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中转变学生的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杨怡[1](2020)在《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学习不可绕开的一环,同时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后期识字、阅读等方面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一直以来,拼音教学面临着不少问题,一线教师付出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学生在学习拼音过程中依然显露不少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对拼音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当前,全面推广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视角出发,教材编写充分凸显了情境化、童趣性、生活化的色彩,为情境化的拼音教学提供了凭借。本研究正是从上述背景出发,综合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展开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探索,结合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将其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重点提出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针对一部分汉语拼音现状问题取得实质性改善,发挥一定的效用。文章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缘起、综述相关研究,其次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聚焦研究问题,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相关概念、论述相关指导理论,并探讨将情境化教学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在研究初期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现状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经前期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初步的现状调查中获知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别概述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并确定理论依据,最后分别从课标要求、学生心理、学习理论、教师教学、教材特点等几个角度切入,论述了在拼音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小学语文情境化拼音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以小学低段学生为主,调查方法涉及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形式。通过对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教材认识、教法使用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获悉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真实的学习兴趣与倾向。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整合资料得出调查结论,为接下来的策略构建做好铺垫。第三章提出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力避提出的教学策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前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基础和一线实际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教学实施策略具体分别从教学任务、内容、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并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第四章选取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教学问题,以此总结反思,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作出回答,重申核心观点,并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逐步完善。情境化拼音教学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切中儿童的基本学情,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工作证明得出,情境化拼音教学能有效改善儿童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效果显着,具有推广的价值。
邱夏琦[2](2019)在《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科书汉语拼音声母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学趣”一词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指学习兴趣,一是指学习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于情绪状态,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原因,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的趣味性,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教材本身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有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两者具有辩证统一性。本研究着眼于“学趣”,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探讨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一般框架和教学思路。将“学趣”融入于现实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之中,开拓拼音教学的新方向,优化目前的拼音教学设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的兴趣学说,都为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厘清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框架,将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分为前期分析和设计过程两大部分。在前期分析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的拼音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发现当下汉语拼音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拼音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普遍缺乏拼音学习的兴趣,拼音教学效率低下,课后回生现象严重。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两方面深入分析了解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结合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和现有拼音教学设计的文本分析,得出在教学设计中要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立足三维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课堂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基于此,着眼于“学趣”,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小学汉语拼音进行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通过对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效果分析,可以发现,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拼音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最后,通过对整个教学设计研究和教学实录的反思,可以知道,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丰富积极情感体验;要创设更丰富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多种经验;注重分层教学,关照每一位学生;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
