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离子交换树脂

法国离子交换树脂

一、法国离子交换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薛伟[1](2020)在《不同类型树脂在抗生素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树脂在医药化工、食品、废水处理、废气治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各种类型的树脂中,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等类型的树脂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抗生素的分离提纯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纯化技术在我国于70年代左右就开始进行了对天然药物及人工合成药物方面的应用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抗生素的分离提纯及精制方面。但是由于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类型较多,其在合成中所使用的材料、方法及工艺条件的不同导致各种类型的树脂结构、性能也不相同,所以在分离纯化抗生素上为达到最优效果,对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型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在头孢菌素C的分离提纯方面的应用。头孢菌素C是7-氨基头孢烷酸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体,其在从发酵滤液中的分离提纯效果将直接对7-氨基头孢烷酸的最终质量和成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目前国内外各个树脂生产厂家收集到不同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样品,用这些树脂样品对头孢菌素C分离纯化中最重要的三个工艺步骤进行研究,分析三个工艺步骤采用何种树脂样品能达到最优效果,最终得出最合适的三个树脂类型,以推广到生产中。头孢菌素C分离纯化过程最重要的三个工艺步骤为预处理、吸附解吸和脱色。通过树脂选型,在对以头孢菌素C为主要成分的发酵滤液进行预处理时,筛选出A1、A2、A3三种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对其在处理发酵滤液后滤出液的透光率及吸附有效残留进行实验研究,得出A2型树脂分离蛋白和色素的性能最佳。使用B1、B2、B3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头孢菌素C的吸附能力、分离效果、提取收率等进行实验研究,得出B3型大孔吸附树脂较于其他两种树脂在各方面的性能更优。对料液进行脱色处理,选用筛选出的C1、C2、C3三种离子交换树脂在处理能力和吸附残留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表明选用C1型离子交换树脂较于另外两种树脂效果更佳。

刘念[2](2020)在《粉末离子交换树脂控制SA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超滤作为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行业,其中超滤在饮用水处理方面具有高效低耗能等优点,更为人们青睐。然而天然水体中的有机物在超滤过程中形成的有机膜污染会导致通量降低,极大限制了超滤的进一步发展。离子交换树脂与超滤结合能有效控制膜污染的形成。作为预处理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有机污染负荷,从而减缓膜污染;与超滤工艺耦合的一体式工艺,除了能降低有机物浓度的同时,还能在膜面形成动态膜,相比分体式工艺而言具有更出色的抗污性能。本实验以海藻酸钠模拟天然水体中的多糖物质,探究了粉末离子交换树脂与超滤工艺结合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同时将海藻酸钠进一步分离成三种嵌段,考察不同嵌段对膜污染的贡献程度,从微观层面解析粉末离子交换树脂对膜污染的控制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嵌段对膜污染的贡献并不相同,其中MM嵌段和GG嵌段的膜污染以可逆污染为主,而MG嵌段则造成了最重的不可逆污染。SA单独超滤的膜污染行为是三种嵌段相互交联的结果。五个周期过滤实验结束后,5m L/L树脂投加量下,PAEX-UF一体式工艺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最为显着,相比单独超滤而言增长的膜阻力降低了94.1%,比分体式工艺下降了54.7%。单独超滤SA时的不可逆污染累积速率为9.24×108 m-1min-1,而一体式和分体式工艺的不可逆污染累积速率分别为1.22×108 m-1min-1和3.04×108 m-1min-1,一体式工艺对不可逆污染更好的控制效果表现出更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在出水水质方面,一体式工艺的DOC的去除率达到了93.4%,而分体式工艺的去除率为85.1%。分析膜污染控制机理结果表明,SA中的MG嵌段是造成不可逆污染的主要原因,与其余嵌段交联后能形成更高浓度的TEP,从而产生更高的可逆污染。与单独UF相比,PAEX的加入能从源头上去除SA浓度,因此能对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一体式工艺与分体式工艺相比,两者在降低有机污染负荷的程度上是相同的,但是一体式工艺中树脂吸附SA后能够在膜表面形成颗粒-污染物的动态层,对小分子的有机物有更高的传质性能,从而吸附更多的有机物。微观界面作用力结果表明,PAEX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污染物与膜之间的作用力,因此污染物会更紧密地吸附在树脂表面,在水力反洗过程会随着树脂一起脱离膜面,达到更好的控制膜污染的效果。

楚妮妮[3](2020)在《多孔芳香骨架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对铀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铀是核反应堆的主要燃料。核燃料循环前端会产生碱性废水,其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去除废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铀,会减少对生物及人类造成的长期放射性危害,同时也可以节约铀资源。多孔芳香骨架(PAF)材料具有较强的全碳骨架、高比表面积以及水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做为一种很好的基体材料,在恶劣环境中使用。PPN-6是多孔芳香骨架材料的一种,通过与其骨架上苯环的化学反应可将离子液体固定在PPN-6上制备成负载型固体离子液体(SILs),将它做为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碱性含铀废水中铀的分离。本文将两种季磷盐和两种季铵盐固定在多孔芳香骨架材料上,形成了四种离子液功能化的材料,并用于碱性溶液中铀的吸附。为了探索季磷盐上碳链的长短对铀吸附性能的影响,分别用三乙基膦和三丁基膦合成了功能化材料P-C2和P-C4。另外用三乙胺和丁二胺合成了功能化材料N-C2和N2-C4,丁二胺合成的功能化离子液,增加了反应位点,并起到了对材料交联的作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N2吸附与解吸等手段对四种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别研究了四种材料对[UO2(CO3)3]4-离子的吸附性能。P-C4、P-C2、N2-C4和N-C2四种材料中,P-C4与P-C2对铀的吸附性能很好,最大交换容量都在670 mg/g左右,碳链的长短对铀吸附性能没有太大的影响。N2-C4和N-C2的最大交换容量分别是360 mg/g和140 mg/g,可见N2-C4和N-C2对铀的吸附性能不如P-C4和P-C2,原因是两类材料吸附机理不同。N2-C4的吸附性能高于N-C2,说明用丁二胺交联后,功能化离子液的吸附位点的密度增大了,并从SEM图中可看出,交联后的功能化材料的粒径比未交联的材料的粒径增大了。通过对四种材料吸附铀的平衡时间的探索,发现两种季磷盐4个小时达到平衡,三乙胺功能化的材料20分钟达到平衡,丁二胺功能化的材料1个小时达到平衡;并对它们的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四种材料的吸附都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揭示了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并通过元素分析证实,这一过程是离子交换过程,即[UO2(CO3)3]4-离子将材料中的Cl-交换出来了。多种不同浓度的盐与[UO2(CO3)3]4-离子共存时,季磷盐功能化材料能有效地捕获[UO2(CO3)3]4-离子,其离子选择性能比季铵盐功能化的材料好。这四种吸铀后的材料均能较容易地用稀HCl洗脱出来,原因是[UO2(CO3)3]4-会与HCl反应生成UO22+,被从材料上洗脱下来,Cl-重新被交换上去,达到解吸和再生的目的。这些优点使季磷盐功能化离子液成为从碱性溶液中分离铀的很有前景的材料。

