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梅尧臣的边塞诗(论文文献综述)
丁沂璐[1](2021)在《北宋边塞诗理性风貌的动因考察——以文化诉求、身份转型、制度保障为中心》文中提出北宋时期,许多诗人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的边塞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亦表现出清晰的价值判断与理性精神。北宋边塞诗理性精神是北宋士人重拾道德、建设文化的内在诉求,北宋诗人的理性精神对北宋边塞诗理性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之力,科举制度、谏议制度是人之理性的制度保障。
丁沂璐[2](2021)在《北宋边塞诗的概念界定、取材标准与研究回顾》文中研究指明边塞诗是一种以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囊括东西南北四边,描摹边塞风光,彰显塞防险要,反映民族交流,表达边事态度,包蕴各种边塞题材的诗歌。在此概念指导下,北宋边塞诗的取材大致遵循以下法则:诗人创作地点不受拘囿,边塞指向可以虚拟,边塞视角不局限于北部与西北,亦及南方。同时,涉及边塞防卫的论兵诗与战争诗,表现民族交往、塞防形势的使辽诗与送人使辽诗,均可纳入边塞诗的研究范畴。学界对北宋边塞诗的研究,大致从唐宋边塞诗比较与影响、乐府边塞诗、地域边塞诗、使辽诗、北宋军旅诗与宋夏战争诗、诗人个案的边塞诗考察等方面推进结论,同时又在取材、理解与学科借鉴上留有遗憾,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丁沂璐[3](2021)在《诗史与纪事:北宋边塞诗的叙事特征与纪实品格——以宋辽、宋夏边事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宋人接受"诗史"观念,均不同程度地对孟棨的"诗史"内涵予以修定,淡化时间限定、突出纪事功能、强化价值判断是宋人的一致选择。事件是"诗史"观念的核心,宋人记录边事之自觉,表现在记述范围、纪事群体、记录载体之广。交聘、迎战、开边等边防经略,御边将帅、戍边兵卒、馈粮役夫的行实命运,均纳入边塞诗的书写视野,折射出北宋诗家的仁民之心与虑国之诚。叙事与纪实是发扬"诗史"精神的重要路径,析而论之,见证与实录体现纪实特征,纪事与剪裁彰显叙事技巧,美刺与寄托则充分展现仁民爱物、补裨时政的初心。不独正文,诗题、诗引、诗序与自注亦成为北宋边塞诗反映防辽御夏、彰显叙事魅力的生命场,更能突显北宋边塞诗的"诗史"价值与纪事特征。
丁沂璐[4](2021)在《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文中研究指明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佑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张美玲[5](2020)在《宋代凉州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凉州,控关陇,连番部,通西域,是历代西北边塞的军事、政治要地,是文人出使边塞的重要通道,其特殊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风俗影响着历代诗人,在此背景下孕育出的凉州诗歌,是河西地区灿烂的文化瑰宝。凉州诗歌源远流长,宋代凉州诗歌有其时代特色。本文意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与分析诗歌的基础上,研究宋代凉州诗歌与前代凉州诗歌的不同,探讨宋代凉州诗歌的特色,讨论宋代凉州诗歌的价值。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简要阐述凉州在古代政治、军事、交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对本文研究的凉州及宋代凉州诗歌作一范围上的界定。追溯凉州诗歌的源头,梳理宋前凉州诗歌的内容。第二,讨论宋代凉州诗歌整体概况,分析宋代咏凉州诗人的构成。宋代亲历凉州诗人较少,多为未过境诗人,但其中有晁说之等人到达甘肃;有范成大、陆游等亲历边塞;有曹勋、苏辙等出使他国。其他诗人虽未过境,也没有到达边塞的机会,但他们有诗歌提到“凉州”“武威”“姑臧”“西凉”等,通过对比诗人构成,分析诗人的创作视角与想象空间,为进一步研究诗人诗歌奠定基础。第三,研究宋代凉州诗歌的特色。主要研究诗歌题材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凉州”意象。首先,宋代凉州诗歌在描述边塞战争,边地风景,人文景观等方面大体承接前代,但宋代咏凉州诗人运用想象,视角转换叠加等创作手法,宋代凉州诗歌出现征夫思妇形象的刻画,英雄形象的塑造与想象,记录当时军事、政事、官员日常生活、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等题材内容方面的突破与新变。