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吻总碱及粗提物的杀螺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婷[1](2019)在《钩吻解剖结构及其生物碱抑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钩吻(Gelsemium elegans Benth),钩吻科(Gelsemiaceae)钩吻属(Gelsemium)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吻属植物在全球共三种,北美洲分布有两种,在我国仅此一种,其活性成分吲哚类生物碱不仅可以消肿拔毒,驱虫镇静,还在抗肿瘤,免疫调节,镇痛,治疗焦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目前,国内外对钩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毒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方面,而对钩吻植物解剖学以及钩吻生物碱的分布和抑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甚少。本论文主要对钩吻营养和繁殖器官进行解剖学方面研究,并对植物体内的生物碱的分布位置进行定位,此外,还探索了钩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并对其抑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植物解剖学方法对钩吻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进行显微观察,发现钩吻结构符合一般双子叶植物的典型特征。钩吻叶为异面叶,表皮有角质层,无毛,栅栏组织较窄,仅下表皮有气孔,为无规则型,孔口椭圆形,维管束外韧型;茎圆形,表皮有气孔,髓中有淀粉粒沉积;根状茎木栓层较厚,木质部宽广,有髓;子房2室,中轴胎座,胚珠多颗;花药4室,花粉粒3孔沟型,具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这些结构特征不仅是植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也均可作为钩吻解剖学鉴定依据,(2)通过组织化学染色,使用改良碘化铋钾,碘-碘化钾,浓硝酸等多种试剂对钩吻植物体内的生物碱进行定位,结果显示,钩吻全株含有生物碱,生物碱类物质主要分布在叶的叶肉组织中,尤其栅栏组织含量较多,海绵组织较少,维管束中少或无;在茎中,生物碱类物质主要分布在茎的表皮,皮层细胞、韧皮薄壁细胞中,另外,在茎髓周围的薄壁细胞及髓射线细胞中也分布有生物碱类物质;在钩吻根状茎的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皮层,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及射线细胞中均可观察到黄褐色沉淀;除钩吻营养器官外,子房的胚珠与基本组织中均发现有黄褐色生物碱沉淀,花药的药隔薄壁组织与花粉粒中也被发现有生物碱分布。(3)对钩吻生物碱进行提取,并通过滤纸片法,二倍微量稀释法测定钩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钩吻生物碱具有广谱抗菌性,对李斯特氏菌ATCC19115、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003、大肠杆菌ATCC25922、大肠杆菌O157、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CMCC10104这七种供试菌都具有抑菌活性,且随着生物碱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也随之加强,其中对李斯特菌抑菌效果最明显,其MIC为125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抑菌效果最差,MIC为500mg/mL,其他5种菌的MIC均为250mg/mL,本部分实验对钩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做出探索,并为抑菌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选择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阴性菌大肠杆菌O157,测定出它们的最小致死浓度MBC分别为为500mg/ml和750mg/ml,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钩吻生物碱在其抑制浓度和致死浓度处理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杆菌O157菌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菌体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菌体表面粗糙,出现凹陷,细胞膜和细胞壁发生破裂,内容物溢出甚至引发细胞裂解,我们发现在抑制浓度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发生改变,而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也出现分层现象,这表明生物碱破坏了菌体细胞壁的形成,因为细菌形状受到肽聚糖囊泡影响。在致死浓度下细胞死亡可能是由于壁的机械强度和渗透性的丧失并发生裂解所引起的。本实验对钩吻植物的解剖鉴定,钩吻生物碱的分布以及其抑菌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钩吻植物的显微鉴定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对钩吻的种植和采收部位给出合理建议,并对其在抑菌方面的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为钩吻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吴文春[2](2018)在《钩吻生物碱的提取以及粗提物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钩吻(Gelsemium elegans Benth.)为马钱科胡蔓藤属常绿木质藤木植物,又名断肠草,是我国着名的有毒植物,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生物碱,被广泛应用在药理以及畜牧方面。本实验以钩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钩吻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在抗菌抗虫等方面上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钩吻在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如下:考察了不同超声提取时间及氢氧化钠浸润时间对钩吻得率的影响,发现在超声提取时间为1.00 h,以及氢氧化钠溶液浸润时间为24.00 h的条件下,钩吻得率比较高。用此提取方法对一年内各时间点采集到的钩吻进行提取,得到一年内钩吻得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一年中的2月份到5月份之间得率比较低,平均得率为0.511%;8月份到11月份之间得率比较高,平均得率为0.590%,全年的平均得率为0.550%。建立了一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粗提物进行检测的方法,并与钩吻素标准品进行对照。结果显示,钩吻粗提物中的主要成分为钩吻素甲和钩吻素子,并且钩吻素子的含量要明显高于钩吻素甲的含量。