何婧[4](2020)在《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饮用水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检测仪器的精密度提高,越来越多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此为了提高饮用水质量并确保饮用水安全性,饮用水净化工艺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离子交换树脂选择范围广,抗污性能好,价格低,再生性能优异,被广泛地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但是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氯化物等物质,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离子交换树脂会产生氮交换副产物,例如亚硝胺。这些有毒有害的副产物会损害人体健康,如引起胃、食管、肺部形成肿瘤等。因此明确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过程中,有机氮副产物的产生量及其在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对市售D301、D890和201*7三种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筛选,考察它们的吸附和再生性能。实验发现:三种离子交换树脂对SO42-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条件下,强碱树脂201*7对SO42-的吸附速率是弱碱树脂D301的1.7倍,是D890的1.3倍,这主要和强碱树脂上带有正电荷有关;但弱碱树脂的再生性能优于强碱树脂,树脂的形貌对树脂再生效率影响不显着。其次,采用静态实验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三种树脂产生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考察了树脂在连续运行及再生十个周期后产生有机氮的变化规律,得出有效减少有机氮生成的调控方法为:(1)优化树脂体积;(2)调节进水p H值呈弱酸性;(3)适当降低树脂与进水的接触时间或者引入钙、镁等共存离子。同时,通过树脂模拟实验推导了N-4-乙烯基苯基-N,N-二甲胺(VND)产生有机氮的可能反应路径:VND的C=C键首先被氧化断裂,生成甲酸和4-二甲胺甲基苯甲酸;其后4-二甲胺甲基苯甲酸的C-N键被氧化生成对二苯甲酸和二甲胺。最后,为了探究特征含氮有机物苯丙醇胺(C9H13NO)在三种常见消毒过程中的降解速率及其在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路径,通过固相萃取、氮吹浓缩以及GC/MS测试等手段鉴定了C9H13NO转化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并初步推导了其转化路径:苯丙醇胺首先被氧化成苯甲醛和硝基乙烷,随着反应进行,苯甲醛逐渐被氧化成苯甲酸。

李江博[5](2020)在《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及水泥固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液,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存在,放射性废液需要进行有效处理排放或进一步处理处置。离子交换工艺因其去污因子高而被用于处理中、低放放射性废液,稳定性能好的离子交换树脂是常用的离子交换材料,吸附放射性核素的离子交换树脂成为放射性废离子交换树脂,其处理处置已经成为核工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国际上在放射性废树脂的处理主要采用湿法氧化技术将树脂降解后再进行固化处理处置,本研究选用微波辅助芬顿湿法氧化技术高效降解放射性废阳离子交换树脂,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和水泥固化研究。研究发现微波辅助芬顿技术可以实现树脂的高效降解,在微波辅助作用下,芬顿试剂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浓度远大于普通芬顿试剂,产生的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与树脂的化学键作用进行快速降解;同时微波对体系进行快速加热达到理想的反应条件,降低树脂的表面结合能,羟基自由基能快速进入树脂的内部,实现内外部同时降解,提高了降解效率。研究分析了微波辅助芬顿试剂方法各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低微波功率、酸性条件、合适的催化剂和氧化剂配比可以实现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高效降解。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分析了各个实验因素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实验条件:15 g阳树脂,微波功率120 W,初始pH=1.37,0.02 mol·L-1 FeSO4溶液投加量52.868 mL,30%H2O2投加量95.333 mL,60分钟时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1.301 g·L-1。建立了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离子树脂的表观动力学方程。研究了降解产物的成分和核素在降解过程中的分布。降解液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盐和有机小分子,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核素分布分析表明气体中未发现核素,核素主要滞留在降解液中。基于实验研究结果设计和建立了一套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装置,实现了树脂的高效降解和减容一体化。实现了一次性处理900 g树脂,降解液30分钟减容50%,COD值为2.247 g·L-1。针对降解产生酸性有机降解液进行了水泥固化研究,通过固化体内部结构表征、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化学浸出率等物理化学性能分析表明,降解液的酸碱度对固化体的性能影响较大,而有机物成分的影响较小,因而在工程应用中应对降解液的酸碱度进行调节。基于微波辅助芬顿试剂方法降解阳离子树脂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了高效降解机理,建立了优化实验条件,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降解减容一体化装置,开展了小试,对降解产物进行了成分分析并进行了水泥固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芬顿试剂技术可以作为树脂降解处理的工程应用技术。

苏永槐[6](2019)在《达托霉素提纯研究》文中提出达托霉素作为首个上市的环脂肽类抗生素,其适应症不断增加,市场前景良好。在生物发酵水平已经渐趋稳定的今天,为达托霉素开发出一条不同于国内外专利,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纯化工艺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研究开发了一条新的达托霉素纯化工艺,该工艺以树脂为主要纯化工具,包括陶瓷膜过滤、大孔树脂纯化、阴离子树脂纯化、制备树脂纯化和超滤脱色等5个主要步骤。同时,本文还通过筛选试验,为本工艺优选了一种大孔树脂、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和一种制备树脂,并对各工艺步骤的一些控制参数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得到了高纯度的达托霉素溶液。最后,经过对达托霉素干燥方法的研究,选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式对高纯度达托霉素溶液进行处理,得到与市售品质量基本一致的达托霉素产品,为达托霉素工业化生产以及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韦梦祺[7](2018)在《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捕集烟气中CO2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使用量日益增多,随之产生了大量的CO2,这些大量排放的CO2引起了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被提出以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CCUS技术中,吸附法具有能耗低、产品气纯度高、工艺流程简单、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和环境效益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CO2减排方式。价格低廉且性能优良的吸附剂对CO2吸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废弃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前驱体制备活性炭来进行CO2吸附,不仅可以降低活性炭的制备成本进而降低CO2减排成本,还解决了废弃离子交换树脂终端用户的废弃物处理问题,将废弃离子交换树脂的潜在性能进一步开发,变废为宝。本文围绕着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WIRACs)的制备、CO2吸脱附的热重实验、CO2吸附平衡及热力学分析、CO2吸脱附动力学分析、CO2吸脱附的吸附床实验、烟气中其他气体成分对CO2吸脱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果如下:(1)对废弃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研究制备参数对制得的WIRACs孔结构及表面官能团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农业废弃物相比,废弃离子交换树脂挥发分较低且固定碳含量较高;废弃离子交换树脂热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挥发,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结构的聚合和苯环上C-H键的断裂;制得的WIRACs表面粗糙,官能团主要为酸性或中性官能团;孔隙主要是楔形微孔同时含有少量的中孔和大孔,且分布在0.9~4 nm之间。