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心之[1](2021)在《结合《金锁记》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文中研究表明张爱玲是在战火纷繁中成长起来的伟大天才,以其才情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总蕴藏着挥之不去的悲凉,笼罩着悲剧的氛围。扭曲的人生和苍凉的意境似乎成为张爱玲小说的标志。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众多,本文结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靳晶[2](2021)在《茫茫无所依 ——张爱玲情感归属的心理传记分析》文中提出

冯译萱[3](2021)在《阿城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谈及“寻根”,阿城似乎成为一枚标志符号,而这一成就的高峰,却一叶障目般消弭了其多元的意义。众所周知,阿城的相关研究几乎是伴随着《棋王》的横空出世而渐入高潮,一直延续至今。然而,除杨肖着有一本《阿城论》的专着外,大部分均为评论文章、硕士论文,至今未有以阿城为对象的博士研究论文。通过对此前的研究文论进行梳理,可以明显发觉,学者们对阿城的创作研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例如,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多集中于早期的小说,而忽视了后期影视剧本、艺术对谈、学术着作等,如古代造型学研究《洛书河图》《昙曜五窟》。还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阿城发表于期刊杂志的零散文字的考察,如本人认为对其创作研究极为重要的一篇影视评论《生活理想与审美理想》。研究文献的局限性导致了对创作者观念的部分误读,为此,本文也将担当起对阿城进一步完整而立体化研究的使命。本文以阿城至今发表的文本作品、访谈演讲为基础,补充以阿城于八十年代初发表的部分零散文字,对以往研究打捞梳理,在其经历、思想、文字间,勾连环环相扣的趋同内涵,构造出作家本身创造性、传承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质。通过阿城文学创作与美术、音乐、电影间的互渗交融,观照其文本丰富的艺术素养,并通过对其文论思想的考察,说明他对传统的执着,根源意图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卫,是对文化得以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开拓,为了尽可能对阿城做出较为完整、全面的系统性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了四大章节。第一章意在探究阿城的文化观念,对其创作做纵向的历史梳理。通过梳理阿城的人生轨迹和经历,从家庭背景、到成长中汲取的知识结构、从知青经验到美国生活,展现阿城文化思想的形成,理解他始终以文化为母题的创作。同时通过辨析阿城与“寻根文学”的纠葛,说明阿城创作的心理机制:他所主张的文化“寻根”,在历史语境中实则是变革现实的理想,带有守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与其他寻根作家予以对比,更可挖掘他内在文化精神的“底气”。从阿城映照现实的文化观,我们可有理由引申至否定《棋王》是一部道家文化之作;思考其创作观,更可明确小说中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自然主义”创作特质。第二章主要阐明其文学创作与美术、音乐、电影之艺术方式间的勾连转化,遵循着不同艺术的某些共同规律,阿城在小说中将美术的感知、笔法、审美蕴化为语言的表现工具;通过四字组合、标点符号、休止等手法构建强烈的节奏,通过重复、叠音、对仗的手法显现诗歌般的旋律;并将电影的蒙太奇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声画合一的手法融会贯通到文字的书写,使其文字练就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质。第三章内容,主要对阿城小说的艺术特征做以提纲挈领的分析,从新笔记文体、“古”化的语言风格、诗意的叙事表现予以深入研究,在重顾传统文学范式的同时,说明其创作是对深化“中国特色”文学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益尝试。第四章则对阿城迄今为止的文论话语深入分析,探讨其始终秉持的“自由观”——是制约的自由与同情的自由,即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与“仁者”的自由。同时理解阿城对“巫”文化的热忱,乃至成为他对艺术、文学、乃至传统文化谱系认知理论的一脉重要来源。试图说明阿城对多样性文化的“自觉内化”:对传统的追根溯源,对知识结构的差异强调,甚至对渐近失落的原儒文化、萨满文化的打捞,无一不证明着对渐近消逝的文化的寻回,贯穿其思想的内在理路。

