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气低温贮罐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娟[1](2011)在《大型LNG贮罐优化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大型LNG贮罐体积大、质量大、结构复杂、安全性要求高并且投资大,目前国内尚无国家标准和规范。本文主要对大型LNG贮罐内罐选材、设计标准和罐体结构进行设计优化与探讨研究。根据LNG介质低温特性,选用Ni9钢作为内罐材料,对国内外Ni9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以及生产能力进行介绍,并分析了Ni9钢的焊接性。根据EN14620、APl620/650以及JIS B8501有关大型贮罐方面的设计规范,对内罐壁厚计算方法、罐底边缘板中幅板以及罐顶设计方法进行探讨计算出1.0×104、5.0×104、1.0×105和1.5×105m3大型LNG贮罐罐壁厚度,并利用Orign软件绘制成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得到EN14620标准设计出来的壁厚最经济,我国可参照此标准制定适合我国要求的规范。利用VC++将三种计算壁厚方法编制成程序,将其模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看出误差很小,验证了编程的正确性。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大型LNG贮罐发展趋势之一,对外罐混凝土结构进行了研究。对大型LNG贮罐内罐高度和直径进行了优化,确定当D/H=8/3时比较合理。以1.6×105m3大型LNG贮罐为例,利用ANSYS软件对内罐进行结构应力分析和热应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罐底大角焊缝处和不同圈壁板连接部位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对各圈壁板连接处这一关键部位,进行了结构与参数优化,得出当锥形段长度L=50mm和锥角a=78.667°时结构应力集中系数最小,这对其它大型低温贮罐也适用。本文对大型LNG贮罐国产化设计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喜全[2](2009)在《LNG球形贮罐绝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低温技术的普及,液氮、液氧、液氢、液化天然气等低温液体的应用日趋广泛,各行各业对贮存与输送低温液体的需求不断增长。由于低温液体具有沸点低、汽化潜热小等特性,对于贵重、高纯度以及易燃易爆的液化气体,为了保证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气体使用时的纯度,应尽可能减少贮运过程中的漏热。因此研究低温容器的绝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对LNG的热力学性质和迁移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整理出了LNG的饱和蒸汽压、密度、比热、比焓等的计算公式。这将对热力学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起到基础作用。分析了普通堆积绝热以及真空粉末绝热的传热理论以及低温容器贮存的热力学模型,给出了容器各部分漏热量的计算公式。对1500m3LNG球形贮罐在正压下和真空下的传热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正压下的传热计算是以表观导热系数综合考虑绝热体的传热;在真空下将三种传热方式(气体导热、固体导热、辐射换热)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得出了总的传热量。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可看出,近似理论计算将外圆筒形罐按最小间距简化成球罐计算得到的传热量偏大,有限元结果更为准确地反映贮罐的实际传热量。在内外罐结构不一致,理论计算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限元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
唐志英[3](2007)在《大型常压LNG贮罐的国产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常压液化天然气贮罐的开发和建造正逐步实现国产化,开发初期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文章对LNG的性质、国内外LNG大型贮罐现状、贮罐结构形式、贮罐流程组织、附件的选择及标准的遵循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陈双庆[4](2012)在《LNG在中小城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小城镇迅速兴起。由于小城市数量多,分布广,用气规模小,在我国进入天然气时代后,传统的管道供应方式不能满足中小城市的供气要求,导致中小城市的城市燃气建设严重滞后。LNG具有价格便宜、技术成熟、工程投资少、使用方式灵活的优点,比管道输送和CNG供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非常适合在中小城市使用,为广大中小城市使用天然气铺平了道路。本课题从我国燃气事业发展的历史出发,根据目前中小城市燃气发展的现状,分析得出天然气是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方向。文中分析了管道供应、CNG、LNG及固态供应等几种天然气供应方式的优缺点,从适用范围、工程投资、运行成本及经济性等方面出发,得出LNG是中小城市使用天然气的最佳方式。