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

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

一、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祥[1](2015)在《红山文化研究》文中提出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后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着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文化主体分布范围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其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本文系统梳理红山文化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材料,对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类型与分期、聚落布局特征、埋葬习俗、祭祀遗存、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与等级制度确立、与本地区及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确认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5300—5000年左右,以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埋葬和祭祀遗存、兴隆沟、那斯台、哈民忙哈等不同规模的聚落遗存为代表,辽西地区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红山文明最终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原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红山文化历时1500余年,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中又可分出早、晚两段。早期阶段,距今6500—6000年左右,代表红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遗址数量偏少,早期早段的文化面貌更多地体现出对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早期晚段,吸纳中原地区文化因素,彩陶开始出现,文化面貌发生变化,红山文化在辽西地区正式形成。中期阶段,距今6000—5500年左右,代表红山文化全面发展阶段,开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期。遗址数量增多,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长,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中型次中心聚落、普通小型聚落,组群分布特点显着。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同一聚落内部出现不同等级的社区,社会分层加剧。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陶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彩陶纹样日渐丰富,出现了成组分布的陶窑址。石器的加工和制作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以石耜为主的掘土工具的改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双孔石刀作为主要的谷物收割工具开始大量出现,从而完善了辽西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于谷物种植、收割和加工的配套农具,也由此确立了农业经济在红山文化中期以后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应看到,红山文化时期的渔猎经济依旧十分发达,红山文化中期开始流行的三角形平底、凹底石镞,代表了辽西地区细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水平。祖先崇拜观念盛行,以小型陶塑人像和人头像居多,女性特征突出。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传统得以延续,玉雕工艺技术显着提高,造型独特的C形玉龙出现,崇龙礼俗形成。晚期阶段,距今5500—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期,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革,晚期晚段,红山文明形成。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聚落出现,聚落内部出现高等级社区,社会分层更加明显,出现特权阶层及一人独尊的王者式人物。牛河梁遗址主体分布范围5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布局有序,建筑宏伟,出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标志性建筑。制陶业高度发达,除日用陶器外,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专属祭祀用陶器。积石冢内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边缘墓之分,等级制度确立。玉器成为最主要的随葬品,多为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用来随葬,成为墓主人生前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和标志物,形成了具有惟一性的玉礼制系统。玉雕工艺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一批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具有明确专属功能的器类。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以崇龙为主线的动物崇拜成为红山文化先民的共同信仰。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为红山文明注入了新的内涵,也扩大了红山文明的影响力。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约5300—5000年,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张林安[2](2014)在《微创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机构综合与主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围绕单孔和经自然腔道手术,针对手术特点和临床需求,分析柔性工具微创手术机器人及手术工具特征,研究微创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构型设计方法及主从控制策略。本文取得如下创造性成果:针对单孔/经自然腔道手术的特点,分析机器人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模式。以所设计的泌尿镜手术机器人和心脏超声导管机器人为例,研究柔性工具微创手术机器人的钢丝传动与驱动构型,把运动学控制应用到泌尿镜手术机器人上,并分析了不同柔性工具的运动学问题;提出对于柔性工具增强刚性的单自由度双驱动方式,并分析了手术机器人的临床需求对于机器人机构上和控制上的要求。本文引入螺旋理论,结合约束螺旋方法提出单自由度闭环钢丝传动模块机构的构型综合方法。建造一个基础机构,通过约束螺旋方法约束出一个等腰梯形机构,保证关节模块驱动过程中,有效钢丝总长度恒定不变。通过所提出的构型综合方法,综合出一类满足要求的单自由度闭环钢丝传动模块关节机构,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以一个综合所得的典型模块关节机构为实例,对该模块机构进行分析,对机构模型通过设计优化转化为工程实际应用关节模块。并通过以该关节模块为基础,组合设计出两关节单自由度柔性工具以及四关节两自由度柔性工具,并把该柔性工具应用到微创手术机器人器械以及单孔微创手术机器人中。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提出直接操作手术器械控制手术机器人的全新主从操作方式。把传统开口手术的操作模式直接引入机器人主从操作中,医生通过直接操作普通手术器械,即可实现机器人主从控制操作,极大提高了手术的直觉沉浸感,降低手术成本。本文分析并讨论该操作方式的特点,并提出磁感应主从操作下的安全性控制策略,从控制算法上保证主从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操作方式和不同操作主手的特点。针对柔性器械的问题,对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进行标定,改进现有柔性工具中存在的驱动精度问题,并利用所设计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进行性能实验以及动物实验;同时初步验证了柔性工具的双驱动可行性,验证了基于模块关节的柔性工具的运动可操作性和缝合可行性;对磁感应主从操作进行主从跟踪控制实验,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统计手术操作时间,验证主从跟踪的稳定性与适用性。