毛悦梅[4](2021)在《张看:讲述“传奇”的方法 ——《传奇》中的视觉性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传奇》增订本封面“窥视图”的出现到《张看》散文集的出版,“看”成为张爱玲构建文学世界、理解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为研究者指明了进入其人其作的新通道。笔者试图在借助当下有关视觉性、视觉文化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对《传奇》文本中的视觉性行为进行深入探究,挖掘视觉性场景呈现背后的隐秘文化心理内涵。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试图厘清“看”及其相关概念,并在整体上对《传奇》文本中的视觉性在场及其主客体关系作了梳理。首先是“视觉性”概念的阐释,区别于日常所使用的“看”,它的范围更小,集中于具有各种力量关系生发的视觉行为本身,而非单纯的视觉感知过程。这一过程还离不开大脑意识以及其他感官的参与,因而是含混的。文学中细腻描述的大多是视觉性行为以及包含多种行为的视觉性场景,也是本文所分析的重点。其次,通过附录的展示,笔者认为《传奇》中视觉性的在场是毫无疑问的,是张爱玲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则是对视觉性行为中“看与被看”主题的分析,笔者指出看与被看的关系并非以往使用情景中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互动状态,被看客体是作者的关注重心,因而通过对被看者看到被看场景后相关心理行为的展示进而扩展为“传奇”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普遍状态。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主要对视觉性行为的方式以及所见内容作了具体分析。镜像和窥视作为文本中出现较多的行为方式,是连接个体与外界环境、个体与自我欲望的重要通道,通过不同视觉性行为方式的展现,作者将人物内心世界完整呈现出来。而具体到所见内容的部分,笔者从个体和环境两方面入手,试图通过个体社会定位的模糊、个体情感能力的流失;生活环境的枯朽、时代背景的模糊瑟缩四方面来阐释个体所看到的自我生存处境,这种无所适从共同构成了携带有不安感的生存体验。第三部分对视觉性行为的文化心理内涵作了探究。首先是人本关怀,张爱玲将对个体的关注放置于和环境的较量中呈现。环境的不断规训和惩罚将个体禁锢其中,既无力也不愿反抗,只能被同化或走向灭亡。对自我意愿萎缩的残酷生存真相的反复书写体现了作者对人、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洞察。此外,真实的日常生活书写、真挚的情感展现都通过人物的视觉性行为呈现出来,这种一贯的求真风格不仅塑造了众多“真”人形象,也使得张爱玲的作品能历久弥新。

刘芳彤[5](2021)在《张爱玲小说与《金瓶梅》》文中研究指明现当代文学史上诸多从古典小说里汲取养料的作家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张爱玲即使不是唯一一个,也是这方面最自觉最成功的一个。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与古典小说《金瓶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张爱玲是如何看待古典小说中的经典——《金瓶梅》,而《金瓶梅》又是如何在思想上和小说写作上对张爱玲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对张爱玲与古典小说的传承关系有更加清晰、立体、深刻的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对于张爱玲小说写作受《金瓶梅》影响进行了几方面的分析,全文分为如下章节。第一章阐述张爱玲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渊源,没落贵族家庭给予她的旧式文化教育与熏陶不仅使她酷爱古典小说,更重要的是为她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在诸多古典小说中,《金瓶梅》与《红楼梦》对她产生的影响又尤为突出。她称“《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一切的源泉”,这两部书给予了她写作技巧与人生感悟、思考方式的启发与滋养。第二章探讨的是艺术方法的借鉴,艺术方法是张爱玲小说从《金瓶梅》中汲取营养的最有迹可循的证据。这其中包括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的相似性以及服饰与色彩等意象方面的借鉴与学习。悲情又充斥着斗争的女性世界、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前期作品中场景与对话里明显的金瓶之风与后期将其内化,形成“平淡而近自然的风格”。也标志着她在小说艺术上更高追求。第三章是从思想性角度挖掘《金瓶梅》之于张爱玲小说的深刻影响。分为言情传统的继承、悲剧世界的共鸣以及对人生的眷恋执着。张爱玲的言情与世情最为无限接近的是《金瓶梅》。她所写的是《金瓶梅》那样的成人世界的情,这情是常常于灰色地带徘徊。在张爱玲构造的小说宇宙里,不存在大观园那样的乌托邦,她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必须直面冰冷而现实的“世情”。此外,在《金瓶梅》式“人生如梦”色空观的启发下,她营造了独具特色的张氏悲剧美学,给小说史留下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第四章谈的是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古典小说对张爱玲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她不仅继承了《金瓶梅》等古典小说的文学价值,同时又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文化思潮和新的小说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正是张爱玲之所以能成为张爱玲的原因,也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与现代小说艺术的独特贡献。

