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似椭元在锥体护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醒东[1](1978)在《近似椭元在锥体护坡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桥头锥体护坡的施工,过去习用双点双距图解法,纵横等分图解法,双元垂直投影图解法以及支距法。这四种方法在纸上定线或在桥址放线困难都比较大,尤其是在运营线上修复坍塌残存的锥体,由中心点向外施测放线困难则更大。为了达到施测方便,使锥体元顺、饱满、确保护坡稳定。我处在×西线坡新段漫泉河大桥西台锥体护坡修复中采用了近似椭元法。现将我们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初步体会介绍如下。
刘小丽[2](2000)在《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土压力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深基坑工程的一般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概述,并结合河北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对河北省深基坑工程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了论述。 对本文所用的有限元模拟基坑开挖计算的理论基础作了详述,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Drucker-Prager硬化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Drucker-Prager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和修正Cambridge模型编制了模拟基坑开挖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程序。对基坑开挖的模型试验和工程实例进行了有限元的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实测结果的分析比较,得出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土压力分布的几点建议性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本程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本文针对日益兴起的信息化施工方法进行了总结,绘制了信息化施工的基本流程图,并对信息化施工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课题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有限元模拟基坑开挖的理论提出了几点建议。
魏全成[3](2019)在《多滑动面多级防护条件下滑坡体稳定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公路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连接各地经济的纽带,由于东部公路网的逐渐完善,近几年公路建设的重心逐渐转向西部。西部地区地势条件复杂,山岭沟壑纵横,公路穿过高边坡时,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对安全性不好的边坡,需要进行防护处理。论文首先归纳、概括了边坡稳定的发展历史情况及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边坡的稳定因素及常见的破坏模式;然后介绍了有限元在边坡分析中的应用;接着使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五级边坡的稳定性及采用锚杆格子梁对五级边坡防护时锚杆参数的选择,边坡防护顺序的选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单级边坡模型,计算粘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得出:随着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增加,边坡稳定性越好,而弹性模量对边坡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研究二级边坡模型滑动面产生的位置与土体材料参数的关系得出:二级边坡模型随着c、?值的变化,滑动面也会产生变化。(2)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两层土五级边坡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并使用强度折减法对五级边坡模型是否稳定进行计算判断;对不稳定的五级边坡使用锚杆格子梁进行加固得出:锚杆的锚固长度不小于7m、锚固倾角20°30°、锚固间距不小于2.5m。(3)在五级边坡的防护中,确定了防护锚杆的参数后,模拟了施工的过程,从而得出:在多级边坡的防护过程中,不一定要遵循从下往上的防护过程,可以先进行边坡中部位置的防护,紧接着可以进行中部以上或以下位置的防护,然后进行整个坡体的坡脚防护,最后做剩余位置的防护。(4)对某一具体的滑坡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验算,并采用抗滑桩+挡土墙和锚杆格子梁+挡土墙的加固方式分别对不稳定的边坡进行加固模拟计算。
易谷[4](2012)在《预应力锚索在普炭公路路堑高边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边坡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一直困扰我们的是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因此,合理地评价边坡稳定性是实现设计和施工控制的基础。如果边坡稳定性不足,则必须对其进行加固,而预应力锚索技术加固边坡就是一种较广泛、较适用的方法。本文结合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实际工程,对预应力锚索的机理、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探讨。首先针对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和预应力锚索(杆)加固边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其次,从理论上对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具体包括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原理,物理力学效应,锚索预应力的变化机理等。再次,通过介绍数值分析方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进而结合工程实例,对一路堑边坡进行分析,与极限平衡法进行对比,其计算结果相近,再次表明此边坡的加固设计是合理的。最后,探讨了预应力锚索边坡生态措施,将其用在此边坡设计中,既美化了环境,对边坡的稳定性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可以为边坡预应力锚索技术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育超[5](2006)在《基于实际应力状态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目前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存在的两大问题:其一,过分专注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忽视边坡失稳破坏机理的探讨;其二,边坡设计阶段的稳定性分析与建造阶段的稳定性控制脱离,本文系统研究了实际应力状态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不同方式建成边坡的应力、应变(变形)等物理量分布发现,边坡的稳定性受其形成过程的应力(应变)历史的影响,而常用的极限平衡条分法难以对此进行有效分析。