李道铁[3](2014)在《分形天线技术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天线是无线通讯和雷达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关乎整个系统的通信质量或探测能力。随着现代无线业务的不断增加,无线系统日益变得紧凑化、多频化、宽带化、轻量化和廉价化,天线技术因此越来越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最大挑战之一。小型化、多频段、宽频带、高效率、高增益、可重构和自适应等已成为天线技术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分形天线是现代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它具有小型化、多谐振、多模式、自匹配、单元阵列效应、外形美观、适用于设计各类天线等特点,是分形几何与天线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分形天线是指主辐射体、地板或反射板的几何形状或材料属性具有分形特征的一类天线。它是一门独特的天线技术而不是某种具有特定结构的天线种类,如微带天线、螺旋天线、抛物面天线等,可用于各类天线的设计,比如线天线、面天线等,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分形天线的高次谐频往往具有新奇辐射特性,可用于性能独特的新颖天线设计,如1.5·λ轴向模和共面全向模分形偶极子天线和小型化、多频段轴向模分形螺旋天线等,又能用于对各类常规天线性能进行改进,比如微带分形天线能实现小型化、多频段工作,分形环天线具有多频、多模式和高增益特性,0.5·λ法向模分形偶极子天线具有更小尺寸,分形介质谐振天线能实现高增益、多频段或宽频段工作,分形(超)宽带单极子天线具有高增益、高效率和带内方向图一致性,分形共形天线具有小型化、新颖辐射模式和对共形表面曲率不敏感等特点,分形阵列天线具有小型化、高增益和低旁瓣等特点。自199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Nathan Cohen博士正式提出“分形天线”这一概念以来,分形天线在全世界天线研究领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实现了小规模商业化应用。近二十多年来,分形天线的种类不断丰富,制作工艺愈发先进,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然而,分形天线的更多特性尚未被认识,严格理论基础尚未建立,设计方法还有待完善,宽带化的挑战尚需突破;诸多新颖特性,比如多辐射模式、高增益、高效率、单元阵列效应和抗毁损性等尚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谐振频率、小型化、邻频比、辐射特性等与其几何特征的关系尚无确切的数学关系式;分形体的构造方法、最佳分形结构和馈电方式的选择还没有成为分形天线研究的重要内容;多频段叠合而实现宽带工作的尝试尚需努力;分形用于设计高性能共形天线的主题尚未确立。除此之外,分形天线的研究至今仅限于单一分形体的研究,而由两种或多种单分形体结合而成的多(复)分形天线是否具有单分形天线所没有的新特性还没有进行深入探索;非直线弯折分形,如圆弧弯折分形天线领域尚无人涉足。到目前为止,分形天线种类较少、性能单一,再加上谐振带宽较窄的固有缺点,虽历经多年研究但仍未获得广泛的工程应用。因此,有一些天线研究者说“分形天线的漂亮的外形要比其性能更吸引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真实地反映出了分形天线发展至今尚不如人意的现实状况。本文作者正是力图改变这一局面,在克服分形天线固有缺陷、构造新型分形几何体和探索分形天线新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获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分形天线的工程实际应用。本文对分形天线研究的贡献包括理论突破和应用扩展两方面。理论方面,首次详尽、科学地揭示出分形天线的电性能与其几何特征的密切关系,即小型化、邻频比、谐振阻抗等谐振特性与迭代次数、物理尺度比(几何尺度比)、分形尺度比和分形维数四个重要几何参数间的确切数学表达式。工程应用方面,发明了GuiseppePeano小型化轴向模圆柱螺旋天线、Koch-like sided bow-tie多频/宽带偶极子天线、KSSG/SKLB/KLSHC多(复)分形单/偶极子天线、CAKC/Guiseppe Peano分形多频多模单/偶极子天线、CABFL分形多频多模环天线、CABFH分形多频多模螺旋天线、Pyriform shaped超宽带偶极子、Sierpinski curve共面全向/轴向模偶极子等天线。这些分形天线基次谐频实现了尺寸缩减,而高次谐频则出现了类似基频或新的有用辐射模式,比如CAKC五频段、三模式单极子天线,基频和第二谐频是全向辐射模式,第三、第四谐频则是轴向高增益辐射模式,第五谐频是偏轴向全向辐射模式;K2CABFH五频段、三模式、双旋向圆极化分形螺旋天线,基频、第二、第五谐频是右旋圆极化(RHCP)轴向模,第三谐频是左旋圆极化(LHCP)轴向模,第四谐频是右旋圆极化(RHCP)偏轴向模。其中,第五谐频轴向模具有显着的单元阵列效应,即轴向增益相当于一个四单元圆柱螺旋阵列天线。与其他关于分形天线的文献仅专注于理论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设计实例不仅很好地阐述了分形天线理论,而且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比如Sierpinski curve水平全向高增益共轴阵列天线具有较低的轴向高度,CAKC分形单极子法向模用于低增益全向广播、轴向模用于高增益定向通信,K2CABFH分形螺旋天线可替代多支常规轴向模圆柱螺旋天线。这些小型化、多频段、多模式、高性能分形天线有效地减少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数目、降低了系统成本、减轻了平台负重、降低了多天线间的电磁耦合,用事实证明了它的良好实用价值,因而大大推动了分形天线的工程和商业应用。

盛家喜[4](2020)在《基于改进型FIAS互动分析法的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研究》文中认为改进型FIAS是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将原有的10个编码增加到14个,不仅可以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进行完整的分析与评价,也对新课程背景下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改进型FIAS分析法为观察工具,选取不同层面的三位初中数学教师为观察对象,并分析其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及存在的差异,抽样选择四所学校为调查对象,发放250余份问卷,调查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状况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综述法、录像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通过文献研究,查找有关课堂观察和师生互动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录像分析法是对三位教师的上课过程进行全息录像,为本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提供视频来源;问卷调查法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对课堂观察及言语互动的掌握程度,为研究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提供数据支撑。论文共分6章,主要框架结构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录像分析、数据处理及研究结论等,主线是根据IFIAS的师生互动编码准则,从课堂教学互动结构、教师教学倾向、学生互动行为、课堂提问风格和课堂情感氛围的五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三位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研究发现:(1)我国目前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课堂观察中的互动情况具有异同性;(3)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初中数学教师更倾向于建立“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初中数学教师课堂上多以“下达指令”为主的教学倾向;三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互动行为以“被动应答”为主流;四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提问趋向于“封闭”形态;五是初中数学课堂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本研究提出有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一是更新初中数学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师生课堂角色定位;二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师鼓励性言语,形成课堂激励评价机制;三是改变初中数学课堂学生互动行为,形成合作共赢之互动;四是深度研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提问新形式;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时代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王映学[5](2007)在《初中学生空间与图形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认知技能是个体在认知领域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与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这种能力是问题解决者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认知并运用概念、规则解决认知领域问题的能力。认知技能既包括利用习得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含对相关概念、规则情境适用性的认知监控能力。认知技能获得则从动态性的纵向层面来探讨认知技能的学习过程,指个体在特定领域的认知任务中从陈述性规则习得、陈述性规则程序化到程序化规则条件化的完整过程。对认知技能获得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认知技能的实质,有利于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指向教学目标并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策略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桥梁。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本研究提出了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认知技能获得阶段于一体的认知技能获得的生态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型;综合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迁移的ACT-R理论,提出并详细探讨了教学材料表征策略(数形分离、数形整合和目标任意)、练习材料的结构变异和问题生成策略以及条件认知和教学反馈策略分别对认知技能获得不同阶段学习的有效性。由此构成本研究的三项基本研究:研究一:通过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样例教学材料的数形分离与常规教学、数形分离与数形整合、目标确定与目标任意的教学表征策略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对陈述性规则获得过程(质的分析)和结果(量的分析)的影响。研究二:分别探讨练习材料的结构变异和问题生成表征策略对技能程序化的影响,我们既从量的层面也从质的层面探讨教学策略对认知技能熟练化的影响。