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一、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水石[1](2014)在《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作为一套逻辑结构完整、逻辑条理清晰、逻辑论证充分的幸福理论,马克思幸福观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并对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客服了传统幸福观对幸福本质认识的抽象性、片面性、直观性,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幸福理论。作为对现实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幸福思想,马克思幸福观一直是当代中国幸福思想的理论源泉,也是我国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最高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全面深入地解读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当代中国人幸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概念与哲学根源”分析了西方幸福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幸福概念的理论价值与理论缺陷,界定了马克思的幸福概念,归纳了马克思幸福概念的多重意蕴,梳理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来源。第3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将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与形成的历史过程分为萌芽、形成、确立和深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经典本文进行研读,并围绕着这些代表性作品论述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剖析其思想转变的动因与内在逻辑。第4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与特征”系统解读了马克思幸福观基本内容与逻辑理论思维形式,阐述了马克思幸福观的特征。第5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中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回顾了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我党积极探索实现人民幸福的成功经验,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挖掘了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徐凤莉[2](2015)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变迁与培育》文中研究说明追求幸福是人类最高目的和本质体现。实现民生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在社会发展变迁中探讨幸福观的内容、特点,解决影响人民幸福感的诸多因素,摸索幸福观发展的必然规律,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幸福观是重大课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召唤,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人民幸福观正经历从一元到多元、从整体到个体、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体现出中国传统幸福观、西方幸福观、现有幸福观的交融与碰撞,彰显落后的幸福观与合理幸福观新老交替、颠覆与生成的特点。这是幸福观念对社会存在剧烈变动的必然回应,是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诸方面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等内外多方面矛盾交错的结果。从一方面看,幸福观的变迁呈现的是上升前进的运动状态,体现对社会发展积极肯定的认同,将进一步通过与社会存在的双向互动促进社会的正向变迁。另一方面看,这种转变又交织着人们的焦躁、不安、痛苦与无助。一些人的幸福感不升反降,因富致懒、未富先懒、好逸恶劳……劳动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消解。这是从以道德为福、以政治认同为中心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幸福观念交融冲突的必然。传统幸福观仍然有其巨大影响力,崇尚整体、修身养性、知足常乐等特质仍有生命力;西方幸福观又以其互补优势与中国传统幸福观交相辉映,展现尊重个体欲望、外求于物的特质。在传统幸福观不可能立即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幸福观亦不能快速生成之际,传统幸福观、外来幸福观与现有幸福观必然要实现整合,经历破旧立新的煎熬过程。没有“立”,人们仍会沉浸在物质财富欲望中不可自拔,忽略幸福本真途径,无法体会劳动才是解决幸福困境的源头和真正答案;只有“立”,才能打破幸福观的乱象,把握幸福的根本途径,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完全占有,描绘“幸福城市”、“幸福中国”的蓝图。劳动幸福观应该是主导幸福观,它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表达,其培育必然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从现实的人出发,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内容、以劳动为根本途径、以人民具体的社会关系为前提,把实现人民主体的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因此应该立足于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实际,依靠劳动者个体、政府、社会三条路径的合力作用来建构劳动幸福观。具体来说:劳动者主体是创造幸福的载体,要能够认知幸福、感受幸福,提高幸福能力,为此需要提升劳动者个体认知能力、提高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升经济、政治和文化能力;公正公平的劳动条件需要政府努力建构,为此需要提升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需要,缩小劳动者的贫富差距,以提高人民相对收入水平;深化教育目的认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倡理性消费,提高消费中的尊严感。最后全社会应该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尊重劳动、劳动体面、劳动创造幸福观念蔚然成风。

唐琦[3](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哲学的终极价值与人文关怀。寻找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本能,而追求人类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幸福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美好生活”、“民生福祉”等词语,并指出“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观念,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科学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对于在党的领导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大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简明概述了幸福观。先对幸福这个概念作出准确界定,再延伸到幸福观的内涵以及主要类型,最后上升到人民幸福观,对人民幸福观涵义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幸福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三个方面来系统梳理其理论来源,然后再从党的基本路线入手,阐明其坚实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着重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主要从人民幸福的目标、保障、标准、主旋律以及途径五个方面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然后在准确把握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其理论特征。第五部分是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其理论意义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篇章;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实价值是为中国人民幸福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价值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在动力。