张木花[6](2020)在《张爱玲王安忆小说悲剧叙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书写风格最为相近的两个作家,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将自己对生命悲剧的体验诠释注入到平凡人物的写作中。她们都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或透过人性的灰暗,或通过个人追求与历史的错位书写女性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情感。她们的悲剧叙事为都市文学和女性写作带来了新的高度。

杜荔蕊[7](2020)在《新古韵:葛亮小说美学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70后新生代作家葛亮近年在文学市场上横空出世,以其小说中潜藏的新古韵美学风格引起学界巨大反响。其年轻的创作身份、深切的古典情怀、对长篇历史叙事的执着追求与从容驾驭以及他小说中包含的古新交融的独特新质吸引了众多评论者的目光,这与他厚重的家学底蕴、特殊的越界文化身份及小说创作的“复古”切入点密不可分。葛亮在承古与创新方面的探索展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代新变对作家创作的双重影响,以此构筑起其小说的新古韵美学风格。顾名思义,所谓新古韵,“古”指的是借用古典文学外在的典雅形式,而“新”在于摄取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气质。葛亮正是站在这种传承与融合的全新立场上,开启他小说创作的“独复”之路与新创之风。因此,对葛亮小说新古韵美学风格的研究与思考,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气韵,实现古典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完成文化传统与时代新变的完美融合。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理论演绎等方式,依据葛亮目前出版的长、中、短篇小说集,对葛亮小说的新古韵美学风格作整体把握,以期揭示葛亮小说美学风格的精神内核与美学价值。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共三部分)、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单阐释了选题源起、研究现状、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葛亮小说美学风格的独特呈现,概括其小说的主旨内容、书写手法及意象运用的返本开新之所在。第二部分,对葛亮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追根溯源,从而展现其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多元视域下的创作理念和承古创新的美学追求。第三部分,对葛亮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反思。着重分析了葛亮小说创作及新古韵美学风格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能的突围路径,寄望其完成自身与时代的双重超越。结语收束全文,对葛亮小说新古韵美学风格的前景和发展潜力做出展望。

高晟宇[8](2020)在《张爱玲小说的空间书写及其文化价值 ——以《传奇》为核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空间不仅是一个静止的“容器”,还是各种关系交织的网络。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都市文学的代表,她将城市作为描绘对象,并把市民阶层作为自身关注对象。从空间角度对她的文学创作行研究,有利于探析城市与人的互动关系,从而挖掘蕴藏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里,最具个人色彩的是短篇小说集《传奇》,以及中篇小说《创世纪》、《小艾》、《怨女》、《连环套》和长篇小说《半生缘》等。所以,本论文将《传奇》及《创世纪》、《半生缘》、《小艾》、《怨女》、《连环套》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按着以下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着重探寻张爱玲文学创作空间的生成及意义。主要运用爱德华·索亚、列斐·伏尔及迈克·克朗等人的空间理论,从探究影响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空间生成的外部因素、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空间生成的内部因素、以及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空间生成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空间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上海-香港双城的不同都市空间里,地域的差异性成为张爱玲创作空间生成的外部力量;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审美体验以及特殊的生命体验,文学感知力成为张爱玲创作空间生成的内在驱动力。最终,这种内在动力与外部刺激,促成张爱玲文学创作空间的生成。这一文学创作空间的生成,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意义。第二部分是核心部分,主要从张爱玲重构的都市空间表现形式、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着手,具体论述她的文学文本空间书写。通过分析不同的空间类型、各色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人性的善恶美丑,从而揭示现代化进程对人性的冲击。第三部分主要解读张爱玲小说的空间书写的文化价值。纵观她的文学创作空间,以其独异的艺术性推动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赋予了都市景观的美学价值、批判了落后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为都市文学及整体文学研究提供参照。总之,地域的差异化体验、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积淀、社会与历史的变动,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立足空间理论,将文学放置于由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解析,对研究作家文学创作空间的生成,探究其文本空间里的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鑫[9](2020)在《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热潮再度兴起并且方兴未艾。但相比较学界对其生平与小说的高度关注而言,其散文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其散文多样性的关注与研究不多。张爱玲散文显然具有多样性特质,比如其取材就呈现出多样特色——有谈个人生活的,有谈亲戚朋友的,有谈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有谈读书的,有谈文化的,可以说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再比如其散文文体也呈现出随笔、评论、序跋、读后感、语录、自传等多样性。但对于张爱玲散文的这些多样性尚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总结。本文以张爱玲散文的多样性为关注对象,研究其散文多样性在题材、文体、互文和审美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在深入研读张爱玲作品和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将其散文题材的多样性归纳为女性生活题材、都市生活题材、个人生活题材、艺术品鉴题材、表演艺术题材和文化批评题材;将其散文文体的多样性分归纳为自叙传、随笔、语录、序跋、文论与艺论、书评、文化小品、游记、影评以及插图传记;将散文互文的多样性分为散文与小说的情节互文、散文与小说的主题互文、文论散文之间的互文、自传散文之间的互文、散文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互文、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文及散文与外国文化的互文。同时论文还将通过分析张爱玲的身世、教育环境、创作环境、文化市场消费环境等诸多因素,探寻其散文多样性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因素。据此论文还将更进一步探讨张爱玲散文多样所形成的审美品格及其意义。