虽然,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弥补极限平衡条分法的若干缺点(如仅考虑滑动体条块平衡;引入条间力假定造成受力分析准确性不高等),但该方法仍仅对假定的极限平衡状态的边坡进行受力分析求出安全系数而已。 由于目前常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存在上述缺点,本文研究可分析实际受力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的有限元法,将该方法推广到有效应力法分析,使之可考虑外力变化(如外荷载、填筑或开挖等)引起的边坡应力和孔隙水压力的改变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土工参数分析说明,理想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所得的实际受力条件下的边坡应力场分布和量值,并不受边坡材料的扬氏模量取值的影响;泊松比的取值大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想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所得的边坡应力场分布,但对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的稳定性分析结果影响不大。此外,本文对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作了一定改进工作,提高了该方法的计算效率。 本文改进了可搜索边坡临界滑动面的蒙特卡洛法,去除了若干个搜索效果较差的搜索方向,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边坡稳定性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临界滑动面搜索算法。通过多个数值算例和富阳来龙山工程实例分析,说明了粒子群优化搜索法可方便地与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或极限平衡条分法相结合,有效搜索边坡的临界滑动面。 在对边坡安全系数定义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滑动面土体在运动趋势下所做“内力虚功”定义了边坡的“动态”安全系数,弥补了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安全系数定义在特定条件下(滑动面非直线非圆弧)物理意义不明确的缺陷。结合上述安全系数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有限元运动场法,该方法可考虑一定运动趋势下边坡的稳定性,克服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传统极限平衡法仅可分析极限平衡状态下边坡稳定性的缺点,从而可分析抗剪强度应变相关性土(如应变软化土)边坡的稳定性。 与可考虑抗剪强度应变软化的模型相结合,本文采用有限元运动场法分析了应变软化土边坡的稳定性,得到关于滑动体运动趋势的安全系数动态曲线,弥补了极限平衡法或有限元
邵帅[6](2017)在《基于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法的有砟铁路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及试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列车的速度以及载重量的不断增加,对铁路路基的承载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研究铁路道床的动力特性以及稳定性对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有砟铁路结构的组成成分多样化,同时包含连续和非连续结构,给数值模拟带来很大困难。为此,发展针对铁路道床结构的数值方法势在必行。基于离散颗粒集合体模型的离散单元法(DEM)在模拟颗粒材料的力学行为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捕捉颗粒材料的细观力学信息,例如颗粒间接触力、力链分布、孔隙率以及颗粒不规则形状等。然而,由于离散单元法过多地考虑细观力学信息,导致其计算效率不高。在分析大规模工程问题时,其计算费用往往难以承受。基于宏观连续体模型发展的有限单元法(FEM)在计算效率上具有离散单元法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有限单元法所需求解的控制方程个数远少于离散单元法的控制方程个数,其次有限单元法采用的计算时间步长可以远大于离散单元法计算所要求的临界时间步长。然而基于宏观连续体模型的有限单元法不能模拟颗粒材料细观非连续性破坏过程以及揭示颗粒材料的细观力学机理。为充分发挥离散元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各自优势,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法应运而生。铁路道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其中既包含散体材料,又包括连续体材料,是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方法很好的应用方向。为研究铁路铁路道床的动力特性,将针对轨道结构的几何和材料特性,建立铁路道砟的离散元方法,发展散体道砟颗粒与轨道中连续体结构相互作用的DEM-FEM耦合方法,并由此开展道床动力沉降、土工格栅对道床结构的加固效果、有砟-无砟过渡段动力响应等方面的数值分析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适用于分析铁路有砟轨道动力特性的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模型针对轨道结构中,散粒体道砟、连续体轨枕和路基并存的结构特点,建立有砟铁路结构的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模型,并依据接触面上的能量守恒原理确定两种介质之间的接触力,并实现离散单元与有限单元区域间力学参数的传递。在进行两种单元间的接触搜索时,通过计算有限元耦合节点处的形函数值及耦合点处的相对位移,实现离散元法和有限元法的耦合。为检验有砟铁路结构DEM-FEM耦合方法的可靠性和计算精度,设计道砟材料的直剪试验。在直剪试验中,对不同法向应力下道砟材料的剪切强度进行试验测试。采用试验中的道砟材料和装置结构参数,对直剪试验进行DEM-FEM数值分析,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来检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2)整体有砟铁路结构在交通荷载下的动力特性及其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细观力学机理分析对道砟颗粒和路基结构分别采用离散元方法和有限元法进行建模,对往复荷载下有砟铁路结构的有效弹性和动力沉降过程进行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确定引起轨道总沉降量的主要因素。采用镶嵌单元构造道砟颗粒单元模型,采用三维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路堤和地基的连续介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道砟、路堤和地基的DEM-FEM耦合方法;依据实测和文献资料分别建立列车在高速、重载下的动力荷载,确定合理的荷载幅值和频率,并作为外荷载施加到以上铁路道床的计算模型中。通过分析道砟颗粒间力链的分布规律,探讨道砟材料对列车往复荷载的减振缓冲性能。此外,通过分析高速、重载条件下材料参数对地基力学行为的影响,确定路基中塑性大变形区域的稳定性,评估铁路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稳定性。(3)土工格栅加强下有砟铁路结构的数值分析及试验验证对道砟颗粒和土工格栅结构分别采用离散元和有限元方法进行建模,对土工格栅加固后有砟铁路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对在道砟中布置土工格栅的加固效果,可采用DEM-FEM耦合方法进行数值分析和试验验证。通过在细观尺度下道砟颗粒与土工格栅的接触作用,揭示土工格栅在提高道床稳定性方面的内在机理。