(2)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制备参数、吸附温度和CO2分压对WIRACs的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化学活化时活化温度1173 K,活化时间2 h,浸渍比1.5时活性炭的CO2吸附量最大,为1.85 mmol/g;物理活化时活化温度1073 K,活化时间60min,活化气体流量200mL时活性炭的CO2吸附量最大,为0.6285mmol/g;随着吸附温度增加和CO2分压减小CO2吸附量逐渐减小。(3)通过自动气体吸附仪研究不同温度下CO2和N2的纯组分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Freundlich和Sips等温线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计算CO2和N2的吸附热和CO2/N2的吸附选择性并进行吸附热力学分析。研究表明,Sips模型是三种等温线模型中描述CO2和N2吸附过程中最精确的模型。CO2和N2的等量吸附热随着吸附量的增加逐渐减小,最后趋近于一个定值。CO2/N2的分离系数随着压力的增加逐渐减小最后趋近于一个常数,随着CO2分压的增大逐渐减小,当CO2分压为15%左右时,化学活化活性炭(CA)的分离系数约为35,物理活化活性炭(PA)约为40;WIRACs的CO2吸附过程中,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均为负值。.(4)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WIRACs的CO2吸脱附动力学,用准一级、准二级、Avrami和Fractional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等转化率法和联合法对脱附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四种吸附动力学模型中,Avrami和Fractional动力学模型最适合描述CO2吸附过程,吸附过程符合吸附速率逐渐减小的一维核增长模型。CO2吸附的活化能为负值,且随着CO2浓度的增加活化能的绝对值减小指前因子增大。采用等转化率法分析脱附动力学,转化率在0.2~0.7之间时样品CA的脱附活化能随着转化率的增大逐渐减小,PA几乎不变;建立CA与PA的动力学模型;联合法分析脱附动力学所得结果和等转化率法基本一致。(5)在自行搭建的吸附床实验平台上以化学活化制得的最优WIRACs为吸附剂进行CO2吸附实验,研究吸附温度、气体流量、CO2浓度和吸附剂填充量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吸附温度增加穿透时间减小,CO2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相应减小;气体流量增加穿透时间减小,CO2吸附量减小吸附速率增大;CO2浓度增加穿透时间减小,CO2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增加;吸附剂填充量增加穿透时间增大,单位质量吸附剂的CO2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减小。(6)在吸附床上研究脱附过程中脱附温度、CO2浓度和吹扫气流量对CO2脱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脱附过程中脱附温度和CO2浓度增加产品气中CO2纯度增大,脱附时间增长;吹扫气流量增加产品气中CO2纯度减小,脱附时间减小。在选择的脱附温度、CO2浓度和吹扫气流量的范围内,活性炭都实现了完全再生。(7)在吸附床上研究烟气中不同浓度和温度下NO、SO2和水蒸气存在时对WIRACs的CO2吸脱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烟气中NO的存在对WIRACs的CO2吸附不产生影响。SO2浓度低于100 ppm时对CO2吸附不产生影响;浓度大于100 ppm时CO2吸附量减小,且浓度越高减小量越大。水蒸气存在时CO2吸附量减小,且浓度越高减小量越大。电厂烟气中NO和SO2达到排放标准时对CO2吸附不产生影响。WIRACs的CO2吸脱附循环性能良好,可以较长时间的循环使用。

郑永坤[8](2018)在《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孔结构对传质及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催化精馏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工操作单元,它是将分离与反应耦合起来强化催化过程的一种新工艺。催化精馏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可连续生产等优点,但催化精馏过程中传质和传热又常常限制催化精馏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迄今为止,已有许多科学家通过CFD模拟、实验等方法优化了塔内流体的流动形态,以及催化剂装填方式促进了塔器件之间的传质。本论文将以催化精馏过程中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交联剂用量、致孔剂用量合成具有不同孔结构的苯乙烯-二乙烯苯(St-DVB)离子交换树脂聚合物微球,通过氮气吸脱附法、压汞法、扫描电镜表征手段对St-DVB聚合物微球的内部骨架进行结构表征分析。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只改变交联剂的情况下,聚合物内部总孔隙率变化不明显(约0.3),但是交联剂对改变聚合物内部的介孔、大孔的平均孔径有较大的影响。在交联剂含量不变,改变致孔剂含量对聚合物内部结构的总孔隙率有较大的影响。对合成得到的七个样品进行表征后,以甲苯为吸附质分子,对聚合物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和动力学吸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甲苯分子在聚合物内部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同时甲苯分子在聚合物上的吸附属于范德华力作用下分子间作用力,此后以甲苯分子为探针分子探究了在不同孔结构St-DVB聚合物(?)球表面扩散系数和体积扩散系数的影响。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总孔(?)率同为0.3的情况下,体积扩散系数和表面扩散系数随着介孔孔隙率、介孔和大孔的平均孔径比的增大而增大;随总孔隙率以及平均孔径的增大,体积扩散系数和表面扩散系数都随之增大,且体积扩散系数随总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增大的幅度更大。通过磺化反应,在聚合物微球的苯环上接上磺酸基团,使其带有催化能力。确定3h磺化反应可以完成,以及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对磺化后的聚合物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表征后,表明在致孔剂用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交联度的用量的上升聚合物离子交换树脂内的磺酸基含量减少;而在交联剂用量不变,提高致孔剂的用量情况下,聚合物离子交换树脂的磺酸基含量变化不大。将合成得到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醋酸甲酯的水解实验,催化速率随着交联度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催化剂的磺酸基酸位点含量递减,反应占主导因此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性能反而降低;当只改变致孔剂含量的,此时能够固载上的磺酸基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催化速率致孔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此时传质性能占主导,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随致孔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致孔剂增大提高了聚合物内部的总孔隙率、平均孔径等参数。最后对比了几种商业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46的催化活性最高,Amberlyst-1 5的催化性能是最差的,合成的几种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性能和C100E的催化性能的接近,同时我们还对商业上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催化活性较好的商业树脂都含有较大的总孔隙率以及较大的大孔平均孔径,其次商业树脂的介孔含量较少或者不含有介孔结构。

