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静力触探资料预估单桩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雨[1](2006)在《静力触探预估静压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静压桩以其施工不污染环境、压桩力可控制以及单位承载力造价低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静压桩设计施工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比如静压桩的贯入机理、挤土问题以及承载力估算等问题。本文针对静力触探预估静压桩单桩承载力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试验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的主要工作: 1.在国内外有关静压桩和静力触探贯入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并指出承载力理论、圆孔扩张理论、混合理论、应变路径法、有限元分析法等几种理论方法的进展概况、应用范围及优缺点,进一步阐述了球孔扩张理论在沉桩机理方面的应用。 2.针对静压桩和静力触探的相关性,本文提出了在PHC管桩中预埋钢筋计测桩身轴力的现场试验方案,首次在静压桩贯入过程中测得桩身轴力,从而研究静压桩沉桩机理以及静压桩与静力触探的受力相似性。 3.对试验桩进行了抗压、抗拔静载试验,测得不同分级荷载作用下的桩身轴力图,以此来研究静压桩的承载力机理,进一步研究了静压桩的承载力与静力触探数据的相关性。 4.在理论和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静力触探指标预估静压桩承载力的方法,并用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预估的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找到了预估静压桩承载力中最简单快捷、准确合理的方法,弥补了地区规范的不足,为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合理的依据。
刘薛祥[2](2019)在《合肥地区典型土层静力触探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静力触探试验(CPT)作为一种常见的原位测试手段,具有无需取样、测试连续、再现性好、测试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岩土工程勘察中。静力触探应用广泛,能够用于划分土层、确定地基承载力、判别砂土液化以及估算桩基承载力等。合肥地区第四系土层普遍分布,厚度较大,多年来静力触探在本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但是一直以来,这些海量的数据仅散见于各个工程的勘察报告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论文大量收集合肥地区的工程勘察资料,对合肥地区的典型地层的静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利用静力触探确定合肥地区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等的方法。论文通过比选,采用Grubbs法对静力触探测试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偏激值,整理分析筛选后的数据。论文采用分形几何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合肥地区典型地层的静力触探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地层的静力触探曲线形态的基本特征,发现合肥老黏土的静力触探曲线比Q4黏性土的曲线平缓、跨度小、均线高。论文将静力触探测试结果与合肥典型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与容重、内摩擦角及粘聚力等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拟合,总结得到了合肥地区关于静力触探的比贯入阻力sP值与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经验关系式。论文分析了合肥地区主要土层的静力触探数据及承载力数据,分别采用了单参数及双参数拟合,得到利用静力触探确定合肥地区典型地层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关系式;同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对规范中估算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承载力的公式进行适当的简化修改,获得了合肥地区采用静力触探估算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承载力的公式。研究成果对于合肥地区各类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静力触探的工程应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樊向阳[3](2007)在《静压桩施工沉桩阻力及沉桩挤土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桩基础是土木工程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静压桩由于其诸多优点而在软土地基城市建设中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受桩型选择和设备选型等因素的影响,静压桩在施工前要对其沉桩阻力进行估算,评价沉桩可能性;另外,静压桩都是挤土桩,部分工程施工前要分析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并提出防护措施的建议。从前人的探索可以看到,沉桩阻力和沉桩挤土效应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是非常复杂的。虽然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尤其在沉桩挤土方面,给出了不少计算方法或计算公式,但因受计算过程复杂,计算参数多且难以确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计算方法或计算公式来指导静压桩设计与施工,这也成了制约静压桩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收集了大量的工程资料,进行了部分原型试验,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数值分析、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对沉桩阻力和沉桩挤土效应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1.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对沉桩阻力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得出了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作为主要参数的估算沉桩阻力的经验公式。