通过在有、无土工格栅条件下道床动力特性的DEM-FEM计算,对比分析道床的沉降量、道床侧向位移和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道床有效刚度的差异,评估土工格栅的加固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有、无格栅条件下道砟材料的直剪试验以及数值结果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4)道砟胶在有砟-无砟过渡段沉降平稳过渡中的作用有砟-无砟过渡段结构形式的差异导致轨道整体刚度的显著差异。采用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模型对有砟-无砟过渡段道床的动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重点研究两类道床结合界面上力学参数的对应关系和计算方法;考虑实际工程中过渡段颗粒材料的胶结处理方式,发展具有胶结特性的道砟离散元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有砟-无砟界面附近道床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过渡区域道床非均匀沉降的内在机理。
聂良涛[7](2016)在《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铁路选线设计的本质是在对铁路线路经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主要技术标准,布置出线路构造物三维空间位置的一个决策过程。传统的二维环境下的中心线选线设计并不能很好的诠释这个过程。如果能利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现代测绘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基于航测影像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等,建立虚拟地理环境模型,选线工程师在该虚拟地理环境中,通过概略分析线路经行地区的地形地貌、既有设施、大型不良地质等地理信息,结合选线专业知识,采用实时布设线路三维构造物的方式进行实体选线,实现“所选即所见”,将会是一种理想的选线设计模式。本文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针对“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从选线地理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表达显示为一体的信息建模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出发,将虚拟现实技术、多源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实现了选线系统与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微机平台立体显示系统、大屏幕立体投影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集成,为选线地理信息一体化处理提供硬件平台解决方案。研究了从多源空间信息集成、信息融合建模、建模景观生成、景观的实时绘制、绘制场景的三维立体显示整套建模支撑技术,为构建基于信息利用的数字化选线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制定了开展铁路数字化选线采用的虚拟环境工作模式。在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中,引入了触摸交互式技术,为开展基于交互式触摸屏幕的三维数字化选线提供研究基础。(2)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选线数字地形信息获取方法。在综合分析当前开放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SRTM数据和Google Maps影像获取数字化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所需的DEM和DOM的方法,并进行了算法实现。通过自动计算瓦片URL地址,采用libcurl库函数和多线程下载技术,实现了Google Maps影像瓦片快速下载,并基于分治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全局非线性、局部线性的Google Maps影像变换算法,实现与SRTM数据的快速配准。从而使得网络地理信息直接服务于基于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式的数字化选线系统,解决了在线路前期规划阶段航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难以开展数字化选线设计的难题。(3)针对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GPU的铁路长大带状三维地形环境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金字塔模型和四叉树分割,针对呈强带状分布的海量离散点云地形数据设计了分层分块方案,并进行分层分块构TIN,解决了海量离散点云地形数据的构网问题。基于GDAL技术,实现海量影像快速处理,集成分块TIN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实现了基于海量影像信息的真实感地形环境建模。该算法综合采用了金字塔模型、四叉树分割、多分辨率细节层次模型(LOD)、多级纹理(MipMap)技术以及Oracle数据库技术,对地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海量DEM和DOM数据处理成分块分区多层次多细节LOD三角网数据块,建立了高效率地形分页数据库。基于Oracle OCI技术解决大规模地形数据的数据库存储和调度问题,采用四叉树组织不同细节层次的地形块,利用数据预取与多线程调度,根据视点位置动态调度数据块,实现了铁路长大带状三维地形环境建模与快速漫游。(4)提出了一种多源空间信息集成的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方法。通过对地质不良区域对象与三维地形表面融合建模方法的研究,将不良地质对象信息以矢量边界识别、栅格图像融合和动态属性提示的方式进行建模,实现了铁路选线系统中不良地质信息的动态交互式三维影像表达,有助于辅助选线工程师开展环境选线、地质选线。针对树木、道路、水系、房屋等多种地物模型进行分类建模研究,集成边界模型、实体模型建立了铁路虚拟环境地物建模方法,分别研究了与地形弱关联的地物和与地形强关联的带状、面状地物与三维地形环境的融合建模方法,实现了真实感数字地物建模及其在铁路三维地理环境中的快速表达。研究了几种增强场景真实感的自然现象模拟方法,提高了选线系统虚拟环境场景的逼真度。最后集成数字地形,数字地质,数字地物,数字自然现象等信息,建立了一个多源空间信息集成的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5)研究了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构造物信息建模(RLBIM)技术。通过对构成铁路线路结构物与设备的基本结构单元进行划分形成基元,分类建模,建立了铁路标准构造物与轨道部件基元模型库。研究了铁路基元模型的数字化建模与模型处理技术,针对基元模型几何造型、渲染、模型标准化、LOD简化、模型存储及应用给出了一整套解决流程,为实现基于虚拟环境的三维实体选线设计提供基元模型服务。采用面向对象的实体-关系模型描述铁路线路BIM的实体对象、属性信息和关联关系。通过对铁路线路BIM模型结构分析、模型信息自动统计计算,基于基元模型库和铁路线路构造物面向对象的实体-关系模型,实现了铁路线路BIM模型快速建模。通过对铁路线路构造物实体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动态融合建模的研究,实现了铁路构造物三维实体实时动态建模。RLBIM技术的研究为开展铁路三维实体选线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6)基于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集成铁路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和铁路标准构造物及轨道部件的基元模型库,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开发完善了“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系统采用实时布设线路构造物的方式,实现了基于真实感地理环境下的三维实体选线技术。
