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_G~CHR_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师庆磊[1](2018)在《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数据显示国内电动机年总耗电量占总用电量的60%,达12000亿kWh。其中总装机容量超过2亿KW的水泵、风机类等年总耗电量占国内总用电量的40%,达8000亿kWh,其中有70%需要进行变频改造。然而仅有5%的风机、水泵按要求进行变频改造。假设电动机的平均功率为50%,每年运行5000h,通过变频改造可节省20%30%的电量,那么一年则可节省600亿kWh电能。利用变频调速系统改造风机、泵类负载,在节省能源的同时,实现自动化控制现场,优化运行工艺。总之,变频改造可形成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基于此,本课题结合级联型高压变频器,重点陈述了其社会效益,领域研究方向、热点研究内容及拓扑对比。基于载波移相控制、V/F等详实的阐释了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主电路拓扑、基本原理及系统构成,结合典型的功率回路拓扑设计并选型整个系统参数,最后形成了包含通风冷却、热仿真、样机结构、电磁兼容的方案。全数字信号处理控制机箱,即基于6U标准机箱运用插卡式的安装方式完成光通子板、采样板、IO模件、主控板等各个功能模件的安装工作。在功率模块中安装功率模块控制板,并将其作为控制终端。整个设计过程始终恪守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系统完整性等基本原则。本文结合如下三个层面全面论述了控制系统实现功能的方法,首先是功能设计;其次是控制接口;最后是电路设计。文章的最后测试了级联型高压变频器样机。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性能均符合相关要求、标准。
刘欢[2](2017)在《基于PLC的自选车位堆垛式立体车库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文化和生活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吸纳就业及常住人口也在逐渐增多,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无法同步满足日益膨胀的人口生活需求。全国各大城市交通堵塞情况逐渐加重,城市停车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占道停车,占用公共场地等状况。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消除乱停乱放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我国引进了立体车库技术。立体车库种类齐全,大小不一,不受周边环境和建设场地大小的限制,可以满足各层次用户需求。因此,设计出一款控制系统稳定,安全易操作的立体车库,是一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本文研究的基于PLC的自选车位式堆垛立体车库,综合考虑了当前市场需求、用户类型和使用场地等各方面因素,主要以可拆卸钢结构作为车库整体框架,堆垛机运动机构作为车库的动力机构,采用西门子STEP7-300 PLC作为控制中心设计而成。同时选取工控触摸屏TP270作为人机交换设备,并利用Win CC flexible进行软件进行触摸屏组态,用户可以使用触摸屏自主选择停车位置,选用变频器MM440实现电动机的变频调速,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通信,使数据传输更高效。本文研究的立体车库结构合理,操作性能稳定,存取车辆便捷,整个存放流程经认真调试,数据可靠,满足市场各类需求,实用性强。
陈鹏[3](2016)在《某热轧厂设备故障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设备故障分析与管理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部分,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稳定性对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论文首先对某热轧厂工艺流程与设备进行简介,通过简短文字和图片介绍生产线设备的基本性能、参数和结构等。其次对设备故障统计与分析,从故障现象、原因分析、解决办法、故障时间和故障分类等方面对故障进行分析。然后对设备故障管理与经济效益进行研究,通过各种数据、图表、曲线等形式表示重复发生故障潜藏的经济效益。从186项设备故障分析,重复发生故障91次,故障时间93.86h,占全部故障频数48.92%,占全部故障时间54.81%。非重复发生故障95次,故障时间77.38h,占全部故障频数51.08%,占全部故障时间45.19%。根据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重复发生故障损失产量42237吨,按照热轧板带平均价格3400元/吨,重复发生故障损失产量带来经济损失1.4亿元,非重复发生故障损失产量34821吨,非重复发生故障损失产量带来经济损失1.1亿元。论文收集某热轧厂近几年的设备故障,整理、汇总多种判断和分析设备故障的方法。针对重复发生故障,制定一些相关的操作规程,改造设备不合理的地方,减少故障的发生,预防故障的发生,保证设备运行平稳。针对以上故障点,细化《设备维护规程》,制订《重点设备点检签到表》,从制度到执行保证集中人力点检故障点,减少故障发生,减少重复发生故障。
蔡红军[4](2015)在《级联多电平电路的故障诊断与故障容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因模块化、易扩展,在交、直流输电及能量转换等不同功率和电压等级的电气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级联型多电平电路功率器件甚多,且经常运行于高压、大电流及高温状态,容易发生故障,可靠性低。为了快速维护系统,减少维护成本,提高其可靠性,研究级联型多电平电路的故障诊断技术及高效可靠的故障容错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级联多电平逆变器为例,在深入分析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和调制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了故障模型及仿真,分析了逆变器的故障模式及可区分性。为了有效地从输出波形中提取故障特征,采用小波变换对级联型逆变器单元输出电压进行多尺度分解,进而提取输出电压的低频和高频能量作为故障特征。