采用打孔法测定抑菌圈,测定钩吻粗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这三种病原细菌,以及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这三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钩吻粗提物对3种病原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并且对MRSA的抑制效果要好于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钩吻粗提物对MRSA的最小抑制浓度为400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1600 mg/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1800 mg/L,但并未发现钩吻粗提物对所选的3种真菌有抑制效果。考察了钩吻粗提物对3种病原细菌的影响,结果显示,钩吻粗提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细菌的生长。为了研究钩吻粗提物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方式,利用扫描电镜对大肠杆菌的正常菌株及钩吻粗提物处理后的菌株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钩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肠杆菌菌体的变形或者破裂,从而对菌体产生抑制作用。此外,本实验还采用了叶碟法测定钩吻粗提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钩吻对小菜蛾具有一定非选择性拒食活性,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拒食率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刘发巧[3](2015)在《西双版纳地区钩吻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研究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马钱科钩吻属植物钩吻的化学成分,第二章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马钱科钩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概况做了一个概述。第一章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钩吻的化学成分研究钩吻属于马钱科钩吻属的常绿藤本植物植物。钩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北美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其主要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的灌木丛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钩吻全株都有毒,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够治疗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麻痹,湿疹,痈肿,疔疮,神经痛,疥癞等疾病,具有祛瘀止痛,杀虫止瘁,破积拔毒,镇静,镇痛,抗炎,抗肿瘤,散瞳等功效。钩吻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生物碱是钩吻的主要成分,并且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本实验通过HPLC,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方法,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钩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钩吻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生物碱、甾体、三萜、酚酸、苯丙素等类型的化合物。第二章钩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钩吻属植物属于马钱科,在全球的资源都比较丰富,在我国分布广泛,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论文查阅了国内外的很多相关文献,对近年来钩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做了一个概述,发现钩吻属植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近几年来,研究者通过对该植物的研究,也分离出了一些的香豆素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发现这两种类型的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由于钩吻属植物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常用作中草药,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概述,为今后研究和开发该属植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杨樱[4](2013)在《不同种属动物肝微粒体CYP450酶对钩吻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药钩吻是世界着名的有毒植物,历代本草着作对其都有收载,其使用历史源远流长,具有祛风攻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钩吻的根、茎、叶均有剧毒,为了更有效和安全的利用钩吻总生物碱,我们开展了半数致死量的研究。钩吻素子作为钩吻植株中含量最高的生物碱,选择其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猪、羊和小鼠肝脏微粒体对其代谢表征的比较研究,可以初步揭示其肝脏解毒的部分机制所在。由于发现猪羊与小鼠对钩吻的代谢存在不同之处,故运用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异同来初步揭示三者之间的机制的异同。方法本课题首先将闽产钩吻根粉碎后用95%乙醇提取,减压下回收乙醇,加2%盐酸溶解后用氯仿萃取,浓氨水碱化水层,再用氯仿萃取,得到钩吻根总生物碱。根据预试验结果将40只小鼠分成4组,每组10只,按照5.5mg/kg、4.4mg/kg、3.52mg/kg、2.82mg/kg的剂量一次性灌服小鼠后观察24h内的情况。通过记录小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观察闽产钩吻根总生物碱的急性毒性并用孙氏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及其95%的可信区间。同时本课题采用Bradford法蛋白质定量测定试剂盒方法和Omura法对小鼠、猪以及羊肝微粒体的蛋白质及CYP450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依利特色谱柱,150mm×4.6mm,i.d.5.0μm;流动相:乙腈:0.1%三乙胺,体积比为20:80;流速:1.0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54nm;进样体积:20μL,来检测猪、羊和小鼠肝脏微粒体对其代谢表征的不同,我们运用探针法考察猪、羊、小鼠以及经过钩吻诱导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异同从而来初步揭示三者之间的机制的异同。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闽产钩吻根总碱经口服给药对小鼠的LD50为4.12mg/kg,其95%的可信区间为3.764.52mg/kg。检测出所制备的小鼠、猪、羊肝微粒体的蛋白含量为6.973mg/mL、24.805mg/mL、28.200mg/mL,CYP450的含量分别为0.379nmol/mg、0.798nmol/mg、0.847nmol/mg。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发现猪羊对钩吻素子均有代谢而小鼠未有明显代谢,同时我们对猪羊肝微粒体对钩吻素子代谢的最优条件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钩吻素子在猪肝微粒体中代谢的最优体外反应体系条件是:孵育时间为90min、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2.5mg/mL、钩吻素子的浓度500μg/mL;钩吻素子在羊肝微粒体中代谢的最优体外反应体系条件是:孵育时间为70min、肝微粒体蛋自浓度为3.0mg/mL、钩吻素子的浓度500μg/mL。通过探针药物法,最终通过实验推测CYP2A6酶与钩吻总碱的代谢(降解、包裹等)具有较大相关性。结论运用探针法考察猪、羊、小鼠以及经过钩吻诱导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异同从而来初步揭示三者之间的机制的异同,最终通过实验推测CYP2A6酶与钩吻总碱的代谢(降解、包裹等)具有较大相关性。
