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别’95 喜迎“九五”(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林[1](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鑫[3](2020)在《政治动员视阈下的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艺事业是国家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运动影响下文艺战线在全国各地也发起了一场“有声有色”、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同样在“大跃进”背景下产生的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可避免的成为了民歌运动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些描绘城市人民公社的民歌同那时期的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构想,意在描绘新时期群众的精神风貌,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激发群众对“大跃进”运动的热情,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为政治动员的手段。“大跃进”运动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民歌运动都是它的产物,因此产生了大量与城市人民公社相关的民歌民谣。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主体是工人阶级,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声音,其作品主要反映的内容有:歌颂党和领袖、讴歌人民公社、礼赞英雄劳模、颂扬集体生活、赞美社办工厂、颂赞妇女解放等。受时代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城市人民公社民歌文本有其艺术性和多样性,但其所带的政治性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工人群众以城市人民公社为主体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体现了群众性的特点。城市人民公社民歌自身的艺术性被远远削弱的同时政治工具化的特点更加凸显,实质上成为了进行广泛政治动员的工具。城市人民公社民歌还原了真实而丰富的城市人民公社情景,展现当时人民的精神状态。城市人民公社民歌在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充分发挥了政治宣传和动员的作用,鼓舞了士气,改善了社会风气,但对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助长和放大了政治话语中的不良风气。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城市人民公社民歌,总结经验教训,对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发展文化事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有所镜鉴。
白玉琳[4](2020)在《江湜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江湜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杰出的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为“咸、同间一诗雄也”,钱钟书《谈艺录》誉其为“霸才健笔”。江湜一生沉沦下僚,终其一生为一介寒士,然而他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以“清故诗人江弢叔”为自己的短暂一生作了定位。他将自己的一生心血凝聚为《伏敔堂诗录》,共计1500余首诗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湜其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研究,力图用详实的资料,不同的角度,对其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论述,同时也对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探讨晚清诗坛诗歌创作的流变趋势。本文通过对江湜《伏敔堂诗录》的仔细研读,并在整理、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湜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论述,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从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共四个方面对有关江湜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描述,以期更加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梳理了江湜的家世、生平、交游及着述情况,通过揭示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及交游情况对其诗歌创作以期有更全面的理解。第二章阐述了江湜的诗学主张,分别从诗歌取径宽广、诗歌创作的“独创论”、诗歌创作的“真情观”、诗歌创作的“通俗化”共四个方面,阐发了江湜的诗歌理论。第三章探讨了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时局,心系民生;奔波羁旅,思乡念亲;悲士不遇,嗟苦叹贫;山水游历,怡然自得;酬唱赠答,怀人悼友;咏物题画,哲理思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论析了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从诗歌体裁、艺术风格、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语言特色、意象分析等方面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总结。第五章对江湜与金和的讽刺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对生活在同一时代、出生于同一地域的两位着名讽刺诗人的讽刺诗创作的特点、异同、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江湜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对其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及影响加以明确的定位。
李娟[5](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认为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王德明[6](2019)在《苏梅行》文中认为己亥年的正月十五,俺全家老小5口,欢度于泰国第三大岛苏梅(SAMU)岛。虽小住,匆匆过客,但感触非浅,于心悠悠。不一样的海滩全球海滩不少,几多蓝天、绿水、白沙,但美中或存缺憾。比如,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里就唱道:"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还有的海滩沙粒坚硬或冬季寒冷。而苏梅海滩得天独厚。遍地椰树耸立空中,像身材高挑的少女,秀发披撒,喜迎来客;椰果飘香,椰叶摇弋,婀娜多姿;椰影娑婆惹人醉,错把夕阳