肖勇[8](2010)在《城市过街地道设计施工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建人行地下通道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障行人交通安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人行地道施工不可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者可能影响地面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减小其环境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报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市人行地下通道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广州市明月二路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工程,首先采用规范推荐的常规计算方法计算衬砌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依据规范相关规定取定计算截面和截面上所受荷载,计算时采用SAP2000辅助计算;然后采用三维有限差分FLAC3D对工程进行模拟计算,验证衬砌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并模拟不同的施工方法,以确定满足通道稳定和能严格控制地面沉降的施工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常规计算方法并结合SAP2000辅助计算对富水地层浅埋过街地道的内力进行了分析,通过所受内力与承载力极限值的对比发现弯矩是控制衬砌结构断面的主要因素。(2)介绍了在城区软土条件下,采用管幕超前预支护、掌子面深孔注浆加固、短开挖、强支护等综合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地表垂直降水和洞内长短管地层降水技术。并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其施工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洞室结构稳定,浅埋暗挖管幕预支护施工方法对于富水地层修建地下通道切实可行,并可满足洞内施工安全与地表沉降控制要求,所得结果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3)基于明月二路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工程,对人行地下通道埋深4m时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对开挖参数(开挖方法和开挖长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保证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对软土中修建人行地下通道施工工艺(包括开挖方法、开挖进尺)给出合理的建议。
杨涛[9](2006)在《工程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理论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分析入手,首先介绍了边坡环境中涉及的有关研究成果,对边坡的病害类型和坡体结构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边坡病害的定性预测方法;然后从室内三轴试验结果出发,推导了相关的本构模型,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提出边坡病害的定量预测方法;最后针对边坡病害防护工程中的结构坡体压力和锚索锚固角确定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和试验验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接受实际工程的检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在收集整理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边坡坡体结构基本类型的划分方案。划分为6种类型,即基座式坡体结构、层状坡体结构、似眼球状坡体结构、块状坡体结构、松散破碎体坡体结构及类均质体坡体结构。 (2) 总结了高边坡病害的基本类型,按照病害体的规模以及病害的发生机制将边坡病害划分为落石、崩塌、错落、滑坡和倾倒5种基本类型。并按病害的发育历史划分为老病害体复活和新生边坡病害两类,按病害规模划分为山体变形、坡体变形、边坡变形和坡面变形四类。 (3) 论述了边坡病害的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坡体结构对病害的控制作用,以及地下水和工程因素对病害的重要影响。 (4) 介绍了高边坡病害预测的地质力学方法,分为结构面地质力学调查分析和基于极限稳定斜坡判断的宏观地质判断法。分别从边坡地貌形态分析、结构面地质力学调查分析和结构面地质力学配套分析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边坡结构面地质力学调查分析在病害预测中的具体应用。从极限稳定边坡的判断方法、极限稳定边坡产生的地段和极限稳定边坡的构造成因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的宏观地质判断法。 (5) 在总结已有边坡滑面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定点法确定边坡滑面的新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地质工程师的经验判断和滑面随机搜索技术,在判断存在老滑面的边坡是否可能产生新生滑面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6) 以定点法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抗滑桩合理位置的确定方法,该法首先假定一系列的抗滑桩设置位置,然后逐一核算各设桩位置的定点安全系数,定点安全系数大于设计安全系数的点为合理的设桩位置,然后综合考虑滑坡推力大小及桩身尺寸综合确定最佳设桩位置;结合张家坪滑坡的工程实例,进一步介绍了定点法在确定边坡防护结构选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边坡病害整治设
陈旭[10](2019)在《永威澜溪庭基坑项目土钉支护稳定性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步伐大跨步迈向前进,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度的推进,城市发展空间中的地下空间发展也显得越发重要,其中地下空间扩展中的深基坑开挖也在快速发展,面对大质地下空间的扩展和深基坑的开挖现状,对于基坑开挖支护结构体系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要同时满足,稳定性、强度、刚度的需求。由于基坑开挖的复杂性,往往于地域性、水文地质条件、施工环境以及基坑之间的复杂因素相互关联,因此在实际工程经验中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事故隐患,怎么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工程实例当中基坑开挖的事故已经成为当下土木行业中的重点和热点。本课题以永威澜溪庭一标段项目工程为实例研究,分析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发展背景、施工相关理论和当前发展状况;从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入手,比较阐述了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系统、排桩支护系统、内支撑支护系统、拉锚式支护系统、地下连续墙支护系统和土钉墙支护系统的各项特点,进行了基坑支护系统的选型,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土钉支护的几大影响因素:土钉长度、直径、间距、密度、倾角、部位,进行深入分析对比,结合实际工程的地质与水文情况,设计及土钉支护的布设方式,在此布设方式的基础上对基坑某一开挖横截面,展开了开挖过程的稳定性分析,进行了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并对整个项目施工提出了完整的施工保障措施。整个课题研究紧凑完整,切合实际,为以后相关工程施工提供了学习参考。