张恺怡[3](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娟[4](2020)在《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老挝华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沙湾拿吉崇德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新形势下,“汉语热”不断升温,汉语推广工作也在全世界迅速展开。在此形势下,寻求更加适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汉语语言教学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沉浸式教学法在加拿大法语教学中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被应用到汉语语言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本文以沉浸式教学法在崇德学校的汉语教学实践为研究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教学实践成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沉浸式教学法在崇德学校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推广都是适用且有效的,是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且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本文首先从沉浸式教学法的诞生地——加拿大出发,了解了沉浸式法语教学的特点、成功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其次对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解读,根据不同文献中不同的教学案例确立在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施的步骤,同时对汉语语法、词汇、汉字等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选取适合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方法以备使用。接着根据崇德学校现有的条件,筛选出对沉浸式汉语教学有利的政策支持与家长期许,教师队伍与学生成绩,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教材教辅与文化活动等软、硬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更多优势条件,为沉浸式汉语教学在崇德学校实施并取得成效提供支撑;然后运用适合全中文沉浸式环境的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最后从学生成绩、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运用简单记忆、任务布置单一教学法的四年级2班进行评估,分析沉浸式汉语教学效果,成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王文[5](2011)在《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以往的许多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不注重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处于相对抽象和枯燥的状态,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丧失了对学生开展其他教育的良好时机。如何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学好汉语拼音是笔者在对人文价值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并由此尝试将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整合的行动研究。本研究运用人文价值教育既有的几种教学方法——“静思”、“音乐及歌曲”、“故事或轶事”、“励志小语”和“团体活动”,将人文价值教育提倡并推行的理念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由此在逐步改变以往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倾向上做出一定的尝试和努力。本论文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汉语拼音教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及人文价值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详细综述;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对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进而探讨和拟定了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第五部分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包括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后访谈与后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对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方法及实施效果做出了总结,以期能够得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推广。
高思怡[6](2020)在《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汉语也逐渐成为了大家学习的热门语言。海外的汉语学习者越来越多,其中,华裔儿童是不容忽视的学习群体。然而,目前有限的汉语教师资源并不能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线上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让国内优秀的汉语教师与海外想要学习汉语的华裔儿童精准对接,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有利于改进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从而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海外华裔儿童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介绍了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主要包括线上汉语教学模式、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理论、教学现状以及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特点等;第三章选取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线上授课基本流程、“一对一”教学案例和“一对二”教学案例,同时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分析归纳海外华裔儿童线上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一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不足之处,同时表达对线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展望。研究发现,线上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拥有非常大的优势。它打破了时空局限,让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它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特别是受教者不受空间限制,无需赶往中国本土,海外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地道的汉语。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线上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线上汉语教学的升级转变,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7](2020)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面进行讨论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决定其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俄罗斯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都对俄罗斯汉语教学及课程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包括教学法论、课程内容、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将对中俄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及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从七个方面介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并对这些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具体来说,这七方面包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内容;三、俄罗斯的评价标;四、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五、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六、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队伍;七、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包括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虽然本调研的研究领域宽,研究方面广,但本文提供了真实且可信度极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截至目前,本研究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最具拓展性的唯一研究。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价值。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的部分(包括:苏联和俄罗斯评价标准、苏联和俄罗斯教育体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阶段总览)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及要点,并且指出这些方面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它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两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状态,并分析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俄罗斯评价标准、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俄罗斯汉语师资与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该部分的理论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的研究就是上述汉语教学的因素。因此,第三部分奠定了本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本章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共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发端,即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即20世纪下半叶至今。