文中阐述了LNG应用的规模确定、工艺流程、站址选择、设备选型、总图布置的方法,并对LNG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用一个典型小城镇的工程实例验证了LNG在中小城市的具体应用,分析了选用LNG供气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例包含供气规模的确定,气化站的总图布置、工艺设计、公用工程及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投资概算和经济评价,以此实例证明LNG在我国中小城市中应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本文结论展望了中小城市利用LNG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中的燃气供应安全及保障问题,以及日益突出的天然气价格问题对LNG应用的影响。
李响[5](2019)在《液化天然气无损充装站的设备配置及设计要点》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液化天然气充装站的特点,列出了液化天然气充装站的设备配置、特点,并给出具体说明。实际运行表明,按照新工艺配置设计的液化天然气充装站可以达到快速卸车、快速充装,实现自动控制,并达到零BOG排放。
王际强[6](2009)在《3850m3LNG贮罐的设计和制造》文中认为介绍3850m3(几何容积)LNG贮罐技术参数及流程特点,根据现有LNG大型贮罐设计制造标准的要求,阐述了3850m3LNG贮罐的结构设计和制造经验。
赵高逸[7](2021)在《飞行器用液氢贮罐内低温推进剂晃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低温运载火箭等飞行器的机动性和运载能力,推进剂需贮存在一至两个大型低温贮罐中,其占整个飞行器质量的比重较大,导致推进剂在低温贮罐内的晃动严重威胁飞行器系统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飞行器滑行、起飞和飞行过程中,低温贮罐内推进剂在外部晃动激励作用下会发生剧烈晃动,对低温贮罐产生附加力矩,且罐内气液界面发生扰动。气液界面处过冷液氢与过热氢气大面积接触使气相冷凝,罐内压力迅速降低,进而导致发动机泵汽蚀及发动机运转时推力下降,严重时泵会遭到破坏并断流,使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基于此,本文针对高空长航时飞行器用160 L高真空多层绝热液氢贮罐,构建考虑外界漏热和界面相变的液体晃动CFD数值模型,采用VOF法结合Mesh motion设置进行相界面追踪,仿真研究了贮罐内低温推进剂在不同晃动激励下的热力耦合特性及不同初始液体温度和不同初始充满率下的晃动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相关结论如下:(1)构建了外界晃动激励扰动下飞行器用贮罐内液氢晃动时的数值模型,并通过液氮晃动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因未考虑气液界面附近的液相热分层,所得气枕压力总体小于实验值;在40 s的数值计算过程中,除前9 s内和后3 s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偏差(最大偏差为18%)外,其余时间内两者误差均小于5%。(2)仿真研究了不同晃动激励下低温液氢贮罐内热力耦合特性。研究发现:晃动激励越大气枕空间压降越大,晃动激励分别为0.11 m/s、0.22 m/s和0.44 m/s时的气枕压降是无晃动激励时的60.15倍、3042.25倍和4579.15倍,液相压力与气枕压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晃动过程中液相压力出现明显波动;晃动激励越大换热量越多,晃动激励分别为0.11 m/s、0.22 m/s和0.44 m/s时的换热量是无晃动激励时的60.31倍、3049.88倍和4590.62倍;罐内流体温度呈现出气枕温度高、液相温度低,罐体周围温度高、中心温度低的分布趋势;晃动激励越大,罐体所受晃动力越大,晃动激励为0.44 m/s时的晃动力是0.11 m/s和0.22 m/s时的2.33倍和1.46倍,晃动力矩与晃动力有着反向的波动变化趋势,晃动力是决定晃动力矩的主要因素。(3)开展了不同初始液体温度和不同初始充满率下晃动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晃动激励下,初始液体温度越低、初始充满率越大,气、液相压力大幅非线性降低趋势越大,初始液体温度分别为20 K和21 K时的气枕压降是21.5K时的1.56倍和1.35倍,初始充满率为70%时的气枕压降分别是30%、40%、50%和60%时的4.38倍、2.22倍、1.37倍和1.29倍,液相压力降低过程中出现明显波动;初始液体温度越低、初始充满率越大,罐体所受晃动力波动升高的趋势越剧烈,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越快,随后受液体非线性晃动和晃动阻尼的影响波动降低,流体反作用晃动力矩与晃动力直接相关,两者存在相反的波动变化趋势。
崔京浩[8](2004)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三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郭怀东,邵百岁,陈忠胜[9](2008)在《大型低温液体贮存站贮罐设计选型论证(续)》文中提出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低温液体在贮存、运输转注过程中的热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计算了低温液体节流过程的节流汽化率值,提出了减少节流过程所形成的汽化率的有效途径;论证了在大型低温液体贮存站贮罐设计选型时,应根据不同的低温液体液源、液体品质和操作工况等条件进行设计选型;论证了除合理地选择正确的低温液体贮罐结构形式外,还应高度重视低温液体贮罐的安全泄放设计,以确保低温液体贮存站的安全性能、使用性能和技术经济性能均处于最佳状态。