研究三:从技能迁移的角度探讨条件认知和教学反馈策略对认知技能条件化的影响,在此阶段,学习者将自己习得概念、规则的运用指向课堂教学情境之外的生活化空间与图形问题,既强调技能在相似情境中的运用,也重视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探讨,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与传统数学空间与图形“讲授+练习”的教学程式相比,以样例表征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材料,能更好地促进四边形相关概念、规则的学习。2.与数形分离的教学材料相比,数形整合的教学材料表征可以节省学生学习同样材料的时间,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概念和规则的学习。3.在空间与图形问题解决中,目标任意的教学表征策略比目标确定的表征策略能更为有效地促进认知技能获得初期陈述性规则的习得,是对概念、规则学习以及思维灵活性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4.在认知技能获得的程序化阶段,与低变异的材料表征相比,高变异的材料表征能更有效促进认知技能由陈述性形态向程序性形态转化,这种促进效应对高成绩者学生群体显得更为明显和有效。5.与问题外加的教学策略相比,问题生成的教学策略训练能有效促进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问题生成策略的训练对高成绩者的解题效应更为明显,而如何生成问题的训练则明显改善了低成绩者生成问题的表述方式。6.与低清晰的教学表征策略相比,以“如果/那么”规则表征的高清晰教学材料在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远近迁移测验中均出现迁移效应,而且在远迁移测验中的迁移效应更为明显。7.在微量式、指错式、过量式和纠错式四种教学反馈策略中,纠错式反馈比其它三种反馈策略在远近迁移的测验中稳定地促进了被试的迁移成绩,是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有效的教学反馈策略;四种反馈策略中,微量式和指错式反馈策略效果最差。8.本研究构建的集学习过程、认知技能获得阶段及促进认知技能获得教学策略于一体的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模型是可行的、合理的。认知技能获得是学生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研究是教学心理学及教学有效性研究关注的永恒主题;认知技能获得过程及其教学策略探讨有利于洞察知识获得过程的实质,深刻理解现代知识分类的性质,为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情境、促进高效率教与学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提出了将学习过程、认知技能获得阶段及促进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整合于一体的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模型;第二,尝试从认知技能获得的全程研究促进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第三,提出了阶段适用性和有效性的主策略,即教学材料表征策略、练习变异与问题生成策略以及条件认知与反馈策略,不同阶段的教学策略虽然难以截然分开,但它们有着特定阶段的技能促进功能;第四,探讨了促进认知技能迁移的条件化认知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既重视对问题情境条件的认知,又将问题情境条件与个体的产生式表征贮存联系起来;第五,系统探讨了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促进效应,在国内的同类研究中,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特点。

曾波[6](2012)在《灰色预测建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和解决现实世界不确定性问题主要方法之一,灰色预测建模技术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灰色预测建模技术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门新兴横断学科,其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本文从建模思想的创新、建模对象的拓展、建模方法的改进、建模序列的优化等方面对灰色预测建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区间灰数及其白化权函数所围成图形的几何重心,研究了区间灰数“核”的计算新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仅能在“对称型”白化权函数条件下计算区间灰数“核”的不足,从而能够对基于“非对称型”三角形或梯形白化权函数的区间灰数“核”进行计算;另外,本文还通过面积法对传统区间灰数“灰度”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拓展,拓展后的测度方法能够对各种白化权函数的区间灰数“灰度”进行计算。(2)针对既有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对象仅局限于实数序列,尚难以构建面向区间灰数序列预测模型的缺陷,本文在区间灰数白化权函数未知及已知两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了基于区间灰数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建模方法,详细探究了模型的建模思路、推导过程及建模步骤,从而将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对象从实数序列延伸至区间灰数序列,丰富并完善了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体系。(3)离散灰数是灰信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基于离散灰数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标准离散灰数和灰单元格两个概念,按照离散灰数取值分布信息未知及已知两种情况,研究了基于离散灰数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建模方法,详细讨论了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建模步骤,从而将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对象从实数序列延伸至离散灰数序列,拓展了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范围。(4)传统灰色预测建模技术通过对满足灰指数规律的累加生成序列建立指数模型来实现对未知世界的预测;然而,当建模序列本身已具有近似非齐次指数特征时,累加生成反而会破坏建模序列的这种特征。本文通过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齐次性转换以及省略累加生成直接建模的方法,构建了基于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两类不同灰色预测模型,从而增强了灰色模型对此类特殊序列的预测能力。(5)针对振荡序列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已有的灰色波形预测建模技术不仅需要的数据量大,而且对超出已有数据取值范围的情况无能为力。本文通过构建序列的平滑算法以压缩振荡序列的振幅,提高建模序列的光滑度,从而构建适用于振荡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以提高灰色预测模型对振荡序列的模拟及预测精度。

黄继蒙[7](2019)在《基于范希尔理论的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催生了追求个性化、碎片化、微学化的教育时代,微课因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应用方便、传播快捷等特点,满足当下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式学习等互联网+教育的需求。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对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目前微课质量良莠不齐,如何开发设计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平面几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分支,几何学习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大挑战。范希尔理论是研究几何教学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本研究尝试在范希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教学设计,以期提高微课学习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概述了微课的概念研究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尝试对“微课”和“教学策略”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接着梳理了国内外微课的研究情况,对国内微课的基本理论、设计与开发研究、应用与评价究现状进行概述。然后基于范希尔理论探讨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直观水平——直观感知情境化、描述水平——图形表征动态化、理论水平——知识建构系统化,并提供现实案例的策略应用。最后,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的微课为例,应用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把采用策略设计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调查学生对用该微课进行学习的看法,分析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该微课还需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以此为基础,设计平行线的性质的微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教学实验为主,调查研究为辅,检验依据该策略设计的微课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策略设计的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基于策略设计的微课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对微课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许志倩[8](2010)在《高压气井套管柱的随机时变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酸性气田的开发对气井套管柱各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压、腐蚀等因素给天然气安全生产带来了更大隐患。