吴鸿雁[10](2020)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二、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金锁记》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悲剧意识的成因
    (一)少年缺失家的温暖
    (二)遇人不淑导致爱情破灭
    (三)生逢乱世特殊的审美眼光
二、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特征
    (一)“月”意象的采用
    (二)凄凉色彩的使用
    (三)着眼小人物的悲欢
三、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探析
    (一)囿于黄金的枷锁
    (二)悲于扭曲的婚姻和情欲
    (三)苦于人情关系的疏离

(3)阿城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阿城的文化观念探究
    第一节 父与子、经验与记忆——阿城文化思想形成
        1.1.1 家庭的隐性濡染
        1.1.2 知识结构与文化选择
        1.1.3 知青记忆与文化反思
        1.1.4 旅美生活与文化回望
    第二节 从蔚然成风的“寻根文学”到径自的文化寻根之路
        1.2.1 文学史回望:缘起寻根
        1.2.2 争鸣与辨析
        1.2.3 变革现实的“寻根”理想——以《生活理想与审美理想》为例
    第三节 文化与创作:现实价值、历史接续、自然主义
        1.3.1 映照现实的文化价值观
        1.3.2 历史断裂下的文化接续
        1.3.3 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
第二章 美术、音乐、电影与小说的多元融合
    第一节 小说的美术性
        2.1.1 散落的美术形迹
        2.1.2 线性生长与骨法
        2.1.3 无画处成妙境
        2.1.4 光影间的画面语言
    第二节 小说的音乐性
        2.2.1 生活的音符
        2.2.2 结构的旋律性
        2.2.3 可读的节奏
        2.2.4 对位法曲式
    第三节 小说的电影性
        2.3.1 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2.3.2 从“电影人”到“电影观”
        2.3.3 电影化叙事
        2.3.4 景别:小说的镜头语言
        2.3.5 声画合一
        2.3.6 从《芙蓉镇》到《刺客聂隐娘》:阿城电影剧本创作
第三章 阿城创作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化传统为现代——新笔记文体
        3.1.1 另一种文化复归意识
        3.1.2 《遍地风流》的笔记特征
        3.1.3 样本集纳的功能意义
    第二节 “古”化语言
        3.2.1 字词的复位性
        3.2.2 半文言风貌
        3.2.3 民与俗的活泼生命
    第三节 意象、氛围、生命
        3.3.1 阿城的诗性观
        3.3.2 表于意象,融于氛围
        3.3.3 文字是感觉的诗意流露
        3.3.4 伦理生活的诗意情怀
第四章 阿城文论话语建构
    第一节 自由境界的学思
        4.1.1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共鸣
        4.1.2 限度、维度、超越
        4.1.3 “同情”是自由的根基
    第二节 巫文化视角
        4.2.1 艺术起源论
        4.2.2 中国造型的幻象源头
        4.2.3 “巫”与文化基因
    第三节 多样性景观
        4.3.1 世俗关怀到人文视角
        4.3.2 映照中西的文化之思
        4.3.3 认识论的思辨色彩
结语
附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张看:讲述“传奇”的方法 ——《传奇》中的视觉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视觉性”及《传奇》中的视觉性呈现
    第一节 不纯粹的“视觉性”
    第二节 《传奇》中的视觉性在场
    第三节 我看着我被看
第二章 联通内外的视觉性行为方式
    第一节 镜像:可见世界的入口
    第二节 窥视:规范束缚下的欲望出口
第三章 所见:众生生存的不安
    第一节 自我存在的尴尬
    第二节 真挚与爱欲的流逝
    第三节 艰难之世
第四章 张望:梦魇时代的真切人生
    第一节 时代梦魇中的人本关怀
    第二节 朴素的求真底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张爱玲小说与《金瓶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张爱玲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
    第一节 身世·末世之感
    第二节 《红楼梦》与《金瓶梅》——一切的源泉
第二章 艺术方法的借鉴
    第一节 人物形象塑造
        一 女性世界
        二 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
        三 人物形象的艺术投影——《连环套》中的人物
    第二节 色彩与服饰
    第三节 语言的借鉴
        一 前期作品的场景与对话借鉴
        二 后期作品平淡自然的风格
第三章 精神世界的强烈共鸣
    第一节 言情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金瓶梅》式悲剧世界
        一 悲剧神韵的承继