方刚[10](2014)在《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的安全与经济性研究》文中指出液化天然气(LNG)的低温储存是LNG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LNG储存的温度在-162℃,为了保冷和节能,其低温储罐必须采用特殊结构和材料建造。同时LNG的储存过程对储罐的安全技术和措施要求相当严格,因而对建造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投资相应也会很大。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天然气的用量也在急剧增加,因此大型低温储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已成为我国天然气储运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目前,大型的LNG陆地储存主要有储罐储存和在岩腔中储存两种方式。其中储罐储存为主要方式。LNG的储罐可分为地面储罐和地下储罐两种。由于LNG的可燃性和超低温性,其对储罐有很高安全的要求,这必将造成投资费用的居高不下。采用不同方式的储罐类型,其造价和安全性能大不一样,而且也与当地的地形、位置等多方面相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类型的储罐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是投资方考虑最多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综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低温LNG储存技术,包括LNG储运设备中的支承、绝热、流程设计、选材等关键技术,对比了国内外大型LNG工厂、LNG接收站及LNG终端储罐的实际运行数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储存方式找出了LNG储存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适的优化方法,为我国天然气储运行业大型LNG储罐的设计和施工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结合某天然气应急储备库建设项目方案,阐明LNG储罐的建设必须从整个产业链、工艺流程、运输、区域经济、交通地理、地质、设备、安全条件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该库设计方案将安全性与经济性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的节能工艺措施可节省天然气1400万Nm3,年回收能源折合标准煤17548t。该应急储备库不但可以保障某城市的用气和应急调峰,同时也能保证自身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二、天然气低温贮罐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低温贮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LNG贮罐优化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LNG产业发展情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大型LNG项目 |
1.3 LNG贮罐研究动态 |
1.3.1 贮罐大型化 |
1.3.2 涡旋翻滚研究 |
1.3.3 绝热研究 |
1.3.4 保冷结构研究 |
1.3.5 我国LNG贮罐研制存在问题 |
1.4 结构优化研究状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内罐优化 |
2.1 罐型确定 |
2.2 内罐尺寸优化 |
2.2.1 最省材料经济尺寸 |
2.2.2 最省费用经济尺寸 |
2.2.3 综合分析确定最优尺寸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型LNG贮罐结构研究 |
3.1 内罐材料 |
3.1.1 选材及其特性 |
3.1.2 焊接性分析 |
3.2 内罐罐壁设计 |
3.2.1 相关参数确定 |
3.2.2 不同容积贮罐壁板圈数及宽度确定 |
3.2.3 罐壁厚度确定 |
3.2.4 壁厚计算程序设计 |
3.3 内罐罐底设计 |
3.3.1 罐底中幅板设计 |
3.3.2 罐底边缘板设计 |
3.3.3 大角焊缝设计 |
3.3.4 罐底结构形式 |
3.4 内罐罐顶设计 |
3.4.1 罐顶选型 |
3.4.2 罐顶设计方法 |
3.4.3 罐顶接管 |
3.5 混凝土外罐结构设计 |
3.5.1 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
3.5.2 外罐承受荷载 |
3.5.3 外罐设计方法 |
3.5.4 外罐抗震减震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大型贮罐应力分析和结构优化实例 |
4.1 ANSYS软件简介 |
4.1.1 简介 |
4.1.2 ANSYS高级功能 |
4.1.3 ANSYS软件优越性 |
4.1.4 ANSYS在压力容器中应用 |
4.2 罐体结构 |
4.3 内罐罐体应力分析 |
4.3.1 模型分析 |
4.3.2 单元类型选取 |
4.3.3 材料特性 |
4.3.4 载荷及边界条件 |
4.3.5 结果分析 |
4.4 内罐结构设计优化 |
4.4.1 ANSYS优化设计原理 |
4.4.2 ANSYS优化设计步骤 |
4.4.3 内罐壁各圈间变厚度段参数优化 |