陈彦良[9](2017)在《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钍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核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核燃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已探明的铀矿资源储量并不能长久支持核电的发展。钍作为一种可以转化为易裂变核素铀的元素,是一种潜在的核燃料,受到广泛的关注。要实现对钍的高效利用,必须发展配套的钍基燃料后处理技术。现有的Thorex流程并不成熟,且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发展钍基燃料后处理新流程。离子色层法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手段,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离子交换树脂动力学性能不佳,耐辐照稳定性差,不适合在乏燃料后处理流程中使用。为了克服传统离子交换树脂存在的缺陷,创新性地开发了新型吡啶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为了解决钍基乏燃料后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钍铀分离回收,研究了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在硝酸溶液中对钍和铀的吸附行为,吸附机理,考察了树脂的耐辐照稳定性,最终利用离子色层法实现了钍和铀的高效分离回收。选取乙烯基吡啶作为单体,在多孔性二氧化硅载体的孔隙内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成功合成了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通过SEM、压汞法、TG-DTA、红外等手段对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表征。硅基树脂表面呈多孔结构,孔隙率为37%,平均孔径35.3nm。树脂中有机物所占比例约为25wt%,离子交换容量约为4.2meq/g。为了实现从硝酸溶液中吸附分离钍,开展了对钍的吸附行为的研究。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大,树脂对钍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在硝酸浓度达到9M时具有最佳吸附效果。树脂对钍的吸附速度快,5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达到28.56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树脂对钍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常见裂变产物中,钯对钍的吸附有较强的干扰。没有钯存在的情况下,树脂可以从多种裂变产物中选择性吸附钍。树脂在硝酸溶液中对钍的吸附远强于对铀的吸附,在9M硝酸中对钍和铀的分离系数约为10。将含有钍、铀的9M硝酸溶液通过装载有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色谱柱,钍和铀都被吸附在色谱柱中。用9M硝酸淋洗铀,用0.1M硝酸淋洗钍,可以实现不同浓度比的钍和铀的分离回收,回收率大于99%。评价了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辐照稳定性。在80摄氏度硝酸中浸泡15天后,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离子交换容量损失不超过1%。树脂的耐辐照稳定性比传统离子交换树脂有大幅提高,在9M硝酸中吸收剂量为500kGy时,仍然保留有90%以上的离子交换容量。

杜媛斐[10](2014)在《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用于油田采油水配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下,是世界上水资源匮乏的13个国家之一。此外,我国的水资源还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性。因此,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现状,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由于三次采油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的量也逐渐加大,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因此,如何将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变废为宝,使其满足油田配聚的要求,代替清水进行采油,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课题以生活污水的二级排放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质分析,确定影响配聚性能的主要因素。选用了三种处理工艺:传统深度处理工艺、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和超滤和离子交换树脂联用深度处理工艺。分别对三种工艺出水的水质进行分析,并进行配聚试验,测定配制的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抗剪切性能以及粘度稳定性。同时,与清水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考察用其代替清水的可行性。对二级排放水的水质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矿化度值小于1000mg/L,矿化度对粘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此时,聚合物溶液(HPAM)粘度主要受阳离子浓度的影响。进一步试验证明,HPAM溶液的粘度受阳离子影响程度为Mg2+>Ca2+>Na+>K+。前两种工艺对Ca2+和Mg2+均有一定的去除,但去除率较低,主要是依赖混凝反应的去除作用,故去除效果不明显,工艺一的去除率分别为:27.51%、30.65%,工艺二的去除率为:24.87%、27.90%。因此,出水的配聚效果与二级排放水相比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清水体系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直接替代清水。在处理装置的后端添加阳离子交换树脂后,Ca2+和Mg2+均得到了很好的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为:89.76%、51.05%,其对聚合物溶液配聚性能的影响也大大降低。通过对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HPAM溶液的粘度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二级排放水和清水体系做对比,发现配聚效果优于二级排放水,且与清水体系配聚效果接近,故可以用其代替清水。本课题还研究了超滤膜和树脂的污染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跨膜压差在运行初期增长较快,随后增长速度变慢。扫面电镜的分析显示,对其进行化学清洗之后,膜面的污染物质得到了很好的去除。污染树脂的理化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树脂外观无破碎现象,颜色加深,含水率为47.44%,仍在正常允许的范围内。全交换容量为3.64mmol/g,强酸基团交换容量为3.27mmol/g,弱酸基团交换容量为0.37mmol/g。污染树脂的交换容量减小,若继续使用,需要对树脂进行再生处理。再生之后树脂的全交换容量为4.51mmol/g。

二、法国离子交换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离子交换树脂(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类型树脂在抗生素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树脂的分类
        1.1.1 大孔吸附树脂
        1.1.2 离子交换树脂
    1.2 头孢菌素C
        1.2.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1.2.2 头孢菌素C的性质
        1.2.3 头孢菌素C提取纯化工艺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方案及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方案
        1.3.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头孢菌素C发酵液初步处理及质量指标
    2.1 头孢菌素C发酵液中无机离子的去除
    2.2 头孢菌素C发酵液中固体物质的分离
    2.3 过滤后发酵液各项质量指标
        2.3.1 滤液PH和温度
        2.3.2 滤液透光率
        2.3.3 滤液中蛋白含量
        2.3.4 滤液中杂质占比
    2.4 小结
第三章 发酵滤液预处理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3.1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3.1.1 透光率的检测
        3.1.2 效价及杂质含量的检测
    3.2 头孢菌素C滤液预处理树脂的选择
        3.2.1 树脂的物理筛选
        3.2.2 树脂装柱及再生
    3.3 预处理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
        3.3.1 初次吸附分离
        3.3.2 重现性吸附分离
        3.3.3 不同型号树脂吸附杂质趋势
        3.3.4 不同型号树脂吸附有效成分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吸附解析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4.1 引言