任小琴[4](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滕飞[5](2015)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的视角》文中认为幸福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其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它涉及个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个体的总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代中国梦的价值旨归,其反映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也反映着个体精神上的快乐和情绪,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当前我国公民的幸福观在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趋于多元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使得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体有关幸福的道德认知、财富观念、生活方式与审美情操等各个方面对国民的精神生活质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理性审视当前公民的幸福观状况并对其进行合理培养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自从我国幸福观教育开展以来,存在着重视程度偏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深度及专业程度较弱、幸福观教育内容话语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教育途径与方法单一等弱点,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观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当前公民消极化的幸福观取向,幸福观教育正是以个体正确的幸福认知培育为目的的教育,它所培养的是能够创造幸福、发现幸福和享受幸福的社会个人。幸福不仅仅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当代幸福观教育应当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使幸福观教育造福于个体和社会,用积极、科学的幸福观指导人生才有利于个体幸福生活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话语内容,以实现个体与社会幸福感受的实现为目标和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对公民进行树立正确幸福认知的教育,培育当代公民感知幸福、体验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与心理状态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要旨就在于通过自由自主的劳动来创造幸福,并且个人幸福只有在对集体与社会的劳动与奉献中才能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向度,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实现,其摒除了禁欲主义、享乐主义、自然主义、宗教主义幸福观的缺陷,把人类对幸福追求的梦想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其作为一项具有层次性的理论内容,包括了政治意涵、生命承载、财富维度、道德对话、生态建构、审美旨向等方面,是包含了多维度的生活方式和系统生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科学的、积极的幸福观,也是对近代消极幸福观的理论扬弃,是实现当代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有着极大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现实性,必将成为当代幸福观教育最重要、最科学的内容话语和理论根基。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西方心理学研究界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与运动,它改变了科学主义心理学过分关注心理问题的失衡状态,其关注人类积极与美好品性、激发潜在的积极能量、关注个人的正向、最终使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研究视角和价值理念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是当代幸福观教育的时代诉求。在教育理念上,积极心理学启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实现从问题到优势、从规训到关爱的价值转换;在教育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启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应当实现从文本到现实、从概念到情感、从叙事到感染等三个方面的方法论转向;在教育途径上,积极心理学启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应当从强化积极情绪、培育积极人格、建构积极制度、优化教育场域、设置幸福观教育课程、促进认知神经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等方面入手,以切实提升当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性;在效果评价上,积极心理学启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应当以幸福感受的发生为其效果实现的载体,并且借鉴幸福指数和幸福感测量量表作为量化幸福观教育效果和评价的方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融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之中,脱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问题与矫治的消极教育手段与范式,真正让教育对象在幸福观教育中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能够夯实教育对象的心理资本,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出路。本研究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同时融合哲学视域中的幸福观、心理学视域中的幸福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幸福观教育的问题域、理论视野、分析思维和概念工具等,从多学科多角度入手来具体展开幸福观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现状探讨、价值生成与理论资源、教育的话语内容、教育路径的选择、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积极的幸福观作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话语内容,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包括多重维度的系统性价值理论进行分析,全面阐释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内涵;厘清了幸福观与幸福感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幸福感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和其效果评价的载体,借鉴当代积极心理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来提出提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效性的实践路径,同时借鉴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提出了马克思足以幸福观教育效果实现的载体及其量化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提供了分析工具。

郭曰铎[6](2018)在《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的历史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人民幸福思想。对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式转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幸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结构框架、创新点等。第一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资源”。本章全面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幸福思想,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佛家超验主义的幸福观和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归纳总结了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是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思想和西方思想史中的幸福思想为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二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现实基础”。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人民愿望,具有很深的现实基础。它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出于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教训和追求人民幸福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第三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基本内容”。本章系统阐述了人民幸福的内涵和特征,阐明了人民幸福的价值逻辑,论述了人民幸福的实现原则和实现条件。人民幸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及其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它是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人民幸福的价值逻辑体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梦的根本追求。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坚持人民中心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劳动创造原则和共建共享原则。人民幸福离不开使人幸福的外部环境,实现人民幸福就要使经济更加富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公正、生态更加文明。第四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实践路径”。本章系统阐述了人民幸福的实现道路,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夯实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完备人民幸福的政治条件,加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支撑,改善人民幸福的社会环境,营造人民幸福的生态空间,筑牢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第五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特色和时代价值”。本章分析了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四个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植根人民群众、立足中国文化、着眼世界大势,阐述了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指明前进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进行简要概括。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问题,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它回答了人民幸福的内涵、实现条件和实现路径等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