4.5 热应力分析 |
4.5.1 热应力计算方法 |
4.5.2 罐体温度场分布 |
4.5.3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LNG球形贮罐绝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低温液体贮运市场的概况 |
1.1.2 低温液体贮运过程中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
1.2 低温贮运容器的研究发展 |
1.2.1 低温容器的结构及分类 |
1.2.2 绝热技术的发展概述 |
1.3 国内外在粉末绝热方面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天然气的物性数据 |
2.1 热力学性质 |
2.1.1 饱和蒸汽压 |
2.1.2 密度 |
2.1.3 汽化潜热 |
2.1.4 比焓 |
2.1.5 比热 |
2.1.6 比熵 |
2.2 迁移性质 |
2.2.1 粘度 |
2.2.2 热导率 |
第3章 低温绝热过程的理论研究 |
3.1 低温容器的传热研究 |
3.1.1 筒体(绝热体)的传热 |
3.1.2 颈管的换热 |
3.1.3 机械构件的传热 |
3.2 低温容器静态贮存的热力学模型 |
3.2.1 饱和均质模型 |
3.2.2 均相表面蒸发模型 |
3.2.3 俄罗斯模型 |
3.2.4 三区模型 |
3.3 计算模型的选择依据 |
第4章 LNG球形贮罐绝热计算 |
4.1 LNG球形贮罐经济性分析 |
4.1.1 材料用量的比较 |
4.1.2 贮罐性能比较 |
4.2 设计计算初始条件 |
4.2.1 LNG球形贮罐结构 |
4.2.2 LNG球形贮罐技术特性 |
4.3 外罐壁温及空气侧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
4.3.1 空气自然对流换热准则 |
4.3.2 对流换热系数α_0及外罐壁温的计算 |
4.3.3 换热量计算及壁温校核 |
4.3.4 重设壁温计算 |
4.4 正压下绝热层传热量的计算 |
4.5 真空下绝热层传热量计算 |
4.5.1 夹层内残余气体传热量计算 |
4.5.2 珠光砂颗粒的传热计算 |
4.5.3 辐射传热计算 |
4.5.4 综合传热量计算 |
4.6 支撑与管道的传热 |
4.7 贮罐总体传热量计算 |
第5章 罐体传热过程的有限元计算 |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 基本方程 |
5.3 边界条件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大型常压LNG贮罐的国产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LNG的性质 |
2 世界大型常压LNG贮罐现状 |
3 国内大型常压LNG贮罐现状 |
4 常压LNG贮罐的结构设计 |
4.1 主体结构形式 |
4.2 拱顶结构的LNG贮罐 |
4.3 吊顶结构的LNG贮罐 |
4.4 顶盖的结构形式 |
4.5 绝热结构形式 |
5 常压LNG贮罐的流程组织 |
5.1 吹扫系统 |
5.2 进液系统 |
5.3 排液系统 |
5.4 泵后回流系统 |
5.5 夹层氮气供应管线 |
5.6 液位、压力测量系统 |
5.7 温度系统 |
5.8 气体排放系统 |
5.9 BOG管线 |
5.1 0 分析取样系统 |
5.1 1 安全系统 |
5.1 2 内罐稳压系统 |
6 相关附件的选择 |
6.1 阀门 |
6.2 材质 |
6.3 排液紧急截断阀 |
7 产品设计、建造及验收标准 |
(4)LNG在中小城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中小城市将成为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 |
1.1.2 城市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
1.1.3 城市燃气事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
1.1.4 中小城市的燃气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
1.1.5 中小城市的燃气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 |
2.1 我国城市燃气的发展历史 |
2.2 我国城市燃气的现状 |
2.2.1 燃气总体现状 |
2.2.2 LNG 现状 |
2.3 我国城市燃气的发展 |
2.3.1 城市燃气发展势头强劲 |
2.3.2 多种气源共存是我国城市燃气的基本特点 |
2.3.3 天然气所占比重将不断提高 |
2.3.4 人工煤气所占比例将逐步降低 |
2.3.5 液化石油气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
2.4 我国中小城市燃气发展特点 |
2.5 天然气化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城市利用 LNG 的可行性 |
3.1 常见的天然气供应方式 |
3.2 LNG 的基本性质及优势 |
3.2.1 基本性质 |
3.2.2 LNG 的优势 |
3.3 LNG 供应方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
3.3.1 LNG 供应风险 |
3.3.2 防范措施 |
3.4 LNG 的应用途径 |
3.4.1 城市燃气 |
3.4.2 调峰和安全储备 |
3.4.3 作为交通运输的替代燃料 |
3.4.4 工业用户的燃料 |
3.5 中小城市城市燃气的特点 |
3.6 中小城市用气状况分析 |
3.7 LNG 在中小城市应用的优势 |
3.7.1 价格便宜,经济性好 |
3.7.2 灵活方便,适应性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NG 应用研究 |
4.1 工艺流程 |