考虑到沉桩过程中土体被扰动,公式中引入了土体灵敏度的概念,并给出了上海地区常见粘性土层的土体灵敏度推荐值。利用大量的工程实测资料和试验资料,对本文公式进行了验证,同时给出了估算后期沉桩阻力的方法,以及用其它参数估算沉桩阻力的公式。2.建立了估算沉桩阻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大量工程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并对拟合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沉桩阻力简便可行,是有一种估算沉桩阻力的有效方法,可以与用经验公式估算的沉桩阻力相互补充,相互校核。3.运用大量工程资料,得出了上海地区不同地层组合中静压桩沉桩阻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通过大量试验数据,从单桩承载力时效性的角度,给出了单桩极限承载力与沉桩阻力及休止期的相互关系。4.利用Segaseta的源—源(汇)理论,得出了饱和软粘土中沉桩挤土效应引起的地表位移的计算公式,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通过大量工程实测资料,给出了不同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范围。最后提出了一些合适的沉桩挤土效应防治措施。5.编制了计算沉桩阻力和沉桩挤土效应的应用软件。软件操作简单,计算结果以计算书的形式输出,避免了繁琐的数据计算,使用非常方便。
周益众,马振国,张明义,韩凤芹[4](2005)在《静压桩承载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合东营某工程的静力压桩资料、静载试验资料及静力触探资料,计算模拟了压桩力,分析了沉桩的可能性,预估了单桩承载力并与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其结果令人满意,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刘芙蓉[5](2012)在《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是近几年国内出现的新桩型,本文主要研究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承载力问题。通过介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施工工艺,了解生产和使用过中单桩承载力保证的几个重要环节。对单桩进行了抗弯实验以了解该桩型的抗弯性能。其抗弯能力同截面的普通空心方桩结果相近,但净截面却小很多,更经济,比同直径的管桩相比大。通过截面抗压试验比较,指出空心方桩可以选择类似管桩的开孔尺寸。根据材料的截面特性,建议按照简化的工形截面进行结构承载力的计算,并对建筑桩基规范中未提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推导,对现行规范中的结构承载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对利用静载试验所获得的荷载沉降曲线数据推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几种常见分析处理方法的比较,指出各种外推方法都有其地质条件和地区应用的局限性,不能笼统选用。对桩端开口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常用的几个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土塞效应的砂土和粘土层中的桩端开口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理论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了影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各种因素。分析表明对等桩长等截面积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与圆管桩,其受力和变形方面很类似。土的闭塞程度越大,桩端承载力的分担比越大,且随着荷载的增大,部分闭塞和完全闭塞的结果越来越接近。而对于长径比的变化、桩端土的性质、桩侧土的性质、土塞模量对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承载力性状的影响,有限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对荷载变形影响最大,土塞模量相对较小。闭塞效应对长径比小的桩影响大,而长径比较大的摩擦型桩基影响较小,承载力计算可以不考虑闭塞效应。探讨了预应力离心混凝土方桩的压桩力和承载力关系,说明终压力和极限承载力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本文利用球形扩张理论推导了粘性土中的压桩力的理论公式。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随深度关系曲线的划分的三种类型(突变型;渐变型;跳跃型)的地质条件,对这三种地质条件下砂土中的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最后通过该桩型在各地的应用情况,对该桩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上作了实例验证。建议在全国推广该桩型。结合不同地质和土层性状条件,不断积累设计和施工经验,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韩选江[6](1996)在《静压桩的压桩力和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某工程的静力压桩试验和试桩资料并结合其它一些工程的静压试桩资料,分析了静压桩的沉桩机理,提出了利用静力触探的Ps值预估压桩力的计算方法,并探讨了单桩承载力与压桩力的关系,为利用压桩资料正确评估静压住的压桩力和承载力提供了依据。
高大钊[7](1981)在《静力触探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静力触探的试验结果和其它试验一样,也是随机变量,用它来预估的设计参数存在着不可靠的因素或误差。误差来源于试验,又在计算过程中传递,这就需要对静力触探试验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有关仪器设备和试验方法方面的误差分析、试验结果与预估设计参数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已有不少研究报导,本文仅就贯入阻力的变异性及其本身误差的传递规律与其对设计参数取值的影响进行可靠性分析。
