鋼管的生产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大直徑鋼管的生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发展的装备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发展简况 |
1.1 我国无缝钢管供需现状 |
1.2 2010年无缝钢管消费量及生产预测 |
1.3 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存在问题 |
1.4 需适度发展大直径无缝钢管 |
2 大直径无缝钢管机型、工艺及装备特点 |
2.1≥Φ400 mm自动轧管机组 |
2.2≥Φ426 mm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 |
2.3 大直径周期轧管机组 |
2.4 大顶管机组 |
2.5 大直径钢管挤压机组 |
2.6 扩管机组 |
2.6.1 拉拔式扩管机组 |
2.6.2 推式扩管机组 |
2.6.3 辊式扩管机组 |
3 大直径无缝钢管机型对比分析 |
3.1 产品规格覆盖率对比 |
3.2 成材率对比 |
3.3 产品种类对比 |
3.4 生产规模对比 |
4 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的装备选择 |
(2)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 引言 |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
1.1建设历程 |
1.2 建设现状 |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
1.4 展望 |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
2.1.1 设计理论 |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
2.1.1.3 新奥法理论 |
2.1.1.4能量支护理论 |
2.1.1.5 其他理论 |
2.1.2 设计模型 |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
(1)解析法 |
(2)数值法 |
2.1.3 设计方法 |
2.1.3.1 工程类比法 |
2.1.3.2 信息反馈法 |
2.1.3.3综合设计法 |
2.1.4 设计参数 |
2.1.5 小结 |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
2.2.2.1盾构主体设计 |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
2.2.2.4 盾构选型 |
2.2.3 开挖面稳定 |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2.2.5 小结 |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2.3.1 沉管管段设计 |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
2.3.3抗震设计 |
2.3.4 防灾研究 |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
2.4.3 设计模型 |
2.4.4 设计方法 |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
2.4.5 其他 |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
2.5.1 隧道震害 |
(1)隧道震害的类型 |
(2)隧道震害原因 |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
2.5.2 抗震计算方法 |
2.5.2.1 静力法 |
2.5.2.2 反应位移法 |
2.5.2.3 时程分析法 |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
2.5.4 小结 |
3 隧道施工技术 |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
3.1.3 隧道支护技术 |
3.1.4 监控量测 |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
3.1.7 小结 |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
(1)盾构始发技术 |
(2)盾构到达技术 |
(3)端头加固 |
3.2.2盾构掘进技术 |
(1)开挖面稳定控制 |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3)刀具磨损检测 |
3.2.3 管片拼装技术 |
3.2.5 壁后注浆技术 |
3.2.5带压进仓技术 |
3.2.6 地中对接技术 |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刀具磨损问题 |
(2)管片上浮问题 |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
3.3.1 概述 |
3.3.2 TBM的工程应用 |
3.3.3 TBM制造技术 |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
3.3.7 TBM掘进技术 |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
(3)管片拼装技术 |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3.4.1 地基处理 |
3.4.2 管节制作 |
3.4.3 管节沉放对接 |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3.5.1 施工原则 |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
3.5.2.9 SMW施工技术 |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
4.1 运营环境 |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
(1)高海拔公路隧道 |
(2)沙漠隧道 |
(3)曲线隧道 |
(4)城市隧道 |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
4.2.1 隧道火灾 |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