刘晓漫[5](2011)在《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广西、海南、广东、湖南等省区的10个福寿螺地理种群对杀螺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三苯基乙酸锡和四聚乙醛等4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以南宁安吉种群为对象,研究其对上述4种药剂的抗性的季节性变化,初步探索了福寿螺乙酰胆碱酯酶、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与抗药性的关系。为开展药剂的抗性风险评价和抗性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为杀螺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浸泡杀螺法,分别在2009、2010年测定了4种药剂对广西、海南、广东、湖南等省区的10个福寿螺地理种群的毒力。综合两年监测结果,不同地理种群的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年际间也存在差异。其中对杀螺胺,抗性水平高低次序依次为:浏阳>横县>安吉>东兴>儋州>桂林>岑溪>融安>百色>珠海,以珠海种群最敏感,其2009年的LC50值为0.2930mg/L,而以浏阳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与珠海种群比较,其相对抗性倍数达到了3.68倍:对甲维盐,抗性水平高低次序依次为:儋州>安吉>浏阳>横县>珠海>融安>东兴>岑溪>桂林>百色,以百色种群最敏感,其2009年的LC50值为0.0920mg/L,而儋州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相对抗性倍数达4.81倍;对三苯基乙酸锡,抗性水平高低次序依次为:儋州>浏阳>安吉>桂林>岑溪>横县>东兴>融安>百色,以百色种群最敏感,其LC5o值为0.2543mg/L,儋州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相对抗性倍数达6.43倍;对四聚乙醛,抗性水平高低次序依次为:安吉>浏阳>儋州>岑溪>融安>横县>桂林>东兴>百色,以百色种群最敏感,其LC5o值为0.4573mg/L,安吉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最高,相对抗性倍数达到了4.26倍。2、不同年份、不同季节测定南宁安吉种群对杀螺胺、甲维盐、三苯基乙酸锡和四聚乙醛4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福寿螺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在不同季节不相同。其中对杀螺胺的敏感性高低次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测得的LC50值为0.7026mg/L,冬季测得的LC50值为0.9322mg/L;同一季节不同年份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对甲维盐敏感性高低次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测得的LC50值为0.2019mg/L,冬季测得的LC50值为0.7966mg/L;同一季不同年份的敏感性有所差异。三苯基乙酸锡和四聚乙醛的测定结果表明,春季和冬季福寿螺对这两种药剂极不敏感,在药剂最大溶解度浓度下处理,福寿螺死亡率低于3%,而夏季和秋季测得的LC50值为分别0.7003-0.7431mg/L和1.9489-1.9868mg/L,相对毒力倍数相差至少10倍以上。导致季节性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温度对福寿螺取食活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3、对9个福寿螺地理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各类酶的活力存在一定差异,酶活力与福寿螺对药剂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表现很不一致。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福寿螺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之间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与四聚乙醛LC50值的相关系数为0.9165,达极显着水平,与三苯基乙酸锡LC50值的相关系数为0.7687,达显着水平;纤维素酶水解活性与福寿螺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与杀螺胺LC50值的相关系数为0.8741,达极显着水平;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廿肽-S-转移酶活力与4种药剂LC50值的相关性不显着。
钟平生,杨丽琴,赵瑾,郭国汉[6](2010)在《断肠草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断肠草提取物对小鼠的毒力作用。方法灌胃法。结果断肠草提取物对小鼠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一次性注射0.5 ml、浓度为0.003、0.004、0.005 g/ml的断肠草提取物时,小鼠在30 min内的死亡率分别为8.33%、41.67%、100%。同时,断肠草提取物对小鼠的毒杀作用迅速。当浓度为0.005 g/ml时,小鼠在20 min内全部死亡,平均致死时间为12.8 min;浓度为0.004 g/ml时,试鼠在28 min内死亡了5只,剩余的2 d内未见死亡;浓度为0.003 g/ml,试鼠在16 min时死亡1只,剩余的2 d内仍未见死亡。中毒小鼠均表现出活动迟缓,步伐不稳,身体抽搐,肤色变黑等一些症状。结论断肠草提取物对小鼠毒杀作用显着,所需剂量少,致死时间短,为开发植物性灭鼠剂提供了技术参考。