常连远,姜岳,郭明磊[8](2015)在《基于静力触探与数值计算预估单桩承载力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单桩承载力作为桩基设计与应用一项重要的参数依据.目前,静载试验是确定单桩承载力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也是评价其他预估方法合理性的标准,但随着桩基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桩径、桩长不断增大、增长,同时特殊场地(如狭小地段、边坡)的桩基施工也在不断增多,考虑到静载试验所需的试验条件,显然难以满足桩基发展的需要,如何合理的评价单桩承载力成为岩土工作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将静力触探与数值模拟预估单桩承载力成果对比分析,为今后的桩基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吴长富[9](2005)在《杭州地区土性概率特征及单桩承载力可靠度研究》文中认为岩土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空间变异性很大的工程材料,同时又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岩土工程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土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和计算方法的不确定性,本文针对这两方面因素,在收集杭州地区大量工程资料的基础上,对土性参数概率特征及单桩极限承载力可靠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一套可靠度分析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对土性参数的概率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共收集了杭州地区76个工程场地地质勘察资料,采用土层剖面随机场模型,利用静力触探曲线侧摩阻力指标计算4个典型土层自相关距离;在此基础上,对几个土层抗剪强度指标的点变异性、空间变异性及分布概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强度指标概率特征及统计参数的变化规律。 采用室内实验手段定量研究直剪指标和三轴指标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杭州地区4个典型土层,针对三轴的不固结不排水和固结不排水、直剪的快剪和固结快剪四类共8个抗剪强度指标进行了40组室内强度对比试验,通过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得到了指标间的经验关系。 对两种常用桩基可靠度进行了研究。本文收集了杭州地区28个工程场地包括钻孔灌注桩和预制桩两种桩型共64根试桩资料。在统计、分析所收集资料基础上,对试桩达到破坏状态、试桩未达到破坏状态两种情况,采用了不同方法计算其极限承载力;研究了单桩极限承载力试验值和计算值之间比值的变化规律,对常用的两种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模式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得到了适合杭州地区两种桩型使用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式。 针对桩侧土层较多时极限状态方程中随机变量过多,同时考虑土性自相关距离对变异的影响,提出当量随机变量的处理方法,将桩侧土层多个随机变量转化为(?)个随机变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应于不同的荷载效应比、荷载组合,采用JC法分别对钻孔灌注桩和预制桩两种桩型进行了可靠度计算,最终获得了几种工况下的目标可靠度指标,同时对影响可靠度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可靠度指标的一些变化规律。 最后,采用完全可靠性的分析方法计算分项系数,对不同工况下桩周土侧阻力
同济大学桩基研究班[10](1978)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预估打入桩单桩承载力》文中研究指明 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桩基工程日益增多。以往确定单桩承载力的多种方法之中,比较可靠的是采用单桩静荷载试验(试桩),但是,试桩不仅费时、费力、费钱,并由于设备及其它原因,不能在设计施工之前取得资料,因此,往往失掉了指导设计施工的作用,给工程造成一定的损失。近几年来,静力触探在我国迅速发展,在浅基础承载力方面,武汉、天津等地区已作了大量的对比试验和分析,获得一定的成果,至于静力触探在确定单桩承载力方面的应用,虽然在天津、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区作了一些试验分析,但仍处于摸索阶段。为了探索静力
二、用静力触探资料预估单桩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静力触探资料预估单桩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静力触探预估静压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发展概况 |
1.1.1 静压桩的发展概况 |
1.1.2 静力触探的发展概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案 |
1.3 研究现状 |
1.3.1 静力触探和静压桩贯入机理研究 |
1.3.2 单桩承载力的研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静力触探和静压桩的贯入机理 |
2.1 贯入机理分析 |
2.1.1 承载力理论 |
2.1.2 圆孔扩张理论 |
2.1.3 混合理论 |
2.1.4 应变路径法 |
2.1.5 有限元分析法 |
2.2 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球孔扩张理论 |
2.3 沉桩机理表现 |
第3章 现场试验方案研究 |
3.1 现场试验的发展概况 |
3.2 测试元件的应用 |
3.3 本文现场试验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方案 |
3.3.3 静力触探技术规程 |
3.3.4 竖向静荷载试验规程 |
第4章 试验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
4.1 试验场地 |
4.1.1 场地概况 |
4.1.2 场地地层描述及地下水情况 |
4.1.3 各层土的静力触探成果、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性评价 |
4.1.4 场地地基处理措施 |
4.2 静压桩贯入过程数据及分析 |
4.2.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
4.2.2 数据处理过程 |
4.2.3 静压桩贯入土层中的数据处理结果 |
4.2.4 静载试验数据处理结果 |
第5章 静力触探指标预估静压桩承载力 |
5.1 静探指标预估单桩承载力方法 |
5.1.1 预估方法研究 |
5.1.2 静力触探指标对静压桩承载力的预估 |
5.2 工程实例 |
5.2.1 工程实例一 |
5.2.2 工程实例二 |
5.2.2.1 工程概况 |
5.2.2.2 静力触探指标确定静压桩承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合肥地区典型土层静力触探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静力触探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
2.1 静力触探的起源及发展 |