二、近似椭元在锥体护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似椭元在锥体护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土压力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目的 |
1.2 课题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河北省深基坑工程现状调研 |
2.1 河北省深基坑工程的一般现状 |
2.2 典型事故及其经验教训 |
2.3 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基坑开挖计算的理论基础 |
3.1 屈服准则、破坏准则、硬化规律及流动规则 |
3.2 弹塑性本构关系 |
3.3 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 |
3.4 基坑开挖过程的模拟 |
3.5 中点增量法解方程组 |
第四章 程序设计与算例分析 |
4.1 基坑开挖的有限元程序设计 |
4.2 基坑开挖的模型试验分析 |
4.3 工程实例的分析 |
第五章 基坑开挖的信息化施工 |
5.1 信息化施工的基本内容 |
5.2 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形成 |
5.3 信息化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 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3)多滑动面多级防护条件下滑坡体稳定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情况 |
1.2.2 极限平衡法 |
1.2.3 极限分析方法 |
1.2.4 数值分析法 |
1.3 多级多滑动面稳定分析及防护研究情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有限元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2.1 有限元概述及实现过程 |
2.1.1 概述 |
2.1.2 实现过程 |
2.2 有限元对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
2.2.1 迭代法 |
2.2.2 增量法 |
2.2.3 混合法 |
2.3 土的本构模型 |
2.3.1 土的弹塑性模型 |
2.3.2 莫尔-库伦模型 |
2.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2.4.1 安全系数定义 |
2.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
2.4.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优缺点 |
2.4.4 边坡失稳判据 |
2.5 小结 |
第三章 边坡破坏模式及多级边坡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
3.1 边坡破坏模式 |
3.1.1 常见的破坏模式 |
3.1.2 破坏面形式 |
3.1.3 几种类型边坡破坏 |
3.2 单级边坡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1 水的影响 |
3.2.2 人为因素影响 |
3.2.3 土体参数值的影响 |
3.3 二级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多级支护滑坡体稳定特性分析 |
4.1 有限元MIDAS/GTS简介 |
4.1.1 二维边坡模型建立 |
4.1.2 材料属性定义 |
4.1.3 边界条件及荷载设置 |
4.1.4 边坡稳定分析 |
4.2 多级锚杆防护锚杆参数选择 |
4.2.1 锚固长度的影响 |
4.2.2 锚固倾角的影响 |
4.2.3 锚固间距的影响 |
4.3 多级防护位置变化稳定性分析 |
4.3.1 初次支护位置稳定性分析 |
4.3.2 第二次支护位置稳定性分析 |
4.3.3 第三次支护位置稳定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重庆市某滑坡整治工程 |
5.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5.1.1 气象、水文 |
5.1.2 地形地貌 |
5.1.3 底层岩性 |
5.1.4 地质构造 |
5.1.5 水文地质条件 |
5.2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 |
5.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5.2.2 滑体特征 |
5.2.3 滑带及滑床特征 |
5.3 边坡稳定性验算及分析 |
5.3.1 岩土力学参数 |
5.3.2 滑坡典型断面图 |
5.3.3 边坡稳定计算及分析 |
5.3.4 边坡设计加固验算 |
5.3.5 锚杆格子梁加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预应力锚索在普炭公路路堑高边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2 预应力锚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基本理论 |
2.1 预应力锚固的基本概念 |
2.1.1 预应力锚固的基本特征 |
2.1.2 预应力锚固的应用领域 |
2.1.3 预应力锚固的分类 |
2.2 预应力锚固的基本原理 |
2.2.1 悬吊作用原理 |
2.2.2 组合梁作用原理 |
2.2.3 紧固作用原理 |
2.2.4 连续压缩拱原理 |
2.3 预应力锚固单元的设计 |
2.3.1 设计要求 |
2.3.2 设计的主要内容 |
2.3.3 收集相关资料 |
2.3.4 技术参数 |
2.3.5 预应力锚固设计流程 |
2.3.6 群锚的相互作用 |
2.3.7 影响锚固力的因素 |
第三章 预应力锚索边坡稳定性分析 |
3.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
3.2 FLAC 基本原理 |
3.2.1 有限差分法基本方程 |
3.2.2 平面问题有限差分方程 |
3.2.3 显示有限差分算法-时间步法 |
3.2.4 强度折减法 |
3.2.5 边坡稳定系数求解 |
3.3 工程实例 |
3.3.1 工程概况 |
3.3.2 计算模型 |
3.3.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边坡生态防护措施 |
4.1 传统边坡加固及护坡技术 |
4.2 生态边坡与边坡景观的作用和意义 |
4.3 生态边坡与边坡景观设计实例 |
4.3.1 工程概况 |
4.3.2 生态边坡与景观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实际应力状态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1 给定滑动面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1.2.2 边坡临界滑动面搜索方法 |
1.3 应变软化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弹塑性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及土质边坡应力状态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2.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2.2.2 虚位移原理与最小位能原理 |