因此,在采油用套管失效机理研究成果上结合气田生产特点,建立高压气井套管柱的安全可靠性评估模型,对预防套管失效,延长气井寿命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考虑气井高压、腐蚀特点,论文着重对以下几点展开研究:1)井内高压对含缺陷套管破裂失效的影响;2)腐蚀引起的套管强度减弱;3)接头螺纹受力不均性分析;4)套管密封结构的高压气体泄漏率定量计算。首先,鉴于压力温度的耦合作用,采用双重迭代试算法结合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得到井筒内压力、温度沿井深方向的分布情况,并依据CO2/H2S分压比推荐使用不同的腐蚀速率计算预测模型。其次,对螺纹脱扣、接头断裂和螺纹牙剪切破坏的失效机理进行研究,由API圆螺纹、API偏梯形螺纹以及特殊螺纹套管接头加工参数,计算得到三种失效形式在各扣型中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应临界载荷。同时,对整个套管接头的螺纹牙啮合建立物理力学模型和变形协调方程,从而得到套管接头螺纹受力不均的理论依据和定量计算方法。再次,采用Monte Carlo随机抽样方法模拟得到服从正态分布的密封面粗糙度轮廓曲线,借助分形理论研究不同加工精度下的粗糙轮廓曲线共性,建立通用的密封面分形接触模型,应用接触力学和流体力学将密封面预紧力、表面粗糙度以及套管接头密封结构尺寸与气体泄漏率联系起来,推导出特殊螺纹套管接头主密封面的气体泄漏率计算公式。最后,在对高压气井套管柱进行可靠度计算时,载荷时变性主要考虑井筒内气体压力产生的内压载荷和围岩蠕变引起的外挤载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强度随机性则考虑套管属性参数的分布形式和概率密度,而套管强度时变性则由CO2/H2S腐蚀对管壁减薄和管体缺陷深度增加造成,综合考虑井深方向上压力、腐蚀速率、套管属性和地层岩性的差异,依据二分法思想对套管柱可靠度基本计算单元进行时空划分,采用结构时变可靠性理论和概率论方法结合气井生产实际,最终建立高压气井套管柱服役期内的随机时变可靠度计算模型。上述研究在总结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计算公式的寻求和推导,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复杂的套管柱时变可靠度计算,现场操作人员仅需要输入套管当前真实工作状态参数,就可以对服役期内套管柱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初步评估预测,从而为气田的安全开采提供一定参考帮助作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最终完成了具有友好用户界面和便捷操作方式的“高压气井套管柱时变安全可靠性评估”软件。

叶喜红[9](2015)在《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的小型化理论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进行通信的目的是传输和交换信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通信几乎摆脱了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部件,是辐射和接收电磁波的转换装置。为了适应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小型化的发展需求,天线的小型化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针对于此,本文在尽量保持天线良好电性能的前提下,致力于谐振类天线的小型化理论与设计研究,重点研究具有宽带、宽波束、圆极化特征的天线小型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首先,结合现有的天线小型化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带圆极化微带天线结构。应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基板减小天线尺寸,同时利用一种新颖的双馈电结构展宽了天线的工作频带,完成了宽带圆极化U形缝隙微带天线的小型化设计。该天线具有0.33λ0×0.33λ0×0.068λ0的较小尺寸,且在20%以上的有效工作带宽内具有稳定的辐射特性。针对该天线结构,提出了一套完整且具有相当精度的分析与设计公式,便于快速而准确地预估天线结构参数。其次,将折叠导体腔结构加载到宽带圆极化U形缝隙微带天线中,进一步有效地减小了天线结构尺寸、展宽了辐射波束。然后,通过对折叠导体腔结构进行改进,简化了导体腔加载天线结构的制作工艺、降低了成本,并且改善了天线的辐射性能。利用这种改进的导体腔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结构,该天线具有可覆盖几乎整个上半空间的3dB轴比波束宽度。其次,针对在具有强约束条件应用平台上的天线设计问题,作者根据经验总结了一套天线—平台一体化建模设计的基本流程,利用该流程分别在S波段和C波段成功地设计了满足严苛指标要求的弹载天线结构。在S波段提出了一种单馈宽波束圆极化背腔式缝隙天线结构,采用交叉缝隙结构展宽天线的辐射波束、利用折叠缝隙减小天线的尺寸、优化同轴馈电位置改善输入端口的阻抗匹配和天线的圆极化辐射性能。将两个相同的天线结构对称地安装于弹体上,在不违背二元阵列工作原理和特性的前提下,使得该二元阵列具有近似全向辐射特性。在C波段,提出了一种端射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八木天线结构,端射方向上此天线在较宽的频带内具有足够大的增益,并且同时在俯仰面和水平面均具有80o左右的圆极化辐射波束宽度。最后,为了打破常规天线结构小型化设计的瓶颈,本文对基于超表面结构(Metasurface)的天线小型化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探讨。首先将部分反射面(Partially Reflective Surfaces,PRS)结构和叠层圆极化微带天线结合,利用PRS改善了天线的方向性、提高了天线增益,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宽工作频带的高增益圆极化天线结构。该高增益天线结构与相应的阵列天线相比,具有更小的横向尺寸,这对于有效地减少大型天线阵列中天线单元数、降低工程成本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研究了基于电抗性阻抗表面(Reactive Impedance Surfaces,RIS)结构的圆极化天线小型化理论与技术。首次利用RIS结构表面电抗的容性区域降低了天线工作频率,与其他学者仅利用RIS感性区域的方式相比,此技术具有更大的小型化潜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两种小型化技术:将改进型折叠导体腔和RIS结构同时应用于圆极化微带天线结构的设计中,有效地降低了天线尺寸,成功地实现了横向尺寸仅为1/5波长的小型圆极化微带天线设计。

萨娜[10](2019)在《初中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教学研究 ——以平面多边形为例》文中提出辅助线在几何教学中不可或缺,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效途径.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可以帮助解决几何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研究成果和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理论、化归思想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深入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辅助线教学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利用平面几何辅助线作法,平面几何中辅助线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有平面几何问题时作辅助线的能力.本文利用几何相关理论,主要希望解决学生平面几何推理论证难学、不会作辅助线等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基本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平面几何辅助线画法分类.平面几何推理论证教学过程中缺乏辅助线的归纳总结,又加上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时不太注意辅助线的作法,使教学效果不显着.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认知素质提高的双边活动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几何辅助线作法的分类,从而有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规范化的辅助线训练,使其符合几何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初中教师和学生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在推理论证问题上学习困难;找不到解题思路;不能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几何图形,不能完全正确的找出基本图形;平时很少归纳总结作辅助线的方法和画法的分类.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平面几何辅助线画法的分类;在教学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辅助线训练;大部分教师在平面几何教学过程中知识延伸不够,遇到平面几何需添加辅助线的情况时只根据题目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延伸到其他辅助线的作法.基于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以下建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掌握几何辅助线画法的分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和安排辅助线教学内容;在平面几何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辅助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用辅助线解决几何问题.