聂雯莹[7](2009)在《具有抑制钉螺体内酶活性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四大重点控制疾病(艾滋病、结核病和乙肝)之一,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自从2005年首次报道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含有抑制钉螺运动的化学成分后,我们(武汉科技大学和贵州大学)发现用全草干粉的浸提液(1g/100ml水)可在短时间内使钉螺失去运动能力,本课题继续在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空心莲子草中所含有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为苋科莲子草属植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疾患。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空心莲子草抑制钉螺运动的机理:将实验钉螺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空心莲子草浸液(1 g/L)及去氯水中各浸泡12 h和20 h后,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钉螺的头足部、中枢神经节、鳃叶及肝脏的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胆碱脂酶(ChE)、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HPIAS-1000)检测各组不同部位染色片的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空心莲子草浸液主要通过迅速抑制钉螺体内ChE活性,随后抑制Mg2+-ATPase活性,而导致ATP的释放与利用障碍致钉螺死亡。对苋科莲子草属植物空心莲子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空心莲子草干燥后粉碲,经0.1mol/L HCl渗漉提取,石油醚萃取,用氨水调酸水层pH≈12,经氯仿萃取,得氯仿层浸膏,浸膏反复经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硅胶(RP-18)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单一成分,结构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MS、NMR、HPLC等)和理化方法鉴定。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单一成分为生物碱,鉴定为β-carboline(APG-2)。得出结论为化合物APG-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董道青,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8](2009)在《夹竹桃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评价》文中指出采用浸杀试验法,评价了夹竹桃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10日龄福寿螺的毒杀作用。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夹竹桃鲜叶水提液和干叶水提液对福寿螺均有较高的毒杀作用,其中干叶水提液的杀螺作用更大。用鲜叶水提液和干叶水提液处理12 h,对福寿螺的LC50分别为10.98和1.20 g/L。夹竹桃叶五种有机溶剂(正己烷、甲醇、氯仿、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均有很高的杀螺活性,其中正己烷提取物的毒杀活性最高,甲醇提取物的毒杀活性最低。以各溶剂提取物200 mg/L处理12 h,死螺率均高于80%。正己烷、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提取物处理24 h,对福寿螺的LC50分别为32.98,83.62,71.71,75.78和117.07 mg/L。综合考虑各溶剂提取物的杀螺活性、提取效率、有机溶剂价格、毒性等因素,我们认为,乙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提取夹竹桃叶中杀螺活性成分的有机溶剂。
董道青,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9](2009)在《夹竹桃叶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夹竹桃叶中筛选杀灭福寿螺的活性成分。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夹竹桃叶的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对不同日龄福寿螺的毒杀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分Ⅰ浸渍10、30和50日龄螺6h的LC50值分别为2.86、5.87和8.68mg/L;浸渍24h的LC50值分别为0.98、2.31和3.16mg/L,其中2mg/L的组分Ⅰ浸渍10日龄螺24h的死亡率为100%。乙醇粗提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较差,用其100mg/L浸渍10日龄和30日龄螺72h的死亡率均为100%,浸渍50日龄螺120h时,死亡率100%时的质量浓度达到200mg/L。但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各浓度对福寿螺的活动均无抑制作用,反而有促进其上爬的作用。
郭成林,曾涛,覃柳燕,陈海珊,马跃峰[10](2008)在《20种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9科20种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非选择性拒食和毒杀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浓度为10g/L时,拒食效果最好的是断肠草(Gelsemium elegans Benth.),24h拒食率达97.96%(小枝叶)、95.68%(藤茎),其次为刺臭椿(Ailanthus vilmoriniana Dode)、博落回[Maclerya cordata(Willd.)R.Brown]和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24h拒食率分别为88.35%、86.90%和86.82%;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和木花生(Jatropha curcas L.)毒杀效果最好,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05%和68.10%。断肠草和两面针两种植物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二、钩吻总碱及粗提物的杀螺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钩吻总碱及粗提物的杀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钩吻解剖结构及其生物碱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钩吻的研究概况 |
1.1.1 钩吻的分布与分类及生物学性状 |
1.1.2 钩吻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
1.1.3 钩吻的化学成分 |
1.1.4 生物活性 |
1.1.5 毒性 |
1.2 植物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
1.2.1 生物碱的分类 |
1.2.2 生物碱的性质 |
1.2.3 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
1.2.4 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和发展前景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钩吻各器官解剖结构 |
1.4.2 钩吻中生物碱的分布 |
1.4.3 钩吻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研究 |
1.4.4 钩吻生物碱抑菌机制探究 |
2 钩吻各器官解剖结构及显微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植物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石蜡切片法 |
2.3.2 半薄切片法 |
2.3.3 扫描电镜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叶的解剖结构 |