        二 死亡书写
    第三节 对人生的眷恋执着
第四章 张爱玲小说对《金瓶梅》的发展
    第一节 价值取向的变革
    第二节 现代化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入
    第三节 学习古典小说的得与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张爱玲王安忆小说悲剧叙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7)新古韵:葛亮小说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返本开新:美学风格呈现
    (一)城人与共的中国故事
    (二)节制温情的中国书写
    (三)余韵悠长的中国意象
二、中行独复:美学风格溯源
    (一)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创作理念
    (三)承古创新的美学追求
三、趋时通变:美学风格反思
    (一)葛亮创作的局限性
    (二)新古韵小说的美学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张爱玲小说的空间书写及其文化价值 ——以《传奇》为核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张爱玲文学创作空间的生成及其意义
    (一)张爱玲文学创作空间生成的外部力量
    (二)张爱玲文学创作空间生成的内部驱动力
    (三)张爱玲文学创作空间的生成意义
二、张爱玲文学文本的空间书写
    (一)重构都市空间的表现形式
    (二)塑造都市空间的众生像
三、张爱玲小说空间书写的文化价值
    (一)再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二)重塑都市文化空间的精神内核
    (三)赋予都市空间美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的呈现
    第一节 张爱玲散文题材的多样性
        一、女性生活题材
        二、都市生活题材
        三、个人生活题材
        四、文艺评论题材
        五、舞台表演鉴赏题材
        六、文化批评题材
    第二节 张爱玲散文文体的多样性
        一、自叙传
        二、随笔
        三、语录
        四、序跋
        五、文论与艺论
        六、书评
        七、文化小品
        八、游记
        九、影评
        十、插图传记
    第三节 张爱玲散文互文的多样性
        一、散文与小说的情节或情景互文
        二、散文与小说的主题互文
        三、自传散文之间的互文
        四、文论散文之间的互文
        五、散文与现代都市文化互文
        六、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文
        七、散文与外国文化的互文
第二章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的成因
    第一节 客观环境因素
        一、优越的教育环境
        二、复杂的创作环境
        三、辗转的生活环境
    第二节 主观选择因素
        一、文学消费的选择
        二、现代散文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所形成的审美品格
    第一节 风格的多样化
        一、苍凉
        二、幽默
        三、活泼
        四、严肃
        五、华丽
    第二节 主题的多样化
        一、批判传统文化
        二、感慨文明衰微
        三、认同世俗文化
        四、反省妇德意识
        五、歌颂女性神性
        六、回忆家庭生活
    第三节 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一、参差对照的行文笔法
        二、变化无穷的行文节奏
        三、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张爱玲散文作品篇目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金锁记》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J]. 李心之. 青年文学家, 2021(21)
  • [2]茫茫无所依 ——张爱玲情感归属的心理传记分析[D]. 靳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阿城论[D]. 冯译萱. 吉林大学, 2021(01)
  • [4]张看:讲述“传奇”的方法 ——《传奇》中的视觉性行为研究[D]. 毛悦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张爱玲小说与《金瓶梅》[D]. 刘芳彤.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张爱玲王安忆小说悲剧叙事比较[J]. 张木花. 菏泽学院学报, 2020(06)
  • [7]新古韵:葛亮小说美学风格研究[D]. 杜荔蕊.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张爱玲小说的空间书写及其文化价值 ——以《传奇》为核心的考察[D]. 高晟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D]. 张鑫.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J]. 吴鸿雁. 名作欣赏, 2020(14)

标签:;  ;  ;  ;  ;  

张爱玲《传奇》的悲剧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