万庆[7](2013)在《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幸福生活也是唯物史观的必然逻辑。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朝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地为实现幸福创造条件的过程。马克思的思想宝库是当代中国幸福思想的重要源头。关注人是哲学的内在要求,关注人的幸福也是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传统哲学的理论视角下,人的幸福或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或走向纯粹抽象的理性,甚至将幸福寄托于彼岸世界,这些都导致了人类对幸福理解的片面。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对人的幸福问题有着科学和深刻的理解,突破了传统哲学幸福思想的片面性、直观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从马克思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为当代中国的幸福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很有必要。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论文研究的主题、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现状与评析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第一章“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本章系统介绍了传统哲学幸福思想的发展渊源和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发展轨迹。通过揭示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来源和发展历史,阐述马克思幸福思想解读的重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分为孕育、萌芽、确立、成熟和寻找现实路径五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本文都侧重选取一个代表性作品进行剖析。围绕着这个代表性作品,本文将对此阶段马克思幸福思考的发展脉络,进行大致的介绍。第二章“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本章系统解读马克思对于幸福问题的理解,主要包括幸福的概念界定、多重意蕴、基本特征和构成。本文认为,需要是界定幸福的关键,幸福就是合理需要的有效满足。幸福具有自然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有机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有机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有机统一的多重意蕴。幸福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幸福的主体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客体是物质世界,中介是实践。第三章“幸福的实践生成”。本章探讨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幸福在实践过程中的生成发展过程。提出了幸福的生成机理:自由是幸福的前提,异化造成幸福的遮蔽,自主劳动是对异化的克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幸福的归宿。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幸福的前提,是因为在他看来,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无产阶级争取政治自由是实现幸福的武器。马克思认为异化是实现幸福的障碍。劳动异化直接让工人感到了不幸,需要异化让人背离了幸福,社会关系的异化则会导致虚假幸福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自主劳动才能克服异化。劳动是满足需要的前提,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本质。而人的价值,只有在自主劳动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对人来说,只有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到达幸福的归宿。自由全面发展不仅符合人的本质,也是幸福的内在要求,并且是理想社会的标志。第四章“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当代启示”。本章试图通过马克思幸福思想作为理论工具,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读。这主要包括三个问题,幸福悖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幸福思想和中国梦的关系。本文认为,幸福悖论缘于需要悖论。当社会成员能够正确认识合理需要,在注重劳动成果的同时关注劳动过程给人带来的幸福的时候,就能够突破幸福悖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梦是马克思幸福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中国人民实现幸福指明了方向。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幸福思想的理论研究和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展望。

张荣华,郭曰铎[8](2019)在《论人民幸福的内涵、价值和实现路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人民幸福""为什么要为人民谋幸福""如何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人民幸福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阐述了人民幸福的价值定位,指明了人民幸福的实现原则和实现路径,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刘孝菊[9](2013)在《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文中指出无论是柏拉图所建立的“幸福城邦”“第二幸福城邦”“克里特城邦”、奥里留·奥古斯丁所建构的“上帝之城”,还是伏尔泰的“黄金国”、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幸福社会、傅里叶的“新世界”都彰显了理论界探究幸福社会建设生生不息的执着。无论是《尚书·洪范》的五福论,还是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小康社会,都寄托着人民对幸福社会的美好向往。马克思恩格斯以不断超越的理论胆识与不可比拟的创造力对幸福社会理论进行了探索,并且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理论得到了实践的呼应与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带着愉快心情进行的联合劳动”、“消灭贫穷与富有对立的普遍幸福”、“自由平等博爱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其理论特征呈现三个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影响幸福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异化劳动影响幸福社会的经济基础,正义影响幸福社会的政治环境,自然生态影响幸福社会的外部条件。幸福社会的实现条件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的高度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幸福社会的美好蓝图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革命铲除雇佣劳动制度、夺取政权之后的民主建设、走向人和自然的和解等多个方位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解放身陷苦难与不幸的人民并为大众谋求幸福生活为重要奋斗目标,对于如何建设幸福社会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体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幸福社会理论,但他们在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作出的理论贡献,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闪耀着中国特色的光芒。毛泽东开辟了“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的新纪元;邓小平以发展的硬道理夯实了幸福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共同富裕确定了幸福社会的发展航向;江泽民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与幸福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拉开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幕,使中华民族在建设幸福社会的道路上迈向一个更高台阶;胡锦涛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本质上是幸福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是幸福发展观。无论是消除金融风暴影响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幸福危机,还是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导航,都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场以幸福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幸福革命正在兴起,中国速度转型中国幸福的步伐悄然而至。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对于建设幸福经济、幸福政治与幸福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对幸福经济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倡导从效率经济转向幸福经济的经济转型、推进企业责任运动、追求时间财富。对幸福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更加注重公平推进幸福中国建设、坚持公共政策的幸福导向激发政治参与。对于幸福生态建设启示主要包括倡导幸福转型、推动绿色发展、主体维度从经济人到幸福人的转型。