这部分还归纳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四个发展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此外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主要发展特点: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形成的缓慢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过程的断续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代发展的稳定性);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迟缓性;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迟缓性的因果关系)。第五部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该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本部分介绍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包括七个方面:研究过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开展概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定位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师资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现状。第六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哈巴罗夫斯克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表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目标不清晰、汉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单一、汉语教学目标制定过低);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队伍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师资收入低、汉语教学师资从事汉语教学的时间短、汉语教学师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历少、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缺乏工具性动机);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公平度的判断缺乏明确性);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课堂上只采用俄文版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不足、汉语教材不符合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提供的中国文化知识不多);五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存在问题(问题有三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缺乏系统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缺乏能动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行为模式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拼音及声调发音不标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汉语语法理解度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识字率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七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三点:教师的教法单一、不符合教学活动、缺乏现代化)。此外,本部分从本质上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部分教学案例、问题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并加以说明。该部分还介绍了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七个方面: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包括两个点: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与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研究分析表明,为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效,应该采取对策改进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一语言及第二外语的整个过程。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四个:改进学习汉语学生学习进度的对策、改进汉语教师课程设置的对策、改进办学机构设备的对策。此外,本章也给中国国家汉办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进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所处发展阶段,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为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栗时梅[8](2021)在《印度尼西亚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汉语沉浸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印度尼西亚的汉语教学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印度尼西亚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所采用的沉浸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快速提高汉语综合能力,值得推广和借鉴。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印度尼西亚汉语教学现状以及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测试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该校的汉语沉浸式教学现状。首先通过对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基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该校汉语沉浸式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的储备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的使用情况、语言环境的设置情况。总结出小太阳三语学校汉语沉浸式教学实践模式的特点、效果,发现该校小学部沉浸式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如语言课与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大纲缺乏关联、汉语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设施简陋、课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最后,本研究尝试提出改进该校汉语教学的对策,如提高汉语课与其他科目的教学大纲的关联度,优化沉浸式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合理安排沉浸式教学课时等建议,希望能为印尼小学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白玉波[9](2013)在《论非洲汉语强化培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以《学说汉语》为例》文中指出汉语第二语言教材是汉语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载体,是实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媒介。汉语强化培训教材是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一个类别。在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编写和使用与学习者文化有关联的汉语教材,既可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实践论证,又可对特殊环境中的教学现象及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学说汉语》系出于研究与教学的双重目的,而为厄立特里亚学习者编写的短期强化类、非学历教育教材。该教材在编写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参照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和《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将厄立特里亚学习者的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学说汉语》从编写到使用都为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而研究反过来也为教学提供了方法与策略引导。教材从编写到应用都突出了第二语言教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教材以每课课文对话为主线,将语音、词汇、语篇、语法、汉字读写、汉文化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关联起来,以强化手段为学习者在单位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机会,从而,让学习者在有限时间的学习后,对目的语形成较全面的认知和较理想的使用能力。本研究以自编教材及教材使用过程中学习者的表现(教学视频录像、照片、作业等)为语料,考察母语为提格雷尼亚语,第二语言为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厄立特里亚学习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是如何获得目的语——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交际能力的。