    4.2 吸附解吸树脂物理选择
        4.2.1 大孔吸附树脂的淘洗和装柱
        4.2.2 树脂强化再生
    4.3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解析选择
        4.3.1 不同条件吸附量变化趋势
        4.3.2 不同树脂对头孢菌素C选择性的验证
        4.3.3 树脂对提取头孢菌素C收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色用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5.1 引言
    5.2 脱色离子交换树脂选择
    5.3 离子交换树脂选择
        5.3.1 脱色效果对比
        5.3.2 效价残留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粉末离子交换树脂控制SA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超滤技术的应用
        1.2.1 超滤技术的简介
        1.2.2 超滤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1.3 超滤膜污染
        1.3.1 超滤膜污染的分类
        1.3.2 超滤膜有机污染的控制方法
    1.4 离子交换树脂技术
        1.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简介
        1.4.2 离子交换树脂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3 离子交换树脂与超滤工艺结合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内容
        2.3.1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实验
        2.3.2 膜滤实验
    2.4 实验测定方法
        2.4.1 常规分析项目
        2.4.2 膜阻力测定
        2.4.3 TEP测定
        2.4.4 电镜形貌分析
        2.4.5 原子作用力分析
第三章 PAEX对 SA膜污染的控制规律
    3.1 多周期膜滤实验
        3.1.1 SA及单一嵌段的膜污染行为
        3.1.2 PAEX-UF分体式工艺对SA超滤膜污染的控制效果
        3.1.3 PAEX-UF一体式工艺对SA超滤膜污染的控制效果
        3.1.4 MIEX与 PAEX对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对比
    3.2 不可逆污染累积速率
        3.2.1 单独超滤SA及单一嵌段
        3.2.2 PAEX-UF分体式工艺
        3.2.3 PAEX-UF一体式工艺
    3.3 膜阻力构成
        3.3.1 单独超滤SA及单一嵌段
        3.3.2 PAEX-UF分体式工艺
        3.3.3 PAEX-UF一体式工艺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PAEX对 SA膜污染的控制机理研究
    4.1 出水水质分析
    4.2 PAEX对 SA的吸附行为研究
        4.2.1 PAEX对 SA的吸附行为
        4.2.2 PAEX对嵌段的吸附行为
    4.3 PAEX对 TEP的影响
    4.4 颗粒刮擦作用
    4.5 膜面形貌分析
    4.6 界面作用力分析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实验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多孔芳香骨架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对铀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含铀碱性废液产生的概述
    1.3 铀的分离方法
    1.4 多孔芳香材料的应用
        1.4.1 分子储存
        1.4.2 气体分离
        1.4.3 荧光检测
        1.4.4 金属分离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季磷盐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铀吸附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用品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季磷盐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
        2.3.1 新型有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PN-6的制备
        2.3.2 新型有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PN-6-CH2Cl的制备
        2.3.3 新型有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C2(PPN-6-CH_2P~+Cl~-(C_2H_5)_3 ) 的制备
        2.3.4 新型有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 P-C4(PPN-6-CH_2P~+Cl~-(C_4H_9)_3 )的制备
    2.4 季磷盐阴离子交换树脂结构的表征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X射线能谱(EDS)
        2.4.3 N_2吸附解吸的表征
    2.5 溶液的配置
    2.6 功能化材料对[UO2(CO3)3]4-吸附性能研究
        2.6.1 .P-C4在痕量铀中吸附性能的研究
        2.6.2 平衡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6.3 吸附等温线
        2.6.4 共存离子对吸附铀性能的影响
        2.6.5 解吸和材料的再生性能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铵盐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铀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季铵盐阴离子树脂的合成
        3.2.1 新型有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N-C_2(PPN-6-CH_2N~+Cl~-(C_2H_5)_3 )的制备
        3.2.2 新型有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N_2-C_4( PPN-6-CH_2N~+Cl~-(C_4H_9)_2(C_4H_8)N~+Cl~-(C_4H_9)_2CH_2-PPN-6 ) 的制备
    3.3 合成的功能化材料结构的表征
        3.3.1 氯化三乙胺季铵盐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表征
        3.3.2 氯化1,4-丁二胺季铵盐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表征
        3.3.3 N2吸附解吸的表征
    3.4 功能化材料对[UO2(CO3)3]4-吸附性能研究
        3.4.1 .N-C2和N2-C4在痕量铀中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3.4.2 平衡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3 吸附等温线
        3.4.4 共存离子对吸附铀性能的影响
        3.4.5 解吸和再生的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饮用水处理工艺
    1.2 水质标准
        1.2.1 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1.2.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2.3 地下水质量标准
    1.3 饮用水深度处理方法
        1.3.1 臭氧-活性炭技术
        1.3.2 膜分离技术
        1.3.3 光催化氧化技术
    1.4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饮用水研究进展
        1.4.1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原理
        1.4.2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特点
        1.4.3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1.4.4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处理饮用水离子交换树脂性能比较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运行
        2.2.4 分析项目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交换树脂对SO_4~(2-)的交换速率