构建了故障特征数据库。为了提高故障诊断的速度、准确率及其智能化,提出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故障诊断方法。设计了单隐层神经网络分类器,采用极限学习机完成了网络参数训练。为了说明极限学习机与小波的故障诊断方法诊断性能,利用测试样本,进行诊断测试。并与传统BP神经网络诊断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训练速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方面得到了显着提高。为了提高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可靠性,本文从调制策略和结构选择角度,研究了级联型变频器故障容错问题。通过采用改变调制信号幅值与相位差,给出了一种新的载波调制容错策略。然后,建立了单元模块可靠度以及容错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的可靠度k/n(G)模型,根据k/n(G)模型定量计算了容错逆变器可靠度,进而给出了容错拓扑结构优化选择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与计算,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可行。
钱锐[5](2014)在《基于PLC的供配电继电保护优化及监控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改进和优化传统过电流保护性能缺陷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多代理机制的原理、结构和决策过程的基础上,将多代理技术运用到多级继电保护中以提高短路保护的快速反应性。此外,无人值守的供配电系统运行方式的普及需要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合理配置,本文探讨了应用可靠逻辑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及面向特定对象的远动系统终端设计。本文首先在MATLAB仿真环境中构建了一个多级保护模型,分别对传统的电力系统过电流保护和基于多代理技术的过电流保护方案进行了仿真,并阐释了过电流保护策略的优化升级的核心:即将原有的被动式时限等待通过级间联络转化为主动式保护策略沟通。性能分析比较表明多代理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后备保护时限过长等弊端。在此基础之上,在电流型多代理过电流保护中增加低压闭锁回路提升后备保护灵敏度指标。其次,自动装置的广泛使用能有效提升供配电系统的自控能力,也是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基础之一,伴随企业供配电系统负荷规模的增加以及对于供电可靠性更高的要求,进行了自适应母联/线路复合备用电源自动投切的分析,并证实了逻辑的正确性及其实用性。在印证了以上策略可行性的前提下,相较于传统串行通信方式,本文阐述了CAN总线技术在中、小型规模厂矿企业通信网络架构中的优势,并结合丰瑞氟业全厂供配电系统实际情况,对于具体项目利用CAN总线实现基于多代理机制的过电流保护及综合自动化保护。即利用贝加莱PLC搭建了基于CAN总线的全厂通信网络并进行了微机型多代理机制继电保护的程序编制并结合硬件系统进行调试;同时,本文利用PLC完成了微机型备用电源自动投切技术,实现了预期功能并完善了综合自动化功能。面向对象的监控网络能够高效、有针对性地管理供配电系统,本文在上位机上利用WinCC工控软件,结合实际工程背景设计了满足工程需求的人机交互监控界面,实现无人值守供配电系统“四遥”功能。
刘佳[6](2013)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用户对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几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以后,在保证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方面,集中式大电网逐渐呈现出自身的一些弊端。同时,各国现在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能源短缺致使各国的能源显得更加珍贵,在这种状况下,分布式电源由于清洁无污染、较高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等优点获得了飞速发展,是大电网的有力补充和有效支撑。但是在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后,配电网原有的结构会发生变化,配电网中的潮流分布以及故障时短路电流的方向、大小和持续时间等也都将发生变化。因此保护装置的配备和整定动作值会受到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并对光伏发电和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特性在Matlab/Simulink里进行了仿真。为了分析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对传统配电网保护方案进行了介绍,然后构建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模型,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后对配电网电流保护、自动重合闸和分支线路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部分保护的范围,重合闸失败,保护元件非正常动作等方面。提出基于电流保护约束条件的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准入容量的确定方法,并通过仿真算例对结论进行了验证。最后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提出了集中式方向纵联保护方案对传统配电网保护方案进行了改进,并对自动重合闸装置进行了调整。