通过编写具有学习者文化特色的目的语教材,来探究学习者目的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途径,对类似文化语境中的汉语教学具有借鉴价值;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方法也具有借鉴和应用价值。汉语第二语言教材有其独特的类别划分标准,也有其自己的教材属性和功能,《学说汉语》具备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类别特征,也具有其相应的属性及功能。论文在简略回顾我国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历史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国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教材都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所形成的结论或达到的高度。这些差异在教材特征上的表现可概括为:“结构型”、“结构—功能型”和“结构—功能—文化型”。为了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学说汉语》在编写中着力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框架特色。论文相关部分在对“结构、功能、文化”各自的含义进行重新诠释后,对三方面在教材中的内容及其设置做了细致描述和说明。为研究和教学双重目的编写出的教材能否担当并发挥教材的功能和作用,关键要看它能否为相关理论提供合理验证和说明,能否经受住课堂教学的考验,能否被学习者所接受和认可。教材使用过程是实践和验证语言教学理论的过程,更是学习者目的语知识获得和技能得到培养的过程。语音知识和语音技能、词汇知识和词汇技能、语篇知识和语篇技能、语法知识和语法技能、汉字知识和汉字技能,都是借助于教材,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一一传授和培养的。厄立特里亚学习者语音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语音偏误不断得到修正,并逐渐走向准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和探寻学习者语音偏误形成的原因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找到了根源,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厄立特里亚学习者汉语韵母“e”的语音偏误来自于学习者母语相似音“(?)”的干扰和负迁移;学习者汉语韵母“u”音的偏误原因在于该音是一个全标记的、汉语和其它个别语言所特有的语音;学习者汉语声母“t”的语音偏误来自于学习者的母语、其熟悉的第二语言相似音的负迁移。“零韵带调法”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发与韵母音位“i”相对应的其他两个音位的不同发音时一再出现的偏误而构想和设计的解决方法。教学实验证明,该方法对消除这一难题具有决定性作用。汉语词汇是学习者构建自己汉语能力的关键,词汇教学是教材使用和课堂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强化培训式汉语教学以基础关键词汇的教学为主要任务,这些词汇都是基本范畴词汇,是学习者扩展词汇量,丰富目的语知识的基础。因此,词汇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借鉴相关理论来利用教材开展词汇教学。语篇表达能力不仅非常有助于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对学习者灵活掌握和运用目的语具有很好的推进和帮助作用。只有学习者具备了基本的目的语语篇表达能力,才能说其对目的语的学习收到了实效。语篇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基础的教学做起,从最开始的词汇与对话学习抓起。衔接与连贯理论是语篇理论的关键内容,论文对《学说汉语》各课中的所有“语篇提示”做了“衔接”和“连贯”分析,从理论上说明并肯定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它体现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特征。《学说汉语》在有限的空间里设置了由简到繁的语法学习内容,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领会和理解汉语的基本语法,这有助于他们由外到内地感受目的语的独特魅力。汉语语法体现了较强的理据性,在汉语教学中,语法的理据性思路有助于引导学习者体会汉语语法的直观特征,从而能增强其学习汉语的信心。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汉语言的结构基点,汉字体现着汉语社团的思维特征。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的确存在记忆、书写难度,但汉语的独特与有趣之处在也正在于其字形结构和丰富的意蕴。激发学习者认读、书写、记忆汉字的兴趣,培养其使用汉字的能力,是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自然也是汉语强化培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以研究带教学,以教学促研究,是值得倡导的汉语第二语言理论实践和创新之路。
王爱云[10](2014)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既是对近代以来在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下兴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扬弃。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其中的合理部分,扬弃、摒弃其中的激进、错误主张,使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为中国百年文字改革上最辉煌的一章。论文以1949-198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和改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客观评价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并深刻分析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中的缺陷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代语言文字工作有所启示。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本选题的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文字改革的历史。先是梳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五四时期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字改革思潮和文字改革运动中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情况,然后追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文字改革的主要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字改革思想和理论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探索的继承、扬弃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所推行的文字改革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当代中国开展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战略认识。一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理论、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理论以及对文字发展规律的认识等;二是阐述文字改革的时代需求,主要分析当时中共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当时世界范围内拼音化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章记述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梳理中共在领导文字改革过程中如何确定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文字改革工作如何掀起高潮、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两年徘徊时期在低潮中蹒跚前行,展现新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第四章考察1979-1986年党对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进行的反思和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方针的调整。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是否要继续推进文字改革工作等问题的反思,以及根据新形势需要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所做出的调整,包括废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制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完成文字改革工作的拨乱反正;召开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重点由文字改革转向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五章按专题概述1986年以后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由于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文字改革,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不作全面深入研究,而是从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并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积极开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新局面这五个方面来概述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第六章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作出总体评价。论文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成就和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分析当代文字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启示。结束语部分主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字改革等问题的继续探索,即“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进行评述,并对如何大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