2.4.2 茎的解剖结构 |
2.4.3 根状茎的解剖结构 |
2.4.4 雌蕊解剖结构 |
2.4.5 雄蕊解剖结构 |
2.5 讨论 |
3 钩吻中生物碱的分布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4 钩吻中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菌种 |
4.2.3 试剂 |
4.2.4 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培养基的配制 |
4.3.2 总生物碱的制备 |
4.3.3 试验菌株活化与菌悬液制备 |
4.3.4抑菌圈实验 |
4.3.5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4.3.6 生物碱对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4.3.7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滤纸片法测定钩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 |
4.4.2 生物碱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4.4.3 生物碱对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4.5 讨论 |
5 钩吻生物碱抑菌机制探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测定钩吻总碱最小致死浓度(MBC) |
5.3.2 致死曲线 |
5.3.3 透射电镜菌体前期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钩吻生物碱最小致死浓度的确定 |
5.4.2 致死曲线 |
5.4.3 钩吻生物碱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5.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钩吻生物碱的提取以及粗提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化学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
1.2 钩吻的介绍 |
1.3 钩吻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1.3.1 钩吻提取方法的研究 |
1.3.2 钩吻检测方法的研究 |
1.4 钩吻化学成分的研究 |
1.4.1 钩吻的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
1.4.2 钩吻的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
1.5 钩吻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 |
1.5.1 钩吻的抗肿瘤作用 |
1.5.2 钩吻的镇静镇痛作用 |
1.5.3 钩吻的扩瞳作用 |
1.5.4 钩吻的免疫调节作用 |
1.5.5 钩吻对皮肤病的作用 |
1.5.6 钩吻的毒理作用 |
1.6 钩吻在畜牧业和农业上的应用 |
1.6.1 钩吻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
1.6.2 钩吻在农业上的应用 |
1.7 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生物材料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与标准品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培养基的配置 |
2.4 钩吻的提取 |
2.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条件 |
2.6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2.7 提取物收集处理 |
2.8 钩吻粗提物抑菌活性试验 |
2.8.1 细菌的培养 |
2.8.2 真菌的培养 |
2.9 钩吻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
2.10 钩吻粗提物对病原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 |
2.11 钩吻粗提物对病原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2.12 大肠杆菌菌株形态学观察 |
2.13 拒食活性测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钩吻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
3.1.1 氢氧化钠浸润时间对钩吻得率的影响 |
3.1.2 每次超声时间对钩吻得率的影响 |
3.2 钩吻得率的年变化 |
3.3 钩吻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 |
3.4 钩吻粗提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
3.4.1 钩吻粗提物对细菌的抑制效果 |
3.4.2 钩吻粗提物对真菌的抑制效果 |
3.4.3 钩吻粗提物对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 |
3.5 钩吻粗提物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3.6 大肠杆菌菌株形态观察结果 |
3.7 拒食活性研究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钩吻粗提物提取的讨论 |
4.1.2 钩吻粗提物年含量变化的讨论 |
4.1.3 钩吻粗提物生物活性的讨论 |
4.2 结论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钩吻主要提取物以及标准品的质谱图 |
附录B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科研以及获奖情况 |
(3)西双版纳地区钩吻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第一章 西双版纳地区钩吻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 前言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样品的成分分析 |
1.2.2 部分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1.2.3 从西双版纳地区的钩吻中所鉴定的化合物结构 |
1.2.4 小结与讨论 |
1.3 实验部分 |
1.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3.2 实验样品来源 |
1.3.3 实验提取与分离 |
1.4 各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钩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2.1 钩吻属植物概述 |
2.2 钩吻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2.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2.2.2 苯丙素类化合物 |
2.2.3 酚酸类化合物 |
2.2.4 三萜类化合物 |
2.2.5 甾体及其苷类化合物 |
2.2.6 脂肪烷醇及脂肪族类化合物 |
2.3 钩吻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2.3.1 免疫调节作用 |
2.3.2 抗肿瘤作用 |
2.3.3 对造血功能的作用 |
2.3.4 镇痛作用 |
2.3.5 治疗皮肤病及消炎作用 |
2.3.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3.7 扩瞳作用 |