4.2 站址选择 |
4.3 总图和运输 |
4.3.1 总图布置 |
4.3.2 运输 |
4.4 气化站规模 |
4.5 主要技术方案 |
4.5.1 储存方式的选择 |
4.5.2 气化器的选择 |
4.5.3 BOG 气体回收 |
4.5.4 放空气体加热 |
4.5.5 储罐自增压系统 |
4.5.6 管材及阀门 |
4.5.7 温度补偿 |
4.5.8 管道保冷 |
4.5.9 气化区地面防冻 |
4.5.10 预冷 |
4.6 消防系统 |
4.6.1 LNG 火灾危险性分析 |
4.6.2 工艺装置火灾危险性分析 |
4.6.3 LNG 泄漏问题 |
4.6.4 主要消防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NG 在中小城市的应用实例 |
5.1 城市概况 |
5.2 项目背景 |
5.3 天然气气源 |
5.4 供气规模 |
5.5 供气方式选择 |
5.5.1 工程费用分析 |
5.5.2 运行成本分析 |
5.5.3 售气价格分析 |
5.6 气化站设计 |
5.6.1 气化站规模 |
5.6.2 工艺流程 |
5.6.3 总图布置 |
5.6.4 总体要求 |
5.6.5 主要设备选型 |
5.6.6 配管设计 |
5.6.7 主要工艺设备 |
5.7 配套专业设计 |
5.7.1 建筑结构 |
5.7.2 电气电信 |
5.7.3 自控仪表 |
5.7.4 供热通风 |
5.7.5 给排水 |
5.7.6 消防 |
5.8 投资估算 |
5.9 经济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6)3850m3LNG贮罐的设计和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贮罐的技术参数及流程特点 |
2 相关设计制造标准的讨论 |
3 贮罐的结构设计 |
3.1 贮罐尺寸的选取 |
3.2 内槽及附件的设计 |
3.3 外槽及附件的设计 |
3.4 管道的设计 |
4 贮罐的制造 |
5 结束语 |
(7)飞行器用液氢贮罐内低温推进剂晃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液体晃动理论研究 |
1.2.2 液体晃动实验研究 |
1.2.3 液体晃动数值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体晃动计算模型 |
2.1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
2.1.1 连续性方程 |
2.1.2 动量方程 |
2.1.3 能量方程 |
2.2 相界面追踪 |
2.2.1 流体体积法 |
2.2.2 Mesh motion模型 |
2.3 界面相变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值模型及验证 |
3.1 数值模型 |
3.1.1 飞行器用液氢贮罐 |
3.1.2 贮罐模型 |
3.1.3 网格划分 |
3.2 初始条件 |
3.3 边界条件 |
3.3.1 晃动激励 |
3.3.2 漏热热流密度 |
3.4 计算处理与设置 |
3.5 数值模型验证 |
3.5.1 液氮晃动实验简介 |
3.5.2 验证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晃动激励下液氢贮罐内热力耦合特性 |
4.1 晃动热力性能 |
4.2 晃动对气相换热的影响 |
4.3 晃动过程流体温度分布 |
4.4 晃动力学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工况下晃动动力学特性分析 |
5.1 初始液体温度对晃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1 晃动热力性能 |
5.1.2 晃动力学性能 |
5.2 初始充满率对晃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晃动热力性能 |
5.2.2 晃动力学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大型低温液体贮存站贮罐设计选型论证(续)(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低温液体贮存、运输转注 |
1.1 低温液体贮存、运输转注过程 |
1.1.1 低温液体的贮存方式 |
1.1.1.1 常压贮存 |
1.1.1.2 带压贮存 |
1.1.2 低温液体的转注方式 |
1.2 低温液体贮存、运输转注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1.2.1 热力学状态参数、物性及节流汽化 |
1.2.2 低温液体的节流汽化 |
1.2.3 常用低温液体的Xmin值计算 |
1.2.4 实际的节流过程 |
1.3 节流过程的几点结论 |
1.4 实际案例 |
1.4.1 液氧槽车向大型常压贮罐转注液氧 |
1.4.1.1 原因分析 |
1.4.1.2 安全警示和措施 |
1.4.2 LNG罐箱向大型常压罐转注LNG |
1.5 低温液体的品质 |
2 与液化工厂配套的贮罐设计选型 |
2.1 与空分设备配套的贮罐设计选型 |
2.2 与LNG液化工厂配套的贮罐设计选型 |
2.2.1 小型LNG液化工厂 |
2.2.2 中型LNG液化工厂 |
2.2.3 大型LNG液化工厂 |
2.2.4 LNG装车 |
2.2.5 关于LNG产品压力 |
3 卫星站用贮罐设计选型 |
3.1 液氧、液氮和液氩卫星站用贮罐设计选型 |
3.2 LNG卫星站用贮罐设计选型 |
3.2.1 常用LNG卫星站用贮罐设计选型 |
3.2.2 大型LNG卫星站用贮罐设计选型 |
4 关于常压贮罐的安全泄放设计 |
5 结束语 |
(10)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的安全与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液化天然气的性质 |
1.1.1 液化天然气的组分 |