        2.3.2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艺参数对有机氮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选取特征含氮有机物
        3.3.2 树脂形态的影响
        3.3.3 树脂体积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6 反应pH的影响
        3.3.7 共存离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产生有机氮的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4.2.1 离子交换柱实验
        4.2.2 树脂模拟实验
        4.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氮浓度变化规律
        4.3.2 离子交换树脂性能变化
        4.3.3 树脂官能团氧化机理
        4.3.4 树脂FT-IR分析
        4.3.5 扫描电镜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毒降解含氮有机物及其反应路径的初探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5.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消毒效率差异分析
        5.3.2 消毒产物及其路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及水泥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酸煮解法
        1.2.2 蒸汽重整法
        1.2.3 超临界水氧化分解法
        1.2.4 间接电化学氧化分解法
        1.2.5 芬顿湿法氧化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
        2.2.3 实验方法
        2.2.4 固化体性能测试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CODcr测定方法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3 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试
        2.3.6 X射线三维显微分析
第3章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研究
    3.1 引言
    3.2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离子交换树脂
    3.3 不同催化剂种类对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的影响
    3.4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离子树脂单因素影响实验研究
        3.4.1 微波功率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4.2 初始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4.3 Fe~(2+)用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4.4 H_2O_2 用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5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
        3.5.1 响应面实验设计
        3.5.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5.3 模型显着性分析
        3.5.4 实验优化分析
    3.6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产物分析及核素分布
        3.6.1 液体产物定性分析
        3.6.2 气体产物分析
        3.6.3 核素分布
    3.7 降解机理分析
    3.8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装置及小试
        3.8.1 设计要素
        3.8.2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装置设计
        3.8.3 装置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动力学研究
    4.1 动力学基础理论与原理
        4.1.1 动力学基础理论
        4.1.2 微波辅助芬顿反应动力学实验原理
    4.2 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动力学模型
        4.2.1 不同初始阳树脂浓度
        4.2.2 不同Fe~(2+)初始浓度
        4.2.3 不同H_2O_2 初始浓度反应分析
        4.2.4 动力学方程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解产物水泥固化研究
    5.1 降解产物水泥固化体的制备
    5.2 水泥固化体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5.2.1 水泥固化体抗压强度测试
        5.2.2 水泥固化体抗冻融性能测试
    5.3 水泥固化体化学稳定性测试
    5.4 水泥固化体微观结构分析
        5.4.1 水泥固化体物相组成及形貌
        5.4.2 水泥固化体内部孔隙结构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达托霉素提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达托霉素基本情况
    2.2 达托霉素的研究进展
        2.2.1 达托霉素作用机理
        2.2.2 达托霉素药物来源
        2.2.3 发酵法生产达托霉亲的研究进展
        2.2.4 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2.2.5 用药研究进展
    2.3 课题的提出
第三章 达托霉素纯化研究
    3.1 分析方法介绍
        3.1.1 分析方法1
        3.1.2 分析方法2
    3.2 发酵液提取纯化
        3.2.1 实验步骤及过程
        3.2.2 结果分析及讨论
    3.3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研究
        3.3.1 大孔树脂筛选
        3.3.2 工艺条件优化
        3.3.3 小结
    3.4 离子树脂纯化研究
        3.4.1 阴离子树脂选型
        3.4.2 工艺条件优化
        3.4.3 小结
    3.5 制备树脂纯化研究
        3.5.1 工艺条件优化
        3.5.2 小结
    3.6 色素去除研究
        3.6.1 活性炭去除色素研究
        3.6.2 超滤膜去除色素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达托霉素干燥研究及稳定性研究
    4.1 干燥工艺研究
        4.1.1 喷雾干燥研究
        4.1.2 真空冷冻干燥研究
        4.1.3 小结
    4.2 结构确证
    4.3 稳定性研究
        4.3.1 高温试验
        4.3.2 高湿试验
        4.3.3 光照试验
        4.3.4 温度5±3℃和25±2℃下稳定性考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捕集烟气中CO2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温室效应及CO2减排
        1.1.1 温室效应
        1.1.2 CO_2减排
    1.2 CO_2捕集技术
        1.2.1 燃烧前捕集
        1.2.2 燃烧中捕集
        1.2.3 燃烧后捕集
        1.2.4 国内外CCUS技术实例
    1.3 吸附分离及常用吸附剂
        1.3.1 常温吸附剂
        1.3.2 中温吸附剂
        1.3.3 高温吸附剂
    1.4 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废弃物的处理
        1.4.1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的常规处理
        1.4.2 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废弃离子变换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2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
    2.2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表征
        2.2.1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2.2.2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的热稳定性分析
        2.2.3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表面形貌分析