二、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红山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辽西地区自然环境与区位优势
        一、自然环境
        二、区位优势
    第二节 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
        一、1949 年以前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二、1950—1980 年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三、1981—2000 年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四、2001 至今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
第二章 红山文化分期、年代与类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关于红山文化分期的主要学术观点
        二、关于红山文化类型划分的主要学术观点
    第二节 分期与年代
        一、关于红山文化分期的主要学术依据
        二、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及各期特征
    第三节 类型划分
        一、魏家窝铺类型
        二、牛河梁—兴隆沟类型
        三、哈民忙哈类型
        四、那斯台类型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红山文化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聚落考古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教来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聚落研究
        一、概述
        二、红山文化聚落分组、分级及详述
        三、红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探讨
    第三节 少郎河中游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一、概述
        二、红山文化聚落分级及详述
        三、红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探讨
    第四节 半支箭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一、概述
        二、红山文化聚落分级及详述
        三、红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探讨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 红山文化典型遗址发掘与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红山文化房屋形制与聚落布局研究
        一、魏家窝铺聚落分析
        二、哈民忙哈聚落分析
        三、西台聚落分析
        四、白音长汗聚落分析
        五、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聚落分析
        六、友好村二道梁聚落分析
        七、老牛槽沟聚落分析
        八、哈喇海沟聚落分析
        九、小东山聚落分析
        十、红山文化其它聚落遗址
        十一、小结
    第三节 红山文化墓葬与祭祀遗存研究
        一、概述
        二、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存分析
        三、牛河梁遗址不同地点坛、庙、冢分析
        四、胡头沟墓葬遗存
        五、草帽山积石冢遗存
        六、田家沟西梁头积石冢遗存
        七、南台子墓葬遗存
        八、友好村墓葬遗存
        九、哈民忙哈墓葬遗存
        十、白音长汗墓葬遗存
    第四节 小结
        一、红山文化社会结构探讨
        二、红山文化社会性质探讨
第五章 红山文化出土遗物研究
    第一节 陶器研究
        一、陶器种类
        二、制作方法
        三、施纹工艺
        四、陶窑址与烧陶工艺
        五、小结
    第二节 玉器研究
        一、概述
        二、玉器种类
        三、牛河梁玉器随葬状况分析
        四、玉器使用功能探讨
        五、玉雕工艺技术分析
        六、玉料来源
    第三节 石器研究
        一、石器种类
        二、加工方法
        三、使用功能
    第四节 陶塑、泥塑与石雕人像研究
        一、陶塑人像
        二、泥塑人像
        三、石雕人像
第六章 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环境因素
    第三节 农业经济因素
        一、农业生产传统
        二、农业生产工具
        三、植物考古收获
    第四节 渔猎经济因素
        一、骨、石质渔猎工具
        二、动物骨骼、鱼骨、蚌壳等研究
        三、小结
第七章 红山文化原始宗教信仰与祭祀体系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祖先崇拜
    第三节 动物崇拜
    第四节 天地崇拜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红山文化与本地区及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探讨
    第一节 红山文化与本地区其它考古学文化关系探讨
        一、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关系
        二、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关系
        三、红山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关系
        四、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关系
        五、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关系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与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探讨
        一、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二、红山文化与东北其它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三、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微创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机构综合与主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发展
        1.1.2 柔性工具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意义
    1.2 柔性工具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研究状况
    1.3 手术机器人主要技术研究状况
        1.3.1 机器人机构综合方法
        1.3.2 机器人控制模式
        1.3.3 机器人主操作手形式
        1.3.4 机器人安全性设计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柔性工具微创手术机器人基本问题
    2.1 引言
    2.2 单孔/经自然腔道微创手术
        2.2.1 单孔机器人手术
        2.2.2 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
    2.3 机器人操作分析
        2.3.1 机器人主从操作模式
        2.3.2 机器人一体化操作模式
    2.4 手术机器人的机构学构型分析
        2.4.1 手术机器人的构型分析
        2.4.2 钢丝传动基本构型分析
    2.5 柔性工具运动学分析
        2.5.1 三自由度柔性工具
        2.5.2 四自由度柔性工具
        2.5.3 全自由度柔性工具
    2.6 面向临床设计分析
        2.6.1 手术机器人机构设计
        2.6.2 手术机器人控制模式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约束螺旋理论的柔性工具关节模块构型综合方法
    3.1 引言
    3.2 约束螺旋理论数学基础
        3.2.1 螺旋理论
        3.2.2 约束螺旋
    3.3 单自由度闭环钢丝传动关节模块构型综合方法
        3.3.1 构造基础机构
        3.3.2 约束构造等腰梯形机构
    3.4 单自由度闭环钢丝传动关节模块构型综合过程
        3.4.1 两支链无共同约束
        3.4.2 两支链有共同约束
    3.5 约束螺旋综合方法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工具设计及应用实例
    4.1 引言
    4.2 单自由度闭环钢丝模块关节优化
        4.2.1 闭环钢丝传动模块单元选择
        4.2.2 闭环钢丝传动模块单元结构优化
        4.2.3 闭环钢丝传动模块单元参数优化
    4.3 单自由度闭环钢丝模块关节实现
    4.4 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构型及设计
        4.4.1 两关节单自由度柔性臂设计
        4.4.2 四关节两自由度柔性臂设计
        4.4.3 两自由度柔性臂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磁感应手术机器人主从控制模式分析
    5.1 引言
    5.2 磁感应主从操作
        5.2.1 磁感应位姿检测原理
        5.2.2 磁感应主手系统
        5.2.3 机器人手术下磁感应主从操作
    5.3 磁感应主手运动学
    5.4 磁感应主从操作安全性控制策略
    5.5 操作方法比较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三自由度柔性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实验
        6.2.1 实验标定
        6.2.2 操作性能及动物实验
    6.3 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双驱动初步验证实验
    6.4 基于单自由度闭环钢丝模块关节的柔性工具实验