2.2 静力触探的设备及优缺点 |
2.2.1 静力触探的主要设备 |
2.2.2 静力触探的优缺点 |
2.3 国内外工程应用的差异 |
第三章 合肥市地形地貌特征及岩土组成 |
3.1 地形地貌 |
3.2 合肥典型土层分布 |
第四章 合肥黏性土的静力触探曲线特征研究及分层 |
4.1 土层划分 |
4.2 合肥地区黏性土静力触探曲线特征及土层划分 |
第五章 P_s值与合肥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1 异常数据的筛选 |
5.1.1 Grubbs法 |
5.1.2 散点图法 |
5.2 数据整理 |
5.3 参数归一化及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合肥典型地层地基承载力分析 |
6.1 静力触探的理论研究 |
6.1.1 承载力理论 |
6.1.2 孔穴扩张理论 |
6.1.3 应变路径法 |
6.2 合肥地区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研究 |
6.3 合肥地区桩基承载力的研究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与研究成果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静压桩施工沉桩阻力及沉桩挤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压桩概述 |
1.2.1 静压桩施工方法 |
1.2.2 静力压桩机 |
1.3 沉桩阻力和单桩承载力 |
1.4 静力压桩与静力触探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理论研究现状 |
1.6.2 模型试验及现场测试研究现状 |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技术路线、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
1.7.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7.2 本文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7.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7.4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静压桩沉桩阻力估算 |
2.1 已有静压桩沉桩阻力估算经验公式及其分析 |
2.2 桩端阻力分析确定 |
2.2.1 桩端阻力影响范围 |
2.2.2 单位面积桩端阻力取值 |
2.2.3 桩端阻力的估算公式 |
2.3 桩侧摩阻力分析确定 |
2.3.1 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 |
2.3.2 上海地区土体灵敏度的研究 |
2.3.3 桩侧摩阻力的估算公式 |
2.4 沉桩阻力估算公式及其精度分析 |
2.4.1 上海地区土层特性及桩基土分类 |
2.4.2 工程实测资料收集与整理 |
2.4.3 沉桩阻力估算值验证 |
2.4.4 典型工程实例验证沉桩阻力估算值 |
2.4.5 后期沉桩阻力估算 |
2.4.6 用其它原位试验参数估算沉桩阻力的经验公式 |
2.4.7 与沉桩阻力有关的一些其它问题 |
2.4.8 部分沉桩阻力关键技术问题的定性解答 |
2.5 沉桩阻力的人工神经网络估算法 |
2.5.1 人工神经网络简述 |
2.5.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2.5.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静压桩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的研究 |
3.1 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相互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
3.1.1 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相互关系 |
3.1.2 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相互关系研究意义 |
3.2 单桩极限承载力 |
3.2.1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3.2.2 单桩静载荷试验资料收集与整理 |
3.3 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
3.3.1 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
3.3.2 经验公式的进一步分析 |
3.4 单桩承载力时效性的研究 |
3.4.1 单桩承载力时效性的试验研究 |
3.4.2 软粘土中桩基承载力增长机理分析 |
3.4.3 单桩极限承载力时效性的拟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 |
4.1 沉桩挤土效应及其研究 |
4.2 沉桩挤土效应理论分析 |
4.2.1 圆柱孔扩张理论简介 |
4.2.2 圆柱孔扩张理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分析 |
4.2.3 沉桩挤土位移场分析计算 |
4.2.4 沉桩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 |
4.3 沉桩挤土效应的工程应用研究 |
4.3.1 沉桩挤土效应的工程实例分析 |
4.3.2 沉桩挤土效应理论计算结果的修正 |
4.3.3 沉桩挤土效应修正结果验证 |
4.4 沉桩挤土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
4.4.1 有限元分析在静压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
4.4.2 单桩沉桩挤土效应研究 |
4.4.3 工程实例对比研究 |
4.5 减小沉桩挤土效应的对策 |
4.5.1 设计方面对策 |
4.5.2 施工前对策 |
4.5.3 施工过程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静压桩沉桩阻力与沉桩挤土效应的软件实现 |
5.1 软件功能 |
5.2 软件操作简介 |
5.2.1 菜单条 |
5.2.2 土层信息输入 |
5.2.3 沉桩阻力计算 |
5.2.4 桩位信息 |
5.2.5 挤土效应计算 |
5.2.6 计算书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沉桩阻力方面 |
6.1.2 沉桩阻力与单桩承载力方面 |
6.1.3 沉桩挤土效应方面 |
6.1.4 沉桩阻力与沉桩挤土效应的软件实现方面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静压桩工程资料一览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静压桩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静力压桩的压桩力计算模拟 |
2.1 静力压桩与静力触探 |
2.2 压桩力计算模拟 |
3 静力压桩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 |
3.1 沉桩终压力 |