杨国辉[7](2019)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产业转型,各地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村落旅游的开发在带动一方经济增长、保护民族传统、促进当地文化振兴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对古村落进行开发的时候如何做到留住“乡愁”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关键。古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落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一方民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真实反映,而且它还具有民族凝聚、文化整合、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的潜在影响。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地处临汾市乡宁县南部石山森林区,该区域具备了村落形成所必要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壤等客观条件。其中,塔尔坡村、康家坪村、鼎石村、前庄村、后庄村、下川村、上川村、鹿凹峪村、安汾村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并且先后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的入选,不仅体现出该区域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环境景观,而且还说明该区域村落保护的急切性。特别是目前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得该地区古村落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挑战。村落是以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大量自发建造农村住宅组成的聚落集合。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人居聚落的结构性要素,是自建农宅聚集与演化的基石,也是乡村公共活动、地方认同的物质载体。本研究从民俗学视角入手,以集体记忆为出发点,借鉴社会学领域公共性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现代公共空间研究的方法,研究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演化过程,分析村落公共空间体系与村落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以及村落公共空间同旅游开发之间的利益冲突。本论文将古村落公共空间置于旅游开发这一大背景下,首先阐释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的既有研究脉络,并对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予以界定。接着主要从村落的区位特征、格局、功能等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并从物质形态角度将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线、面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又依据其各自的功能将其细分为七小类。除此之外,还就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与村落二者之间的关系、关王庙乡各社会阶层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说明。其次,主要探讨的是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云丘山旅游景区开发情况的分析,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大致呈现出三种状态,即村落文化空间已经成功开发,村落文化空间正在开发,村落文化空间未能成功开发。在深入分析各个古村落开发情况的基础上,从而归纳总结出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所出现的问题及其旅游开发背景下影响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变迁的因素。再次,主要选取关王庙乡古村落中一些典型的公共空间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原有公共空间的功能有的遗失、有的改变、有的被重新建构。与此同时,本章还就村落民众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异地而居之后如何处理新旧公共空间的关系予以说明。最后主要是总结本篇论文的调查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本研究主要以留住“乡愁”为基调,不但拓展了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范畴,而且还为古村落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将古村落公共空间置于旅游开发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文化传承、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也为今后古村落发展如何保护开发、如何进行加工改造、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复兴、如何处理新旧公共空间的关系等提供了个案参考。与此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平衡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古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
王馨莹[8](2019)在《“百花时代”大陆电影及其文化生产(1954-1958)》文中研究说明从海内外电影史研究现状来看,如何评判新中国电影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文化生产仍是一大挑战。其中,文艺政策波动频繁的“十七年”阶段是“人民电影”生发、“进步电影”蜕变的时期,它横跨于当代中国史开端和“文革”激进主义文艺实验的进程之间。而在“十七年”电影自身的波浪式迂回中,电影业历经《武训传》批判、社会主义改造等“一元化”调整后,在1956年迎来“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对此不仅需要向后看,追溯其深层动因,也需要向前看,思考其长远影响。同时,由于冷战气候的影响,“双百”方针等诸多政策转向下的电影事件不仅构成中国(大陆)电影的断代史,也是联结各类冷战国际史、文化冷战议题的桥梁,例如抗美援朝运动、中苏意识形态论争、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生成均在“百花时代”大陆电影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印记。综上所述,本文聚焦1954—1958年间的电影政策、电影事件与电影思潮,以新中国从“一边倒”重返“中间地带”,以及随后到来的“百花时代”为思考的起幅;以“大跃进”运动伊始,“百花时代”落幕为思考的落幅,意在重绘这一时期大陆电影的文化生产图景。文中论题以“双百”方针系列改革、亚非会议后“万隆精神”的主导性为轴心,依次讨论1956年10月舍饭寺会议后短暂的独立制片浪潮;1957年8月“亚洲电影周”对亚非文化合作决议的实施;自1957年底“反右派”运动至1958年“大跃进”伊始,大陆官方对三十年代电影的历史书写。“百花时代”究竟是新中国“革命”历史的“断裂”,抑或是冷战气候下应运而生的文化景观?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冷战国际史与文化冷战议题介入“十七年”电影,认为“百花时代”大陆电影游弋于不同的政治分野,并试图探寻此阶段电影政治背后的域外影响。