4.2.2 隧道防爆 |
4.2.2.1 隧道内爆炸 |
4.2.2.2 隧道外爆炸 |
4.2.3 隧道防水 |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
4.2.4 隧道防冻 |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4.1 衬砌加固 |
4.4.2 套拱加固 |
4.4.3 注浆加固 |
4.4.4 换拱加固 |
4.4.5 裂缝治理 |
4.4.6 渗漏水治理 |
5 结语 |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桥梁工程建设成就及展望 (同济大学肖汝诚老师、郭瑞、姜洋提供原稿) |
1.1 建设成就 |
1.1.1 设计水平的提高 |
1.1.2 施工技术的发展 |
1.1.3 桥梁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改进 |
1.2 展望 |
1.2.1 桥梁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1.2.2 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3] |
1.2.3 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
1.2.4 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 |
1.2.5 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
2 高性能材料 |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张哲博士生提供原稿) |
2.1.1 UHPC桥梁工程应用现状 |
2.1.2 UHPC在大跨桥梁上的应用展望 |
2.1.3 小结 |
2.2 纤维复合材料 (江苏大学刘荣桂老师提供原稿) |
2.2.1 CFRP材料在预应力大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
2.2.1. 1 CFRP索 (筋) 锚具系统 |
2.2.1. 2 CFRP材料作为受力筋 |
2.2.1. 3 CFRP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 |
2.2.2 CFRP材料在桥梁结构补强加固中的应用 |
2.2.3 基于CFRP材料自感知特性的结构体系研发及应用现状 |
2.2.4 CFRP材料现代预应力结构应用研究展望 |
2.3 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49] |
3 作用及分析 |
3.1 汽车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老师、中南大学赵少杰博士生提供原稿) |
3.1.1 研究现状 |
3.1.1. 1 研究方法及阶段 |
3.1.1. 2 第1类模型 |
3.1.1. 3 第2类模型 |
3.1.2 各国规范的相关车辆荷载模型 |
3.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1.4 研究发展方向 |
3.1.4. 1 基于WIM系统和实时交通要素监测的车辆数据调查统计 |
3.1.4. 2 基于多参数随机模拟技术的车辆荷载流模拟 |
3.1.4. 3 基于交通流的桥梁结构效应及安全评估技术 |
3.1.5 小结 |
3.2 温度作用 (东南大学叶见曙老师提供原稿) |
3.2.1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和梯度温度 |
3.2.1. 1 温度场 |
3.2.1. 2 梯度温度 |
(1) 沿箱梁高度的梯度温度分布形式 |
(2) 最大温差值 |
(3) 梯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
3.2.2 混凝土箱梁温差代表值 |
3.2.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数值分析 |
3.2.4 小结 |
3.3 分析理论方法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3.3.1 单梁、空间梁格、空间网格建模 |
3.3.2 非线性分析 |
3.3.3 多尺度建模 |
4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安大学罗晓瑜、王春生老师, 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提供原稿) |
4.1 桥梁及典型构件寿命的给定 |
4.1.1 桥梁结构寿命给定 |
4.1.2 国外桥梁及构件使用寿命 |
4.2 桥梁性能设计 |
4.2.1 安全性能设计 |
4.2.2 使用性能设计 |
4.2.3 耐久性能设计 |
4.2.4 疲劳性能设计 |
4.2.5 景观性能设计 |
4.2.6 生态性能设计 |
4.2.7 基于性能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
4.3 寿命周期管养策略及设计 |
4.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决策 |
4.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和决策 |
4.6 存在问题与建议 |
5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 |
5.1 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5.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 (中南大学丁发兴老师, 清华大学樊健生老师, 同济大学刘玉擎、苏庆田老师提供原稿) |
5.2.1 研究现状 |
5.2.1. 1 静力性能 |
5.2.1. 1. 1 承载力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拱 |
5.2.1. 1. 2 刚度 |
5.2.1. 2 动力性能 |
5.2.1. 2. 1 自振特性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
(2) 钢管混凝土墩桥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
5.2.1. 2. 2 车致振动 |
5.2.1. 2. 3 风致振动 |
5.2.1. 2. 4 地震响应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 |