柏路[10](2014)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幸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幸福观的传统,并有机地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践相融合,彰显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解放意义,它对提升当前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领悟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重大社会使命。随着对幸福问题研究的日渐深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的内涵分析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是没有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引入幸福观的阐释中;二是缺少对中国共产党幸福观教育历史经验的较为彻底的深思以及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现状的全面调研。这两方面不足直接导致了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两个环节的脱节,即没能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精神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尚需深化和拓展。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影响当前中国人幸福生活的幸福观角度入手,以当前中国推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背景,以幸福观教育导引人生观教育为切入点,瞄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培育和践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框架下,选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作为研究论题。本文力图回答以下两个层面的基本问题:在教育基础层面,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内涵,系统梳理和总结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实践层面,基于我国当前的幸福观教育现状,吸收和借鉴国外幸福观教育实践的有益成果,提出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对策。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有三:第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质上是改造世界与改变自身相统一的实践观点的幸福观,建党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二,国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为我们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进行创造性转化。第三,基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框架和教育基础,本文初步探索并形成了“明确方向—融入生活—学生参与”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方法策略。本论文最终形成了五章内容:第一章,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厘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内涵,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征,梳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历史发展阶段,澄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意义,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厘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和梳理建党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历史阶段,总结中国共产党幸福观教育的有益经验,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调研我国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幸福观教育的双重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既有类型、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第四章,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介绍和反思当代美国高校幸福观教育的基本理论,批判地考察当代美国高校幸福观教育实践的内容与途径、特征与启示,分析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益借鉴。第五章,探讨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思路和对策,探索创新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方法策略。

二、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概念与哲学根源
    2.1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概念
        2.1.1 幸福
        2.1.2 幸福观
        2.1.3 马克思幸福观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根源
        2.2.1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2.2.2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2.2.3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第3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
    3.1 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
        3.1.1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神性崇拜下的理想主义幸福
        3.1.2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的偶然性幸福
    3.2 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
        3.2.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的现实幸福
        3.2.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无产阶级主导的人类解放
        3.2.3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的复归
    3.3 马克思幸福观的确立
        3.3.1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3.2 《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类幸福的自由王国
    3.4 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化
        3.4.1 《资本论》——物化关系的全面消除
        3.4.2 《哥达纲领批判》——人类幸福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4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1 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起点
        4.1.1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起点
        4.1.2 人的本质是一般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
    4.2 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中介
        4.2.1 实践是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中介
        4.2.2 现实世界是幸福的生成环境
    4.3 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终点
        4.3.1 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终点
        4.3.2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幸福社会的理想形态
    4.4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4.4.1 马克思幸福观的实践性
        4.4.2 马克思幸福观的阶级性
        4.4.3 马克思幸福观的科学性
        4.4.4 马克思幸福观的革命性
第5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5.2.1 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的引入