李森[7](2013)在《大功率变流器中快速熔断器的设计分析与选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实现可控核聚变、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共同承担。ITER极向场变流器电源系统采购包主要由中国承担,极向场变流器系统给ITER极向场磁体供电,输出合适的电流对等离子体位形进行控制。变流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ITER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极向场变流器的典型电路结构为十二脉波晶闸管整流,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及可靠性,必须对其主功率部件晶闸管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半导体整流器保护中,一般采用电子保护、熔断器保护和线路断路器保护结合的方法,其中熔断器是半导体开关的主保护。由于ITER极向场变流器电源额定功率大,运行模式随时变化,电路中并联的晶闸管数目多,结构复杂,对熔断器保护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本文针对ITER极向场变流器的运行特点及晶闸管的保护需求,对大功率变流器中快速熔断器的设计分析与选型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熔断器保护基础、IEC标准和工程经验提出一套熔断器保护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快速熔断器预选和性能校验两方面内容。首先对快速熔断器额定参数进行了初步选择,重点选择熔断器额定电流。然后对熔断器性能进行校验,主要校验其保护晶闸管的性能和与线路断路器的配合性能。在校验过程中,对变流器的各种可能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同时在MATLAB中建立故障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作为校验的参考依据。本文还提出另一种校验方法,利用熔断器的性能和寿命是与温升相关的特点,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熔断器的温升进行分析,作为使用工程方法校验的补充和对照。文章分析了熔断器的温升过程中电热耦合问题,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中建立熔断器物理模型,并结合极向场变流器的工作条件对熔断器的温升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与工程方法校验的结果基本相符,对快速熔断器实际应用时散热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给出的极向场变流器电源熔断器保护初步设计方案已经通过ITER专家组评审,可以满足极向场变流器保护要求,正进入样机测试阶段。
崔秀梅[8](2002)在《金相试样切割机的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相试样切割机主要用于金相试样的截取,也可用于金属棒料的下料、切口等,在机械、冶金、汽车、航天航空等制造行业应用极为广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WTO的成功加入,金相技术也将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金相试样切割机作为一种金相制样设备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制样的高质量和高自动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方向。 本文针对我国国情,研究了金相试样切割的技术理论,找出金相试样切割机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技术关键,依据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对切割机的整体造型、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使切割机系统资源合理匹配,机与电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有机融合。机械设计主要完成对新机型主体部件和新型结构的理论探讨和设计计算,利用CAD技术进行自动绘图和参数优化,提高了系统机械部件的设计精度和效率;控制系统的核心采用单片机技术,控制简单,操作安全,实现了设计的低成本和高自动化。 本文设计的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采用砂轮切割方法,选择了一种较合理的切割形式,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切割机横向和纵向切割能力;创新采用全方位的冷却方法和全封闭的切割方式,提高了切割机的制样质量,增强了系统的环保特性和操作的安全性;研究出一种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除能实现切割机的基本功能外,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设计出智能控制系统,提高了控制精度,保证了制样质量。试验表明:金相试样切割机设计新颖,性能可靠,实现了无人监控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金相事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成钜岳[9](1993)在《DGCHR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文中指出 由浙江电除尘器总厂开发成功的“DGCHR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是在解剖引进国外样机的基础上,自己设计研制的一种新型三相熔断器组合式开关。该开关具有快速接通和分断的机械机构,适用于频率50(60)Hz,额定绝缘电压660V,额定工作电压380V,通断电动机负载或其它高电感性负载,高短路电流和一般的供配电电路中作电源开关之用。该开关与同类产品
二、D_G~CHR_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_G~CHR_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论文提纲范文)
(1)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基本原理与仿真 |
2.1 变压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2.2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主电路拓扑 |
2.3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
2.4 载波移相理论的基本原理 |
2.5 级联型变频器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电路及柜体设计 |