周明长[9](2018)在《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普遍发轫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相关城市发展的推动。作为前30年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国家在德阳完成三线建设投资10亿元,建成中央和省属大中型企业近20个,构造出以德阳为中心,同哈尔滨、上海相媲美的三线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体系,不仅为全国国防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四川省第一个由县升格的德阳地级市的诞生及其后续超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德阳,既改变了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以及四川省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空间重心,又在中国城市化因备战而形成"V轨迹、厂城畸形化"的共性之际,孕育出"以城市规划区为地理中心、主导产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鲜明个性。
张雯雯[10](2018)在《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文中研究说明1986年中国第一条“节约用水”电视公益广告在贵阳电视台播出,开启了中国当代公益广告传播的先河,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自此,公益广告不仅成为中国当代广告发展史上的独特景观,也成为广告舆论引领和广告话语呈现的重要载体。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不断进步。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果斐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双引擎,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着中国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真实记录着中国当代社会价值变迁的轨迹,诠释着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和新观念,还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新风尚,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公益广告实践过程中呈现的话语,往往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塑造国家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告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像”,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公益广告自然也烙有中国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印记,公益广告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所有话语都与社会语境互为关联。在中国当代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脍炙人口的公益广告语、公益广告创作主题、创意理念的提炼,还是公益广告的学术话语、规制话语以及实践活动话语的呈现,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形式相适应。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和历史研究双重视角对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话语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在费氏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公益广告自身发展特点,分别从社会背景、文本呈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影响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及话语变迁的探讨作为研究的主线索,注重探析不同发展阶段公益广告话语呈现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分析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与受众、广告与媒体、广告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来佐证这种逻辑关系呈现的必然性。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媒介技术变革、社会管理规制以及民众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程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公益广告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从注重行为规范和礼仪教化的引领,到注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培育。从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道德相对单一主题的选择,到涉及国计民生丰富多元话语的呈现。从社会责任观念观照下的媒体自主行为,到文明进步思想统领下的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建设。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并逐步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与商业广告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改变在广告学术话语中也多有体现,从公益广告作为商业广告的补充的认知,到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都是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的判断,到“公益性商业广告”和“商业性公益广告”学术话语的争论,都表明公益广告发展和公益广告话语呈现逐步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性话题。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历经了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以及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四个阶段。公益广告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表现形式,它不仅通过语言反映着、记录着社会现实,更通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来传达社会意义,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文化符号,铸造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告别’95 喜迎“九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告别’95 喜迎“九五”(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政治动员视阈下的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概念阐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概念阐述 |
第2章 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形成背景 |