1.1.2 液化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
1.1.3 液化天然气的优点 |
1.1.4 液化天然气的危险性 |
1.2 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历史 |
1.2.1 国际上液化天然气发展历史 |
1.2.2 中国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历史 |
1.3 液化天然气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天然气的预处理技术与方法 |
1.5 液化天然气的存储与运输 |
1.5.1 液化天然气接收与储存 |
1.5.2 卫星站 |
1.5.3 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方法 |
第二章 液化天然气储存的安全性 |
2.1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的安全隐患 |
2.1.1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工艺中常见的问题 |
2.2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平面布置以及基础与安全的关系 |
2.2.1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的平面布置 |
2.2.2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的围堰 |
2.2.3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的基础 |
2.3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系统安全控制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
2.3.1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系统的设计压力 |
2.3.2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系统主体(内罐) 材料要求 |
2.4 液化天然气储罐允许充装量、液位控制系统 |
2.4.1 液化天然气储罐最大允许充装量 |
2.4.2 液化天然气储罐液位控制系统 |
2.4.3 液化天然气储罐的温度测量 |
2.5 液化天然气低温存储系统应急处理预案设计 |
2.5.1 内罐正压泄放 |
2.5.2 外罐负压解除 |
2.6 小结 |
第三章 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的经济性 |
3.1 影响低温储存项目经济型的主要因素 |
3.2 国际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经济性评价体系 |
3.2.1 日本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
3.3 国内液化天然气储存系统经济性分析 |
3.3.1 资源和市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液化天然气低温存储安全与经济性优化 |
4.1 主要设备选型对安全和经济性的影响 |
4.1.1 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选型 |
4.2 接收终端工艺的比较与优化 |
4.2.1 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工艺对比及选择 |
4.2.2 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艺的建议与选择 |
4.3 国内某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系统的安全与经济性 |
4.3.1 场站安全与危险性分析 |
4.3.2 场站经济性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天然气低温贮罐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LNG贮罐优化设计与研究[D]. 王美娟.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 [2]LNG球形贮罐绝热技术研究[D]. 李喜全.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3]大型常压LNG贮罐的国产化探讨[J]. 唐志英. 深冷技术, 2007(04)
- [4]LNG在中小城市的应用研究[D]. 陈双庆. 长安大学, 2012(07)
- [5]液化天然气无损充装站的设备配置及设计要点[J]. 李响.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1)
- [6]3850m3LNG贮罐的设计和制造[J]. 王际强. 深冷技术, 2009(04)
- [7]飞行器用液氢贮罐内低温推进剂晃动特性研究[D]. 赵高逸.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8]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A]. 崔京浩.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 [9]大型低温液体贮存站贮罐设计选型论证(续)[J]. 郭怀东,邵百岁,陈忠胜. 深冷技术, 2008(03)
- [10]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的安全与经济性研究[D]. 方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