        5.2.2 毛泽东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5.2.3 邓小平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5.2.4 江泽民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5.2.5 胡锦涛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5.3 马克思幸福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5.3.1 马克思幸福观为实现个人幸福提供理论指导
        5.3.2 马克思幸福观为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指明方向
        5.3.3 马克思幸福观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提供现实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2)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变迁与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基本思路、重点和难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研究方法
        1.5.1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方法
        1.5.2 实证分析方法
第2章 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资源
    2.1 幸福观的基本问题解析
        2.1.1 幸福观的内涵
        2.1.2 幸福观的性质
        2.1.3 幸福观的影响因素
        2.1.4 幸福追求的人生意义
    2.2 中西方幸福观回溯
        2.2.1 中国传统幸福观
        2.2.2 西方传统幸福观
        2.2.3 中西方传统幸福观评述
    2.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3.1 幸福是人民主体的幸福
        2.3.2 劳动是幸福的根本源泉
        2.3.3 需要是幸福的基本动力
    2.4 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变迁
    3.1 单一性的幸福观状况(1949年-1978年)
        3.1.1 社会诸方面状况
        3.1.2 价值观念状况
        3.1.3 幸福观状况
        3.1.4 幸福观特点
    3.2 多元化趋向的幸福观状况(1978年到20世纪末期)
        3.2.1 社会诸方面状况
        3.2.2 价值观念状况
        3.2.3 幸福观状况
        3.2.4 幸福观特点
    3.3 多元化事实的幸福观状况(20世纪末期至今)
        3.3.1 社会诸方面状况
        3.3.2 价值观状况
        3.3.3 幸福观状况
        3.3.4 幸福观的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4.1.1 收入悖论出现
        4.1.2 把幸福异化为物质、财富
        4.1.3 把幸福异化为过度享乐和高消费
        4.1.4 把幸福异化为权力
        4.1.5 在宗教中异化幸福
        4.1.6 在躲避劳动中谋求幸福
        4.1.7 在脱离整体中追求个人幸福
    4.2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4.2.1 社会结构性变迁的推动
        4.2.2 全球化的逐利性趋势
        4.2.3 个体内在物欲的膨胀
        4.2.4 过度消费观念使然
    4.3 小结
第5章 劳动幸福观培育的可能路径
    5.1 劳动幸福观应该成为主导幸福观
        5.1.1 劳动幸福观是解决幸福观乱象的着力点
        5.1.2 劳动幸福观是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链接点
    5.2 劳动幸福观何以成为主导幸福观
        5.2.1 主体能力的培育
        5.2.2 劳动条件的支撑
        5.2.3 崇尚劳动氛围的营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
        2.研究目标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特色
        2.创新之处
一、幸福观的概述
    (一)幸福和幸福观
        1.幸福的概念
        2.幸福观的内涵
    (二)幸福观的类型
        1.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
        2.至善主义幸福观和非至善主义幸福观
        3.悲观主义幸福观和非悲观主义幸福观
    (三)人民幸福观的涵义
        1.人民幸福的人民主体性
        2.人民幸福的直接现实性
        3.人民幸福的历史规定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幸福观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现实基础
        1.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动力引擎:坚持改革开放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1.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
        2.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保障
        3.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标准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
        5.以社会每个人的劳动奋斗为途径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特征
        1.本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2.总体要求:全面协调
        3.基本遵循:共建共享
        4.时代特色:包容开放
四、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2.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篇章
        3.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现实价值
        1.为中国人民幸福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
        2.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价值指引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在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走向幸福之路
    一、本文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理性审视及其现实境遇
    第一节 我国公民幸福观的当代症候及其成因透视
        一、幸福危机:当前我国幸福观问题的价值审视
        (一) 心理危机:注重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
        (二) 价值危机:注重结果幸福忽视过程幸福
        (三) 道德危机:注重个人幸福忽视社会幸福
        (四) 生态危机:注重享受幸福忽视发展幸福
        二、成因追溯:当前我国幸福观问题的理性反思
        (一) 资本逻辑的增殖扩张及其空间化转向
        (二) 消费社会的繁华膨胀及其符号化趋势
        (三) 网络文化场域的辐射及其虚拟化形态
    第二节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考察
        一、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概况
        二、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 对幸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功底较弱
        (三) 幸福观教育途径较为单一
        (四) 幸福观教育方式脱离现实生活世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价值生成
        一、幸福、幸福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原初语象
        (一) 从伦理到心理:对幸福的双重界定
        (二) 幸福观的内在结构与特征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理论自觉与实践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涵
        (二) 从理论到现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价值目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中西方理论资源探析
        一、中国传统幸福观的理论回溯及现实意义
        (一) “德福一致”的仁爱幸福实践
        (二) “返朴归真”的逍遥幸福境界
        (三) “兼爱非攻”的社会幸福目标
        (四) “建功立业”的法治幸福途径
        (五) “超凡脱俗”的涅粲幸福旨向
        二、西方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与当代解读
        (一) 欲望与精神:感性主义的幸福观
        (二) 至善与德性:理性主义的幸福观
        (三) 上帝与来世:基督神学的幸福观
        (四) 美德与利益:功利主义的幸福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话语及其系统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政治意涵
        一、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幸福
        二、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幸福实现的社会形态
        三、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全球化视野下的幸福愿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生命承载
        一、近代幸福思想的生命转向
        二、多重生命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生命向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财富维度