二、在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中转变学生的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中转变学生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指导理论与必要性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情境 |
二、情境图 |
三、情境化拼音教学 |
第二节 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 |
一、情境化教学的特点 |
二、情境化教学的类型 |
三、情境化教学的原则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注重联系旧知的建构主义理论 |
二、强调知识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 |
三、重视知情统一的人本主义理论 |
四、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
第四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必要性 |
一、新课标理念的倡导 |
二、拼音知识客观要求 |
三、儿童认知心理诉求 |
四、学习受情境的制约 |
五、教材编写特点启示 |
六、教师适应课改需求 |
第二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家长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论 |
第三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明确拼音教学任务 |
一、遵循课标教学定位,实现合理教学 |
二、落实课标实施建议,实现科学教学 |
三、注重教学情境整合,实现有效教学 |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趣味教学 |
第二节 完善拼音教学内容 |
一、拼音与识字圆融:利用汉字帮助学生掌握拼音 |
二、知识与能力兼顾: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 |
三、方法与训练结合:方法的习得需要立足于训练 |
四、认知与情感统一: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学习 |
第三节 优化情境创设方法 |
一、依托教材情境图,助力汉语拼音教学 |
二、引入游戏化情境,促进学生玩中巩固 |
三、借助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
四、采取歌诀化形式,加强音与形的联结 |
五、巧用形象化手段,突破拼音认知障碍 |
第四节 聚焦教学改进策略 |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情境 |
二、关照儿童本位,实现以人为本 |
三、综合教学方法,呈现浓厚情趣 |
四、加强理论培训,注重教材研究 |
五、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推广力度 |
第四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展示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课堂实践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实践 |
二、教学实践反思 |
第三节 情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科书汉语拼音声母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小学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定位研究 |
(二)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研究 |
(三)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分析研究 |
(四)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
(五)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学趣 |
(二)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 |
(三)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
二、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
(二) 兴趣教育学说——教学设计要指向学生的兴趣 |
三、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
(一) 前期分析 |
(二) 设计过程 |
第二章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一、学习者分析 |
(一) 学习者汉语拼音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二) 汉语拼音学习现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一) 课程标准分析 |
(二) 统编版教材“汉语拼音”内容分析 |
三、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 教师教学现状访谈 |
(二)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分析 |
第三章 指向“学趣”的汉语拼音教学设计——以声母为例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一) 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
(二) 确定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内容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一) 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 |
(二) 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一)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
(二) 情境、活动相结合,增趣、促学授新知 |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 教学评价的设计理念 |
(二) 教学评价的具体设计 |
第四章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实施 |
(一) 实施对象的选取 |
(二) 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 |
二、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分析 |
(一) 课堂观察 |
(二) 课后访谈 |
三、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反思 |
(一)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
(二) 创设更丰富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多种经验 |
(三) 注重分层教学,关照每一位学生 |
(四)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
2.1 成立背景 |
2.1.1 现实需求 |
2.1.2 成立条件 |
2.2 重要人物 |
2.2.1 负责人 |
2.2.2 主要作者 |
2.2.3 其他人员 |
2.3 出版工作概况 |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
3.1 期刊出版 |
3.1.1 字母的选择 |
3.1.2 声调问题 |
3.1.3 隔音问题 |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
4.1 机构调整 |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
4.2.1 拼音教学 |
4.2.2 注音出版物 |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
6.2.2 中文的信息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4)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老挝华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沙湾拿吉崇德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对沉浸式教学的研究 |
(二)国内对沉浸式教学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沉浸式教学相关理论概说 |
第一节 沉浸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输入假说 |
二、隐性课程 |
三、语言交际能力 |
四、内隐认知 |
第二节 沉浸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
一、沉浸式教学的内涵 |
二、沉浸式教学的特点(优势) |
第三节 沉浸式教学的发展和分类 |
一、沉浸式教学的发展 |
二、沉浸式教学的分类 |
第二章 崇德学校汉语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老挝汉语教学现状 |
第二节 崇德学校教学简介 |
一、地理位置及办学历史 |
二、教学场所及教学设备 |
三、师资配置与学生构成 |
第三节 崇德学校沉浸式教学条件 |
一、政策支持与家长期望 |
二、教师队伍与学生成绩 |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 |
四、教材教辅与文化活动 |
第三章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过程 |
一、年级、科目选择缘由 |
二、教材 |
三、课时安排 |
四、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二)能力目标 |
(三)情感态度目标 |
五、教学计划 |
六、教学方法 |
(一)创设环境 |
(二)词汇教学 |
(三)语法教学 |
(四)课文教学 |
(五)汉字教学 |
(六)文化活动设计 |