2.2.3 弹性力学有限元法 |
2.2.4 弹塑性有限元理论 |
2.3 有限元法的相关数值技术 |
2.3.1 土的本构模型——修正Mohr-Coulomb模型 |
2.3.2 超收敛应力覆盖 |
2.4 土质边坡应力状态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边坡实际应力状态的有限元稳定性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 |
3.3 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与其他安全系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
3.4 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的土工参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圆弧临界滑动面的改进蒙特卡洛随机搜索法 |
4.1 引言 |
4.2 改进蒙特卡洛随机搜索法 |
4.2.1 临界滑动面搜索的分析模型及几何和物理可能条件 |
4.2.2 改进蒙特卡洛随机搜索法原理 |
4.3 数值算例 |
4.3.1 算例一 |
4.3.2 算例二 |
4.3.3 算例三 |
4.3.4 算例四 |
4.3.5 讨论 |
4.4 改进蒙特卡洛随机搜索法与其他搜索法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圆弧临界滑动面的粒子群优化搜索法 |
5.1 引言 |
5.2 粒子群优化法的基本原理 |
5.3 粒子群优化法搜索边坡临界滑动面 |
5.3.1 随机跳跃法生成初始滑动面 |
5.3.2 临界滑动面粒子群优化搜索算法 |
5.4 数值算例 |
5.4.1 算例一 |
5.4.2 算例二 |
5.4.3 算例三 |
5.4.4 算例四 |
5.4.5 粒子群优化法与改进蒙特卡洛法的比较 |
5.5 富阳来龙山滑坡滑动面搜索 |
5.5.1 工程概况 |
5.5.2 滑坡监测情况 |
5.5.3 稳定分析及滑动面搜索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应变软化土边坡的稳定性及其渐进累积破坏过程分析 |
6.1 引言 |
6.2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定义的讨论 |
6.3 有限元运动场法分析边坡稳定性 |
6.3.1 基于“内力虚功”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定义 |
6.3.2 滑动体运动模式 |
6.3.3 有限元运动场法的实现过程 |
6.3.4 算例分析 |
6.4 应变软化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渐进积累破坏分析 |
6.4.1 应变软化土性状及应变软化土边坡 |
6.4.2 抗剪强度应变软化模型 |
6.4.3 应变软化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6.4.4 应变软化土边坡的渐进积累破坏分析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土质边坡工程实例稳定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7.3 总应力法稳定性分析(十字板试验确定坝基土抗剪强度) |
7.3.1 抗剪强度的确定 |
7.3.2 稳定性分析 |
7.4 有限元实际应力状态法稳定性分析 |
7.4.1 抗剪强度的确定 |
7.4.2 有限元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结果 |
致谢 |
(6)基于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法的有砟铁路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有砟铁路结构离散单元法研究现状 |
1.2.2 有砟铁路结构有限单元法研究现状 |
1.2.3 铁路工程中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有砟铁路道床道砟颗粒离散单元法的模型及理论基础 |
2.1 形状不规则道砟颗粒的离散元模型 |
2.2 道砟离散单元接触搜索算法 |
2.3 道砟离散单元的接触模型 |
2.4 镶嵌单元的求解方法及其数值稳定性 |
2.5 颗粒材料应力和应变度量 |
2.5.1 颗粒材料应力场的细观分析 |
2.5.2 颗粒材料应变场的细观分析 |
2.6 连续岩土边坡的离散元模拟 |
2.7 本章小结 |
3 铁路道床中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
3.1 铁路基础的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
3.1.1 小变形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
3.1.2 小变形弹塑性问题的动力求解 |
3.1.3 准静态及动载荷作用下岩土边坡的稳定性 |
3.2 本章小结 |
4 有砟铁路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的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 |
4.1 同种介质材料破碎问题 |
4.2 连续与非连续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
4.2.1 离散元与梁单元耦合算法 |
4.2.2 离散元与实体单元耦合算法 |
4.3 列车载荷作用下有砟铁路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土工格栅加强下有砟铁路道床动力特性分析 |
5.1 土工格栅加筋有砟铁路道床的数值模型 |
5.2 道砟直剪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 土工格栅对有砟铁路道床加固作用的DEM-FEM耦合分析 |
5.4 道砟材料剪切强度试验研究 |
5.4.1 道砟材料直接剪切试验 |
5.4.2 土工格栅加固作用对大粒径颗粒材料剪切强度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道砟胶加固后有砟-无砟过渡段沉降分析 |
6.1 有砟-无砟过渡段的数值模型 |
6.2 有砟-无砟过渡段沉降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2 BIM技术在铁路行业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
1.3.3 实现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的相关技术 |
1.3.4 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1.5.1 论文技术路线图 |
1.5.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的关键技术 |
2.1 数字化选线系统的虚拟环境工作模式选择 |
2.2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硬件系统集成技术 |
2.2.1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构成 |
2.2.2 数字地形信息采集系统 |
2.2.3 立体投影平台 |
2.2.4 交互式触控系统 |
2.3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软件实现支撑技术 |
2.3.1 多源空间信息集成技术 |
2.3.2 真实感景观生成技术 |
2.3.3 虚拟场景实时绘制技术 |
2.3.4 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数字地形信息获取方法 |
3.1 引言 |
3.2 网络地理信息资源分析 |
3.2.1 高程数据 |
3.2.2 影像数据 |
3.3 Google Maps的影像瓦片下载 |
3.3.1 Google Maps的数学原理 |
3.3.2 瓦片URL地址分析 |
3.3.3 多线程下载策略 |
3.4 Google Maps瓦片与高程数据配准 |
3.4.1 快速配准算法 |
3.4.2 瓦片拼接及重投影 |
3.5 实验验证 |
3.6 小结 |