其次,宋代凉州诗歌的情感基调大致为乐观昂扬、积极报国与悲凉伤感、冷静平和两种,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诗歌情感基调会发生转变,甚至同一首诗歌前后情感可能会不同;宋代凉州诗歌语言趋向朴实美,有少数民族语,俗语,口语,市井化词句,其意象多百姓生活常见意象、世俗化意象,风格追求平淡美,多用冷色系色调,重实用,摒弃华丽等,体现其设色之淡与“美刺”功能;宋代凉州诗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为用典,以及以陆游为代表的“以梦入诗”。最后,从空间诗学的角度来讨论凉州诗歌中“凉州”意象的嬗变,发现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延伸,主要为自然空间的衍生,诗意空间的迁移,文化空间的辐射,出现了“地名”“边塞”“失地”“凉州曲”“曲牌”“词牌”“凉州艺人”“葡萄”“葡萄酒”“异域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意义,使得“凉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诗歌意象符号。第四,分析宋代凉州诗歌的价值。宋代凉州诗歌涵盖层面广,具有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地域文化价值。从文献学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文献的辑佚、校勘,辨伪等价值;从史料学来看,宋代凉州诗歌有补充宋代人物生平史料,宋代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史料的价值;从地域文化方面来看,宋代凉州诗歌中对于凉州地区山川河流,自然环境,植物,民俗的描述,对我们研究凉州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启玮[6](2020)在《梅尧臣、苏舜钦边塞诗的角色想象与诗史意义》文中指出宋仁宗朝宋夏战争激起边塞诗的写作热潮。梅尧臣、苏舜钦尤具参与感,各以"通儒—幕僚""烈士—武将"两类虚构的"文化人格—政治角色"为中心将边塞诗汇成风格独特的文本系统。梅注《孙子》,欲入边幕,其边塞诗因幕僚思维和儒者认同,一则重视析理建策,关注幕僚群体,二则承载悲悯情怀和通儒理想。苏作边塞诗鉴于宋将无能,由烈士向慕导向武将想象,发扬中古边塞诗的抒情传统,形成公私话语的背反。梅顾虑儒者论兵,苏反思烈士人格,又可见政治文化的影响。梅、苏的边事书写不仅集中显示两人诗风的差异,亦标志宋代边塞诗形成自身特色,这表现为写作内容的现实指向、心态的时代性及范式革新。
王金伟,崔晶[7](2019)在《“纸上谈兵”:梅尧臣的边塞诗创作与诗风引领》文中研究说明梅尧臣是北宋兵学研究和边塞诗创作的文士代表。他以饱满的热情关注时事,积极谋求建功边关的机会,注释兵书以明志,却时运不济,报国无门。终身未至边塞的梅尧臣,却创作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边塞诗。梅尧臣边塞诗内容上以酬唱赠答和抒情言志为主;其"纸上谈兵"的创作特色是北宋边塞诗的典型,也是宋诗走向书斋化的先行;其诗歌议论化、散文化和尚平淡的艺术风格亦是宋诗诗风的有力引领。
苏雅娜[8](2019)在《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文中研究说明宋夏战争历史经久,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李继迁夺夏州故地之战;宋仁宗时期的三大战役;宋神宗时期宋夏熙河之战、永乐城之战和兰州之战;宋哲宗时期的平夏城保卫战;宋徽宗时期北宋攻西夏仁多泉城、统安城之战。纵观北宋与西夏的战役,以北宋仁宗朝为界,前期多以西夏取胜,而后期北宋则扭转了战局,成了宋夏战争的常胜方。由此可见,北宋仁宗朝三大战役对后来北宋战事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在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西夏立国并处于相对昌盛期,而李元昊又擅于使用兵计,故而此一时期的宋夏战役的特点是以西夏主动进攻为主,北宋则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此外,在仁宗朝宋夏战争背景下活动的文人亦是众多的,不仅有范仲淹、韩琦等较为着名的文学家,而且包括范雍、庞籍等诸多戍边文人,甚至梅尧臣、苏舜钦以及刘敞等文人笔下之数首诗歌皆与仁宗朝宋夏战事息息相关。这些文人创作的诗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六类,分别为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对战后经验的总结、对边地风光的记录、对战后百姓苦难生活的反映和对友人赴边的赠答诗歌。这些诗歌大多反映了仁宗朝宋夏战争的残酷场景、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体现出了戍边文人内心斗志与无奈并存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烈的影射现实的意味。