3.2 竖向静载试验 |
4 结论 |
(5)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特点 |
1.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情况 |
1.4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性状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施工工艺 |
2.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制造工艺流程 |
2.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混凝土混合料的制备 |
2.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离心成型工艺 |
2.4 管桩的养护 |
2.5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沉桩工艺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结构承载性能 |
3.1 力学性能 |
3.2 结构力学性能试验 |
3.3 结构承载力的验算 |
3.4 预应力钢筋布置方式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 |
4.1 利用静载荷试桩资料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4.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的推定 |
4.3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受荷后的工作性状数值模拟 |
5.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力应变对比 |
5.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不同闭塞程度下土塞效应的承载性状分析 |
5.3 影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的主要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压桩力的探讨 |
6.1 压桩力与竖向承载力的关系 |
6.2 利用原位试验结果和压桩试验结果估算压桩力和单桩竖向承载力 |
6.3 压桩力的理论计算 |
6.4 压桩终压力和终压条件的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工程实例 |
7.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各地的应用情况 |
7.2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基于静力触探与数值计算预估单桩承载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实例分析 |
1. 1 工程概况 |
1. 2 静力触探与单桩承载力 |
1. 3 数值模拟静载试验 |
1. 3. 1 模拟网格建立 |
1. 3. 2 土体变形参数确定 |
1. 3. 3 接触面参数确定 |
1. 3. 4 应力加载 |
2 对比分析 |
3 结语 |
(9)杭州地区土性概率特征及单桩承载力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与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岩土工程可靠性研究及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与算法 |
§2.1 引言 |
§2.2 极限状态方程及可靠度指标 |
§2.3 岩土工程可靠度计算方法 |
§2.4 随机变量相关的可靠度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性的随机场模型 |
§3.1 引言 |
§3.2 随机场模型 |
§3.3 自相关距离求解方法的对比分析 |
§3.4 自相关距离的性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土层抗剪强度指标统计分析及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土性参数可靠性数据的优化处理 |
§4.3 杭州地区地质概况及工程地质层的划分 |
§4.4 典型土层抗剪强度指标概率特征的统计分析 |
§4.5 抗剪强度指标的实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地区两种常用桩型的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桩基承载力可靠性研究的一些问题 |
§5.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5.4 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性研究 |
§5.5 可靠度指标β的影响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 |
§6.1 引言 |
§6.2 分项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6.3 目标可靠度的选取 |
§6.4 杭州地区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
四、用静力触探资料预估单桩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静力触探预估静压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D]. 张永雨. 郑州大学, 2006(11)
- [2]合肥地区典型土层静力触探的应用与研究[D]. 刘薛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静压桩施工沉桩阻力及沉桩挤土效应研究[D]. 樊向阳. 同济大学, 2007(08)
- [4]静压桩承载力分析[J]. 周益众,马振国,张明义,韩凤芹.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5(06)
- [5]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D]. 刘芙蓉. 武汉大学, 2012(05)
- [6]静压桩的压桩力和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 韩选江. 建筑结构学报, 1996(06)
- [7]静力触探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 高大钊. 工程勘察, 1981(02)
- [8]基于静力触探与数值计算预估单桩承载力对比分析[J]. 常连远,姜岳,郭明磊.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9]杭州地区土性概率特征及单桩承载力可靠度研究[D]. 吴长富. 浙江大学, 2005(05)
- [10]静力触探探头阻力预估打入桩单桩承载力[J]. 同济大学桩基研究班. 勘察技术资料, 197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