        6.4.1 柔性臂运动验证实验
        6.4.2 柔性工具验证实验
        6.4.3 磁感应下主从操作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分形天线技术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形几何简介
    §2.1 分形的数学描述
    §2.2 分形的构造方法
        §2.2.1 IFS 迭代函数系
        §2.2.2 L-system 构造法
        §2.2.3 直观迭代构造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形小型化天线
    §3.1 天线分形小型化的意义
    §3.2 分形天线小型化原理
    §3.3 分形小型化天线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
    §4.1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研究意义
    §4.2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原理
        §4.2.1 CAKC 分形偶极子天线
        §4.2.2 CABFL 分形环天线
    §4.3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实例
        §4.3.1 CAKC 分形多频、多模单极子天线
        §4.3.2 CABFH 分形多频、多模螺旋天线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复)分形天线
    §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5.2 多分形天线实例
        §5.2.1 KSSG 多分形偶极子天线
        §5.2.2 SKLB 多分形偶极子天线
    §5.3 多分形天线特性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分形(超)宽带天线
    §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6.2 分形(超)宽带天线实例
        §6.2.1 CAKC 宽带单极子天线
        §6.2.2 KLSHC 多分形单极子天线
        §6.2.3 梨形芒德勃罗树分形超宽带偶极子天线
    §6.4 分形(超)宽带天线特性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分形共形天线
    §7.1 研究背景和意义
    §7.2 分形共形天线设计实例
        §7.2.1 希尔伯特分形共形环天线
        §7.2.2 格西普·皮亚诺分形共形单极子天线
        §7.2.3 塞尔宾斯基曲线共形偶极子天线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分形阵列天线
    §8.1 阵列天线原理简介
    §8.2 分形阵列天线研究实例
        §8.2.1 塞尔宾斯基曲线高增益全向阵列天线
        §8.2.2 塞尔宾斯基曲线高增益定向阵列天线
        §8.2.3 CABFH 分形螺旋阵列天线
    §8.3 分形阵列天线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分形天线研究总结
    §9.1 本文内容及创新点概览
    §9.2 本文不足之处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研奖励

(4)基于改进型FIAS互动分析法的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章 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目的
    3.2 调查问卷
    3.3 调查数据分析
第四章 基于IFIAS编码系统的初中数学课堂观察与分析
    4.1 合肥市某中学A教师课堂观察分析
    4.2 合肥市某中学B教师课堂观察分析
    4.3 合肥市某中学C教师课堂观察分析
第五章 观察结果分析与对策
    5.1 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5.2 课堂教学有关对策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情况
致谢

(5)初中学生空间与图形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I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技能获得及其相关概念
        2.2 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
    3 认知技能获得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范畴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II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策略选择和安置
    4 研究思路
    5 教学模型
    6 教学实验设计
        6.1 教学实验模式
        6.2 变量
        6.3 实验教学班级(被试)的选择
        6.4 实验时间
        6.5 结果处理方法
III 认知技能获得过程的实证研究
    研究一 样例教学材料的表征策略对陈述性规则获得的影响
        实验1 样例表征策略与常规教学程式对陈述性规则获得的影响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实验2 样例的数型分离与数型整合表征策略对陈述性规则获得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实验3 样例的目标确定与目标任意表征策略对陈述性规则获得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研究二 练习材料的结构变异和问题生成策略对技能程序化的影响
        实验4 练习材料的结构变异策略对技能程序化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实验5 教学材料的问题生成策略对技能程序化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研究三 产生式规则条件认知和教学反馈策略对认知技能迁移的影响
        实验6 产生式规则条件化认知教学策略对认知技能迁移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4 结果
        6.5 讨论
        实验7 不同水平的反馈对认知技能迁移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方法
        7.4 结果
        7.5 讨论
IV 总讨论
    1 样例表征方式在数学空间与图形学习中的效应
        1.1 空间与图形学习中样例表征的局限性
        1.2 空间与图形学习中样例表征的有效性
    2 体现教学策略的样例教学材料和测验材料的编制
        2.1 教学材料的编制
        2.2 测验材料的编制
        2.3 测验内容参考答案的制定
    3 关于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实验处理
        3.1 被试选择
        3.2 实验过程控制
        3.3 学生解题过程分析
    4 促进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
        4.1 从认知技能的获得过程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上的缺失
        4.2 促进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
    5 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研究特色
        5.1 本研究的理论支持
        5.2 本研究的特色
    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方向
V 总结论
VI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灰色预测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灰色预测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经典 GM(1,1)模型研究现状
        1.2.2 基于灰数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3 基于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4 基于振荡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5 区间灰数核和灰度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6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间灰数核和灰度计算方法拓展研究
    2.1 区间灰数与白化权函数的基本概念
    2.2 区间灰数核的计算
    2.3 区间灰数灰度的计算
    2.4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
    3.1 构建区间灰数预测模型所面临的问题
    3.2 区间灰数间的代数运算将导致结果灰度增加
        3.2.1 区间灰数序列的累加生成序列无法进行指数拟合
        3.2.2 基于区间灰数界点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存在病态
    3.3 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的建立
        3.3.1 区间灰数序列的灰数带与灰数层
        3.3.2 区间灰数序列与实数序列的转换
        3.3.3 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的推导与构建
        3.3.4 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的误差检验方法
        3.3.5 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的建模流程及步骤
        3.3.6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
    4.1 区间灰数序列的起点过渡带、中间带及止点过渡带
    4.2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序列与实数序列的转换
        4.2.1 中心层面积转换
        4.2.2 中心层坐标转换
        4.2.3 起/止点过渡层面积转换
    4.3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几何预测模型的构建