3.1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主电路设计 |
3.1.1 系统主电路参数的确定 |
3.1.2 功率单元主电路参数的确定 |
3.1.3 移相变压器参数的确定 |
3.2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柜体的设计 |
3.2.1 风路 |
3.2.2 热仿真设计 |
3.2.3 电磁兼容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主控板 |
4.3 IO板 |
4.4 采样板 |
4.5 光通子板 |
4.6 模块控制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风速的测试 |
5.2 系统输入输出指标的测试 |
5.2.1 保护逻辑测试 |
5.2.2 远方功能测试 |
5.2.3 输入侧功率因数和电流谐波总畸变率 |
5.2.4 输出侧电压谐波总畸变率和整机效率 |
5.2.5 输出频率精度 |
5.2.6 过载能力 |
5.3 连续运行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PLC的自选车位堆垛式立体车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立体车库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立体车库的国外发展状况 |
1.2.2 立体车库的国内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
2 堆垛式立体车库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 立体车库的主要类型 |
2.2 堆垛式立体车库的结构组成 |
2.3 堆垛式立体车库的工作原理 |
2.3.1 堆垛式立体车库的控制原理 |
2.3.2 堆垛式立体车库的运行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堆垛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控制系统的网络通信 |
3.2.1 西门子工业通信网络 |
3.2.2 PROFIBUS |
3.2.3 PROFIBUS的协议结构 |
3.3 控制系统的主要硬件设备 |
3.3.1 PLC及其模块的选择 |
3.3.2 触摸屏的选择 |
3.3.3 分布式I/O模块的选择 |
3.3.4 堆垛机运行机构电动机的选择 |
3.3.5 变频器的选择 |
3.3.6 熔断器、光电开光、限位开关、选择开关、交流接触器的选择 |
3.4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4.1 传感器位置安装 |
3.4.2 PLC I/0 接口分配 |
3.4.3 PLC电路原理图 |
3.4.4 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堆垛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组态总体设计方案 |
4.1.1 PLC编程及组态软件介绍 |
4.1.2 触摸屏编程软件 |
4.2 PLC硬件组态设计 |
4.2.1 PLC控制系统的组态硬件 |
4.2.2 PLC控制流程 |
4.2.3 PLC与变频器的通信 |
4.2.4 PLC串口程序设计 |
4.3 触摸屏组态设计 |
4.3.1 HIM与S7-300 PLC之间的连接建立 |
4.3.2 触摸屏画面的组态 |
4.3.3 触摸屏变量的组态 |
4.4 本章小结 |
5 堆垛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程序编写及调试 |
5.1 PLC控制程序编写 |
5.2 PLC结构化程序的调试 |
5.3 触摸屏的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手动运行FC2梯形图 |
附录B 复位运行FC3梯形图 |
附录C PLC控制系统顺序功能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某热轧厂设备故障分析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热轧厂工艺流程及设备简介 |
2.1 工艺流程简介 |
2.2 设备简介 |
2.2.1 轧机区设备简介 |
2.2.2 地下卷取机区设备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热轧厂设备故障统计与分析 |
3.1 某热轧厂设备故障统计 |
3.2 某热轧厂设备故障分析 |
3.2.1 故障分析的内容 |
3.2.2 故障原因分类 |
3.2.3 故障原因分析排列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热轧厂设备故障管理与经济效益 |
4.1 经济效益的组成 |
4.2 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 |
4.3 经济效益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级联多电平电路的故障诊断与故障容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故障诊断的发展现状 |
1.2.2 故障容错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故障模式分析 |
2.1 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2.1.1 级联型多电平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工作原理 |
2.1.2 载波移相PWM调制策略 |
2.2 仿真建模与调制策略、负载的影响分析 |
2.2.1 建模 |
2.2.2 调制策略对输出电压谐波特性的影响 |
2.2.3 负载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2.3 故障模式分析 |
2.3.1 故障分类 |
2.3.2 PWM调制策略下的故障类型可区分性分析 |
2.3.3 故障建模与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级联多电平电路的故障诊断 |
3.1 故障特征提取 |
3.1.1 故障诊断基本原理 |
3.1.2 小波简介 |
3.1.3 小波提取故障特征 |
3.2 故障诊断分类器 |
3.2.1 极限学习机 |
3.2.2 故障分类器算法 |
3.3 基于极限学习机分类器的故障诊断方法 |
3.3.1 故障诊断分类器的建立 |
3.3.2 分类器的学习与测试 |
3.3.3 极限学习机性能分析比较 |
3.3.4 故障分类器结构对故障诊断的影响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级联型变频器的故障容错与结构优化 |