(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
5.2.1. 3 经时行为 |
5.2.1. 3. 1 疲劳性能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节点 |
5.2.1. 3. 2 收缩徐变性能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
5.2.1. 3. 3 耐久性能 |
5.2.1. 4 状态评估 |
5.2.2 发展前景 |
(1)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
(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经时行为研究 |
(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 |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服役状态评估 |
6 桥梁防灾减灾 |
6.1 抗震 (同济大学李建中老师、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原稿) |
6.1.1 桥梁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模型 |
6.1.2 桥梁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2. 1 RC桥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2. 2 桥梁剪力键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
6.1.3. 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
6.1.3. 2 桥梁结构多维地震动的空间差动效应 |
6.1.3. 3 桥梁防落梁装置 |
6.1.3. 4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 |
6.1.3. 5 结构-介质相互作用 |
6.1.3. 5. 1 土-桥台-桥梁结构相互作用 |
6.1.3. 5. 2 近海桥梁-水相互作用 |
6.1.4 桥梁减隔震技术 |
6.1.5 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
6.1.6 基于纤维增强材料的桥墩抗震加固技术 |
6.1.7 存在的问题分析 |
6.2 抗风 (长安大学李加武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老师提供原稿) |
6.2.1近地风特性研究 |
6.2.1. 1 平坦地形风特性实验室模拟 |
6.2.1. 2 特殊地形风特性 |
(1) 现场实测 |
(2) 风洞试验 |
(3) CFD方法 |
6.2.2 风致振动及风洞试验 |
(1) 颤振 |
(2) 涡激振动 |
(3) 抖振 |
(4) 驰振 |
(5) 斜拉索风雨振 |
6.2.3 临时结构抗风 |
(1) 设计风速 |
(2) 风力系数 |
6.2.4 大跨桥风致振动的计算分析 |
6.2.5 CFD分析 |
6.3 抗火抗爆 (长安大学张岗老师提供原稿) |
6.3.1 研究现状与目标 |
6.3.2 桥梁火灾风险评价 |
6.3.3 适用于桥梁结构高性能材料的高温特性 |
6.3.4 桥梁结构的火荷载特性 |
6.3.5 桥梁结构的火灾作用效应 |
6.3.6 火灾后桥梁结构的损伤评价 |
6.4 船撞 (长安大学姜华老师提供原稿) |
6.4.1 船撞桥风险分析 |
6.4.2 船撞桥数值模拟及碰撞试验校核 |
6.4.3 撞击力公式及船撞桥简化模型 |
6.4.4 桥梁防撞设施研究 |
6.5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 |
6.5.1 风-车-桥系统 (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提供原稿) |
6.5.1. 1 研究回顾 |
6.5.1. 2 未来发展方向 |
6.5.1. 2. 1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 |
6.5.1. 2. 2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精细化分析 |
(1) 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和耦合机理研究 |
(2) 钢桁加劲梁断面的风-汽车-桥梁分析系统建立 |
(3) 风-随机车流-桥梁分析系统集成、动态可视化及软件实现 |
6.5.1. 2. 3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评价准则 |
6.5.2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与设计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7 基础工程 (湖南大学赵明华老师、东南大学穆保岗老师提供原稿) |
7.1 桥梁桩基设计计算理论 |
7.1.1 竖向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1.2 水平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1.3 组合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2 特殊条件下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1 软土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2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3 陡坡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4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 |
7.2.5 高桥墩桩基屈曲分析 |
7.3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
7.3.1 特殊混凝土材料桩 |
7.3.2 大型钢管桩 |
7.3.3 大型钢围堰与桩基复合基础 |
7.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