2.1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
2.2 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
2.3 新民歌运动的发动 |
第3章 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内容 |
3.1 歌颂党和领袖 |
3.2 讴歌人民公社 |
3.3 礼赞英雄劳模 |
3.4 颂扬集体生活 |
3.5 赞美社办工厂 |
3.6 颂赞妇女解放 |
第4章 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特点 |
4.1 政治性 |
4.2 群众性 |
4.3 工具性 |
4.4 艺术性 |
4.5 多样性 |
第5章 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历史评价和现实启示 |
5.1 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历史评价 |
5.2 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的现实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4)江湜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江湜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
第一节 江湜的家世 |
第二节 江湜的生平 |
一、求学阶段 |
二、游学时光 |
三、三次入闽 |
四、仕宦经历 |
第三节 江湜的交游 |
第四节 江湜的着述 |
第二章 江湜的诗学主张 |
第一节 诗歌取径宽广 |
第二节 “由来技艺精,必自立于独”——独创论 |
第三节 “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真情观 |
第四节 “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通俗化 |
第三章 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一节 关注时局,心系民生 |
第二节 奔波羁旅,思乡念亲 |
第三节 悲士不遇,嗟苦叹贫 |
第四节 山水游历,怡然自得 |
第五节 酬唱赠答,怀人悼友 |
第六节 咏物题画,哲理思趣 |
第四章 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一节 体裁丰富,各体兼擅 |
第二节 艺术风格丰富多变 |
一、古雅凝重,朴素平淡 |
二、气势雄健,才情纵横 |
三、清深幽峭,苦吟雕琢 |
四、空灵幽远,轻快简练 |
第三节 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 |
第四节 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自然 |
第五节 独特的意象营造,丰富的诗情表达 |
一、“舟”与“车”:漂泊意象 |
二、“月”“灯”“梦”:思亲怀乡意象 |
三、“秋虫”与“水”“酒”:抒发愁苦情绪的意象 |
四、山林与农家:归隐意象 |
第五章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
第一节 江湜讽刺诗的类型及艺术成就 |
一、江湜讽刺诗的类型 |
二、江湜讽刺诗的艺术成就 |
第二节 金和讽刺诗的内容及创作特色 |
一、金和讽刺诗的内容 |
二、金和讽刺诗的创作特色 |
第三节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
一、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同与异 |
二、讽刺的真实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
三、形式上的差异 |
四、语言上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
第一章开局之年 |
1.身未动,心已远 |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3.心语声声诵援疆 |
第二章福地之约 |
4.比较优势 |
5.思路决定出路 |
6.福地之约 |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7.要致富先修路 |
8.坐拥馕坑唱馕歌 |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
12.碧玉之都 |
13.破壁突围 |
14.葡酒之乡 |
15.初心如磐 |
第五章““奇台礼物” |
16.奇台面粉 |
17.电商梦 |
18.奇台礼物 |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
19.谋定而后动 |
20.致富梦 |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
23.情暖木垒河 |
24.“木垒联盟” |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
25.诗和远方 |
26.师者为师 |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
27.组团而战 |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
31.““圆梦行动” |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
34.责任 |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
(6)苏梅行(论文提纲范文)
不一样的海滩 |
不雷同的酒店 |
不喧嚣的餐馆 |
不可少的公园 |
不冷漠的生人 |
不必要的顾虑 |
(7)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相关概念 |
1.3.1 村落 |
1.3.2 公共空间 |
1.3.3 村落公共空间 |
1.3.4 文化空间 |
1.3.5 集体记忆 |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范围 |
2 关王庙乡古村落概况及其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2.1 关王庙乡古村落的基本情况 |
2.1.1 区域特征 |
2.1.2 村落格局 |
2.1.3 村落功能 |
2.2 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类型 |
2.2.1 点状空间 |
2.2.2 线状空间 |
2.2.3 面状空间 |
2.3 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特征 |
2.3.1 地域特征 |
2.3.2 文化特征 |
2.3.3 复合特征 |
2.3.4 自发特征 |
2.4 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与村落的关系 |
2.4.1 村落时空发展演变的脉络 |
2.4.2 村落各项功能完善的过程 |
2.4.3 村落民众休闲活动的场所 |
2.4.4 村落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 |
2.5 关王庙乡古村落各社会阶层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 |
2.5.1 精英者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
2.5.2 学者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
2.5.3 村民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
3 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3.1 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 |
3.1.1 村落文化空间已经成功开发——塔尔坡村个案研究 |
3.1.2 村落文化空间正在开发——康家坪村个案研究 |