2.3.8 抗应激作用 |
2.3.9 对禽畜的复壮作用 |
2.3.10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2.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化合物谱图 |
致谢 |
(4)不同种属动物肝微粒体CYP450酶对钩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闽产钩吻总生物碱半数致死量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钩吻总生物碱的制备 |
2.2 溶液配制 |
2.3 急性毒性试验预实验 |
2.4 急性毒性实验正式试验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正常小鼠、猪和羊肝微粒体制备及基本参数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肝微粒体制备 |
2.3 肝微粒体蛋白含量测定 |
2.4 肝微粒体CYP450含量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生清血蛋白标准曲线 |
3.2 肝微粒体基本参数 |
4. 讨论 |
第三章 钩吻素子在不同种属动物肝微粒体中的体外代谢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色谱条件 |
2.3 钩吻素子在体外温孵实验和样品前处理 |
2.4 体外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种属动物肝微粒体对钩吻素子的代谢比较 |
3.2 猪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体外反应的最优条件 |
3.3 羊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体外反应的最优条件 |
4.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种属动物CYP450酶活性大小与钩吻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动物预处理 |
2.3 肝微粒体混合酶系组成 |
2.4 色谱条件 |
2.5 CYP450同工酶活性测定 |
2.6 探针药物标准曲线制备 |
3. 实验结果 |
3.1 探针药物标准曲线 |
3.2 不同种属动物CYP450酶活性测定液相色谱图 |
3.3 不同种属动物CYP450酶大小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福寿螺的分布与扩散 |
1.2 福寿螺在我国的危害情况 |
1.3 防治福寿螺的措施 |
1.4 抗药性监测方法研究 |
1.5 纤维素酶的研究 |
1.6 本实验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 本实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福寿螺 |
2.1.2 供试药剂及生化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物测定方法 |
2.2.2 生化测定方法 |
2.2.2.1 蛋白质标准曲线制作 |
2.2.2.2 酶液提取 |
2.2.2.3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2.4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2.2.2.5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2.2.2.6 酯酶活性测定 |
2.2.2.7 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测定 |
2.2.2.8 纤维素酶水解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福寿螺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 |
3.1.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杀螺胺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3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三苯基乙酸锡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4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四聚乙醛的抗性监测结果 |
3.2 福寿螺对四种药剂敏感性的季节性变化 |
3.2.1 福寿螺对杀螺胺敏感性的季节变化 |
3.2.2 福寿螺对甲维盐敏感性的季节变化 |
3.2.3 福寿螺对三苯基乙酸锡敏感性的季节变化 |
3.2.4 福寿螺对四聚乙醛敏感性的季节变化 |
3.3 福寿螺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3.1 蛋白质标准曲线制作 |
3.3.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药剂的敏感性关系 |
3.3.2.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
3.3.2.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四种药剂LC_(50)值的相关性 |
3.3.3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与药剂的敏感性关系 |
3.3.3.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多功能氧化酶活性 |
3.3.3.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与四种药剂LC_(50)值的相关性 |
3.3.4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酯酶活性与药剂的敏感性关系 |
3.3.4.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酯酶活性 |
3.3.4.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酯酶活性与四种药剂LC_(50)值的相关性 |
3.3.5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药剂的敏感性关系 |
3.3.5.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 |
3.3.5.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四种药剂LC_(50)值的相关性 |
3.3.6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纤维素酶水解活性与药剂的敏感性关系 |
3.3.6.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6.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纤维素酶水解活性 |
3.3.6.3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纤维素酶水解活性与四种药剂的LC_(50)值的相关性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四种药剂的抗性差异 |
4.1.1.1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杀螺胺的抗性差异 |
4.1.1.2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差异 |
4.1.1.3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三苯基乙酸锡的抗性差异 |