(七)听说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效果及启示 |
第一节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效果 |
一、沉浸式教学前侧(两周) |
(一)成绩对比 |
(二)成绩分析 |
二、沉浸式教学中测、后测 |
第二节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
一、学校方面 |
(一)制定教学目标 |
(二)优化师资队伍 |
二、教师方面 |
(一)丰富文化知识 |
(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沉浸式教学前测调査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个人简历 |
(5)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价值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意义 |
二、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人文价值教育 |
二、汉语拼音 |
三、整合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汉语拼音教学文献综述 |
二、人文价值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二、研究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三、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 |
四、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四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第一节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概况 |
二、对教师的前访谈及分析 |
三、对学生的前访谈及分析 |
第二节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一、行动研究的目标 |
二、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四、行动研究的预期成果 |
五、行动研究小组成员说明 |
第五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 |
第一节 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 |
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
一、对所用教材的分析 |
二、组内交流和讨论 |
三、教学设计 |
第二节 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 |
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 |
一、教学实施阶段1 |
二、教学实施阶段2 |
第三节 后访谈与测试 |
一、后访谈 |
二、测试 |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测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二、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现状及特点 |
2.1 线上汉语教学模式 |
2.1.1 线上汉语教学的概念 |
2.1.2 线上汉语教学的模式 |
2.1.3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
2.1.4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技术支持 |
2.2 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理论及教学现状 |
2.2.1 华裔儿童概念 |
2.2.2 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理论与实践运用 |
2.2.3 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现状 |
2.3 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特点 |
2.3.1 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与线下汉语教学对比 |
2.3.2 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特点归纳 |
2.4 小结 |
三、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个案分析 |
3.1 线上授课基本流程 |
3.1.1 课前准备 |
3.1.2 课中授课 |
3.1.3 课后反馈 |
3.2 线上汉语“一对一”教学案例 |
3.2.1 授课对象 |
3.2.2 教学内容 |
3.2.3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
3.2.4 教学中的难点 |
3.2.5 教学方法 |
3.2.6 教学效果反馈 |
3.2.7 教学实践反思 |
3.3 线上汉语“一对二”教学案例 |
3.3.1 授课对象 |
3.3.2 教学内容 |
3.3.3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
3.3.4 教学中的难点 |
3.3.5 教学方法 |
3.3.6 教学效果反馈 |
3.3.7 教学实践反思 |
3.4 线上汉语“一对一”与“一对二”教学对比 |
3.5 小结 |
四、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 |
4.1 现存问题 |
4.1.1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与教学时间不够稳定 |
4.1.2 学习群体单一与学习方式过于自由 |
4.1.3 教学内容陈旧与教学过程不严谨 |
4.1.4 课堂难以管控与师生互动不足 |
4.1.5 网络技术不稳定与教学平台不成体系 |
4.2 应对策略 |
4.2.1 加强线上教师队伍建设 |
4.2.2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 |
4.2.3 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和课件,拓宽教学资源 |
4.2.4 丰富课程形式,加强交流互动 |
4.2.5 加速平台开发建设,加强网络技术保障 |
4.3 小结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半结构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六、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一、参考文献基本情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机构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三)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四)俄罗斯汉语教材的情况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历史 |
(七)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八)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九)俄罗斯远东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研究不够充分 |
(二)研究缺乏整体性 |
(三)研究不够深入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要点 |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的理论要点 |
(三)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三、从所述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解构分析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 |
(三)俄罗斯远评价标准 |
(四)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 |
(七)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发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
(二)第二个阶段: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三)第三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 |
二、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
(一)地理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人口因素 |
(四)经济因素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迟缓性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曲折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的概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 |
(一)半结构式观察 |
(二)调查对象及选取 |
(二)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
(四)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的情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情况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情况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情况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 |
(一)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 |
(二)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 |
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 |
(一)提高汉语教材的系统化 |
(二)提高汉语教材的有效度 |
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 |
(一)改善俄罗斯的“五分评价标准” |
(二)提高俄罗斯汉语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
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 |