        一、货币共同体条件下财富积累的幸福幻象
        二、资本逻辑统治之下的财富与幸福悖论
        三、超越资本积累的财富转移与幸福之路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道德对话
        一、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价值确证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道德阐发
        三、社会个人:个体和社会的道德幸福统一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生态建构
        一、新陈代谢的断裂及其幸福消解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幸福诠释
        三、生态理性:超越工具与价值理性的幸福生活方式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审美旨向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美学诠释
        二、格式塔、异质同构与审美幸福的生成
        三、审美幸福:人类幸福生活方式的审美救赎
第四章 借鉴积极心理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路径选择
    第一节 幸福观教育:积极心理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
        一、积极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价值颠覆与重塑
        (一) 从失衡到平衡: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价值变奏
        (二) 从问题到优势:当代心理学研究视野的价值回归
        二、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生
        (一) 从规训到关爱:积极心理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互动
        (二) 从无助到乐观:积极心理资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宿
        三、积极心理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方法论启迪
        (一) 从文本到现实:积极与优势的定位
        (二) 从概念到情感:情绪与感受的体验
        (三) 从叙事到感染:制度与环境的建构
        四、“消极”的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第二节 提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效果的积极路径选择
        一、强化个体积极情绪的培养与体验
        (一) 积极情绪及其对幸福认知的扩展
        (二) 社会情绪能力、情绪智力的培养
        二、注重个体积极、稳定和健全人格的培育
        (一) 积极人格特质与幸福
        (二) 自我决定与自我效能感
        三、社会制度的优化与社会实践的积极建构
        (一) 社会制度的健全以确证幸福
        (二) 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把握幸福认知
        四、扩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场域和环境
        (一) 主导性力量:学校的幸福观教育
        (二) 常规性力量:家庭的幸福观教育
        (三) 渗透性力量:社会的幸福观教育
        (四) 时代性力量:网络的幸福观教育
        (五) 内生性力量:自我的幸福观教育
        五、设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课程
        (一)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课程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队伍建设
        六、促进认知神经科学与幸福观教育的结合
第五章 借鉴积极心理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效果评价
    第一节 幸福感的发生:幸福观教育效果实现的载体
        一、分裂与整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取向
        (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二) 心理幸福感(Phychology Well-being)
        (三) 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二、幸福感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一) 惯化与社会适应
        (二) 目标与社会期望
        (三) 自尊与社会比较
        (四) 依恋与社会支持
    第二节 幸福感的测度:幸福观教育评价指标与方法
        一、幸福指数:幸福观教育效果的衡量指标
        (一) 国民幸福指数(GHN)
        (二) 个体幸福指数(PHN)
        (三) 幸福星球指数(HPI)
        二、幸福观教育效果实现的评价方法
        (一)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二) 牛津幸福感问卷(OHQ)
        (三) 综合幸福问卷(MHQ)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6)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幸福研究现状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现状
    三、幸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幸福概念之辨析
        (二)关于幸福的两种理论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思想
        (二)列宁的幸福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幸福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思想
        (一)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
        (二)佛家超验主义的幸福观
        (三)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
    三、西方思想史中的幸福思想
        (一)理性主义幸福观
        (二)感性主义幸福观
        (三)功利主义幸福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对新时代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
        (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三)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四)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二、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
        (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二)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影响着人民幸福的实现
    四、追求人民幸福的初步实践
        (一)习近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执政实践
        (二)国内幸福城市地区的初步探索
第三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人民幸福的内涵和特征
        (一)人民幸福的内涵
        (二)人民幸福的特征
    二、人民幸福的价值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中国梦的根本追求
    三、实现人民幸福的主要原则
        (一)人民中心原则
        (二)全面发展原则
        (三)劳动创造原则
        (四)共建共享原则
    四、人民幸福的实现条件
        (一)经济更加富裕
        (二)政治更加民主
        (三)文化更加丰富
        (四)社会更加公正
        (五)生态更加文明
第四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走好人民幸福的实现道路
        (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三)走好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人民幸福的发展道路
    二、夯实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
        (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三、完备人民幸福的政治条件
        (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二)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加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支撑
        (一)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二)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的精神
        (三)把满足需要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四)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
    五、改善人民幸福的社会环境
        (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平安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六、营造人民幸福的生态空间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七、筑牢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一)党坚强有力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三)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好干部标准