4.1.1.4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对四聚乙醛的抗性差异 |
4.1.2 福寿螺对四种药剂敏感性的季节性差异 |
4.1.3 福寿螺抗药性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 |
4.2 讨论 |
4.2.1 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监测的意义 |
4.2.2 选择监测药剂的依据 |
4.2.3 抗性水平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4 抗性水平的季节性、年际性变化 |
4.2.5 福寿螺抗药性与几类酶的关系 |
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7)具有抑制钉螺体内酶活性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植物灭螺药物的研究现状 |
1.2 植物灭螺药物 |
1.2.1 皂苷类植物灭螺药物 |
1.2.2 生物碱类植物灭螺药物 |
1.2.3 黄酮类植物灭螺药物 |
1.2.4 鞣质类植物灭螺药物 |
1.2.5 醌类化合物 |
1.2.6 其他成分的灭螺药物 |
1.3 空心莲子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1 概述 |
1.3.2 空心莲子草的化学成分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1 空心莲子草灭螺活性的研究 |
1.4.2 空心莲子草中灭螺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二章 空心莲子草抑螺活性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钉螺预处理 |
2.3.2 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制备 |
2.3.3 浸泡实验 |
2.3.4 酶组织化学检测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浸泡实验观察结果 |
2.4.2 酶染色定性 |
2.4.3 酶染色定量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空心莲子草中具有抑制钉螺体内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3.2 提取与分离 |
3.2.1 实验方案流程 |
3.2.2 预实验结果 |
3.2.3 提取流程 |
3.2.4 分离流程 |
3.2.5 样品的富集 |
3.2.6 样品的纯化 |
3.3 结果 |
3.3.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3.2 化合物波谱数据的归属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空心莲子草抑螺活性实验 |
4.2 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钉螺体内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
4.3 空心莲子草抑螺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图版 |
(8)夹竹桃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福寿螺 |
1.1.2 夹竹桃叶 |
1.1.3 有机溶剂 |
1.2 方法 |
1.2.1 夹竹桃鲜叶、干叶水提液的制备 |
1.2.2 夹竹桃五种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
1.2.3 毒杀作用测定 |
1.2.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夹竹桃鲜叶、干叶水提液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 |
2.2 夹竹桃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提取效率比较 |
2.3 夹竹桃五种溶剂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 |
3 讨论 |
(9)夹竹桃叶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福寿螺 |
1.1.2 夹竹桃叶原粉 |
1.1.3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乙醇粗提物和组分的制备 |
1.3.2 生物活性测定 |
1.3.2.1 杀螺活性测定 |
1.3.2.2 抑制上爬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乙醇粗提物杀螺活性 |
2.2 组分Ⅰ的杀螺活性 |
2.3 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对福寿螺上爬的影响 |
3 讨论 |
(10)20种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植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植物提取 |
1.2.2 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作用测定 |
1.2.3 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毒杀作用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非选择性拒食作用 |
2.2 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毒杀作 |
3 讨论 |
四、钩吻总碱及粗提物的杀螺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钩吻解剖结构及其生物碱抑菌作用研究[D]. 赵雅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2]钩吻生物碱的提取以及粗提物生物活性的研究[D]. 吴文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西双版纳地区钩吻的化学成分研究[D]. 刘发巧. 云南大学, 2015(09)
- [4]不同种属动物肝微粒体CYP450酶对钩吻代谢的影响[D]. 杨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D]. 刘晓漫. 广西大学, 2011(07)
- [6]断肠草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杀研究[J]. 钟平生,杨丽琴,赵瑾,郭国汉.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06)
- [7]具有抑制钉螺体内酶活性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研究[D]. 聂雯莹. 贵州大学, 2009(S1)
- [8]夹竹桃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评价[J]. 董道青,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 浙江农业学报, 2009(02)
- [9]夹竹桃叶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J]. 董道青,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 农药学学报, 2009(01)
- [10]20种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的生物活性研究[J]. 郭成林,曾涛,覃柳燕,陈海珊,马跃峰. 江西植保,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