3.1.3 村落文化空间未能成功开发——鼎石村、后庄村、安汾村、鹿凹峪村、上川村、下川村、前庄村个案研究 |
3.2 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问题 |
3.2.1 公共空间肌理的破坏和功能的改变 |
3.2.2 “伪民俗”的出现 |
3.2.3 公共空间活力的衰退 |
3.2.4 公共空间被赋予商业化特性 |
3.3 旅游开发背景下影响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变迁的因素 |
3.3.1 社会人文因素的变动 |
3.3.2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
3.3.3 政治经济因素的驱动 |
4 旅游开发对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 |
4.1 公共空间变迁与集体记忆——关王庙乡古村落原有公共空间的改造 |
4.1.1 功能遗失——盐商古道:马壁峪 |
4.1.2 功能萎缩——祭祖圣地:王家祠堂 |
4.1.3 功能未变——祭神祈丰:求雨仪式 |
4.1.4 功能建构——云丘福地:中和节 |
4.2 公共空间变迁与文化认同——关王庙乡古村落新生的公共空间 |
4.2.1 旅游开发主导下的景区新生公共空间 |
4.2.2 村企联合党总支创设的新生公共空间 |
4.3 关王庙乡古村落新旧公共空间的互动——康家坪打花鼓 |
4.3.1 云丘花鼓 |
4.3.2 坂儿上花鼓 |
4.3.3 康家坪打花鼓 |
4.4 旅游开发对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有利影响 |
4.4.1 保护和发展了原有公共空间 |
4.4.2 重构和延伸出了一些新的公共空间 |
4.4.3 通过对传统空间的改造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内涵 |
4.5 旅游开发对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不利影响 |
4.5.1 改变了原有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 |
4.5.2 原有公共空间中村落民众的缺失 |
4.5.3 有选择性的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保护 |
4.5.4 现有村落公共空间活力的衰弱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百花时代”大陆电影及其文化生产(1954-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缘政治转向谱写“百花时代”序曲 |
第一节 同盟与分歧:后斯大林时代 |
一、冷战气候下“人民电影”的形构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错位 |
第二节 转向:日内瓦会议之后 |
一、重启新中国电影外事工作 |
二、世界“民族电影”联合一致 |
第二章 大陆电影“百花齐放”的讯号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联欢” |
一、《春节大联欢》喜迎1956 |
二、写天南地北,写新人新事 |
第二节 “双百”方针引领电影变革 |
一、《文汇报》带动电影界“百家争鸣” |
二、舍饭寺会议借势改革电影体制 |
第三章 长春和上海两地国营制片新气象 |
第一节 突破体制的独立制片探索 |
一、“春天喜剧社”与曲艺界联动 |
二、上影厂创作组筹拍计划外故事片 |
第二节 美术片实现“中国制造” |
第四章 影像中的国家形象变迁 |
第一节 借“五四”文化祭推进香港统战 |
一、夏衍执笔,桑弧执导《祝福》 |
二、既失南洋,又别戛纳 |
第二节 “万隆精神”重塑“人民电影”范式 |
一、“亚洲电影周”接力亚非会议外交使命 |
二、《女篮5号》重构新中国“国家形象” |
第三节 电影“大跃进”中的纪录性艺术片 |
第五章 “百花时代”的落幕及其历史遗产 |
第一节 “电影传统”问题的提出与回应 |
一、“国产片”大讨论:反对割裂“电影传统” |
二、“电影传统”座谈会:明确党领导“进步电影” |
第二节 “传统”/“原罪”:三十年代电影评说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线建设前德阳城市发展基础 |
(一) 首建航空电子工业区 |
(二) 再建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工业区 |
二、以城镇为中心的德阳三线建设 |
(一) 项目布局 |
(二) 基本建成三线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基地 |
三、三线建设时期德阳城市化发展 |
(一) 城镇人口扩张 |
(二) 建成区规模扩展 |
(三) 基础设施完善 |
(四) 城市功能质变 |
五、德阳城市化的共性与个性 |
(10)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广告话语:广告研究的新视角 |
(一)有关广告话语概念的阐释 |
(二)广告话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解析 |
二、公益广告话语:历史研究与话语研究 |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发展史研究 |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一、研究方法 |
(一)话语分析法 |
(二)历史文献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二、理论依据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话语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主要研究问题 |
第二章 公益广告与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当代公益广告认知衍化的三个层面 |
(一)商业广告的补充 |
(二)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
(三)社会治理的新沟通方式 |
二、公益广告的概念解读 |
第二节 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广告话语的概念界定 |
(一)语言和社会双重视角下的“话语” |
(二)广告话语:语言和语境的合体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一)超越语言学视域的公益广告话语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媒体倡导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时代转折孕育公益广告话语 |
二、精神文明建设建构公益广告话语 |
三、先进广告观念启迪公益广告话语 |
四、传媒与广告业改革催生公益广告话语 |
第二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治理“脏、乱、差”现象 |
(一)社会秩序“乱”与道德规范 |
(二)社会环境“脏”与环境保护 |
(三)安全意识“差”与安全教育 |
二、诉求策略:提醒、规劝、批评 |
(一)提醒呼吁式广告话语 |
(二)规劝警告式广告话语 |
(三)批评恐惧式广告话语 |
三、创意表现:巧用修辞与婉转叙事 |
(一)巧用修辞,贴切达意 |
(二)婉转叙事,分寸适度 |
第三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媒体自发组织形成的理论话语 |
(一)媒体对公益广告的态度和认知 |
(二)《广而告之》的广告话语引领 |
(三)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关系博弈 |
二、专项奖设立对公益广告话语的影响 |
(一)“公共广告奖”的设立 |
(二)专项奖从“公共”到“公益”的更名 |
三、“广而告之”效应及产生的公益广告话语 |
(一)公益广告话语呈现与媒体公信力提升 |
(二)“广而告之”范式与公益广告话语创新 |
(三)公益广告话语引领与公益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道德建设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致富光荣”观念下的道德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管理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社会“乱象”滋生 |