4.1 功率单元旁路技术 |
4.2 冗余单元容错方案 |
4.3 容错调制策略 |
4.3.1 容错原理 |
4.3.2 容错策略实现过程 |
4.3.3 容错仿真实验 |
4.4 可靠性分析与结构优化 |
4.4.1 可靠性计算 |
4.4.2 结构优化原理 |
4.4.3 结构优化实例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下一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PLC的供配电继电保护优化及监控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应用背景 |
1.2 多Agent技术及自动装置的发展和应用 |
1.2.1 多Agent系统的发展 |
1.2.2 多代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3 自动装置的的发展和应用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多代理技术的过电流保护优化 |
2.1 多代理的基本概念 |
2.2 基于多代理机制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
2.2.1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问题解决体系结构及功能流程 |
2.2.2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继电保护系统特点 |
2.3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配电网络继电保护模型及工作流程 |
2.4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过电流保护MATLAB仿真实验设计 |
2.4.1 传统机制过电流保护原理说明 |
2.4.2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过电流保护的原理说明 |
2.5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带低压闭锁式过电流保护的原理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3 自适应型备用电源自动投入逻辑分析 |
3.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必要性及工作流程分析 |
3.1.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必要性 |
3.1.2 自适应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工作流程分析 |
3.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运行逻辑分析 |
3.2.1 母联备自投动作逻辑分析 |
3.2.2 线路备自投动作逻辑 |
3.3 本章小结 |
4 微机型继电保护优化及备自投的实现 |
4.1 微机型多代理机制继电保护设计 |
4.1.1 微机型多代理机制过电流保护对象及系统配置 |
4.1.2 基于串行及现场总线方式的通信网络性能比较 |
4.1.3 工程通信网络的构建 |
4.1.4 基于CAN总线的工程通信网络可行性分析 |
4.1.5 微机型多代理机制过电流保护设计(过电流式) |
4.1.6 微机型多代理机制过电流保护设计(过电流、欠电压复合式) |
4.2 微机型自适应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系统设计 |
4.2.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相关要求及其在PLC中的实现 |
4.2.2 微机型母联/线路备自投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人机交互监控系统设计实现 |
5.1 人机交互系统变量通道传送设置 |
5.2 人机交互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6)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概念及模型 |
2.1 分布式电源的概念及其数学模型 |
2.1.1 光伏发电 |
2.1.2 风力发电 |
2.1.3 燃料电池发电 |
2.1.4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 |
2.1.5 超级电容器 |
2.2 微电网的概念和结构 |
2.2.1 微电网的概念 |
2.2.2 微电网的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电源的 Simulink 模型 |
3.1 Matlab/Simulink 简介 |
3.2 光伏电池仿真模型与输出特性 |
3.2.1 光伏电池的 Simulink 模型 |
3.2.2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
3.3 超级电容器仿真模型与充放电特性 |
3.3.1 超级电容器的 Simulink 模型 |
3.3.2 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 |
4.1 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的配置 |
4.1.1 三段式电流保护 |
4.1.2 自动重合闸 |
4.1.3 分支线路上装设的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保护 |
4.2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对配电网电流保护的影响 |
4.2.1 分布式电源的短路故障特性 |
4.2.2 增大线路的保护范围 |
4.2.3 减小线路的保护范围 |
4.2.4 导致线路保护误动作 |
4.2.5 算例分析 |
4.3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对重合闸的影响 |
4.3.1 非同期合闸 |
4.3.2 故障点电弧持续 |
4.4 DG 对分支线路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的影响 |
4.4.1 导致重合器误动作 |
4.4.2 导致分段器不能正常分断 |
4.4.3 破坏熔断器之间的保护配合 |
4.5 基于电流保护约束条件的 DG 并网运行准入容量的研究 |
4.5.1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准入容量计算原理 |