        2.2.4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2.2.5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孔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CO_2吸附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
    3.1 树脂基活性炭CO_2吸脱附性能的热重实验
        3.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2 树脂基活性炭的CO_2吸附实验研究
        3.1.3 CO_2脱附及循环的热重实验研究
    3.2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3.2.1 化学活化条件对CO_2吸附的影响
        3.2.2 物理活化条件对CO_2吸附的影响
        3.2.3 活性炭孔结构参数对CO_2吸附的影响
        3.2.4 吸附条件对CO_2吸附的影响
        3.2.5 CO_2脱附及循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CO_2吸附平衡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吸附等温线模型
        4.1.2 吸附选择性
    4.2 树脂基活性炭的CO_2吸附等温线实验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4.3.1 CO_2和N_2吸附等温线
        4.3.2 CO_2和N_2的吸附热
        4.3.3 CO_2/N_2的吸附选择性
        4.3.4 吸附热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CO_2吸脱附动力学研究
    5.1 理论基础
        5.1.1 吸附动力学模型
        5.1.2 CO_2脱附动力学
    5.2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的CO_2吸脱附实验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CO_2吸附动力学实验
        5.2.3 CO_2脱附动力学实验
    5.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5.3.1 吸附动力学分析
        5.3.2 吸附活化能
        5.3.3 脱附时CO_2吸附浓度的影响
        5.3.4 等转化率法
        5.3.5 等转化率和单升温速率联合法
        5.3.6 等转化率法和联合法的比较
        5.3.7 实验动力学模型的数值重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CO_2吸脱附的吸附床实验研究
    6.1 树脂基活性炭CO_2吸脱附的吸附床实验
        6.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1.2 实验装置及操作流程
        6.1.3 实验条件及考察参数
        6.1.4 CO_2吸附量的计算
    6.2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6.2.1 吸附温度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6.2.2 气体流量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6.2.3 CO_2浓度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6.2.4 吸附剂填充量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6.2.5 脱附温度对CO_2脱附性能的影响
        6.2.6 CO_2浓度对CO_2脱附性能的影响
        6.2.7 吹扫气流量对CO_2脱附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烟气中其他气体成分对CO_2吸脱附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7.1 烟气中其他气体成分对CO_2吸脱附性能影响实验
        7.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7.1.2 实验装置及操作流程
        7.1.3 实验条件及考察参数
        7.1.4 CO_2吸附量的计算
    7.2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7.2.1 烟气中NO对CO_2吸脱附性能的影响
        7.2.2 烟气中SO_2对CO_2吸脱附性能的影响
        7.2.3 烟气中水蒸气对CO_2吸脱附性能的影响
        7.2.4 烟气中其他气体成分对CO_2吸脱附循环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着

(8)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孔结构对传质及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催化精馏研究现状
        1.2.1 催化精馏应用研究现状
        1.2.2 催化精馏装填方式研究现状
        1.2.3 催化精馏催化剂研究现状
        1.2.4 催化剂结构研究现状
    1.3 离子交换树脂研究现状
        1.3.1 离子交换树脂简介
        1.3.2 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应用
        1.3.3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改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孔聚苯乙烯-co-二乙烯苯(St-DVB)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0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多孔St-DVB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2.2.2 聚合物氮气吸脱附法(BET)表征
        2.2.3 聚合物压汞法(MIP)表征
        2.2.4 聚合物扫描电镜图(SEM)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氮气吸脱附法(BET)表征结果
        2.3.2 聚合物压汞法(MIP)表征结果
        2.3.3 聚合物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
        2.3.4 多孔聚合物孔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聚St-DVB吸附甲苯分子等温吸附曲线及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多孔聚St-DVB等温吸附实验
        3.2.3 聚St-DVB合物微球的动力学吸附扩散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孔St-DVB聚合物微球吸附甲苯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3.3.2 交联度含量对聚St-DVB微球表面扩散系数以及体扩散系数的影响
        3.3.3 致孔剂含量对聚St-DVB微球表面扩散系数以及体扩散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以及合成时间对离子交换树脂含硫量的影响
        4.2.3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
        4.2.4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元素分析(EA)表征
        4.2.5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酸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磺化时间对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硫元素含量的影响
        4.3.2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结果分析
        4.3.3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元素分析(EA)表征结果分析
        4.3.4 强酸型St-DVB离子交换树脂的酸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醋酸甲酯水解动力学
    5.1 引言
    5.2 实验药品与仪器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步骤
        5.3.1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醋酸甲酯水解动力学
        5.3.2 几种商业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醋酸甲酯水解动力学及的孔结构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醋酸甲酯水解动力学结果分析