        4.3.1 中间层面积序列及坐标序列的DGM(1,1)模型
        4.3.2 起/止点过渡层面积序列的DGM(1,1)模型
        4.3.3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的推导
        4.3.4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误差检验方法
        4.3.5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建模流程及步骤
        4.3.6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离散灰数预测模型
    5.1 标准离散灰数与灰单元格
    5.2 元素取值可能性均等条件下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
        5.2.1 基于核序列的GM(1,1)模型
        5.2.2 基于灰单元格面积序列的GM(1,1)模型
        5.2.3 EDGNM(1, 1)模型的推导及构建
        5.2.4 EDGNM(1, 1)模型的建模流程及步骤
        5.2.5 模型应用分析
    5.3 元素取值可能性不均等条件下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
        5.3.1 离散灰数中元素“取值可能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5.3.2 NEDGNM(1, 1)模型的构建
        5.3.3 NEDGNM(1, 1)模型的建模流程及步骤
        5.3.4 模型应用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
    6.1 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间接 DGM(1, 1)模型
        6.1.1 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与近似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转化
        6.1.2 IDGM(1, 1)模型的构建
        6.1.3 IDGM(1, 1)模型的建模流程及步骤
        6.1.4 IDGM(1, 1)的应用分析
    6.2 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DGM(1, 1)直接建模法
        6.2.1 DDGM(1, 1)模型的构建
        6.2.2 DDGM(1, 1)模型初始条件的优化
        6.2.3 DDGM(1, 1)模型性质
        6.2.4 DDGM(1, 1)模型的建模流程及步骤
    6.3 几种模型算例的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振荡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
    7.1 振荡序列及平滑算子的基本概念
    7.2 振荡序列预测模型的构建
        7.2.1 平滑序列DGM(1,1)模型的构建
        7.2.2 振荡序列灰色预测模型的推导
        7.2.3 振荡序列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流程及步骤
    7.3 算例分析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模型应用
    8.1 城市外来工数量预测
        8.1.1 问题的提出
        8.1.2 城市外来工数量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
        8.1.3 结论
    8.2 我国平板电视市场需求预测
        8.2.1 研究背景
        8.2.2 模型构建
        8.2.3 结论
    8.3 高考录取线预测
        8.3.1 研究背景
        8.3.2 模型构建
        8.3.3 模型比较分析
    8.4 本章小节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范希尔理论的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一、核心概念概述
        (一)微课
        (二)教学策略
    二、微课相关研究概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数学微课设计的思考
第3章 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及应用案例
    一、平面几何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信息的设计原则
    三、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及应用案例
        (一)直观水平——直观感知情境化策略
        (二)描述水平——图形表征动态化策略
        (三)理论水平——知识建构系统化策略
    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微课设计案例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微课设计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微课实录与分析
        (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调查分析
第4章 应用平面几何的微课开展教学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假设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变量
        (四)实验方式
        (五)实验材料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前后测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实验前数学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三)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四)学生使用微课学习的调查结果分析
        (五)访谈内容分析
    三、基于范希尔理论的平行线的性质微课设计
        (一)平行线的性质的微课设计
        (二)平行线的性质的微课实录与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高压气井套管柱的随机时变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气井压力、温度计算预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2 井下管材腐蚀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3 国内外特殊螺纹接头的主要类型及研究现状
        1.2.4 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和密封性能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5 工程结构时变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气井井筒内复杂井流的压力温度耦合计算分析
    2.1 气井井筒内复杂井流的压力梯度计算分析
        2.1.1 井筒内复杂井流的压力梯度计算公式
        2.1.2 压力梯度计算参数说明及其计算方法介绍
        2.1.3 气井井筒内复杂井流的压力梯度求解步骤
    2.2 井筒内单、多相流温度计算分析
        2.2.1 垂直井多相流温度计算公式
        2.2.2 垂直井单相流温度计算公式
        2.2.3 垂直井油套环空中井流温度求解
    2.3 气井井筒内压力、温度耦合计算分析
        2.3.1 井筒内压力、温度耦合计算求解步骤
        2.3.2 气井井筒内压力、温度计算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井套管柱腐蚀规律及其剩余强度研究
    3.1 气井套管主要腐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 硫化氢腐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3.1.2 二氧化碳腐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3.1.3 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共存条件下腐蚀规律概述
    3.2 气井套管柱的腐蚀速率计算预测模型分析
        3.2.1 二氧化碳腐蚀速率计算预测模型
        3.2.2 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共存条件下的腐蚀速率计算预测模型
        3.2.3 气井套管柱井深方向腐蚀速率分布情况分析
    3.3 含腐蚀缺陷套管剩余强度分析
        3.3.1 均匀腐蚀缺陷对套管抗力的影响规律
        3.3.2 点状腐蚀缺陷对套管抗力的影响规律
        3.3.3 裂缝腐蚀缺陷对套管抗力的影响规律
        3.3.4 含腐蚀缺陷套管剩余强度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套管接头螺纹连接性能研究
    4.1 套管接头螺纹失效形式及其机理分析
        4.1.1 套管接头螺纹跳扣失效
        4.1.2 套管接头断裂失效
        4.1.3 套管接头螺纹扣牙剪切失效
    4.2 轴向载荷作用下套管接头螺纹应力分布计算
        4.2.1 轴向载荷作用下螺纹扣牙弹性变形分析
        4.2.2 套管接头螺纹牙啮合物理力学模型及变形协调方程
        4.2.3 套管接头螺纹受力分布计算
    4.3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受力分布有限元分析
        4.3.1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有限元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密封性能研究
    5.1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密封机理分析
        5.1.1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密封结构基本概括
        5.1.2 金属对金属密封表面粗糙度基本概念
        5.1.3 表面粗糙度参数选用原则及其推荐值
        5.1.4 套管接头密封面泄漏机理与密封性能指标
    5.2 基于 Monte Carlo 抽样的金属粗糙密封面轮廓曲线模拟