        (四)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
        (五)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第五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特色和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特色
        (一)坚持问题导向
        (二)植根人民群众
        (三)立足中国文化
        (四)着眼世界大势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
        (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
        (二)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指明前进方向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其价值
        (一) 选题原因
        (二)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和反思
        (一) 研究现状
        (二)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思路
    四 研究目标及其创新点
        (一) 学术目标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探源
        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幸福思想
        二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思想
        三 17-18 世纪欧洲幸福思想
        四 功利主义幸福思想
        五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幸福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 《莱茵报》文章:幸福思想的孕育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幸福思想的萌芽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幸福思想的确立
        四 《资本论》:幸福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五 《哥达纲领批判》:对实现幸福现实路径的思考
第二章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幸福的概念界定
        一 需要是界定幸福的关键
        二 幸福就是合理需要的有效满足
    第二节 幸福的多重意蕴
        一 幸福是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的统一
        二 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三 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第三节 幸福的基本特征
        一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二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三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第四节 幸福的构成
        一 幸福的主体—现实世界中的人
        二 幸福的客体—物质世界
        三 幸福的中介—实践
第三章 幸福的实践生成
    第一节 自由:幸福的前提
        一 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二 自由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三 政治自由是无产阶级实现幸福的武器
    第二节 异化:幸福的遮蔽
        一 劳动异化直接让工人感到不幸
        二 需要异化让人背离幸福
        三 社会关系异化导致虚假幸福
    第三节 自主劳动:异化的克服
        一 劳动是满足需要的前提
        二 人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本质
        三 自主劳动真正体现人的价值
    第四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幸福的归宿
        一 自由而全面发展符合人的本质
        二 自主性是幸福的内在要求
        三 自由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的标志
第四章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幸福悖论的突破
        一 幸福悖论的困局
        二 幸福悖论缘于需要悖论
        三 马克思幸福思想对幸福悖论的理论解决
        四 幸福悖论的现实突破路径
    第二节 人与自然矛盾的破解
        一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二 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第三节 马克思幸福思想与中国梦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幸福的基础
        二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头
        三 实现幸福必须凝聚人民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人民幸福的内涵、价值和实现路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人民幸福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人民幸福的科学内涵
        1.幸福与需要。
        2.人民幸福内涵的科学阐释。
    (二)人民幸福的本质特征
        1.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
        2.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
        3.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
        4.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阐述了人民幸福的价值定位
    1.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2.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3.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追求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人民幸福的实现原则和实现路径
    (一)人民幸福的实现原则
        1.人民中心原则。
        2.全面发展原则。
        3.劳动创造原则。
        4.共建共享原则。
    (二)人民幸福的实现路径
        第一,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
        第二,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完备人民幸福的政治条件。
        第三,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加强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撑。
        第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幸福的社会环境。
        第五,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人民幸福的生态空间。
        第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9)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国内幸福社会理论研究现状
        1.2.2.2 国内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有待深入之处
2 幸福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
    2.1 西方幸福社会理论
        2.1.1 古希腊罗马奴隶时代柏拉图的幸福城邦
        2.1.2 中世纪封建社会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上帝之城
        2.1.3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以伏尔泰为代表的黄金国
    2.2 中国幸福社会理论
        2.2.1 五福论、孔子的大同世界与孟子的小康社会
        2.2.2 以宗法伦理为主要特征的幸福社会
        2.2.3 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大同社会的幸福幻境
    2.3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形成
        2.3.1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探索
        2.3.2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深化
        2.3.3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成熟
3 马克思恩格斯对影响幸福社会的基本要素分析
    3.1 异化劳动:影响幸福社会的经济基础
        3.1.1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批判的四个维度
        3.1.2 异化劳动对幸福社会的影响
    3.2 正义:影响幸福社会的政治环境
        3.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
        3.2.2 正义对幸福社会的影响 #5
    3.3 自然生态:影响幸福社会的外部条件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
        3.3.2 生态环境对幸福社会的影响
4 马克思恩格斯对构建幸福社会的条件与途径探索
    4.1 幸福社会的实现条件