7.3.5 大吨位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技术 |
7.3.6 偏斜缺陷桩 |
7.4 深水桥梁桩基的发展动向 |
8 监测、评估及加固 |
8.1 桥梁健康监测 (同济大学孙利民老师提供原稿) |
8.1.1 SHMS的设计 |
8.1.2 数据获取 |
8.1.2. 1 传感技术的发展 |
8.1.2. 2 传输技术的发展 |
8.1.3 数据管理 |
8.1.4 数据分析 |
8.1.4. 1 信号处理 |
8.1.4. 2 荷载及环境作用监测 |
8.1.4. 3 系统建模 |
8.1.5 结构评估与预警 |
8.1.6 结果可视化显示 |
8.1.7 维修养护决策 |
8.1.8 标准规范 |
8.1.9 桥梁SHMS的应用 |
8.1.1 0 存在问题与建议 |
8.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王磊老师,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8.2.1 服役桥梁抗力衰减 |
8.2.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
8.2.3 混凝土桥梁疲劳评估 |
8.3 桥梁加固与改造 |
8.3.1 混凝土桥梁组合加固新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8.3.2 桥梁拓宽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吴文清老师提供原稿) |
8.3.2. 1 桥梁拓宽基本方案研究 |
8.3.2. 1. 1 拓宽总体方案分析 |
8.3.2. 1. 2 新旧桥上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案 |
8.3.2. 2 横向拼接缝的构造设计 |
8.3.2. 3 桥梁拓宽设计标准研究 |
8.3.2. 4 新桥基础沉降变形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
8.3.2. 4. 1 工后沉降差的定义 |
8.3.2. 4. 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中沉降变形施加方法 |
8.3.2. 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拼接时机的影响 |
8.3.2. 6 错孔布置连续箱梁桥的横向拓宽技术 |
8.3.2. 7 三向预应力箱梁横向拓宽技术研究 |
9 其他 |
9.1 无缝桥 (福州大学陈宝春老师提供原稿) |
9.1.1 研究概况 |
9.1.2 发展方向 |
9.2 桥面铺装 (东南大学钱振东老师提供原稿) |
9.2.1 钢桥面铺装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
9.2.2 钢桥面铺装材料 |
9.2.2. 1 铺装用典型沥青混凝土材料 |
9.2.2. 2 防水粘结材料 |
(1) 沥青类防水粘结材料 |
(2) 反应性树脂类防水粘结材料 |
9.2.2. 3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 |
(1) 级配设计 |
(2) 路用性能 |
(3) 疲劳断裂特性 |
9.2.3 钢桥面铺装结构 |
9.2.3. 1 典型的钢桥面铺装结构 |
9.2.3. 2 钢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的疲劳特性 |
9.2.4 钢桥面铺装的养护维修技术 |
9.2.5 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
(1) 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的改进与研发 |
(2) 基于车-路-桥协同作用的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方法 |
(3) 施工环境下钢桥面铺装材料及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
(4) 钢桥面铺装养护修复技术的完善 |
9.3 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原稿) |
9.3.1 施工过程可靠度研究 |
9.3.1. 1 施工期材料性质与构件抗力 |
9.3.1. 2 施工期作用 (荷载) 调查及统计分析 |
9.3.1. 3 施工期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
9.3.2 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
9.3.2. 1 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 |
9.3.2. 2 全过程控制条件下的误差传播及调控对策 |
9.4 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9.4.1 高性能计算 |
9.4.1. 1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 |
9.4.1. 2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及算法 |
9.4.1. 3 抗震分析 |
9.4.1. 4 计算风工程 |
9.4.1. 5 船撞仿真 |
9.4.1. 6 高性能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
9.4.2 结构试验 |
9.4.3 健康监测 |
9.4.4 建筑信息模型 |
9.4.5 虚拟现实技术 |
9.4.6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建设特征[1] |
1 0 结语 |
(5)油气输送管线钢管制造与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企业对高钢级管线钢管的研究现状 |
1.1 日本新日铁公司 |
1.2 曼内斯曼公司和欧洲钢管公司 |
1.3 日本住友金属有限公司 |
1.4 日本JFE公司 |
2 我国高钢级管线钢管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
2.1 X80钢级管线钢管 |
2.2 X90、X100、X120钢级超高强度管线钢管 |
2.3 抗大变形管线钢管 |
2.4 抗腐蚀管线钢管 |
2.5 深海管线钢管 |
2.6 在低温状态下使用的高强度管线钢管 |
3 我国高钢级管线钢管的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1 高频直缝焊管的装备技术 |