第4章 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方法 |
4.1 面向GPU的铁路带状三维地形环境建模方法 |
4.1.1 地形建模算法分析 |
4.1.2 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
4.1.3 基于海量离散点的大型带状数字地形建模方法 |
4.1.4 基于海量影像信息的真实感地形环境建模方法 |
4.2 三维工程地质环境建模 |
4.2.1 地质不良区域对象建模 |
4.2.2 三维数字地质体建模 |
4.3 真实感数字地物建模 |
4.3.1 地物分类方法 |
4.3.2 地物几何建模方法 |
4.3.3 真实感地物建模方法 |
4.3.4 地物与地形的融合方法 |
4.4 数字自然现象模拟 |
4.4.1 天空模拟 |
4.4.2 雨雪模拟 |
4.5 小结 |
第5章 铁路线路构造物信息建模 |
5.1 铁路线路构造物基元模型建模 |
5.1.1 基元模型数据结构组成 |
5.1.2 基元模型分类编码方法 |
5.1.3 基元模型几何建模技术 |
5.1.4 基于3DSMAX的模型渲染 |
5.1.5 基元模型处理关键技术 |
5.2 铁路线路构造物基元模型库管理系统 |
5.2.1 基元模型库层次结构 |
5.2.2 模型库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5.3 铁路线路构造物建模 |
5.3.1 线路表面模型建模技术 |
5.3.2 面向对象的线路构造物实体-关系模型 |
5.3.3 基于基元模型库的线路构造物实体建模 |
5.4 铁路线路构造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融合 |
5.4.1 方法选择 |
5.4.2 构造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套合 |
5.4.3 铁路构造物过渡段几何建模方法 |
5.5 小结 |
第6章 RLBIM与虚拟地理环境实现技术 |
6.1 RLBIM在数字化选线系统中的实现与应用 |
6.1.1 RLBIM模型结构设计 |
6.1.2 RLBIM模型建模关键技术 |
6.1.3 RLBIM模型实现 |
6.2 基于航测信息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与应用 |
6.3 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与应用 |
6.3.1 高程、影像数据获取 |
6.3.2 影像与高程数据的匹配 |
6.4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和线路基元模型的铁路实体选线技术 |
6.4.1 线路初始中心线设计 |
6.4.2 面向构造物布置的三维实体选线设计 |
6.4.3 铁路实体选线效果漫游 |
6.5 案例实验与验证 |
6.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二)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他成果与获奖 |
(8)城市过街地道设计施工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章 城区地下过街通道衬砌结构计算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衬砌结构荷载计算 |
2.4 衬砌结构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通道始发竖井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
3.1 计算程序FLAC3D简介 |
3.2 竖井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
3.3 小结 |
第4章 浅埋暗挖施工地道地表沉降控制 |
4.1 用于修建城市地下工程的浅埋暗挖法 |
4.2 浅埋暗挖地表变形分析方法 |
4.3 浅埋暗挖地层变形控制工法 |
4.4 城市富水地层浅埋暗挖施工关键技术 |
4.5 小结 |
第5章 过街通道工程主体施工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分析 |
5.1 暗挖通道工程沉降影响因素及时空效应分析 |
5.2 过街地道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浅埋暗挖过街通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技术 |
6.1 信息化设计技术 |
6.2 信息化施工技术 |
6.3 浅埋暗挖过街通道信息化设计施工中的监控测量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工程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理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边坡的病害类型 |
1.2.2 坡体结构类型 |
1.2.3 边坡病害预测方法 |
1.2.4 病害整治措施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边坡的坡体结构及病害特征 |
2.1 概述 |
2.2 高边坡的坡体结构类型 |
2.2.1 基座式坡体结构 |
2.2.2 层状坡体结构 |
2.2.3 似眼球状坡体结构 |
2.2.4 块状坡体结构 |
2.2.5 松散破碎体坡体结构 |
2.2.6 类均质坡体结构 |
2.3 高边坡病害的类型 |
2.3.1 边坡病害的基本类型 |
2.3.2 边坡病害的其它分类 |
2.4 高边坡病害的影响因素 |
2.4.1 坡体结构控制边坡病害 |
2.4.2 水对边坡病害的重要影响 |
2.4.3 工程因素对边坡病害的诱发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边坡病害预测的定性方法 |
3.1 概述 |
3.2 高边坡结构面地质力学调查分析 |
3.2.1 边坡地貌形态分析 |
3.2.2 结构面的地质力学调查分析 |
3.2.3 结构面的地质力学配套分析 |
3.2.4 实例分析 |
3.3 宏观地质判断法 |
3.3.1 极限稳定边坡的判定方法 |
3.3.2 极限状态下的稳定边坡的产生地段 |
3.3.3 由结构、构造成因形成的阶梯状斜坡常处于极限稳定状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边坡病害预测的极限平衡方法 |
4.1 高边坡滑裂面的确定方法 |
4.1.1 基本原则 |
4.1.2 滑裂面确定的经验方法 |
4.1.3 滑裂面确定的搜索方法 |
4.2 定点法确定边坡的稳定性 |
4.2.1 滑面为平面时的稳定性分析 |
4.2.2 滑面是益面时的稳定性分析 |
4.2.3 定点法确定边坡稳定性 |
4.2.4 定点法确定抗滑桩的设置位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边坡病害预测的数值计算方法 |
5.1 岩石的力学性质 |
5.2 岩石软化特性的数值试验 |
5.2.1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 |
5.2.2 增量形式的本构方程 |
5.2.3 土体本构模型—Mohr-Coulomb模型 |
5.2.4 岩石三轴数值试验 |
5.3 高边坡病害预测的数值方法 |
5.3.1 数值计算中的强度折减法 |
5.3.2 高边坡病害预测的滑面确定 |
5.3.3 基于边坡体应力场分析的安全系数 |
5.3.4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理论及其应用 |
6.1 高边坡病害预测基础 |
6.2 高边坡病害预测理论 |
6.2.1 结构面地质力学调查分析法及其实施步骤 |
6.2.2 宏观地质判断法及其实施步骤 |
6.2.3 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实施步骤 |
6.2.4 极限平衡方法的应用 |
6.2.5 病害空间预测的理论体系 |
6.3 典型工程实例 |
6.3.1 工程地质调查研究 |
6.3.2 坡体结构及变形特征 |
6.3.3 极限平衡法预测边坡病害 |
6.3.4 数值计算法预测边坡病害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边坡病害预测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
7.1 多级多层复杂滑坡的病害发展机制 |
7.1.1 试验工点概况 |