        5.4.3 几种商业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醋酸甲酯水解动力学及的孔结构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钍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钍基燃料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1.3 离子交换技术研究进展
        1.3.1 离子交换技术
        1.3.2 离子交换材料研究进展
        1.3.3 离子交换技术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
        2.3.1 原料处理
        2.3.2 有机相配比计算
        2.3.3 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N3)的合成
        2.3.4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N4)的合成
    2.4 离子交换树脂的表征
        2.4.1 孔径分布
        2.4.2 SEM扫描
        2.4.3 差热热重分析
        2.4.4 红外表征
        2.4.5 离子交换容量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3/N4 从硝酸溶液中吸附钍的基础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静态吸附实验
        3.3.2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硝酸浓度的影响
        3.4.2 吸附动力学
        3.4.3 吸附等温线
        3.4.4 吸附热力学
        3.4.5 洗脱性能研究
        3.4.6 硝酸根的影响
        3.4.7 与常见商用树脂的对比
        3.4.8 乏燃料中常见伴生元素的吸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色层法分离钍铀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静态吸附实验
        4.3.2离子色层法吸附与分离实验
        4.3.3 数据分析拟合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静态吸附实验
        4.4.2 树脂的水力学特性
        4.4.3 钍的吸附与淋洗
        4.4.4 铀的吸附与淋洗
        4.4.5 Thomas模型拟合分析
        4.4.6 与传统树脂的对比
        4.4.7 钍和铀的分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3/N4 树脂稳定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耐酸稳定性评价
        5.3.2 耐γ辐照稳定性评价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耐酸稳定性
        5.4.2 耐辐照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用于油田采油水配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采油技术的发展
        1.1.2 我国的采油现状
        1.1.3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4 国内外生活污水回用现状
    1.2 超滤技术及应用
        1.2.1 膜技术发展史
        1.2.2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2.3 超滤膜污染
        1.2.4 超滤膜清洗
    1.3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1.3.1 基本性能
        1.3.2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目的
        1.4.2 课题意义
        1.4.3 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仪器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试验装置
        2.1.2 超滤膜组件
    2.2 试验仪器及材料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材料
    2.3 检测项目及方法
        2.3.1 检测项目
        2.3.2 粘度检测方法
        2.3.3 扫描电镜的测定方法
        2.3.4 SS的测定方法
        2.3.5 Ca~(2+)、Mg~(2+)、Na~+、K~+检测方法
        2.3.6 悬浮固体颗粒粒径中值的检测方法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测定方法
        2.3.8 污染树脂的预处理方法
        2.3.9 树脂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2.3.10 树脂再生方法
第3章 污水处理厂二级排放水配聚性能的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清水配聚效果
    3.3 污水处理厂二级排放水水质分析
        3.3.1 SS
        3.3.2 悬浮固体颗粒粒径中值
        3.3.3 矿化度
    3.4 污水处理厂二级排放水配聚效果
    3.5 污水处理厂二级排放水配聚性能的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出水配聚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混凝剂的筛选
        4.2.1 最佳混凝剂及投量的确定
        4.2.2 最佳絮凝时间的确定
        4.2.3 最佳G、T值的确定
        4.2.4 最佳pH的确定
    4.3 传统深度处理工艺配聚性能的分析研究
    4.4 超滤深度处理工艺配聚性能的分析研究
    4.5 UF和离子交换树脂联用深度处理工艺出水的配聚性能
        4.5.1 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钙镁离子的必要性
        4.5.2 离子交换出水配聚效果
    4.6 离子交换树脂理化性能的分析
    4.7 不同处理工艺配聚效果的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滤膜污染的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膜污染情况
        5.2.1 跨膜压差变化
        5.2.2 膜污染的SEM分析
        5.2.3 滤饼层红外图谱分析
    5.3. 膜污染的清洗
        5.3.1. 膜清洗方法的确定
        5.3.2. 膜清洗效果分析
        5.3.3. 洗脱液成分分析
        5.3.4. 清洗前后的SEM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法国离子交换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类型树脂在抗生素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D]. 薛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粉末离子交换树脂控制SA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D]. 刘念.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多孔芳香骨架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对铀的吸附研究[D]. 楚妮妮. 兰州大学, 2020(01)
  • [4]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D]. 何婧. 深圳大学, 2020(10)
  • [5]微波辅助芬顿试剂降解阳树脂及水泥固化研究[D]. 李江博.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达托霉素提纯研究[D]. 苏永槐. 浙江大学, 2019(03)
  • [7]废弃离子交换树脂基活性炭捕集烟气中CO2的实验研究[D]. 韦梦祺. 东北大学, 2018(01)
  • [8]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孔结构对传质及催化剂性能的影响[D]. 郑永坤. 福州大学, 2018(03)
  • [9]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钍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彦良.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用于油田采油水配聚的应用研究[D]. 杜媛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法国离子交换树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