        5.2.1 Monte Carlo方法基本步骤和伪随机数产生
        5.2.2 Monte Carlo随机变量抽样方法和抽样公式
        5.2.3 套管接头密封面轮廓曲线模拟抽样参数确定
        5.2.4 粗糙表面轮廓曲线模拟流程和实例分析
    5.3 基于分形理论的粗糙表面接触力学分析
        5.3.1 分形理论基本定义和分形维数量测方法
        5.3.2 粗糙密封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求解
        5.3.3 粗糙密封面轮廓曲线分形模型建立
        5.3.4 基于粗糙面轮廓曲线分形模型的接触力学分析
    5.4 基于分形接触力学模型的气体泄漏率计算
        5.4.1 气体流动状态判定与常用泄漏率计算模型
        5.4.2 基于分形接触力学模型的粗糙密封面受力分析
        5.4.3 粗糙密封面的气体泄漏率计算公式推导
        5.4.4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主密封面气体泄漏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压气井套管柱随机时变可靠性研究
    6.1 高压气井套管柱载荷计算及其时变性分析
        6.1.1 套管柱载荷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6.1.2 气井套管柱内压载荷时变规律分析
    6.2 高压气井套管柱强度及其随机时变性分析
        6.2.1 套管强度计算公式及其分析结果
        6.2.2 套管强度影响因素及其计算公式
        6.2.3 套管强度随机性和时变性分析
    6.3 高压气井套管柱时变可靠度计算分析
        6.3.1 套管柱失效形式及其极限状态方程
        6.3.2 套管柱基本时空单元划分及其依据
        6.3.3 套管柱系统及其单元可靠度计算方法
        6.3.4 套管柱随机时变可靠度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
第七章 高压气井套管柱安全可靠性评估软件研发
    7.1 软件开发主要技术概要
    7.2 软件基本功能模块
        7.2.1 套管基本资料数据库
        7.2.2 井筒内压力温度计算预测模块
        7.2.3 井筒内腐蚀速率计算预测模块
        7.2.4 套管接头连接性能评估模块
        7.2.5 特殊螺纹套管接头密封性能评估模块
        7.2.6 气井套管柱时变安全可靠性评估模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的小型化理论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天线小型化技术发展现状
        1.2.2 天线波束展宽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天线频带展宽技术发展现状
        1.2.4 天线圆极化技术发展现状
    1.3 小型化天线分析和设计方法
        1.3.1 小型化天线分析方法
        1.3.2 小型化天线设计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圆极化天线的小型化理论与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小型化宽带圆极化天线
        2.2.1 天线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天线参数分析
        2.2.3 天线结构分析与设计
        2.2.4 天线加工测试
        2.2.5 小型化宽带圆极化天线小结
    2.3 小型化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天线
        2.3.1 天线结构
        2.3.2 参数分析
        2.3.3 天线加工测试
        2.3.4 小型化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天线小结
    2.4 小型化对称宽波束圆极化天线
        2.4.1 天线结构及设计
        2.4.2 参数分析
        2.4.3 天线加工测试
        2.4.4 小型化宽波束圆极化天线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应用平台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应用平台的天线一体化设计
    3.3 S 波段全向天线设计
        3.3.1 天线结构设计
        3.3.2 天线单元工作特性
        3.3.3 天线在弹体上的工作特性
        3.3.4 相似阵元的二元阵辐射方向图理论验证
        3.3.5 S 波段一体化全向天线小结
    3.4 C 波段端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一体化设计
        3.4.1 新型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八木天线结构及工作原理
        3.4.2 新型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八木天线单元工作特性
        3.4.3 端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一体化设计
        3.4.4 端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实测验证
        3.4.5 端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PRS 结构的高增益圆极化天线研究
    4.1 引言
    4.2 PRS 高增益天线的工作原理
    4.3 PRS 高增益圆极化天线
        4.3.1 1B4T 圆极化天线单元
        4.3.2 PRS 圆极化天线
        4.3.3 四单元平面阵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RIS 结构的小型圆极化天线研究
    5.1 引言
    5.2 RIS 小型化天线的工作原理
    5.3 RIS 小型圆极化天线
        5.3.1 NCPMA 天线
        5.3.2 RIS-NCPMA 天线
        5.3.3 RIS-SFC-CPMA 天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初中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教学研究 ——以平面多边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辅助线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几何直观
        2.2.2 逻辑思维能力
        2.2.3 化归的思想
        2.2.4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3章 平面几何辅助线的内容分析
    3.1 关于三角形中辅助线的构造
        3.1.1 关于三角形遇角平分线需构造的辅助线
        3.1.2 关于三角形遇边上中点需构造的辅助线
        3.1.3 关于三角形遇边上的高需构造的辅助线
        3.1.4 几何变换下三角形中需构造的辅助线
        3.1.5 割补法构造的辅助线
    3.2 关于四边形中辅助线的构造
        3.2.1 平行四边形中构造的辅助线
        3.2.2 梯形中构造的辅助线
        3.2.3 一般四边形中构造的辅助线
    3.3 关于多边形中构造的辅助线
第4章 平面几何中添加辅助线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调查目的
    4.2 编制问卷、测试题和访谈内容
    4.3 调查实施过程
    4.4 调查数据处理
    4.5 调查结果分析
        4.5.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5.2 学生测试题分析
        4.5.3 教师访谈分析
第5章 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5.1 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教学策略
        5.1.1 平面几何作辅助线与教学的关系
        5.1.2 教师辅助线教学
        5.1.3 学生的辅助线训练
    5.2 初中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应用
        5.2.1 作辅助线论证定理
        5.2.2 初中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的教学案例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教学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四、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山文化研究[D].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12)
  • [2]微创手术机器人柔性工具机构综合与主从控制策略研究[D]. 张林安. 天津大学, 2014(05)
  • [3]分形天线技术与设计研究[D]. 李道铁.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4]基于改进型FIAS互动分析法的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研究[D]. 盛家喜. 合肥师范学院, 2020(07)
  • [5]初中学生空间与图形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研究[D]. 王映学. 西南大学, 2007(05)
  • [6]灰色预测建模技术研究[D]. 曾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 [7]基于范希尔理论的初中平面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及实践研究[D]. 黄继蒙.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高压气井套管柱的随机时变可靠性研究[D]. 许志倩.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5)
  • [9]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的小型化理论与设计研究[D]. 叶喜红.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10]初中平面几何添加辅助线教学研究 ——以平面多边形为例[D]. 萨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