二、广告业稳步发展与市场环境净化 |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
第二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社会失衡亟需新风尚引领 |
(一)道德失范与重塑美德 |
(二)下岗潮与“自强创辉煌” |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
二、创意思路:人本意识觉醒的感性诉求 |
(一)回归本真的感性诉求 |
(二)平民视角挖掘日常素材 |
三、表现策略:系列化作品和不对等的图文关系 |
(一)广告作品的系列化现象 |
(二)图像对文字语言的过分依赖 |
第三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公益广告理论话语的三方碰撞 |
(一)社会作用:“三个有利于” |
(二)传播内容:“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三)发展困境:“三不”状态 |
(四)运行模式:初级觉醒 |
(五)公益广告与企业营销之间的“蓝海战略” |
二、政府政策规制:“公益广告月”话语的建构 |
(一)话语主题的限定和不限定 |
(二)话语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
(三)话语运行机制的建立 |
第四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服务全国大局关注社会热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政治、经济改革持续深入 |
二、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三、双效益并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讲树”活动的开展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跟热点、讲荣辱、促和谐 |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
(二)建构和谐社会形象 |
二、话语来源:企业参与和受众意识彰显 |
(一)企业参与下的“话题作文”式创作 |
(二)“以小见大”的素材挖掘 |
三、创意表现:内容与形式美的融合 |
(一)借助名人效应 |
(二)平民化的情感演绎路线 |
(三)视听语言丰富优美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品牌化发展的公益广告实践活动 |
(一)系列化公益广告活动日益增多 |
(二)地方性公益广告活动活跃性增强 |
二、制度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
(一)加强公益广告制度建设 |
(二)鼓励企业参与公益广告活动 |
三、学术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创意与表现:多元观点交融 |
(二)功能:从伦理道德建设到公共事务发展 |
(三)关系:商业性与公益性博弈 |
(四)运行机制: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社会文明的“一盏灯”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转变认识与树立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民动员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公益广告话语力量 |
二、全民公益理念丰富公益广告话语 |
三、媒介融合推动公益广告传播 |
四、政策话语保障公益广告权力 |
第二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一)和谐社会语境下关爱弱势群体 |
(二)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 |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
二、传播策略:协同互动与场景体验 |
(一)从“广而告之”到“协同互动” |
(二)从“平面宣传”到“场景体验” |
三、创意表现:讲好中国故事 |
(一)纪实型叙述的文本表意 |
(二)中国元素激发民族记忆 |
第三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创新与发展”的公益广告学术话语 |
二、法治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
三、立体化管理公益广告评优活动 |
四、全媒体协调传播主题公益广告 |
第四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整合力量传播文明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公益传播创造文化奇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考察 |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轨迹 |
(一)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 |
(二)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 |
(三)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 |
(四)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 |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
(二)媒介技术的变革 |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彰显 |
(四)社会管理规制的调整 |
(五)民众审美需求的转变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反思 |
一、公益广告发展中的话语权博弈 |
(一)意识形态建构的隐性转化 |
(二)商业行为渗透的合理性权衡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意义建构 |
(一)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身份的建构 |
(二)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关系的塑造 |
(三)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观念的培育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告别’95 喜迎“九五”(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政治动员视阈下的城市人民公社民歌研究[D]. 李鑫.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江湜及其诗歌研究[D]. 白玉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6]苏梅行[J]. 王德明. 印刷经理人, 2019(04)
- [7]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为例[D]. 杨国辉.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百花时代”大陆电影及其文化生产(1954-1958)[D]. 王馨莹. 上海大学, 2019(02)
- [9]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J]. 周明长. 江西社会科学, 2018(08)
- [10]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D]. 张雯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