3.2 螺旋缝埋弧焊管的装备技术 |
3.3 直缝埋弧焊管的装备技术 |
4 焊管装备的信息系统建设 |
5 结语 |
(6)大直径无缝钢管反挤压冲孔和顶管拔伸+斜轧组合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平面布置 |
1.1 生产工艺流程 |
1.2 工艺平面布置 |
2 生产工艺技术特点 |
2.1 工艺布置 |
2.2 变形分配 |
2.3 提高壁厚精度的措施 |
3 反挤压冲孔和顶管拔伸+斜轧工艺技术 |
3.1 技术方案 |
3.2 生产应用 |
4 生产工艺初步实践 |
4.1 斜轧穿孔热试基本情况及产品实物质量 |
4.2 斜轧穿孔+均整热试基本情况及产品实物质量 |
5 结论 |
(7)组合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连续箱梁桥的发展 |
1.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1 选题的背景 |
1.2.2 支架倒塌施工工程实例 |
1.2.3 支架倒塌事故原因分析 |
1.3 支架分析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组合支架在桥梁施工中的运用 |
2.1 现浇梁支架概述 |
2.1.1 立柱式支架 |
2.1.2 梁式支架 |
2.1.3 梁柱式支架 |
2.2 组合支架的构件组成和特点 |
2.2.1 碗扣式钢管支架 |
2.2.2 贝雷梁 |
2.2.3 大直径钢管柱 |
2.2.4 组合支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2.3 支架现浇施工方法 |
2.3.1 支架现浇施工法简介 |
2.3.2 支架现浇梁施工工序 |
2.4 本章小结 |
3 支架稳定性相关理论及有限元方法的应用 |
3.1 支架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
3.1.1 结构的失稳破坏 |
3.1.2 失稳类型 |
3.2 临界力的计算方法 |
3.2.1 静力法 |
3.2.2 能量法 |
3.3 有限元法在稳定性中的应用 |
3.3.1 有限元法与稳定性的结合 |
3.3.2 线性屈曲分析 |
3.3.3 非线性屈曲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组合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阶段有限元分析 |
4.1 濉河特大桥工程概况 |
4.1.1 工程概况 |
4.1.2 主要设计结构及工程量 |
4.1.3 主要技术标准及参数 |
4.1.4 施工方案 |
4.2 现浇连续箱梁施工仿真模型建立 |
4.2.1 连续箱梁模型建立 |
4.2.2 施工阶段的划分 |
4.3 现浇连续箱梁施工仿真分析 |
4.3.1 箱梁应力变化分析 |
4.3.2 箱梁变形 |
4.3.3 碗扣支架钢管受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现浇连续箱梁施工监测分析 |
5.1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5.2 现浇连续箱梁施工监测方案 |
5.2.1 测点布置 |
5.2.2 监测方法 |
5.3 监测结果分析 |
5.3.1 箱梁应力监测分析 |
5.3.2 碗扣支架钢管应力监测 |
5.4 本章小结 |
6 组合支架受力及稳定性分析 |
6.1 贝雷支架受力分析 |
6.1.1 贝雷梁相关力学参数 |
6.1.2 贝雷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1.3 各施工阶段贝雷梁受力分析 |
6.2 大直径钢管柱施工各阶段受力分析 |
6.2.1 模型的建立 |
6.2.2 各施工阶段大直径钢管柱受力分析 |
6.2.3 大直径钢管柱稳定性分析 |
6.3 碗扣式支架稳定性分析 |
6.3.1 模型的建立 |
6.3.2 支架模型建立 |
6.3.3 支架模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桩基础的历史与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影响桩基基础竖向承载力因素 |
1.2.2 大直径桩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二章 钢管桩设计计算方法 |
2.1 大直径钢管桩应用 |
2.2 大直径钢管桩研究现状 |
2.3 现行规范计算方法 |
2.3.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2.3.2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 |
2.3.3 API海上平台规范 |
2.3.4 ICP法(原MTD法) |
2.3.5 现行规范钢管桩承载力确定总结 |
2.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2.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
3.1 ABAQUS在岩土中的应用 |
3.2 有限元模型 |
3.2.1 本构模型 |
3.2.2 桩及桩-土界面的处理 |
3.2.3 初始应力平衡 |
3.2.4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 |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3.3.1 原始试桩数据 |
3.3.2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3.4 有限元建模方法总结 |
第四章 桩承载力机理及承载力确定 |
4.1 较软土-硬土-软土土层分布模式 |
4.2 软土-硬土-较软土土层分布模式 |
4.3 硬土-软土-较软土-硬土土层分布 |
4.4 钢管桩传力机理规律 |
4.5 单桩承载力确定新方法 |
4.6 钢管桩承载机理和承载力确定方法总结 |
第五章 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研究 |
5.1 大直径钢管桩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5.1.1 大直径钢管桩轴向承载力的确定 |
5.1.2 地质参数与桩参数 |