(一)改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环境的管理 |
(二)促进汉语教学环境外在因素 |
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
(一)修订2019年新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联邦州教育标准》教学方法的部分 |
(二)优化高等院校的配备与教师管理 |
(三)促进汉语活动教学及教法 |
(四)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有效率 |
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一)提高汉语教师福利 |
(二)优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三)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 |
(一)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物质生活状况 |
(二)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
(三)提高学习效率 |
(四)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印度尼西亚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汉语沉浸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印尼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1.3.2 对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2章 沉浸式教学模式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沉浸式教学概述 |
2.1.1 沉浸式教学定义 |
2.1.2 沉浸式教学分类 |
2.1.3 沉浸式教学特点 |
2.2 汉语沉浸式教学相关理论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概述及启示 |
2.2.2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概述及启示 |
第3章 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汉语沉浸式教学现状分析 |
3.1 汉语师生基本情况 |
3.1.1 汉语沉浸式教学师资情况分析 |
3.1.2 汉语沉浸式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
3.2 汉语沉浸式教学目标 |
3.3 汉语沉浸式课程设置 |
3.4 汉语沉浸式教材介绍及课时安排 |
3.5 汉语沉浸式课堂教学 |
3.6 汉语沉浸式教学的语言环境 |
3.7 汉语沉浸式教学特点 |
3.7.1 单向早期部分沉浸式教学 |
3.7.2 语言教学的双重性 |
3.7.3 教师的双重任务 |
3.8 学生对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
3.9 汉语沉浸式教学的不足 |
3.9.1 语言课与各科目之间的教学大纲缺乏关联 |
3.9.2 汉语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
3.9.3 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低 |
3.9.4 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
3.9.5 教学设施简陋落后 |
3.9.6 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
第4章 针对小太阳三语学校汉语教学的建议 |
4.1 提高汉语课与其他科目的教学大纲关联度 |
4.2 改进拼音教学,优化沉浸式教学内容 |
4.3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供可理解输入材料 |
4.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合格教师的专业性 |
4.5 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 |
4.6 合理安排沉浸式教学课时,增加自由活动课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太阳三语学校华文师资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太阳三语学校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3:小太阳三语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4:小太阳三语学校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5: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2020年中文期末考试成绩 |
致谢 |
(9)论非洲汉语强化培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以《学说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使用的图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非洲汉语教学与研究简述 |
1.1.1 非洲汉语教学研究状况 |
1.1.2 厄立特里亚的汉语教学 |
1.2 论文研究的问题及范畴 |
1.2.1 研究的问题 |
1.2.2 研究的范畴 |
1.3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的对象、语料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语料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及其编写回顾 |
2.1 作为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汉语强化培训教材 |
2.2 第二语言教材的类别、属性及功能 |
2.2.1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类别 |
2.2.2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及《学说汉语》的属性分析 |
2.2.3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功能 |
2.3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回顾 |
2.3.1 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历史简述 |
2.3.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回顾 |
2.3.3 衡量语言教材的尺度和标准 |
第3章 《学说汉语》的编写及其研究 |
3.1 教材使用者状况分析 |
3.1.1 教学对象需求状况 |
3.1.2 学习者信息状况 |
3.2 《学说汉语》的教学目标 |
3.2.1 语言知识目标 |
3.2.2 语言技能目标 |
3.2.3 语言策略目标 |
3.2.4 文化意识目标 |
3.3 “结构、功能、文化”要素设置 |
3.3.1 “结构、功能、文化”各自的含义及所指范围 |
3.3.2 “结构、功能、文化”各自在《学说汉语》中的内容设置 |
第4章 《学说汉语》的使用与汉语语音教学 |
4.1 对比分析与中介语理论的语音教学引导作用 |
4.1.1 对比分析理论 |
4.1.2 中介语理论 |
4.1.3 相关理论对语音教学的引导作用 |
4.2 汉语语音教学及学习者相关语音偏误分析 |
4.2.1 韵母发音偏误及其分析 |
4.2.2 声母“t”发音偏误分析 |
4.2.3 声调偏误分析 |
4.2.4 句调偏误分析 |
4.3 “零韵带调法”的构想及实验 |
4.3.1 输入理论与输出理论的启示 |
4.3.2 “零韵带调法”的构想 |
4.3.3 “零韵带调法”系列实验及结果 |
4.3.4 对“零韵带调法”的评价 |
第5章 《学说汉语》的使用与汉语词汇教学 |
5.1 原型范畴理论与词汇教学 |
5.1.1 原型范畴理论简述 |
5.1.2 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汇教学 |
5.1.3 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多义词教学的引导作用 |
5.2 《学说汉语》的使用及原型范畴理论视野下的词汇教学 |
5.2.1 确定基本范畴词的范围 |
5.2.2 选择适宜的词汇教学策略 |
第6章 《学说汉语》的使用与学习者语篇能力的培养 |
6.1 语篇理论简述 |
6.1.1 语篇与语篇能力 |
6.1.2 衔接与连贯 |
6.1.3 连贯话语的表征 |
6.2 《学说汉语》中的“语篇提示”及相关分析 |
6.2.1 《学说汉语》各课的“语篇提示”及分析 |
6.2.2 对《学说汉语》“语篇提示”的反思 |
第7章 《学说汉语》的使用与汉语语法教学 |
7.1 汉语语法的理据性 |
7.1.1 汉语语法的理据性和具象性 |
7.1.2 理据性的理论来源 |
7.1.3 汉语语法理据性的主要表现 |
7.2 汉语语法理据性对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7.3 《学说汉语》与汉语语法教学 |
7.3.1 体现语法理据性的语法对比教学 |
7.3.2 理据性与汉语词法教学 |
7.3.3 “把”字句的教学 |
7.4 优化语法教学方法 |
7.4.1 情景化语法教学方法 |
7.4.2 生成式语法教学方法 |
第8章 《学说汉语》的使用与汉字教学 |
8.1 汉字教学与“字本位”理论 |
8.2 引导学习者了解汉字 |
8.2.1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
8.2.2 现代汉字的结构及其结构规律 |
8.2.3 常用汉字数量有限 |
8.3 厄立特里亚的汉字教学状况 |
8.3.1 《学说汉语》的汉字教学规划 |
8.3.2 厄立特里亚学习者认知汉字的特点 |
8.4 厄立特里亚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困难 |
8.5 对厄立特里亚汉字教学的建议 |
8.5.1 明确汉字教学目标 |
8.5.2 突显汉字教学的重要地位 |
8.6 汉字教学实验举例 |
8.6.1 两次汉字教学实验 |
8.6.2 汉字教学实验总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自编教材《学说汉语》 |
附录2.调查问卷一 |
附录3.调查问卷二 |
附录4.调查问卷三 |
谢辞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2. 海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视野 |
1.1 近代以来以救国图强为初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
1.1.1 清末文字改良主义思潮与实践 |
1.1.2 20世纪初激进主义文字改革主张及汉字存废之争 |
1.1.3 四时期至二三十年代涌动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运动 |