因仁宗朝宋夏战争始于景佑元年(1034),而战争的议和谈判在庆历四年(1044)结束,故本文以景佑元年至庆历四年这十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对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二十位重要的戍边文人以及与他们有关的诗、文进行了行年与系地的考证。把基本信息分析理清后,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此一期间文人的基本概况信息和诗文创作时地信息。通过这样的考察与研究,不仅生动、全面、客观地还原和展现了仁宗朝宋夏战争有关戍边文人的生平活动、仕途迁徙和文学创作等真实风貌,而且有利于形成对仁宗朝宋夏战争、有关戍边文人以及有关诗、文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王金伟[9](2019)在《唐宋边塞诗词演进中的苏轼及其作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是宋代边塞诗词的创作主将之一,其作既具备了宋代特色,又较为中允,成为边塞诗词演进过程中的典型代表。苏轼在宋代边塞作家的代群中地位重要,其"正坐论兵"的创作模式异乎"书生论剑"和"纸上谈兵",其边塞诗词较之唐诗范式,既"本色"又有时代特色。
丁沂璐[10](2018)在《北宋边塞诗的兵法借鉴与韬略探求》文中研究表明北宋一朝,内忧外患,内则军、政、财三务危机四伏,外则辽、西夏、金三国虎视眈眈。鉴于此,北宋士人创作了大量边塞诗表达对边防与时局的关注。研读其诗,重谋倚算、尚奇好胜、戒贪持重等兵韬十分鲜明,这些观点既承继了古代兵学"兵者诡道"的习兵心得,又凝聚了宋人安边靖远的治世理想,兼具文学、史学、兵学等多重内涵。
二、论梅尧臣的边塞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梅尧臣的边塞诗(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边塞诗理性风貌的动因考察——以文化诉求、身份转型、制度保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宋士人重拾道德、建设文化的内在诉求 |
二、复合型人才的身份确立对诗歌理性的推动 |
三、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对议论反思的保障 |
四、小结 |
(2)北宋边塞诗的概念界定、取材标准与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边塞诗的概念界定 |
二、北宋边塞诗的取材标准 |
三、北宋边塞诗的研究回顾 |
(一)唐宋边塞诗比较与影响研究 |
(二)乐府边塞诗研究 |
(三)地域边塞诗研究 |
(四)使辽诗研究 |
(五)北宋军旅诗、宋夏战争诗研究 |
(六)个案研究的边塞诗考察 |
(3)诗史与纪事:北宋边塞诗的叙事特征与纪实品格——以宋辽、宋夏边事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见证与实录———以澶渊之役为中心 |
二、纪事与剪裁———以三川口之战、熙河开边为中心 |
三、美刺与寄托———以好水川、定川寨诸役为中心 |
四、诗题、诗引、诗序、自注的辽夏边事与叙事功能 |
五、结语 |
(5)宋代凉州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凉州及宋前凉州诗歌 |
第一节 凉州 |
第二节 宋前凉州诗歌 |
一、唐前 |
二、唐代 |
(一)写边塞景色 |
(二)写边地战争 |
(三)写凉州歌舞 |
(四)写凉州风俗 |
第二章 宋代凉州诗歌概述 |
第一节 宋代凉州诗歌整体概况 |
第二节 宋代咏凉州诗人 |
第三章 宋代凉州诗歌的特色 |
第一节 题材内容 |
一、承接 |
(一)战争题材的承接 |
(二)自然景观内容的承接 |
(三)人文题材的承接 |
二、新变 |
(一)边塞戍役题材 |
(二)上层社会现实 |
(三)塑造英雄形象 |
(四)关注百姓生活 |
第二节 艺术特色 |
一、情感基调的转换 |
(一)乐观昂扬、积极报国 |
(二)悲凉伤感、冷静平和 |
二、语言风格的变化 |
(一)语言趋向朴实美 |
(二)风格追求平淡美 |
三、创作手法的丰富 |
(一)典故运用 |
(二)以梦入诗 |
第三节 “凉州”意象 |
一、自然空间的衍生 |
(一)地名 |
(二)边塞、失地 |
二、诗意空间的迁移 |
三、文化空间的辐射 |
(一)凉州曲 |
(二)曲牌、词牌 |
(三)凉州艺人 |
(四)葡萄、葡萄酒 |
(五)边塞及异域文化 |
第四章 宋代凉州诗歌的价值 |
第一节 文献学价值 |
一、辑佚 |
(一)补宋代文人别集之缺 |
(二)保留宋代文人诗歌残篇 |
二、校勘 |
三、辨伪 |
第二节 史料价值 |
一、补充宋代人物史料 |
(一)补正诗人生平史料 |
(二)补正他人生平史料 |
二、补充宋代军事史料 |
三、补充宋代经济史料 |
四、补充宋代政治史料 |
第三节 地域文化价值 |
一、地理 |
二、植物 |
三、民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宋代凉州诗歌及作者 |