4.5.2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准入容量计算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5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改进方案 |
5.1 集中式方向纵联保护 |
5.1.1 保护原理 |
5.1.2 故障定位算法 |
5.1.3 故障隔离算法 |
5.2 重合闸方案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大功率变流器中快速熔断器的设计分析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受控核聚变研究和 ITER 计划 |
1.2 ITER 极向场变流器电源系统 |
1.3 极向场变流器熔断器保护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2 快速熔断器基础 |
2.1 快速熔断器简介 |
2.2 熔断器的工作过程 |
2.3 熔断器温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快速熔断器保护设计方法 |
3.1 快速熔断器位置 |
3.2 熔断器参数选择 |
3.3 晶闸管过电流保护 |
3.4 熔断器与线路断路器配合 |
3.5 本章小结 |
4 极向场变流器模块熔断器保护设计 |
4.1 位置选择 |
4.2 熔断器预选 |
4.3 晶闸管保护校验 |
4.4 与断路器配合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快速熔断器温升分析和仿真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工具简介 |
5.2 熔断器物理模型建立 |
5.3 熔断器温升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金相试样切割机的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概述 |
1.1 金相试样切割技术 |
1.2 金相试样切割机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内金相试样切割机研究概况 |
1.2.2 国外金相试样切割机研究概况 |
1.3 金相试样切割机面临的技术难题 |
2 金相试样切割机设计思想及方案确定 |
2.1 金相试样切割机设计思想 |
2.2 金相试样切割机的设计任务 |
2.3 金相试样切割机整体方案的确定 |
2.3.1 金相试样切割机类型分析 |
2.3.2 金相试样切割机整体方案的确定 |
3 金相试样切割机的机械设计 |
3.1 传动装置设计及性能分析 |
3.1.1 螺旋传动参数选择 |
3.1.2 带传动的设计和应用 |
3.2 工作部分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
3.2.1 切割机工作部分获得最大切割能力的方案设计 |
3.2.2 切割夹具的结构及其性能分析 |
3.3 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3.4 机体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
4 切割机的电气控制设计 |
4.1 主回路的设计 |
4.2 控制回路的设计 |
4.2.1 电源控制回路的设计 |
4.2.2 主控制回路的设计 |
4.2.3 辅控制回路的设计 |
4.3 自锁环节的设计 |
5 切割机数字控制电路的设计 |
5.1 切割机基本功能的实现与设计 |
5.1.1 切割机基本功能简介 |
5.1.2 切割机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及性能分析 |
5.2 切割机智能功能的实现与设计 |
5.2.1 智能切割的理论基础 |
5.2.2 智能切割的模糊控制算法 |
5.2.3 智能切割方式中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5.3 硬件结构 |
5.3.1 切割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5.3.2 硬件单元的功能及性能特征 |
5.4 软件设计 |
5.4.1 软件设计要求 |
5.4.2 程序模块简介 |
6 金相试样切割机的保护措施 |
6.1 机械设计中的保护措施 |
6.1.1 防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
6.1.2 防溅板的设计与应用 |
6.2 电气控制系统中的保护措施 |
6.2.1 熔断器保护 |
6.2.2 电源保护开关 |
6.2.3 极限保护开关 |
6.3 数字控制系统中的抗干扰措施 |
6.3.1 隔离措施 |
6.3.2 电源的设计 |
6.3.3 看门狗的应用 |
7 切割机性能试验分析 |
7.1 校速试验 |
7.1.2 试验过程与结果 |
7.2 性能试验 |
7.2.1 试验材料及过程 |
7.2.2 试验结果分析 |
7.3 经济效益分析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D_G~CHR_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 [1]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研制[D]. 师庆磊. 东南大学, 2018(05)
- [2]基于PLC的自选车位堆垛式立体车库研究[D]. 刘欢. 西华大学, 2017(03)
- [3]某热轧厂设备故障分析与管理研究[D]. 陈鹏. 东北大学, 2016(06)
- [4]级联多电平电路的故障诊断与故障容错研究[D]. 蔡红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5]基于PLC的供配电继电保护优化及监控系统实现[D]. 钱锐. 东华大学, 2014(09)
- [6]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技术研究[D]. 刘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3(04)
- [7]大功率变流器中快速熔断器的设计分析与选型[D]. 李森.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8]金相试样切割机的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D]. 崔秀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2(02)
- [9]DGCHR1熔断器开关功能单元[J]. 成钜岳. 今日科技,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