1.2.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字改革的关注 |
1.2.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
1.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试验拉丁化新文字 |
1.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
1.3 本章小结 |
2 当代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1 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2 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 |
2.2 新中国成立后推进文字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2.2.1 新中国建设对文字改革的迫切需求 |
2.2.2 拼音化文字改革的世界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全面展开 |
3.1 设立机构,高屋建瓴、全盘规划文字改革 |
3.1.1 文字改革机构的设立 |
3.1.2 文字改革方针和方案的确定 |
3.1.3 整风运动中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 |
3.1.4 中共中央调整确定文字改革三大任务 |
3.2 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文字改革工作的高潮 |
3.2.1 《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 |
3.2.2 掀起推广普通话热潮 |
3.2.3 汉语拼音广泛应用 |
3.3 文字改革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 |
3.3.1 修订《汉字简化方案》,编印《简化字总表》 |
3.3.2 汉字整理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
3.3.3 推广普通话工作持续进行 |
3.3.4 扩大汉语拼音应用,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 |
3.4 “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文字改革在低潮中蹒跚 |
3.4.1 文字改革的中断与周恩来努力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
3.4.2 拟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3.4.3 重新恢复推广普通话 |
3.4.4 恢复推行汉语拼音,努力扩大汉语拼音应用 |
3.4.5 启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
3.5 本章小结 |
4 文字改革的拨乱反正和调整 |
4.1 文字改革工作的复苏 |
4.1.1 充实文字改革领导机构,重申文字改革方针 |
4.1.2 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4.1.3 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开展“注·提”教学实验 |
4.1.4 各行各业踊跃推广普通话 |
4.1.5 汉字信息处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
4.2 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和反思 |
4.2.1 改革开放对文字改革提出新要求 |
4.2.2 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研究新时期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 |
4.2.3 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 |
4.2.4 对文字改革的再思考 |
4.3 文字改革工作的里程碑 |
4.3.1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
4.3.2 废除“二简字”,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
4.4 本章小结 |
5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发展 |
5.1 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
5.1.1 调整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 |
5.1.2 与时俱进,创新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
5.1.3 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规划 |
5.1.4 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
5.2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
5.2.1 推普工作方针的调整 |
5.2.2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举措 |
5.3 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
5.3.1 加强社会用字管理,巩固汉字简化成果 |
5.3.2 整理现行汉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
5.4 继续完善并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 |
5.4.1 发布、修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
5.4.2 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
5.4.3 扩大汉语拼音在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
5.5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建设成绩显着 |
5.6 本章小结 |
6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总体评价 |
6.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 |
6.1.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的继承、扬弃与发展 |
6.1.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扬弃的过程 |
6.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
6.2.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
6.2.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慎重而严谨 |
6.3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成就 |
6.3.1 对推进新中国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6.3.2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
6.3.3 对汉字和华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
6.3.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成果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
6.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不足 |
6.4.1 文字改革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的毛病 |
6.4.2 汉字简化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
6.4.3 文字改革工作一度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处理 |
6.5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启示 |
6.5.1 文字改革必须处理好文字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6.5.2 文字改革必须遵循文字发展规律 |
6.5.3 文字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
结束语 积极推进中国语文现代化探索 |
1. 关注社会语文生活,积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
2. 继续推动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科学发展 |
3.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在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中转变学生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D]. 杨怡.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科书汉语拼音声母教学为例[D]. 邱夏琦. 扬州大学, 2019(02)
- [3]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老挝华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沙湾拿吉崇德学校为例[D]. 李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行动研究[D]. 王文. 青海师范大学, 2011(06)
- [6]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研究[D]. 高思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印度尼西亚小太阳三语学校小学部汉语沉浸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栗时梅.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4)
- [9]论非洲汉语强化培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以《学说汉语》为例[D]. 白玉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7)
- [10]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 王爱云. 武汉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