        4.1.1 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4.1.2 社会的高度和谐
        4.1.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 幸福社会的实现途径
        4.2.1 无产阶级革命铲除雇佣劳动制度
        4.2.2 夺取政权之后的民主建设
        4.2.3 走向人和自然的和解
5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5.1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内涵
        5.1.1 “带着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
        5.1.2 “消灭贫穷与富有对立的普遍的幸福”
        5.1.3 “自由平等博爱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5.2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特征
        5.2.1 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5.2.2 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5.2.3 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6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中国化历程
    6.1 毛泽东的幸福社会构建思想
        6.1.1 “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
        6.1.2 “有计划地建设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6.1.3 “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6.2 邓小平的幸福社会构建思想
        6.2.1 发展生产力是幸福社会的根本前提
        6.2.2 共同富裕是幸福社会的本质要求
        6.2.3 坚持社会主义是幸福社会的基础
    6.3 江泽民的幸福社会构建思想
        6.3.1 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幸福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6.3.2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幸福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6.4 胡锦涛的幸福社会构建思想
        6.4.1 “和谐社会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和谐社会”
        6.4.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幸福社会
7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7.1 对幸福经济建设的启示
        7.1.1 经济转型:从效率经济转向幸福经济
        7.1.2 推进企业责任运动
        7.1.3 追求时间财富
    7.2 对幸福政治建设的启示
        7.2.1 更加注重公平推进幸福中国建设
        7.2.2 坚持公共政策的幸福导向激发政治参与
    7.3 对幸福生态建设的启示
        7.3.1 倡导幸福转型:幸福生态建设的观念维度
        7.3.2 推动绿色发展:幸福生态建设的实践维度
        7.3.3 从经济人到幸福人的转型:幸福生态建设的主体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
        (二)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研究
    三、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和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内涵
    一、 幸福观的相关概念和历史传统
        (一) 幸福观的相关概念阐释
        (二)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基本精神
        (三) 西方幸福观的历史传统及其批判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历史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中国梦的实现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第二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前提思考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可能性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涵探析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规定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历史阶段
        (一) 以革命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二) 以政治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三) 以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四) 以人本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二) 始终坚持切合时代主题,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 始终坚持关注青年学生群体的幸福成长
        (四) 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
第三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调研总体设计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取向的主流性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容的选择性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形成的可塑性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现状分析
        (一) 思想引导类教育
        (二) 实践感知类教育
        (三) 网络互动类教育
    四、 结论与思考
        (一) 理想与现实:大学生幸福观的博弈
        (二) 移植与变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误区
        (三) 融合与互动:高校幸福教育的走向
第四章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借鉴反思
    一、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论
    二、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一) 积极情绪的体验教育
        (二) 健康人格的养成教育
        (三) 优良品德的培养教育
        (四) 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
    三、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
        (一) 以“幸福课程”为主体
        (二) 以“服务社会”为依托
        (三) 以“家庭教育”为补充
    四、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特征
        (一) 注重专业化的教育体系构建
        (二) 注重生活化的教育实践方式
        (三) 注重教育过程与效果的评价评估
    五、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反思
        (一) 对美国主流幸福观理论的反思
        (二) 对美国幸福观教育实践的反思
第五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思路对策
    一、 树立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方向
    二、 融入现实生活,丰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以学业成长幸福为基础
        (二) 以职业发展幸福为指向
        (三) 以社会公益幸福为重点
        (四) 以休闲生活幸福为补充
    三、 强化学生参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方法策略
        (一) 强化学生参与的基本原则
        (二) 强化学生参与的关键环节
        (三) 强化学生参与的重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 李水石.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8)
  • [2]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变迁与培育[D]. 徐凤莉. 辽宁大学, 2015(01)
  • [3]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研究[D]. 唐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的视角[D]. 滕飞. 东南大学, 2015(06)
  • [6]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D]. 郭曰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D]. 万庆.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论人民幸福的内涵、价值和实现路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J]. 张荣华,郭曰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9]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D]. 刘孝菊. 浙江大学, 2013(08)
  • [10]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D]. 柏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