(6)梅尧臣、苏舜钦边塞诗的角色想象与诗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论兵儒者到“边幕僚佐”:作为边塞诗人的梅尧臣 |
二 苏舜钦边塞诗中的武将想象与烈士向慕 |
三 梅、苏边塞诗的意义 |
余 论 |
(7)“纸上谈兵”:梅尧臣的边塞诗创作与诗风引领(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国建功的政治诉求与实际行动 |
(一) 密切关注边事, 积极谋求从军 |
(二) 喜好纵谈军事, 亲注兵学典籍 |
二、边塞诗创作成就与诗歌功能 |
(一) 赋诗以酬唱赠答 |
(二) 赋诗以言志议论 |
三、创作的“纸上谈兵”与边塞诗风之变 |
(一) “纸上谈兵”与创作书斋化 |
(二) 议论化、散文化的创作 |
(三) 平淡风格的追求 |
(8)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有关仁宗朝宋夏战争的总体研究现状 |
(二)范雍的研究现状 |
(三)夏竦的研究现状 |
(四)范仲淹的研究现状 |
(五)韩琦的研究现状 |
(六)尹洙的研究现状 |
(七)其他有关文人的研究现状 |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撰写体例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撰写体例 |
第一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及有关文人介绍 |
一、宋夏战争的分期 |
二、仁宗朝宋夏战争的特点 |
三、仁宗朝宋夏战争主要文人及其诗歌总论 |
(一)仁宗朝宋夏战争的主要相关文人总论 |
(二)仁宗朝宋夏战争诗歌总论 |
第二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萌芽期:景佑元年—宝元二年 |
第三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爆发期:康定元年—庆历二年 |
第四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尾声期:庆历三年—庆历四年 |
结语 |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B: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信息统计表 |
附录C: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有关诗文创作时地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唐宋边塞诗词演进中的苏轼及其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家代群中的地位 |
(一) 七主将之一 |
(二) 三梯队首席 |
(三) 南籍士代表 |
二、创作模式中的取向 |
(一) 北宋边塞诗词创作模式一——“书生论剑” |
(二) 北宋边塞诗词创作模式二——“纸上谈兵” |
(三) 苏轼为代表的“正坐论兵”模式 |
三、审美风格中的因变 |
四、论梅尧臣的边塞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边塞诗理性风貌的动因考察——以文化诉求、身份转型、制度保障为中心[J]. 丁沂璐. 晋中学院学报, 2021(06)
- [2]北宋边塞诗的概念界定、取材标准与研究回顾[J]. 丁沂璐.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10)
- [3]诗史与纪事:北宋边塞诗的叙事特征与纪实品格——以宋辽、宋夏边事为中心的考察[J]. 丁沂璐.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4]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J].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2021(01)
- [5]宋代凉州诗歌研究[D]. 张美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梅尧臣、苏舜钦边塞诗的角色想象与诗史意义[J]. 王启玮. 文学遗产, 2020(02)
- [7]“纸上谈兵”:梅尧臣的边塞诗创作与诗风引领[J]. 王金伟,崔晶. 重庆社会科学, 2019(07)
- [8]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D]. 苏雅娜.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唐宋边塞诗词演进中的苏轼及其作品[A]. 王金伟. 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10]北宋边塞诗的兵法借鉴与韬略探求[J]. 丁沂璐.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