7.1.2 模型试验设计 |
7.1.3 试验结果 |
7.2 顺层岩质高边坡的病害发展机制 |
7.2.1 试验工点概况 |
7.2.2 模型试验设计 |
7.2.3 试验结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二锚体系的坡体压力与合理锚固角 |
8.1 有圆弧滑面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8.2 定点法确定二锚体系坡体压力 |
8.2.1 二锚体系适用条件 |
8.2.2 散体结构坡体中二锚体系的坡体压力 |
8.2.3 完整岩石结构坡体中二锚体系的坡体压力 |
8.3 预应力锚索地梁中合理锚固角的确定 |
8.3.1 以地梁和坡面岩土间无相对滑动为初判准则 |
8.3.2 以提供最大抗滑力为设计目标 |
8.3.3 合理锚固角的确定 |
8.3.4 实例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永威澜溪庭基坑项目土钉支护稳定性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法对比与分析 |
2.1 基坑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
2.1.1 水泥土搅拌桩支护 |
2.1.2 排桩支护 |
2.1.3 内支撑支护 |
2.1.4 拉锚式支护 |
2.1.5 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 |
2.1.6 土钉墙支护 |
2.2 各类基坑支护原理及适用范围 |
2.3 基坑支护方式的初步确定 |
第三章 不同支护结构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3.1.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3.1.2 坡体失稳的判断方法 |
3.2 无支护时的基坑模型建立与稳定性分析 |
3.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及建立 |
3.2.2 无支护时的基坑稳定性分析 |
3.3 土钉支护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3.3.1 模型参数选取及建立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排桩支护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3.4.1 模型参数选取及建立 |
3.4.2 计算结果分析 |
3.5 锚杆支护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3.5.1 模型参数选取及建立 |
3.5.2 计算结果分析 |
3.6 基坑支护开挖方案的确定 |
第四章 土钉支护结构影响因素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1 土钉布设位置的影响 |
4.1.1 土钉布设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1.2 土钉布设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2 土钉间距的影响 |
4.2.1 土钉间距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2.2 土钉间距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3 土钉直径的影响 |
4.3.1 土钉直径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3.2 土钉直径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4 土钉长度的影响 |
4.4.1 土钉长度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4.2 土钉长度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5 土钉倾角的影响 |
4.5.1 土钉倾角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5.2 土钉倾角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6 土钉布设密度的影响 |
4.6.1 土钉布设密度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6.2 土钉布设密度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钉支护结构工程案例开挖过程稳定性分析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2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
5.2.1 选择的基本依据 |
5.2.2 支护方案的选定 |
5.3 地质及水文资料 |
5.3.1 地形地貌 |
5.3.2 地层概况 |
5.3.3 地下水条件 |
5.4 土钉开挖支护过程有限元模拟 |
5.4.1 基坑开挖方式及模型建立 |
5.4.2 开挖过程稳定性分析 |
5.5 本章计算结果分析 |
5.5.1 基坑安全系数与滑移面分析 |
5.5.2 基坑底部隆起量分析 |
5.5.3 土钉最大拉应力分析 |
5.5.4 基坑最大沉降量分析 |
5.5.5 基坑顶部最大水平位移分析 |
第六章 土钉支护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
6.1 土钉墙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
6.2 降水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
6.3 基坑安全监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近似椭元在锥体护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似椭元在锥体护坡施工中的应用[J]. 高醒东.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09)
- [2]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土压力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 刘小丽. 河北工业大学, 2000(01)
- [3]多滑动面多级防护条件下滑坡体稳定特性研究[D]. 魏全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预应力锚索在普炭公路路堑高边坡中的应用研究[D]. 易谷. 长安大学, 2012(07)
- [5]基于实际应力状态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研究[D]. 李育超. 浙江大学, 2006(08)
- [6]基于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法的有砟铁路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及试验验证[D]. 邵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7]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D]. 聂良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8)
- [8]城市过街地道设计施工关键问题研究[D]. 肖勇.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2)
- [9]工程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理论及其应用[D]. 杨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10]永威澜溪庭基坑项目土钉支护稳定性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陈旭.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