5.2 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大直径钢管桩直径D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5.2.2 大直径钢管桩壁厚δ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5.2.3 大直径钢管桩悬臂段长度L_(out)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5.2.4 入土深度L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5.2.5 桩周土内摩擦角φ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5.2.6 桩周土体粘聚力c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5.2.7 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小结 |
5.3 承载力修正公式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桩直径D对承载力修正公式的影响 |
5.3.2 入土深度L对承载力修正公式的影响 |
5.3.3 桩周土内摩擦角φ对承载力修正公式的影响 |
5.3.4 竖向极限承载力修正公式影响因素分析小结 |
5.4 大直径钢管桩挤土效应和侧摩阻力分析 |
5.4.1 大直径钢管桩的极限侧摩阻力 |
5.4.2 大直径钢管桩侧摩阻力机理分析 |
5.4.3 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修正 |
5.5 大直径钢管桩闭塞效应和端阻力分析 |
5.5.1 大直径钢管桩的端阻力 |
5.5.2 大直径钢管桩的端阻力发挥机理 |
5.5.3 桩端阻力计算公式修正 |
5.6 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确定 |
5.6.1 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简化修正计算 |
5.6.2 修正公式验证 |
5.6.3 大直径钢管桩桩侧桩端系数表 |
5.7 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砂土中海上风电超大直径钢管桩桩土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研究现状 |
1.2.1 土塞闭塞效应研究 |
1.2.2 竖直向承载力研究 |
1.2.3 水平向承载力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打桩过程中的土塞闭塞效应判别方法研究 |
2.1 打桩过程中桩端土体的破坏模式 |
2.1.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2.1.2 主要分析结果 |
2.2 判断土塞闭塞效应的拟静力平衡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桩端土体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2.2.3 垂直向总阻力计算方法 |
2.3 打桩模型试验 |
2.3.1 试验目的 |
2.3.2 试验装置 |
2.3.3 主要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大直径钢管桩竖直向承载特性研究 |
3.1 竖直向承载模式 |
3.1.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2 主要分析结果 |
3.2 竖直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
3.2.1 API规范法 |
3.2.2 考虑土拱效应的计算方法 |
3.3 竖直向承载力模型试验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装置 |
3.3.3 主要试验结果 |
3.4 影响竖直向承载力的特征参数分析 |
3.4.1 直径对竖直向承载力的影响 |
3.4.2 桩长对竖直向承载力的影响 |
3.4.3 壁厚对竖直向承载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大直径钢管桩水平向承载特性研究 |
4.1 水平向承载模式 |
4.1.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2 主要分析结果 |
4.2 水平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
4.2.1 P-Y曲线法 |
4.2.2 基于圆柱壳理论的计算方法 |
4.3 水平向承载力模型试验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装置 |
4.3.3 主要试验结果 |
4.4 影响水平向承载力的特征参数分析 |
4.4.1 直径对水平向承载力的影响 |
4.4.2 桩长对水平向承载力的影响 |
4.4.3 壁厚对水平向承载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著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四、国外大直徑鋼管的生产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大直径无缝钢管生产发展的装备选择[J]. 李晓红. 钢管, 2006(06)
- [2]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 [4]国外大直徑鋼管的生产方法[J]. 金如崧,周云南. 钢管情报, 1966(01)
- [5]油气输送管线钢管制造与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 王旭. 钢管, 2012(01)
- [6]大直径无缝钢管反挤压冲孔和顶管拔伸+斜轧组合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实践[J]. 罗灿,罗涛,郑世建,杨玉先. 钢管, 2010(04)
- [7]组合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监测与分析[D]. 高策.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8]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能力研究[D]. 倪敏. 天津大学, 2014(03)
- [9]砂土中海上风电超大直径钢管桩桩土相互作用研究[D]. 周龙. 天津大学, 2014(03)
- [10]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